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么多关于《金枝》的评论,几乎篇篇评的都是那几个女人。
的确,戏里几个女子,无一不是世所罕见,如妃的气魄,玉莹的娇艳,尔醇的温婉,安茜的聪慧果断,福雅的暗自幽香,甚至是香浮的柔静解语,都远远不是寥寥数语就能描绘的。
而这些女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伤——情伤。
和她们息息相关的那两个男人,孙白杨和孔武,一个是在“花丛中游刃有余”的情圣,另一个则是有情有义又有心机的情痴。
可是还有一个男人,也许在他们那个时代他已经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但他也爱了,而且爱得决绝,爱得疯狂,爱得凄苦很喜欢剧集中的一个片花,孔武和如妃对视,而他们身后则是安茜温柔的注视,此时镜头猛地切换,原来在安茜的身后,小禄子一直紧锁眉头凝视着她,眼里写满了他的爱与怜。
他就这么站在她后面凝视着她,为她分忧解愁,为她出谋划策,为了给她报仇擅自在皇后的发油上下毒,其实在他决定这么做的时候何尝不知道以皇后的精明和权势事情必然会败露。
但他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不这么做,就像他当初因为害怕安茜会与孔武一起离开而讲安茜奶奶之死的秘密告诉她一样,既然爱了,就是这么没有理智,纵使是穿肠毒药,纵使万劫不复,只要能保她周全,他一样义无反顾。
他一直默默的爱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也要硬撑着一口气去见她,他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思,安茜在他心目中有如天神,他到死都觉得自己卑微,“我知道从我自宫入宫那时开始,我就知道,我没有资格爱上一个人,可是我控制不了”,他深深后悔,他自责不该把奶奶死的真相告诉她,他反反复复的说着“对不起,对不起,我不知道你会变成这样”,之前我也曾怪他为何不对安茜隐瞒真相,可是一路走来,他又何辜?
如妃说他糊涂,强撑着一口气去见安茜,死的时候还爬向乾西四所的方向,却忘了此时的安茜已经做了贵人,早已不是从前的姑姑了。
可也许在常永禄的心中,安茜永远是从前那个聪颖可人一心想着早日回乡与奶奶团聚的小姑娘吧,乾西四所虽小,可是那里有过安茜曾经充满了希望的日子。
他最后要守住的也就是在他脑海里那些最初的记忆罢了。
常永禄的这一番苦恋,比之孔武,比之孙白杨,都要更苦。
皆因他二人在苦恋之时心中总还能存着些幻想和希望,当然这希望并不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是希望在对方的心中总能存着些许对自己的爱恋。
可是常永禄不可以,因为他“没有资格”,没有被爱的权利,这一点他从一开始就知道的很清楚。
他为安茜所做的一切事,都不求半点回报,就连唯一的自私的那次,也是源于他的深情。
而就连这仅有的一次“自私”,他最后都不肯原谅自己。
弥留之际还千方百计要托人传信给孔武。
原来真正的爱一个人,是只要能为他争取一点点幸福的机会,自己也甘愿粉身碎骨。
这部剧我很小的时候就看过一点,记忆中就是雪景、夜景和乌鸦,回忆起来颇感压抑。
后来大了一点,看过一些不入流的小说后,重新翻出了这部剧,一集一集地追完,尔淳、玉莹、福贵人,一个个真是养眼,但这个时候要我把这部剧奉为经典,感觉还差了点东西,直到我看到最后两集。
所有人的命运被牵了起来,又被冲散。
玉莹和孙白杨葬身火海,尔淳不知道自己永远痛失所爱。
乌鸦叼走了孙白杨烧焦残缺的扳指,被他的父亲偶然捡到,父亲了悟不住哽咽。
孔武把安茜带出宫,却救不出围困在宫墙内一辈子的如妃,他欣喜于他终于能带着爱人离开炼狱,却不知安茜在他那一声睡吧后溘然长逝,尔淳看着这一切忍着不出声哭成泪人。
悲剧总有现实意义,也更叫人记忆深刻。
我怅惘于这一结局。
记得《20几岁,决定女人的一生》中说到:最好不要看电视剧,因为电视剧所要告诉你的是主流的价值观,是被大部分人接受的价值观。
但是事实上,真正成功的那些人遵循的从来不是那些主流的价值观。
我们很容易被电视所教给我们的东西所迷惑,认为人生就是这样才能够顺利,事实上这个世界永远都是一片灰色地带。
在对电视剧,媒体,电影等的信任全破灭了之后,我一直在找寻讲实话的作品,而在电视剧中说实话的比率是最低的,也许因为电视剧的受众广泛而层次不一,必须要符合最主流的价值观才能得到最大的收视率。
《金枝欲孽》,尽管很努力地让自己与众不同,但是这些与众不同仍旧是在符合主流观点下的与众不同。
没错,里面的妃子都是互相争斗,但是编剧给她们每个人都编上让人同情的理由,但是在真实世界里大家哪里有这么多的理由,或者说没有人管你到底有什么理由。
“为名为利”这四个字,几乎是所有争斗场的共同目的。
社会大众永远是最善良的,所以也希望主角们也同样善良,或者说即使是作恶也有善良的一面。
