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点:说话的方式。
编剧是对广西人有偏见还是不了解广西人呢?
一股广西味普通话,怕别人不知道是在广西一样。
所有人的口头禅都是“得”“不得”,尴尬的要命!
第二点:脱离了群众也脱离了生活,看过黄文秀纪录片的都知道,文秀书记带领群众脱贫时有多困难,而这部电视剧太顺了,并且无时无刻不在教育你,处处伟光正,这很令人反感。
第三点:三观扭曲!
有一个情节,有个脱贫干部特意去刁难群众,原因就是那个群众有自己的致富路线而不愿意加入他们,他就故意拿着摄像机去拍别人,说阴阳怪气的话,群众生气了,大家反而帮那个恶心人的干部数落群众,第四点:文秀书记常年在外面跑,晒的都比较黑,里面的演员都太干净了一部好的传记应该真实,而不是去虚构太多的东西,
共产主义信仰者,在党的引导下,团结人民,奉献自己。
“我先看到村民的自私,然后看到他们的自尊,最后我看到他们的善良”太感动了。
蛀虫不会出现在我党中,那些损害人民利益的人,早已是党的叛徒!
电视剧拍得很好,只是其中艰难没有突出,只宣传了办事的顺利。
而在脱贫其中,必然是难大于顺利。
也许是不敢真正拍还是怎么样?确实也是如此,毕竟还有很多人思想觉悟不高,只会看到损害人民利益的一方面。
祖国会越来越好的!
7分吧,原型故事很感人,多给1分。
剧还是有点小问题:一是女性角色除了有钱的几家人哪怕是底层的劳动妇女都有很明显的化妆痕迹,每每看到一个妇女都忍不住感叹都好漂亮,但这也说明了观众的关注重心偏移了。
二是故事节奏,经常讲一堆情况,什么砂糖橘产量低,有些人想砍树种枇杷;贫困户一根筋非要种烟,孩子偷跑要出去打工学种烟,妇女主任让老公妥协;钱经理那个旅游开发计划说要改动也不知道打算怎么改;懒汉家里常年不清洁;老人多年没吃肉;车祸导致公媳分钱矛盾,掺和修祖坟矛盾;黄文秀父亲肝癌(肝癌是真的和时间赛跑,而且大多查出来就晚期)……问题可以是一拥而上,但办事不可以主次轻重不分,东一锤子西一棒子观众还得费劲想啥事没办,可以多条线进行,但要有轻重缓急(我着急了好久那个砂糖橘和女主爸)。
三是有些设计太硬了太干了,比如开头男同学那一整个情节都可以删了,看得我脚趾扣地。
还有成立党小组的会议上,兰双应和夫家兄弟吵起来,快打起来了,事后一起回家,好歹有句“本地人吵归吵,不会真的有仇”,隔几集小杨故意拍视频挑衅蒙,俩人快打起来了,下一集又当没事人一样相处,好歹说一句“我冲动了”也行啊,搞得好像本地的人脑子里啥都记就是不记仇一样。
四是不敢写正面人物的短处,对人物缺乏深入刻画。
比如女主,前面有一场别的第一书记被群众打破脑袋,担心加害者因此返贫,选择原谅,并且说了“不能指责百姓,要教育百姓”,女主大受震动。
但是隔了几集,突然走访的一户人家,男主人常年拿粮食酿酒喝自产自销,女主问到对方曾经是升旗手后,问“你不觉得羞愧吗”——请问问这句话的逻辑在哪?
是能使出嘴炮技能让对方羞愧难当从此好好做人吗?
看了下最新评论,有观众对比了近期热门的同类型剧。
拉踩一下,这部剧各个方面都不如另外一部剧,至少人家一时气急败坏骂归骂但归根到底都要去解决问题,不会仅仅发泄情绪。
之前电视里放,老妈追得津津有味,偶尔路过听到蹩脚的口音台词没看画面心里就已经开始吐槽了,想当然的以为又是什么垃圾扶贫剧,直到有一天看了一眼,“嗯?
刘奕君?
刘奕君也开始接烂剧啦?
