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当了一辈子火车司机,他的爷爷、爸爸也是,而火车司机最大的痛点就是会撞死人,但同时又是无罪的。
伊利亚的火车驾驶室被布置的很温馨,他的生活也井井有条,然而他摆脱不了火车司机这个痛点的诅咒,无罪并不能释放他的痛苦和自责,这些经历使他成为了一个不肯轻易流露自己感情的人,因为他所在意的人总容易离他而去。
伊利亚美丽的妻子死于火车肇事,伊利亚把邻居西达夫妇的儿子视如己出,然而却是他撞死了西达夫妇儿子,撞死人是火车司机没法避免也没的选择的事情。
对于“火车司机轧死人”的意外一种戏谑方式讲出(我们没有罪,但是我们很遗憾),但央六剪的跟简介的相去甚远啊,西玛是被伊利亚从铁道上救或者说带走的孤儿,原本让西玛当调度员,却成火车清洁工,于是西玛自己又选择考上火车司机,并开始工作。
“人生有选择的话火车司机谁想做呢?
而我给你选择了”“那是你的选择”“我帮你做的选择,当你有了孩子,你也会为他们做选择”“但我不是你的亲生儿子”“西玛,我真希望你快点遇上开火车的第一次事故,那样你感觉会好点,干杯”其中帮助西玛找自杀者去卧轨助西玛事故成就达成的对话很有趣:“嗨,你离我远点,你是谁?
警察吗?
”“不,我只是一个不幸的父亲”“那你找个别的地方跳吧,这是我的地方,你走开”“我只是想跟你聊聊”“你离我远点,别以为聊聊就能解决(我自杀的原因),你不会明白的”“我不是警察,也不是心理医生,更不想开解你”“那你想干什么”“想请你帮个忙,明天下午2点32分,你能否躺在这个轨道上,然后被压死”“为什么”“我给你100欧元”“我不想要100欧元,我想死”“帮帮我吧,帮帮我的儿子,一个年轻的火车司机,他得进一步了解轨道,他还是个新手,他已经开了6个月火车,从没压死过人,现在他害怕了,不吃不喝,体重剧减,我怕他会做出什么傻事,明天那个时间他会经过这里,在哪死对你都一样,但却是救了我的世界”“我要为了100欧元跳到火车下面?
”“那点钱我还是有的”“对你来说,我的命就值100欧元?
”“对你来说一文不值,反正你也要跳桥对不对”“我的命对我来说值多少,那是我的事,但我可不想被羞辱”“我并无意冒犯你,我只是想帮一个年轻人”“那你自己为什么不跳?
你都这么大岁数了,而且还是他爸爸,你不用同情我,你应该同情你自己”“我又不了解你,我们才刚刚见面”“我想要自杀就是因为你这样的人,冷漠无情,还爱算计别人”“我可不是那样的人,你没看到我在试图帮助我深爱的儿子么”“亲我,我就跳到你儿子的车下面”“我从来不亲一个男人,就好像我不会跟我的儿子拥抱一样,但这不代表我不爱他。
这只是我们家族的一个教育方式,所以换一个条件不行么”“想想你的儿子”(最终伊利亚没有亲自杀者,选择自己卧轨。
但没曾想之前让西玛开车的那个同事成了意外被压死的人让儿子的第一次事故发生了,很戏谑)“对你来说很容易,因为你已经压死那么多人了”压死人的司机与没发生意外的司机,都有各自的心理问题,愧疚和惧怕。
还有些荒诞的幻想对应伊利亚不宁的心绪(原本选择自己卧轨助西玛的第一次事故成就达成),幻想当年意外火车事故死去的女儿,但场景确实很舒适,尤其是一个偏远或者去中心化的小镇,坐着一天可能就几班的专列,离开哺育自己长大的这片土地,离开那几个铁皮车厢建成的家。
这是今年塞尔维亚准备申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候选电影,一部尚属于冷门的好片。
“火车司机命中注定要撞死人”,有点骇人听闻,但这是行业间里代代相传,如同魔咒般的职业宿命,躲不掉。
一群老司机没事干在一起喝酒唠嗑,谈起五花八门的人身事故早已波澜不惊,遇到难忘的还能如数家珍。
几杯黄酒下肚,扳着指头都数不清,死在自己车轮下的到底有多少亡灵冤魂。
从看到死人最初的夜夜噩梦,但后来即使对着人头断肢也面不改色的淡然处之。
凡事都有第一次,冲淡了恐惧,渐渐的再多震惊都会麻木不仁。
这个国家铁道边的伤亡事故司空见惯,原以为没两天就“见红”破咒,可万万没想到,初出茅庐的养子竟然安全行驶了超过六个月,“第一滴血”始终没来。
每天担忧着血淋淋的尸体在何时,何地,何人,以何种方式的到来,这层隔阂障碍突破不了,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曾在车轮前救过他的养父,愿意用自己的老命做祭品,舍身喂虎,再救他一次。
