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部英剧:《天才》。
电影的内容是讲述爱因斯坦的故事,他如何从一文不名到声名鹊起,再到成为举世闻名的伟大科学家。
当中所经历的坎坷和曲折可想而知。
尤其是到他晚年之时,在德国高校里从事教育工作,正面临的是一个弥漫着极端的仇恨主义和复仇主义的国家,身边随时随地叫嚣着“杀死犹太人”的口号。
“世界最著名的科学家”这个称号也不并能为他换来免死金牌。
电影一开场,就是他的一位犹太的高官朋友被残忍刺杀。
然而最让我唏嘘的,是他关于他和他的第一位妻子米列娃的故事。
事实上,故事一开始浓墨重彩的爱情并不是关于爱因斯塔和米列娃的。
而是他当时的一位女朋友,我们可以称之为初恋女孩。
爱因斯坦和初恋女孩相爱的时候轰轰烈烈,天雷勾地火,电影里用了尤其唯美的画面来烘托这段美而纯的初恋。
直到爱因斯坦遇到了他的未来的老婆米列娃,全校唯一的女同学,我们也可以称她为前无古人的女学霸。
这一切发生了变化。
可以想象当时爱因斯坦的心情,他在爱情里要风得风(然而对象却只是一个徒有美貌的芭比娃娃,难以理解学霸内心对科学世界的无限想象和野心);他在学业上所向披靡(虽然他除了理科之外其他都只是勉强及格,但是也难以掩盖他在物理上的名列前茅和引人注目)。
于是当他遇到了这位学霸女同学。
她美貌,桀骜不驯;最重要的是,她是全班之内唯一一个数学成绩领先于爱因斯坦的人。
他的内心应该是隐含着两种情绪,一种是对她的强烈的欣赏痴迷(要知道那个对女生的要求知识娴熟和淑女的年代,女孩子要想高学历就已经是超级难,要挤进世界一流的学府简直就是奇迹);而另一种,当然就是作为一种男性想要征服女性的欲望。
从小到大米列娃的父亲就发现了自己的女儿虽然身患残疾(有一只腿瘸了),但是在理科上拥有着的绝对的天赋异禀。
父亲不顾反对的声音坚持把她送到男校念理科,甚至低声下气央求校长能够给她一个学习的机会。
她的父亲对她寄予厚望。
他知道那个年代,如果不想要一辈子依赖丈夫仰人鼻息,就必须要拥有自己的实力,他希望她未来可以凭借自己的天分和努力,不需要像同辈的那些女孩那样,一辈子只能活在柴米油盐里伺候丈夫孩子。
更重要的是,因为知道女儿是个难得的天才;他不想要这样的天分被埋没、被无形的时间所磨灭消逝。
他希望女儿能够有所成就,能够活得更自在、勇敢些。
然而在爱因斯坦的甜言蜜语和爱情攻势下,米列娃最终放弃了学业走向了爱情了。
她逐渐忽略了学业,长时间活在爱因斯坦为她编织的那个“关于爱”的梦想中,甚至因为荒废太多学业被迫辍学。
是的,也许你在看这个故事之前,就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个有名的“渣男”。
这点在这部电视剧里也豪不掩饰的进行了直接对比(居里夫人的丈夫把荣誉让给了妻子)。
爱因斯坦的前几部令他闻名世界的论文,很大部分的功劳其实应该算在他的前妻米列娃之上,她为他查阅了无数的典籍,帮他求解数学公式。
甚至连爱因斯坦本人也在写论文的时候坦言,“我离不开我的妻子,我需要她为我解数学题。
”今天,在我们看来,那些论文至少应该不止爱因斯坦的名字,而是两个人共同的著作才对。
然而面对自己夫人的质问,“你甚至没有提一下我的名字。
”爱因斯坦的回答倒是也渣得很坦白,他说,“没错,我根本没有想过。
”但是在我看来,与其责怪别人“渣”,不如问问自己为什么没有像他那样,活得更加执着一点?