”现在我狠狠打我的脸。
这是什么催泪剧,已经流完我几年的眼泪了,而且再看一遍居然还能有新的泪点。
走广西大山崎岖山路的勇气,撸起袖子说干就干的执行力,面对冲突与怒气的隐忍,努力寻求出路的智慧……虽然拍成电视剧一定会有美化的程度,可一旦想到这样一位优秀的人是实实在在有存在过、拼搏过、伤心过、挣扎过……就会既佩服又为之惋惜。
从来不是厌恶电视剧的假而是厌恶它的毫无逻辑无法使人共情,当真实的事迹作为底色,会在屏幕前泪流不止的我不会想到演员个人,事件无论真假,能为自己所用的总归是真实的,也将受用无穷。
谢谢这些背负理想和抱负的人,因为他们的家国情怀,心系祖国,才让我们有机会去追寻个体的幸福。
致敬每一位“铺路”人。
开头我本来想说:故事是好故事,想了想还是删掉了,在我心里这个剧情不只是一个故事,更像是缅怀黄文秀事迹的一个渠道,是让我们大家都了解这么一个人的方式,我觉得不止要把它当故事看。
这部本来是我从一个公众号推荐来的,一直标着想看未看,后来豆瓣上一老朋友说他看了我才决定看了它,没想到是这么一个故事。
说真的我觉得没有人不会为黄文秀所感动吧,虽然电视剧确实随时随地充斥着一股红色基调(当然我不是说现实不是这样),但是无私奉献的精神确实感动人,有这样的书记带动村民致富,我觉得没有人会不感动吧,甚至我看的时候就在想,他们怎么这么多的工作呀,又要联系人学习技术,又要帮村民种地,帮村民打扫,帮村民建猪圈,还要修路,管产品销售……一心为村民,每个都是免费帮助,是党员的义务,我以前从来没觉得党员是这么光荣😂 其实剧情的安排我觉得拍的不是很满分,有很多煽情的地方我觉得确实有点出戏,我只喜欢看黄文秀和村民一起建设百泥村的地方,所以说五星大多数奉献给黄文秀这个人的,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这部剧,能被她的精神感受到。
《大山的女儿》讲述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黄文秀书记的真实故事,黄书记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战场并最终不幸牺牲,因为知道她的结局,因为她是真实存在过的扶贫英雄,让人在观看此剧之时,心中不免五味杂陈、由衷钦佩。
看得出来,导演和主创们十分尊重现实,也进行了实地考察,竭力想把黄文秀书记的扶贫故事讲好。
但在剧情安排、台词设置和人物刻画上,此剧还是有些"用力过猛"和"假大空"的不足之处。
有一个镜头,是文秀父亲刚出院,一家人去饭店吃饭(就是黄父嫌浪费钱,最终只点了一人一份面条那次),文秀的姐姐给文秀倒杯茶,文秀竟然双手接过说了句"谢谢"。
像这样的镜头安排就确实有些"太假了",或许导演是想表现文秀一家的家风好、家教好、一家人感情好,但是家人帮忙拿罐饮料、倒杯茶、夹个菜,这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最正常不过的自然举动,"姐姐倒茶,文秀毕恭毕敬地说谢谢",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不熟的同事聚会,一点也不像是一家人。
还有文秀和父母在家里的谈话、文秀送母亲手镯等等镜头,在人物表演、台词设置上令人尴尬,根本演不出来一家人的感觉。
(相较而言,蒙昌龙夫妇的表演就自然了许多,将中年夫妻间那种斗嘴、嫌弃、不耐烦表现出来,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他们的夫妻感情其实非常好)
如何对真实存在过的正面历史人物进行刻画,既让观众体会人物的善良正义等美好品德,又能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受众感觉到"黄文秀书记非常接地气,简直就像我身边的邻家姐姐",这才是主旋律影视剧应该追求的呈现效果。
只有"接地气",才能让观众深受感动之余,也受到"我也想成为像文秀书记一样的人"的鼓舞。
我看过黄文秀书记的真实影像,也读过她的扶贫日记,她本人也曾透露,因为自己的年龄和资历较浅,去到百妮村,经历了一个从新手到熟练的过程,中间也有过迷茫和失误。
而从真实影像中,她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乐观幽默、普通平凡的二十几岁小姑娘。
