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拥有类似家庭的人,想说有这样的电影真好。
在小薰和沙的身上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矛盾皱巴但也努力忍让理解。
然而无论电影多么真实都终归是电影,现实生活存在的情况往往更复杂,而且遇到男主这样的好男人几率很低。
每个人的角色不同,不要去妄想他人理解和理解他人。
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所以尝试去和解吧,和自己,和别人,和生活,即使心中隐隐作怪,就像影片最后出现的片名“亲爱的外人”。
家庭不完整的孩子大概都有一个共同的遗憾:“终究是无法再拥有那个亲生父母都在的家了”不论亲生父母是如何的,他们之间关系是如何的,谁不希望回到的那个家,是属于自己的,是完整的,是充满母爱父爱的呢……
《亲爱的外人》:如何打开人生死结?
刘强爱电影什么叫人生死结?
就是让你进退失据左右为难手足无措的生活境地。
比如《亲爱的外人》男主人公田中遇到的情况:和前妻生的女儿纱织,父女互相都惦记,必须时常见面,现在妻子和前夫生的大女儿小薰,则以去见人渣生父来威胁他必须把心彻彻底底放到现在这个家里,不准再跟纱织见面——生女和继女,都是小女孩,哪个心伤得起呢?
人生死结最令人痛苦的倒还不是局面的复杂,而是各方背后都有其合理性,并非正邪好坏对错之争,真若那样,反倒简单。
纱织随生母与继父生活,虽然继父对她很好,但非血缘关系就算同住一个屋檐下,还是会有隔阂,与生父田中的感情维系就成了纱织的精神支柱,这根线如果断了,纱织的心灵会遭受重创;小薰的情况更复杂些,她跟抛弃妻女的生父倒是没什么感情,对继父田中的感情却很深,毕竟养了她四年,对她视如己出,可现在母亲要给继父生“他们”的孩子,继父的爱还要跟他的生女分享,眼看像别的孩子那样得到完整父爱母爱的希望就要彻底泡汤,她当然会抓住一切机会搞事情,把这个原本就“畸形”的家庭整的鸡飞狗跳,以此刷她的存在感。
两个女儿没有错,田中呢?
他简直是圣人一般的存在。
前妻重事业轻家庭,好,放你走;现在的妻子一人带两个女儿,好,我们结婚吧;对纱织和小薰,那也是一碗水端平,绝对没有厚此薄彼。
最可贵的是,面对职场压力、生活困局,田中发过牢骚,甚至游走在崩溃的边缘,但他从不打骂家人,也不搞隔夜的使脸色,第二天起来,还是像个男人那样努力奋斗。
所以,人生死结这东西是不挑人的,只有幼稚鬼才真的相信好人有好报,它就是这么发生了,被过往一件一件正常的事情引发,每件事你都处理得正确妥当,丝毫不影响它出现的时机和强度,要命的是,你就是想怪罪谁,都找不到对象。
田中设想过以某种一揽子的解决方案来打开这个人生死结——把孩子打掉,跟妻子离婚,一了百了。
可是,他很清楚,一旦这么做,他和妻子的人渣前夫就成了一路货色,妻子和她的孩子就会受到二次伤害。
枪毙了这个方案,他束手无策,于是选择了最笨的办法——以不变应万变,继续好好爱小薰。
她想要见生父,田中不管她说的是不是气话,创造条件完成她的心愿,发自内心地尊重她,让她深切体会到自己对她的爱不会因为他还有生女,或者马上要有新的孩子而打折扣。
《亲爱的外人》归根到底是一部歌颂爱的电影,拍得非常内敛沉静,这个主题藏得也比较深,这也是我用我最反感的描述剧情方式来写这篇观后感的原因——你能直接捕捉到最好,万一看完了觉得影片表达的东西有些晦涩,希望这篇文字能够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
爱,真的能融化一切,小薰和田中尽释前嫌,田中的人生死结终于打开。
但最能体现爱之伟力的其实是影片的副线。
继父病重后,纱织为自己并不十分难过而感到不安,担心继父去世时哭不出来。
