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的电影不算少,但这部却是让我真正想写些什么的。
可以说韩国描写社会黑暗面的电影不少,最有名的便是熔炉。
小女孩畏惧的眼神是我始终记得的一幕。
它由真实事件改编,与戏剧营造出的社会丑恶相比,显然现实存在的人性黑暗更胜一筹。
但《突然变异》不同,她本身就是建立在荒诞的戏剧冲突基础上,人怎么可能变成鱼哪。
电影过程中,导演用他巧妙的镜头成功把我带入了那个世界。
我感受到的是朴久内心的孤独,不是人,也不是鱼,不容于世俗,有人喜爱他,有人仇恨他。
有人为他欢笑,有人为他流泪,可那又有什么意义,他最终还是无处可去。
朴久,不善言辞,个性木讷,没有自身的主见,喜欢一个人,就算被她背叛也没有任何怨恨,“我一直想为你做些什么,可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这是他进入实验室前去见爱人最后说的话,也是电影中他第一个离去的背影,转角侧影中透露的悲伤仿佛渗透进我的心里。
父亲,律师,记者,爱人,这四个在他变成人鱼后一直围绕在身边的人,他都以诚相待。
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说:1. 讽刺人性冷漠,可以说,导演与编剧很好的利用了戏剧冲突来实现这一目的。
久去找朴宝英饰演的光洙女友(珠真),珠真一边敷衍久,一边不加思索的拨打制药公司电话,出卖久几乎是她的条件反射。
实验研究人员可以说在用残忍的方式来对待久,乙醚实验中,35cc错打成95cc,出错人员竟还能在玩笑,看到那一幕,我不禁脊背发凉。
久的葬礼上,记者同事只关心新闻素材,丝毫不在意久的离去。
2.体现现代社会大V掌握着少数人的话语权,律师懂得利用舆论,卞博士所在一方也懂,不同的是,他们为了利用舆论,不惜捏造事实,然而,无知无觉的民众只凭耳听便做出判断,忽视久受害者的身份,在心里先为他定了罪。
3.现代年轻人只知追逐热点,电影中提到,久的事件出现后,形象被制作成周边,学生购买周边,求拍照,久顶着鱼头做出爱心的一幕其实很荒唐,也很讽刺。
4.影片最后给久一个选择的权利,变回人还是继续当鱼,久选择当鱼,很多人解读为对社会,对人性的失望。
我倒不这么认为。
久在不知道人生归处时,不知道自己可以变回人时,他的梦想便是做一个平凡的人,找一份平凡的工作,娶妻生子。
可知道自己可以变回人了,他的梦想却变了。
是因为他没有勇气去面临社会的压力,宁愿保持鱼身,在大海中终日飘荡。
还挺讽刺的吧。
为了就业,选择人体实验赚钱的久,变成了有着鱼的大头和身体,又有着双脚能够直立行走的鱼人。
从实验室里逃出来,去喜欢的女主那里躲藏,结果被女主又给卖了…卖给实验室继续研究…后来由于记者的采访,女主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说谎,和记者一起去实验室找久…确实找到了然后久、女主、记者、久的父亲、律师,怀着各自目的的五个人,踏上了为久争取赔偿的路。
还挺讽刺的吧。
后来…久假装自己死了,远离了人群不学无术的女主考上了公务员记者成为了真正有正义感的人父亲为了大众利益而战斗着律师变成了出名的国会议员实验室的负责教授,被判刑,却是最后帮助久完成他的心愿的人—变成鱼,在水里生活忘了片子里谁说了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谎言。
世界上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和正义。
以上。
看的时候跟着剧情走会被某些片段打动。
冲着爱情戏的标签去看的这部剧,以为会像人鬼情未了一样以发生在不会有结果的两个主体之间的感情,以为超有看点。
结果感觉被愚了。
