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想起我由小到大都是被孤立的,想想就有点委屈,现在长大了,学会两个名词,第一个名称是独处,扮文艺青年,其实内心是多么渴望友谊的,但是总是很难融入进去,第二个是自嘲,怕被别人发现了的缺点就会嘲讽自己,自己先爆出来,把伤害降到最低,在别人笑自己是傻白甜的时候,有了所谓的友谊,这种感觉就是我的剧本我来上演,我来控制自己的世界的错觉,不再是从前的自己了,也不是说,自己现在变得有多大的勇敢走出来了,而是对着那些人说不,因为你知道,这给自己一个交代又如何,还是会有一些人在内心说你多傻。
上了大学感觉好一点吧,其实相处久了就知道,好像少了谁都不行那样子,但是冥冥之中就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追求的东西不同,家庭富裕,家庭关系等等)。
明白有些人,你会继续深入的相处下去,而有些是不会的。
马上就要离开校园生活,走出社会了,面对未知的世界,我心中还是有点疑虑的,但还是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因为路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哭着笑着,也要这把这场人生大戏,独自演唱得出彩动人。
有时候,世界其实是很简单的,复杂的是我们。
这部电影的海报很美,色彩鲜艳,两个孩子在凤仙花的簇拥下坐在一起捣花汁,凤仙花在碗里绽放,大朵大朵绚丽地围绕在孩子的身边,美好如初。
然而整部电影看下来,其实没有多少情节是明媚如花的。
片头的猜拳分队;无缘无故被出局;独自留下值日......李善的处境从一开始就是被孤立。
而原本与李善关系不错的转校生智雅在新学期开学后,也成为了孤立李善的帮凶,一点点向李善捅刀子:班级初见的故意无视;要回所谓”借“给李善的彩铅;不和她说话;和新朋友一起大声吐槽她......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几乎构成了作为一个小学生李善除学习外的全部生活。
那时候,好像友谊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是全世界。
这或许,也是李善会说比起妈妈更喜欢智雅这样的话的原因。
片中的大人,对于孩子的变化都是后知后觉,甚至于毫不知情。
大人们,在女孩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过程中并未发现制止,只在彻底闹翻后对孩子进行了训斥。
大人们,看似都很忙碌:李善的母亲因为爷爷的事情忙前忙后;李善的父亲在工厂忙到夜不归宿;智雅的奶奶不管智雅的意愿直接把智雅送进补习班;智雅的父母离婚,双方在电影里几乎无镜头,只有孤零零的智雅单方面打电话给他们;而宝拉呢,宝拉的家人从未露面,只在宝拉失去了第一后,与补习班的老师通电话了解宝拉学习情况......然而,与大人的表现不同,孩子却要因为大人而承受同伴的压力。
李善因为父亲是酒鬼而被嘲笑;智雅因为父母离婚而被孤立;李善还因为家人的缘故要照顾弟弟,而弟弟却一再弄坏自己“朋友”的东西,或者成为自己交友的羁绊——在和智雅和好时走失;宝拉因为丢失第一就心生妒忌,开始疏远智雅,打破与智雅的“友谊”;智雅提议让父亲出钱给李善和自己一起上补习班......这些都与大人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而大人带给孩子的影响,其实早已悄无声息地在孩童的世界投下影子,成为所谓“合群”的资本。
这些细碎的瞬间,也许就是尚且10岁的李善的梦魇。
李善的指甲经历无色,染上橙红,到褪色,染上蓝色,红蓝混杂,再到最后的几乎全部褪色,只剩下一只指甲上残存的红色。
每一次变色,都伴随着李善与智雅等人的关系变化。
疏离,一点点接近,互相敞开心扉,慢慢疏远,又接近,纠缠不清,乱成一糟,再到一个可能的重新开始。
又或许,只是可能。
