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杀死比尔

Kill Bill: Vol. 1,标杀令(港),追杀比尔(台),杀死比尔:第一卷,谋杀比尔

主演:乌玛·瑟曼,刘玉玲,薇薇卡·福克斯,达丽尔·汉纳,大卫·卡拉丁,迈克尔·马德森,朱莉·德赖弗斯,栗山千明,千叶真一,刘家辉,迈克尔·帕克斯,迈克尔·鲍文,国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日语,法语年份:2003

《杀死比尔》剧照

杀死比尔 剧照 NO.1杀死比尔 剧照 NO.2杀死比尔 剧照 NO.3杀死比尔 剧照 NO.4杀死比尔 剧照 NO.5杀死比尔 剧照 NO.6杀死比尔 剧照 NO.13杀死比尔 剧照 NO.14杀死比尔 剧照 NO.15杀死比尔 剧照 NO.16杀死比尔 剧照 NO.17杀死比尔 剧照 NO.18杀死比尔 剧照 NO.19杀死比尔 剧照 NO.20

《杀死比尔》剧情介绍

杀死比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部令人眼花缭乱,绝对能带给您感官刺激的动作电影。一个新娘(乌玛•瑟曼Uma Thurman饰)在自己的婚礼上遭到了暗杀,婚礼瞬间变成了一片狼籍的红色。幸运的是,新娘并没有就此消失,而是在四年后苏醒过来,并且接受了高强度的各种各样的武术训练,开始踏上了自己的复仇之路,在世界各地寻找给自己带来灾难的人。当然,她也遇到了许多阻碍。日本杀手(刘玉玲饰)就是其中之一。 这场红色的复仇之路究竟伸向何处,又有多曲折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青田街一号午夜整容室富江之恶魔再生永远的守望108~海马五郎的复仇与冒险~追着彩虹的我们封神之人鱼传说网者荣耀狼溪少林寺十八罗汉越南战争轮回的拉格朗日第二季继母后妈我早就死啦!诡婳狐无主之地香蕉喵不可思议的伙伴们匿名者警视厅“键盘杀人”对策室星河战队2:联邦英雄沥青之城麻辣母女波士顿法律第三季侠捕之疑云密布永远的母亲逃离生存营晚期四重奏蓝月夺钻狙击红粉舵爷

《杀死比尔》长篇影评

 1 ) 性与刀:《杀死比尔》中的女杀手、“暴力美学”与恋物

绪论:昆汀·塔伦蒂诺,可以说是当今影坛最具有风格和个人特色的导演之一。

在论及他的创作手法和美学风格时,莫过于其电影中“暴力美学”这一要素。

而《杀死比尔》在与昆汀其他电影的横向比较中,(诸如,《落水狗》、《低俗小说》,包括昆汀只是参与编剧的《天生杀人狂》等),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在于影片中实施暴力的影像主体,几乎全都集中在女杀手这一类银幕形象之上。

所以有关此电影的解读,除了惯常见诸在刊的“后现代”“黑色幽默”“戏谑”“反讽”“荒诞”等关键词的之外,是可以被重新语境化的,至少将其从审美议题带入性别视阈。

因此,昆汀的《杀死比尔》为考察女杀手形象的银幕构建,提供了集中而丰富的文本土壤。

在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暴力美学”这一电影术语是如何将女性形象客体化,同时利用镜头调度与影像机制来对物化后的女性身体进行凝视与消费。

《杀死比尔》本质上揭示了一种为了满足视觉快感的原始欲望。

那“暴力美学”的电影风格就是其最直接的产物,进一步形成终极恋物。

所谓“恋物”在此是指:对女性身体的物化、凝视、迷恋、消费。

电影借由“暴力美学”风格的镜头调度,引诱观众以恋物的观看方式,在隐喻上占有被色情编码后的女杀手形象。

正文:《杀死比尔》这部电影的叙事主线极为简单,一位原本在杀手组织中代号为“黑曼巴”的新娘,在其婚礼上遭到组织的暗杀。

她在四年后苏醒过来,开始一路调查寻仇。

她也接受了极为严格的武术训练,挥着两把武士刀将当年参与婚礼暗杀的几位女杀手逐一杀死,同时也更加接近这一起复仇事件的幕后,那个名为“比尔”的男人。

整个复仇故事的叙事其实具有缺憾的,一个围绕复仇而展开的主线被昆汀用各类风格化的镜头肢解,揉杂了动画分镜、黑白慢镜头、经典的警报声配合镜头闪回等一系列堪称花哨的剪辑技术,来将电影在最大程度上风格化。

可以说,在《杀死比尔》中,电影叙事被放置于不太重要的地位,风格之上的“暴力美学”借助形式而占据主导。

这也导致影片主角,有关复仇主题背后的人物弧光和逻辑动机在电影叙事学层面变得非常疲软。

整部电影像是在电子游戏里一般,唯一重要的叙事就是让女杀手“新娘”不断升级打怪,遇到更多更强的女杀手,承接一场又一场华丽的暴力镜头来满足视觉效果与刺激观众。

一路的打斗与寻仇,在影片的最后找到游戏的终极Boss“比尔”的线索,直到这里才堪堪点题,也即所谓的“杀死比尔”。

此外,我们几乎不能在该电影中找到任何叙事上的雕琢。

可以说,由特写构建的“暴力美学“化的女性身体,就是影片的全部内容;而影片中的诸多风格各异的女杀手,就是观看的直接承受者。

她们是凝视的收束者,一切目光从片场导演的摄影机开始,直到电影院银幕外的观众,一切的观看最终都聚焦在影片中的女杀手身上。

还有一组镜头可以说明影片内部女杀手的银幕形象,本质上都只是恋物符号的堆砌。

例如,“黑曼巴”新娘的李小龙的紧身服、组织里独眼杀手的纯白护士制服、石井艳充满东瀛想象的日本和服、流星锤少女的日本女高制服——这些武打服、护士服、和服、校服的选择,并不仅仅只是出于审美考量。