男主的内在的形象塑造相比于外在的巨型鱼头实在是不够立体。
从头到尾都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不反抗不挣扎,听天由命任人摆布。
之所以还是有被感动到,是一想到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变成那个鱼人,就算不变成鱼人,我们现在也无法自主自由,也不反抗和不挣扎,听天由命任人摆布。
只会抱怨和不满却不去改变。
不如鱼人。
无所事事的午后刷了一期的《RM》,因为期间钟国等人调侃光洙是鱼人,所以好奇找来光洙主演的电影——《突然变异》。
电影于2015年上映,讲述了青年朴久因参与新药实验变成鱼人,记者尚元、女性友人珠真、朴父和金律师等人因不同的欲望围绕在朴久身边各取所需,终而“各得其所”的故事。
一.欲望(对能给以愉快或满足的事物或经验的有意识的愿望)整个故事因为欲望而沉重。
主人公朴久想要不劳而获获得三十万韩币所以参加了所谓的生物等效性实验,在实验中变异,变成鱼人,进而遭受到更残忍的实验和部分市民的误解与敌对,最终以“死亡”才平息了整个鱼人的故事。
女性友人珠真和朴久相识于网络,在接到朴久的求助后,为了利益把朴久送回研究中心,即使在帮助朴久上诉的过程中她依旧不放弃对利益的争取。
地方大学毕业的尚元想要进入首尔ABS工作,所以不辞辛苦地追踪并记录鱼人的故事。
朴父积极打官司不是为了儿子的权益,而是希望获得更多的补偿金,期间甚至想要通过和解获得更多的金钱。
金律师企图通过带有社会热点的官司一举成名,因此给朴父等人提供法律咨询,“义务”上诉,却又在背后勾结制药企业的卞博士。
卞博士希望研究出新药,所以不惜以人的性命为代价,纵然能使朴久恢复人身,也不曾公开说明,依旧拿朴久做着残忍地实验。
[正攵府] 为了使韩国成为新能源的大国,暗中向媒体施压,引导舆论,支持违反伦理道德的实验。
故事的主要矛盾都在各种欲望之间爆发,进而将情节推向高潮,使得故事变得压抑而悲痛。
没有人真正关心朴久的内心,亲人的利用,旁人的殴打,判决的不公,最终朴久被迫回到实验室,在一次又一次非人的实验中“离开”人世。
正如电影借记者尚元的评价说出来的:“骗子变英雄,英雄变骗子”。
所有该得到惩罚的人似乎都逍遥法外,金律师成为政要,连珠真都成了公务员,打压真相的新闻工作者依旧混的风生水起。
所有人物按社会的“秩序”理所应当的发展,极具讽刺意味。
二、本真(〈方〉∶纯洁真诚)整个故事因为本真而温情。
文中主要提到两个人的本真——尚元想要成为真正的记者&想过平凡生活的朴久想要见一见大海。
对于前者,故事反复强调着“真正的记者”,捍卫国民的知情权,揭露社会的真相,为百姓发声。
也借由尚元的人物成长来深化这一“本真”。
在ABS面试前,尚元默念的就是这句话,为了这份本真他想要成为一名记者。
在身边人放弃,上级施压的环境下,他和朴久聊天时再一次提到初心,受到刺激,决定振作重新找金律师商量对策。
可是,不堪的事实使得他开始浑浑噩噩地在编导室剪片;最后,在朴久的“鼓励”下,他重整旗鼓,找回了本真。
对于后者,故事中篇,朴久告诉尚元,他只想做一个普通人。
他喜欢大海,自从高中毕业旅行后再也没有见过大海,这是他的遗憾与愿望;故事最后,在人与鱼的命运选择中,朴久选择成为一条鱼,永远生活在大海中,自由自在,没有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
此外,朴父回归本真,从事社会公益活动。
卞博士回归本真,帮助朴久解脱,在监狱中自省等等。
这一条线是温情而充满正能量的。
三、朱说在高三时因为每天傍晚都有收看新闻联播的习惯,下晚自习回家也喜欢看新闻频道的《24小时》,所以喜欢上新闻记者这个职业。
那时的我也是满腔热血想要投身真相,揭露黑暗,说出心声,因此第一志愿清一色的新闻专业。