所以《金枝》里面后来所有的主角都变得很善良,只得把之前的罪恶都安在了皇后的头上。
但是事实上,哪里有这么戏剧,人终其一生,都是在左右摇摆,在一片灰色的泥潭中匍匐前进,哪里见到恍然间改过自新的那份快意。
善良,绝对不是这个世界的通行证。
社会大众自己本身达不到上流社会,便告诉自己:“上流社会是肮脏的,是不堪忍受的,是尔虞我诈的,我们还是做老百姓好”所以到结局,尔淳与其说是代表着宫里所有的女人而逃出宫外,不如说是代表着普通大众的价值观:“只有逃离那个富贵的名利场才是对的,要安于普通而平静的生活。
” 事实上,每个阶层都有让人不堪忍受的一面,普通大众实际上还要比上流社会多一个要愁苦终身的话题:生计。
上流社会的斗争是吃饱了没事干的消遣,而普通大众就是要和天斗争,和生活斗争,要迫于低头,要担惊受怕,要做很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要低头忍气,要劳累终身。
生活永远是最虐的老师。
普通而平静生活的前提就是:你要有足够的资产。
记得有人说过:“与其在公婆的阳台上哭泣,不如在家里的豪宅里哭泣。
” 同样是伤心,伤心得有饭吃还是伤心得没饭吃,是有很大区别的。
结尾处,电视剧用了一个“想要显得有特色的艺术作品共同的手法”,那就是“众生皆落不到好。
” 但是却安排得不得当,显得结局太过于仓促。
这部女人戏,女人的角色似乎是重点。
我得说佘诗曼这次的角色让我改变了以前对她负面的印象。
尔淳的忧郁,隐忍,不喜形于色,让人觉得她像一本书,有继续探究下去的愿望,又好像一朵盛开在冬天的梅花,在冷风中立着,隐隐散发着些香气。
玉莹太过于艳丽,反而让人很快就有厌弃之感。
安茜是个从头到尾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人物。
对如妃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房中抄写经文,外面下雪,如妃一个人在房中站着边念经边写字。
福贵人的痴情让人难以想象。
至于男人,我必须得说最好看的是皇后娘娘身边的那个小太监。
其余的,皆是只有象征意义的实力派。
皇帝只是个权力的象征。
两位男主角是痴情好男人的象征。
所以,没力气去分析其中的每一份爱情,因为这些爱情看起来太过于相似。
又看了一遍金枝欲孽,有三点始终无法明白,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吧。
1.孙白扬为什么喜欢玉莹?
这是故事的主线之一,却始终让我参不透。
剧中的人物,事物,感情都合情合理,除了这一条。
先盘点一下剧中的几对单恋或者相恋。
福雅喜欢孙白扬——福雅生病失宠,只有孙白扬一人没有另眼相看反而加倍关心,而且孙白杨本来就是个及其细腻有有点聪明的人,自然招的贵人喜欢。
而女人为了爱情作出长期服毒以换得见面以及呵护,也是正常的行为。
福雅的选择其实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所以,这段感情可以理解。
尔淳喜欢孙白扬——为了保住徐公公地位人头而进宫争宠。
谋略失败时有孙白杨的帮助,身体不适时也有孙白杨的帮助。
先误会福雅的香包乃是白杨所赠,又因姐姐的事情而得到了一个暧昧的走马灯。
本来进宫没有期望爱情,却意外的对一个没办法发展的人情愫暗生。
怪只怪白杨太过细致,尔淳不够无情。
孔武与安茜的感情——一方丝帕让孔武对紫禁城有了最初的期待,一首曲子又让这颗总要面对无奈但一直对人生充满热情的心有了慰藉。
丝帕,他觉得是安茜所制。
而曲子,也发现是安茜与他合奏。
于是,他认定了这个命定的恋人,并且坚持无怨无悔的付出。
安茜是里面最聪明的人,也是里面活的最谨慎的人。
孔武帮安茜的同乡宫女找到了乌鸦真凶,已让安茜有了印象。
之后,将笛子放于祖宗牌位之下的举动有给了安茜震惊也有鼓励。
孔武的热情与积极恰恰是安茜所缺少的。
用现代的话讲,安茜是最能适应环境的人,孔武是最敢于改变环境的人。
孔武的安茜的爱多少有先入为主的感觉,安茜对孔武的爱则是切实建立在“先交往看看”的基础上的。
本来该是完美的感情,男未婚女未嫁且都有相对的自由可以决定心之所取,无奈最终安茜放不下仇恨走上另外的一条路。
孔武放下这段感情,为了也是安茜。
所以他才对孙白杨说:越是喜欢,越要放下。
所以,得知安茜的仇恨也是找到自己继续的理由。
如妃喜欢孔武——如妃是我最喜欢的角色,紫禁城里最真实的女人。
如妃虽狠却并不毒,即使是要对付你,也一定是真刀真枪摆明了干。
莎对这段感情说的好,失意的如妃遇到失恋的孔武。
的确,男女之间,最怕一起患难。
而孔武的性格也注定吸引高高在上的主子,就象皇上也喜欢当面拒他的尔淳一样。
当惯了主子的人,都有喜欢犯贱的习惯。
只是主子高高在上的时候得看心情,主子掉下来了,即使被顶撞的心情不好也无法施威,慢慢,才知道良药苦口这个道理。
孙白杨和玉莹的爱情——不明白啊不明白。
孙白杨为什么喜欢玉莹呢?
最初不是很讨厌玉莹作出楚楚可怜的样子,装作无辜却实际早已洞彻天机的吗?