影片:《我们的世界》导演:允佳恩聚焦校园冷暴力的一部电影,再日式小清新的配色也终究抵挡不住冷峻悲凉的内核。
开场伴随着大家玩躲避球挑选伙伴的情节,特写表现李善的表情从喜悦逐渐转到丧气,表明李善被班级排挤的形象。
之后韩智雅的出现使李善有了玩伴,但是同样之前遭受过校园冷暴力的智雅在选择加入“团体”还是结交朋友时,她果断抛弃了李善,这是孩子内心的惶恐。
李善是片中唯一属于善的存在,在智雅果断抛弃她时,她试图挽回这段友谊,其实也是对来之不易友谊的珍惜,在不小心把智雅的事情告诉别的同学,然后被他们当成排挤智雅的手段时,李善则是不希望同学这样做,最后李善的爆发是长时间忍耐和他人不断挤压的结果,但是这段爆发却彻底的伤害了拥有同样遭遇的“我们”(李善和韩智雅)。
当象征李善和智雅友情见证的手链被剪断和丢掉时,两人的关系也不断恶化,这更像一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关系。
影片的结尾与开头相互应,再一次的躲避球挑选玩伴,只不过此时大家排挤的对象成为了韩智雅,但是李善却选择现在“正义”的一边-帮智雅说话,而这得益于弟弟李允的一席话:“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玩呢”,年纪小的弟弟反到更能看清事情的本质,这也更像是导演想通过影片表达的思想。
最后李善和智雅站在球场边彼此眼神的试探颇有意思,她们是选择继续伤害彼此从而融入“团体”,还是选择拥抱彼此重拾友情,导演给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这是李善和智雅需要思考的,更是所有观看影片的观众需要思考的。
如此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部作品通过简单的故事洞察了孩子的内心,也许孩子的世界无关善恶,他们只需要得到团体的认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已经做了恶事严重的伤害到了别人,电影中“我们的世界”是遭受到校园冷暴力孩子的世界,但是希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是没有隔阂,没有施暴的世界。
《ང་ཚོའི་འཇིག་རྟེན། 》བྱིས་པའི་མཐོང་སྣང་ལས་ཕབ་པའི་གློག་བརྙན་འདི་ཡི་བརྩེ་དུང་ཞིབ་ཚགས་ཆེ་ལ། ཐུགས་ཁུར་གྱི་ཟུར་ལས་བུད་པའི་བརྗོད་བྱ་རླབས་ཆེ་བར་སྙམ། བུད་མེད་ཀྱི་ནང་སེམས་ནི་ཆུང་དུས་ནས་ཚོར་སྐྱེན་ཟབ་ལ་ཉོག་འཛིང་ཆེ་བ་ཞིག་ཨང་། ང་ཚོ་ཚང་མ་ལ་འདི་དང་འདི་འདྲའི་གཏམ་རྒྱུད་དེ། མཛའ་གཅུགས་ལས་དང་ཐོག་གི་ཨ་གསར་དང་དེ་རྗེས་ཀྱི་རྒྱབ་འགལ། ཐ་ན་འཁོན་འཛིང་སོགས་ཡོད་སྲིད། གློག་བརྙན་དུ་ང་རང་ལ་བག་ཆགས་ཆེས་ཟབ་པ་ནི་མི་སྣ་གཙོ་བོའི་ནུ་བོ་ཆུང་ཆུང་དེའི་ཁ་ལས་ཅི་མི་སྙམ་པར་ཐོན་པའི་སྐད་ཆ་སྙིང་རྗེ་བོ་ཞིག་སྟེ། ཨ་ཅེས་ཁོ་ལ་ཁྱོད་ཀྱི་རྩེད་གྲོགས་དེས་ནམ་རྒྱུན་ཁྱོད་ལ་གཅར་ནའང་ཁྱོད་ད་དུང་ཁོ་དང་མཉམ་དུ་རྩེེ་དོན་ཅི་ཡིན་ཞེས་དྲིས་པར། ཁོས་ལན་དུ། ངས་ཀྱང་ཕྱིར་ཁོར་གཅར་ཡོད། ཡིན་ཡང་ཁོས་ཡང་སྐྱིན་པར་ང་ལ་གཅར་བྱུང་། དེ་ནས་ངེད་གཉིས་མཉམ་དུ་རྩེ་བ་ཡིན་ཞེས་ཟེར། ཨ་ཅེས་ཁོ་ལ་དེ་ན་ཁྱོད་ཀྱིས་ཕྱིར་ཁོར་མི་གཅར