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必须用“holy妈祖”问候。
这短短八集的篇幅,前边让我惊讶--这是能说的嘛,中段让我主动捂嘴--你这是在“危险”边缘自杀式试探呢。
可我转念一想,嗯,也不是不行。
他们就是可以!!!
(老羡慕了)到了最后,看到剧情重现阿布在船上被折磨的经历,举着发黑的指头,哭着念着古兰经经文。
他在郑船长家里犯病,从失手致两岁女孩溺水死亡,到把刀扎向让自己痛苦源头的人。
杀上头的阿布,已经失去理智,就连无辜的人也没放过。
这里给我种因果论的感觉,因为阿布在船上恐慌哭闹,所以船长掐着秒表计时,两分钟的时长不会致死,却能让人吃够苦头。
偏偏在船长家的时候,小女孩因为妈妈忙着去厨房炒菜而忽视了,她在房间哭泣的样子被阿布看到,这个诱因让他发病导致恍惚回到船上的日子,才会有这出惨剧发生。
镜头再一转,莉娜劝阿布把自己真实的出生日期说出来,以寻求最后一丝生机,“2022年7月26日”他边哭泣边说出来,可在场的人就算听见了,也丝毫不在意。
这一场以死亡为代价的闹剧,无论是站废死,还是坚持死刑的人,皆是帮凶。
至于阿布和莉娜是谁?
他们是外地劳工,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台湾寻找机会的印尼人。
这群没有护照,没有本地户籍和身份的人,更没有获得相对的薪资与权益。
编剧很巧妙地将“阿美族”和“外地劳工”用佟宝驹(简称阿宝)这一人物串联起来,他不仅是前者的当事人之一,更是后者的公*辨**人。
故事采用穿插剧情的方式,把同样是少数者不被社会所接纳的境况描绘出来,“为什么打工那么久就是挣不到钱”和“难道我们不是人吗”来自佟家父子的诘问,道出了这班“边缘人”的生存处境,人权、公平与尊严皆失的遭遇,等待他们的,只能是一条条被逼急了,走上的绝路。
当年的老佟持刀上门杀人与此刻发生的一家三口灭门,“大同小异”的案件,这接近小半个世纪的时间,故事依旧在上演,只不过主角从“山胞”换成了“外劳”,偏见一直在。
夹杂其间,剧情引出民众对“死刑”的看法,借由阿宝的口说出,尽管他们认为穷人比富人判死刑的可能性高,但叫嚣死刑的人还是一路高涨到八成五。
这民意,它的确让人沉默。
民众是怎么想的,重要吗?
不重要,起码在执政高官的眼里,这些人不过是可以随意摆布的棋子,为了一己私欲,统统可以拿去利用。
就算是人命,只要能达到目的,就行。
这里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陈令秋,这人物的设定,比起好人主角团们,更复杂与立体。
讲真,剧中比她还坏的人多的是,他们都自私自利得明明白白的,但让人最反感的是顶着信仰的帽子,双手沾满鲜血的伪善者。
她身披的这层慈悲之下的自恋,不过是站在高位对权力的上瘾,对操纵人心的得意,对身为“拯救者”的自我感动。
“生命权真的就至高无上吗”这话一出,我竟没法坚定地给出肯定的答复。
我希望的是一回事,但现实给我的一巴掌又是另一回事!
“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
”民众们被蒙蔽住的双眼,需要她来揭开,即便拿他人的性命为引子,那也是通往成功路上难以避免的牺牲。
用阿布的死去动摇那些投“废死”票民众的决心,这招的确狠。
就阿布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又回到“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掰扯中去了。
(不是此剧的重点。
)“如果必须要杀,那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
”你瞧,民众自以为通过抗议得到的结果,不过是亲手给他们递上刀子的工具人。
这不就是主任所说的,“给了他们想要的,就会忘记他们应得的”的现实演绎版嘛。
如果法律的逐步完善是需要用鲜血与生命的沉重才能推进,还真是让人心生复杂啊!