如果说是因为了解到玉莹之所以明哲保身是为了站稳脚跟飞上枝头让母亲光荣的话,那为何不可理解尔淳之所以种种是为了徐公公呢?
不见他对玉莹表现出了任何感觉,就可以巨细无遗的作出她们母女的画像了呢。
而且很不喜欢玉莹这个角色,聪明如她,怎会不知孙白杨喜欢她,怎么会看不出尔淳喜欢孙白杨,却偏偏在自己失去如妃信任的时候总是那孙白杨作为挡箭牌,处处表现一个弱者的样子博得怜悯。
而且一直并不看中孙白杨对她的感情,即使知道了作画一事猜到他用情之深,却依旧利用感情想要出去安茜。
其实,除去安茜也同时除去孙白杨才是她的本意吧,一来少了一个竞争对手,二来也少了一个多事之人以免皇上妒忌,一箭双雕。
却又莫名其妙的因为孙白杨肯吃毒药而一下子爱得不得了了。
真是难以理解。
最后利用孙白杨怀上看似的龙种,希望为了母亲重新得宠。
一个将母亲看的如此重要的人,难道会儿戏自己的子女?
玉莹就是通篇最不合理的人物,竟然还拿了TVB的视后。。。。
2.孔武得到的一方丝帕是不是如妃所制?
如妃拿到那方丝帕,奇怪的语气问孔武:“你说这方丝帕是你的?
”似乎包含了很多的期待。
安茜也在要和孔武分开去报仇的时候也明确的说出这个丝帕并非自己所作,虽然孔武觉得是为了分手而找到的借口,但是我怎么都觉得不像是骗人。
而剧终是如妃站在紫禁城楼年初丝帕上的前朝诗词,就让我再次肯定了这个想法。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的?
3.每个女人都有自己的弱点,那么皇后是什么?
剧中的逻辑是每个人都好,每个人都坏。
好的不那么彻底,坏的却情有可原。
尔淳的弱点是重感情,安茜的弱点是道德意识太过强烈,玉莹的弱点是自己的母亲,如妃的弱点是真性情,那么皇后呢?
皇后也该有弱点的。
皇后曾经冒着大不韪的风险对皇上说:后宫的女人,都把你当作皇上逢迎争宠,只由我,是把你当作丈夫般爱护。
难道皇后的弱点是对皇上的爱情?
又总不是太像。
金枝欲孽,三个女人—三个贵人,一个男人—孙太医。
在皇帝归来的前夜,如果这三个女人没有一个人站出来顶罪,那么孙白杨孙太医今夜便必死无疑。
尔淳无疑是最担心孙白杨的一个,在他为她准备那个香叶荷包的时候,在他为了救她而落水被刺伤的时候,尔淳便已许心与他。
而这次,尔淳本是想提醒孙白杨要提防玉莹才约他相会于畅音阁,不想却被玉莹将书信掉包,自己被骗去了文渊阁。
玉莹赌安茜良心未泯一定会去阻止孙白杨,然后让皇后的人抓两人于现形,借而铲除安茜,报安茜背叛之仇。
玉莹不了解的是,安茜背负的是杀母之仇,仇恨往往是人世间最毒辣的感情,毒到可以抛弃挚爱,何况在后宫本来就最不值钱的良心呢?
安茜当然没有出现在畅音阁,于是孙白杨便被单独抓获。
还是这个夜晚,三人当然都不希望孙白杨丢掉性命(暂时除了玉莹),安茜知道孙白杨是个无辜的好人,她背负杀母之仇,虽不能相救但也不希望他被冤死;尔淳自不必说,她对孙白杨的爱从违圣意不愿献给皇上那个荷包时便已笃定;玉莹此时对孙白杨只是感激的好感而已,所以在陷害安茜未果后,她担心的并不是孙白杨的安危,而是害怕孙白杨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供出来。
于是,玉莹决定先送孙白杨“走”。
孙白杨是个聪明人,周旋于阴毒的皇后、心黑的如妃、狡诈的徐公公和众侍美貌勾心斗角的秀女、贵人之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又不失与人为善,可谓是一个既有心机又不失善良的完美角色。
但英雄难过美人关。
相信孙白杨接到玉莹约他去畅音阁的那封书信,以他的聪明,他的心里未必会没有疑问,但玉莹两个字看在眼里,便纵是天罗地网,也只会义无反顾。
镜头正对着孙白杨,玉莹带着装有下过毒的糯米糕的篮子出现在孙白杨的身后,一声“孙大人”,白杨微微一怔,并没有转头。
睿智过人的他必然已经猜到玉莹此行目的的十之八九。
玉莹假惺惺的告诉白杨自己第二天就会去向皇后认罪不会让他再受不白之冤,白杨也是笑而答谢,淡淡一句:听贵人安排。
玉莹让白杨吃下那有毒的糕点,白杨叹道:这也许是我能吃到的最特别的糕点了,其实他心里想说的恐怕是:这也许是我能吃到的最后的糕点了。
可是即便如此,又怎样,只要它是玉莹专门给我准备的,就算有毒,我也吃的无愿无悔!