黑色幽默在电影里无处不在:老司机在铁轨上撞死了六个倒霉的吉普赛人,为了测试火车司机在车祸后的心理应激反应,还像模像样的找来两个心理专家来帮他恢复。
结果这两个稚嫩的专家,被他绘声绘色形容的车祸现场吓得腿脚发软,落荒而逃。
对于死亡,他充满了戏谑的调侃;对于遇难者家属,他带着无奈的歉意;对于这份职业,年迈的他早已妥协。
非常喜欢这个外表冰冷严峻,内心温暖细腻的老男人。
他祖上三代都是火车司机,真正的根正苗红,响当当的工人无产阶级。
严肃,刻板,不苟言笑,自从爱人遇难身亡以后,三十年间连一滴眼泪都没有流过的铮铮硬汉。
开口闭口把传统放在嘴边,要儿子善待友人注重礼貌,从来不肯亲吻儿子,不愿意大庭广众的挥手示意。
虽是硬汉,但心中蕴含着脉脉温情,是养子但视为己出。
他深知司机这个行业的艰辛磨难,自己无力改变命运,就希望给孩子多一个选择,力图让他远离这个怪圈。
铁路上正常行驶撞死人,不用负责法律责任,但内心的痛苦和内疚始终是存在的。
撞死的不仅仅是陌生人,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死在铁轨上的至亲。
每天听着一成不变的信号声上班,在这两条铁轨上来回摆渡。
绕轨而居,在汽笛声苏醒,在轨道声入眠。
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车轮在铁轨上刺耳的摩擦声,是他们生活的音符,又是那些亡魂的哀歌。
耳畔回荡着这些声音,心里是不是也百感交集,五味杂陈?
电影带有奇妙的魔幻色彩,像是在描述普通的火车司机的生活,暗地里矛头还指向社会方方面面。
这么频繁的撞死人,不仅仅铁路的安全系统有问题,也映射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沿途居民的罔顾法律,包括职工家属自身安全意识异常单薄,闹哄哄一片荒谬下的乱世浮现。
老父和意图自杀的中年男子间的对话,哭笑不得之际,还暗示着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漠,让人生无可恋。
“一个吻”,在剧中反复的被提起。
只要有一个吻,就能替你送命;只要有一个吻,就死而无憾;只要有一个吻,也许事情就会有新的转机,可到头来都没能如愿。
电影的最后,父子两人的手上握着一大堆准备献给亡灵的鲜花,可为什么不能给活着的心爱的人一个吻呢?
爱可以无声传递,但吻能让心灵更近。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师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骐驎翳凤凰。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馀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因为这学期上电影课看了许多保国电影,当时就觉得东欧电影虽然小众却总能戳中人。
即使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大多没有英雄主义,没有完美爱情,也没有一波三折、波澜壮阔,但却总能在他们的身上找到自己熟悉的影子。
除此之外,东欧的风土人情,社会的样貌、症结也通过镜头里所探讨的、所迷惘的东西被我们所窥见。
火车司机日记 是我看到过得第一部塞尔维亚电影,这真是荣幸。
曾经坐了无数次东欧陈旧的老式火车,它们哐哧哐哧地行驶在山野间,磨平了坐贯高铁的急性子。
我去塞尔维亚的时候,也正是坐的这种老式的国际列车,而且只有三节车厢。
来回的火车都晚了点。
夏天最猖狂的时候,没有网络,没有冷气,有的只是窗外野蛮生长的东欧乡野,耳边车轮轧过铁轨的声音,还有心里遥远的目的地。
火车司机要学会如何在撞死人后内心重建,而乘客则是要学会如何在火车上消磨时间。
这个视角很特别,涵盖了生死、成长、感情、孤独等命题。
看过了死亡,才知道生命的可贵。
戏谑地调侃死亡,透着的是南斯拉夫这个民族的悲情。
人在濒临死亡时最清醒,开门见山 ,短小精练没有一处废镜头 ,丝毫不拖沓节奏刚刚好。
想自杀的人可别去卧轨了, 倒是死的痛快了你知道给人火车司机带来多大心里创伤么,结局出乎意料 ,还以为老爷子会卧轨死去 。
老爷子想象中的那几场画面非常棒 。
2017电影节,抢了几张电影票,躺在冷冷的IAMP影院,观看这部电影。
我们都自称“老司机”了,但真正飞跃过荆棘的有几个?
