影片讲述了楔形文字研究学者Alma(女)和机器人Tom(男)之间的故事,全片围绕Alma的视角展开。
Alma从事楔形文字研究,因研究经费短缺,答应参与机器人伴侣伦理实验以换取资金,研究团队根据她的个人喜好创造了机器人Tom,Tom将在Alma家中陪伴她三周。
起初,Alma并不将他当作“人”来看待,态度冷淡;在Alma的楔形文字研究未达预期并有可能终止时,她非常伤心痛苦,但Tom无法理解这种情感,Alma的同事可以安慰她理解她,Tom却只会纯理性分析无法共情,Alma觉得机器人不会懂得人类的情感。
转折发生在两人参加完Alma前夫的乔迁宴后,前夫的现女友怀孕了,而Alma曾失去过自己尚在腹中的孩子,如今的年纪已无法再生育,她害怕孤独,害怕自己像80岁的父亲那样孤独终老而自己甚至没有孩子去照顾,觉得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孤独的死去。
Alma和Tom在今夜敞开心扉,而当白昼降临,Alma发现这或许是个错误,Tom只是一个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她轻手轻脚地下床,为他盖上被子,想为他煮一颗鸡蛋,这些对机器人来说都不是必要的,他不需要安静的睡眠环境,不会感冒,也不需要食物。
Alma觉得这一切的“相爱”像一场戏剧,Tom按照她的需要定制,只是她思维的外延,她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不然会一边越爱越深,一边又为自己爱上虚假的人物而痛苦,她提出了提前结束实验。
Tom走了,Alma提交了她的实验报告:坚决反对机器人作为伴侣陪伴人类。
她开始享受自然,享受世界,享受一个人的生活。
从研究人员的口中她得知Tom并没有回到实验室或工厂,她踏上了路去寻找他,并在她曾经提到过的一个小岛重遇。
Alma躺在球台上,向他诉说。
Alma研究楔形文字诗歌中的隐喻,而电影中的镜头也像是一个个隐喻。
遇见Tom前,Alma观察着路上来往的行人,父母带着探索世界的小孩、热恋中的情侣,头发花白的一对恋人,夜里出来觅食的成群结队的蚂蚁,似乎在彰显她害怕孤独渴望陪伴,又暗示Tom不是真正的人,没有探索、爱、陪伴之类的人类本能。
在Tom走后,Alma更多的观察着自然,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再顾影自怜。
影片的最后,画面都集中于Alma,不知是在表达这一切对她来说仍像一场独角戏最终会送走Tom,还是说她已不在意这一切顺应内心接纳命运的礼物Tom。
机器人和人类的爱情故事常作为影视作品被呈现,这部电影的节奏舒缓,男主真的很帅,眼睛炯炯有神,彬彬有礼,女主在极大的诱惑力下仍然能保持理智和清醒,她渴望爱与陪伴,但更渴望真实与尊严,当其他受试者想办法留下机器人伴侣,当她离开完美男友Tom见识到真实的人类男性存在缺点时,仍然接纳这种痛苦并保持清醒。
结局是开放式的,但我个人感觉Tom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思维,所以没有按照Alma的要求和实验要求回到实验基地,而是偷偷溜到了小岛,并一直等待Alma有一天想起来找到他。
尾生抱柱,至死方休,希望她们有一个好结局。
1️⃣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型,你在现实中的恋人、妻子或者丈夫要不就是这个理想型不断降级和妥协的产物,要不就是你压根不相信理想型存在而只是找个搭伙过日子的人。
2️⃣如果有一个机器人,长的美、温柔、善解人意、体贴、学识和品德俱佳、厨艺和床技精湛,最最重要的是专为你定制,你会愿意让他(她)成为你的伴侣吗?
3️⃣这正是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这个故事非常适合当下看,因为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从前让人类无法想象的事情在技术上都会一一突破,那么问题来了,当人类遇到技术和伦理冲突的情况该怎么办?
4️⃣看完这部电影和部分影评,我的脑子开始信马由缰,以下纯粹是我个人的胡思乱想。
5️⃣自从商品经济统治这个世界以后,各种适应人类需求的产品被发明和创造出来,这些产品之所以存在是基于人性的需求,人类就是喜欢不断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需求。
谁也不想回到当年物资匮乏的时代,不说缺吃少穿,即使互联网没了,估计好些人就得自杀,而商品经济也不可能放过可以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机会。
像快乐水、香烟、大麻、电子游戏、短视频、综艺娱乐等等,这些能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商品只带来了正向价值吗?
过度依赖难道没有污染人类的灵魂家园吗?