我们并不是指责那些为爱而痴迷、付出的人。
我们也不是抗拒米列娃陷入爱河或者对爱因斯坦早许芳心。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爱因斯坦这一辈子除了研究他的各种科研,撰写他的论文至于,从来没有不去寻找爱情,甚至年老了都忍不住勾搭身边的秘书。
但是他从来没有忘了自己的使命,那就是要做一个科学家,要去研究更伟大、更惊世骇俗、甚至能够拯救苍生的伟大技术。
爱情不是他不去努力,不去探索自己热爱的事业的理由,更不会是终止他走向成功的障碍物。
与之相反,他更知道的是,内心的安宁和爱情的美好固然重要,但是实现自我,成就自己的事业更加一刻都不能等。
这也是为什么他成为了爱因斯坦,而他的妻子,却最后因为走不出这段婚姻的阴霾常年活在自己的精神疾病折磨中,最后郁郁而终。
波伏娃曾经那句话说的实在是太对了,“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
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当我们看到:曾经被父亲苦心栽培,被老师寄予厚望的米列娃;那个为了考上世界一流学府彻夜不眠的米列娃;那个全校成绩优于其他男同学甚至碾压爱因斯坦的米列娃。
最终却荒废了自己的学业,终止了对科学的研究的步伐和实现自身梦想的勇气。
除了不免唏嘘感叹之余,对我们,尤其是作为女孩子的我们,还应该有更多启发吧。
所以在我看来,最大的启发就是,“这个世界上,什么都不能成为阻止你进步和学习的理由,父母的爱不是,社会的纵容和曲解不是,爱情最不应该是”。
摘录时长:1.5h。
所以仅仅只是摘录缺少灵感启迪与思考1,电,特斯拉与爱迪生1879年,碳丝与全新的工业形态,爱迪生特斯拉,奥地利辍学。
门洛帕克公司,爱迪生的公司,史学/原理,交流电缩短线圈直流电三倍输出失去五万奖金分红,爱迪生嫉妒特斯拉的才学进行打压。
1885电力工业形态街头亮灯爱迪生。
特斯拉挖矿。
没有摩擦,旋转电磁场交流电。
爱迪生+摩根大通投资人。
特斯拉设计交流电用于工厂和民户同时可以使用。
自行车,交流电还能驱动机器。
零摩擦驱动马达,发明电机。
特斯拉+威斯丁浩斯,远距离高压电与变压器。
99.99%特斯拉。
2,飞机,莱特兄弟与寇蒂斯1902,模拟鸟的飞行成功,并且为莱特飞行器申请专利。
1903,12.17,59秒脚踏车行,摩托车。
柯蒂斯引擎邀请。
引擎,飞行动力的关键。
副翼,金甲虫。
人们激动尖叫落泪,1980,奥维尔飞了2分钟。
汤姆塞弗军方。
莱特兄弟全告专利诉讼。
亨利福特拜访。
威尔布两年后病亡。
1914,奥维尔向所有飞机收20%除了柯蒂斯,美国。
1914-1918德国五万飞机,美国停滞不前,莱特被迫分享专利,改为所有人1%,珍妮战机。
-一战。
3,枪,寇特与史密斯威森寇特左轮手枪,模仿船方向盘。
弹药,卷烟叶,装填,等。
1836,左旋转轮0.26口径五发子弹。
家人朋友投资。
德州骑兵,美国对战墨西哥。
五个月一万把,一次六发。
丹尼尔威尔森内向。
沃克枪口径0.4 。
1848,德拉贡,寇特等专利又延长七年。
1849他哥死了,丹尼尔威森卖掉公司。
独立金属子弹等发明。
后方装弹。
被认为贩卖武器给南方。
1961上战场400人军团。
47岁62年痛风死亡。
4,原子弹,奥本海默与海森堡海森堡,德国,量子物理。
1933,诺奖。
1939原子分裂釉,奥本海默。
海森堡美国会议1939.1941曼哈顿计划。
海森堡分裂釉原子。
1945,小玩意。
试爆成功,三个月后小男孩,日本。
5,火箭,美国与苏联V2图纸,冯布朗美国。
克罗列夫,残余,苏联。
华特迪士尼宣传冯布朗太空探险。
黄金时段访谈,这足以引起重视。
史伯尼克把卫星送上太空。
美国海军发射失败,换冯布朗。
加加林,5年,19616,新闻赫斯特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工人阶级报纸。