可在继父咽气的那一刻,她才明白他对她的爱——面对这个与自己有隔阂的继女,和田中一样,他也一直没有放弃,到死都认认真真地爱着这个女儿。
纱织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只能以此表达对继父的愧疚,感恩这个在她成长过程中参加这场爱的接力赛的男人,没有掉棒,砥砺前行。
尽管去爱。
在纱织坐上继母汽车的一刹那,她彻底的明白过来,原来和她亲密无间的老爸,并不是完全属于她的,还有别的陌生小女孩管他叫爸爸。
虽然她知道老爸爱她,陪她吃好吃的,带她玩游乐园,但他并不是专属于她的,甚至她在现实中的排位很靠后,在老爸的“女儿”面前,她只是“朋友”。
在纱织坐上继母汽车的一刹那,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和恐惧,似乎失去了一半的世界,车内的一切全都是陌生而冷淡的。
她对老爸从此不再有完全信任的归属感。
再见到老爸时,她是否还会像影片开始一样,一头扎进他怀里。
在纱织坐上继母汽车的一刹那,她终于可以为继父的离世而哭泣了。
从影片细节处能感知,纱织的继父和忠信一样,对继女很好。
沙织曾为对继父和老爸谁更亲近,感到过疑惑。
但自此她明白了,现在的继父是她唯一的可依靠的爸爸,是可以在车里当着别人的面,叫他“爸爸”的人。
然而,这个人也和老爸一样,即将离开她的生活了,所以她在病房里,放声大哭在小薰收到亲生爸爸礼物的一刹那,她确信身边这个讨厌的继父,真的是个关心她的好人。
遗憾的是,他不是自己的亲生爸爸,这是无论怎样也无法改变的事实。
而自己日夜期盼的亲生爸爸,她却连想都想不起来是什么样的,只记得曾经恐怖的家暴。
在小薰收到亲生爸爸礼物的一刹那,她的心情极为复杂。
她只是渴望有个正常完整的家,但她后来所信任依赖的这个现在的爸爸,为什么每三个月都要出去陪伴另外一个,管他叫“老爸”女孩?
她明白这是无法改变的,是她生活的家庭的真实状况。
她当然爱着家里人,但又无法接受这个畸形的现状,最后只能搬到姥姥家去。
重生的家庭的建设都是审慎而艰难的,值得人反思和谴责的从来都不应该是孩子,而是每个造成这种局面的成年人。
想清楚,再组成家庭,生了宝宝,就要想好应负担的责任。
结婚誓言的那几句话,不是闹着玩的戏文。
场景一:美军基地
场景二:赛艇赌 博场地
场景三:百货公司游乐场
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
浅野忠信在《罗曼蒂克消亡史》里惊艳了一下,豆瓣发现不仅《雷神》而且《座头市》和《寄生兽》里都有他(被我忽视了),再有就是那部不忍看的《临渊而立》。
男主叫田中信,不惑之年遇到裁员危机,再婚后终于要有自己的孩子了又被养女和女儿“否定”,应该算是离婚后最大的“失意”吧。
信是一个“佛系”的男人,从事业(职业)角度上讲,和我类似,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家庭、兴趣、和人生意义上,不趋炎附势不急功近利不蝇营狗苟...(给自己贴点金)。
于是,结果也类似,公司拿管理人员开刀,他被赶到仓库做配货员。
四十岁的年纪,坐惯办公室换成了小货车,西装公事包换成了工作服,而且被仓库领导当众点名数落这么慢可是要降薪的哦。
然而,这些只能算小挫折,毕竟他是佛系的。
相比,他更在意怎么让女儿纱织养女们接受新生命,冲突开始了。
大(养)女儿熏出来挑事了,要求见生父,要求在自己的房间装锁,又把再婚真相告诉年幼的妹妹令她无比伤心,相比懂事的女儿纱织,一开始比较讨厌这个熏。
不过,正如熏所担心的,信和妻子争吵时也说出了“本来就是畸形的(家庭)”的话,并且在装锁时和妻子起来冲突,佛系之人也有受不了的时候,可以说快崩溃了,“打掉孩子离婚”也许是更好的选择吧。
故事推进到,信答应熏去找他的生父,一个很“自我”的男人泽田(突然意识到这是宫藤官九郎哎!