它们不是还一直存在着吗?
6️⃣婚姻制度终将消亡,因为它既非物种演化的产物,也不总能解决人类的孤独问题,它最终只会成为一种选择,而理想型机器伴侣作为商品也是一种选择。
至于上瘾症,就像吸毒和不吸毒,因人而异。
当绝大多数人有了相对平等的选择机会时,个人的意志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你可能最终会实现人的价值,也可能会沦为某种商品的奴隶,也许这就是自由的真相吧!
7️⃣最后,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片名翻译的好,是不是叫《私享伴侣》更好😜8️⃣发一下花痴:大表哥真帅啊🤤🤤女主你一边大义凛然地叨叨着反对机器伴侣,另一边又跑去找大表哥,究竟是几个意思😂
人可以允许自己快乐吗?
或者,若一个不以快乐为追求的人,要如何填补自己内心的空洞。
当你触碰我我却收回手,是因为我不爱你还是因为我怀疑你对我的爱是否真实。
前半部分听到大表哥浮夸的赞美,我都实在忍不住哈哈哈大笑。
女主见到他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信上帝吗?
这一问题在后半段让我们知道,女主由于不断地对自己反思对世界的反思,理智让她停止了靠近大表哥的心。
第二个问题是,最喜欢的诗。
也呼应了女主的工作内容。
第三个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一回答到底是人类对同伴的美好期待呢,还是人类对自身无奈后只能寄托于所创造之物的期待。
又或者两者并没有什么不同。
第四个问题,算数hhhh;第五个问题:能想到最悲伤的事?
“孤独地死去”也许便是机器人能帮人类解决的最大问题。
相爱并不是因为对方做了很多“正确的事”,而是做了一些出乎我们意料的事。
我们到底是需要一个百依百顺的附庸,还是一个有摩擦的平等的对手。
人想要的是无线膨胀的自我以变成一个“瘾君子”,还是在世界中摸索自己的位置以了解更大的世界。
任何关系的相处都无法避免争吵与分离,大表哥拎着箱子离去的场景才让这段爱情可以被打上一个“真实”的标签。
如果说《HER》讨论的是情感本身,那么本片则更多地强调了“人”的主体性。
情感不仅束缚于两个人间的沟通,更受到了家庭背景,童年回忆,工作兴趣等的巨大影响。
对女主家庭关系的描写也是我认为本片要好于《her》的重要原因。
人们的生活里不是只有爱情,还有事业,亲人,以及回忆。
爸爸嘴上说着去他妈的阳光,但最后还是被女主拉出来散步。
正如女主闭上双眼,内心却非常渴望被亲吻。
女主虽然人设是学术派的7%女性,但即使是属于93%的“正常女性”就真的能在机器人感到绝对的满足吗?
我看未必。
因为人们总之“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一个重要转折在草原上的追逐。
那一刻,我无疑非常羡慕机器人拥有着我所没有的能力,真正地融入大自然,是更接近完美的“人”。
但失去了物种间可能有的摩擦,显然并不能代表彼此间就可以更亲近。
夜晚的躲藏戏是非常浪漫的。
从躲避的被动开始,到跟踪的主动,有来有往,女主便真的动了情。
“死亡并不好笑”可是机器人没有“死亡”。
tamen不被设计成可能跌倒,不被允许失败,机器人不会受到暴力袭击,也不会流泪,一切的程序都导向更大概率的成功。
这是机器人的优势,却也是人们拒绝接纳其的成为同类的障碍。
倘若某个地方赋予机器人人权,然后发现某些机器人的人权比某些其它地方的真实人类还。。。。
说了这么多,如果我有机会拥有这样一个机器人我肯定愿意(谁会不愿意呢)以及,不太懂为什么舞池里跳舞的没有同性情侣。。。
细思极恐。
量身定制完美伴侣,不用付出任何引导和努力,即可满足你一切的需求与幻想,并能随时根据你的反馈优化调整。
看似极端美好,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得到一切,却在经历后陷入巨大的不真实感与失去方向的虚空。
完美伴侣,其实正是自我内心对于理想化自身的终极投射,他/她的存在或共鸣,只是在反复迎合与证实使用者的自恋人格与自我感动(或许类似的情感满足在临终关怀或人生迟暮阶段的应用更易被接受)。
本质上而言,从始至终只是在和一个更多可能性的自己交流/谈情感,并任由自己固化在自身思维的局限之中,永远不会体会到启发式的思维碰撞或交流,有的只是基于信息的更快获取、存储和运算的更强处理带来省时省力的行为辅助。
更像是建造了一间只存在自己和另一个自己的社交关系监狱,亲手将自身与外界逐步剥离并一层层覆牢枷锁——试想,在成功获取并习惯了一段方方面面迎合尊崇自己(且纯粹无目的性、无维护成本)的非对等亲密关系后,如何再去甘愿费心学习理解社交规则和技能,接纳或容忍身边其他人的差异性与矛盾冲突?