“这是冬天,有一些冷 / 但是,如果 / 那一把风是你扔在我脸上的 / 就算再冷些 / 我也愿意”主角没到非死不可的时候当然是死不了的,小跟班来跟孙白杨抢糕点吃,孙白杨当然阻止,毕竟自己可以为情而死,但不能让无辜的人殉葬啊。
“不能吃,有毒”,听到这句话从孙白杨嘴里蹦出来,玉莹便顷刻间投降了。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孙白杨此时此刻的温柔又岂是金风玉露、花前月下可比?
试问有个男人肯为你默默地去死,不求任何回报,甚至都不计较你是否知道他是为你而死,这样的温柔,又有谁可以驳的回。
还是这个夜晚,三个女人都在等待,等待有人出来去救孙大人。
安茜当然不会先出来,她的爱不是孙白杨,所以这场战役注定她都不会输,如果要死的这个男人不是孙白杨而是孔武的话,那安茜恐怕就会输得无可救药。
尔淳和玉莹此时肯定是看不得孙白杨去死的,挺身而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先后问题。
救还是不救,这是一个问题。
救,不管用什么借口,都会给皇后落下把柄,轻则日后受制于皇后,重则从此失宠,二人处心积虑才得来今日的地位,来之不易自然不肯轻易放弃。
这是尔淳和玉莹两个女人比忍耐力的较量,或者说比看谁更能经受得住内心的煎熬,忍不住的那一个便输掉了这次战役。
寂静的不眠之夜,夜深了,三个女人的房间却都不约而同还亮着灯,等,大家都在等,或者说在赌,赌对方的内心不够强大,赌对方的爱情会压倒理智。
煎熬,大家也都在受着,想着自己心爱的人随时都可能丢掉性命,自己却见死不救,心如同刀割一般……对于玉莹和尔淳来说,这场战役都没有赢家,未挺身而出的自然是赢了这场争斗,但输的却是自己对白杨的那份爱,那颗心,她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原谅自己。
可这份爱赢了又能怎样呢,她们毕竟是皇上的女人,就算她们和白杨离得再近,就算她们的心挨的再近,也必然是永远相离而绝不可能相切,这又跟远离十万八千里有什么分别?
这里是后宫,一旦进入这里,你便不再是你自己,一切的善良、单纯、坦白、良心、爱都必须统统抛弃,你若拾不起厚黑、复杂、虚伪、心机、绝情,那你就连生存最基本的砝码都没有。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其实,又岂止是后宫。
佛法三毒——贪嗔痴,而痴最甚。
只因太痴,让孙白杨在一次次经过岔路时,都做出一样的选择。
作为后宫御医,孙白杨每日游走于红粉争斗间,冷面但细腻,从不明哲保身,却自有对忠孝仁义的一份高傲的坚持。
相比于妃子们整日都见不到还要算计巴结的皇帝,孙白杨为各位佳丽嘘寒问暖,体恤生活,就注定广播情种,怎不会学个屏蔽内心的本事?
也正是觉得自己有这个本事——“我既为医者,当然也不会比父母心多半块、少半点”——才不觉得家父那远离后宫主子的警告会在自己身上应验,而你孙白杨既不是神圣,显然高估了自己。
孙白杨最先发现玉莹的真面目,于是心内有一种男人与生俱来的自大——就你这小丫头的两个心眼,还在这宫里想斗个名头。
谁知玉莹竟会单纯而直接的用自己的身姿证明自己的价值,孙白杨随之一惊:一方面会有男子见到女子的本能;另一方面,原来充满对玉莹的小觑的心也更觉得小主幼稚,虽然仍觉得玉莹没本事斗下去。
出于男子征服欲望和保护欲望,孙白杨一边揭穿玉莹,一边又想尽办法帮助她。
这时的心态是:你这小姑娘不识好歹,单刀赴会以身犯险,既然这么不知天高地厚,让你吃吃亏,到最后还得明白,“我说得对,要在后宫中生存,就得按我体会的那套生存法则’。
所以起初孙白杨对玉莹并不全帮:你为了跟着皇上提前信期,我听你的,后来吃亏了吧,早听我孙大人的不就没罪受了;屁颠屁颠跟着如妃,洋洋得意,皇上回宫你都不知道,又单纯了吧,小朋友,别傻了……这是孙白杨玩世不恭的态度。
可玉莹她就是倔,和你孙白杨一样倔得不得了,自尊心也强大得不得了,终于,不愿看到任何人受到伤天害理欺负的孙白杨——开始不忍心了,在关键时候说你玉莹得了传染病,救你一命,还不领情!
在孙白杨心里也就觉得玉莹与其他妃子真没多大分别。
可是,突然发现,原来这小丫头犯得种种傻事都是为了娘亲,一方面孙白杨内心受到强烈震撼——跟玉莹的孝心比起来,自己对玉莹的种种猜测和误会真不配君子所为,“枉你自恃看透天下人心思”,自尊心受到冲击,也对玉莹产生深深歉意;一方面由于自己对母亲深厚的感情,也极度认同玉莹的做法,佩服玉莹的勇气。
男女之情,照例从钦慕开始。
从此,孙白杨对玉莹的就只有关心,玉莹期盼圣宠乃至孝所致,这点孙白杨亦是认同。
在帮助玉莹重振旗鼓的过程中,孙白杨看到了玉莹身上单纯、热情,为她的进步而不禁高兴,为她的安危而习惯担心。
镶玉镯、送手套、飞奔救命、怜惜作画……要知道以前的孙大人“恃才傲物、争强好胜、得势不饶人,脑门上总写着‘生人勿近’四个字”,可现在已经是“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堂堂孙大人的情绪已经开始受玉莹的干扰,喜欢起玉莹“重拾信心的样子”。
此时,他孙白杨自己也当这种关心正常的不得了,可伟大的爱情就从付出开始,不在乎你能还我多少,我就是喜欢你的样子。
爱情,总是付出的越多爱得越深。
直到敏感聪慧的香浮提醒一句“下笔时的肯定说明你已爱上小主”,孙大人终于开始疑问了:我孙白杨怎么会控制不住自己内心呢?