)。
这个男人的出现,让我顿时明白影片为何叫“亲爱的外人”,对于熏,信是外人泽田再坏还是生父,对于纱织信是生父但继父对她关爱备至,看到这不禁再次感叹孩子还是跟着妈妈好啊。
纱织去看望病危的继父,终于在“只感觉像班主任和熟悉邻居去世而哭不出来”后得知生父将有新生子后,抓住继父哭了出来。
人真的需要将心比心啊,不论是“亲爱的”还是“外人”的感觉都不是孤立的。
同样的故事在熏和生父之间,泽田在拿了十万日元好处费后来游乐场看女儿,大女儿并没有来,看着玩小车的小女儿(没有啥感情)和信谈起大女儿还是蛮有父亲的样子。
人心都是肉长的,再说麻烦再说累赘,也都是自己的骨血,给我自己美好的回忆。
世界真奇妙,我们往往会讨厌生气甚至憎恨“内人”,而对不甚相关的外人“亲爱着”,当然这两家子(三家)都不算是外人了,即便没有血缘但有血缘的纽带。
血缘真的很重要吗?
血缘不重要吗?
我们常说,父母家人是我们没法选择的,我们可以选择的是朋友这样的外人,又或者在选择朋友的时候我们已经附加了情投意合志趣相符这些要素,又或者朋友间流于表面的保持美好而不会像在内人这样“赤裸”。
内人给我们很多欢愉和美好记忆,也会给我们很多羁绊和烦恼,这些相对“亲爱的外人”的简单美好,是很大的不同。
人生的危机,来自于外人内人,其实更多是自己,我总是想真正的佛系能否坦然面对这些危机而不是嘴上说说的OK。
纱织是个好孩子,很懂事。
熏害怕现在的美好被新生命打破,但破坏之后还是选择了回归。
信现在的妻子不很抢戏,但能维系好“畸形的家庭”就很不容易。
熏的生父,不该结婚的人,还是有温情的一面,人啊人。
信的前妻,一个女强人,和信的佛系完全不搭的人,但再坚强,心也是柔软的。
信,隐忍,善良,包容,但“不求上进”,这样的男人注定不是“人生赢家”。
解救信的,是养女的回头,前妻的释然,女儿的认可,妻子的共同走下去的肯定。
https://mp.weixin.qq.com/s/23oTkTmcrSOsZX0o4fuXDg
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去新天地,正题@浅野忠信终于演回正常人,我们想要成为别人(孩子反应最为真实直接矛盾也最尖锐)眼中最美好的东西——我们其实是想要成为自己想要的完美,如果接受不了人生目标与现实的差距,果然只能徘徊在无尽的后悔与逃避中了,那就欣然接受所有的不完整,血を繋がる的女儿放开的手也让他自己放下壁垒,去拥抱不完美的他人,在伤痛中努力做到最好,苦难中寻求幸福也算鬱病系日影中的治愈点吧,曾有一度我觉得可能要拍成男主坚持不了了,换我我可能已经放弃了哈哈哈哈哈
相比这个不明所以的大陆译名,我更喜欢港台版的《亲爱的外人》。
本片位列2017年度《电影旬报》日本十佳第四,同列的还有是枝裕和的《第三度嫌疑人》。
有趣的是,如果不是看过影片简介,我会严重怀疑本片就是是枝裕和的作品,因为无论是影像风格还是故事编排,都像极了是枝裕和擅长的家庭伦理剧格调,而《第三度嫌疑人》反而跳脱了是枝裕和一贯的叙事逻辑,讲述了一个温吞平淡的故事。
《亲爱的外人》讲述的是两个非原生家庭面临的亲情伦理考验,这点也与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异曲同工。
本片意在表达的是,“父母”角色(本片以父亲角色命题)除了生物学上的血缘定义,更应该注重其丰富的社会学内涵。
作为地球上唯一的“格列高利式造物”,“父母”给予孩子的不仅是生存本能,更有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与情感。
在影片为传达这一主旨所动用的所有影像技巧里,最吸引我的是深情而克制的镜头语言,大量固定机位和中远镜头拍摄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中性的观察视角,让观众在精当的打光和远近景快速切换中体会影片深沉而丰沛的情绪流转,这在开场的父女游乐园和中篇利用关门对合家照产生的自然打光变换两场戏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最后来说一说影片的男主角浅野忠信,算上本片,今年已经看了三部浅野忠信的电影,另外两部分别是网飞的新作《局外人》,一部是马丁斯科塞斯旧作《沉默》。
