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的第一季让我眼前一亮,很吸引我,但是到了第二季就有点提不起精神了,不光是剧情有些生硬,就是男一号的表现也有些做作,但是让我继续看下去的原因是那个物理学家,觉得他好温暖,很有意思其中第一季说到:science is Discovery not development, because it is always there ,the words is very impressive on my mind
数字追凶,无疑对我有双重吸引力,侦探片一直是我喜欢的,而重温数学公式又让我在看连续剧的同时抵消了浪费时间的负疚感,呵呵,又堕落又向上。
可惜当初高数都逃课了,不然把那个赌马中赢钱的公式稍加修改,不就可以发现最优的投资机会吗?
记得玩21点的Kelly说,当一副牌里10以上的牌多,玩家赢率大。
高分值牌- 1,低分值牌+ 1,每出现一张牌,就增加一分或减去一分。
当数的数转成正数时,你知道有更多的高分值牌即将出现。
Kelly的公式:2p-1 =X 你应押上的资金的百分比(X)等于2倍的获胜概率减去1。
例如,如果你打败庄家的概率为5 5%,该押上资金的10%来获取你赢局的最大增长。
如果你知道获胜的机会为100%,就押上赌资的100%。
和手机的实战证明,这个公式很管用:)
大学一年级开始看的第二部美剧,第一部是《CSI》。
让我一个数学渣第一次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开始了坚定不移的追剧步伐。
在用数学知识和刑侦手段结合破案的巨大冲击下,成功成为了本剧的死忠粉丝。
作为FBI探员的哥哥,作为从小到大的超级神童弟弟,在互相帮助着用刑侦手段和数学知识携手破案的过程中,慢慢修补着兄弟之间的隔阂与不了解,在开明友爱的父亲的协调下,一家人开始了互相理解互相让步的过程。
超级喜欢的一部美剧,伴随了我的整个大学生涯。
一直以来我都是欧美推理探案类电视剧的忠实拥护者,与CSI系列和其他关于FBI或NCSI的不同,这是一个关于数学在侦破各种案件时的应用的故事。
虽然我对在剧中出现的各种数学公式和理论大多一窍不通,但还是觉得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剧集。
开始看《Numb3rs》完全是偶然,自己一开始并不相信就凭着一个数学的噱头能来拍罪案剧,还拍了4季?
某个无聊的日子,在看过其中一集后,我推翻了我的结论,开始从头看《Numb3rs》了,看到现在也第二季也快完了,发现原来数学真的可以用来破案,还可以来拍电视剧……当然这个剧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数学上,说实话,每当Charles在解释他的分析案情的高深的数学理论时,身为数学白痴的我是一脸的茫然不知所措,除了做鸡啄米状点头假装懂之外。
电视剧并没有把Charles的数学时间作为重点(如果真的这样做,我看这个剧绝对可以是催眠佳作,幸好《Numb3rs》的编剧们没这么做。
),而是作为一条重要的主线,和Don领导的小组的调查过程紧密结合,剥开层层洋葱皮,直达问题关键。
趁着现在刚刚看完一集,就来说说这个电视剧中的角色:Charles:数学天才,FBI探员Don的弟弟,从小就展现出自己在数学的High IQ,这也让他不断跳级,最终和Don一同高中毕业,那时他才13岁,而今任教于一所大学,在数学界享有声誉,对于数学的痴迷到了无法自拔,甚至母亲病重去世的时候他仍然沉浸在自己的研究里,对此Charles感到很愧疚。
一个偶然的机会用数学方法帮助Don破了案件,当然也就顺理成章地经常给予Don的小组帮助。
不善社交(这应该是天才的通病,这让我想起了《Criminal Minds》中的Reid),跟任何人闲聊的时候,经常是说了几句之后就不知不觉地引向数学问题去了。
Don:Charles的哥哥,FBI探员,经验丰富,领导着这个小组,剧中对于Don的形象塑造得很丰满:勇敢,风趣,对弟弟十分关爱,一个典型的好男人+好特工。
尽管在剧中的风头被Charles抢去不少,但是Don作为一个特工,勤勤恳恳、忘我的工作也博得了大家的赞赏。
Epps老先生:忘记他叫什么名字了,是Charles和Don的父亲,城市建设工程师,在剧中经常给Charles不少启发,妻子去世给他打击很大,尽管他表面很坚强,可是实际上他十分思念自己妻子,在儿子们跟她谈到他妻子的时候经常会发飙。