་དོན་ཅི་ཡིན་ཟེར་བར། ཁོས་ལན་དུ། དེ་ན་ངེད་གཉིས་ནམ་ཞིག་ལ་རྩེ་ཐུབ་ཨང་། ང་རྩེ་ན་འདོད་ཟེར། སྐད་ཆ་འདི་ནི་ཅི་འདྲའི་ཡིད་དུ་འོང་ཞིང་གནས་ལུགས་ཀྱིས་ཕྱུག་པ་ཞིག་རེད་ཨང་། ལེགས་བཤད་བྱིས་པའི་ཁ་ན་ཟེར་བ་ཅི་མ་བདེན། སྐད་ཆ་འདི་ནི་གློག་བརྙན་འདི་ཡི་ཆེས་གནད་འགག་གམ་མཐོ་རླབས་མཚོན་བྱེད་ཅིག་ཏུའང་མཐོང་།
写着写着就因为字数太多,变成了想要写影评了。
非常强烈推荐一下这个电影,感觉特别有代入感,虽然自己不是主角A,也不是主角B,但是童年的时候或多或少有参与过这样的事情,以至于看过电影以后也久久不能平静,你说不清楚是A更好一点还是B更好一点,各自有各自的让人心疼的地方,各自又有各自让人生恨的地方,就像自己或者说大部分人经历过的小时候。
包括主角的弟弟,他让人觉得有点烦,但是却能在你难过的时候给你一丝温暖。
和邻居的小伙伴一起玩,总是挨打,可是还是想和邻居家的小伙伴玩。
小孩子不计较得失,她们只分对错,她们恨的时候全身心的恨,爱的时候也是全身心的爱。
在你童年的深处,是否也有一个这样的好朋友,她想要和大家一样,但是怎么努力,她在别人的眼里还是那么的不一样,她的梦想也变得卑微又可怜。
她会尝试去做讨好别人的事情,如果有一天,有人能够对她好,她就会恨不得拿出自己所有的东西回报别人。
可是往往在她眼里全部的好,在别人眼里可能也是微不足道的事情。
是否还会有这样一个好朋友,她做什么,都能成为大家追捧的事情,长的漂亮,学习成绩也很好,老师喜欢,家里也算殷实,她们会像天上闪烁的星星一样,她们的举手头足,都能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
她们会关心那些看似可怜的乖宝宝,但是也有可能会想要融入更主流一点的圈子,而马上翻脸。
朋友之间吵架的纠结,有误会却说不出口的难过,想要道歉却不敢先开口的胆怯,发现别人秘密却不能质问的手足无措,故事对这种小情绪的刻画写的很好,几个小演员演绎的也非常好。
看完这个电影以后,会忍不住找以前的同学来聊聊天,会忍不住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里面的这些人,会想自己以后的为人处事之道,会想以后自己的孩子遇到的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才好。
得之我幸,虽有艰难险阻,但终究水到渠成。
看过《我们的世界》后,想起不久前的《声之形》,同样的题材,后者的影响力数倍于前者,原因?
也许是《声之形》中施暴者的反省行为的表现力更足,而施暴者与被施暴者间的感情更能激起话题、勾起人们心中猎奇的部分吧,但个人觉得《我们的世界》更佳,相对石田,李善与其说在世界中醒悟了,不如说是在世界中迷惑的前行,用孩子的方式选择了最成人的方法,毕竟在世界上根本没有弥补这种无谓的挽救,打破霸凌怪圈需要不卑不亢的正直,一个人变成两个人,是最好的开端。
在成人眼中,孩子是这世界中最纯粹美好的事物,做出的事情皆是无意而为之。
可谁没有过童年,回想一下,童年的我们在好恶的选择上,近乎本能的趋利避害,脆弱的心灵在自我保护的时刻残酷的不能自已。
就我本人,在霸凌这件事上也是一个可耻的旁观者。
对,在霸凌与被霸凌的中间,正是这群人的漠视才会有那么多的孤立中心,我们更多的是恐惧被划入学校群体的底层,心底又是非常清楚霸凌者的可恶,处于两者之间的人,选择透明,这些透明的土壤给霸凌提供了所需的养分。
被欺凌的孩子们在这样的透明土壤中,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看见世界的形态是扭曲的,没人可以听见他们浸溺其中的声音,也没人可以看见那窒息世界的形态,无法感同身受,但可以想到的是,这不是长大了就可以愈合的伤痕。
愿世界没有霸凌!