事与愿违,阴差阳错在中文系学习了四年,对于新闻渐渐失去了冲动,加上身边不时的负面消息,很大一部分的新闻记者在我的判断里大打折扣,本着“乌龟精神”,越不耻,越厌恶,越害怕,就躲得越远,渐渐也不再关注,不再向往。
尚元的形象还原了曾经我给自己假设过的人生轨道,所以尚元对我来说有很强的代入感,看到最后的他重新振作,找回初心,我是欣慰的。
纵使现在的我对新闻的工作不再那么痴迷,但是对于工作,对于未来,甚至包括三观,我有自己坚定的判断,在前行的路上,或许荆棘、黑暗、迷雾、陷阱数不胜数,但是依旧要前行,因为那是我想要到达的地方,是我想要践实现理想的人生。
朴久的结局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回归宁静大海,远离虚假与纷争,他彻底解脱了。
生于山,长于山,大山里的孩子对海有一种独特的念想。
无论是台湾偶像剧的渲染,还是流行歌曲的引诱,大海至今对我仍具有某种吸引力。
论文答辩结束后,不止一次想要跑到海边看看这位从未谋面的朋友,却缺乏一种和“Running”类似的冲动。
(Running:Run to Ning ®)在我长久的想象中,海浪拍打着脚丫,脚丫踩在沙地,柔柔地,软软地,海风拂面,眼前是海天一色,海鸥翔集,所有的烦恼都会烟消云散吧。
也许只有当我身临其境时,才能验证大海是否具有消除痛苦的魔力吧。
朱绂2017/5/29
作者:@芥末酱小姐_呛电影<图片1>“我想,作为鱼继续生存下去。
”这究竟是对生活有多绝望,才会决定尘归大海。
虽然这部电影题材独特、故事滑稽、角色有趣,但却充满了讽刺意味。
电影对于人性缺失、媒体扭曲、社会残酷、人权丧失、是非混淆的审视……已经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答案与真相。
他参与药物试验之后变异成人鱼,因为怪异有趣的形象一度成为大众追捧的明星,又因为异于常人的形态跌落进入令人惊恐的深渊。
这就是人们处在当下时代中,对于大众文化善恶好坏的判断、明辨是非的能力丧失的一种普遍社会现象。
在如今,好的也许会被说成不好的,不好的也可能会被说成好的,只要人们愿意,一切都有恃无恐。
人们就好像是与这个社会无关的观望者,随着一股风潮涌入了队伍的行列中,成为其中一员跟随呐喊,却对自我行为没有任何意识。
人们举着道德人性的大旗,去接纳一个人,又去摧毁一个人。
在这样一股诡异的风潮里,媒体却不能成为正确的风向标,反而害怕这风就这么无声无息的停了。
没有人在乎事情的真相,人们只愿意去相信他们所看见的而已。
没有人在乎人鱼的痛苦与死活,他只不过是大社会下人们一时觉得有趣的玩具而已,突然觉得无趣了,也就没有了价值。
在利益面前,一切上帝赐予的美好人性都变得面目可憎,就像他父亲在他自杀抢救的手术室外追问究竟能赔偿多少钱一样。
舆论能够造人也能杀人,利益也会吞噬掉人性原本纯真的内心。
最后他说,“因为追求真相,才是真正的记者。
”也许是对媒体留下的最后一丝希望吧。
他走向大海,决定做一条鱼。
当他被社会排挤成异类的时候,他决定重新做回试验品。
在冰冷的实验室里,他因为注射药物过量而晕厥,围观的医生们却玩笑一样地说,“不是95cc而是35cc吗,原来弄错了啊,哈哈哈。
”这一幕让人不寒而栗,我一直相信,真正可怕的不是这个社会,而是人心。
人类丧失人性的底线究竟会在哪里,没人知道,但我却害怕这底线是无止尽的。
就像会长所说,“价格不是由我们决定的,而是人们的欲望。
”围绕在他身边的所有人,都是为了自身利益,没有人真正意识到他也是一个人。
可现实又那么残酷,上吊自杀都因为有鱼鳃没有脖子死不成,多么荒诞可笑,又可悲凄凉。
在外貌上,他确实是异类;可从内心上,他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可这个社会和社会上的同类却生生地把他逼成异类,推向了绝路。
如果不做人,是不是就不会绝望?