Larry:Charles所在大学的一位物理教授,同样是天才出身,和Charles经常在实验室出没,个人认为这个角色的设置是十分重要的,每集电视剧中,每当Charles碰到难题的时候,Larry就会出现,给Charles很重要的hint。
同样有天才通病,不善社交,对于Don的组员Megan有好感。
这位Larry教授还有白色食物的癖好,喜欢吃白色的食物。
记得在第二季某一集中,Larry搬家邀请Don去吃饭的时候,Don第一个问题就是问那些食物是不是五颜六色的,得到Larry肯定的答复之后才肯去。
David:FBI探员,作为剧中安排的调查机器,David和另外一位组员Colby负责着整个案件大部分的“蓝领工作”(寻访可能提供线索的人、案发现场找弹头、抓罪犯等体力活这二人揽了大部分),对于小组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
Colby:FBI探员,曾经参加过阿富汗战争,因此作风强悍,和David合作,由于做的是蓝领工作,所以人物形象可能不太突出,但是David和Colby却都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
Megan:FBI探员,心理分析专家,看过《Criminal Minds》的话就会发现《Numb3rs》也融入了《Criminal Minds》的影子,经常对嫌疑人进行心理分析,当然电视剧的主题在那里摆着,所以Megan是不可能抢数学的风头的。
CM迷能在Megan身上找到熟悉的BAU小组的痕迹。
能够想到把CM和N3结合起来,编剧真是太有才嘹……Amita:Charles带的学生,研究数学和天体物理,在计算机方面有一定造诣,经常帮Charles对算法写出实体程序来分析案件,对Charles有好感,可惜我们Charles实在是太不会哄女孩子了,所以Charles和Amita的关系一直没什么进展。
甜美声音检察官:我忘记她叫什么名字了,—_—0,由Sarah Carter扮演的o(∩_∩)o,确实人靓声甜啊。。。
作为检察官的她在第二季开始的几集内出现,只能说是个跑过场的角色。
因为Sarah Carter才记住了她。
不知不觉写了好多,就此打住,一看字数,快一千五字了,晕,高考都写不出这么多字……
我觉得当今中国社会最大的矛盾,不是贫富差距,不是土地、矿产等资源掌握者和无产以及小产业者的矛盾,这个社会最大的矛盾在于信任的完全缺失。
处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不仅不相信我们的上层社会,也不相信我们同阶层甚至低层的人,更不要说互联网上的陌生人。
我们以揭穿人的谎言为生活乐趣,火得要死的天涯就是这种情绪的发泄地,公布明星的身份证号码以揭穿他们的真实年龄,揭穿谁谁谁穿的是“山寨礼服”,被虚假信息欺骗了太久而对社会和他们完全丧失信任的大众,最现实的反击就是“扒你一褂”。
因此,在信任缺失的社会,统计数据的真实客观性自然也屡屡受到怀疑。
个人认为,政府部门在公布统计数据和估计数据的时候至少应该注明数据来源和预测方式,这样才能保证公众对数据和预测科学性放心。
昨天是世界艾滋病日,一打开网页就是有关卫生部发布惊人数据的新闻“约44万中国人不知自己已感染艾滋病”。
这个数据太具有新闻的震撼力了,稍作分析,根据卫生部公布数据,加上不自知的患者,中国一共有70万艾滋病患者,以中国13亿人口来算的话,平均每万人有5.38个艾滋病患者,每两千个人里面至少就有一位,这恐怕让身处在大城市公共场所的人们恐惧感倍增吧!
我从今天开始就不敢摸各公共场所的扶梯的了!
不过各位也不用恐慌,这只是平均数字,卫生部分析我国艾滋病处于总体低流行、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你完全可以暗示自己并非处在局部高流行地区,艾滋病患病人口数要大大低于平均数,说不定会低到1万或2万人中有一位。
可惜我搜索了各大媒体,都没有新闻分析专家是怎样通过已知的26万艾滋病患者这个数据推测出潜在不自知患者为44万这一数据的。
我咨询了几个同事,他们推测可能该数字是通过流行病传染扩散的模型算出来的。
我唯一一次接触这类模型还是看美剧《数字追凶》(Numbers)的时候,有一集那个数学家通过该模型反向推导,从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不同地区突发病例里面找到了传播源头,感觉超级神奇!