这部电影看了后我想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也在想。
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只不过我的童年连韩智雅都没有。
不好像有,三年级有转学生转过来,没人和她玩,我主动和她一起跳橡皮筋,约着上厕所。
之后她和我的另外几个朋友玩好了,变成了另外一个团队,我从里面被剔出来了。
我好像一直都是卑微讨好的那个,永远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在看他们。
有的时候小孩子的坏和好都很残忍。
也不是因为什么,可能就是你的零花钱没那么多,你就格格不入了。
小时候放学他们相约着去吃校门口的炸串,可是我没有钱。
最开始他们让我尝一下,之后就不叫我了。
其实现在想起来也是理解的。
但是我觉得我所有性格的导火线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圣诞节大家互送贺卡,但是我没有钱买贺卡,在收到贺卡后我说我送给你我自己做的贺卡吧,我自己画的噢,里面还有讲只告诉你的秘密!
但是她说,啊我才不要手工做的,我买贺卡都花了五角钱呢。
那时候我很自卑。
我觉得这些好像全是我的错,是我的原罪。
之后大家约着去公园滑旱冰,可是我没有旱冰鞋。
我说我不去啦,我没有旱冰鞋。
有人说,没事,我有两双,可以借给你一双。
我跟着一起去了。
他们滑了一会儿后滑到了一个小朋友的阿姨家,她提议说我们一起去她家里玩吧,可是不能去太多。
我眼睁睁看着她犹豫了一会说,要不gj你先回去吧。
小学还有个很温柔的隔壁班女生,爸爸是老师,说话很温柔,小学家里还有烤箱。
很羡慕,又有些嫉妒。
她约了大家一起去她家吃烤肉,没有叫我。
我一两周后才知道。
当时就觉得又委屈又憋屈又生气又憎恨。
暗暗发誓,我也不喜欢她了。
导致我每次遇到需要被选择的时候,我永远是第一个主动说我退出的人。
我每一次都说,啊我不去了,你们去吧。
没事我可以的,你们去玩吧。
也不是不想去玩,就是很害怕,很害怕被放弃,很害怕被拎出来说,要不你不去了吧。
即使我现在已经成年了,即使我都24了,有时候仍然会梦到这样的梦。
好像根深蒂固,我永远不是那个正确答案。
像这样的事情真的很多,初中后的朋友也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不在一起玩了,我写纸条道歉,她拿着我的纸条和朋友们一起商量怎么回复。
仿佛把我的真心放在大众之下考察,好像在评判,我是否够格再融入这个团体。
我觉得很羞耻,事到如今我仍然觉得羞耻。
从小到大,我独行的时间太多了,无数次被孤立排斥,甚至他们也不是有意的,就是无意地不愿意和你玩,不想带你玩。
我总是觉得自己是令人讨厌的,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我都觉得大家都不喜欢我。
因为我的性格。
我觉得很辛苦。
很累。
上学被孤立的时候想转学换班,长大工作后想辞职。
我好像果然从小到大都没有变过。
永远都是这样拧巴,倔强,强势,不讨人喜欢,又胆怯懦弱。
但上学我熬过来了,知道自己小学会毕业,初中会毕业,高中会毕业,大学会毕业。
但是工作我熬不下去了,仿佛这一生,都看不到尽头。
来谈谈我看了之后部电影后的我的个人感受哈,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为什么?