此惨没有标题给上层阅读。
报童。
1899,罢工结束。
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P4y1C7Dc?vd_source=0cfc3bc974a095de1cf5f1f2adbf5ba7&p=3&spm_id_from=333.788.videopod.episodes
四集结束,最可怜的人恐怕是Mileva。
她太清楚在这个时代里,自己的学识和智慧不被尊重的痛苦,而这些她的丈夫从未感同身受。
她无法控制地想要爱情,然而婚姻的枷锁对她终究是太奢侈也太不值得。
天真的她以为自己将会像居里夫人一样,永远做那一株站在他身边的橡树的。
然而,爱因斯坦召之即来地利用她的智慧,却从来没有给过她以战友般的平等地位。
一个有资格做男人的对手、导师、研究伙伴的女人,被爱情囿于厨房的日日夜夜逐渐生锈。
这个社会对她的约束,连同枕畔爱人对她的要求都到了一个天才数学家、一个极为坚强的女人也无法负荷的程度。
“一切人世间的幸福皆离米列娃而去。
为了给小儿子爱德伍德治病,她几乎花光了全部积蓄,后来,只能靠教钢琴维持生计。
20世纪30年代,她的大儿子携妻子和孩子去了美国,米列娃一直留在瑞士,照顾自己生病的儿子,几乎过着隐居的生活。
”爱因斯坦不是居里。
他是个仅仅知道予取予求的孩子,不愿意正视别人的智慧。
他无限放大自己的痛苦,乃至于在他心中别人因他所承受的痛楚都不值一提。
这一点,在他认为初恋玛丽不精于物理而抛弃她的时候就足够明显了。
年少孤独时他想要玛丽的温柔贤惠,蜗居斗室时想要米列娃的性感头脑……名利双收时他想要艾尔莎的懂事知性,老来他想要小秘书的万种风情……他越来越懂得女人,越来越不费吹灰之力就足以编织出一套哄住身边姑娘的完美理论。
他的爱像走马灯一样变换。
始乱终弃,说到本质是人的需求在变,自私的人会永远会将自己的需求凌驾于他人之上。
而他爱过的人,都不够自私。
他还会对谁再许下凝固住时间的诺言吗?
国家地理频道根据沃尔特艾萨克森《爱因斯坦传》改编的《天才》第一季,讲述了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自青年至逝世的人生历程。
本剧伊始,青年与老年两条主线交错、学界与政界剧情穿插,辅以伦琴、居里夫妇等副线推动剧情发展,最终合归于二战前后、以老年爱因斯坦为中心的线程。
值得庆幸的是,该剧并未使用春秋笔法,这点在爱因斯坦的人物形象与美国当时政治、学术环境的塑造中都有体现:爱因斯坦作为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一位和平主义者是名副其实的,他一生致力于对宇宙秘密的揭示、为全人类福祉而呐喊,他的眼光不拘于国家、民族(在犹太人受到最严酷的迫害时爱因斯坦才动容发声)与政府,他竭力破开这些牢笼,力图成为一个真正纯粹的人。
在权威面前,不管是政界还是学界,他遵从内心、数次拒绝,他的眼光永远投向宇宙、心灵始终为全人类的命运所牵引。
这样一种美丽的人格我们还能在其他天才身上发现,同为自由主义者、和平主义者的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其《我为什么活着》一文中所描述的三种激情能很好地概括这些情感:“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
这些激情犹如狂风,把我伸展到绝望边缘的深深的苦海上东抛西掷,使我的生活没有定向。
”说到爱情,爱因斯坦一定一个很好的情人,但不会是一个好丈夫,更别指望他能做一个好父亲。
正如本剧中,爱因斯坦的大儿子汉斯所说:你对所有人都很好,唯独对你的家人是深深地伤害。
剧集一开始就很香艳,老年的爱因斯坦与年轻貌美的女秘书贝蒂调情、行云雨之事,而此时他与他的表姐艾莎有着合法的婚姻关系,他一面对贝蒂说:“搬来和我一起住吧,我很爱我的妻子,但一夫一妻制并不合乎常理,不过是宗教统治下的观念罢了,我亲爱的贝蒂,愚昧地相信权威,才是真理的头号敌人”,但在艾莎忍无可忍与他摊牌时,他又推脱说与贝蒂是逢场作戏、是巨大压力下的一点喘息。