那我宁愿做一条鱼,在没有歧视的大海里自由自在。
他说他喜欢海,可只见过一次,是和朋友在沙滩上嬉戏;第二次,是看着父亲把自己的骨灰洒向大海,他在内心对这个世界做了告别;第三次,他永归大海。
在海里的他,似乎看起来是快乐的,至少没有侮辱和鄙夷。
他是一个化学变异的人,而社会上却是一群思想变异的人类。
虽然电影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想要表达的内容过多导致主题不明确,整个电影阐述过程平淡无奇没有激发内心情感的表述,但对社会现象的披露和唤醒人性的缺失方面还是有很深的意蕴。
《突然变异》完整版
比起人类社会的喧闹和对人性的失望,朴久或许更向往海洋能给他的安宁,最后科学家也真正明白了自己的错误,社会一直如此,舆论风向跟着上层人的意愿走,在这个兵荒马乱的人间,绝对清醒反而是错的,控制人性的往往是欲望,而不是所谓的正义,当世人都荒唐糊涂时,又有几个人能明白理解真相呢?
整个社会偏激式的冷漠,愚昧的荒唐,但是无论变成什么样,依旧有人会一直爱你。
别被李光洙在跑男里的幽默综艺感误导,别被海报的温情色调欺骗,也别因为略带科幻设定的人鱼之变而对场面和特效有多大的期待。
这只是一部既无“笑点”,也无“泪点”的电影。
这,是一部讲述了人们拥抱着寒冰取暖的故事。
记得《东邪西毒》里,梁朝伟说“酒,会越喝越暖;水,会越喝越寒。
”对,这就是看完电影的第一感受。
很冷,但你其实根本改变不了什么。
…………………………这里开始会出现剧透了,否则我没办法继续这篇影评,所以还没看的童鞋可以看完再来。
………………………………本片导演权五光,是个笑起来太像岳云鹏的家伙,如果你去搜他的资料,目前讨论最多的也就是这部电影而已。
但是这个“狡猾”的家伙,在电影里玩了一个trick。
收购简美药业的财团就叫做“五光”;几次剧情反转虽未明言,但不言而喻都是五光操控了舆论,操控了律师,操控了电视台,甚至操控了民众;快结尾处出场打着乒乓球冷笑着说“关我屁事”的财阀,就是五光的boss。
因为电影进行到此时,情节几次反转,善恶互换,好与坏,同情与憎恨之间的界限已经被模糊的一塌糊涂。
很多观者已经叹息了几轮了,恕我猜测一下,也许这就是导演想告诉我们的话“这就是人类会做出的事情啊,我只是一个导演,我把它拍了出来而已,你们是笑是悲,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你们期待的李光洙,只能凭着佝偻的后背,柔弱客气的声音,和上半身的肢体动作来完成整部的表演,去诠释这个角色。
因为全片真实露脸只有在葬礼上的一张遗照而已。
全程都是一张大鱼脸。
看完电影后我又重新看了几版宣传片,宣传片里唯一出现的“没变异的李光洙看着长出蹼的双手吓到爆的镜头”,并没有出现在电影里。
这点我还是蛮欣赏五光导演的,在电影里把演员身上“人”的表征全部剥离在画面之外,你们看到的光洙就是一个半身人鱼。
除了结尾走向大海的镜头,前半段也基本没有给过光洙本身之外的太多全景镜头。
观影过程中其实导演一直在向观众暗示,让观众遗忘他为人的原本一切。
最后当光洙投奔大海的时候,才给出下半身的镜头,那还是一双正常人类的双腿双脚,但是这个时候,他已经选择为鱼了。
不是套路的套路,关于剧情的几次反转。
其实当看电影名称的时候,观众就会自行想象出很多公众对鱼人的反应情节,同情-厌恶-关心-质疑-拯救-践踏-反醒等等,太多类似的电影,无非是此间套路。
的确电影一开篇就简单直接的用一组块切镜头帮你们所能想到的都展现了出来。
然而五光导演却把反转的理由安排在了套路之外。
第一次变化是因为记者误读这个实验可以帮大韩民国获得诺贝尔奖。
第二次变化是财团律师利用一张照片引导舆论误读光洙的变异是因为一次不堪的“打飞机”事件等等。
理由可笑却也真实。
不要以为结局的平静就是自由,看到一个讲电影的微视频谈到电影结局的时候,自以为是的说,“选择回归大海终于找到属于他的平静和自由,因为大海里没有歧视,没有侮辱,没有人类的种种恶习等等。
他在大海里是快乐的。
”屁话!
