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滚拉拉的枪

滚拉拉的枪,Lala's Gun

主演:王吉甩,石明妈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苗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08

《滚拉拉的枪》剧照

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2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3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4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5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6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3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4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5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6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7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8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9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20

《滚拉拉的枪》剧情介绍

滚拉拉的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介绍了我国唯一的带枪部落苗族少年滾拉拉(王吉甩 饰)的成长故事。在我国西南苗族部落,有好多世代相传的民族习俗,比如男孩要行成人礼,到一定年龄将得到父亲赠送的猎枪,以示长大成人。滾拉拉自小与奶奶(石鸣妈 饰)相依为命,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他不止一次问过奶奶爸爸在哪,但毎次都被奶奶搪塞过去。眼下他已届满十五岁,可困窘的家庭实在拿不出500元的制枪费,于是他只身外出寻找父亲。途中,他遇见好友贾古旺(滾当元 饰),俩人曾是患难至交,不料,贾古旺次日罹难,滾拉拉亲自送好友去了极乐世界。奶奶用一生攒下的银饰为他买了一把枪,送给本来应该父亲相赠的猎枪,直到这时他才知道,自己不过是个弃儿......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妈妈在等你逃出玉米地梦之歌奈绪子人造人009VS恶魔人死侍小尼基唐人街小炮勇闯伦敦外姓兄弟暗黑之岛字典情人我是格鲁特第一季千金女贼关于我的命运新河东狮吼盘龙卧虎高山顶铁血尖刀严禁嘴对嘴朕的刺客女友汉娜・盖茨比:那些美好的事黄铜茶壶魅力姐妹淘孤女爱心小天使丑女也疯狂不止不休一天到晚游泳的鱼花水木绿魔之夜国境之间

《滚拉拉的枪》长篇影评

 1 ) 但是 很多剧情在苗寨里不是那么回事

但是 很多剧情在苗寨里不是那么回事比如苗族歌师不是轻易地传授古歌,比如小姑娘们不是那样轻易地给小伙子唱情歌,比如小姑娘敬酒的时候唱的不是酒歌而是情歌了,这些都完全偏离了苗族的传统所以我作为苗族人在看这电影的时候 很别扭,但是想想导演不是苗族人,而且拍出来的电影也不是为了给苗族观众看的,所以我也不能这样苛刻。

电影的主题很鲜明,很质朴,很自然,很美,很深刻。

这点我承认。

起码她所表达的主题符合了广大他族观众的审美,并且引导着大家一起对黔东南少数民族风情的向往。

 2 ) 本不属于城市

“我无力改变世界,只能把自己的梦想写在三千米的胶卷上,以图无愧卑微的人生。

”影片结尾导演用简单的几句话,说明了自己的理想及对人类文明的尊重。

这是作为艺术家负责任的表现。

影片主要讲述一个叫滚拉拉的16岁的苗族男孩在自己成人礼前寻找父亲送自己一把枪的经典套路,通过这个寻找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理想目标进行精神溯源——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反思和对幸福的寻求。

全片淳朴,纯真,善良,一个被世俗隔绝也被世俗抛弃的世界。

如此相比我们是多么丑陋。

当然影片描写的世界过于理想,可是对于一个夹杂在凡世间的一个小民族,是否像是我们的淳朴,纯真,善良,早已被功利欲望排挤在内心阴暗的小空间从未释放?

我们是否该去寻找?

小寨的人也想要接触外面的世界但是他们不属于城市。

贾古旺去广州打工为了一个帽子莽撞的在马路上奔跑因此出路车祸,他还自嘲广州马路太硬。

初次感受城市就接触到了城市的冰冷烦躁与他的世界格格不入。

最后不得以回到家乡,进寨子前他让滚拉拉把他的衣服拿来穿上才进寨子,这是一种简单而庄重的仪式。

他要抛弃污尘回到他的世界,于是他穿上族服回到家躺在床上就安静的离开了,没有伤感。

族人简单的解释就是祖先想他了。

多么简单的解释啊信仰此时成了最大的安慰!

再就是乌巴拉向银行借钱无力偿还躲在山里,并非是他不讲诚信这也说明了他们确实不属于城市,他们的行为方式跟我们不同我们只认钱,这真的很现实乌巴拉不能理解我们的行为方式只有躲进山里。

躲避城市是不得已的选择。

全片让我印象深刻还有山歌,这也是导演侧重表现的也是影片的最终目的。

确实很美```原生态的!