而爱因斯坦与艾莎的结合是伤害他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得来的。
似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米列娃不被爱因斯坦的死缠烂打所打动,从而甘愿隐身于爱因斯坦身后、为其奉献所有的话,她必定也会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青史留名。
然而这一切的付出换来的却是爱因斯坦的不尊重、甚至是羞辱。
其实,从爱因斯坦爱上米列娃、对待初恋情人的方式时,就可以看出爱因斯坦的渣男本色: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爱因斯坦对学术、对政治传统观念的挑战,在他犹太人身份的映衬下格外遭人嫉恨,不仅是在当时的德国,甚至在当时最为提倡自由的美国也是如此。
在剧情的展示中,当时的美国也绝非一个名副其实的自由国度,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依旧是扼在自由思想、言论与独立人格脖颈上的两只手,即使爱因斯坦已名声斐然,也依旧因之黯然神伤。
爱因斯坦一生最大的污点可能就是他的感情史了,这里我也无意因崇拜而对其辩解洗白。
他在陪伴艾莎走向生命的终点时,读的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序言,似乎已经表明他是一个内心充满爱、但却又任性的孩子:The whole world is now for me divided into two halves: one half is she, and there all is joy, hope, light: the other half is everything where she is not, and there is all gloom and darkness...Loveis life. Everythingis,everything exists, only becauseIlove...爱因斯坦最终在得到了家人的谅解、在怀着对世界、对人类的爱中离去,一切都得以宽恕、一切都得以和解,从青年到老年的年轻气盛、愤世嫉俗,在临终时化为一枝微笑递给情人兼怨侣的花。
本剧以老年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对话作为结束,爱因斯坦将他的成就归于他强烈的好奇心,他含笑目送好奇着世间万物的小女孩远去,我相信,爱因斯坦对宇宙、对人类的爱与好奇,将会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永远传承下去。
对于一个伟人的偏见很容易让我们忽视他首先是一个普通人,有着所有人都应该有的人格方面的缺陷,道德上的瑕疵。
但在更广义的道德中维护人的尊严极其困难也更为可贵。
如果说人的成就是天性与教养的结果,有幸生在两千年来人类思维最辉煌的时代,最为群星灿烂的时代,也并不意味着是天大的机会,而最大的阻碍就是这些闪亮的星星,穿越群星成为那颗夜空中最闪亮的星星,或者就是创造的力量,根源不在于天才,而是对已经熟悉的世俗不麻木,永远保持好奇心,真理就掩藏在最普通的事物中,复杂的宇宙其实简洁得要命。
有时候,很惭愧,大部分人类对自己种族最优秀的思想嗤之以鼻,既不愿意靠近他们更是试图歪曲他们,甚至把它们试作垃圾般装作看不见。
只是偶尔我们会想起,会以“天才”来称呼,然后再次忘却。
天才看完觉得很精彩。
但看完也很压抑。
拍摄方式和角度精美,新颖,光影质感都很强,这些不多说了,大家看了就知道了。
抛开科学家身份,爱因斯坦也就是个常规渣男啊!