答案揭晓的很快,皇帝诏玉莹侍寝,你孙白杨终于放不下心来,如果你不在乎,怎么心心念念盼着玉莹目标早日实现之时,内心酸酸的呢?
孙白杨也知道自己不能再自己骗自己,一声轻轻的叹息,几杯孤独的烈酒,他终于承认了这份感情,但忠义礼法提醒着自己要选择第三条路,于是以为成全玉莹,把她送到皇帝怀中,那恐怖的念头就会消失,可惜爱情这东西太纯粹了,不夹杂任何礼法规矩添加的杂质,更何况是伟大的爱情。
玉莹渐渐得宠,可孙白杨的心却一日更痛一日,而那份爱也一日较一日更深。
一个从不明哲保身的孙白杨自然爱得更痴,利用我又何妨,只要玉莹主子你好,吃口你亲手为我做的糕点都是幸福,一个深吸气,一个回身,尽管悲凉已冰住心头,但我已经决定为爱殉葬。
英雄的悲哀就是,选定了一条路就会固执的走下去。
终于,玉莹这个在孙白杨眼中的傻丫头还是犯傻了——也把心交给了孙白杨,也将自己推入矛盾境地:一边是至孝、一边是至爱;一边是看得见的名利,一边是没有果的真情;一边要她世俗地争抢,一边要她背世地单纯。
然而,玉莹一直都坚持着孙白杨最喜欢的“傻”,要她为畸形的情感,放弃为母翻身而斗争,绝不可能。
所以,要强的玉莹还要指望那意外的“龙种”再打一个翻身仗,这一仗打得孙白杨也寒心了:玉莹啊玉莹,你终究还是不相信任何人,也没把我放在心上。
但你孙白杨真的误会玉莹了,如果玉莹不爱你,怎么会送福贵人最后一程?
玉莹她不是不爱你,而是她要想达到目的就得明哲保身、爱得自私,自私得不让你离开身边;玉莹她不是不尊重爱情,她不希望你离开皇宫全因对玉莹的失望和恨。
可这次绝望中的孙白杨,长了上次的记性,狠着自己的心去伤玉莹的心,希望在辞官归田的日子里能忘了这段感情。
显然,谁也骗不了自己。
当天理教杀入后宫,危及到玉莹性命时,孙白杨第一个想去救的还是玉莹,当玉莹看到来救自己的孙白杨时也明白了,孙白杨当然爱着自己,内心的安慰让她随他一同逃出宫。
在逃亡过程中,玉莹突然想起自己走后对母亲、家族的影响,必须回宫,而她也清楚:如果这样跟孙白杨讲清楚,孙白杨还是会拽着她一起走。
所以,她狠下心来,继续表现出对孙白杨的轻视,就是想让孙白杨“继续”恨她,不陪着自己走上不归路。
所以当再一次看到来救自己的孙白杨,她会如此激动和气愤的说一句“你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来救我”,而这就是孙白杨这位英雄般的人物选择的路,他对玉莹,“笨到”、“痴到”这种地步,不去想值不值得,因为“一旦想值不值得,这件事就不值得去做”;不去想玉莹你说得千般有理,万般正确——真爱,你的路就是我的路。
那相互依偎的时光变成了两个人生命中最灿烂洒脱的一刻,那熊熊大火成全了二人永世不相离。
悲剧收场,又何尝不令人祝福?
-是的,香浮不是那些妖媚的花。
在众美女云集的《金枝欲孽》里,她不是主角,只是那些国色天香的杜鹃、牡丹们的小小陪衬——她只是一片卑微的叶子。
她是那么卑微和普通,甚至她的出现和离开都没有给剧情带来任何波澜。
在白杨为玉莹宿醉之后,她再也没有出现——因为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
于是,在她离场之后,在莺莺燕燕的娇啼里,在纸醉金迷的烟云中,人们争先恐后地评论着四朵怒放的花朵的美艳,而将温顺的叶子理所当然的遗忘了。
没有人记得她的疼痛。
没有人在乎她的沉沦。
如妃是我最欣赏的女子。
她高傲、坚强,言语犀利而精湛,甚至她的不择手段,都让我赞叹。
福雅是我最怜惜的女子。
曾经以为白杨爱玉莹已经够深了,却没有想到,可以有这样一个女子,为了爱情放弃一切,甚至不顾生命。
而香浮……比喜欢多一点敬佩,比敬佩多一点疼惜。
这个聪慧的女子,实在太值得我们怀念。
一叶而知秋。
香浮给我们的,是晚秋的怅惘……始终记得她对白杨说的那段句子:人若然不开心,醉也是理所当然,心越痛就越应该慢慢的,一杯一杯的让它痛,痛过后人就会觉得累,觉得累已很醉,醉醒人自然舒泰了,这才是借醉消愁的方法,但相反大人你喝得这么急,只求快醉快倒快忘情,只怕痛得不够,醉醒后一切只会循环不息,浪费的不单是酒也是大人的时间以及心思…… 她的爱那么深,却又那么纯洁。
她没有拥有,也不奢望拥有。
她付出的是她最美好的青春华年和她心甘情愿的陪伴,然而却从来未曾索取。
她是那么善解人意,温婉柔顺。
除了她,我实在想不出,天下有哪一个女子还值得他那么信任,容得他在温柔乡里安然。
一个人,一生,有一个人能够让你无话不说,是福分。
而一个人,一生,微笑着听所爱的人说他的爱,帮他抚平伤痛,甚至他抽身离去,亦能微笑,那么,是伟大。
她是那么知进退,守分寸。
世上能有多少女子能够这样毅然决然?
