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剧对比TVB其他剧,已经算耗经费了。
群演也请了不少,场景也没那么寒酸了。
看得出他们当年可能想继续寻秦记和金枝欲孽在内地取景的成功。
当然,对于内地军事和宫廷那种规模来说,场景还是很寒酸(沛县那个场景重复使用不知道多少次,皇宫很小,咸阳宫殿更是小),服化很少,打仗大部分都是稀稀疏疏的人,特效也只有5毛。
但是看TVB其他军事剧更离谱,只有十几个人就是打仗了。
所以TVB一直不舍得出钱拍军事题材的戏。
特别是我看了很多小说,我就算不看内地电视剧我也能想象到咱们大华夏以前的宫廷有多宏伟壮观。
这个刘邦跟平时看过的刘邦都不一样,编剧改得很有意思,现在看都觉得很搞笑,不愧TVB。
我不太懂历史,反正看得津津有味就行了,好看就完事。
而且编剧是根据历史去编造的,虞姬真的一步一步成了不祥人。
其他我也说不出来,反正我觉得很好看。
张良:时势变人心自会变,就如地上的青草,会顺应天时生长一样。
出尔反尔虽然不义,但势在必行。
就如天上乌云密布,必然下雨,这是谁也不可改变的。
无论汉王也好,韩信也好,张良也好,都不过是上天的一枚棋子,我们只是照天理行事。
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只在时势!
但是到最后天理何在,张良未敢断言。
刘邦:韩信,论攻城,你确实无人能敌;但论攻心,你还是比朕差少许。
是人都知道,出尔反尔背信弃义是不对的,但贤明如萧何忠心如樊哙甚至是和朕同床共枕十多年的妻子都转向站在韩信一边,一同逼朕出尔反尔,为何会这样呢,因为形势比人强,你韩信占尽强势,不可逆转。
人心都随着大势转向你。
香港地区的电视剧剧种不同于大陆,他们那里没有内地这种所谓“历史正剧”,他们的电视剧只分为古装戏(时代背景是清朝以前)、年代戏(时代背景是晚清和民国)、时装戏(时代背景是现当代)。
同样是古装戏,已经逝去的ATV(亚洲电视)拍得要严肃和正经得多,TVB则更加注重娱乐性,拍出来的古装片基本上是搞笑片。
虽然可能有人不同意我把《楚汉骄雄》说成是搞笑古装片,认为这部电视剧有一种很悲怆的宿命感,结局也是悲剧,但是我还是认为《楚汉骄雄》本质上仍然是一部以娱乐为主的搞笑片(不能称之为“喜剧片”,结局是悲剧),悲剧结局不影响其搞笑的本质。
过去常常有人拿《楚汉骄雄》来和大陆拍的《楚汉风云》作对比,其实根本不能比,因为两者压根不是同一种类型的电视剧。
《楚汉风云》虽然加入了不少狗血言情剧的色彩,有点试图利用几段虚构的爱情作卖点吸引观众眼球的成分,但是从它的剧情架构、台词设计、服饰设计、取景、音乐及启用的演员阵容来看,它还是把自己定位为一部历史剧,力图拍成一部历史正剧,只是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已。
《楚汉骄雄》对自己的定位则完全就是一部娱乐片。
江华饰演的西楚霸王项羽一脸大胡渣,看上去威猛霸气实际上完全偏离了项羽的历史形象(项羽乌江自刎时年仅30岁);郑少秋饰演的汉高祖刘邦给人一种畏畏缩缩的感觉,看上去毫无主见,什么事情都是听老婆的,还特别妇人之仁,没有什么野心,为了所谓的“仁义”可以放弃统一天下做皇帝的机会;张可颐饰演的吕雉更搞笑了,居然被导演和编剧定义为“古版希拉里”,这哪里还是那位中国历史上三大女主(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之一的吕后;黎耀祥饰演的韩信和历史上那位杰出的军事家韩信只能算是同名同姓了,背信弃义、贪婪无耻、心胸狭窄、恃才傲物,又特别好战简直是古版东条英机,视他人如蝼蚁丝毫不爱惜他人的生命,这究竟是一代军神淮阴侯韩信呢还是二战时期的日本军国主义者?