未经雕刻如满山的树一样自然的美

 3 ) 刚刚看过电影,第一时间观感

刚刚在LA的亚太电影节上看了这部电影,挺喜欢这个温和含蓄的故事,爬上来写两句.首先挺担心这部片在国内公映的票房,不知道有没有上映?唉...这样没有任何明星和时尚元素的电影,估计也就是静悄悄地上,静悄悄地下了.看得出导演用了心,也有情,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样的电影比一些所谓国内大片要有意思多了.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部电影.电影用的应该都是非职业演员,这在国内院线电影里还是比较少见的,他们的表演让整部片子有了股清新的味道.不错.剧本很不错,我看片尾字幕,剧本是导演自己写的,是下功夫磨过的.很克制,没有什么不必要的煽情的地方.不知道导演是不是有苗家背景?里面的很多小细节挺有味道的.我很喜欢的一段戏是滚拉拉砍了柴,用车推了去城里卖,想自己攒钱给自己买把成人礼上要用的枪,路上碰见了一个村里长辈.长辈说,"你没有爹,就没人告诉你这个规矩,卖柴不能用车推,只能用肩背",小孩说"用肩只能背两捆,用车可以多放点"长辈说"就是不想让你多拿,才做规矩只能用肩背,你用车推,再有人用汽车,卡车拉,这山上的树就都砍光了""你用肩膀背肩会疼,砍树树也会疼的"(大意).片里里用了很多苗家歌曲,很好听,也很地道,是民间歌手唱的.不过我个人觉得有点可惜的是,这些歌好像是录音棚录的,混响之类的效果也加得太多了点,如果录得更自然点就好了,跟电影就更贴了,还有有几段唱歌的段落还是表演的感觉多了点.导演还是太注重传统意义上的"好听好看"了,其实"好听好看"不是只有一种标准,粗砾也是美.其实要说看电影,我还真喜欢看这种的.不过也可惜这样的电影基本上是墙内墙外都开不了花吧.怎么说呢,他没有那些受国外影展关注的"中国地下电影"的某些特质,不太容易从外国人那里弄到太多关注.可是也不是大投入的商业片,所以票房也不会太好.唉...感叹一声,导演真是不容易阿.呼吁大家有机会就去影院支持一把吧.我今天是花8.5刀买的学生票.估计国内票价不会太贵吧.今天的影院人很少,不过来看的都没有中途退场的,不管哪国的人都安安静静看完了.可惜导演没来,否则还可以当面支持他两句.

 4 ) 以图无愧于卑微的人生

两个多月的酗酒和熬夜,终于让睡眠习惯彻底崩溃了,升华到了一种打破时间概念的境界。

比如前天晚上八点多趴在桌子上睡了两个小时,然后碾转到床上,凌晨三点起床,兴致勃勃的做了碗炸酱面。

再比如昨天凌晨一点多睡了,早晨五点多起来后熬了碗白粥。

其实这些都还好,最令人恐惧的莫过于早晨八九点的太阳。

一直以来,这个时间总让我莫名的深深感到绝望。

没有中午的清醒,没有下午的慵懒,没有深夜的宁静。

家里的窗帘都是透光的,无奈翻出两幅弟弟送的蜡染的画挂在窗口,结果太短,仍旧没什么效果。

幸好,一部安静的影片,稀释了这种绝望的气氛。

影片以贵州岜沙苗族为背景,讲述一个苗族少年寻找父亲的一个旅程。

寻找,是一种贯穿人一生的行为,寻找的结果是少年滚拉拉获得了身世的真相。

同时,也在这个旅程获得了少年对生活,对爱情以及亲情的感知,不同的人教会了滚拉拉不同的东西。

也正是这个过程才是滚拉拉真正的成人礼。

而少年贾古旺也在进行着同样的寻找,企图融入现代文明的环境,却再《指路歌》的吟唱中回归到祖先那里。

导演没有直接描述古老民族文化和现代社会文明的对撞冲击,而是仅仅在质朴宁静深山生活中氛围穿插了几个县城的画面。

这种方式让人平静的心绪不时被偶尔出来的画面搅乱,也逼迫观众不得不进行思考。

我一直自私认为少数民族都应该成为文化孤岛,以保全历史和文化的痕迹。

可惜现代文明是一把双刃剑,成全了物质,毁灭了意识。

单纯平淡的思维被欲望黑洞所取代。

影片中有些镜头似曾相识,几年前在山里赶路,碰到同样赶路当地人一起坐下来休息。

当地人拿出树叶包着的米饭,水煮白肉和我们分享。

用锋利的小刀割下来的一片片白肉,分明是对现在文明的一种嘲讽,没有味道的白肉却异常好吃。

剧中的岜沙苗族也确实固执的守卫着孤岛,坚持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顶部绾着“户棍”,出门身背腰刀、手牵猎狗、肩扛火枪。

可是,这样的守卫,还能坚持多久?