第一情感细腻入微很写实,我在剧中看到了我年少的影子。
第二我很喜欢这种结局,没有非要给大家一个交代,到底这段关系是和好了还是怎样了,因为故事本身就还没有完。
还有就是真心觉得这个小主人公演的很棒,小小年纪把情感诠释的很细腻,非常有感知力的小演员。
小孩子的那种渴望被人关注,渴望融入,遭受小团体排斥之后的落寞、郁闷和无助,或许都是我们每个青少年都会经历的,学校的世界有时候并不是成人所想的那么无邪,或许在我们少不更事经历了这些以后,在成长过后的成人世界,我们才不那么害怕失去。
就像我们一辈子都在努力的去想要融入,可是长大之后才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
可能我相信看到中间或者一大半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像我一样愤愤不平,说为什么小女主心里还是不放弃那段关系,别人还是对她的好置若罔闻,甚至是欺负了她很久的一个同学,在别人哭泣时,她还是愿意上前去递上纸巾。
其实在现实很多中,这就是我们自己,因为那就是人性,因为我们不愿放手幸福,我们还是无法在别人痛苦时置之不理,我们渴望一段关系,我们渴望朋友,渴望爱,渴望被爱,即使可能那个朋友还不够好,因为在我们年少的时候我们没有那么强大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当一群人说是时,我们没有说不的勇气以及对自己的不自信。
也许经历了这些,长大后我们才会尽可能正确地选择和对待每段关系和情感。
正是因为我们经历了这些,我们的感知、看法、态度和行为,形成了我们每个人独有的东西,那才是你,正是有了这些经历,你才是你。
生存在这个世上,我们面临各种情感各种选择,每样事物不可能都尽如人意,或许经历了人世的炎凉、美好、丑恶,我们才会更懂人生的意义何在。
说完了感悟,我在说一下这部影片我觉得另外一个好处,对有小孩的家长很好,有小孩的家长可以看看这部电影,及时地去引导小孩,发现小孩的问题。
小孩子的世界一样存在成人世界的阶级概念,存在排挤,比较,等等这样的东西。
而且小孩的行为可能比较极端,因为她们的不喜欢(讨厌)就会去直接去表现出来,极有可能被放大,如果长期受到排挤,也会对小孩的身心产生不健康的影响。
不是每个排挤的小孩都会遇到朋友,也不是每个孩子都敢成为受排挤小孩的朋友。
这部电影导演的角度虽然只是写了一群小女孩之间的故事,但是很值得深思。
真的建议每个有小孩的家长可以去看看,这样你会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感谢大家读我的影评,仅仅代表个人的观点,比较主观,不认同的也没关系哈。
在一个也许朋友比妈妈更重要的年纪,十岁的李善却在学校被遗弃。
在暑假期间,她遇到了一个刚搬来小镇的女孩韩智雅。
因为李善一直带着韩智雅认识邻居,互相去对方的家里玩,分享秘密,他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然而,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韩智雅注意到了李善和其他孩子之间奇怪的气氛。
韩智雅开始慢慢走近那些受欢迎的群体而渐渐远离了李善。
在这或许比成人世界更复杂关系更细密的孩子世界里,这两个女孩最终伤害自己也互相伤害。
整部影片的主要人物全部由孩子们构成,家长、老师均是附属品。
在我们每个人童年的玩伴里总有孩子王,也总有躲在角落里被大家孤立的那个。
李善就是被大家孤立的那个。
每次分组玩躲避球她都会成为所有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对象,看着周围的同学一个个被挑走,李善的眼神也从期待一点点转为失落。
即使上了场,李善也会被队友各种诬陷,说她犯规,将她罚下场。
这无疑比不选她更让她难受。
李善只好默默站在一旁,看着大家玩的那么开心,那么投入。
小孩子的不喜欢是直接的,没有原因的,伤害也是直接的。
在一个朋友大过天的年纪里,长期的被孤立使原本活泼开朗的李善变得郁郁寡欢。
她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始终没有人愿意靠近她,接纳她。