女杀手们都被安排穿着,承受观看,迎合并意指着男性的欲望。

再以影片中的和服为例,电影中除了刘玉玲扮演的日本黑帮首领石井艳穿着和服以外,昆汀还安排了女主角“新娘”穿着纯白和服接受武士刀的镜头。

在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中,强调东方式的美来自于某种遮蔽下的阴翳。

在日本和服的审美语境之下,利用层层叠叠,华美繁复的和服款式将女体不断加以遮蔽,通过阻断凝视的方式来烘托女体的高雅、高贵。

一种节制而克制的美,通过适当的压抑来最大程度的调动想象,正因为“禁色”才显得“情色”。

而最终将华美繁复的剥开,我们终于看到女体的呈现时,这一过程之中的情趣才是“禁”到“色”的美,官能从压抑中解脱而叹谓美的终极在场。

而电影着重穿插诸多身着日式和服的女杀手镜头,是一种对于压抑和禁忌的感官调动。

电影中和服的最终曝露,是通过砍削掉石井艳一片颅顶而达到某种暴力与恋物的协同高潮。

而电影中的女杀手身着紧身武打服、护士服、高中制服之类的安排,也显得饶有意味了。

这一切并非服装符号本身具有色情意味,而是恋物化的观看癖,塑造着对象的身体之美,将之转变为自身即可满足的某物。

决定性的男性凝视把它的幻想投射到照此风格化的女性形体上。

女性同时被观看和被展示,她们的外貌、着装为了强烈的视觉和色情冲击而被编码,从而能够把她们说成具有被观看性的内涵。

昆汀的“暴力美学”,从一开始就充斥着刻骨的男性凝视,气球一样满屏乱飞的人体断肢,高压水枪一般四处飞溅的猩红血迹。

各种正打、反打、特写镜头,全都集中在女杀手的身体上,宛如步步紧逼的性交。

似乎通过这种影像生成机制,使得他们唯一的性满足,只能来自于观看一个被物化的“她”。

而这种追求视觉快感与官能刺激的观看路径,最终只能导向对银幕形象的终极恋物。

女性身体的被消费,女性杀手被物品化为美艳而锋利的武士刀,依旧没有主体,只是欲望的客体——这就是借助“性”的恋物观看驱动,导致银幕上作为女杀手的她们,只能变为一把“刀”。

因为刀是不具备主体性的物件,它永远只是处于附属地位的客体。

它无法主动的攻击任何人,因此它是绝对安全的。

那么自然它也不会激起男性的阉割焦虑,是故它能被色情化的观看与凝视。

基于这个逻辑链条,那么银幕上的女杀手必须也只能被物化为某种不具有主体性的物品,才能最大程度激起观众所追求的视觉快感。

那么“暴力美学”范畴下构建的女杀手银幕形象,她在影片中的一切施暴都只为了视觉快感而存在,而该题材下的女性暴力叙事,就只能沦为一种对于影像风格的投诚,以及对于商业机制的合谋。

小结:昆汀在《杀死比尔》中所缔造的“暴力美学”,像是吗啡合成的人造糖精,借助电影工业一起生产甜得发腻的冰淇淋,风卷残云吸食完,腹内依旧空空如也。

对于女杀手银幕形象的“消费”一旦完成,欲望也被明码交换,女性的主体早就被糖精腐蚀,那么女性暴力题材就是商业噱头,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

劳拉·穆尔维在《观影快感与叙事性电影》一文中认为:“利用作为控制时间维度的电影(剪辑、叙事)和作为控制空间维度的电影(距离的变化、剪辑)之间的张力,电影的编码创造出一种凝视、一个世界和一种客体,因而制造出一种按欲望度量剪裁的幻觉。

正是必须打破这些电影编码及其与格式化的外部结构的关系,才能对主流电影和它所提供的快感提出挑战。

”本文对于《杀死比尔》这部电影内部有关女杀手形象建构,到“暴力美学”内涵中所蕴藏的视觉快感需求,再进一步勾勒出该观看脉络内部的恋物情结。

这部电影通过其镜头的调度和运用,以及对影片中女杀手造型符号的迷恋,其中内部潜藏的色情快感与恋物观看便慢慢浮出。

但观众毕竟是可以具备超越性的主体,正如劳拉所言,“对于快感或美进行分析,实质上就等于毁掉它”——而这恰恰也正是本文的意图。

我们期待能够解构这种以女杀手为银幕上施暴主体,“暴力美学”为主要视觉风格的电影内部所蕴含的恋物快感,同时试图呼吁一种来自观者的超越性。

在这种超越性的视野之下,我们看到的将不再是“性”与“刀”,而是一个又一个鲜活而具体的人,一个又一个真正具有主体性的“她”。

 2 ) 昆汀大爷是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天才

《杀死比尔》。

9分。

昆汀·塔伦蒂洛大爷导演作品。

昆汀大爷是这个世界上最独特的独一无二的影视天才,他如此傲娇、随性的编写了这么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

乌玛·瑟曼饰演的新娘在新婚礼上被组织屠杀,老大叫“BILL”。

幸运的是乌玛四年后苏醒了过来。

于是开启了复仇之路。

这部电影几乎是昆汀才华的集大成,东方美学、西方生存法则、暴力、中国功夫、日本武士道、动漫,无所不用其极。

但恰到好处。

最令人难忘的是片中的服部半藏武士刀,它如此具有仪式感,而让人过目不忘。

乌玛·瑟曼同时也是本片编剧。

 3 ) 影评|混搭中体现的极端个人主义风格

Letterboxed英文版昆汀塔伦蒂诺一直被学者理解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伯多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在场形而上学”等的批判与解构。

无论是落水狗还是低俗小说,再到这部杀死比尔,我们都能发现昆汀利用自己对于老片子的理解与现实进行杂糅形成自己独特的“恶搞美学”B级片,我们在他的电影中可以看到无数以往电影的影子,他将这些碎片拼贴在一起加上自身独特的视听语言让观众沉浸在其电影宇宙中。

《杀死比尔》在昆汀的电影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一环,他将反高潮设计以及自己的电影情怀完美的融入进了这个系列并且开创了有别于吴宇森等导演的暴力美学。

一些高潮迭起的段落会给观众带来感官上的刺激,但昆汀偏偏不这么做,在《杀死比尔》中就有着类似反高潮的戏剧点,在汉娜被派来杀新娘时,观众知道主角并不会在这一场戏就死掉,所以这样的戏会很难去掌握调度,既要保持紧张感和趣味性,又要巧妙把握时机和节奏,既要有一点幽默桥段,也要为未来的故事发展营造惊险氛围。

开场的画面昆汀利用一个虚焦的护窗网来表明汉娜并不能优雅的踱进病房完成暗杀,当汉娜进入病房时,机位一直处于床下接着不断上仰到汉娜占据屏幕大部分,这时观众就可以感受到她在场的危险性,之后昆汀用了很多个特写来表达此刻新娘的弱势,为了确保观众没有任何疑虑,镜头再次切到针头扎进输液管的特写,这就是关键情节。

之后便是经典的反高潮设计,汉娜的镜头仍是之前的构图,这时昆汀让她接起电话来缓解观众的压力,此时蒙太奇哎切到比尔的手部特写,给人一种压迫感,当镜头再次切回医院的场景时,我们会明显的发现汉娜走到了窗户旁边,而此时在整个画面比例来看,新娘占据了大幅度的比例,这表明人物脱离危险,当观众的心理放松了之后,镜头又再次切到汉娜的主观,这个“恐怖片视角”让观众以为又会发生危险,可此刻却戛然而止。