出轨,见异思迁,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老了更是浪荡不羁。
可是渣男就像薯片,没有任何营养,但是香啊!
压抑是在前妻个两个儿子身上。
明明和前妻米列娃(多莉,爱因斯坦对前妻的昵称)很相爱,多莉那么爱爱因斯坦,为他做了这么多,论文里做了这么多奉献,结果还不如爱因斯坦一位朋友,帮了几次忙就被提名感谢。
自己做了这么多却从未被公布被提名,被默认为这些都是妻子无私应该做的,也反应当时对女性的不平等待遇。
为了给爱写论文,还要带孩子,又被婆婆一顿教训,爱也没帮妻子分辨过什么,看到这里就好生气。
本来妻子也是一位很伟大的科学家,为了他最终牺牲了梦想。
每次都被生活被无视压的喘不过气来,但每次只要爱因斯坦有新的想法,妻子也会两眼放光,立即放下所有帮他验证运算。
可见妻子多么热爱科学,多么热爱自己的丈夫啊。
到后来她压抑,无奈,却又停止不了对爱因斯坦的爱看得我好心痛。
很像我们很多傻姑娘,明明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追求,一切都在既定轨道上行走,虽然艰难,但却值得冒险。
突然有一天,你的生命里闯进来一个人,虽然你提醒着自己不要因为一个人而放弃梦想的方向,但还是不知不觉在爱情里迷失了自我,愿意为对方牺牲一切,只为换来那炙热明亮的爱情。
可结果就是耗尽了自身的能量,却也都灼得遍体鳞伤。
还有两个孩子,心疼汉斯在门口等不来因战争阻拦归家的爸爸,心疼汉斯长大后跟爸爸的对话,告诉爱因斯坦他对所有人都好,对所有人都怀有怜悯之心除了自己的家庭。
心疼爱德华在懵懂记事时就见证父母二人的争吵,从小就与父亲分离,对父亲又崇拜又疏离,最后患有9严重的心里疾病而不断自杀。
兄弟二人和父亲聚少离多,相聚的结局也都并不美好。
他们还有一个父母未婚之前生下的姐姐,可惜出生没多久就夭折了。。。
最后只有汉斯健康的走到了最后,可惜眼里一直都是忧伤和难过,看得好心疼。。。
爱因斯坦的表姐艾莎是一个很厉害得人物,不仅爱着自己表弟,在他后半生学术,工作,政治发言等各个方面给了爱因斯坦无限帮助。
我想说,如果没有她,可能爱因斯坦没有机会专心的搞学术研究,没有关系获得资源继续相对论的研究和运算。
但在我眼里,总觉得是第三者插足,对这个人物不太有好感,可能我太心疼多莉了,为她的爱,疯狂,牺牲和隐忍触动太深。
虽然没有艾莎,爱因斯坦也会遇见别人,他们的婚姻也已经破裂,但是多莉的痛苦着实也让我感同身受,心痛不已。
演员们演的也特别好,把前妻的的唯爱,天才,疯狂,渴望,无助,崩溃,勇敢展现得淋漓尽致。
话说到主角爱因斯坦,多伟大就不多说了。
都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爱因斯坦渣,渣在他没有故意想去上海任何一个人,就真的是一个人际关系处理白痴。
在大学爱上前妻时也不知道先把自己的女朋友关系处理好,爱上艾莎时也不知道把前妻关系处理好,和艾莎在一起又和秘书乱搞,艾莎走后和俄罗斯女间谍大搞忘年恋。。。。
物理学说就不讲了,伟大贡献也不说了,作为已经忘却物理公式的理科生表示惭愧,并无任何资格讨论科学和物理~剧中也展示了爱因斯坦学术研究过程中困难重重,不擅长人际自不用提。
经济,政治,学派斗争,党派斗争,国家战争的影响和阻碍都在相对论的提出过程中有所展现,为观众带来了紧张,精彩的历史观感。
历史不再那么枯燥,历史不再那么苍白。。
总之,是一部好片。
就是时间的镜头切换有时候会让人有点懵,得认真看才行~感谢这些好纪录片,让历史不再像以前课本那样无趣,多了很多温度和真实。
可是我还是为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的爱情感到无限的伤感和悲哀,为汉斯和爱德华的亲情和失望感到难过。。。。。
哇,爱因斯坦真的在布拉格的时候跟卡夫卡有对过话嘛?