在最可以趁需而入的时候,离开心爱的人——为了他的清醒。
是牺牲吗?
是爱!
她的爱决不比任何人的浅,甚至,比任何人都深。
她是风尘女子,可是她比那些娘娘们还要高贵。
纵使在她隐忍着心痛去陪酒的时候,她仍然是圣洁的。
她明明在笑,心中却是淌泪的。
她明明是叶,却比花更美。
人们只知道荷花清水出芙蓉,却不知道,原来叶子也可以这样出淤泥而不染的。
她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候,那么袅袅婷婷地走出来,陪他痛,陪她醉。
她独特的美丽,为他,安静地绽放。
她就是这么素淡地,走出了白杨的生活,却走入了我的心里。
当世俗的风将繁华吹散,叶子飘零江湖,抹不去的,是她留在心底里的痕迹。
恋恋终不能忘……你怎可以将她忘记……?
你怎可以不在意……?
这样一个全心全意付出的女子……如果你身边有,请珍惜。
不要让她淹没在滚滚红尘里,多年以后,蓦然回首,才明白她才是真正的红颜知己。
说《金枝欲孽》和《甄嬛传》是近年来流行的宫斗题材电视剧的高峰应该不为过。
两部片子的优点是毋庸赘言的:紧凑严密的剧情结构,大大超过一般肥皂剧拖沓注水的情节;精心的制作,服装布景配乐的考究;题材上的讨巧,民族文化中对于帝王宫廷秘史特殊的窥私癖;在宫斗背景下融入爱情、成功、悬疑、惊悚、政治历史等丰富元素,极大扩展了审美空间。
不过,两部剧的总体气质是截然不同的。
这主要体现在对宫廷本身的趣味上,并直接决定了视角的不同和叙事的差异。
首先,由于宫廷背景,两部剧都用较大篇幅表现宫廷贵族奢侈富裕的日常生活。
二剧比较,《金枝欲孽》对此其实更显得例行公事,只作为情节的必要铺垫和衬托。
加上港剧投入的缘故,效果其实也赶不上投入和技术更先进的后者,《甄嬛传》。
而《甄嬛传》在器物上的精致追求,乃至发展成一种独立于情节外的趣味因素,很明显受到传统世情小说《金瓶梅》《红楼梦》的深刻影响。
如两部古典文学作品中,对于服饰器物本身不吝笔墨的细致刻画和渲染,《甄嬛传》所体现的对上层社会极度丰裕精致的物质生活的热爱同欣赏,已经呈现为一种对贵族阶层本身的趋附和认同。
这正是《甄嬛传》小市民趣味的所在。
一部通俗电视连续剧,加入一些大众趣味的东西,当然是无可厚非的。
谁没有一些低级趣味?
曹雪芹、张爱玲也是明显的恋物癖。
只不过,对于物本身的迷恋和温情,如果离开了对物的批判性反思,纯是爱物恋物,就真到了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档次。
《红楼梦》《金瓶梅》对于贵族生活的细致刻画和表现,是建立在对生活“富贵皆空”的悲剧性理解上的。
大观园的景象越是繁盛富丽,它不远处的结局——飞鸟各投林就越是触目惊心,引起读者对物质的幻灭感便越强烈。
在《甄嬛传》的情节设置里,我看不到这一点。
它更多地是当方面的夸耀富丽锦绣,除了引起一些遗老遗少的亡国哀思,恐怕在深层次上缺乏广泛的意义。
其次,是爱情描写。
《金枝欲孽》其实本质上算是爱情题材,宫廷作为背景没有喧宾夺主。
在这一点它显然是合格并接进优秀的。
环环相扣的情节展现了出色的通俗文艺功底。
几组人物的感情确实写得缠绵悱恻。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中的高标格调,这表现在“皇帝”,这一宫廷剧符号性的人物描写上。
《金枝欲孽》中,皇帝显然是最与爱情无干的人,他只是欲望、权势的承载者,固然使得女性们趋之若鹜,然而这男女关系的实质是昭然若揭的。
最终的几对情侣都选择了逃离这一对象,追求朴素、真实的爱情,甚至在环境的压力下宁愿死亡。
《金枝欲孽》虽是通俗影视,却带着点文人气在里头。
那里面的宫廷仕女仍带有古诗中长信宫人的影子,文人写这种题材,不只是喜欢这里面的富丽,更喜欢那种孤寂感和孤寂中人性力量的挣扎和对外部的向往。
而在这个意义上,《甄嬛传》是与《金枝欲孽》完全不同的。
最大的不同,就是“皇帝”形象真正进入了爱情视野,并成为最重要的角色。
这个皇帝不再符号化,他有诸多迷人的特质(小说中更明显):聪颖明察、富有才学、充满情趣,还对女性的穿着打扮颇有心得。
实在是一个值得万人痴迷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样的人物设定,妃嫔们对他的追求变得不再强功利性,反而真是带上了点爱情的味道。
十分巧妙地掩盖了皇帝、妃嫔间关系的实质,变成一派情意绵绵、温情脉脉。
以通俗题材标准,这同样不是问题。
因为这样的设置才让故事更加轻松,而不是趋向严肃,从而满足观众娱乐性的要求。
而且,也并非说皇帝不能有爱情,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贵族阶层自然也有情种的特例,唐玄宗不就是?