昆汀除了对镜头的把握以外,对音乐的品味和挑选也很具又特色,在新娘的复仇追杀直接晋升为杀手的游戏中,低沉浑厚的爵士乐、脚鼓、口哨、中国的萧乐和日本的武士道音乐等都是昆汀对音乐的复古与重现,看似与剧情格格不入,实则让节奏更切合了杀手复仇的血拼与惊悚主线。

另外影片多次使用了黑白相间的表达手法,黑白画面将观众从现实带回记忆,从紧张带回平静,看似无关,实则是昆汀为了完成颠覆和剧情拼接时的一种过渡手法,如果缺少了黑白与彩色的过渡,生硬的转场可能会损伤本片心理上的观影时空感。

正因为影片采用了这种方式,才将时间和空间顺序完美排列,恰到好处地让视觉的冲击松弛有度,这也是昆汀怪诞风格的特色。

到了第二部,无论是弱化打斗场面,几十秒比尔就死在了新娘手下还是平静的一枪盐弹致胜都充分的运用了反高潮设计以及声画对位。

昆汀的暴力美学并不完全出自于他自己的思考,相反他的片子有很多的“拿来主义”也可以被称作是恶搞美学,不同于中国的恶搞美学——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而是把各种电影中的经典片段抑或是服装搭配拼贴在一起,让观众能够一瞬间看受到这个电影在之前看到过,苏珊·桑塔格曾经在她的《恶搞笔记》中提到“恶搞品味背弃了普通审美的好坏轴心。

不过,它所要表达的并不是--好就是好,或坏就是坏。

它想要为艺术和生活提供一套补充性的标准”。

恶搞从不缺乏打破禁忌的勇气,其值得玩味之处就在于这种政治上的颠覆性。

落水狗致敬了龙虎风云,八恶人致敬了西部片......昆汀电影中致敬元素并不在少数,杀死比尔尤其,我更愿意理解为这是他给邵氏武侠片的情书,在杀死比尔的开头便直接加上了邵氏兄弟著名的商标片段,昆汀借用邵氏,邵氏借用华纳兄弟,这种符号上的挪用体现了好莱坞与香港电影循环往复的流通性。

在影片上,昆汀参考了《黑衣新娘》、《复仇的女枪手》、《修罗雪姬》......而片子中的母题复仇一直是华语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主题,邵氏的各种类型片都有着复仇元素,尤其是《爱奴》《毒女》《索命》三部曲,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的设计,杀死比尔怎么看都是在向其致敬,对于现在来说也恰好对应了所谓的女性视角题材,四部影片的性侵场面拍的并不写诗,却足以激起观众的愤怒,为随后女主人公的复仇提供正当的理由,同时四部影片的结构“侵犯-复仇-成功”完全依赖于叙事以牙还牙来隐藏这种性剥削和暴力剥削,也就是说这些影片的叙事是建立在性暴力性迷恋这种道德上值得质疑的基础上,却又狡黠地引导观众回到传统的道德主流中,既让观众的视觉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又让观众得到一种道德上的恰当感和宽慰感,因为观众已经被影片叙事中伸张正义的策略制服了。

性甚至是变态的视觉观感已经转换成来看一种冤冤相报的暴力快感。

其实不仅有着香港电影的复仇命题和致敬,杀死比尔中还有日本武士电影元素,无论是武士刀还是日语画外音“那些真正的战士,在战斗之中,唯一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压抑所有人性里的情绪和同情......”都展现着日本武士电影特征。

另外,昆汀常用动画片的方式来表现剧情,比如百步蛇的成长过程,日式成人动画有着庞杂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产生的画面感染力一点也不逊色于真人表演。

《落水狗》里的人生如棋子的茫然;《低俗小说》中对于《圣经》的解读;《杀死比尔》中的母性回归,昆汀的电影中一直带有着一种打破,这就是其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电影叙事技巧的展现,昆汀塔伦蒂诺电影的无序性,拼接性,杂糅性正在变成其独特的电影符号。

 4 ) 三个疑问

1、她四年后醒过来,怎么一看自己的掌纹就已经知道自己昏睡了4年?

2、为什么脑袋被枪打穿了还能不死?

3、人体血液的压力真的有那么大么?

把手臂、大腿、脑袋砍掉,就会“扑哧”“扑哧”的喷出来?

这配音真的是绝了,真刺激

 5 ) 向张彻致敬,向昆汀致敬

“报仇一定要冷静”。

昆汀在故事的开篇就揭示了影片的主题:复仇。

而这样的故事主题,加上开头熟悉的音乐和邵氏“SB”字样,就知道远在美利坚的流氓导演昆汀在向自己的偶像香港动作片大师张彻致敬。

虽然是90后,可是对于好些年的港片脑残粉来说,张彻这样的名字依旧是不可忽略的,张彻的电影在现在来看依旧很好看,《刺马》《独臂刀》等经典现在依旧是不可不看的。

张彻的影响力在华人影视圈也是无可比拟的,《刺马》的副导演吴宇森在九十年代拍出来《喋血街头》向张彻致敬,前几年陈可辛导演的《投名状》依旧是向张彻《刺马》的致敬,更不用说影视圈众人对于《独臂刀》的致敬和翻拍了。

所以,港片粉的昆汀怎能忘了向张彻这样的大师致敬呢!

杀死比尔,首先是一个复仇片,是一部典型的《独臂刀》类型的英雄片,整个故事的建制是典型的张彻式英雄复仇式故事。

开头,主人公(英雄)处于劣势,几近于死亡,昆汀不同的是直接展示给观众的是一个赤裸裸的劣势,新娘被虐待的不成样子,加上大反派(其实是爱人)的变态的话语和脑袋上血腥的一枪,不去渲染反面人物是怎样欺负我们的主人公的,不去渲染英雄人物的反抗,有的只是绝望,而这样的开局无疑更加有力。

然后就是英雄人物大难不死,得遇高人相助。

不过我们的主人公没有这么幸运,虽然大难不死,可是就她的是没有怜悯之心的警察,接下来等待她的是医院工作人员用她的身体去赚钱,让那些性饥渴的男人去满足自己的欲望,这还不够,独眼女人还要来给他补上一刀,可是补刀机会都不给,要让她生不如死。

昆汀开始部分对于主人公弱势地位的渲染时张彻都比不上的。

可是,无论如何,我们的英雄还是活下来了,靠着自己的意志。

而且得到高人相助,日本高人服部半藏破坏自己的誓言为新娘铸造了一把最好的日本刀,接下来这把日本刀展示了惊人的杀伤力。

当然,在2里面,依旧有高人相助,刘家辉饰演的中国高人白眉传授的绝世武功帮助新娘最终完成复仇。

当然最高潮的部分是复仇部分,这也是电影最热血的部分。

新娘武功学成之后,手中又有绝世兵器,当然要按照名单逐个复仇了。

第一个死的人过于弱势,当然用不上服部半藏的宝刀了,刘玉玲饰演的日本女杀手才是第一部最大的BOSS,所以对于这部分的渲染时很棒的,当然这时候作为港片粉的昆汀不忘了向李小龙致敬,新娘一身黄色衣服,面对一众日本黑帮精英,不得不让人想起猛龙过江里的李小龙,不同的是李小龙靠的是中国功夫,新娘靠的是服部半藏的宝刀(北野武看了一定不满,怎么日本黑帮精英这么菜,被一个美国妹子打的七零八落)。