不可否认,我对所谓的政客有着“高要求”,我认为的发声者就应该像《造=-浪--者》里面的女候选人那样,虽然竞争路上是肮脏的,但我希望她是相对干净的。
是的,我理想化了。
在政治高层圈里的,怎么可能片叶不沾身呢。
至于,她加速阿布死刑实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向废除死刑这路上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还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而把阿布推出来稳住民心,以便后面好反击的政治手段。
我,是琢磨不清的。
真相是怎么样,只有她自己知晓了。
影片结束后,我拉进度条准备截图,刚刚好停在这一秒这一帧,画面中间的“司法为民”四字,不知道为什么在此刻竟然显得有些可笑和可憎。
在一片表面祥和的氛围里,阿布劳工案暂时画上句号。
我就在想啊,故事还会以哪个身份哪些处境重蹈覆辙地出现在角落里,然后鲜血淋漓地出现在众人面前,再一次次煽动与算计,最终不了了之......
结局不向价值正确妥协,才是写实。
当年外省人欺负本省人,今天台湾人欺负外劳。
曾经被欺压的渔民,今天成为资本家的帮凶。
法务部长最懂政治最高法官操纵规则检察官一心惩庭外恶公设辩护人对审判最认真穆斯林女佣解开头巾富二代信念贫瘠女朋友外强中干老渔民葬于大海未成年溺毙婴儿富人不易被误判穷人支持死刑荒诞才是现实holy妈祖
即使不能改变公投,也值得杀戮
看完这部剧,对于罗翔老师说的:刑法的尽头是哲学,这句话我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想说的很多,内心感受也无比复杂,每每这种时刻都恨自己逻辑有欠缺,无法将混乱的思绪组成适当的言语。
分享几句剧里很喜欢的台词,以窥一斑我内心的波澜壮阔。
1. 反抗不是拒绝合作,而是拒绝同化。
2. 真正的邪恶是平庸,是认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是不愿意为了正道而放下执念的人。
可是大法官们,根本就不愿意宣告死刑违宪,生命权真的就至高无上么?
法律本来就是权衡和妥协的产物。
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
如果需要杀,那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
3. 跟你说一个笑话:台湾民众将近有7成,对司法公平性缺乏信心,七成五认为,法律只保障有权有势的人,将近八成人认为穷人比有钱人更容易被判死刑。
可是有八成五的民众支持死刑。
4. 有一次开庭,被告迟到,法官就提议说笑话比赛,检察官和律师都同意以后,法官就先说了:无罪推定。
检察官也接着说:侦查不公开。
律师也接着说:律师伦理。
正当这些笑话大家觉得不分上下的时候,你知道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被告跑进法庭大喊:庭上,我是冤枉的!
八集故事,讲了凶案,全球经济,外籍劳工,法律,政治和法律和人,法律和穷人,和法律人,和政治人之间的关系。
紧凑也完整。
我知道台湾的电视剧这几年立意越来越高,探讨的社会问题和阶级矛盾越来越深,可是通过一个外籍劳工的行凶故事,深刻表达了死刑废除,带出了政治本质体会到了人心种种。
惊讶的同时又嫉妒到扭曲!