《楚汉骄雄》在细节上也很搞笑,项羽屠城是为了让敌人不战而降达到拯救更多人生命的目的,项羽居然会以西楚霸王之尊亲自去劝说韩信叛汉归楚,刘邦和项羽鸿沟议和时还各自在自己女人的陪同下去酒店喝酒,结局刘邦杀韩信是因为他相信公道自在人心要为自己项老弟讨回公道。
至于全剧的服饰设计更是无力吐槽。
总的来说,《楚汉骄雄》作为一部搞笑片表现得还是不错的。
首先,演员演技到位,剧中每一个主要角色都很有个性甚至可以说栩栩如生,江华演出了剧中项羽的重情重义和豪爽(这一点和历史上的项羽倒还有几分相似之处),郑少秋把剧中的刘邦塑造得懦弱无能却心怀仁念、善良重义(扯淡),张可颐版的吕后专横跋扈但见识超群、有胆有识、既爱权力也深爱自己的夫君(扯淡),黎耀祥版的韩信身负奇才但情商巨低、目中无人、是个不仁不义、忘恩负义的野心家和战争狂人(扯淡)。
其次,剧情安排得比较紧凑,不像韩国、台湾、新加坡的泡沫剧一样剧情拖沓、看得人昏昏欲睡。
还有,这部电视剧的一些小构思也有值得大陆这边学习一下的,比如每一集开头由一位演员或者导演来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虽然这种做法有点像在给小学生科普文史知识,但是客观上还是增加了电视剧的娱乐性。
最后一点,这部电视剧和大陆的历史剧相比不是那么一板一眼,夸张、虚构甚至胡编乱造的地方比比皆是,这样的剧情比较精彩刺激,对历史小白来说看得很是过瘾。
不过,我还是认为TVB要拍搞笑片可以,但不应该拿楚汉战争这段广为人知的历史来搞笑。
如前所述,这部电视剧严重歪曲了项羽、刘邦、吕后、韩信还有亚夫范增、陈平、张良、英布、虞姬、义帝(楚怀王芈心)等历史人物的形象,会导致一些缺乏历史常识的小孩子看了这种片子历史观扭曲,用黄宏的话来说这坑害的是几代人。
而且本剧成本实在太低了,项羽乌江自刎那段戏很明显是在广东省某条不知名的小河边拍的,可笑的是滚滚长江居然是那么一条小溪。
还有京索之战那场戏,项羽所率领的“十万大军”实际上就是十来个群演,原来这部电视剧为了节省成本已经把一个群众演员算成是1万人了。
剧中把项羽最后的失败归咎于“天命”就更搞笑了,既然“天命”注定了项羽必然要失败,范增为什么还要来辅佐项羽?
剧中的他不是会夜观天象能够预知未来的祸福吗?
这部电视剧最毁三观的地方还在于为刘邦屠杀功臣的无耻行径洗白,严重丑化了韩信的形象,把韩信塑造成一个无耻小人,连鸿沟议和后刘邦出尔反尔都说成是被韩信逼的,然后把刘邦杀害韩信说成是为项羽报仇。
说真的,这种东西让不懂历史的小屁孩看了绝对要坑害好几代人的!