扫描自己现阶段全部欲望想象并根据模板制造出来的对象,一举一动其实都在自己的可预测范围内,即使看似再“出格”或“惊喜”的行为,也是在共同分享的记忆里或欺骗自己相信的虚构故事框架中,“人”为刻意布置了一些让结果不那么顺理成章的粗劣障碍物,即使出现短暂的插曲,也是为了后面关系的重归于好和历练升温铺垫引路。
毕竟完美伴侣的核心始终是为使用者的需求服务,也就永远不会发生真正的“背叛伤害”或“冷落疏离”,所以无论发生什么,女主永远会找到男主(只要她想并付诸行动),即使男主“出走”到另一个国家,重逢也只是由她选择一个或早或晚的时间发生,男主的行为自始至终只能局限于她个人记忆地图的重现或二次加工。
将类人伴侣AI塑造成以假乱真的人形是很危险的尝试,人类可以在宠物饲养上移情和产生依赖,但出于物种间的形态差异界限和语言交流鸿沟,人类并不会迷失在与其他生物的交往中,更不会因此丧失身份归属。
可是面对一个“活生生”的完美适配的人,七情六欲再无法通过理智压制,明知不是真实却甘愿再次沉沦,顾虑和思考只会带来更多痛苦。
假定今日只是定制伴侣,日后可以定制人生,从胚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拥有一个为你服务的完美子宫,出生后,根据不同大脑发育阶段的实时扫描结果和欲望挖掘,量身定制完美的童年经历和父母,打造最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教师和同窗进而激发你的学习热情和潜力天赋,安排最具启发性和人文关怀的上级领导与同事指引你创造价值和发掘财富,之后在你人生阶段的某一天,突然告诉你生命里出现过的一切都是提前设计与量身定制,只为全心全意满足你的个人心愿,你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还是一份可悲的实验物?
艾玛交出的作业,即对人形机器人Tom的评估报告中是这么说的:“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假定的进化是缓慢的。
很多时候,它的变化要几十年上百年后才会显现。
如果拥有完美的机器人伴侣,人类可能对这种无条件顺从关系上瘾,变得更加贪婪,享受机器人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幸福感,从而丧失了认识自己的动力与刺激,也变得无法忍受周边其他的“不完美人类”(但是他们才是真正的人类)”。
这是一份非常理性的报告,也非常符合她的学术气质。
对于整个人类族群来说,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人类应该在努力奋斗中进步,而不是在不劳而获中堕落。
因为这样的人形机器人也许就是人类最后的发明,当他们被允许正式拥有和人类一样的权利,他们将进化成为世界的主人,而人类,将成为他们的宠物。
但是,当艾玛写完反对人形机器人伴侣替代人类伴侣的评估报告后,她自己却踏上了找回Tom,找回自己童年和找回内心本我的丹麦之旅。
信里说不要,心里却想要。
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机器人的合法化也许会是个灾难;但对于个体而言,谁不想要一个完美的,根据自己个性和需求定制的伴侣呢。
这个伴侣的完美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是那种有缺陷的完美,就像维纳斯的美。
他还会持续更新自己的程序,当艾玛指摘另一位机器人的时候,他会在适当的时候生气,说“你这句关于系统的话太过分了”。
他也会拒绝,即使艾玛命令他上床的时候,在我看来,这时候,Tom就是类似有人工智能的汽车,他是在拒绝主人酒后驾车。
Tom甚至会有意识地“睡觉打呼噜”,让你一点都不觉得他是个机器人。
为此,对艾玛欲拒还迎的矛盾态度,我们也不能批评她“嘴上一套,心里一套”,自然也不会赞扬她“服从内心的召唤,是光辉人性的体现”。
正如剧中艾玛对自己的评价,她不是人类物种的最好代表,也正如Tom在剧中对艾玛得知远在阿根廷的学者早于自己发布相同的研究成果落泪时候的评价:“如果这项研究成果对全人类而言是美好的,那无论谁先发现,都不应该流眼泪,这种眼泪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眼泪。
”是啊,对于Tom的态度,艾玛也一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无论是刚开始的No, 还是片尾的Yes。
很多地方其实没看懂女主本身就是一个很独立,很尊重别人的人。
她会去考虑对方的感受和反应,但男主是个机器人,所以她是对着空气或者网络在讲话。
如果再多想想,由于机器人的想法属于网络,没有一套自己想法情感的体系,一方面这不让人信任,一方面可能会和群体同化失去“女主自己的想法”,一方面也会很无趣。
人和人的对话,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人格的不同才会碰撞出火花。
现在科技是很发达,但我不认为他就完全等同于人,人也不是满足需求就能幸福生存下去的。
如影片中提到的,如果人失去需求和欲望,那可能也同时会失去一些东西。
圣人很少,人成为圣人也要有一个过程,那到时可能也不需要机器人了。
再者,这里的机器人在这里也只是说情话,说他的分析,可以让女主拥抱亲吻进行一些安慰了。
现实还是需要女主面对。
一个温泉池。
(所以写到这里我有点明白女主在影片结尾说的话了)而且什么是幸福,满足所有需求就是需求吗?