接下来的复仇更是险象环生,不过还是最喜欢和刘玉玲决斗这一段。

为了更好地向张彻致敬,昆汀特意请来了袁和平做动作指导,还请来七十年代很红的动作指导刘家良的弟弟刘家辉(没看过他的影片,据说当时很红的动作明星)扮演中国功夫高人,很多外景拍摄风格也是很典型的张彻风格。

当然,如果昆汀只是向张彻致敬拍一部美国人演的香港动作片,昆汀就不是昆汀了。

昆汀无论是拍什么类型的片子,都要加入自己的风格,他只拍昆汀风格,那就是他自己的昆汀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是吴宇森,《英雄本色》里的小马哥有着用不完的子弹,当然还有飞扬的飞鸽,比起同为张彻弟子的吴宇森,昆汀无疑更加暴力,当然也有着自己的一套美学。

昆汀的暴力美学少不了音乐,如果没有经典的配乐,昆汀的暴力美学只是暴力,没有配乐的渲染,情节再怎么险象环生,也不会有这么大吸引力。

昆汀年轻时候不仅看了好多电影,也听了好多音乐,影片中的配乐曲曲经典,却都不是可以为影片定身量做,而是四处收集而来,大杂烩而成却放的天衣无缝。

印象最深的是独眼女“加州山蛇”出现的时候那一段口哨,这一段口哨是六十年代一部电影《Twisted Nerve》的同名配乐,中文名叫魔鬼天使,放在那里展现的是魔鬼天使一样的“加州山蛇”,用的恰到好处。

一开始,只有单独的口哨音。

口哨轻快诙谐,像一个游游荡荡的人四处闲逛,画面也正好是“加州山蛇”步履飘逸的样子:镜头从背影到鞋跟,再从鞋跟到手中的伞柄,最后拍到正脸,每一次切换都像口哨音一样干脆轻快,此时除了“加州山蛇”脸上的眼罩,并无惊悚之感。

随后,合成器伴奏音加入,时间正好卡在“加州山蛇”移出镜头而画面沿着空荡荡的医院走廊前行的时刻。

这时伴奏音和口哨音是不和谐的:不仅在音调和节奏上不和谐,伴奏音还有着一股凸于口哨音的锋利冷峻,这和走廊中光线渐暗形成的压迫感呼应,惊悚感开始沁入。

之后画面一分为二,一半是病房中新娘的脸,另一半是“加州山蛇”在谋杀前的准备工作,口哨音和伴奏音这时像两股溪流汇聚到一起,连同镜头的两半也一起汇聚,把惊悚感烘托起来,达到了一种微微躁动的小俱声势的恐惧。

突然,口哨音和伴奏音又分裂了,伴奏音急速下滑、跌跌撞撞,而口哨音一如既往地平缓,再看镜头——恰好是“加州山蛇”在用针管抽取谋杀新娘所用的毒药。

最后,口哨声渐歇,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管弦乐打击乐的大合奏,轰然汇聚在一起然后四散开来,与此同时,“加州山蛇”准备就绪,她戴着眼罩、托着毒针和托盘、面目狰狞,在杂乱的轰轰作响的音乐中,迎着镜头走过来,走向新娘的病房——昏迷的新娘坐以待毙。

昆汀的暴力美学之所以独步影视圈,有着自己鲜明的风格,与他鬼才一样使用的配乐有着很大的关联,每一曲子都看似信手拈来,用起来确实天衣无缝,甚至是无可代替,这是昆汀的鬼才。

当然,昆汀对于张彻的颠覆不只在于完美的暴力美学,还有就是电影的主题还有爱情。

张彻的电影向来阳刚,注重快意恩仇,女人在片中是分量很少的,更不用说爱情,注重的是兄弟情的刻画(当然在腐女眼里就不好说了),而昆汀直接颠覆了这一点,不仅英雄人物是女人,影片主题在快意恩仇之上加了儿女情长,无疑,《杀死比尔》更是一部爱情片。

当然,昆汀花了四个小时去渲染复仇,对于爱情的渲染的时间缺少的可怜,结尾处新娘用“五雷轰心掌”结果了比尔的时候更是简洁,几乎没有情感渲染。

当然,没有可以渲染的爱情不代表没有爱情,反而是更浓烈的爱情,只不过我们的主人公虽然是女儿身但是同样具有张彻电影的阳刚,除了最后在厕所哭泣的部分,几乎不去渲染爱情,可是这样的爱情——此情可待成追忆——更加令人心痛。

故事开头部分,新娘歇斯底里喊出“我怀的孩子是你的”的时候,变态杀人狂说出“此时此刻受虐受罪的不是你,而是我自己”的时候,就应该怀疑这一段复仇绝对有更深的故事。

昆汀对于爱情线索的笔墨用的不多,但是绝对不会去省略,所以一直期待着知道他们的爱情,不过昆汀不给机会。

“在测试条变成蓝色前,我可以从摩托车跳到高速飞驰的火车上,为了你。

但测试条变蓝以后……我再也不是以前的我了,不再是了。

因为我要做妈妈了……你能理解吗?”一个女杀手对曾经给了她脑袋上一枪的爱人说。

除了爱情,这还能是什么?

第二部最后部分的那一段晚餐时最喜欢的部分,也是高潮所在。

一部复仇电影的最后部分竟然那么温馨,虽然不可避免地悲剧收场,可是终究少了血腥。

最后时刻新娘和比尔的对话,估计很多情侣都很熟悉,只不过是情侣间的吵架而已。

一般而言,第二天去哄一下就可以和好如初,可是两个拿着服部半藏宝刀的人吵架就很危险了,更何况有一个人还会五雷轰心掌。

可惜,曾经读过无限美好时光的他们,当一方消失的时候,另一方疯狂的去寻找,都那么重视对方,最后却只能互相举起不世出的服部半藏刀,他们都对对方做了最残忍的事情,都疯狂的报复,他们的爱情里,没有忍耐。

但是他们又都是最熟悉彼此的,所以才会在对方最容易受伤的地方插上一刀,似乎只有这样,他们的爱情才会地久天长。

爱情里的男女,怎能用常理去理解,要不怎么会温柔的告诉对方五雷轰心掌的威力,然后死于五雷轰心掌之下。

或许,如简媜所说,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须以死来句读。

最后,和昆汀一起向张彻致敬,在向张彻致敬的同时,向致敬和颠覆张彻的昆汀致敬。

 6 ) 聊以忘忧——《杀死比尔》

多年以后,当我在大学的电影课堂里面听到“暴力美学”这个听似自相矛盾,想似玄乎无比的词时,我无比幸福的追忆起和昆汀•塔伦蒂诺的第一次相识——《天生杀人狂》(编剧)。