她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做才可以改变现状,不再这么孤独。
宝拉是班里的孩子王,美丽可爱,所有人都以她为中心。
只要能跟她做朋友,就不会被孤立。
为了能够参加宝拉的生日会,李善毫无怨言地帮宝拉做值日。
当看到宝拉的生日邀请卡上写着礼物要超过5000韩元时,家境不太富裕的李善只好自己动手编了一条手链。
这条手链承载着她对朋友的渴求,她希望宝拉可以感受到这份心意。
宝拉生日的当天,李善满心欢喜地按照贺卡上写的地址去了。
但她万万没想到,宝拉给她的是假地址。
李善一瞬间心灰意冷,原来一切都是自己在自作多情。
原来宝拉从未想过真的邀请她,更别提要跟她做朋友了。
李善难受得想把手链扔了。
也许让自己没有期望就不会再有失望吧。
有时候,我们怕的不是孤独本身,而是被孤立后带来的恐慌。
因为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被孤立而产生的孤独。
就在李善陷入迷茫的时候,转校生韩智雅出现了。
她主动与李善说话,并大方地夸赞李善的心灵手巧。
李善感到受宠若惊,终于有人愿意接纳她,珍惜她的心意。
李善开心地把手链送给了韩智雅。
之后的暑假里,她们成为了彼此最好的朋友。
每天形影不离。
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彼此心底的秘密。
但每一次看到李善和家人之间的温馨互动时,韩智雅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韩智雅的父母亲在她一年级时就离婚了,后来父亲有了新欢,将她托给奶奶照顾。
亲情的缺失让她变得敏感且自卑。
为了能让李善愿意跟她做朋友,她甚至编造谎言遮掩自己的家庭背景。
后来在暑假补习班里,韩智雅结识了宝拉,知道了李善在班里被所有同学排挤和孤立的事。
但其实韩智雅转来李善学校的真正原因,正是因为她在原先学校里被排挤、被孤立。
她好不容易才告别过去,重获新生,绝不容许自己再一次重蹈覆辙。
于是,韩智雅就此“黑化”了。
开学后,她迅速跟宝拉成为了闺蜜。
并且跟着所有人一起孤立李善,甚至诬蔑李善。
起初,李善还天真认为她和韩智雅之间也许存在着误会。
她甚至第一次做了坏孩子,去偷母亲的钱给韩智雅买了贵重的生日礼物,希望这样可以让两人的友谊和好如初。
在韩智雅生日的当天,李善想着去她家给她一个惊喜。
然而这一次李善敲对了门,却仍旧是失望的结局。
她捧着礼物看到的,是冷漠的韩智雅,还有宝拉和她的朋友们。
李善发现自己依旧是不被邀请的那一个,但比之前更让她感到气愤和难过的,是昔日好友的背叛和疏离。
于是,李善也“黑化”了。
她趁着韩智雅和宝拉闹别扭的期间,把韩智雅的家庭背景还有转学原由统统告诉了宝拉。
宝拉开始引领着众人打击韩智雅,对她进行各种排挤和污蔑。
李善看着韩智雅也受到了孤立,本以为会感到报复成功后的大块人心。
但她并没有,她甚至感到羞愧和后悔。
李善急忙找到宝拉想阻止这一切。
而宝拉却振振有词地告诉她:“这些分明是你自己说的,为什么现在要反过来指责别人。
”而再次遭到排挤的韩智雅也将所有原因归咎在了李善的身上,展开了对李善的报复。
就这样,韩智雅和李善开始不断地互相揭短,互相伤害,甚至在班里大打出手。
两个明明同病相怜的人,却非要置对方于死地。
好像只有报复才能获得快感,只有让对方更惨一些,才能暂时忘记自己的狼狈。
而一旁的宝拉则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笑看风云。
其实无论在孩童世界还是成人世界里,像宝拉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
凭借着超高的人气和父母的溺爱,再加上外表的出众,这类人认为自己就是上帝。
理应享受着掌握一切的特权,所有人都应当顺应她的感受,赞同她的是非对错王思聪说的没错,再美丽的皮囊碰到丑陋的心灵都会变得一文不值。
宝拉也是一样。
影片的最后,李善从弟弟童言无忌的话语中深受触动。
我们都不想被孤立,都想挤身于热闹的人群中,可是这样就真的可以找到自我了吗?