现代文明始终如同猛兽,个体意识被削弱甚至同化不过是迟早的事。

据说少年滚拉拉的扮演者王吉甩也已经剪掉户棍。

很久没有看人文色彩的片儿了,这个类型的片儿越来越少了。

所谓的饕餮大片总是枕头加拳头,这种社会意识和电影工业互相作用的结果最终堆砌出畸形虚幻意识壁垒,让人们争先恐后的进去,却再也逃不出来。

“它除了是一部剧情片,同时也是人类学的一部分珍贵纪录片。

我无力改变世界,只有把握自己的梦想,写在这三千米的胶卷上,以图无愧于卑微的人生。

”正如电影结束后导演所述,至少我们都企图改变过世界,可经过种种残酷的,残忍的,无奈的,于是都扛不住了,于是绝望了。

所谓绝望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

不过,应该有两种“生”。

一种变成顺应,一种演化成旁观。

旁观的人把生活建立个人意识的基础上,构成自己的世界,刻意避免与群体意识发生交集。

看这片的时候还天黑,看完忽然发现天光大亮。

楼下,人们发动汽车,各奔前程。

 5 ) 爱与生死的成人礼

故事从滚拉拉即将十五岁开始,十五岁意味着要进行成人礼,而成人礼上必不可少的是有一把属于自己的枪。

而滚拉拉又一时半会靠自己挣不到做枪的钱,于是展开了一场苗族岜沙式的寻父之旅。

淳朴而善良的滚拉拉由此认识了生意失败而躲进深山独自生存的猎人儿子,又受大伯一家的收留,参与劳作以后在敬酒歌中感受到满足与幸福。

却不经意看到大伯与其他女性夜晚在篝火旁互唱情歌,看到了爱与家庭的分裂。

在一场大火之后滚拉拉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意识到家的重要性,哪怕是这仅仅是一座年久失修的简陋木屋,但对于世代生于斯长于斯的岜沙人来说这就是爱的起点和根基。

最后,滚拉拉被领到即将失传的指路歌人身边学习葬礼中唱的歌。

在反复练习中,他理解到歌词的内容,心底里油然而生对奶奶的牵挂,对活着的珍惜。

在回家的路途中偶然遇见外出打工才一个月的好友受伤回家,却在回家不久不治而亡。

而且他不经意间知道了自己不是奶奶亲生的孙儿,而是多年前奶奶捡来的弃儿。

这一连串的事情,不断迫使滚拉拉成长与反思,就像岜沙人生与死都与神圣的生命树息息相关,滚拉拉终于在自己的成人礼上明白了爱与陪伴,给予与信任,责任与家庭,生命与情感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6 ) 正在消失的潘多拉星

关于这部电影,突然有很多话想说,又不晓得从哪儿开头。

影片结束后,导演跟观众交流,我没有问题想问导演,我觉得,电影就是很私人的一个东西,导演拍的时候自然是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当它成为成品,让我们看的时候,它就是很私人的东西了。

比如我们去饭店吃饭,一道菜出来后,对不对口味,那绝对是很私人东西。

你觉得菜好吃,他觉得不好吃,跟师傅没太大关系,有的吃素,有的人吃肉。

滚拉拉的枪,对我来说,绝对是一部原汁原味的好菜。。。

电影真实的反映了苗族某个部落在08年之前的生活状态,注意:是08年之前,是生活状态。

这不是个纪录片,但是部落里的仪式,人们的思想,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的那种状态。

人与自然的和谐。

都真实的反映。

后来有人问道,说如果我们现在去,还能看到么,导演说,这个文明正在慢慢的逝去。。。

我们现在去,会看到他们成人礼上,把原来喝的米酒换成了现在的啤酒。

其实看完后,我第一想到的是阿凡达。

潘多拉星。

整个苗族的这个部落。

就是一个潘多拉星球。。

部落里,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就会在森林里中上一棵树,那棵树是他的生命树,是他的保护神,死的时候,就把这棵树砍下来,做自己的棺材。