《长恨歌》也是很名垂千古的。
玄宗误国尚可写得这般,雍正(电视剧版)有为之君有何不可?
然而我们不得不警惕的是,这种美化贵族阶层自身的缺陷和危险。
《长恨歌》固然大赞李杨爱情,也没有忘记“渔阳颦鼓动地来”的讽谏。
《甄嬛传》虽也有譬如皇帝负心薄幸、甄嬛为真爱选择王爷的貌似“反思性”的描写,但这没有改变本剧中贵族形象的实质,一种对贵族的美化。
《金枝欲孽》中那个面目模糊的皇帝,还有众多固然本性不坏但却心手歹毒的妃嫔是非常写实的。
而《甄嬛传》中那个可以说是美好的皇帝,以及一个承载众多美好品质的妃嫔女主人公(她纵然作恶,也是被迫的,也有正义的立场),实在是偏向理想化的产物。
而将这本不善良的统治阶层美化处理,就削弱了真正有价值事物的表达。
我也不说什么妨害世道人心,像某报纸那样,过了,通俗电视剧而已,它回避严肃只为了追求娱乐性,因为观众显然更爱看爱情游戏,而非深刻又悲剧性的命运抗争。
即便是题材本身有这样的内涵,娱乐性也要扑灭它。
第三,则是结局问题,这直接关联到影片主题和对“宫廷”这一对象的认识。
结合上文,两剧的分别很明显了。
《金枝欲孽》一个悲剧性的、幻灭的主题,自觉地消解了之前宫廷鲜花著锦、烈火烹油的富贵,从侧面说出了功名利禄不过是“孽”,以及为此相互残杀人们的可悲。
她们正如宫廷乃至帝国本身,只需要一次冲击,便注定轰然倒塌和灭亡。
而真正可贵的从不存在于那大厦的瓦砾中。
《甄嬛传》,那结局也许是悲剧性的?
大概指的是爱情悲剧吧,个人小悲欢层面。
其实看过的都知道,这部剧与其说主要讲爱情,不如说讲的就是宫斗本身,将丛林法则、适者生存。
主题是这个,那么结局则给了主题最好的结果:甄嬛成为最后的赢家(当然也有共赢的人)。
它还是一部明朗的、基调轻快的电视剧,次要部分的悲剧毕竟没遮掩主体部分的喜剧,这就让观众看起来很轻松、很带劲。
不用严肃的反思,便可以轻松地欣赏里面有趣的爱情、富丽的生活,并对其津津乐道。
只是,这种轻松、值得欣赏的宫廷,只存在于《甄嬛传》那类趣味中。
看《金枝欲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想为它写点什么,可是心中总有一丝犹豫,因为在我,是没有信心用文字把自己对于金枝的感触表达清楚的。
但是还是决定开始写,只为了尔淳,那个坚持仁忍却不幸如斯的安静女子。
都说金枝的编剧很懂平衡,他给了剧里每一个可恶的人一个可怜的,可以被人理解的理由。
玉莹有相依为命的母亲,安茜有日夜牵挂的奶奶,如玥有枉死的一对子女,就连皇后,那个让人恨的咬牙切齿的女人,也不过是个害怕丈夫遗弃的可怜女人。
可是尔淳有什么呢?
姐姐福雅,爱她护她,可是她自己全然不知,于她,姐姐只是心中一个太过遥远模糊的影子,可以让她在忽然被孤独困住的夜里,轻轻地想起,用作轻舔自己的伤口。
至于她的义父,以她的聪颖,有何尝不明白自己于这个人,仅仅是作为一个棋子的存在?
两个相依为命的义姐妹,本来还可以给她一点点的寄托,可是她亲眼看到这样的感情在权利面前轻易地碎裂了。
她报复淑宁,不但为沅琪报了仇,还割裂了自己心中最后一点对这个世界的信任。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她只是一个可怜的女子,但却不会让人如此心痛。
可是她遇见了孙白杨。
如果他没有那样不温不火地为她送上一个香药包;如果他没有在她最脆弱的时候那样激烈地开导;如果他没有在那样紧张的一个晚上抱着她跳到池中,为她受伤,却依然保持着那样安静的眼神;如果他没有,把那样一盏心灯,当作一付药送给她,照亮了她的夜晚,她的孤独……尔淳将永远是那样一个淡定的、自如的、带着胜利的骄傲微笑着在风暴中心生活得气定神闲的女人。
可是,他都做了,做得那么用心,却又那样地沉默和不经意。
其实孙白杨不知道,他给尔淳治病,只是给她下了一剂毒药,感情的毒药,世间无药可解。
可是你怎么忍心责怪这样的一个孙白杨呢?
