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侵永远都不是一个只关乎受害者的话题。
这个社会议题最重要的家庭疏导和儿童性教育的及时到位。
我们都知道遭受性侵的儿童这一生都会背负心理创伤,所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受害家庭能够一起携手面对这个创伤。
可事实上和很多的家长都不会和受害者共情,反而会认为自己的小孩因为从小叛逆乖张所以制造一场闹剧来博得关注。
Odette的母亲在事发20年后知晓真相时的反应是怀疑和指责,她觉得自己多年的好友不会是娈童癖,即使事情真的发生过,现在说出来对施害者的家庭也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她从头到尾没有安慰过自己的女儿,没有说这不是她的错,只是一味地指责Odette选择此时说出真相对自己的家庭和对方的家庭都带来了困扰。
很多人会觉得,小时候被性侵,当时没有说出来,就该永远保持沉默。
说出来,会让父母陷入永恒的自责中。
可是一个8岁的小女孩被性侵,她能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吗?
她能说得出口吗?
又有多少体贴而敏感的家长能察觉到自己的小孩遭遇了性侵呢?
所以我们必须要尽力推广性教育。
告诉小孩什么是性骚扰和性侵犯,也指导家长学习儿童心理学,及时发现伤害,及时止损。
可悲的是,我们现如今活在一个越来越无法公开讨论性教育的社会。
儿童性侵,触目惊心的四个字。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犯罪行为却屡见不鲜。
大银幕上,关于儿童性侵的作品也向来层出不穷。
《素媛》《熔炉》《嘉年华》《信笺故事》……最近,又有一部高分新片对准了这个题材——不能说的游戏此片曾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进行展映,收获好评无数。
不仅如此,它还同时获得了“金摄影机奖”和一种关注单元的“一种关注大奖”双提名。
在豆瓣上,此片评分8.1,位列本周口碑榜第三。
执导此片的安德丽·贝斯孔,原本是法国的一名演员,这是她的导演处女作。
而电影中的故事,也是根据安德丽本人的经历改编而成,并由她亲自出演。
片中的女主角叫奥黛特,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小女孩。
她从小就热爱舞蹈,梦想成为一名舞蹈家。
在她八岁那年,一件改变她人生的事情发生了——奥黛特父母的朋友,一个叫基尔伯特的男人,突然闯进了奥黛特的房间。
他向奥黛特提出邀约,想一起“玩洋娃娃”。
单纯的奥黛特并没有拒绝,她还热情地拿出了自己最爱的洋娃娃。
但是,基尔伯特却突然把房门关了起来。
他连哄带骗地说,让奥黛特来当那个“洋娃娃”。
接下来的事,你应该猜到了——基尔伯特对奥黛特实施了性侵。
年幼的奥黛特,并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意味着什么。
在基尔伯特的强烈要求下,她也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但是,在奥黛特的心中,却逐渐对基尔伯特充满了抵触和反感的情绪。
于是,当母亲让基尔伯特来接奥黛特放学时,奥黛特也表示了不满和抗议。
母亲也认为奥黛特只是一时任性,没有理会她的请求。
于是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基尔伯特又一次把魔爪伸向了奥黛特。
他近乎粗暴地打掉了奥黛特手中的书本,强迫她脱掉衣服,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兽欲。
从此之后,基尔伯特变得越来越大胆。
他无数次去往奥黛特的家里实施性侵,甚至以带她出去玩的名义,把她带到深山里进行侵犯。
肯定会有人问:奥黛特难道就不会拒绝吗?