光洙在最后一次回到记者家的时候说过,我想要躲起来,却终究无处可去……那些人一直在打着我,到最后我被打着打着居然笑了出来……其实打我的人也没有错对吧?
他想要自杀却恰恰因为自己的身体变异而没办法死掉,有人在的陆地他根本无处可去;即便科学家有办法把他变回人样,但是已经见识到所有人情寒冷的光洙也没有办法在以人类的模样与人相处了。
即便是回归大海,不过是找一个地方苟活而已,根本不是鱼,哪里在大海里来的快活。
电影没有让人发笑的韩式幽默,也没有用手到拈来一煽击中让人泪流的泪点,就像寒冷的夜里,喝一碗冰水,看完电影之后,心会越来越冷。
批判现实主义。
我想影片更多的是对于现代社会中人类欲望无穷膨胀的讽刺,欲望让这个社会变得畸形,让人性渐趋黯淡最终泯灭。
当博士气冲冲质问资本家为何区区抗寄生虫药物要卖到如此高价的时候,资本家只是笑着回答:药品的价格不是我决定的,是欲望决定的。
是啊,记者想要成为正式员工而对鱼人谎称自己想要拍纪录片帮助他打赢官司、博得同情;律师想要打赢官司证明自己的能力而不择手段,最后更是成为了欺骗民众的议员;女主想要钱财把鱼人卖给制药公司,因为炫耀欲与虚荣心在网上大肆宣扬自己男友成为鱼人博得眼球,却在现实中拒绝与鱼人交往;博士一味追求自己内心偏执的理想,弃鱼人本身的尊严与痛苦于不顾,当他俯下身来看着倒在地上的鱼人对实验人员说“他也是一个人啊”的时候,我觉得讽刺极了,就像一个小丑,姿态忸怩竟然让人想笑;而鱼人的父亲似乎满脑子只有那一笔丰厚的赔偿金……但是欲望中又隐藏着星星点点的人本性之善未灭,记者对真相的追求,律师开头帮助弱势群体以至于付不起事务所房租,女主角真实的眼泪和呐喊,博士面对鱼人最终的忏悔,鱼人父亲在鱼人离开后深深的担忧与长久的沉默……人啊,总是在黑暗中向往光明,在现实面前被染色被改变,在现实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就像那杯被人故意泼在身上的咖啡,却又能在黑暗中进化得足够强大,甚至不惜伤害别人。
人真是复杂的动物。
当然最可怜的还是鱼人,心情不好的时候还是不要看了,后半部分看得我有些泪目。
但是我仍羡慕最后他选择了海洋,再也不用听聒噪的指责与欺骗,再也不用看这个社会的丑态与残忍,再也不用忍受没有任何过错仅仅因为自己与别人不同而遭受的折磨,再也不用受尘世纷扰之苦。
自由自在。
自由自在。
突然变异,变的是大家还是朴久呢?
人民自以为知道的真相总是被资本控制下的媒体放出来的,他们可以让你一夜成名,万众瞩目,也可以让你被万人唾弃。
特别是在网络时代,所有人都是发声口,更要懂得辨别网上的信息,比如今天公安部正式通报的鲍毓明案结果,所有人在为小女孩抱不平的时候谁又知道她的欺骗行为呢?