浅野忠信的戏路真的很宽,他对各类角色的演绎总能抓住人物最核心的特征,尤其是他丰富而准确的表情赋予了角色鲜活的个性。
在本片中,浅野忠信的表演完全应和了影片的基调,一个以家庭至上却又深沉内敛的男人,面对孩子对非原生家庭的情感困惑,他自己也渐渐陷入家庭伦理的道德僵局,虽然想过放弃,有过抗争,但最终他还是选择默默承受,以一个男人的隐忍和担当,渐渐化解了一场死局,也极好地诠释了“父亲”角色的社会内涵。
比起《生在幼子》,更喜欢台译的《亲爱的外人》这个译名。
亲爱的,外人。
夫妻,父女,母女,不论对方是谁,也许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候,突然觉得所有人之于自己都是外人。
孤独,无力,在黑暗中弥漫开来。
两个外人,主动靠近,形成了亲密的关系。
然而在一天天的相处中,矛盾也在一天天的积累。
为了能继续在事业上拼搏而打掉孩子的妻子,面对妻子的隐瞒而愤怒的丈夫。
这本就是一个对女性不甚公平的职场世界,孕育抚养一个孩子,大多数情况下对意味着女方要“被迫”退出。
然而作为丈夫,作为孩子的父亲,自然拥有知情权。
很难去分析这两个人的对错。
虽然作为女性,私心是站在妻子这边。
毕竟大多数时候,总是妻子在牺牲在付出,而丈夫至多不过轻飘飘的一句“可以找人来帮你”。
看,一个人以为很困难的事,在另一个人眼中,却很简单。
人和人的矛盾就是这样产生的。
两个外人结合,成了夫妻。
以为世间再也没有比彼此更亲密的人了的时候。
然而人与人之间,相处愈久,越容易出现各种摩擦。
也许正应了那句“远香近臭”的话。
与血脉相连的人不同,本是互不相识的夫妻二人,仅凭心底曾经的海誓山盟,又有多少人能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分歧之后,依然站在彼此身边?
与夫妻不同,再婚家庭,继子女却是被动的与继父母由外人成了亲人。
与小薰不同,纱织是懂事的令人心疼的孩子。
融进了自己的新家庭。
为自己“为什么不能像爱妈妈一样爱继父”而自责难过。
生父告诉她“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对方不是你的亲爸爸啊”。
残酷而又现实的语句。
以为在一起生活了那么久,以为已经和真正的一家人一样,然而却还是突然发现,差了那么一点,不知道差在哪里,因何而差。
还有那血脉相连,无论如何都不能再被称之为外人的亲人。
却依然会在不知不觉中,生出许多顾虑来。
即使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却还顾虑着。
只因为他已经有了新的家庭,不再是自己一个人的爸爸,所以不想去打扰。
带着不由自主的客气,疏远,像朋友而非父女。
如果说纱织顾虑是为了父亲,那薰的生父的出现,似乎是在验证着“可怕的是当人父母不用考试”这句话的正确性。
被明码标价的女儿,仿佛只是一件商品。
还有曾经的暴力相待。
即使血脉相连,却是比外人还不如。
有着这样生父的薰,曾经对继父也是真心的笑着过的。
但是,也许她一直在恐惧着吧,面对继父,这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男人。
观影的前半场,是因薰的任性而气愤的。
然而,对于一个小六的孩子,或许是自己过于苛责了。
她也不过是个孩子。
曾经有一个家暴的生父。
虽然后来有了一个待自己很好的继父,但是继父也有自己的孩子,并且时常会去见那个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小姑娘。
而过不了多久,家中又将要诞生一个继父亲生的孩子。
一个和自己和妹妹不同的宝宝。
开始任性,开始与父母作对,甚至说想见生父。
或许真的,只是缺乏安全感罢了。
画一个圈,只有自己站在圈内,而圈外的所有人之于自己,都不过是外人。
外人与外人的交流,无法探知对方内心深处真正的声音。
轻轻的伸出手,尝试着触碰彼此,试探着彼此能坦诚的最后的底线。
一不小心过了线,被灼痛了双手。
不敢再向前,只能徘徊在对方的门前,等待着时机。
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总会有结果的。
或好或坏。
毕竟,生而为人,我们无法避免与外人交流。