不过如果说这44万是根据26万已知患者的流动、不确定性伴侣个数来算的话,每一个患者平均1.69个未知性伴侣传染几率似乎有点小吧!
因为像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的已知患者周围应该不存在未知的携带者,都应该是已经确定的已知患者啊。
或许这个数字指的是处在潜伏期的携带者?
总之,定义很模糊,推算方法难于考证,这个数据的准确性更是无从得知。
拜托卫生部,在公布爆炸性数据的时候解密一下数据来源和推算方法吧!
这是提高我们对数据信任度的最好方式,让我们晚上也睡得安稳些。
虽然才看了第一季的前10集,但是已经深深地被这部剧所吸引。
它不仅是在讲述一个个案件,更是给人扩宽了思维的方法!
在很多故事中,我们都跟着主角们一起经历了逻辑思维和数学上的一次非凡体验。
我们现在的思维一般已经固定在一个特定的模式上,而且我们会不自觉的,或者说是下意识的就这么思考,而从来不去怀疑什么。
我们总是会在一个约定俗成的“假定”下考虑一件事,但是,我们是否考虑过这个“假定”就是正确的吗?
如果这个“假定”本事就是错误的,那我们接下来的一切思考不就都是错误的了吗?
所有,有时,我们需要打破思维上的这种模式,不要事先给自己一个“假定”,而是完全以新的视角,不带一点偏激或理所当然的去看待事物,也许这时,我们都会有新的发现吧!
喜欢这种新鲜的感觉!
看到朋友blog上介绍便去拖下来看。
剧情很水,40分钟一集的话有39分钟是在乱掰,剩下一分钟介绍一下数学原理。
本来我以为会有详细的推导过程拍出来呢 -,- 某集还穿越到物理学把测不准原理扯出来,吓唬谁啊,测不准能用在宏观世界啊。。
看了三集已经失去耐心,我的时间宝贵,看瞎掰实在浪费。
俺是典型的数学白痴。
过去学业中学的最不好的是数学。
逻辑性太差,空间感太差。
这个美剧中最吸引人之处是把枯燥的数学理论与惊心动魄的故事非常有机的结合。
所以导致的结果是,有些人认为在每一集中使用的一个典型的数学理论是非常牵强的行为和过度的夸张。
而在我这个数学白痴看来。
第一季中的几个数学理论,绝对不牵强。
而我只能说。
那不就是电影么,何必太强求。
我们从中学到的是,如何将专业的知识用非专业的笔法表述出来。
而且要让非专业的人能看得懂。
这个,很难。
而且,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好像还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这部美剧。
给我启发很多。
很好玩的片子。
可惜的是,因为涉及很多的数学理论,没有中文字幕确实不行。
试了。
根本听不懂。
也因此向字幕组的各位达人致敬。
听打的够专业了。
作为一个数学系大一的悬疑破案类剧集爱好者,似乎是很自然的被这部片子吸引。
看了大概有两集,却只是断断续续,丝毫没有上瘾的征兆。
我想,原因大概是它总是让我自惭形秽。
眼花缭乱的数学公式物理原理,不重样儿的案件类型,曲折离奇的破案过程,永远都猜不到的答案……不得不佩服编剧的强大!
好吧 我继续用它来催眠、打发时间、自我激励……待我学到统计学后,再来瞅瞅,说不定能懂些。
其实和数字没啥关系。。
暂无感。
很久以前看過⋯
听说只有第一季可以,于是我就适可而止了,哈哈...
反而觉得一般,没啥推理过程...
案件整体过于套路化,每集一案感觉案子都有点赶,以及那些数学公式有点吹过头了不咋现实的感觉。
从第一季追到现在啊....可爱的chaelie 好man的don
看这个突然感觉数学好伟大!
s3
this is math!
超乎完美的构思;超乎完美的编剧;超乎完美的剧情;超乎完美的演技;超乎完美的数字;超乎完美的复合我的胃口。想打100个星。(而且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美好的FBI……)
看不下去
6季终全局也光了....对了中间有的内容居然一字不差的变成上海一个什么竞赛的试题,真TM弔...
[S1+2]
你知道,我大学原本是应用数学系~http://www.weallusematheveryday.com/tools/waumed/activities_season3.htm
弟弟桑你长得so可爱……有空可以拎两集看看的那种~
看着有些费脑子,但数学真的很有意思
看了就会有收获
EP11 Joseph Gordon-Levitt→Scott Reynolds
很有特点,但太瞎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