这种事情屡见不鲜,前几天的罗冠军事件也同样如此,每次都有一方利用媒体造就有利于自己的舆论,在舆论形成的同时,网友们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形成所谓“多数人的暴政”,这也是绝对民主带来的弊端。
电影里记者为了追求真相,最后从卞博士那里得到了真相,但是结局真的圆满了吗?
他为了真相,失去了工作,最后看似洒脱的辞职,更像是导演的一厢情愿,生活总会给人深刻的打击让他认清现实的。
同时电影还告诉我们小团体的没有纲领的集合是绝对斗不了资本家的,小记者出身地方大学,家里没有背景,职场中处处被人瞧不起,好不容易抓住的机会、大量的努力却又轻易地被人抢去,所谓人权律师为民请命,在遭受无数的打击之后,也同样向恶势力低头,接受了大集团的资助成为了国会议员,从一个拖欠房租的落魄律师跻身特权阶层,虽然这种方式得到的权力十分不稳定,但投身固有的利益集团的确是最快的晋升通道,人生在世总有身不由己的地方,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在为自己负责,真正的理想主义斗士是少之又少的,所以人们钦佩且尊敬革命领袖切·格瓦拉,但没有人愿意学习他。
现在的世界,还是一个比烂的世界,问题出现之后没有人想着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比如朴久“死了”之后似乎除了卞博士所有人的生活都变的更好了,小记者成了正式工、金律师成了国会议员、朴久父亲成了公益事业者、珠真考上了公务员、医药公司开发的消灭寄生虫的药物卖出高价而且变成了社会潮流的奢侈品,实在讽刺。
这种掩盖方式看上去效率极高,但难道隐藏在暗流之下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吗?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总有一天这些积压在一起的矛盾会形成推动社会被动进行暴力性进步的强大动力!
这部电影是《突然变异》,采用倒叙的方式,先把一个变异鱼人引出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对于鱼人的刻画采用第三人称的方式,以实习记者为主视角,穿插鱼人的“女朋友”、鱼人爸爸和律师金泰坤的故事,讲述了从鱼人开始变异到被女朋友曝光,一审胜诉,成为社会明星,二审被污蔑而失败成为众矢之的,最终放弃做为人而逃到大海。
整个电影中,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多,特别是讽刺社会现实的细节很多。
鱼人事件曝光后,主导该实验的卞博士对举行发布会上,表达对鱼人的歉意,但是公众媒体却完全忽视了鱼男,而是对博士的药大加关注,甚至以讹传讹说会得到诺贝尔奖,然后所有新闻媒体就疯了似的关注诺贝尔奖。
后面二审时为了获胜,不惜弄虚作假捏造事实污蔑鱼人在实验时打飞机来转移视线而取胜,这在现实中,不也存在吗在本片中,似乎每个人都带有一种罪过,鱼人是为了钱去参加实验,女主为了钱而出卖鱼人,连男主也是为了成为记者接近鱼人,爸爸更是为了获得赔偿而来找鱼人,金律师到后面作为原告律师为了钱也与原告而接触。
但是导演也没有对这些人全部否定,女主最后真心关系男主,爸爸也明白了鱼人儿子的重要性,男主也一直在做关于鱼人的纪录片。
这些原罪似乎是因为金钱的引起的,这就回到那个问题“金钱是万恶之源”吗?
个人认为不是,金钱是中性的。
那么是资本主义制度吗?
本片是个大团圆结局,女主最终妥协现实考上公务员,男主解开心结不再纠结于鱼人事件,博士也因为鱼人的原谅而放松,即使被判坐牢,爸爸也终于过上了开心的退休生活,而本片的主角,鱼人也没有死亡,而是回归大海。
但是在这些看似美好的结局中,其实最大的悲剧就在于鱼人的选择,鱼人最终选择了去大海,而不是选择做人。
当博士和他说可以让他变回人类时,他选择拒绝,选择去梦想中的大海,选择成为鱼类而不是人类。
这无疑是对人的价值的一种否认,否认自己作为人是值得的,认为自己作为鱼类会比人类活的更好。
鱼人开始是想生活的,他选择去寻找女主,为什么是女主呢?