这样一个年轻的扶贫工作者,《大山的女儿》给予了"过度的漂白美化"和"略显刻意的歌颂",似乎文秀书记一出手,多么顽固的村民和村干部都能被感化,村里沉积了多少年都解决不了的棘手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样的剧情设置,反而让文秀书记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功勋党员,其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有些"扁平化"了。
类似的不足之处,还有演员唐国强所饰演的伟人,永远是一副胸有成竹、谈笑风生、霸气外露的形象。
那边蒋委员长刚进行了兵力部署,镜头一转,唐国强马上将蒋的部署说的一清二楚,连同蒋的心理活动都了如指掌,简直比蒋本人更了解蒋。
这样刻画的伟人形象看似伟大,在我看来其实是"高级黑",将伟人"无害化"、"神像化",甚至演出了一股"封建帝王"的味道,简直就是对伟人的莫大抹黑。
相较而言,演员古月所饰演的伟人形象,就接地气了不少。
被警卫员吵醒会骂人、部下行军太慢会恼火、敌军调整部署会皱眉、风烛残年之际会孤独流泪……这样的伟人形象,才能让观众感受到伟人也像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有迷茫、有失落、有喜怒哀乐、有高峰也有低谷。
伟人并非从天而降,而是来自人民;战无不胜也并非依靠蜜汁自信,而是注重情报分析、注重集体决策和统一部署相结合、军纪严明的同时充分调动各级指战员的能动性。
说回《大山的女儿》,整部剧的整体色调略显洁白光亮,对于深度贫困山区的"脏乱差"的展现不足。
演员的化妆痕迹也较为明显,比如贫困户兰双应,妆容太过了(皮肤白皙,根本不像长期日晒的务农人;嘴涂口红,贫困户又哪里买得起口红),虽然我知道兰双应的角色定位就是一个长相漂亮的农村妇女,但表现出来的容貌却并不是天然美;再比如文秀书记,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工作、下乡走访、日晒雨淋,皮肤竟然还是那么白,这样的妆容"美化",其实是有些画蛇添足的。
反面人物因其性格的邪恶和复杂性,往往更容易刻画;而对正面人物的塑造,如何既体现正义善良,又能让人设更加立体饱满,这是个考验主创功底的难题。
同样热播的《狂飙》中的安欣、《山海情》中的马得福、《觉醒年代》中的陈独秀、鲁迅,在这方面塑造得就相对好一些。
最后,再次向黄文秀书记,以及所有扶贫工作者致敬。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
这个话题陪伴了工作以来的10年,同样也见证了变化,感叹时代更替,庆幸美好生活的到来。
我是90后,真正切切的感受到了我们这代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国家对脱贫攻坚作出的努力,只有一起奋斗,才能建造美好的家园。
电视大山的女儿真的让人很感动,值得大家反复的观看,其实这条路国家带领着我们一步一步的走着,也有些国家强有力的反腐败斗争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氛围,政治思想的统一让脱贫攻坚的工作很多能够迎刃而解,工作作风的改进,让脱贫攻坚工作走的更加顺利。
挂在芒果首页看到过很多次,但一直没看,以为又是芒果以往红色纪录片那种太假模假式的片子。
剧荒,又知道是真人事件改编后,花了一整天看完了。
几乎是从头哭到尾,眼睛都肿了。
看弹幕和评论,有人说口音、剧情之类的不合理,看了几分钟后,我基本全程没有跳戏,叙事节奏也不错。
演员们的呈现,让我相信了这个故事。
其实口音这回事,南方应该很多隔个村就方言不同了,何况读书也会影响。
我不知道杨蓉学真实黄文秀的口音学得像不像,只是想说,十里不同音,口音也会变。
像我初中去县城读书后,口音就变了。
后来,每换一个城市,不是正规场合,普通话常常不自觉就成了当地口音。
比如东北腔,比如京腔,湖南腔。
还有一些说逻辑不通、夸张的,可能真的不知道真正的深度贫穷。
我小时候,村里穷时,我妈和我婶娘只是为了争一棵树的钱,就拿刀要拼命。
而那个时候我们村,可能还比黄书记去扶贫的这一年条件好点。
我朋友也有在基层的,我也看过不少扶贫相关的纪录片,真的,扶贫工作的戏谑性、冲突性、矛盾性和困难程度远超电视。
有些人觉得,美化了黄文秀,觉得世上怎么会有黄文秀这样的人?