看完那个电影我给一个朋友打电话,当时的声音带着兴奋的颤抖和惊魂未定的迷狂,我说,我看傻了,竟然电影能这么拍,竟然好莱坞真的这么伟大,竟然我这个的血液里流淌着如此乖戾的元素,能够被这个顽童无以伦比的视听语言如此轻易的捕获、激发……四年后,看到《杀死比尔》,昆汀当导演。

此前还看过他导演的片子就是那部真正称得上“好玩儿”的《低速小说》。

他是一个永远能够给人惊喜的怪孩子,让人振颤到五体投地都还想再朝拜一会。

一种彻底的折服。

从《天生杀人狂》到《杀死比尔》,对昆汀•塔伦蒂诺一如既往。

他的暴戾让人幸福,他的电影让人忘忧。

“复仇是最好吃的凉拌菜。

”这句开场白让我想起《天生杀人狂》中那句“杀人是纯洁的事情。

”昆汀的暴戾美学完全是美式的,充满快乐、半消遣型的意味。

我们看《大逃杀》,看的是反思,是痛彻心肺的醒悟;看《精武门》,看的是热情,是痛快淋漓的雪耻。

它们更多的是在用一种搏击和冲撞来体现着一些彻骨的痛,关于民族的、人性的、社会的残酷认识。

我们知道其中的每一个杀人者和被杀者一样是扭曲而悲惨的。

而昆汀显然不是。

他会让两个杀人恶魔游戏般开枪射击,(就像我们的想象中,对于那些自己讨厌而又不能开枪射杀的人);他会让他们二人在桥头煞血结缘相许终身,白卷裂帛飘于万里长河之上,浪漫到绝美(就象我们的想象中,和那些我们想爱不敢去爱的人亡命天涯的私奔);他会让雌雄杀手为非作歹之后逍遥法外,还生一大堆孩子;他会让杀手因24颗子弹扫射下余生而发誓金盆洗手;让女杀手都长着金发碧眼;让人在被砍下头颅之后,颈中溅出的血水像一束完美的喷泉;让乌玛•瑟曼的每一身“战甲”都在胸前被敌人的血水燃一朵盛开的红莲……无论是刘玉玲身后满天的白雪,还是她受死之后响起那首优美绝伦的《The flower of carnage》,我们在昆汀的电影中体验的更多的是一次消遣,是血淋淋的快感,是“爽”,是“豁出去”的刹那,那种勃勃升起的生命力。

这完全与个人喜好有关。

我喜欢昆汀也许是因为年轻,也许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是一场过于复杂、无序、温吞的灰色表演,也许是因为与世界最初的短兵相接留下的伤痕……电影既然是用来造梦的,我希望坦能够让人看到极致。

生活中我们会爱或很到困扰不堪,拖泥带水,剪不断、理还乱,而当我看着昆汀的电影,发现原来其中的世界可以如此简单,简单的人可以如此快乐,快乐的人可以如此可爱,她们可以在身陷囹圄之时对可恶的警察说:“Do you know what I’m thinking now?”“What?”“Sex!”。

他们可以坚强、执著,勇敢地为了给自己的复仇找一把最好的军刀四处奔走,没有金钱的缺乏,警察的通缉,世界成为幻想一样的自由,爱谁就嫁谁,恨谁就杀谁,这正是我们要的而永远无法实现的生活方式。

他们之所以说“杀人是纯洁的事情”,是因为现实中的人们用各种伎俩陷害、中伤他们所恨的,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肮脏。

由此,我们决不应该抱怨这句话不负责任、纳粹情结,我们作为“电影”观众,应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再看“电影”,在做梦。

三毛说,如果蒙都成真,那世界将是何种样子?

用梦的尺度衡量现实和用理性的尺度衡量梦一样,是极端愚蠢的行为。

“故事决不是生活的模拟,故事生活的比喻。

”电影编剧大使罗伯特•麦基在他的教科书中如实告诫我们。

所以,谴责暴力电影的审查人员和模仿暴力电影的犯罪分子,其实是同一种人,就是把梦和现实混为一谈的傻瓜。

暴力不是昆汀提倡的,但他知道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宣泄一下的欲望。

宣泄不是罪,把宣泄视为最才是一种罪,因为一切最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从最初的溪流受到压抑,而最终积为洪水。

而“暴力美学”正是人类释放那些尚未形成的“罪”的最炫、最酷、最有效的方式。

从对日本暴力美学——军刀、武士精神、阴郁情调——的成功演绎,到对日本漫画、甚至日本老武侠电影的戏仿中,可以看到美国好莱坞对世界文化的巨大吸附和溶解能力。

从《Titanic》看到美国已经把爱情玩儿转,从《小岛惊魂》看到美国把恐怖玩儿转,从《拯救Nemo》中看到迪斯尼已经把动画玩儿转,从《杀死比尔》看到好莱坞已经把暴力玩儿转……百年的历练形成美国类型电影的强大攻势,说实话我们实在抵挡不了。

对不《杀死比尔》,我愿意一遍一遍地重看,在北美过速食文化的俘虏中,在内心压抑的宣泄中,在一片快乐的,不,应该说是忘忧制成的癫狂情绪中,可以重新拾起温吞生活中隐现的勇敢和锐气。

当然不是解忧,而是忘忧。

以它聊以忘忧,虽然我们仍旧流浪。

 7 ) 俺是不懂欣赏暴力美学的土包子

1。

什么是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 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电影艺术词典》这么说的话,电影里至少得包括A 内容和主题--毕竟咱要“再现和反映生活”B 声音和画面--毕竟咱得靠它们来讲故事C 导演和演员及摄像啊,剪辑啊,灯光啊--没有人,靠人工智能它还是完成不了电影的。

毕竟咱现在没说动画片。

2。

关于KB的内容+主题这个论点貌似是要跟编剧过不去。

昆汀大师,您现在是以编剧的身份被我这个P民批驳。

KB的梗概:一个不知名的女人婚礼上被一伙人杀光了身边所有的人,包括她肚子里的孩子。

她幸存之后昏迷4年,开始报仇,列了个5人黑名单。

目前杀了俩。

原谅我也用同样的方式描述一下《功夫之王》的故事梗概:一个小P孩老被人欺负,结果他碰到了个上古神器就穿越了。

然后就和大家一起去救齐天大圣,来打败战神,拯救苍天。

——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看到一外国小孩不熟练的舞刀弄棒浑身都不爽,当时把《功》当成阶级敌人一般仇恨着,觉得是玷污了我们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

——如果是某岛国人看到KB……不知道会不会以传说中的武士道精神被玷污来抗议。

如果这样,在此说一句,谢谢。

为了对比,我从“豆瓣电影”tag“暴力”中,以评分排序的倒数第二页中,选择了一部《终极囚禁》观看,故事梗概如下:一群天天在学校受欺负的高中生决定报复,于是在他们开party的时候,把风云人物们都搞昏,再开始杀。

童鞋们啊,你们不爱校园暴力片,不爱西游记改编片,就那么爱这个孕妇复仇故事?