孩子去城里卖柴,他用推车推了4捆柴,族里的大人把他叫住,说柴是不能用车推出去卖的,孩子说为什么不能,我用肩挑,每次只能两捆,车推可以四捆,我需要钱买枪,我的成人礼上需要枪。

族里老人说,祖上的规矩,就是让你少卖的,你用肩膀挑出两担柴的时候,你肩膀会疼,就会知道,当你砍树枝的时候,树也会疼的。

如果你需要钱就用推车,别人需要钱就会用汽车,那样山里的树就会没有。

树没有了,树神怎么保护我们。。。

你如果很想要枪,我这把给你。。。。

影片里关于这样的记载很多。。

很多都能触动我们的心灵。。。

其实片后,更多的讨论是关于幸福感的讨论。。。

因为看完这样的片子,没法不想到幸福感,没法不想到,我们现在的文明推进是否是正确的。

看片的时候,碰巧有个贵州苗族观众,说片子把那个城市拍的太破旧了,其实很多城市跟我们身边的大城市是一样的,说城市里的人可能羡慕那种部落的生活,但是部落里的人现在其实还是想要走出部落,到城市里生活的。。

为了这种生活,付出了很多很多。。。

说这就像个围城。。。。

其实,这个恰恰是让人感到悲哀的。

我们无法评论一种文明取代另一种文明的好坏。

无法评论别人的幸福。

但是当我看到这个潘多拉在慢慢消失的时候,我还是会心痛。

我能想到的就是,当用鸡的屁来衡量我们是否进步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就陷入了无止境的痛苦中,我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少,人们对自然的开采越来越过度的时候。

我们的世界变了。

变得很危险了。。。

 7 ) 大美岜沙

惊艳于这样一卷至真至纯至美的苗家少年的故事,任谁也不可能将它讲述完整,不如随了缘,你看就看了,错就错过吧。

托时光网的福参与了导演见面活动,就记录下导演的语言好了。

1首先感谢大家来看这样一部节奏很慢的电影,谢谢大家。

2旅游发现的这么一个地方,本来是苗族的一个分支,这个分支自成一个文化体系,在苗族也是很古老的,这个文化对我是一个触动。

我记得好象张成志在一个散文里写到:肉身置于闹市,灵魂却追逐自然。

对我来说拍这个电影是一个很自然的事。

3我们反映的是苗族的一个文化,这个不是我们演义的也不是虚构的,这也是我个人的一种精神需要。

我觉得房价都长成这样了,我们生活的很不自在,肯定需要一种能让我们平和下来的,让我们觉得自然的,向这种方向我觉得是一种本能吧。

4这个拍摄呢,是一种手工业的方式,内个演员除了旅途上遇到的那些歌手,基本山都是一个寨子里的,就是叫岜沙的这个,我们基本上用了差不多3年的时间,和他们都成了很好的朋友,快成亲戚了。

喝了很多米酒,但是,现在他们也开始喝啤酒了,这个工业化的进程,眼看着就来了。

5我们作为电影的创作者在很坦然很真实地表现苗族这样一个逐渐失去的文化,我们在记录一个正在消失的人类学的文化,我们不觉得这是一种落后,它可能恰恰有它文化上的先进性。

当我们在北京在上海以这样的一种对于居住空间,对于旅行,对于情感,对于交往,这么一个的需求时,我看到在这个寨子里,他们可能比我们的幸福指数要高,他们居住的比我们的房子大,他们推开窗户是云海,他们高兴了就唱歌,他们不高兴了就跳舞,我觉得这是恰恰我们想望的一种境界。

所以我觉得从经济上比较他们也许会落后,这恰恰是我们要思考,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偏离了我们原本的内心多少,而他们的是不是值得我们来思考。

所以说当我们以我们工业化的进度达到今天的时候,他们因为交通等种种原因还在保留着文化的原始性。

在完成了这个之后,有可能是他们在我们的前面,而不一定是我们在有了通讯有了电脑有了宝马车之后就比他们进步。

拍这个电影很重要的一个初衷是我自己想来找我们自己对于生活方式的一个检讨,同时也会发现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恰恰也印证了我们非常值得检讨的一个东西。