为什么我们的影视剧市场,还停留在师尊和爱情上永远驻足不前!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看似最悲悯的人,却有着最恶毒的心。
为了不杀而杀,又有什么资格说自己做着最伟大的事情。
生命不过是随时可以被牺牲掉的政治筹码而已。。。
法律,体现的是当政阶级的意志。
最后能守住的也只有自己的那颗良心。
“生在八尺门,做一个阿美族的人,用船板当门,要跟几百个人共用一间厕所,我爸是杀人犯,我妈,为了养活我,过劳死了,有人说,我可以念大学,在法院工作,真的是太幸运了,那不是运气,只有弱者寄望运气,而我不是,我靠的是努力,生存需要钱,我什么都肯做,就是不跑船,因为我那个混蛋老爸常说,在渔港,被宰的不一定是鱼,这句话,是他送我唯一的礼物,所以我逃过了,坐在被告席的命运,我逃过了,在海上超时工作,饮食不足,被暴力虐待,被恶意惩罚的命运,我也逃过了,被另一种语言,质问、审判,而且找不到证人为我说话,就算找到了,他却跟我一样,为了活下去,必须逃亡的命运,最后,我逃过了,没有人愿意花一点时间,来理解我的缺陷,懦弱,还有恐惧的命运,就差那么一点,他们都说对了,我就是一个幸福的人,我不认为,我真的不认为杀人者无罪,但是在这个法庭上,在台湾的司法里,我们的死刑,却是运气问题,一个要有多幸运,才能像诸位一样,坐在这个舒服的位置上,认定这个世界十分温柔,而我们拥有决对的权力,对罪犯残忍”。
可是通过一个外籍劳工的刑事案件切入深层带出了死刑废除、台湾原住民的生存困境、远洋捕捞业、洗鱼走私、司法独立性、政治腐败等话题 各个位置上的人的考量竟然这么多,并且人心种种区别如此之特别是女部长的事业路径以及做出的决定,真是不一般“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如果要杀,就必须杀在最好的时刻"已经提前知道外籍劳工未成年的事实,完全可以不杀但是为了民意沸腾支持她原来的主张,以及渔业老板的隔层施压提前执行了死刑,然后再道歉解释法务部工作失误。
一箭双雕 她其实并不关心死囚的命也不在乎被杀的船长一家,对自己的偷情对象漠不关心,明确表示那只是互相的交换她坚信自己的信仰用一例死亡来换取她废除死刑的理想这种人出生优渥,自视高尚要干的是大事”信仰“坚定, 从学生时代一直就坚持废死 还信佛教。。
但她取的只是支持她理想的部分的信念为了实现理想手段,各种手段颇多,自己也以”身“入局勾搭总召并且位居如此高层要实现目的,尚需如此普通人的生存路径、空间及天花板就可见一斑了如主角公辩、通译等人
第一次看这个剧名的时候,我鲁莽的以为八尺门是翻拍的什么日本的小说,主角叫八尺门。
几番查证之后,得知八尺门是个地理位置,剧中肯定就是代指的基隆。
八尺门原本是形容和平岛和本岛之间的狭长水道,最初是出现在康熙年间(https://m.facebook.com/media/set/?set=a.1338369576188516.1073742365.100000464600876&type=3)。
当了解完剧名之后,编剧又抛给了我一个名词: 洗鱼。
捕鱼和做生意一样,需要证件,也有限额。
但远洋渔船为了能更多的获利就通过接船或者借证的方式将自己能捕捞的限额提高,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而这一做法,其实也造成了海洋枯竭的原因。
而一些船也会捕捞国际禁止的鱼种,譬如鲨鱼,这也是一种走私。
在洗鱼之上,远洋渔船上甚至还有凶杀。
根据2016年《报道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far-sea-fishing-taiwan-truth)的一篇报道,观察员(监管海上作业的成员)Keith Davis 在一艘台湾渔船上神秘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我想,作者在剧中也给了一个合理的猜测,那就是Keith早已经被杀掉了。
查完相关新闻,我大概完全理解了雄老板说的杀人,走私,洗鱼到底是怎么个流程。
了解完了基隆地理和远洋历史之后,不得不去了解一下废死联盟。
剧中的废死支持者陈令秋的原型应该是并未当选法务部长的王清峰。
王因为个人信仰,不愿意执行死刑,于是选择了辞职。
而现实中的废死联盟,也是因为几个司法冤案造成的不良影响而成立的民间组织。
在查完这些不懂的名词之后,我才意识到我看的是台湾人眼中的一部分台湾。
一个凶杀案串起了人权,原住民,外劳,远洋捕捞业,法律,政治。
不管是佟大爷还是小官二代,不管是外劳还是阿美渔民,他们做了能做的,不能做的,他们没有赢,没有过上好日子,holy妈祖也没有保佑他们, 判决也抹杀了被告的存在。
即使有法律,所有的杀戮也都一样。
