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仍是朋友
Enklava,飞地,Enclave,Енклава
导演:戈兰·拉多万诺维奇
主演:菲利普·舒巴里奇,丹尼斯·穆里奇,内博伊沙·格洛戈瓦茨,安妮卡·多布拉,米奥德拉格·克里沃卡皮奇,戈兰·拉达科维奇,昆·拉杰萨,梅托·约瓦诺夫斯基,米
类型:电影地区:塞尔维亚,德国语言:塞尔维亚语,德语,阿尔巴尼亚语,意大利语年份:2015
简介:在科索沃地区的一个小地方,只有十岁的Nenad和他的父亲、爷爷,还有东正教的牧师和30岁的教师几个人在这里生活,Nenad是学校里唯一的学生,每天都由维和部队的车辆把他从父亲的农场送到学校,Nenad渴望有同龄的孩子与他一起玩耍。一天,他从装机车的缝隙看到了两个与他同龄的阿尔巴尼亚男孩,其中十三岁的牧羊人Bash..详细 >
从孩子视角审视科索沃民族冲突,难以消融的隔阂不仅深植于成人之间,也给孩童的心灵带来难以治愈的伤害,影片以以小见大的方式反思民族对立与仇恨。看看民族冲突都带来了什么,破败的村庄,心怀仇恨的孤儿,漂泊异乡的父子,无处安葬的老人,两个民族之间隔了一层厚厚的铁甲。孩子的情感较为复杂些,既纯真又心怀仇恨,然而善良本性使然,两方小朋友之间的友谊为民族和解带来了一丝希望。
用儿童视角去展示战争一向动人,这不也不例外,三星半。
三星半,这部电影很多细节经过了精心设计,比如教堂大钟,基督教徒墓地,阿尔巴尼亚村子里插着美国旗等等,还有从枪声的问题上就可以窥见科索沃两个民族间的势力对比情况。但是结尾进入某种HAPPY ENDING有一点点刻意为之的感觉,让整部电影微妙的平衡感遭到了圆润的“包浆式破坏”。当然,这类结局对于当事民族来说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也可以理解。
仇恨易结不易解。两个本无私人仇怨的孩子之间尚且如此,往后世世代代的人民又将如何,世界上那么多互相冲突对立的民族之间又该如何,这是电影无法给出答案的。
严肃的塞族小孩就演挺好的,飞地里族裔冲突的张力拿得准确、不煽,科索沃塞族警察亦是出人意料的角色设置。向钟开枪反被流弹打伤堪称寓言。
用不一样的视角讲诉,点赞
民族之间宗教之间的矛盾和仇恨,往往会落于《乌合之众》的陷阱:群体的低智商、易冲动、随大流的人云亦云。所以,之间不管什么原因导致的,一旦结下梁子,就狠难解。
分好幾天看完 沒看出個所以然 照比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差 多了
3.5 战争片的角度可以从战士(男性)、女性、儿童等的心理变化循序渐进阐述剧情。反对战争!
三星半。。。极有特色的一部片子,风土人情,人物,小演员们,很有独特魅力,友谊就该如此,就该是原本,纯粹的样子,只是,很想尝尝那块巧克力,推荐,一起看的
战争带来了断壁和残垣,更埋下了仇恨与偏见,但我们总能在孩子的身上看到未来的希望。★★★☆
去年塞尔维亚申奥片!导演用10岁基督教小孩的视角展示科索沃偏见问题的荒谬和隔阂,无论是影像还是音乐都能让观众感受到男孩那孤独的心灵,以小见大质朴却力度十足,可见电影的艺术有着共通性和普适性,相似的主题,比去年另一部申奥片《希布》好很多,很像前年爱沙尼亚那部申奥片《金橘》。
还好
因战乱而孤独的孩子是一个好的切入点。通过孩童视角透视民族仇恨,男孩很可爱,也很可怜。
科索沃战争的根源也是阿尔巴尼亚(穆斯林)和塞尔维亚(东正教)的矛盾。由民族产生的战争问题,很容易就“标签化”,从而不问你的本质是谁,而靠教派划出的那条对立线。对塞尔维亚人来说,科索沃有无法调和的民族矛盾,残酷的战争,但也有家,离开那里,他们就只剩下难民的身份。
对该地区,完全陌生。
小男孩演得真好。结局的发展让人感动。
7.8。两个民族间,狭缝中的窥视(装甲车、砖墙洞、辘轳、大钟下),谁也看不清谁,隔阂越来越严重。一族可以用枪支庆祝婚礼,另一族甚至连保护自己的权利都没有。信仰的失去。人性可以慢慢弥合伤口。感动
4.25
让我联想到某疆省 ,假设“自由”地话,黑泰 和 豆奶的 处境,所以呢,铁托永远被绑在历史的耻辱柱上。PS : 阿尔巴尼亚儿童巴什金的死鬼老爸,应该是元科索沃解放军( 阿尔巴尼亚人武装)的成员,从小孩屋子里墙上的照片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