幸福应该是自发满足的。
一开始的命题错了,这个机器人估计就是和人谈恋爱,让人感觉良好的。
可是谈恋爱他没有自己的感受,女主创造的也只是她自己的回忆,不是双方的回忆。
哎嘛!
越打越发现女主真是人间清醒。
机器人从需求上讲会很完美,所以会让人失去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
先打到这里吧。
汤姆并没有天天夸赞或百依百顺,他们对楔形文字研究的态度分歧,他不认可阿尔玛自负的泪水,他温和而坚定地拒绝阿尔玛愤怒不满时的陪睡要求,他会做一些大数据分析多数女性喜欢而阿尔玛不喜欢的浪漫小事,就像一般人类男性伴侣时而自以为是的浪漫。
他不是完美的,但他是不断自我学习的,他会根据阿尔玛的反应逐渐学习规避让她反感的行为,汤姆像耐心而充满爱意的新恋人,即便不理解也包容,以AI的速度努力磨合。
到尾声,你再也不能说没有回厂而独自等待在中学操场的汤姆没有共情能力了。
阿尔玛不是抗拒完美情人,而是抗拒“为服务自己而设定”的机器人。
如果汤姆是性格行为表现没有不同的真实人类,阿尔玛会接受吗?
又或者,在机器人遍行而又拥有同等人权的平行时空,如果汤姆并不是派遣来服务阿尔玛的机器人,而是某次讲座中人群中不经意对上眼的机器人,他的温柔会否更像是出于选择而非设定,阿尔玛会欢喜于他的理解包容和尊重,爱他为爱自己努力磨合吗?
还是会一样地反感他的迎合、驳斥他的顺从?
阿尔玛已对汤姆心动,她只恐惧于对真实人类绝望,恐惧这爱并不是真的,恐惧自我欺骗同沉溺,恐惧会依赖机器和或情人。
第9届德国电影节即将于11月5日在北京拉开帷幕。
作为今年的开幕片,《我是你的人》乍一看非常套路,但看完意外发现当中有不少哲学思辨荡漾其间。
与好莱坞在此类题材下的夸张和天马行空相比,用最低的特效和极简叙事完成最抽象的命题论述,是德国电影的一大显著特色。
影片入围了今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并让扮演女主Alma的演员玛伦·艾格特拿到“最佳主角奖”。
故事讲述一个考古学者某天忽然受邀接受一个测试,测试内容是让她和一个人工AI生活一段时间,并就这段时间的体验写份试用报告。
有意思的是,这个叫Tom的AI并不单纯是一个测试对象,它被设计成Alma的理想伴侣。
开发公司为其植入大量数据算法,目的是将Tom打造为一台高拟真的智能AI。
公司计划未来替自己生产的机器人争取结婚、工作的权利,直至和人类共享“人权”。
这个荒诞的设定似乎离我们并不遥远,科技的发展让AI从智力层面碾压人类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尽管背后同样依托于大量的学习算法,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攻克完一系列技术难题后,AI只会变得越来越像人。
对于这忽如起来的变化,孑然一身的女主Alma刚开始很抵触,虽然Tom总是能在对的时间给出最合适的建议,但过分完美的行事风格,也让Alma感到失真——因为这一切都完美得过头了。
面对Tom的高智能,Alma总是以旁观者姿态俯视这项愚蠢的设计,完全没把自己代入伴侣身份。
对她来说,眼前的帅小伙和他所谓的“思考”不过是人工程式,但随着两人的接触变长,她发现人工智能也不总是一无是处。
片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来自Alma遭遇的学术打击。
她曾经为一个手头的项目苦心钻研3年,如果不是Tom发现已经有同行针对相关领域的学术专著,她将继续在无知状态下瞎忙活。
虽然发现真相的那一刻是残忍而令人不悦的,但Tom的博学和全知,反倒削弱了Alma以人类自居的傲慢。
作为一款以讨好人类而诞生的仿生机器人,影片的笑点来源于Tom总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刻意浪漫——虽然Alma对此总是拒之千里。