第六集的开头 真是....will you do me the honor of being my wife?最后一集真的是好....I have cookies!
我曹,最后一集,太多泪点。
翻到秘书为老爱保存下来的米列娃的手信,汉斯带着儿女跟老爱相聚,老爱在桌前跟汉斯的一番对话。
How about a stroll
curiosity is the beginning of understanding everything , including love, asking questions is the best way to you. Every rule is to be broken, except love, love is to be met, to be felt, to be made. Don’t say anything, just make love with me.make love is the best way to understand you . 居里夫人:我们,科学家,总是试图打破一切禁忌,挑战一切原则,反抗所有科学传统,为何要被婚姻传统束缚呢?
我跟已婚男游逛巴黎的传闻是真的!
爱因斯坦:我出轨也是真的!
一对一的婚姻从根本上违反人性,婚姻是宗教的阴谋诡计.要求爱情唯一是对爱情的根本否定。
自由是爱情的根基,没有自由,哪里会有爱情💓可惜,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爱情的开始,就意味着自由的终结,还好,天才们从来都不受这一约束,所以他们的传记电影才这么好看,就算爱因斯坦老年回顾过往痛心疾首,跟儿子说我好后悔,真想多陪陪你们的童年,但是如果人生重来一次,我敢打赌,爱因斯坦这样的老炮,依然会抛家弃子的沉溺于事业和情人的世界乐不思蜀,哎,八十岁的男人喜欢的依然是十八岁的女孩的身体,娶了女人头脑的婚姻生活,就算爱因斯坦也过不下去当然,正因为是爱因斯坦所以娶了女人头脑的婚姻生活过不下去,因为爱因斯坦是物理的天才,情理的白痴,生活的弱智,争取男女平等的优秀女人,跟他过的下去,才有鬼呢!
obsessing in science is the best way for Albert Einstein to make love with the world.what is your best way to make love with me my darling? the world is asking......what is your answer? 貌似一切伟大的天才都在伟大事业和极度淫乱里徘徊,毫无禁忌。
正是毫无禁忌让他们伟大,也正是毫无禁忌让他们淫乱,淫乱也许只不过是欲望与真爱的时空错乱,多维空间乱了头绪,乱也许是另一个维度空间的有序,有量子物理,怎么会没有量子爱情呢?
毕竟人心从来不比世界小……整个世界都在我心里。
里面排着队出来打酱油的历史各个领域的名人和历史世界,学科进展,我就略过不提了,虽然我是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获得者,荣格佛洛依德爱好者,但是也云里雾里的,虽然知道物理结论但是依然不懂推理过程,所以这里不谈科学也不说哲学只聊爱情哈哈哈
通宵将其看完,在不少处暂停、长叹、踱步、躺在床上抱头看着天花板静静思索,觉得可品之处实在太多。
情思漫漫,不可尽述,这里只说几处作为物理学专业学生在物理学史上新了解到的几个方面:1.统计物理奠基人之一。
在爱因斯坦奇迹年的时候,分子论还是一个很新颖的东西,完全不在经院派的视线里(从爱大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和玻尔兹曼受气自杀事件就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这也更体现出他对布朗运动的阐释的非凡意义。