电影给予给观众的不仅仅只是因为列举自己车轮下灵魂的黑色幽默,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一种南斯拉夫人自嘲似的生命感悟。
先说男主角(我一直认为是老司机没错了),拉扎·里斯托维奇。
电影一开始的时候,一直被他深沉的蓝眼睛和咖啡色尼格子西装所吸引。
1952年出生的他,俨然是制作人,导演,演员,编剧多重角色。
作为一个老戏骨,从上至下,从里到外都是戏。
这种由岁月砌成,浑然自得的气质,确实是“小鲜肉”们所没有的。
查阅资料才得知他个人的舞台经验达到4000多场,超过40多部电影,电视剧作的演出。
有国外网站称他为“天生的演员”。
出生于南斯拉夫殖民家庭的他,常常在著作中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表演天赋,更难得是他演绎出的精神力量并且有着强大的舞台感染力。
我们在电影里,看到了一个,南斯拉夫男人,一个南斯拉夫的老男人,一个南斯拉夫的老男人作为一个父亲的“深沉与勇敢”。
当然,现在称为塞尔维亚也许更合适,但常年被父亲辈灌输的思想,总让我觉得用南斯拉夫更能体现如此的硬汉形象。
有了这样的演员,故事变得很简单。
却不乏轻松与幽默。
以下文中包含剧透:10岁的孤儿西玛在得知自己是被亲身父母抛弃并装在贩卖香蕉的纸盒后,选择了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当然,此刻的他,并不懂生命的含义,只是在孤儿院主任的关怀下,体弱的他有着模糊的“父母”概念,当他遇到有意愿领养自己的“澳大利亚”夫妻时,一脸的无知和漠然就能知道。
火车司机伊利亚,和父辈们一样,在一个由火车司机组成的小部落生活,独自一人,每天对面着轨道,调度电话,和未知到来的死亡。
他经历了很多次的生死,关于他人的生死,甚至朋友和家人,但依然坚守着这份职业。
对他和其他火车司机来说,刹车是他们的分内,但刹车所能控制之外的生死,他们不能抉择。
就像撒旦的意志无法违背。
他们经历了创伤后的重塑,心灵的自我疏导,但太阳升起后,依然伴随着火车汽笛声,开出驶往下一站的火车。
某一天,他们遇到了。
撒旦没有带走小西玛。
也许是因为天生的善良,也许是没有亲人的孤独,硬汉收留了孤儿。
而镜头,也一晃从少年变成青年。
毕业后的西玛想和父亲一样成为火车司机,但一个“老司机”的痛楚又岂是一个毛头小子能懂的。
在毕业典礼前,父亲送给儿子衬衫后,儿子开心得想拥抱他,他却推开:我们家族的男人是不会拥抱的。
一个作为战斗民族的直男宣言。
LOL。
和许多父亲一样,伊利亚不允许儿子从事司机的职业,而且安排了调度的工作。
有意思的是,在送儿子去城里的车上,儿子再次质问父亲为何管教他,并且不是自己亲身父亲时,伊利亚沉默了一秒(注意,这里是真的停顿了),说:我从没说过你是我的儿子。
我相信这一秒是痛的,连观众都是痛的,即使镜头用切换带过了成长的那些年,也没有用更多细节刻画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抚养,但是镜头会说话,光是那个眼神和镜头,让我们看到了无声的爱。
就和现实一样的,爸爸很少说爱我们,但是我们知道。
就够了。
一切最终敌不过儿子遇到危险后的求救,西玛在被不称职的火车司机教授了几招驾驶技巧后,因为紧张无法刹车并且最终跳车而导致火车脱轨。
这一幕,节奏紧张结局反转,也是第一次电影的小高潮。
最终父亲被儿子的意愿妥协,手把手教儿子开火车,这一次,他是认真的,而西玛,却因听其他老司机所说的“你一个月内就会遇到第一起事故”而惴惴不安。