。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什么时机下自己标注了想看,昨天鬼使神差在人人视频上搜索发现居然真的有,于是花了昨天下午晚上和今天早上看完了这部八集迷你剧,分享几个可以讨论的话题1)理想VS现实大概这是所有剧中都会提到的一种冲突与对抗,以此衬托主角的伟大达到刻画人物弧光的目的,同时也是对理想主义者的赞歌,在国产剧中通常表现为主角有着一条路走到黑的性格,还存在完全现实的对照组作为衬托,但是在这部剧中,更多的在刻画男主的纠结,他的内心无时无刻不进行天人交战,一方面他受到爸爸那句“难道我们不是人吗”的影响,从此之后他的每一次辩护,都仿佛在为爸爸,为部落,为那些还在受苦的底层人民而战。
但另一方面他见过这个体系内太多的阴暗面,被坑被骗过无数次,他知道这种以不同化作为抵抗方式的选择同样会毁掉一个人,所以他一直不想让作为官二代的男二参与进去,不想影响他的仕途,而他自己甘愿犯险,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了。
2)谁是底层这也是这部剧着重讨论的,男主是阿美族,被告人是印尼人,一个是上一任被压迫的,一个是这一代被欺辱的,前者作为辩论方借着为被告辩论也在发泄着自己这么多年的怨恨,“没有坐在被告席不是因为你们没有做错事,只是因为你们很幸运,你们不用被欺辱,你们可以一直相信世界是温柔的,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
全剧最大的boss看起来是董事长,实则不是,是那些并不需要露面就能享受到一切的人。
我很喜欢的一幕是莉娜要回国的时候,他俩互相以对方的语言告别,这一刻多么希望压迫到此终结,没有下一代被压迫的人。
3)关于废死最开始我以为落脚会在人权论,因为我们要捍卫每个人的人权,但在男主心中并不完全是这个原因,他更认为每个人的环境、背景都不同,所受的压迫程度不同,而他作为公辩人他就是因为被告而存在,他必须完全的了解这个人的过往。
仔细想想我又何尝不是,凭借着简单的案情了解就在内心对被告有了决断,这何尝不是一种偷懒。
喜欢剧中的很多台词,摘抄一部分:“反抗不是拒绝合作,而是拒绝同化”“真正的邪恶是平庸,是认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是不愿意为了正道而放下执念的人。
可是大法官们,根本就不愿意宣告死刑违宪,生命权真的就至高无上么?
法律本来就是权衡和妥协的产物。
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
如果需要杀,那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
”“跟你说一个笑话:台湾民众将近有7成,对司法公平性缺乏信心,七成五认为,法律只保障有权有势的人,将近八成人认为穷人比有钱人更容易被判死刑。
可是有八成五的民众支持死刑。
”“有一次开庭,被告迟到,法官就提议说笑话比赛,检察官和律师都同意以后,法官就先说了:无罪推定。
检察官也接着说:侦查不公开。
律师也接着说:律师伦理。
正当这些笑话大家觉得不分上下的时候,你知道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被告跑进法庭大喊:庭上,我是冤枉的!
”“你知道为什么你现在还在这个位置上面吗?
废掉你也是取悦群众的一种方式”“只要给群众他们想要的,就不会有人记得他们应得的”“所有的杀戮都一样”
本剧所想要讨论的议题,以及剧集呈现出的台湾社会问题都非常有价值,很想给5颗星,扣掉的一颗星是因为以下问题。
1、后半段节奏有问题,无效剧情过多,有效剧情展开不足。
前几集所有剧情围绕揭开事实真相不让阿布被判死刑而展开,观众的目的跟主角一样,想让真相大白,减轻对阿布的判刑。
在主角三人一路取得进展的过程中,有旁支剧情展开既能刻画主角团,同时展现出少数族裔、渔业等问题,这一点本剧做得很好。
但是二审宣判前,明明已经找到关键证人,且法务部长承诺要保护证人的情况下,为什么男主和部长做了很多无关紧要的事情,却迟迟没有实行保护的动作,必须要等到反派将证人劫走之后,开庭的前一天才去保护证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应该给观众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不是为了戏剧张力和后续剧情的展开生硬的呈现。
当证人没有出现的时候,男主就应该有所警觉,而不是再次展现男主的人设,前面已经浓墨重彩的呈现过男主的人设。
这个时候,观众想要知道没有关键证人的情况下阿布的命运走向,而不是听男主对女同事叨叨半天,并且男主对女同事所讲内容和他在庭上的关键发言没有任何关系。
同样,还有男主得知证人又出现后,去到关爱中心,应该迫切的搞清楚证人在哪里,而不是去给那些孩子零食。
2、多处人物动机未明确。
为什么当警察怀疑阿民杀害了证人时,男主却选择不相信并且进而调查。
检察官诚恳对话寻求合作帮助阿布,男主为什么不答应,反而说他这样做会失去族人,为什么他的言行和之前的行为有悖。
男主为什么突然去到阿民家,说他对不起死者,以上男主的转变是因何产生。
连父为什么欺骗儿子,给连晋平错误的审判长信息。
为什么男主的同乡们会自发凑保证金并且给他加油,难道是因为同乡们得知阿布未满十八,认为男主帮阿布辩护是正确的,才做出了转变?