甚至觉得黄文秀被洗脑了,太傻了?
我一直很疑惑这类言论。
似乎凡是自己不能理解的没有见过的,就是假的,凡是不是跟自己一个价值观的,就是有毛病,凡是爱国奉献忠于党的,就是被洗脑了的小粉红?????
很多事情,不要以你的所谓逻辑自洽去判断。
人性是复杂的,多面的,黄文秀正是有了智商和情商,个性化解决村民问题,才让扶贫工作很快取得了进展。
黄文秀这样的人也不是只有一个。
攻坚脱贫工作中,牺牲在前线的,有1800多名!
那些没牺牲,兢兢业业在一线的,还有很多很多!
这些人都傻吗?
都是为了去镀金的?
现在,很多学生想的只有怎么赚钱,赚更多钱跃升阶层,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年轻人,真的是怀有一腔赤忱的。
黄文秀这样的人,值得宣传,值得拍成影视剧。
好的东西,为什么不能高调?
我一直相信,中国14亿人中,各行各业中,都有很多像黄文秀一样的人。
我不是,我只是一个庸碌的普通人,但我敬重并相信这一类人的存在。
我不是那道光,但我看到过光,我也被光照到过。
我也不是没见过肮脏。
小时候,被县里干部一对一扶贫、高考、奖学金等事情,都让我狠狠恶心过,也对抗过,也失败或胜利过。
但我还是相信,存在着黄文秀、张桂梅这些好人。
他们不是完人,但绝对值得一份敬重。
我也相信,扶贫政策是项好政策,虽然有些地方落实得不好,但它切切实实改造了很多地方。
我们村不是贫困村,但短短几年,我也看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里装了路灯,水泥路几乎是修到每家每户门口,有了自来水,网络入户又快又便宜。
村里有了黄桃园、葡萄园、龙虾养殖场等等产业。
虽然目前还没办法完全让在外打工的人回归,不再让孩子们做留守儿童,但是肉眼可见的条件变好了。
这些变好的背后,不都是人在行动么?
真的,即便此刻不顺遂、在黑暗中,也请相信,这世界上有光的存在。
至少这样,自己不至于在无希望的黑洞中糜烂。
起初以为这是单纯的讲黄文秀以及她的扶贫工作,但没想到这个剧的表现超过了预期,在一些问题上直言不讳,比当初看人世间的解密游戏爽快多了。
也稍微有点明白为什么大山的女儿没有哪一方去营销(也知道剧组本身没有钱营销)。
比如在最开始就把村支书、村里的富人、村委会之间的人情关系直接摆出来,然后第六集就直接把农村这几十年一直在上演的宗族治乡与土地承包(两个合起来就 aka ->土地兼并)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虽然剧里的台词只说了是垄断,但垄断产业的根本在于用没有收成的农户被逼着以极低廉的价格让出自己土地的使用权——标准的土地兼并。
而土地兼并,就是所谓的王朝周期律中,每一代帝国从鼎盛中期走向消亡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在同一集中,两个搞土地兼并的宗族角色在讨论黄文秀是否会破坏他们的既有利益,分析来分析去,他们说——让他们有底气的尚方宝剑是“先富带动后富”,而让他们害怕的,是一本叫做《红星照耀中国》的书…
《大山的女儿》刚刚播出的时候,我看了第一集,第一集并没有狠狠的吸引住我看下去。
我也不知道这部剧讲的什么。
直到后来,在某些短视频平台上刷到了黄文秀的一些事迹,就了解到这部剧是写黄文秀的,最近找来看完。
就像我标题写的,看到29集的时候,真的不忍心看第30集。
因为我知道结局是什么样的。
电视剧塑造人物很真实,并没有把文秀书记塑造的脱离实际,就像她和所有第一书记一起聚餐时一样,讲的那些心理话,那可能就是一部分选择做第一书记的人心里的真实想法,“因为这是组织部备案的,某些条件比公务员还有优厚,可以说是前途可期”。
但是,文秀书记当上这个第一书记,主要的不是因为这些待遇,她更想的是要把这个村变成乐园!