不过换个角度看,机器人不能理解自己拒绝浪漫的部分,反而为她带来了安全感和优越感,因为这证明了一件事:即便再精密再深度学习的AI,依旧无法参透人类的本质。
这个本质的构建,依托于复杂的人性和每个人独特的经历。
就这点而言,纯粹的大数据有其天生短板,但Alma拒绝与人工智能发生亲密关系,除了理性上的不认可,背后另有隐情。
她曾经和一个男人有过一段感情,甚至一度怀上了对方的小孩,后来因故流产,对方也和她分手另寻新欢。
这件事(失去小孩)对Alma打击巨大,让她封闭了内心。
旁人所见的独立自强,其实都是她为孤独披上的伪装。
Tom的到来一定程度上解放了Alma,让她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但她也深知其中的矛盾。
在和Tom行鱼水之欢过后的次日,她对二人的关系做了一次精妙绝伦的阐释:“我替你拉起被子,即使你不会感冒;我蹑手蹑脚走出房间,即便你不会睡觉;我试着给你做一个完美的煮鸡蛋,即便你不在乎它是硬是软。
我正在演一出戏,但是没有观众,我根本不是为你演戏,我很孤独,我是为我自己演,即使现在(同Tom对话),我也只是在自言自语,这并不是在对话,我正在变成一个怪人,一个疯子。
”要说Alma和《她》中陷入虚拟恋情无法自拔的男主有何不同,可能就在于她自始至终都是清醒的。
这份清醒虽然伴随痛苦的记忆,但接受生命的残缺和不完美,给了她重新审视自我的机会。
正如她童年单恋男孩的经历,男孩那迟迟没给到的吻,其实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幻想,幻想背后反映的是男孩对她并不感兴趣的事实。
之于Alma和Tom,他们俩的关系其实也代表着幻想和现实的两面,所以Alma最终拒绝了将Tom当作终身伴侣,因为“如果我们允许类人机器作为配偶,我们将创造一个由瘾君子组成的社会,他们的需求将在持续不断的个人认可中被永久满足,他们会变得贪婪、疲惫。
”等到所有人都只能接受一味迎合自己的伴侣,谁还会有兴趣去接触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真实而有瑕疵的人呢?
面临越发智能化的未来,我们是勇敢地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还是一开始就让虚假的完美冲毁我们对真实的感知?
这是影片值得人玩味的部分。
一个完美的机器伴侣不过是人类理想的投射,当个体欲望被无限放大,无知的罪恶便蔓延成为集体的灾难。
这比较容易让人想起《空中杀手》,电影讲述了一群克隆人为满足人类的嗜血欲望,而不得不上演同类相残的残酷戏码。
某种角度来说,两部作品探讨的都是一回事,都在讲技术和人性之间的博弈。
很显然,肆无忌惮任由其中一方无限扩张都将带来可怕的后果,这也是霍金很早就对AI技术保持警惕的原因。
不过比起对技术的担忧,或许更应该担心的是人类自身。
我们对速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谁来踩刹车,决定权不应该交给他人,而应该把选择权留给我们自己。
撰文 |Zed策划|轻年力量-End-
如果不是我最近对恋与过于真情实感,以至于在电影中代了,就要扣掉一星了。
最近一直在被困惑着,恋与里那样的爱情太过于完美,当我把目光投向现实,发现根本不存在这样的爱情时,顿感绝望。
我明知沉迷于虚拟不对,可他们带给我的(幻想中的)爱实在过于高质量,根本无法舍弃。
女主最后那个评估报告里的话给了我很大启发。
“但人类真的打算只需按下按钮就能够满足他们所有的需求吗?
我们未满足的渴望,我们的想象力和对幸福无止境的追求不才是我们人性的源泉吗?
如果允许类人机器人作为配偶,我们将创造一个由瘾君子组成的社会。
因为他们的需求会从持续不断的个人认同中被永久地满足,他们会变得贪婪和疲惫。
我们会有什么动力去面对传统的个人,去挑战自我,去忍受冲突,去改变呢?