她当然拒绝了,只是母亲并没有把奥黛特的话当一回事。
相反,她把这当做对奥黛特“任性”的一种惩罚——你越不想去,我偏要送你去。
由于奥黛特的父母和基尔伯特是多年好友,他们并没有察觉到丝毫异样。
可以说,他们的失职,已经到了离谱的程度。
当他们在家中发现基尔伯特的“犯罪证据”时,非但没有表示疑心,反而责怪奥黛特“不讲卫生”。
当母亲发现年仅10岁的奥黛特内裤上就见红时,也没有询问原因,而是自以为是地认为奥黛特只是早熟。
从无到有,从第一次到后来的无数次。
原本应该健康自由长大的奥黛特,一直生活在了被基尔伯特侵犯的阴影中。
她也曾想过对父母讲出一切,但是最后都由于父母疏离的态度而羞于启齿,独自忍受着深深的屈辱。
成年后的奥黛特,终于离开了老家,暂时摆脱了童年的阴影。
她也终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中,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由于天赋和努力,奥黛特受到了很多人的赏识,也逐渐在舞蹈领域打出了一片天地。
但是,由于小时候那段不堪的经历,奥黛特的性格出现了极大的扭曲——她开始酗酒、嗑药,刻意放纵自己。
换了一个又一个性伴侣,却由于心里的疙瘩,始终无法建立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
儿时被性侵的经历,会成为一个人心底终生难以驱散的阴霾。
一方面,奥黛特通过在舞台上的表演,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另一方面,在导师的建议下,奥黛特开始尝试心理咨询。
在心理咨询师一次次的疏导下,奥黛特逐渐打开了自己的心结。
她交了一个男朋友,建立了稳定、健康的亲密关系。
同时,她也终于试着接纳自己,接纳曾经被伤害的过去。
多年过去,奥黛特已经从一个小女孩长大成人。
而当初对她实施侵犯的基尔伯特,也已经结婚生子,步入中年。
一次家庭聚会上,两人时隔多年又一次见面,这唤醒了奥黛特不堪的回忆。
但是这一次,她不再逃避,而是选择对父母道出当年的真相。
最后的结局,在此就不多剧透了,大家可以去电影里感受。
说起来,关于儿童性侵题材的电影,相信大家都已经看过很多了。
但这部《不能说的游戏》的特点就在于,它并没有将重点放在施害者身上,去着力刻画性侵行为的阴暗与凶残。
相反,她一种较为轻松的镜头语言,去讲述受害者是如何直面疮疤,以及与自己取得和解的过程。
片中用了两条线来进行叙事——第一条线聚焦于童年的奥黛特,为观众讲述一个小女孩从头至尾被侵害的过程。
第二条线是成年后的奥黛特,通过她与心理咨询师的对话,呈现她在直面过去时的种种心理变化。
两条线穿插展开,在转场时却行云流水般无缝衔接,在视听层面非常优秀。
此外,舞蹈作为贯穿全片的一个重要线索,在电影的不同阶段呈现也出不同的特点。
通过感染力极强的舞蹈,来反映强烈的心理感受,这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表现形式。
《不能说的游戏》是根据导演安德丽·贝斯孔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
在电影的片尾,也为我们展示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据欧洲议会统计,每5名儿童中就有一名遭受性暴力。
每年,法国约有700名儿童因受虐死亡。
不光是欧洲,就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惨案也屡屡发生。
今年5月份,福建一小学校长猥亵16名未成年女生,被媒体曝光。
图源 澎湃新闻微博上个月,新城控股董事长猥亵女童事件,也引发了众怒。
图源 网易新闻就在前几天,震惊全国的红黄蓝威胁儿童案也终于宣判。
图源 环球时报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从2017年至今年6月,全国的猥亵儿童犯罪案件就多达8332件。
平均每天就有十余起儿童猥亵案件发生,而这些还只是被曝光的冰山一角。
这一起起骇人的案件,都让人非常痛心。
但,在这些悲剧之外,更让人痛心的是每一个不称职的父母。
以《不能说的游戏》为例,奥黛特的父母可以说是严重失职——当片中的一个人提醒奥黛特的父亲,觉得基尔伯特和奥黛特走得太近。
奥黛特的父亲不但没有没有引起重视,反而觉得这个人在胡说八道。
此外,当奥黛特向父母袒露真相之后,母亲非但没有支持奥黛特,反而在帮着基尔伯特说话。