所以,昆导走的不是剧情流。

3。

关于KB的声音+画面人家昆导都说了,这个剧是向自己酷爱的类型片致以敬意,其中包括意大利西部片、中国功夫片、日本武士电影和动画片。

所以我们看到了——A 西部片。

警长那范儿,婚礼外那景色,台词那笑点……B 中国功夫片。

昆导向李小龙致敬了,人是香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功夫片的死忠fan。

李小龙那身黄色,Crazy 88的“面具装”据说是和青蜂侠的造型颇有渊源的。

C 日本武士电影。

这个太明显了。

刘童鞋一身白衣的在一片雪白中战死鸟,纯白色中一抹红。

这太符合岛国电影的形象。

(想当年咱小时候看《紫日》的时候里面有个岛国loli。。

想当年咱视听语言课上昏昏沉沉的看《罗生门》的时候。。

题外话,收住。

)D 动画片。

嗯。

很长一段。

所以,这是致敬片儿。

而且,人家把这些都揉一起了,而且,不是特奇怪。

(咱就不提那明明穿着短袖去的,可是突然下雪时怎么回事这件事了昂。

咱也不提明明是21世纪怎么可以带刀上飞机这件事了昂。

咱就不提那飞机高端到乘客座位旁边专门有“刀座”了昂。

影片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的嘛。

)所以,这揉的不错,体现的不错,所以这个”杂种“很强盛,赢得了豆瓣童鞋们一片美誉,拿到了7.9的高分。

当然不会只有一个理由。

——传说中的”暴力美学“我看到影评里说到暴力美学的童鞋基本上就是剧透,然后感叹“好美”,ending...(无所指。

)只听过美学,没听说过暴力美学,遂百度之。

在此给和我一样不懂的TX普及一下:“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相关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的暴力行为。

文艺作品中,暴力的呈现可划分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其侵害性倾向被隐匿了一部分。

又如,在美国的一些电影中,施暴者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

另一种情况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这种倾向在多种文化行为中都可以看到。

很显然,昆汀大师渲染的很刺激,“特效师Christopher Allen Nelson说制作2部《杀死比尔》电影一共用掉了450加仑假的血。

”合着是1703.435301L。

农夫山泉600ml/瓶,等于用了快2840瓶。

所以我信了。

我信了传说中的暴力美学,就是类似”扬起一把纸屑,在悠扬的琵琶声中,往自己头部开一枪,慢镜头倒下……“这种。

所以,该片中……唔,突然发现暴力美学无处不在。。

大概我们在中国见得暴力美学事件太多,这原因当然是因为吴宇森创造了它,也因为暴力的东西你不美一点广电总局不让你过啊原谅我冷血的对该美学没什么感觉。

对那喷洒的大量假血,除了感觉很假,就是感觉很假。

在第一次喷出的时候,我还HLL的笑了。

囧。

话说一般人流血2000CC就休克。

我们顽强的sofie,在那么一大滩之后,还活下来,活到了最后还见到了boss跟他聊天……她果然不是一个人!!!!

4。

关于KB的演员们导演我就不讲了。

这镜头操控的能力,昆汀大师一直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演员……硬伤。

我知道我不能苛求什么,群架的戏还能怎样。

但,亲爱的袁和平老师,您是大师级别的武术指导,您训了他们三个月,传说中还很严苛,但训成这个样子……所以,果断认为:演员资质太差。

想来也是,在中国连续剧里,找几个会武术的替身,大场面的时候找群众演员貌似也是小case..记得有一镜头是一黑衣哥们从楼下不知道咋的飞上来,感觉都能看到威亚……那哥们还很淡定的上去以后摆了个pose,再被干掉了。

当时,一不小心,又笑场了= =5。

补充1。

这部片子不会影响昆汀在我心中的崇高地位。

不论怎样,当年的低俗小说给我的震撼至今还有余温。

2。

所谓的暴力美学,在西方崇尚感官刺激,而东方则玩神秘和诗意,这部KB算是东西结合的产物。

可惜,我倒是觉得,刺激得嘛,太假;神秘的嘛,太装,貌似结合,实则符合了之前”杂糅“的追求。

昆汀TX,你玩得很HAPPY啊3。

写这个评是因为看到有人在给2星或3星的影评后面写类似于”推荐看看蓝猫淘气三千问“(我对事不对人)的话,觉得很好笑。

如果见解不一致,就拿出证据摆出来,或者写出理由让别人信服你。

所以看我这个的小盆友们,请不要太惜字如金,尤其是拍砖的。

同样的,如果你说你爱的就是这种感官刺激的暴力美,因为爱到骨子里,所以给5星。

那当然无可厚非。

只是,难以置信这么多人都……都……其实我还是在不爽为什么这部片子会分数这么高,哎4。

果然还是要现实的提到打分的问题。

1颗星 给本片配乐。

谁让人昆大师是音乐爱好者。

1颗星 给昆导又一次玩了大家,用5500万就赚到大票房和高分掌声鼓励。

 8 )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证明:杀死比尔,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证据 1:各个配乐分别看来十分出色,我尤爱 Bang Bang,田馥甄翻唱的版本也爱。

但是从整体来看,配乐风格很不统一,很多有刻意为之的嫌疑,音乐突然响起的刹那,没错是突然响起,让人感觉突兀。

证据 2:武打部分明显是东西式两种风格的博弈,导演企图表达东方风味的争斗,但是西式的桥段和小动作总是不自觉的插入其中。

小喽啰夸张搞笑的嘶叫声,笨拙的挥剑动作,卖萌的马仔燕小六等等,这种信手年来的西式幽默把战斗场面的节奏破坏殆尽,不似厮杀而更似一场闹剧。

17岁的勾勾妹子是整部戏中难得的有演技的角色,至少她脸上有戏(没有表情也是戏!!

)。

她的流星锤武打场面在很多港片中都可以发现类似的桥段,二起脚、玉女穿梭等经典流星锤招法都出现了,袁和平的功劳。

显然,一开始勾勾就对女主角形成了全面的压制,第一招就击飞其兵器,第二招结结实实给了女主角胸口一锤,最终锤链锁喉,似乎是完胜。

但是,导演出手了!