6我觉得不管是对于苗族还是对于今天中国,这种文化上的自信是更重要的。

7这个电影融合了几种类型,一个是对文化的记录和表现是遵循当地的文化的我们没有加工,我们想记录到08年我们所能恢复到的文化,假如说是纯粹的记录片来记录的话那也要看记录片的概念了,我觉得把存在的我们今天所能找到的86岁的老人,在这些老人的回忆中,我们把这些文化整和,这也是记录片的方式。

假如从文化意义上讲,那今天的景象和曾经有过的景象是两种真实,我觉得只要没有对文化进行演义和改变,就都是对文化的尊重。

这个电影也可以当作人类学意义上的记录。

8我们拍完到现在已经变化非常大了,在当地对于旅游的过度开发对文化的破坏很大,我们今天也很复杂,它的文化就不再是那种本真的原始的,它是一个非常两难的问题。

9通过一个小孩对他父亲的寻找,更好的能表现他们对自然,对生死,整个他们的文化,以一个少年跨入成人之门变成一个男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截点。

他前一天是少年,第二天就成了一个有责任的男人,所以说我就选了成人礼的时间点。

这也是他们独有的一个文化。

我觉得一个对父亲的寻找更能把我们对精神上的寻找放进去。

在今天我们的世界,我们可能父母都很好很健康,但是我们也要找我们精神上的源头。

寻找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戏剧张力。

 8 ) 和泰戈尔的诗一样美的电影

看这部电影时,数度落泪。

很庆幸,在这个满街充满《爱情买卖》《老鼠爱大米》的年代,这个随处都是《寻找周杰伦》《寻找成龙》这样电影的影坛。

能有这样的一部影片,充满着人文主义,泛爱主义,和平主义情怀的影片。

影片很好的,将 神,人,自然的和谐性表达的淋漓尽致。

影片以树木为引导,以寻找为核心来讲述这个朴素的乡村的点点滴滴。

思绪回到现在,我在繁华城市的一个大宾馆看完这个电影。

我不禁想到:如此现代化的世界其实是建立在践踏文明之上的。

拉拉的父亲去北京建设奥运会鸟巢了,离开了年迈的母亲和未成年的儿子。

小伙子去广州打工赚钱了,去看看外面所谓精彩的世界。

得到的是什么,失去的又是什么,在伤心之余,看到那几个女孩纯真的笑容,听到她们天籁的山歌,我很庆幸这些女孩还没有到城市找有钱人嫁了。

很庆幸看到店老板没有宰拉拉的血汗钱,而是那么自然而然的送出那些代表纯真爱心的商品。

每次奶奶一出现,我总是无名的感动,为了家里的两个男子汉,她总是在沉默的付出与等待。

跟随自己一辈子的银饰也比不上 成为男子汉的一刻来的有用。

忽然觉得《百年孤独》中的奶奶不是也如此吗?

最后,广州打工的小伙子走了,山歌祭奠,还有那一排排的树:此时此刻,心与那一颗颗大树,都是最好的祈祷者(泰戈尔《飞鸟集》)。

祈祷每年不再有干旱,有泥石流,有地震。

当我们喝着可口可乐,吃着麦当劳,还能庆幸听到那没失传的山歌,看到那一片片的森林,感受那最原始的感动。

 9 ) 《滚拉拉的枪》:宁静的生活

我非常怀念宁静的生活,就像怀念年轻时候的恋情。

小时候回老家,总是很怀念泥土堆砌的墙壁上的大大的窗户,窗户的后面就是麦田,夏天的风吹过,我能听见麦田里的歌声。

窗户的旁边,有一棵大大的树,从我生下来的时候,这棵树就存在。

下雨的时候,能听见雨水低落在树叶上的声音,放晴的时候,能够看见远山横卧在灿烂的夕阳之中。

夏天,虽然湿热,但是,夜幕降临时的那份宁静却让人感觉到深刻的美,冬天,虽然寒冷,但是,银装素裹的大地却总能让人感觉到庄严的宁静。

我以为,我的一生都将在这里度过......后来,还是离开了那片土地。

无意间看了一部电影《滚拉拉的枪》,很普通的情节,很普通的演绎,尽管我知道,那是一个关于信仰和成长的故事,然而,我还是被电影中的宁静所感动。

我喜欢看那些淳朴的苗族人在蓊蓊郁郁的林中穿行,或剑拔弩张,或温软如玉,或悄声细语,或仰天长叹,每一种姿态都是对生命的崇敬。

寻找: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很多,不过宁敬武最聪明的一点就是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表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以来,就让主题更纯粹,更具有说服力。

影片中的滚拉拉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对成长充满了渴望,然而,成长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于是,滚拉拉开始寻找,寻找自己生命中缺席的人。

出乎意料的是,在寻找的过程中,他经历了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情感,至于他如何理解自己的成长,自然是不得而知。

那么,滚拉拉为什么要去寻找呢?