又是一次玩躲避球,李善一如既往地站在一旁,只是与之前不同的是,身边多了一个韩智雅。
她们俩静静地站在那里,淡定地看着喧闹的人群,她们开始学会了正视自己…我们在努力让别人喜欢自己的同时,是不是忘了问问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不要为了盲目融入不属于你的世界,而离自己的世界越来越远。
有时候,不被人理解也没有那么糟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无畏孤独。
用成人式的口吻讲述儿童故事.它不是童话而是在折射人类本性.展示与在儿童时代或者说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斗争的过程.孩子的世界很小.友情的份量很重.李善对着妈妈说智雅更重要.弟弟对着姐姐说自己只是想要玩伴.人是害怕孤独和被孤立的群居动物.贫富差距和家庭环境又都在强调人以群分的道理/7.5
最可怕的就是若无其事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的人
想起小学时被学校的“大哥”欺负,凭着不怕死的精神打赢了一场,可又能怎样,我依然没有成为“大哥”,接下来还是要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不停地被挑衅,冲撞,扔石子,不记得怎么过来的,但却清楚的记着欺负我的人!
论童年阴影的最厉害的表现形式之一——孤立。
弟弟说他和朋友的关系是打了好好了打。姐姐深受启发,在转校生受欺负时挺身解围作为关系和解契机。导演你还能想出别的教育意义吗?两人根本就不是闹了别扭的朋友好吧?两人的关系根本就势同水火好吧?两人的道德水准根本就天差地远好吧?女主根本就没有必要谅解转校生好吧?导演你理清头绪好吧?!
还可以吧,能看
想起“第七大陆”里的萝莉。女孩演得非常好,从开始心疼到结束。小孩的事情真是特别的“小”。不过还是觉得整个故事太着重“现在”,我其实更想看到的是“将来”,时过境迁她们会怎样?
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没有善恶对错,但却会有人受到伤害,而看似强势的那个也只是不想受伤伪装的弱者罢了,但看过来这是孩子们的世界其实也是大人的世界啊,想起小伙伴玩狼人杀说的,坏人(强者)总是报团,而好人(弱者)却都是互相猜忌互相拆台
真实细腻。★★★
节奏好慢 看不下去 我性格比较急 没看完就抛了。。。。
李善的眼光 满是苍白惊恐可怜和小心翼翼,本以为和智雅送手绳一起蹦过床偷过画笔涂过指甲油就可以融入她的朋友的世界 却因为自卑懦弱及众多纷纷扰扰 在快乐过后发现自己不过是从被某些人孤立变成被另外某些人孤立。人与人相处本就应该好好玩 如此浅显纯粹的道理却只能掌握在最小小孩手中 可笑更可悲。
最后那个镜头,两个人的目光在互相试探,太细腻了。
差一口气,还是不喜欢韩国导演的说教太浓烈。我也曾经在这样的小世界里,被这样的小团体排挤,不需要什么大不了的原因,性格再大咧咧也更感觉到这种或细腻、或坚决的拒绝。另一个层面,感情受伤的时候本能地用反击来保护自己,成人的世界自尊心更浓重一些,大家也更忙碌一些,最后真的搞得像失恋。
有点烦这样式的
K178
导演水平不行,言之无物。
大人怎么会注意,小孩指甲盖褪掉的凤仙花液,盒子里编制好送不出去的手绳,躲避球赛总是第一个被击落,英语测验总是成绩平庸。大人说小孩子不就是上学读书和朋友玩,自己却在天桥上烂醉,在空床前发呆,在海滩边只会抽烟,不发一言。若经受过日光下没有归属感的凌迟,当生活再殴打你时,便不会再还手。
女孩何必对女孩那么残忍
类型:儿童,真的走错地方了。
金枝小欲孽了,女孩子果然是最最复杂的生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