这样一个几乎完美的男人。
他只是没有办法同时爱上这么多的好女人。
我不相信他看不到尔淳那震人心魄的美丽,只是那却没有打动他的心。
尔淳不是不知道自己和玉莹差在哪里,她不是没有办法把一个假的弱不禁风的自己展现在孙白杨面前,但是她最终还是没有,因为她不愿,不愿欺骗那个自己深爱的男子。
所以她宁愿在漫天风雪中静静看着福雅冷宫中渐渐熄灭的灯火,听自己心中碎裂的声音。
福雅在她的身边,这一对寂寞的姐妹……如果没有被带到这个家里,我不会知道原来城堡里的冬天,是这么的寒冷;如果没有见过这里的人,我不会知道原来我是这么与众不同;如果没有遇见你,我不会知道原来自己这么寂寞。
我相信有种寂寞是共同的。
剪刀手爱德华是这样,独自站在风雪里的尔淳和如玥也是这样。
如玥起码还有自己选择的余地,不管有多不舍,最后她还是自己甩开了孔武的手。
可是尔淳,从始至终,她都没有自己选过。
直到最后的最后,她还要怀着一个完全不爱的人的孩子,代已经找到自己归宿的人去圆一个海阔天空的梦想。
没有人问她,她是不是真的想。
如果有可能,我相信她最希望的归宿,只是跟玉莹交换,然后安静地死在爱人的怀里。
痛,但是依然会安静地活下去,因为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活着,这样的生活她早已习惯。
这才是尔淳最另人心疼的地方。
你看见那安静的花开花落,但是你不知道,这一切,都是从遇见你的一刻开始。
这部剧是宫斗剧的巅峰,剧里的每个人都是复杂的,没有人是纯粹的好人,每个人都在失去,没有人是胜利者,这才是真实吧。
真的很佩服编剧,导演和演员们共同创作出的这一部好剧。
台词字字斟酌,暗藏机锋;剧情逻辑在线,争斗是棉里藏针,杀人不见血。
演员们演出了人性真实的欲望,挣扎,丑陋和残存的善良。
结局也是贴合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的。
私以为比甄嬛传更胜一筹。
某期《电视剧》这样说:无人清白的赤裸裸剖析,看得人伤心累累,又不禁拍案叫绝,这是真正的世界。 的确,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好坏之分都是某情景下,针对某个对象的。人性是复杂的,有阴黑丑,有真善美。相较于剖析前者,更喜欢呈展后者的作品。剖析阴黑丑的作用是,可能启迪思考引发自省,更大的可能是,启发消极世界观甚至造成效仿。而呈展真善美,唯一的作用就是传播温暖与爱。
黎姿啊,为了什么你牺牲了爱情
港剧也在进步。
屎一样的剧,还能有这个分,男性演员长的不堪入目,妃子娘娘长的也是及其难看,还一起破案是什么玩意,还动不动就塞红包,tvb真能把港台习俗带到古代去了,还有没有利益关系也突然帮忙,动不动就非常喜欢用港台思维设计台词,令人作呕
当年热播的时候也没有觉得特别经典,现在回顾更加觉得不至于是宫斗剧的翘楚,但我承认是鼻祖,是开创者,嘉庆帝的手法有点像大红灯笼,弱化强权男权社会中男人的比例,人物刻画的比普通清宫剧好但台词稍微弱,服化道也比较弱,格局不大
没有人赢的战争,心都千疮百孔了。
哦哦哦~我也看了这部戏哦~
不喜欢这个剧情~!我喜欢黎姿!!!
从从温经典,尔淳幽怨哀伤的眼神依然那么印象深刻。依旧是最爱的宫斗剧《金枝欲孽》
优酷的弹幕从第一集吵到大结局
节奏慢,不大气,人物性格不明确且太多变。玉莹分明是心机B后面却成了正面角色,如妃之前飞扬跋扈后面却看着很忠厚,安茜想当那啥还想立牌坊,尔淳最早开始玩计谋后来却置身事外等等等等…呵呵,服了TVB编剧了,比甄嬛传甚至步步惊心还差,看过最差的宫斗剧,不知道高分哪儿吹出来的!
每一场戏都可以打点儿,未免厉害得太霸道了。而在技艺高人一等之余,还能把命运交错徒呼奈何借用各种小道具写得缠绵悱恻,则更有本事。重看得多了,记忆熟习,而临到结尾处伤心不减当年,乃至更甚。是人长大了,更懂得个中悲叹,命运之手的拨弄,实非人力可强,唯有心中一点真,当尽全力保全。
算不错啦,宫斗里感觉算好的
挺真实的,但是为了男人拼心机真不值,喜欢安茜聪明,福贵人温柔,两人都清醒善良~
最后的真善美悲情结局让我无语 最欣赏如玥 这样的女子背负了太多 却也懂得人间真情
还有这样的……………………………………
黎姿。TVB里我爱你的很。还有邓萃雯。一直很优秀。
宫斗鼻祖剧
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好看的~~
细节也太敷衍了吧喂!!偌大一个皇宫就只有这加起来不到十个人啊有没有搞错啊!简直就是我小时候爷爷给我讲故事的方法啊,讲不圆的地方就随便糊弄过去啊喂!!而且所谓的主线剧情到底在哪里啊,哪里啊!你们根本就自己从头自爆到尾好不好,好不好!!!!!而且每次神转折都是一个套路啊,看三遍就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