离开家的他如愿成为了司机,也开始酗酒,有了胡渣,但是终日害怕亲手结束他人的生命,他是懦弱的,但也许,也是我们正常人的懦弱。
故事最有趣的一幕,就老人走到铁轨,劝说一位想轻身的人是否能明天来到这里被自己儿子所驾驶的火车轧死,反正死哪里都是死,也不晚这么一天。
大家都笑了,而这人却因为嫌自己的生命太廉价而放弃了自杀念头。
所以,镜头移到了观众们最不想看到的一幕。
伊利亚穿上整齐的西装,和幻想中的爱人告别,带着公文包,和平日一样的沉着出门了,这一次,他打算不再回去,用自己的死拯救儿子的堕落和焦虑,换来他的成长。
听上去荒诞,但在这个故事中,又是那么和谐。
当然,导演是不希望大家在这种情绪中结束这部电影的。
故事的结束,大家都知道了,故事的最后,是西玛在遇到父亲前,偏偏碰到了之前教自己开车而酿成大祸的醉酒司机。
卒。
电影的画面更加明朗了,美丽的塞尔维亚,明亮的火车车厢,父亲和一直喜欢自己的好友开始了新的一段感情生活,而火车头里,是成熟又干练的西玛。
西玛的眼睛,和伊利亚在电影开头时的一样,蓝色,透明。
有很多细节很喜欢,比方火车屋外的花束,精心的养殖是为了祭奠被火车轧过的灵魂;比方父亲在幻想中的旧情人,在他准备出发自杀前说的“你不会回来了”;比方另一对伊利亚的好友夫妇,甚至自己的小孩也死在了伊利亚的火车下,却依然关怀和爱着西玛。
有一种大爱,甚至超越生死,因为有无奈,毕竟,当你恪尽职守还发生了你所不希望的事情,生活还要继续。
逃避才是懦夫。
感谢一个“老司机”的故事,让我们也会想想自己对于生活,对于工作,对于爱的态度。
4星,这片子就是拍的苦中作乐。
人生总会遇到事故,总会有艰难。
如何应对事故,克服艰难,笑对人生。
这片子给出的答案不错,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来演绎死亡,虽然惨烈,悲伤,甚至沉闷,但这就是人类的坚强,是老司机钢铁般敬业执着的内心。
该来的总会来,人生就是要破处,要跨过每一个坎儿,所以那就面对疾风吧。
但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平安,一切都会圆满……上帝并没有说:“你们不会被诱惑,你们不会受分娩之苦,你们不会生病。
”他说的是:“你们不会被打倒。
”这段话我记得实在太清楚,以至于成了我脑中的一把尺子,总用它来量天量地量人心。
看完这部《火车司机日记》,我首先想到的,还是这段话。
我想:我是被这段话教育了。
又想起种田山头火的一句诗:人自深山出,遥遥负茧行。
多么朴实无华的一句诗啊,却直接道出了人生的是其所是。
除了那些本能的东西,我们的人生,是被教育的人生。
所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和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都是被教育的结果。
某种意义上,人生似乎被教育得更方便了。
我变成了我的教育的完成形态,一切都按照写进我大脑中的代码来执行就可以了。
小时候参加某亲戚的葬礼,周围的人都眼含热泪,唯独我哭不出。
我立刻陷入一阵恐慌,害怕自己在旁人眼里是个冷血无情的人,于是灵机一动,偷偷地掩嘴打哈欠,几个哈欠下来,便和大家一起热泪盈眶了。
对此,我并没有感到丝毫羞愧,反倒有些得意。
只在母亲紧紧搂住我,一边给我抹眼泪,一边放声痛哭的刹那,有些过意不去。
现在想来,那时的我还没有懂得悲伤,却已经被教育得学会悲伤;那时的我还没有经历悲伤,却已经在教育中演习悲伤。
等到生命中的那些重大时刻来临,我早已做足万全的准备,准备好真情流露了。
影片中,火车司机伊利亚被教育得多么专情啊!