曾经,听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有一个圆形,他缺了一个角,很不快乐。

于是,他决定去寻找失落的那一个角。

他向前快速的滚动,唱着这样一首歌谣,“我要去寻找失落的一角,啊哈哈,上路啦,去寻找我那失落的一角。

”有时候,他要忍受日晒,有时候,他要忍受雨淋。

因为他缺了一角,不能滚的很快,所以,他会停下来和小虫说话,或者闻闻花香,尽管这一路非常艰辛,但是他很快乐。

有时候,他也会遇见走失的角,然而,不是太大,就是太小,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合适的角,但是自己却错过了,后来又遇见了合适的角,但是抓的太紧,碎掉了。

终于有一天,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角,让自己成了一个圆。

他本应该很快乐,但是,由于自己成了一个完满的圆,所以跑的很快,不能和小虫聊天,不能闻闻花香,也不能唱歌。

最终,他明白了,于是,他放下好不容易找到的这一角,从容的走开。

其实,滚拉拉的寻找不过是一种成长的历程,借助于寻找这个主题来描述一个孩子的成人过程。

他需要的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问题的答案,他只是希望,在他的生命中,有人能够见证他的成长。

死亡:看了很多电影,总觉得没有死亡的电影是不完美的,在《滚拉拉的枪》这部电影中,导演用非常诗意的方式演绎了苗寨人的死亡。

对树神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

影片中有一出悲剧,尽管是死亡,但是没有给影片增添更多庄严和肃穆,而是让一个孩子通过介入生命流逝的方式来明白成长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而贾古旺的死亡,可以看出导演对在物欲中寻找生命意义的一种暗示。

从这里我们可以将“死亡”看作是部落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相互碰撞的产物,可以说是一种对现代文明的思考。

相对于都市中的人,我更感慨于那些生于宁静和死于宁静的人,就像苗寨中的人,滚拉拉以及滚拉拉的奶奶,他们一生都保持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因为有信仰,所以他们总是拥有自由,所以他们在任何事情面前都能保持真实和坦然,诚然,他们也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感谢上天的馈赠。

相比较钢筋水泥城市中的人,这样的生活恍若梦境。

我并不觉得死亡是一件坏事,诚然,人生中的两件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出生和死亡。

在《滚拉拉的枪》这部电影中,我感觉到的死亡是一种背叛故土所付出的代价,自然,这也是一部分成长中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整部电影通过成长这个主题描述了苗族人的文化,不管是演义还是虚构的生活,影片传达出来的是一种真正的宁静。

很多时候,这些部落文化被人以为很落后,其实并不落后,相反,这种娴静的生活以及居住的环境恰好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有时候想,尽管工业化如此发达或将更发达,我依然喜欢原始的文化以及原始的美,那种没有经过修饰的美才最让人惊心动魄。

宁静:或许,我们已经很久没有享受过真正的宁静了吧!

很多时候,做选择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你选择了城市的生活,就必须放弃掉宁静的故土,你选择了更好的未来,就必须让自己的灵魂行走于物欲之间。

哀叹宁静的消逝本身是意见略带矫情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宁静本身是可笑的。

我们不能在失去宁静的同时也失去对宁静的向往。

 10 ) 滚拉拉的枪

“它除了是部剧情片,同时也是人类学的一部珍贵纪录片,我无力改变世界,只能把自己的梦想写在三千米的胶卷上,以图无愧卑微的人生。

”影片的结尾,打出这样几行字母。

或许这是导演给影片的注脚或导演此次创作的艺术理想所在。

一部试图夹杂记录形式,或去试图去记录现代文明侵蚀下一个少数民族文明的衰亡的社会学式的剧情片。

如此一部野心之作,在电影这门艺术形式上是否完成或成功的达到了其艺术诉求?