3、逻辑bug当连晋平和莉娜的照片被曝光后,男主为什么没有怀疑和追究那些自拍照片出现的原因,反而转头去找女友。
为什么警察对阿民说他拿到了搜查令,却没有去搜他家?
难道警察当真是在唬阿民?
废死派其实跟动保组织环保组织还有某个组织没有什么区别,剧里偏向废死,却拿不出废死的理由。
只有可笑的误判一个理由。。
笑死。
宝驹问替代役的死去的人怎么办,替代役没有正面回答。
欧美白左那套,有些人就是要去真信,什么人权?
死去的人因为死了所以就不配有人权了?
挪威枪击案,死69伤300,杀人犯以杀人为乐,顶多被判21年,进了七星监狱,里面什么都有,超市图书馆健身房游戏房……废死派是些什么玩意?
我不理解,无法理解。
影视结局,最坚决的废死派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杀了罪犯,同时也推动废死向前一步,我只觉得恶心。
我震撼大卫戈尔的一生结局,以死推废死。
一个是死自己,一个是死别人。
挪威枪击案,只不过是欧美白左们的一场政治狂欢。
https://zhuanlan.zhihu.com/p/123903181?utm_id=0
可能是想说的内容太多,整部看下来不能算是很精彩,甚至当中有些疲态。
但看到结局还是为之一振,果然还是这个味道的台剧。
这起凶杀案围绕着的主人公,是外劳,是船长,是阿民,是那些部落的民众。
生生死死,仿佛蝼蚁一般。
可真正背后的所谓大人物,却连一根毫毛都没有被伤到。
底层的人在苦苦思索是非善恶,而在洪董面前,不过是一个个为了利益而生的物件。
上庭,打官司,原来也哪管你什么证据,什么应当不应当。
无非是那些所谓正义化身的大法官们在牌桌上的玩笑话。
三言两语定生死,原来如此简单。
只要是人,就会不客观,就会有私心,那又谈何正义和公道。
最后集中在废死事件上。
这个话题被讨论过太多次。
曾经的自己是坚定的支持死刑,现在却觉得没有答案。
真理往往并不是越辩越明。
被反转给惊到了,但细想之后,完全理解了陈令秋那句话的含义。
“不杀,不能阻止未来接着杀;要杀,就要杀在最好的时机。
”可即使心机如此,最后的结果也依然荒诞可笑。
就像剧里说的,明明大部分民众根本不相信法律的公正,却又偏偏支持死刑,细思极恐。
这一幕很像大卫戈尔的一生。
不同在于,大卫是个殉道者,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自己的信念。
可陈令秋用的却是其他人的性命。
我不禁在想,她到底为什么支持废死?
什么信仰或信念?
若真的是为了尊重生命权本身,那这件完全背离她初衷的行为,真的可以为她铺路吗?
最后用宝哥的话来结尾,所有的杀戮都是一样的。
没有高低之分。
拍得真的非常棒,台剧水平这几年有质的飞跃。我一直觉得台湾原住民长得特别好看,轮廓很深。
Holy妈祖!你看宝岛多敢拍!题材的大胆程度已经朝韩国影视看齐,再看看大陆被阉割成什么样……“所有的杀戮都一样……”政治和权力斗争多么肮脏,牺牲的永远是民众……8集时长导致后半段叙事疲软,如果改编成电影应该会像《辩护人》一样精彩吧!