一个新的生命从诞生起,就是在与一个又一个的外人建立着关系。
总有机会对着对方说:亲爱的,外人啊。
遇见你,真好。
我一直很喜欢看丧的元素,不过看之前也没想到这部电影竟然能丧成这样。
一开始看到浅野忠信在摩天轮上问纱织的那个问题,就大概可以猜到这部电影的矛盾点了。
这可以算是传统的讲重组家庭问题的电影了,但是电影中的配乐,以及一直伴随着男主角的间断的,低沉的鼓声,可以说是让这部电影更丧一层楼了。
电影里最打动我的一段其实是宫藤官九郎最后去见大女儿的情节。
一个离婚数年从未见过,以家暴给女儿和前妻留下了阴影的男人,最终还是答应继父的请求去见一见自己的女儿。
在他看来大女儿的这个请求确实很奇怪,毕竟他再怎么不负责任再怎么不在乎,自己曾经做过的事让他并不觉得大女儿是真的想要见他。
但他还是去了——穿着从未穿过的笔挺的西服,打着领结,拿着精美包装的礼物——忐忑地去了。
当然,他的女儿并没有出现。
他的自嘲里是带着落寞的,他甚至不知道六年级的女生大概有多高,送什么礼物比较合适。
他选择了一只小熊玩偶,自嘲着说:啊,这个礼物可能对她来说有点幼稚了。
我个人泪点特别低,所以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简直哭得喘不上气了。
偷偷一瞥我旁边的老阿姨也在抹眼泪。
可能最令我难过的还是那种无能为力感吧,再怎么样,过去的伤害都是没办法弥补的。
感觉好像写偏了,毕竟主人公是浅野忠信哈哈。
他真的蛮适合演这种角色的,看着他的脸和眼神就能感觉到他内心的纠结和烦苦。
每次看完丧剧,哭完之后,我都觉得特别轻松特别解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推荐。
像是某种机缘,连接看了《细民盛宴》和《生在幼子》两个反映再生家庭的作品。
一个着力描绘了女儿眼中的亲生父母、继父继母,变动的亲缘关系;一个以父亲为第一主角,讲述他在再生家庭中如何面对再婚妻子、没有血缘的一双女儿和即将出生的亲生孩子的故事。
前者被称作“世情小说”,涌动烟火气,笔法克制,哀愁满怀;后者是由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愁也愁,可是无论过程多么艰难,还是奔着美好的结局而去。
同样题材放在中国可能会是卖惨的,非叫人好好掬上一把泪;又或者过于写实,好像就是在大银幕上观赏自己的生活,同样也看不到希望。
也可能日本有它做励志片的天然优势,而这部《幼子》并非通常的励志片,却真正起到抚慰人心怀抱希望的作用。
日影将残酷留在青春,将美好与惨烈都推向极致,既然人活过了青春期,在俗世中摸爬翻滚,再不圆满也都是喜剧。
浅野忠信饰演的父亲是一个下班不去应酬,要给孩子洗澡的顾家好父亲。
对照他的前妻却是事业型女性,因为生孩子影响工作而将孩子打掉(或许这只是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是对浅野忠信的背弃,分手是早晚的事)。
田中丽奈饰演的现任妻子曾有一个烂人前夫,她每天亮着灯等丈夫回来才睡,如若不是家暴,就算是他丈夫把她和孩子卖给别人,她都不会想到和他分手。
每个人都有其归宿。
顾家的和顾家的在一起,优秀女士找更优秀的,烂人落得孤单一人自在逍遥。
每个人尽管不幸,似乎又都是幸运的,除了那个稍嫌突兀的烂人前夫。
很多人一旦结婚,连修正的勇气都没有。
不要说志向性格不合,就是存在家暴这种严重情节,也都很难亲手解除婚姻关系,独自去生活。
居家好男人不要,非要离婚的,也只有寺岛忍扮演的前妻了。
我始终不认为他们有什么必须分手的原因。
她来找他跟他说,她现任丈夫不久于人世。
车子停下的时候,她说,你总在问我原因,为什么打掉孩子为什么要离婚,你从来不问我是什么心情。
女人要强的心理蛮微妙的。
一方面她需要丈夫听她诉说,深度沟通;一方面她并不寻求丈夫的意见,独断专行。
这样的女性我只有抱着叶公好龙的心理暗暗欣赏,断不会放诸自己身上。
他们像很多大学时期走来的恋人,因为不舍而结婚,因为价值观差异而最终分离。
我是不太相信一个人可以如何好。
当浅野忠信当着孩子们面对田中丽奈说,我们结婚吧。
这几乎可以说是后者值得一生珍藏的时刻了,即便他们后来还是分手的话。
真是比知音还知音,比童话更童话。
浅野忠信只是“好”吗?