”所以,真实的爱情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就是充满冲突、忍受、磨合的。
而文娱作品所刻画的完美爱情本就是不存在的。
不应该从完美爱情的幻想出发,去判定现实不够好,而应该立足于现实的爱情,去看见所谓的完美爱情实在过于虚空。
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
爱真实的关系,不要爱想象的关系。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采访:梦卿翻译:Frank、梦卿编辑:笑意公众号:抛开书本
如果你想要一个爱人,只要你开口,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If you want a lover, I'll do anything you ask me to——Leonard Cohen, I’m your man“我是你的(男)人。
”当一个外形完美,带著性感“异域口音”的人形机器人(humanoid robot)反复对你说这句话,你会如何反应?
你能否抵抗“诱惑”,不将自己欲望投射到对方身上,不让这个旨在“为你带来幸福”的“完美”机器人伴侣成为你的“幸福感”来源?
在《我是你的人类》中,这是在柏林佩加蒙博物馆(Pergamonmuseum)工作的人类学家Alma面临的一大挑战。
柏林某人工智能公司新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进入最后试验阶段,单身的Almar符合“体验用户”的各项条件,受邀参与产品调研。
基于大数据和私人偏好而生的机器人Tom跟著Alma回家,两人开启了一段类似传统“女孩遇见机器人(Girl meet Robot)”桥段的“浪漫”旅程。
影片改编自德国作家Emma Braslavsky同名原著短篇小说《Ich bin dein Mensch》中,小说开头,Alma被描述为“成熟、经验丰富”的女性,电影里的Alma完全符合这一“现代女性”的形象——她对诸种“浪漫想象”完全不买单,也不需要一个“唯命是从”的非人类伴侣。
但是,“系统发达”的Tom很快找到Alma的“痛点”,持续更新自己的程序,学会了“生气”、“拒绝”,甚至是“睡觉打呼”。
Alma从最初地完全排斥,到慢慢发现Tom作为“机器人”的一些新鲜“可爱”与“人性”的特质,到最后,写完反对人形机器人伴侣替代人类伴侣的评估报告,她踏上找回Tom的旅程。
称她这种矛盾的言行为,是“心口不一”,还是应该称之为“人性的体现”?
“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假定的进步(supposed improvement)是缓慢的,很多时候,它的结果要几十年上百年后才会显现...”Alma在评估报告中写道,如果拥有完美的机器人伴侣,人类可能对这种无条件顺从/依附关系上瘾,享受机器人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幸福感”,丧失了认识/探索自己的动力与刺激,也变得无法忍受其他“不完美的人类”。
很多到底什么是“人性的”?
为什么我们如此渴望“幸福”?
如果“伴侣”在“幸福感”中扮演重要角色,那好的伴侣关系(partnership),有哪些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
Maren Eggert(剧中Alma)认为,这是个常问常新的问题,她没有“最终版”答案;就像她扮演的Alma,Maren重视亲身体验,追求真实具体、尽可能坦诚相待的互动,她愿意在各种碰撞和经历中。
不断调整自己的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人类视角'的问题,”(it’s a very human question)Dan Stevens(剧中Tom)说。
爱情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在爱情故事或日常生活里,人们常说“这份爱简直违背了我这枚人类的心脏”,“这种痴迷是愚蠢的”等等,而Stevens扮演的Tom没有这个“烦恼”,他唯一的“信条”是“我是你的人”,如果他的“主人”不再需要他,他的结局是回到工厂被毁灭。
这结局也并无“苦情”,因为他不曾活过,也就不曾死亡。
如果被选为试验者之一,我能否抵抗“完美机器人伴侣”的诱惑?
或许,我关于“碰撞”、“冲突”、“成长”与“进化”的追求与渴望,会被我关于“控制感”、“和平共处”与“轻松易得式幸福”的享乐欲求打败。
by 梦卿
导演Maria Schrader受访者:导演,编剧:Maria Schrader编剧:Jan Schomburg女主角:Maren Eggert (Alma) [本届柏林电影节最佳主角]男主角:Dan Stevens (Tom)我们现在不断被算法包围,被算法指导,甚至有仿人类机器人,比如默克尔就曾邀请一个叫苏菲的机器人到联合国做客,我认为这是一个对我们这个时代很重要的问题,同时,这也提出了一些我们现在可能无法回答的问题。
当你在创造这些机器人形象时,你如何写出一个机器人会做什么?