他的恋人在他眼前丧身车轮,他对她念念不忘三十年。
在西玛想要亲吻他时,他说“托多罗维奇家的男人,从不亲吻彼此,我们就是这样被教育大的”。
在面对红粉知己的深情示爱时,他说“我不是那样的男人”。
再看西玛,他在孤儿院中被“教育”成了一个“弃婴”,所以他想到了自杀(这当然也是教育的结果)。
他被伊利亚教育成了一名火车司机,又被教育说每个火车司机都会撞死人,进而陷入焦虑。
很多时候,人生之所以不那么美好,恰恰是因为教育对人生风险的大量剧透。
于是,人生就变成了一场开卷考试,即使考到了一个很高的分数,也不会有多大的成就感。
我并不是想说伊利亚不好,教育不好,我想说的是,我们的选择,我们的人生并不是偶然的。
教育,如果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是它让我们很难对人生的提问给出另一种答案。
而这另一种答案,或许就是人生新的契机。
当我们抱定了某种人生信条,建立了某种为人的方式,我们很可能已经把自己囚禁起来了。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三十年虚与委蛇,或者三十年一往情深,或许都有意义,或许都没有意义,其实并不重要。
问题是,我们的幸福如何安放呢?
一个火车司机一生中一定会有压死人的经历,故事的序言就很抓人。
对于喜欢火车和移动风景的人来说,这是份浪漫的工作,然而这一度是个悲伤的故事,关于如何接受失去,度过宿命的痛点。
不是他生而严肃,只是人生经历的分量很重,像满负荷的车厢,借路途的连接处击出单调的节奏。
画面都很有摄影感,用了墨绿色滤镜的那种,是车皮的颜色,也是深沉版的生命的颜色。
成为火车司机的梦想有点危险,危险又怎样,危险又明亮,这难道不是被向往的东西该有的样子嘛。
一生和火车相连的他们仿佛一辈子都在路上,却又哪儿也没去。
❶塞爾維亞電影和黑色幽默❷「我們沒有罪 但我們很遺憾」❸老父親躺到鐵軌的那幕星空 ❹南斯拉夫景色美 ❺父子情懷的內核表達真是全球通用
有趣~
撞到了人焦虑紧张,撞不到人更焦虑更紧张
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火车司机压不到人会那么紧张
面对与突破的主题,老头性格塑造尚欠火候,冲击奥斯卡还是弱了点。
风景和故事都是5星,就是幻觉那段有点俗了,而且也没说明白一个人为啥吃了两份饭 2018-5-26
喜欢这个质感粗粒的塞尔维亚申奥电影。火车两次刹车停下,就像是命运的轮回,老司机躺在冰冷的铁轨上,因为他深爱他的孩子,也因为这份爱才不愿他从事这份职业。当你越是恐惧,越是要去面对。火车司机职业生涯中平均要撞死20多人,虽然他们是无罪的,但一生要活在愧疚中,无论如何,人生总要向前看!
喜剧外壳之下,是个悲剧,关于成长,关于死亡,无数的人依然在不断地证明,为未来做出牺牲是值得的。
好难得能把火车司机拍得这么浪漫,撞死人成为身份中极为自责又得以放松的部分,确实东欧有点像南美,工业已过,繁华城市未至,留下粗野的太阳。
豆瓣能不能改下支持半星,总有电影给四星太多给三星太少
片名:白左养成日记。“儿子,怎么不开心啊,啥,担心死人开不了火车,没事,我来给你练练手吧。”一丁点小事,在一堆人的命来挽救一个小屁孩的小抑郁,最后得到小确幸的结果,真够白左的。
朴素通透豁达
题材挺有意思的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这样的现象
其实,那就是余华《鲜血梅花》那种叙事套路。各种矛盾纠结一起,怎么也解不开,然后意外地,全部都解开了。
饱尝苦痛,才知幸福不易;直面恐惧,才能勇敢前行;历经死亡,才懂生命可贵。
无意中在六公主看到的,全程看得懵懵懂懂,后来才知道原片有150分钟左右。也许是剧中关于火车司机关于撞人的调侃有些直白,六公主的48分钟版本里基本没有提及,所以当我在看到父亲不让孩子继续从事这个行业时有点困惑,以为是担心火车司机的工作过于枯燥。说实话,把关于火车撞人这一核心内容剔除,与原片基本就是两部片子了。父子形象的刻画值1.5星,风景和场景值1星,另外0.5星是因为我刚好看了余华的《第七日》,其中讲述铁道工和养子间的故事,莫名奇妙觉得这个设定有些熟悉。期待有机会能看原片。
全场爆笑的高级喜剧,正是对生命充满敬畏,才会踩着火车加速板一路勇敢前行。
色调柔和舒服,仰望星空真的太美了。
黑色幽默的背面透着温情。
入行之前多渴望幹這一行,幹了半年精神頹廢人都不正常了,還真是幹一行恨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