学统计物理时,人人都会学到爱公当年对布朗运动的做法,因之能感受到他将平衡态统计引入到非平衡态涨落这个层次上的意义。
但了解了当时的学术背景,就可以知道,爱因斯坦不只是统计物理“大师”,而可以说是统计物理的“奠基人”之一(我们在统计物理上第一个想到的的人通常都是玻尔兹曼,常常忽视爱因斯坦,这是因为大学阶段所授的内容主要是平衡态统计,人们只关注到了在平衡态统计领域内爱因斯坦的几项贡献,如固体热容的爱因斯坦公式和玻色-爱因斯坦分布/凝聚,虽然这几项也足以令他彪炳千秋)2.物理学的“进化”。
爱因斯坦在大学阶段接触了很多新理念,其中就有马赫的思想(爱因斯坦之后甚至把广义相对论的第二条原理命名为“马赫原理”,足见马赫对其影响之深)。
不管国内外,现在好的力学教科书里都会对马赫原理进行讨论,可视为自爱翁而始也。
爱因斯坦在大学前就了解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宏观导热理论,大学时又在和米列娃的相互影响下了解了马赫的哲学思想和分子动理论。
这些理论在当时都是新理论,体现出青年爱因斯坦紧跟前沿的特点,这是值得我们当代物理人学习的(虽然这在业界已属于老生常谈)。
另外,人们在讲19世纪末的物理学史时,一次又一次地提到“两朵乌云”,借而引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抛却科普的通俗带来的不准确,现在的物理,和两个甲子之前相比,差距何止“两朵乌云”!
大学阶段的物理理论专业课,说到底就是四大力学和固体物理。
这五者里,放在19世纪末看,经典力学算是比较完备,但还在混沌和动力系统的方向上,除了庞加莱刚开了个头,还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流体力学的好些关键问题也没弄清楚;电动力学中还没有人注意到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洛伦兹协变性,因而它在本性上是与牛顿时空观的伽利略协变性是相矛盾的(而非由低速近似可消除);统计力学刚刚起步,连构成统计的最小单位是什么都还没有概念,更不用说其他;其他两门还没出生,自不待言……至于广义相对论、量子场论等,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在数学的运用上,那时候别说用张量、群论的工具,就连线代中的矩阵论都鲜见运用,更不要说拓扑、数论等等了!
人们想到二十世纪我们人类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会想到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会想到飞机、核武器、计算机和互联网,何曾想到,基础科学的变化到了如此程度!
3.新量子论大师。
人们常说爱因斯坦是旧量子论的奠基人之一,因为他解释了光电效应,这和德布罗意关系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光的粒子性+粒子的波动性这条量子力学的基本线索(在量子电动力学等更新的理论出现后,“波粒二象性”的表述已经其实成了一种历史表述。
用我提的这条逻辑线来描述量子力学,可以不需要所谓的“波粒二象性”。
光和实物粒子都是粒子,而粒子具有波动性,在低能条件下满足薛定谔方程)。
但是在新量子论里,岂能忽略由他开创的EPS佯谬?
这段由他和玻尔通过理想实验进行的争论,无疑是启发贝尔不等式的先声。
从这个角度看,爱因斯坦在新量子论上的贡献,可能逊于泡利、狄拉克、薛定谔、海森堡等人,但仍然是第一线的。
4.运用简单模型,抓住关键矛盾。
爱因斯坦在解决布朗运动的问题时,在受有友人贝索的启发下,摆脱了冗长的计算,直击一维情况,实在是有真知灼见!