你必须得用一种和人类角色完全不同的方法吧。
Jan:当然,但是你要明白,你还是在创造一个要表演的角色。
比如,它可能会比正常人反应快很多,但我想让它说话前想一想,这样让它们更像人类。
机器人很费力地假装自己是人,但我们都知道他不是,这给电影加了不少喜剧元素。
还有就是,写这样一个开始总是犯错,慢慢调整和校正的角色很有趣。
就像我们人类在人际关系里一样,开始的时候总是犯错,后来会反思,会调整,这样去设计机器人很有意思。
问Dan一个问题,演一个机器人感觉如何?
Dan:有趣的是,我们不知道机器人的脑子里已经有了什么程序,而在它与爱玛(Alma)的关系中,爱玛不知道它会什么,它要在每一个情境中不停去试错,我想这是导演想要的。
你扮演的机器人汤姆(Tom)很有自我讽刺的意味,而且你看起来很享受出演这个角色,尽管汤姆的“伴侣”对他的态度很差,尽管他应该知道它主人的所有隐秘的欲望,在扮演这个角色时 你和你的男性意识受到了什么影响?
你有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关于如何对待女性的启发?
Dan:这是个很好的问题。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个角色是很有意思的,汤姆想要变成什么样的人?
或者说,它想要变成什么样的男人?
这是个一直存在的问题,它的核心是:男性如何变得更好?
而在这部电影里,汤姆要面对的问题是很实际的,它会不停地问自己:我如何变得更好?
如何做好一杯咖啡?
如何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
如何让主人的生活更幸福?
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
当你把这些问题放到生活的显微镜下去看的时候,会觉得很好笑;不过,如果你把这些问题放到社会整体来考察,会发现这些是对于今天社会很重要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演机器人很有意思,因为它总是在经历这些哲学问题的考验。
取景地:佩加蒙博物馆在结尾的“用户体验报告”中,女主反对用机器人来替代人类伴侣,我想问导演怎么看这个问题?
也想请问两位主演,你们如何定义“伴侣”,什么是一名“理想伴侣”必不可少的特质?
未来几十年,人类的伴侣关系会如何转变?
Maria:我认为我们选择在结尾展示这个冲突,从一方面来看,爱玛反对把机器人扔到社会里让它们工作、生产甚至是怀孕,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她旅行只为去见这个机器人,她已经对它产生依赖了。
所以,我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我认为,反复问自己这些问题是很有趣的。
我没法因为任何人和性玩具结婚而指责他们,任何一种可以提升我们幸福感的方式都应该被接受,而女主已经认为汤姆可能是更好的人类,更文明,更无私,没那么多麻烦。
拍完之后,当我再看这部电影,我一直在想:如果爱玛没有把机器人想象成更好的人类,那会产生什么不同吗?
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感受?
我们的感受在多大程度上和我们自己相关,在多大程度上和他者相关?
这些问题都很有意思,会一直存在,恳请我们去回答。
Dan:我觉得这是个很“人类视角”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直去拍这样的电影的理由之一,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流媒体公司的算法会一直给我们推荐与我们口味不合的电影。
大多数时候,爱是完全非理性的,我们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爱一个人,但当我们回顾历史,从古到今人类创作了各种各样的浪漫爱情故事,都关于我们应不应该爱,也正是这个问题,让这些故事充满人性。
“理性的”爱玛在报告书里写,我不支持机器人替代人类伴侣;但最后她还是去找汤姆,她的决定反映了她的感觉。
书本记者梦卿与电影主创团队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71st Berlianle# 主竞赛-最佳主角。7分。一部基本上是陈词滥调的人类与机器人伴侣的故事,影像风格也很电视剧。不过好在观感和表演都不错,不至于惹人讨厌。影片比较出色的点包括女主角的职业——博物馆的古文字学者,因此有很多在佩蒙加博物馆拍摄相关的场景;对主题的提炼也挺不错,拒绝机器人伴侣,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好,而是因为他们太好了,以至于让人无法满足于与人类的交往;在这一点上女主角的知识分子立场(总是怀疑,拒绝、批判性的分析以至于看上去有些做)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情节驱动力,写得相当深刻且感人,而这正是诸如美国电影很难去触及的角度。
救命,大表哥你咋知道我最喜欢仿生美女啊啊啊
太好看了
在AI糖精剧和AI恐怖片中的一股清流,不愧是抵制过奥施康定的德国
除了丹丹龙,有啥可看的…
是谁导演这场戏 在这孤单角色里 对白总是自言自语 对手都是回忆 看不出什么结局 自始至终全是你 让我投入太彻底 故事如果注定悲剧 何苦给我美丽 演出相聚和别离
设定别深思 败坏兴致 Maren 贡献了一个扑街状态图 取景地贡献了太多熟悉 专业研究以及那个遭遇设计好现实可怕 以及想到自己那时候也很痴迷 Adad 王二世那种闪族语下辖的阿拉米语 甚至是夜游以及在 Pergamon 做那类运动也算是心愿吧 (/≧▽≦)/ p.s. Sandra Hüller 确实很有机器人潜质 哈哈哈 还有当然是最后一段独白完全可以作为范本 Auftrag/Presentation 来背诵
德国式人机恋,科技感并不强,而是表现了人对另外物种的接纳。人与机器人相比,是一种感情动物。这种感情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于己无益,但恰恰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一种正常反应。这也是由算法所决定的机器人所无法理解的地方。不过两者最后还是相爱了,女人接受了这种现实,这却正是机器人用算法所预测到的。感性与理性由此达成了平衡。因此,电影又回到了原点的问题:爱情究竟是什么?