进入大学以后我是真的不怎么看港剧了,因为在那期间的TVB让我很无奈。
《楚汉骄雄》难得的是因为题材超级感兴趣而在网吧包夜的时候点了出来,结果没想到一下子就看上了瘾。
前后三十来集,到现在为止看了有四五遍,还特意去买了一套盗版碟,每次重看的时候都觉得感慨万千。
其实要说剧本编得有多好还真不见得,故事的蓝本肯定还是司马迁的那部《史记》,然后儿女情长啥的东西往里面套了不少,狗血的情节也相应地存在着一些。
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物在不同程度上都被进行了美化,而一代军事天才韩信则成了剧中的最大反派,那个时候很多为人所不齿的事情,例如出尔反尔击其暮归,在这里都成了韩信的手笔。
这种安排肯定会被大量的韩信迷骂个半死,所以《楚汉骄雄》虽然云集无数实力派演员,当年在播出的时候,收视率却是一般,当然那个时候《金枝欲孽》的横扫天下也让该剧处于极其尴尬的局面。
不过我相信,完整看过这部剧的朋友,都会承认这确实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作品。
其实历史人物到了现今,都已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几百年前就有人有这觉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凭借一两部戏说剧就想来了解历史是很幼稚的,而人们看这种剧集也不见得就是为了学习古代史,更大的目的还是想看故事看人物,《楚汉骄雄》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满足了不少人的那种英雄情结,在这个意义上,它是相当优秀的。
这种英雄主义情结的一个最大体现,就是在项羽等人物的塑造上面。
编剧显然是项羽的忠实粉丝,不但将项羽打造成一位智勇双全的大英雄,还刻意地为他所做下的许多暴行辩护,无论是屠城还是杀降,都成了“为救更多人”的无奈之举。
项羽的首次亮相英武非凡,令人眼前一亮,所行所为全是让人荡气回肠的英雄之行,任何人看到这副派头都要感叹风云要为之变色。
随后的情节,无论是收降黥面英布还是杀殷通起兵,都是霸气非凡,与同时期令人恨铁不成钢的刘邦相比,项羽的奋斗史真是过瘾得太多。
随后的巨鹿之战、睢水一战则更显其无敌。
最终垓下一战的败北则有种英雄气短的感觉,非战之罪,而是韩信吕雉等人太狡诈,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几场戏看得人心中生楚。
项羽和范增之间的感情被编剧强化了,范增之死并非正史上所描述的那么悲惨,项羽自始至终都对其无比信任,范去世的时候项的表现令人动容,可打满分了。
剧中对刘邦的美化,则表现在将其完全塑造成一个烂好人的形象。
史书上的刘邦其为人有点贪婪奸诈,个人道德水平很低,睢水之战时他为了自己独自逃生甚至曾将自己的骨肉丢下车去,若非滕公夏侯婴苦苦哀求,未来的惠帝刘盈就会这样死在乱军之中了。
《楚汉骄雄》对这段故事的改动就是,并非刘邦将子女推下车去,而是吕雉为了救自己的丈夫,主动带着两个孩子跳车,刘邦不愿独生,于是夏侯婴跪地恳求其不要辜负吕后的一番心意,终于劝得刘邦答应逃走。
可见编剧的心思。
与此类似的,史书上凡是记载刘邦的那些卑鄙无耻的行为,在剧中都成为了其他人的主张,并且这些人或是瞒骗或是威逼等等,使得各种诡计都能得逞,而刘邦最终也只能徒呼奈何。
而变成好人的代价就是,秋官版汉高祖被塑造得无才能、无魄力、无智谋、无野心,绝大多数事情都是吕雉、萧何、张良、韩信这些人做的主张,那个最终做了皇帝的家伙就仿佛是一个木偶一般被命运推动着成就万世基业。
而他自己所拥有的值得炫耀的优势,也就是亲和力绝佳、用人不疑以及有点自知之明吧。
其他角色也多有精彩,除了项羽和刘邦,吕雉、韩信、张良、范增、陈平、萧何、虞姬、项庄、樊哙、夏侯婴等等都给人印象非常深,连子婴和赵高这样戏份很少的人物也有许多亮点,悉数难能。
吕雉是个非常BH的女强人,与其说与项羽争天下的是刘邦倒还不说是吕雉赢了他,张可颐的表演给人的感觉就是嚣张到极点了。
蒋志光饰演的张良恐怕会有相当多的观众喜欢,那种睿智的味道一般人真的拿不出来。
至于黎耀祥的韩信,虽然骂声很多,但是不得不说,演得真是太好了,研究兵法时那着魔般的眼神,怀才不遇时那愤懑的眼神,落魄时那心丧若死的眼神,张良夜访赠送其元戎剑时那豁然一振的眼神,入川投汉过程中那不露表情即杀人时的冷酷眼神,被刘邦长期搁置不得重用时那先是无奈接着企盼再往后忍无可忍时的偏激眼神,被封大元帅过程中看到樊哙醉酒拦路时犹如万千话语从中闪现的复杂眼神,指挥暗渡陈仓时那高深莫测令人难以看透的自信眼神,一朝得享富贵后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小人得志的嚣张眼神,三番两次推脱出兵有意置刘邦于险境并且借以要挟的欠扁眼神,策划出尔反尔击其暮归时的狡诈眼神,与项羽进行最终决战时那歇斯底里的眼神……太精彩了,这个人之前还演过刘正风,演过老顽童,之后还演过柴九,演过余家昇,但是这五个人物给人的感觉……这真是一个人可以完美做到的任务吗?