只是愿意去保护一个弱女子吗?
他其实是需要一个家,有女人和孩子。
从这个角度就能理解他的许诺,与其说他来帮她,不如说她也在填补他。
继父难为。
再生家庭的幸福基于孩子对于新家庭成员的接纳。
以叔叔的名义帮衬我们,和以父亲的名义照顾我们,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
生父万般不好也是亲生父亲,继父再好也是别人的父亲。
所以这部片的戏眼在于亲子关系,而非他和他的新妻子。
片中换锁一幕还蛮家庭肥皂剧的。
幸好这个场景到高潮处摄像机向后拉,从他家幽暗的走廊推出,远距离观看这些痛苦的人们,有悲悯也有冷静。
没有这一拉,尽洒狗血,那就只是肥皂剧。
和前妻生的是女儿,现任妻子带着的是两个女儿,即将出生的孩子将是男孩,孩子的性别都是有意的安排。
非亲生的两个女儿对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
继父走进她们家庭的时候,小女儿还很小,扎着羊角辫,母亲抱在怀中,大女儿已经是半大不小的上十岁儿童,对生父对记忆颇深,等“叔叔”真正作为“父亲”的角色进来,她刚好长成敏感多愁的小少女。
她对他产生了抵触情绪。
如果不是家庭变故,两个大女儿都会像那个小女儿一样,对父亲满是依恋,无忧无虑。
女儿对待父亲,以她独有的阴柔方式,或许是需要爱的宣誓或许是害怕再度被离弃的抵抗。
她们如此脆弱,又如此多刺。
看见浅野大叔饰演着为家庭矛盾抓耳挠腮的居家男人总还是怪怪的。
即使是普通上班族,他也是那种保留纯朴本性的人。
他想陪伴家人,给孩子洗澡;降职了,从办公室出来干那种机器人的活,他也要担负家庭生活,毫不松懈;他“出钱”让女儿去见她生父,在家里被女儿的冷暴力虐千百次,而始终颜色不改。
这样的人就算磕磕绊绊,就算不得不重新选择,他总会找到他的避风港,一个真正属于他的家。
这里面最坚强的不是带着两个女孩的母亲,也不是气质独立的前妻,而是那个烂人前夫。
他要多大的决心才能将自己伪装成烂仔、流氓将自己和家人生生割离。
给钱才肯见女儿,未必是他爱钱,他只想装作对她们毫不在乎,也使她们知道我到底就是烂人一个,不必挂念。
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儿无首。
这部电影让人看到了诸多日本家庭片里最闪光的东西。它的表达细腻精致,感情克制委婉;让人感受到只有在家庭这个集体里才能散发的温暖;哪怕是家中经历波澜,也被电影呈现得十分温柔。
不习惯不习惯不习惯,不过get到一种思路😂
浅野忠信这么温柔的大叔给我来一打!确实有是枝裕和的感觉,重组家庭遇到的尴尬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不是包容忍让就可以解决的,也有中年危机的继父一直在隐忍着,唯一宣泄的地方就是KTV里吼一吼,大女儿的执拗,前妻的遭遇,还有现任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孩子...夫妻就是可以分开的亲人,但子女的羁绊却是一生
继女觉得在父母的再婚家庭里是个外人,亲生女儿以为跟生父最亲,结果也觉得自己成了外人,而生父在两个女儿面前,也是一个亲爱的外人。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发生这样的故事,在养育之恩和血缘之情之间究竟哪个更难,这很复杂,导演处理非常细腻温柔,只有日本人才能拍出来这样的电影。