本文从电影剧作角度从电影的本身,探讨分析影片的成功与失败。

故事简介---一个带枪部落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云贵高原上一个苗族部落,滚拉拉是一个一个月后即将完成自己成人礼的苗族少年。

部落有个老传统,少年在成人礼后,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猎枪。

与奶奶相依为命且不知道父亲是谁的滚拉拉,为了获得一把猎枪和找到自己的父亲,滚拉拉开始了自己的寻找之旅。

一个月后,滚拉拉没有找到自己的父亲,且在回家后不经意之间知道自己是个弃孤;一个月前去广州打工的好友,回家后第二天死去;奶奶卖掉伴随一辈子的银饰为滚拉拉换来一把猎奇。

一生枪响后,滚拉拉完成自己的成人礼。

影片主题---关于寻找和成长主题是一部电影剧作的核心,是电影的价值所在。

“寻找”与“成长”是艺术作品永恒的命题类型。

《滚拉拉的枪》是一部讲述的是一个现代文明侵蚀下,苗族少年关于寻找与成长的故事。

1.寻找与寻找的背后影片用了很大的段落去描述滚拉拉的寻找。

寻找自己的父亲,获得一把猎枪和伙伴的认同。

在这个电影画面的寻找之下,隐藏或是象征着另外一种“寻找”:与其说是滚拉拉在寻找“父亲”不如说是,电影带领我们进入一个苗寨传统和民俗的“寻祖”之旅。

2.此成长与彼成长成人礼是影片故事的戏剧动力所在,关于成长主题的探讨也是电影潜在的主题所在。

滚拉拉的成人礼只是一个生理年龄上的成长礼,在完成成长礼的同时,另外一个“成年礼”关于心理年龄、社会生活的“成长礼”呢?

影片让滚拉拉面对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失败躲入山林的苗人、男人与女人难以捉摸的关系、苗寨老人对苗寨传统失去的感悟与无奈、自己凄惨的身世、好友的死亡。

当一个男孩面对过无数劫难后,他才真正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叙事分析电影以线性结构,按顺时序发展;时间跨度为滚拉拉成人礼之前的一个月,空间上以寻父的旅程的跨度。

剧作结构遵循由亚里士多德“三一”定律传承而来的故事电影叙事结构传统,影片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尾。

开端部:滚拉拉在一次树神祭祀上,拿起枪朝天开了一枪。

引出滚拉拉成人礼将进,可滚拉拉缺少一把猎枪。

发展部:滚拉拉尝试各种办法寻找一把真正属于自己的猎枪,同时拒绝苗族老人的赠送和同寨少女的帮助。

在制枪老人的“在成人礼上得到父亲送的一把猎枪,是理所当然。

”后开始自己的寻父之旅。

高潮部:影片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高潮部的剧作二元冲突,只是波澜不惊的表现了滚拉拉的寻父之旅。

结尾部:结束寻父之旅后,广州打工的好友回家后死去;自己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奶奶卖了自己的银饰换得一把猎枪。

成人礼上,一声枪响滚拉拉完成自己的成人礼。

从叙事的层面来说,电影《滚拉拉的枪》较好的完成了故事的完整性,合理的完成故事发展脉络视听语言与人物设置1.视听语言广义上讲,视听语言是一个重要的剧作元素。

视听语言的使用是一部电影从文字到影像的途径。

视听语言的成功使用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部电影的成败。

本片运用了大量的苗族山歌、民俗活动以及苗寨景色空镜头的使用,使本片在完成文字到影像的转换上较为真实的苗寨空间。

但影片大量诸如此类镜头的使用和过于迷恋,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影片故事内容和主题内涵,使影片一定程度上流俗于视觉上的民俗奇观和矫揉造作的人物描写。

如:和寻父途中的,苗寨四口人家送行的场景3.人物设置《滚拉拉的枪》作为一部旨在记录,表现民俗与社会学故事片,在完成民俗方向的描写后,在人物塑造上人物存在着不少问题,剧中人物均存在典型的符号化和片面化。

滚拉拉:这是一部影片主角作为唯一元素推动推动故事发展的电影,令人遗憾的是,滚拉拉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的并不饱满,对整部电影的叙事仅仅起到一个,串起诺干“糖葫芦”的竹棍。