无疑看到TVB版的楚汉骄雄意外的还挺好看,在古装剧里算是大场面了!
每一集开头都解释一句成语,而且成语或者谚语也是由相关的演员出镜,原来有那么多成语都是出自这个时期!
秋官的刘邦是一个有缺点的正常人,爱占小便宜喜欢美人但是却有独特的魅力让人追随,也有命运的眷顾让他成就大业。
江华的霸王真的霸气十足,勇猛无比但是也十分自负,他和虞姬的爱情着墨颇多,最后悲剧收场让人唏嘘可盈的吕雉塑造的十分精彩,从刚开始向霸王推荐自己,到后来独具慧眼看中刘邦都十分果敢,刘邦虽然伤了她的心,但是实际上吕雉最后也只是为了自己!
如果补剧可以看看,尤其还可以看到祥仔,演技是真好,韩信真的又怜又恨!
虽然是历史剧,但并没有全部遵循历史。
毕竟是电视剧,不改编得戏剧性一点,根本就不必拍成电视剧,直接翻看史书即可。
本剧至于我,最大的作用是吸引了我去翻看楚汉相争真实的历史,令我对那个短暂的时代有了大概笼统的认识,还被里面各色性格鲜明的人物吸引着。
本剧虽有不少瑕疵,但瑕不掩瑜,以下几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
1、吕后在刘邦雎水战败落荒而逃之时的舍身相救,抱着儿女跳下马车引开追兵。
剧中刻画吕后是一个虽爱权位,但也情深意重的人物形象。
当时马车上吕后为夫牺牲,令人为之动容,当时我就很佩服她,被她的勇敢感动着。
我觉着这个场景根据剧情需要改编得挺成功,把吕后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更加深入。
要知道真实历史上,是刘邦为了让马车跑得更快而狠心把儿女推下马车。
2、韩信与香姬的故事。
韩信与小香花这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应该是虚构的,剧中结合了韩信微时忍辱负重、漂母之恩、怀才不遇的相关际遇,为观众分享了一段真挚深切的爱情故事。
现在想回来,也许正是因为香姬的衬托之下,剧中前半部分的韩信表现出来的是正面形象,而到后半部分,因为剧情过渡处理不好,韩信突然的黑化令人无法适从。
不过好在剧情慢慢推进,端倪渐渐显现,我们也明白了韩信虽是军事天才,但可惜心胸太过狭窄,就如剧中项羽对韩信所言。
作为观众,刚开始是很喜欢韩信的,但后来的黑化令我不愿接受。
看到他的下场,想起了他的当初,顿时唏嘘不已。
3、霸王别姬。
这场戏还是挺能感染人的,或许说已经感染了我。
虞姬绝美精致的妆容,翩翩的剑舞,霸王脸上那抹惨淡的浅浅微笑……(虽然诗念得不怎么样- -)穷途末路里的霸气柔情,深刻感动着屏幕外的每一个人。
虽说吴美衍的虞姬离原型相去甚远,平日也没有历史上记载所谓虞姬的风韵与侠气,但我认为这场戏拍得真是可圈可点。
眼神流离,似悲似喜的神情,十分到位渲染了气氛,令我们观众更加真实感受到了绝路中霸王的悲伤。
……另外还有许多场景都让人耳目一新,不过记性不好的我一时间就想不起来了。
要说这部电视剧拍得有多好,其实也没多好,不过我就是被这些有趣的故事吸引着。
剧中大部分人物,在历史上都有真实属于他们的故事。
每看完一集,就去搜索他们的百科,研究真实的他们到底是怎样的。
虽然有时也会觉得电视剧改得些许无稽,但对于初高中对于历史厌恶至极的我而言主动查阅史实实在难得,在这方面这部剧可以说是胜于科教的。
就算没有查证真实与否,对于一般观众而言,也大概了解了楚汉相争两方阵营有哪些关键性的人物。
对于刘邦与项羽这两位也是老生常谈了。
剧中的刘邦形象让我有点接受不能,历史上的刘邦虽也无赖但绝没有这么无能;而项羽,由江华饰演刚开始令我很难适应,虽然我觉得他曾演的唐玄宗、乾隆雍正都非他莫属,但霸王的豪气怎是那么容易驾驭的呢。