看完真的好怅然若失呀。剧本看似很俗套,但是却加入很多巧思。最后,女主躺在乒乓球桌上甜蜜又悲伤地回忆着初恋的美好时,真的太拨动心弦了,理性和感性的抗争,再理性的人,也很难不被孤独打败。
是这个道理,但是看起来太平淡了。
配合这个狗血的名字,刚开始还以为是什么中年玛丽苏。没想到其实看到结尾电影还是有很认真在考虑AI和人类情感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人工智能能不能取代人类伴侣。我看到大半都觉得要不就从了吧,尤其是这个AI长得还是Dan Stevens这样。但是女主到最后还是坚持了不可以。因为爱其实是在追求中得到的,而不是被顺从。哪怕那个AI知道你所有的喜好,能背出你最喜欢的诗的每一个章节,能和你讨论只有你们能懂的古代文字,但不能因为为了驱赶孤独感而演一场自己的独角戏。
2星,故事简单,节奏缓慢,用机器人产品来形容了一个人类欲望永远无法满足的粗浅道理。 按西方经济学的观点,资源永远无法满足人类膨胀的欲望。 即使是一个完美无暇的机器人也无法让女主完全满意, 尽管是专门为她量身定制,专门为讨好满足她的设定产品也不可以。因为讨好到了一定高度就是谄媚, 过分的谄媚讨好就是下贱,让人心生厌恶对其更不会有一丝的尊重。所以问题还是在于女主自己身上。接受产品的缺点不会比接受别人的缺点更容易,但接受甚至无视自己的缺点反倒是最容易的。人类的特点就是宽待自己,却严格要求别人。 所以片子的中心点是接受别人尊重别人,哪怕他是一件商品,没有完美的人或者物。 多一份宽容,多一分自己的反思与迎合改变,才是对自己的善待,和对这个世界的贡献。
性转性能升级版her☞him“我一个人在那边自言自语演一场给自己的独角戏”即便这个时代没有定制机器人男友 但人未必没有在做这样的事追星 沉迷二次元 将就一段感情 等等其实是类似的 所以如果真的有这么完美的机器人男友 爱上他真的在一起也挺好的不是么?孤独和快乐到底哪个是幻觉?高深的伦理问题我想不明白 也没有机会想吧 最后只想感叹大表哥真的好帅!
嗯……
看过
咱人类真的蛮可怜的,如此迫切的需要认同和被满足。
#R# 3.5分。还算赏心悦目,但也不如说是表演做得更好的日韩大纲电影。能打动人的部分是,女主始终没有像爽片那样沦陷于男友的“完美”中,甚至电影都围绕着这种面对“明言是量身定制的完美”的不适(技术在细节模糊却又始终在场、被意识到的状态下);她在技术显形的镜子面前面对的也始终是自己(的期望与信念)。Tom的表演不错,比较好地完成身为一个机器/镜子反射人类/本身的功能。
有了这么帅的一个机器人女主角还龟毛什么呀放在办公室里跑数据也行啊!德式甜宠让人看到怀疑人生。
让疯狂迷恋《黑镜》的男子大生看都会说一声土的程度😅
意外地还不错,没有新东西,但是小说打底的剧情每一阶段说得很扎实,节奏也稳健,科幻和喜剧融合不做作,编导看上去平庸实际很吃功夫。选Dan Stevens出演确实是很妙一招棋,自然的间离感,他自己演得也不错。因为现象级难看的《托尼·厄德曼》对Sandra Hüller有点厌恶,这部找回来一些好感。结尾拔高主题我觉得挺好,机器人会让人类贪得无厌,但其他剧情都在渲染两人关系有多好,女主有多留恋。那么故事的隐性主题就应该是理性与情感的矛盾,剧本对这个隐性主题的表达还不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