太过功利性(串起代表苗寨民俗符号的叙事)人物塑造,导致滚拉拉这个主角太过单薄以及平面符号化。

买古旺:第一出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苗寨青年。

如果说影片每一个人物在设置上都是以符号出现的话,买古旺代表新一代的渴望大都市生活的苗人。

买古拉是失败的,并且死去,像传统苗寨文化面对象征着都市文明广州的失败,或许也将逝去。

奶奶、造枪老人、赠枪老人:奶奶、造枪老人、赠枪老人无容置疑是传统苗寨文化的代表,遵守着上古遗训,毫无保留的爱护着后辈。

寻找路上的众人:躲银行债的苗人、拥有苗寨男女两性观的大哥、教授滚拉拉苗寨苗歌的老人,无一不是苗寨文明现状的象征。

面对的火灾众人:众多苗人看着自己的粮食在大火中变为灰烬,无助、引声而泣。

滚拉拉把苗人送的粮食,放下、离开。

这或许是影片最华丽的乐章,这是传统苗人面对灾难的无助与他者无言的帮助,无须多言。

表现民俗,关注那些即将逝去和正在失去的古老文明是无可厚非的,在这个喧哗,空气中飘荡拜金主义的当下,影片的创作者也是令人尊敬的。

但影片过于迷恋形式表现,即依附之上的民歌、民俗,对影片所关注的民俗的民族的心理冲突并去未真实去描绘,导致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朝一个充满符号化、田园牧歌式的方向发展,形式大于内容成为影片的诟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初衷。

《滚拉拉的枪》短评

让我很佩服的一位少年,整个旅程让信任带领着他,我们面对大变局的未来,反而要以更大的放心信心,取代担心操心,因为这两种能量状态截然不同,引导的方向也会是天壤之别。

7分钟前
  • 莎莫
  • 还行

当最后滚拉拉举起奶奶给他的那把枪,我哭了

8分钟前
  • Raven
  • 力荐

最美丽的童话

12分钟前
  • Sean
  • 力荐

好吧,真诚的臆想也是值得肯定的。

15分钟前
  • 薄荷
  • 推荐

成长的烦恼,乡土文化的消亡。

19分钟前
  • 罗子
  • 还行

慢而真。

23分钟前
  • 添添
  • 推荐

很感动的电影,感动于演员本色的演出,也感动于整个故事。滚拉拉是一个捡来的孩子,成人礼需要一杆枪。在一个月他要去找他的爸爸,奶奶没有阻拦,也知道他不会找到。这一个月他送了好朋友去广州,去帮人家收割稻谷受到厚爱,帮助抢救火灾,跟着一个师傅学唱指路歌,用在了朋友的葬礼上。奶奶卖了银饰给他打了成人礼的枪。苗族风土人情浓郁,苗族文化令人倍感新奇。这一个月的经历才是他真正的成人礼,而心灵的坚强与成熟比枪更能保护自己。

24分钟前
  • eddy
  • 力荐

“包括主演在内的所有演员均为当地村民,本色出演。其中多人从来都没看过电影,参与电影演出更是前所未有。面对镜头,他们的“表演”相当自然。”非常质朴感人的成长电影,还有纯朴的苗族风情和山歌。

29分钟前
  • 乌咪
  • 力荐

看到拉拉行成人礼的那一刻,和奶奶眼睛对视的那一瞬,眼泪还是流了下来

34分钟前
  • 子莫
  • 推荐

关于一个男孩子的成长。大爱那些淳朴的民歌。

35分钟前
  • 小茶
  • 推荐

原来人们寻找的神性,是深藏于人的内心,是最本质的东西。原来现在我寻找的是我自己。

36分钟前
  • Yoman
  • 力荐

对这些少数民族,帮助真是很大

41分钟前
  • z
  • 还行

生活本就如此感动.

45分钟前
  • BEN
  • 推荐

只希望那片质朴的山不要改变,可是...

48分钟前
  • 忘川掌灯人
  • 还行

再次看拉拉的抢,服化道美不用说,那里本来就是这样子,侗苗文化本身就带有神秘色彩,片中基本可以满足你对从江苗族的生活体验……演员比预想的要好很多,导演想纯粹又有仪式做作,尴尬症者请避让……推荐阿彼察邦式影迷可观……但是对我们从江来说的确是#电影资料馆 般的存在…

50分钟前
  • 守望者
  • 还行

震撼人心的好片

54分钟前
  • 推荐

苗族男孩长大的故事,冷门小众但是只有中国人拍的出这个味道。成长需要仪式感,但是成长本身是一个过程。看的是影评视屏。

56分钟前
  • 藏马erik
  • 推荐

LALA'S GUN

1小时前
  • 大崎娜娜忘记了
  • 推荐

会是很好的纪录片,但是却成了很烂的电影

1小时前
  • 天舒
  • 还行

值得推荐的诚意之作,看完内心充盈,非常满足。

1小时前
  • 低俗小花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