不过后来也慢慢习惯了……霸王虽英勇无人能敌、英雄气概无人能匹,但成王败寇的道理深深印在了历史的道路上。
即使你钦佩霸王的英雄气概,对刘邦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却无法否认刘邦带给后世的深远影响。
没有刘邦的胜利,就没有汉王朝的建立,就没有现在的汉族,就没有现在的汉文化……
240811-刷剧日记: 楚汉争雄再次启发Connect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的传统美德 VS 人格魅力:印象最深刻的是楚汉争雄的刘邦从张良与现实的收获,要学会假仁假义,要顺应现实,但是坚守原则,有些原则只是暂时不适应于现实;--如现在的传统美德被贬义(好人被贬义,认真工作被贬义) 240811-刷剧日记:楚汉争再次启发得人心与核心团队稳定性很重要2112刘邦与项羽团队不一样,项羽自视有帅才,贵族出生,不懂人性,很难听团队其他成员建议,为了短期内快速灭秦,杀人无数,用威言来统治天下;刘邦因为自认为无德无能,但懂人性,愿意礼贤下士,团队内部有商有量,用仁德得天下,联想王力宏离婚以及后续事件,懂得人性很重要联想罗马时代与迦太基的坎尼战争,以及罗马共和制转变为帝制艰辛(分封制转为帝国艰辛)韩信每次都能赢,都是花时间与精力思考与耐心等待timing2105很多年前看过,最近突然联想到最后一战是否趁其不备的背叛,用什么模型分析,用收益成本模型分析,背叛能获得整个天下,因为出其不备,大概率能赢
最喜欢韩信的角色,身怀绝世之才,不能得到重用。
为了香姬,在楚军中忍辱负重为执戟郎。
然而蛟龙终非池中之物,一旦风云际会就会乘风上天。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至于项羽其诛暴秦,得有功于百姓,也因坑秦兵,杀义帝失去天下民心,也失去了时势。
但历史已经给了其公正的评价,虽有乌江自刎的悲壮,但也得到后世万民的崇拜。
正所谓做雄狮一日,好过做绵羊百年。
想到哪写到哪。
刘邦相关:1、刘邦不是文盲,他读过书,年轻时崇拜信陵君,特地去魏国寻访信陵君,等他到的时候信陵君已死,他就投到信陵君门客张耳手下做了几年门客,后来秦灭魏才回去。
2、刘邦西进咸阳,不是捡项羽的漏,大小打过很多场仗,具体可以看图(转载自知乎)。
3、彭城之战逃命的时候,不是吕雉带着孩子逃的,而是刘邦踹孩子的,孩子最终被车夫夏侯婴所救,吕雉没和他们一起。
吕雉相关:1、嫁刘邦是吕公的主意,不是她的。
*本剧对吕雉的改动很大,很多很明显是原创的剧情我就不赘述了,我觉得改得挺精彩的。
项羽相关:1、项羽和英布的决裂改动很大,历史上英布想做骑墙派,两边获利,刘邦派了随何劝反英布(过程有点复杂我就不详细写了但是很精彩)。
2、范增之死。
项羽中了陈平的反间计,赶走了范增,范增在回乡途中病死。
韩信相关:1、韩信后期几乎是个原创人物了😂不过大方向还是符合史实的,即刘邦在正面战场上顶住项羽的攻势,韩信北伐,英布彭越不断骚扰项羽,令其疲于奔命。
2、历史上的确有刘邦只身进帅帐夺了帅印一事,但彭城之战那段被收兵权回乡不存在。
张良相关:1、历史上张良是在留地巧遇刘邦(就是这么巧),二人一见如故,张良本来要投奔景驹的,于是就留在刘邦身边做了厩将,直到一起投奔项梁后才离开辅佐韩王。
剧中的“借良”出自《西汉演义》。
2、历史上韩王成是被项羽所杀,剧中用“韩王已经大薨”一笔带过了。