因为他们睡过一晚上,因为一夜情,哈哈哈。
但是女主因为钱出卖了他,想出名而把他的事发布在网上。
男主为了成为记者而接近他,最终他们也发现了男主的真面目。
爸爸也是因为赔偿金而来找他,律师到了最后也出卖了鱼人。
而这一切的一切就鱼人都看在眼中,他失望了,他心寒了,他选择作为一条鱼而不是人。
那么作为鱼就真的比人好吗?
我并不这么认为,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即使生活会有种种磨难和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们,否认这些消极的东西,就是否认积极存在的可能性。
积极并不是消极的否定,而是对消极的超越,是出于消极而胜于消极。
我们应该积极的面种种磨难,不去想会有一个天神从天而降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而是独自去面对、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去超越。
看完第一反应就是可惜了。我觉得这个故事的创意很好,但可惜格局拍小了,除了上吊那场戏和结尾前的小高潮,全片没有什么太多感动我的地方。有些地方主演们心境的改变太快站不住脚,关于一些问题的探讨还是比较浅显只停留在表面,能推动剧情和抓住观众的细节太少。
看之前以为是一部很商业化剧情很紧凑的怪物片,结果却是探讨人性的剧情文艺片,不过也挺不错的。
剧情还蛮跌宕起伏,以至于到最后我都没弄明白主人公们若隐若现那复杂的个性.我想这种不好拿捏把握的戏演起来一定很累.突出要夸一夸人鱼的造型超出想象,非常真实.李光洙的动作和声音表现,令这个角色异常生动.社会分派、人言可畏、医疗黑幕、人性光芒、媒体职责…每个都有点到,但仅仅是点到为止的无力
用荒诞的事故讽刺现实,人不是人,鱼不是鱼,律师不是律师,记者不是记者,而大众都是被戏弄的对象。
韩国人拍电影真的是题材很新颖,很有创造力,有在反映社会问题。
论记者的自我修养
我感觉现在的韩国电影,稍微社会题材的全是阿西吧,听的我头昏。李天熙家族诞生搞笑形象深入人心,总是跳戏想到村头的傻小伙。感觉剧情莫名其妙~~
想象力倒是挺丰富,又是一个媒体舆论主导审判结果的故事(虽然不是重点)。但是整体来说,对记者叙述过多,我只想看鱼人的故事。
带走韩国电影一贯的讽刺和隐喻,但实在不能算上乘!
什么都讲不清楚。
想看到的东西没拍出来 sad
野心太大靠科幻的外衣没能完全驾驭
剧情忘光了!但这sb头套这两年怎么就莫名火了呢!
没演出深刻,也没有什么会心一笑的黑色幽默,片子沉闷而压抑。鱼男化妆师领便当的时候应该没有加鸡腿,一直目瞪口呆的那个头套造型实在太扯了。
我一直想,李光沭从头到尾基本没怎么露出过脸,但看完片子隐隐觉得他演技还真的不错,虽然不知最后露的那个屁股是不是他的。电影很好,剧本也很好(很多人会看不懂),电影就是应该带着这样批判和讽刺的目光去看社会才算得上是艺术。最后,当初他选择放弃做人,做一条鱼的时候,我竟然会那么理解他。
这么有新意的题材却拍的这么闷。差评
坏人成了人们眼中的好人,真正的好人却成了万恶的坏蛋。那些不被身边世界的错乱颠倒污染的灵魂才是真正伟大的灵魂。片子怪诞,却又极有深义。虽评分较低,却真是好片子。推荐。
变成鱼也就算了,也太萌了。
说好的喜剧呢 看的很压抑 哭到是没有 弹幕好多人都哭了 可是我没找到泪点
鱼头很棒,拟人化的鱼头看起来很无辜,很棒的创意,好几次都觉得鱼眼要流泪了,变异居然只变头部,鱼人用肢体语言表达感情。整个片子表达的内容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