由此,物理学家都喜欢建“toy model”,将三维甚至高维问题从一维开始考虑。
比如,在介绍声子模型时,最先考虑一维弹簧振子链,得到简正模;再考虑不同质量的振子,得到声学波和光学波;最后将一维推广到三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不过要将“振子”放在原胞(或倒空间中的布里渊区)罢了。
反过来,直接研究三维的情况,未免就会千头万绪,无从入手。
但有的时候,将一维推广到三维,就不那么容易。
比如磁学里的伊辛模型,一维的情况被提出者解决了,二维也好不容易找到了解析解,但三维情形至今没找到解析解,属于当下研究的前沿课题。
另外,布朗运动这个例子,其实是球坐标思想的具象化,这一点在其他很多地方也有应用。
比如,在计算氢原子核外电子的波函数时,会将其分为径向和角向分别计算,考虑径向问题,其实就是将三维问题一维化的体现。
更广泛地说,在有心力场中考虑有效势,就是为了达到这么目的。
5.狭义相对论的一个注脚。
在看剧时,我也与爱因斯坦一起做思想实验,深感追光的思考的确是有意思的,即使是在有了狭义相对论之后。
对于一束光而言,它的γ为∞,也就是说,它的固有时唯有为0,才能对应于在我们参考系中有限的时间。
那么,“坐在一束光”上的我们,时间是“凝固”住的。
也就是说,从太阳射出的一束光,对这束光而言,它到水星、金星、地球轨道其实是在“同一时间”?
当然,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钟慢公式只能在同一地点使用。
对于存在空间间隔的情况,必须运用相对论距离这个相对论不变量。
但是,在我刚刚得到“错误结论”时,还是惊了一下,有不寒而栗之感。
感谢国家地理,用现代剧再常见不过的时间线交替的手法,把横空出世的天才的一生拍出了古典史诗式行云流水的美感;当然可能还是因为老爱的一生本就像磁场一样波澜壮阔,身处的时代本就像星空一样风云变幻。
虽然老爱在家庭生活上是个混蛋,但还是感激编剧最后给了孤独的老头子一个温暖的结局。
另外,以往老爱传记鲜有着墨的前妻米列娃,这次人物形象刻画得也出彩又令人难忘。
看完深深为米列娃感到惋惜啊没有活在能让女性聪明才干充分发挥的时代和国度,又在错误的时间里没有爱上对的人,这哪里是“She made her own choice”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就解释得了的?
最后再悄悄补一句,居里夫人老人家和爱因斯坦在瑞士雪山里散步的那一段谈话,太魔性了,完全颠覆了我这个小时候老老实实看了不下十遍居里夫人传记的好孩子的世界观呀🤣🤣
结尾太草率,演员台词像“写总结”,父子之间对话像“作采访”,非常的不自然。不过拉什和强尼富林演得真不错。
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的发家史、渣男史以及欧洲物理学界的政治史…可怜了Mileva,以为以自己的智慧能成为爱因斯坦的partner,没想到那个最初说深深被她思想所吸引的渣男打心底里根本没平等的对待她的学术贡献,和隔壁居里夫妇两口子的对比简直啧啧啧。
把ENTP演成了ENFP,,,差评,,,
你以为这是天才爱因斯坦的故事吗?其实这是天才米列娃的故事,看看一个天才物理学家是如何输给了性别的
也就前两集值得一看,看到后面果断弃了。
觉得好烂
演员的表演和口音,我都不感冒
天才
看到第八集前几分钟弃掉了
快进着把最后两集看完,这评分真的虚高
8/10因为Einstein在学界的卓越成绩早已众人皆知,本片聚焦于剖析他青年灵感迸发时的成长经历以及个人一生饱受争议的情感生活,另外也揭示了在他晚年期间美国政府对于他不合法理的监视及诽谤两句台词道明了我崇拜他的原因:Life cannot be balanced like an equation, Fritz.Good deeds do not erase the evil onesThis world is dangerous, not because those who do evil, but because those who look on and do nothing.I can not do nothing另一大亮点在于对同时代的其他多位科学伟人也做了类似的客观讲述
拍的过于简略了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0175927/ 在线地址
坚持了一半,不是很有趣
爱因斯坦是怎么炼成的。
镜头减一分
故弄玄虚,太假
很有意思的爱因斯坦传记啊。一上来就是和秘书滚黑板,哈哈,老当益壮的典型。个人私德其实毫无有损他的伟大,作为几乎唯一一个堪堪与牛顿比肩的物理学家,这都不算事儿~~~个人评价:A-
这个去年也看过忘记标注了
人物传记也好,科技史也罢,超赞。没想到看到最后竟然泪目。拍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