3、刘邦称帝后张良没有归隐(事实上他从来没走过),但确实是淡出政治舞台了,后来汉初也能见到他干活,比如傅太子、从上击代、计封雍齿等。
4、刘邦称呼张良为“子房”,非剧中的张司徒/张侯爷。
5、历史上刘邦西进咸阳张良是跟着一起的,并没有所谓的阻止刘邦入关。
龙且相关:1、龙且之死有较大改动。
以下复制自百度百科:楚汉战争中,刘邦派遣韩信攻取齐地,龙且奉项羽之命前往救援,与韩信军隔着潍水对阵。
韩信用沙袋堵塞潍水上游,引兵入河,龙且率军出击,到达河中,韩信命军队速退,同时在上游决堤放水,尽淹楚军,最终龙且在败阵中被杀。
—————————————先写这些,想到了再更新。
虽然剧本有些小不足,但瑕不掩瑜,去年春节初看,回味N久,荡气回肠、冷静戏谑...楚汉绝对是历史中一个大猫腻,中国古代史最喜欢东周,因为由汉朝开始文化就逐渐进入了衰退期。
剧里面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非常鲜明独立的性格命运,他们聚到一起,聚到一个终结东周文化大爆炸的时代,创造了时势和许多奇迹,还有许多荒谬;如果历史里面的刘邦真如郑少秋演的那样我觉得会少好多遗憾,很欣赏这样的刘邦,一个人可以这么凑合着走一条历史中相对伟大的路,以奔五的年纪和满嘴跑火车的习性用许许多多可爱的小失败堆积了一个庞大的成功......再看项羽,绝对是上帝创造刘邦这个生命体的绝对反物质,既聪明又固执,不屑使用手段来黑对手,不屑亲近身份低微之人,不用韩信,不杀刘邦,非抱着一把天子剑去挑战一个强大的自我...渐渐地成为了一个被自己天才、过分的自信、自我意识膨胀抛进了孤独的高高在上者---忽略了形势变化的微妙... 怪只怪上天給了他一个太过强大的自我…他败給的不是刘邦,不是强大的诸侯联军,而是自己。
西楚霸王的成功,就是一种自我毁灭!也很喜欢江华的项羽,尤其是喜欢钜鹿之战以后的大胡子形象,看到他每次和刘邦交锋的时候,都像是給一个没用的准汉高祖执行末日审判一样,特别是著名的彭城之战,上演得如此这般恐怖、滑稽。
只可惜,到最后得到天下的永远都不是西楚霸王,而成为现今世界上人数最多民族教父的永远都是刘邦……突然想到一句话:“小人因小人得天下,英雄因英雄失天下”。
《楚汉骄雄》总算是我第二喜欢的TVB剧集,一年之内看了2遍,壮丽的简直令人模糊了与历的矛盾……嚴重以为项羽一生都在【卷土重来】,当年王离的爷爷打败了项羽的爷爷,项羽尚有项梁待己如父如师,最终教会了项羽,搞垮了王离,此乃卷土之一;再说定陶一役,项梁被宋义弄死了,项羽虽说失去了叔父却还剩下个亚父,于是再重整旗鼓,终究“阴谋”了宋义,此乃卷土之二;直到亚父的离去是项羽失去的最后一个可以失去的“至亲至贤”,这时宵小们看准了时机纷纷跳出来跟项羽集体打游击,荥阳占了又丢了,来回三次,玩丢了英布,也玩死了龙且...好在尚有虞姬;此乃卷土之三;垓下之围,四面楚歌,这时连虞姬都disappear了...感觉每次“东山再起”都应该是最后一次,岂料全tm是骗人的...所以项老弟累了倦了,不想再重来一次... 此乃卷土之四。
我觉得吧,由古至今,谁说项羽赢得起输不起呢……由衷喜欢第28集的情节,刘邦理直气壮地在小酒馆跟项羽Excel,搞得项老弟心里巨不好意思,可就因为刘邦能流露出真情,便原谅了他所有的无赖和罪恶…还有项羽的乌江自刎,这一幕成为了我挚爱着的历史年代一个句号,复杂的感觉就像剧中背景音乐一样沉重……忘不了那些辉煌一时的惊叹号们,到最后死的死,散的散,就连刘邦也躲不过之后吕氏篡权的一场风波……仿佛是一个轮回的埃舍尔结构,又回到开头---得到者为何?