这部剧把文秀塑造的很真实。
再有就是剧中文秀每一次回到父母身边,那就是我们这些不能在父母身边的人每次回家的样子。
看完第30集,我只想把第一集再看一下,希望黄文秀这样的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还在那个百坭村默默无闻的工作着,为着她的乡村奋斗着。
而没有这样一部电视剧来宣扬她的事迹。
第30集是流着泪看完的。
脱贫攻坚有那么多党员干部牺牲在工作第一线,黄文秀只是其中之一。
正是有那么多的黄文秀,我们才如期完成了小康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这是一部好剧,是值得被更多人看到的剧。
不为别的,只为它是根据真实的事迹改编的,只为它展现了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工作在岗位上的党员干部的工作状态。
故事值得歌颂,但拍的太难看了,明明二十集就能讲完的非要拍的又臭又长跟裹脚布似的
不好看
有的人从大山出来,再也没回去,有的人回来,将青春永远留在了大山里!文秀书记,现在不仅白泥村脱贫了,全国都脱贫了!
黄文秀本人真的很好的,但拍的不好。一开始追的还可以,后面就越来越拉,这改的不好。
杨蓉演的不行
她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最后没有还原黄文秀微信群聊天和遇到警车。
想过好日子整天就想着会来一个黄书记,李书记,张书记?万一等不到日子还不过了?想好永远靠的不是别人,终将有一天民智会开,自己劳动过上好日子本属应该的,不用感谢仰望任何人
黄文秀,一个伟大的功勋党员,第一集就哭的稀里哗啦的!感谢杨蓉的精彩演绎,方方面面都很贴,那个广西口音的台词真的很像(就这样,我甚至不用看字幕都能知道说的什么),好演员的台词功底就是棒,看得出来整个剧组真的好用心!!!!另外,刘奕君的犟老头农书记好可爱!!!
原型人物我敬佩,但就电视剧作品来说处处充满各种割裂感。
ep02min14,这质量很可以呀,白玉兰0提名?白玉兰不要脸!
两集弃。拍得太干净了,人物外表、布景太干净。开头车祸结局尬得抠脚,弄巧成拙。校园柔光太强我怀疑自己上的假学,找工作拍得悬浮,跳过。所有村民都变得真善美,高度美化农村小社会。主角完美无成长,无戏剧性。给原型+1星。为什么少量台词是配音?明显有回声,很违和。
小人物大格局,高情商高涵养,这样值得敬佩作为榜样的真实改编希望可以多拍一点。
是时代需要的一剂伟哥,可惜只是建立在中国特色避重就轻上的泡沫,但是批判集体主义对立面实在让人非常窒息,不过政治斗争的戏倒是蛮好看的……杨蓉真的进入了人物,工作的时候带着恰到好处的官腔,陪护父亲的时候是个恰到好处的女儿……千人背枇杷的桥段真的有被戳到,人肉战术真的是收割理想主义的绝招
真的是一部良心剧啊!!!在小红书上看到别人推荐的,这部剧是不是把全部的钱都用在拍摄上了呀,都看不到宣传,要不是在小红书上看到别人强烈推荐,可能真的不会去看这部电视剧!真的太好看了啊!为了还原现实,演员都用广西腔讲话,看得我都快有广西腔了。剧里全员演技在线,尤其是杨蓉,之前一直对他无感,这部剧让我觉得她就是黄文秀本人,演技太好了啊!!!最后,黄文秀真的很伟大!值得我们去学习!这部剧一定会火的!
煽情,一直难以入戏。反倒是戏外的采访更让我感动。
76/100
好尴尬!!!(只针对电视剧的演绎)
故事很感人,演员演技一般。
第一集真的超难看,尬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