人生真的好难快乐…【2018.03.25】
抱歉,實在無法說服我,拒絕相信日本人如此膚淺#史上最討厭的小孩
电影不光讲了重组家庭内由于血缘问题所生的心理芥蒂,而是借着这个矛盾的产生,激化以及暂时的和解指射了社会人的成长,拿父亲这个核心人物来讲,他在最后选择继续扮演继父角色,以及并未辞掉机械的工作,这些妥协都可以看做是都市人在适应生活上的升级,唯有生活的继续才能消解许多情感上的不适。
哭到看完得重新洗脸,太心疼纱织,小小年纪不得不懂事到学会说谎。完全被里面生活化和日常化的片段击中,因为太真实了。虽然跟讨厌小薰,可完全理解她临阵脱逃不想去见生父的心情。可能同样是父母离婚家庭的小孩吧,更容易感同身受一点。直到现在我也不太会处理我和我爸的关系,不太敢面对几个月或者将近一年不联系,在国外的半夜忽然接到他的电话,两边都沉默半天,最后要靠他匆匆忙忙的道歉结束通话。也不太敢承受和他逛菜场时,他忽然想起我妈从前做的烧茄子最好吃,脸上浮现的片刻温馨。从前我一直刻意回避这些所谓的伤口,但事实上那是永远存在的,改变不了的,你除了let it be也没有别的办法。
中年危机,就是发现自己原来贷款买了一个根本负担不起的事物,进退两难。
特别特别聚焦的题材,聚焦到留不出任何缝隙给旁枝末节,因为这种聚焦,观看者可以极速入戏,完全被牵制情感
看田中丽奈那个角色我真的抓狂,觉得和浅野忠信不搭戏啊,完全不懂这样的两个人怎么成的夫妻?同情吗?太小看婚姻了吧?(或者凡人都是这样懵懂靠着冲劲才进入的婚姻?然后在焦头烂额中成长或毁灭?)真·中二的大女儿我真的想抽她……最后还是因为怕被抛弃的防御机制啊……把你这好人后爹伤得不轻呢。好人后爹拿钱求亲爹见面那段我也好烦躁,特么的至于嘛!为啥啊!我果然冷血冷情呢。寺岛忍在车里吐槽前夫那段戏好好啊(终于看出了演员的功力,但是想到当年和我们刚君搭档演情侣……还是扶额……母子相不是情侣相啊……)再次感叹日本的子役厉害,纱织在汽车里说是朋友那段戏,也很棒。宫藤官九郎这个hentai啊……写剧本不能满足你吗
胶片的质感真的很生活,可人性是多么的复杂,单方面强调浅野忠信的烦恼和继女的叛逆显得非常刻意了,而结局那么美好又感觉好不真实,另外这个片名翻的很糟糕。
題材不錯,但是沒有處理好節奏
对于家族血缘的讨论,我觉得挺深刻的
浅野忠信隐忍的父亲角色是我今年男演员里的前三,甚至能改变今后的做法,包括宫九中年男不仅遭到责任嘲讽还有不体面工作的压力。亲爱的外人暴露和化解了血缘和养育到底哪个重要的问题,有感情就要多相处。漂亮住宅位于阪神西宫市,反复出现的电梯提示音标志到家了。女导演只用了20几天的胶片拍摄,金马54映后主创见面场。
出发点很好 而已
就是男主这样的男人,拉低了男性的平均活的时长。就因为想要家的感觉?看不出来他和现在的妻子有多相爱,但对孩子真好的,精神blinblin闪光的接盘侠
<生在幼子>这个狗屁不通的名字。
主题放在了重组家庭的融合问题上,表达比较克制委婉,面对中年家庭危机顺带着还有三胎以及工作的不如意,多重生活压力之下最需要的就是田中信那份耐心和隐忍,浅野忠信演得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