除此之外,演技俱佳,除刘项,还有韩信、张良、吕雉;这是一部带给我太多感受与回忆的剧,拍出了最接近心目中楚汉的感觉,太多难一言而尽,数不清的感受,说不清的楚汉……旧时MV剪辑,三生楚汉: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87dZvUVVVhM/
喜欢吃香港💩的人太多了
当年就是年少无知不知道欣赏TVB小成本制作的历史正剧如此有水平。铠甲武器形制不对(秦末主流武器不可能存在马背上决斗)。其他道化服可以说还比较严谨,历史文本做足功课,选角表演,对白功力不能说一流,至少也相当有水平。即使轻松搞笑的部分也为剧情服务和铺垫,比现在内地古偶剧剧本不知道高多少级。
可以看 很连贯 剧情紧凑 细节很少 很TVB
以前以为是渣片,看了才发觉其实很不错来着
昨晚吃饭时找剧来打发时间,无意之间点开的这部老剧。惊奇的发现导演居然是李添胜!初中的时候,在电视上陆陆续续的看了一些,但是却从来没有看完过。第一次发现,原来每一集开始都有一段1分钟的小典故时间:揭竿而起、市井之徒、沐猴而冠、锦衣夜行、出尔反尔、四面楚歌——用心又有趣,这就是我为什么很喜欢TVB的乱世古装故事的原因。而我每次看书看剧的时候看见项羽就会想起一个前同事,一个英俊桀骜的姓氏为项的男生,他很喜欢他的红色跑车 在前保险杠上挂了一枚装饰签,上面用小篆写着「乌骓」,他离职之后和一位很好看的女孩结了婚、还养了一只叫队长的金毛犬,从朋友圈偶尔能看见他们婚后的甜蜜生活——我一直都觉得,霸王和虞姬如果没有陷入垓下困局,或许就应该是这样的吧。
项羽真是可悲可叹,史诗级英雄人物。刘邦圆滑得似乎无可厚非,总有资本为其正名。因为人有时装着装着就成真了。装睡也会睡着。吕雉如此精明能干,要不是性别稳固的压迫,还有刘邦什么事?虞姬大美人,何罪之有?
最立体的吕雉 张可颐演的太好了。这部戏的吕雉要是跟项羽在一起真是不得了
去你妈的! --来自一位热爱中国历史的人的呐喊
四星半,每集开始都会讲一个成语或者典故,真是寓教于乐!刘邦是真的苟;韩信大元帅有点狂;霸王项羽太可惜了,年少成名,太顺利,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好早以前看过的,演的很符号化。剧情比较想当然,比较符合大众的想象。
很难忘这部TVB版的楚汉,比十年后大陆拍的楚汉有意思得多。郑少秋的刘邦戴着皇冠却像个痞子,陈道明的刘邦穿着布衣也掩饰不了王气。江华的项羽有勇无谋而深情,何润东的项羽无勇无谋也无情。
原来刘邦是如此这般软弱好色之人秋官演还蛮合适 张可颐的吕雉简直了霸气十足啊 九五至尊剧组都在了吧 项羽虞姬在其中甚至是可歌可泣 每集演员说一个典故出处好有意思啊学习到了 (不知道为什么看子婴戏份有点感慨。
黎耀祥这个配角的实力绝对不小。秋官把刘邦演得至情至性,尤其是两场项羽用其父母逼其投降,秋官的表演入骨三分。
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了前面,好像第三集,看到有一个人过世又是撒纸钱,又是贴对联,我他妈的···························桌面还放竹简呢,坟头就那么奢侈?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郑少秋演过丁蟹的滤镜,刘邦整个一神经病啊...
港剧格局还是小了,没见过这么傻白甜的刘邦,这跟白莲花武大头有啥区别,我自己单纯善良不争不抢,都是别人把我推到皇帝宝座上去的😣😣😣
人设和人物关系简化太多,刘邦成了白莲花一般被迫黑化,和项羽之间也成了义气与背叛的故事。
只看韩信。不过每集开始的成语释义挺有意思。
我能说两个主演的演技都有点过了么?太夸张了
刘邦早年本是乡里游侠,而非人们一贯留下的地痞流氓印象。秋官饰演的刘邦终于展现了刘邦英雄尚义的一面。剧中关于“公道是否在人心,是非是否在时势”的讨论也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