Holy 妈祖,所有杀戮都是一样。用死刑废除死刑,把政客的虚伪讽刺得淋漓尽致。八尺门的辩护人讨论的issues包括:1.死刑存废2.少数族群的生存困境3.外籍劳工的处境4.理想与现实5.民主多数决6.司法独立性7.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影响8.资本对司法、行政的影响9.海上劳工的权益保护10.裙带关系11.非法捕捞等等。每个问题都很尖锐,但仅限于本片的语境下讨论。
我们和对岸可讨论的内容已经完全不同…所以前两集部长的床戏是为了说明什么?
结尾我是没想到的,故意制造一个反例来促进废死。这样的确很有话题,制造了很大的冲突话题。但是,大卫戈尔是用自己的死来废死,而陈令秋部长却借用别人的死来废死,更何况,事情还有其它转机,兵行险招,还会给自己引火烧身,恰得其反。总体来说是个好片子,很喜欢李铭顺的表演,holy妈祖😂
Abdul Adler,Go to hell。
台剧的通病,题材好但节奏慢。喜欢李铭顺老师的表演,收放自如,最近看了他的好多片子。
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要杀就杀在最好的时刻反抗不是拒绝合作,而是拒绝同化
虽然拍得很不错,但个人不喜欢,有种吃了苍蝇的恶心感,因为它把问题赤裸地暴露了出来却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看不到问题解决的可能,就像现实世界一样令我反胃。感觉编剧立场挺模糊的看不太出来,废死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司法不能被人当成玩具在手里肆意把玩,支持废死的女部长有野心也有手腕,但却没有道德和良心,也没有对法律的敬畏,更没有“为民”,口口声声为了人权要废死结果却是要通过践踏具体的人的生命来获得她所谓的人权,真是好手段。拜托,台湾人都知道NGO扯上准没什么好事欸。真相“竟然”是最不重要的那一个,我反思我应该看侦探小说而不是看司法题材的
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于是人命也成了他们利用的工具……根本上还是社会推理派故事,聚焦灭门惨案背后得社会原因,直击人性之恶。
湾湾的严肃剧质量不错,但就是很难让人看下去
不错,有一些出戏的配角扣分
又是用放荡不羁男主合理化厌女这套,口号式台词,不必要的亲密情节,还安排雌竞,符合男导演编剧的一贯作风。看起来男的也不是关心是不是真的有囚犯被冤枉了,只是伸张正义这件事让他心里波涛汹涌倍感荣誉罢了。
可能是我看的不认真 我没看懂
那个讨厌的阿布终于死了,稍微舒坦一点了。
故事叙述完整,但本片想要输出的内容,看片人还是要谨慎思考斟酌
男凝镜头🈶️,猥琐口癖🈶️,性化女性角色🈶️,人设这么无趣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高分。另外永远不支持废死,别拿个例来代表所有死刑案件,如果受害者是你的至亲至爱请问你还会支持废死吗?到底是谁在双标
比想象中的一般 所谓湾湾zz阴谋 舆论漩涡 看起来就像小孩在沙滩上玩立棍会尿炕一样儿戏 废死人权等等这些 首先 难道不是已经杀掉两个人吗?还有一个过失杀掉的2岁女孩 杀人偿命 不是天经地义?
废死是理念,乳女/性骚扰女是生活。8集每集1h加起来只讲一个案件,还讲的稀烂,剧情普不停闪回来凑,还插一堆无关剧情水时间,小年轻男主的劈腿以及俩女角色雌竞剧情我请问有什么必要,真的所有真的背景悲惨的角色都是这群人的play的一环,无语了
題材硬...引用了湯英伸案件為原型 在身分上再置換過(將原住民換成移工) 有一種換位思考之感 ..也影射和春六十一號慘案...故事涉及許多議題 職業的社經階級 宗教 族群 死刑 政治意識 都左右著這滅門案 ..這不是懸疑劇 這是思辨劇 兇手是確定的 懸疑點在於背後模糊的人性及社會經濟結構下共犯體制 當下法庭攻防戰 能真實呈現正義 ?? 這是對台灣司法及社會結構問題下的一場思辨及叩問 ...後半劇本台詞精彩 最後的執行 多少都有諷刺鄭捷案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