猪脚反击两次,第一次,挡回去的流星锤反弹莫名其妙的打中勾勾的后脑,第二次,女猪脚随手捞了杆带钉子的板凳腿就给勾勾开了瓢儿。

可怜这个冷艳的妹子就无辜的惨死于猪脚光环之下。

证据 3: 乌玛·瑟曼和刘玉玲显然都没有扎实的武术功底。

别的场面都还好,偏偏导演企图用摆造型什么的来表现杀手的牛叉与冷酷,这时候真的就看出问题了。

乌玛·瑟曼脚下小碎步不断,晃晃悠悠,下盘极为不稳;刘玉玲斩杀歧视她血统的黑帮成员那段儿,前面干净利落爽利精彩,大好头颅飞起,女杀手静静的摆出拉风的造型,却见那持刀的手抖啊抖啊抖....证据 4:情节其实很简单不是吗?

复仇,一个接一个杀人。

虽然依旧是昆汀招牌式的章节故事形式,但是不同于低俗小说的形式分割而人物性格命运存在奇妙的联系,杀死比尔仅仅是简单的插叙倒序而已,那种宿命感——比如在章节甲你是天定主角但是在章节乙中你是连句台词都没有的龙套——都是没有的。

也就是说,它有昆汀的形式但是没有昆汀的内核。

结论:这是部昆汀用了昆汀式外壳包了东方流行元素骗老外钱的二流电影。

如果去掉Bang Bang ,去掉昆汀这个耀眼的名字,你会给这部电影几颗星?

PS:我真的喜欢这部电影的配乐,但是它是电影不是MV串烧不是吗!

PS:推荐我看这部戏的室友挺郁闷的。

 9 ) 似曾相識?! 無暇細想

"Kill Bill vol.1" 中大部份的情節、橋段、武打場面、服飾、配樂都是香港人所熟識的,但當中刺激大胆的錯配,的確是目不暇給。

例如日式 Disco 的一場混戰與 "卧虎藏龍" 中客棧一戰有九成相似,當然除了那噴血/黑白的畫面。

片中的血腥鏡頭固然令人震撼,但各種似曾相識的片段交錯帶出的新鮮感,亦令人十分回味。

導演 Quentin Tarantino 說故事越來越順暢,不似前作 "PulpFiction" 中跳線得可以。

雖然故事使用了不少的倒敘,但仍然可以分作起、承、轉、合四部份。

主角於婚禮中慘遭毒手是 "起" ,到主角自醫院中蘇醒是 "承" ,在日本沖繩得到武士刀是 "轉" ,然後大開殺戒是 "合"。

中間加插了大量引子及伏筆,謎面、謎底到處出現,務求要觀眾諗爆頭,但貫徹始終的血腥暴力又使人喘氣不過,無暇細想。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停不了的配樂,試想有誰夠胆用拉丁音樂配日本武士刀對打,更估不到兩者的節奏感又意外合拍,令人無話可說。

密切期待 "Kill Bill vol.2" 。

oringally posted at http://idpt0000.mybesthost.com/wordpress/index.php?p=78

 10 ) FIFF23丨DAY6圆桌《杀死比尔》:昆汀暴力美学的集中表现作品

主持人:@我们敏熙场刊嘉宾:@Run Erika Run、@心是孤独的猎手、@POORTHINGS#GBA、@约克纳帕塔法特邀嘉宾:@子夜无人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我们敏熙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6天第3场,我是主持人@我们敏熙,第3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昆汀·塔伦蒂诺导演的《杀死比尔》,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两星,昆汀可以和八十年代的余华把酒言欢。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3分,看的时间比较久了,只记得烂大街的BGM、血浆和刘玉玲。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3星,昆汀真的是美学天才 把视听风格做到了极致 蓝色背景下群像的剪影 雪地中乌玛瑟曼和刘玉玲的打斗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剧本的不足。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四星。

昆汀最佳不解释。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两部加起来的最佳还是第一部最佳。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两部并列最佳罢了。

主持人 我们敏熙《杀死比尔》有着十分丰富的画面形式,彩色,黑白,动画,你如何看待昆汀这种处理方式?

这些多样的画面形式为影片带来了什么?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惊奇,带来了两极分化。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漫画那一段的处理原因,我思考过是否是因为影片难以表现。

主持人 我们敏熙是否会有尺度顾虑?

毕竟未成年女孩用身体勾引仇人然后反杀的情节,实际拍出来是否会被批判?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是的吧,其实我不是很能get漫画那一段,可能是为了凸显日本的动漫元素?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法兰西特派》也有一段用动画代替真人。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我认为多样的呈现方式尽情调动了观众的观感,彩色和黑色的转化非常美妙,彩色画面中的暴力片段可以带来鲜腥的感受,而黑白画面可以让线条感更明晰。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昆汀因地制宜罢了,昆汀拍日本用了漫画元素,拍中国用了老港片的手法,拍美国用了西部片的场景。

整部电影如果说有那一部分是我至今难忘的,就是它的动画,每一个场面我觉得都很经典。

主持人 我们敏熙在《杀死比尔》中的东方元素使用,你觉得是文化挪用还是致敬?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我觉得是致敬,毕竟里面的东方文化的运用没有让我感到强烈的凝视感,而是很巧妙地和剧情结合了。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致敬,里面的东方文化元素和剧情融合的很好。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致敬 没有杂糅不适感的借用都是致敬,只有拙劣的才是挪用。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可以看得出昆汀很爱东方的电影。

主持人 我们敏熙本片在血浆片中,有何独到之处?

是更深的人文关怀,亦或是导演的独特美学?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有哪些血浆片呀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血浆片一下只能想起昆汀的那几部。

主持人 我们敏熙很多吧,范围很大的。

从香港90年代那种到日本《大逃杀》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我没见过血浆飞溅的真实场景是怎么样的,但是这部里面的血浆就是比真实的血要艳丽一些,我觉得一定程度上是更能刺激感官的。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它的动作戏的元素很多,而且电影拍的更好。

不是和廉价的血浆片相提并论的。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感觉会让我不适的这一类电影往往是可以感受到导演在利用血腥场景挑逗观众感官的,但是昆汀这部片子中刘玉玲砍脑壳那一段喷涌而出的血喷泉还蛮美的,至少没有猎奇的倾向。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黑泽明《椿三十郎》最后三船敏郎砍掉仲代达矢脑壳血浆直喷也很经典。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但那其实是一个意外,黑泽明谈最后这场决斗中,血浆的运用,当时在场的旁观者还以为演员真的被刺中了,脸色惨白都十分紧张,场记野上照代还发出了尖叫声,当然现在看来那场血浆的喷洒有点过分,气压过大导致场面多少有些夸张。

主持人 我们敏熙《杀死比尔》被分为两部,你们觉得单独将第一部拿出来看,和两部结合在一起,有什么感受区别?

场刊嘉宾 心是孤独的猎手两部一起更长了,还是一部比较好,我更喜欢《杀死比尔》。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我觉得《杀死比尔》是类型片的极致,《杀死比尔2》是从另一方面把主题更升华。

主持人 我们敏熙两部《杀死比尔》一动一静。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杀死比尔》和《杀死比尔2》明显是切开的两部电影,一起看也可以,有剪辑过一版把两部合成一部的。

只是第一部已经可以凑齐一部完整电影的所有元素,第二部是续集而不像是后半部分。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一般的动作片系列,比如突袭、疾速,后面几部都是主角领取新任务,然后开启新矛盾,解锁新场面,它是平行发展的。

《杀死比尔2》完全是另一个路线,就是《杀死比尔2》已经不怎么做类型了但是仍然很好看,可以说《杀死比尔2》是在阐释“复仇”这个概念。

可以说《杀死比尔》是让动作片从此拍无可拍,《杀死比尔2》是让复仇片从此拍无可拍。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人文关怀我想到一个,这部片的主要角色都是女性,女性在这部片中不再是需要被保护被拯救的对象,是不是可以认为是女性主义的体现?

就这部电影而言。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不好说能不能定这个性,但他算比较会拍女人的,他电影里的女性角色,不论戏份多少,都是很有光彩的。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不算女性主义,但是女性友好。

主持人 我们敏熙其实昆汀电影给我的一个很大的感觉是,会角色絮絮叨叨着,突然爆发,或者突发事件发生,比如《低俗小说》前面两个人说了半天,说着说着就大开杀戒,而在《杀死比尔》里,让我有这种既视感的,是女主去杀黑人女那里,打着打着女儿回来了,两个人暂时休战,然后我们知道她们随时有可能再打起来。

场刊嘉宾 约克纳帕塔法某种意义上的jump scare和suddenly calm down吗哈哈哈哈哈哈哈(我自己编的词)。

主持人 我们敏熙(她们)一直在等待那个爆发点,但真正来临时还是有点猝不及防,这次复仇其实是第一部我最喜欢的段落。

动作场面,情感纵深都恰到好处,后面大开杀戒我其实看着有点疲劳,尤其是对小女孩说以后等着她来复仇,这里特别好。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聋子点炮仗——散了。

#FIFF23#DAY6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杀死比尔》短评

我的评价是真不咋滴,就观影爽感来说不如《疾速追杀》系列。剧情用分段落的形式讲述,连续性并不好,而且还有二次元三次元糅合,我只能说就凑合看个新奇吧,挺无趣的。血腥方面跟正儿八经的暴力R级片也相去甚远,就像影评中有人说的,只有暴力,没有美学。8.3

5分钟前
  • 三只龙猫
  • 较差

啊哈哈,没有剧情可言的血浆暴力好爽啊。音乐天马行空,看到了各种致敬。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昆汀真是个恶趣味顽童啊!

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看见了暴力,没看见美。特效好傻逼

9分钟前
  • 🐳居北望南🦥
  • 较差

好吧,我笑了。昆汀还是如此幽默。血腥暴力得一点也不真实,所以一点也不畏惧。

10分钟前
  • Queen
  • 还行

如果把一部形神兼备的电影称之为好电影,那么杀死比尔就是,即便内里空无一物,因为拍摄手法,风格独特却称神的作品。被尊为暴力美学代表之作,它节奏却慢得发昏,演员演技忽高忽低,情节设计让人发笑,配乐单拎出来都能独当一面却被滥用,这片子就爽不起来。致敬的东西很多,多到都不好骂它是抄袭了,让人怀疑是专门拍出来让观众装逼自己阅片量的,但分明是主人家配合的文化挪用而已。恕难欣赏昆汀装腔作势的话戏曲拍摄手法。

14分钟前
  • Xsharry
  • 较差

再看觉得真是昆汀最好看的电影啊!刘玉玲发疯时真带劲哈哈!

17分钟前
  • 荞麦
  • 力荐

反逻辑、反剧作的顶级MindFuck电影;没有人能不爱栗山千明

20分钟前
  • 顗礼
  • 力荐

一个穿着李小龙衣服的女人杀遍全场

22分钟前
  • 一个无情的杀手
  • 推荐

最后的打战大有中国弱智武打片之势(50个人围着每次只上2个/随便再补一刀就解决了的时候还非得等人家又站起来/等等),其他许多情节都有诸多不合理之处(在公共场合杀了人还可以跑到他的车中休息个十几小时没人来查)但突然发现其实一切都是有目的的——这依然是昆汀的恶搞幽默风格,要商业就商业,大家都喜欢看帅女,就让她帅到底,其他一律让道。再说了,人家昆汀就是为了抒发自己对很拽的特效与喷血器的热爱专拍一部片也未尝不可呢是吧……

26分钟前
  • brocceli
  • 力荐

特别有名的电影!还好没错过真的好看

28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好了..我确定我看过第一部.话说拿锤子的日本MM很眼熟.打戏还是很喜欢,虽然喷血的镜头没让我感到心潮澎湃,可演员有加分.

33分钟前
  • Cherry。
  • 还行

去你妈的傻逼武打设计!女主能不能稍微接受点系统训练再来演打戏成不?含胸驼背刀都拿不稳的弱鸡样我真担心她一个回旋踢落地脚会崴断喔!暴力美学就是割头喷血割头皮喷血割腿喷血割手喷血抠眼珠子喷血,喷你妈的大雪碧喔!猜猜这部电影借【复】鉴【制】致【转】敬【换】了哪些电影?猜中昆哥送阔乐!

38分钟前
  • 九转大肠溜得滑
  • 较差

你们不觉得女主像胡歌吗!!!然后那个血量不对啊,简直喷泉了。还有看着看着忽然转动画了,看着看着突然黑白了,看着看着突然调教黑道小混混了,太出戏了。

40分钟前
  • 犬系少女刘七七
  • 还行

真不能较真的去看,因为很多地方不和逻辑,反面人物再厉害好像三两下就被干掉了,正面人物中了一枪再胸口,还被埋在地下,居然还能靠一己之力活下来。要不是有些许幽默之处和配乐的搭配,我还真不愿意给三星。

44分钟前
  • 水蛇妖
  • 还行

杀,杀,杀。音乐很不错。

4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其他啥啥的就不说了,什么暴力美学的都被说完了吧。我就说JK杀手简直超赞的好吗!!猪舍那段动画超带感

51分钟前
  • 塔塔君Minkun
  • 力荐

音乐很赞?至少给我共鸣不大,我宁愿希望我是十年前看这片

54分钟前
  • chen
  • 还行

昆汀·塔伦蒂诺通过这部影片告诉人们其实电影不需要什么所谓的内涵,一部充满杀戮的血腥之作,加上精彩的电影配乐,构成了这一部暴力美学的经典

55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说昆汀拍这个时为找灵感,一天看一部香港邵氏武打片

56分钟前
  • pbbcc
  • 较差

杀得很high嘛。

1小时前
  • shu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