更让人气愤的是,她甚至觉得这一切都是奥黛特的幻想,是她编造的谎言。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曾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的确,父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应该考试的职业了,用网上的段子来形容——生孩子要付出体力,养孩子要付出精力,教育孩子要付出智力。
最重要的是,这个职业还不能退休。
希望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都能在这些惨案面前更加警醒,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不要等到悲剧发生的那一刻,才知道追悔莫及。
*本文作者:张不才
#雪碧看电影# 安德丽·贝斯孔/埃里克·梅泰耶 《不能说的游戏 Les chatouilles》2018:🌟🌟🌟🌟让人眼前一亮的娴熟转场,太惊喜了,想象力无极限,从前半段影片小女孩在排练舞台上飞起,影片流畅自如,穿插黑幕里女主角疯狂发泄般的舞蹈,压抑多年的心理创伤通过肢体动作得以短暂释放;小女孩被熟人性侵的故事让人看得心惊肉跳,母亲的麻木无疑给她带来成倍的二次伤害;好友和女主从夜店卫生间到探监室的转场再次给叙事按下加速键,全片节奏有张有弛,优异的呈现形式给影片带来如虎添翼的视觉享受,也更好地传达作者想要表现的童年伤痕,有些记忆太过不堪回首,只能加速;当成年后女主带男友和父母见面,旧事重提,母亲的态度把餐桌对面的她一下子逼回到童年时期那个无助的小女孩,她一言不发,选择沉默;救赎只能靠自己,最后走进那间卧室的门,没有人和她同行,没有家人,没有心理医生,没有爱人,只有自己。
对于这个男人,换我,我绝对不会嫁。
结婚后还将所有重心放在事业上,明明与妻子是相爱的,他本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但事实是他与妻子离婚,与女儿十二年没说过话。
那他事业成功了么?也没有,他曾经享受别人的注视,曾经也得意过,但老年的他破产了,他阴差阳错成了运毒员,他在第三次运的时候发现了这是毒品,但为了种种原因,继续运了下去,我觉得,就是因为他的虚荣,年纪这么大了,还虚荣?没错,他享受成为众人的焦点,也喜欢自己对外那种“魅力”。
当他被毒品头子邀请派对时,他和两个女的……我看的时候,真的很为那个前妻不值,要知道,人家虽然总是不搭理你,但是直到死都深爱你啊。
他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他开车几十年,开过四十几个洲,没吃过一次罚单,对花很有耐心,交往时幽默风趣,为人大方年轻时颜值还挺高……所以,找男朋友千万别找这种的,最好的,当然是单身啦
如果以牺牲她人毁灭他人行使自己的欲望,简直可以下地狱的废物。
通过心理咨询和打破固定场景的方式,实现回忆的插叙讲述。
衔接主观视角的方式实现舞蹈动作的跳跃,好震撼。
导致青春期经历不幸的孩子父母往往具备不过问和过分干预揣测而不等待孩子发声的时刻。
其中的舞蹈都是很有张力的,女主角始终在通过她的舞蹈(靠吸毒、靠放纵)表达和发泄曾经历过的儿时伴随着心里的疼痛与回忆,而表面佯装正常与毫不在意、甚至伪装成开心的样子(是她认为说出来也没有用——改变不了什么,所以索性选择闭嘴。
我觉得是痛在我的子宫上。
席间女主因为一句刺痛的姓名瞬间变成乖巧、沉默不闻的小时候。
还包括与儿时遇事同样无措的手势。
“这只是一段回忆,别让它毁了你的生活。
”就凭坦白后与父母间对话的社会议题,以及父亲的回应我会给它打满分。
母亲不过是借此逃避自己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最后她选择了关心自己内心那个,始终被关在小黑屋的女孩。
与她一起成长。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他的研究个体心理创伤中指出“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本篇的女主 Odette 虽说最终通过心理治疗的方式治愈了自己,但也是在经历了无数黑暗的日子,无数的痛苦与绝望之后,才慢慢走出来。
造成这个创伤的罪魁祸首当然是那个念童癖的变态,但别忘了还有女主的妈!
“……你不是已经得到你想要的了吗?
吉尔伯特被判刑了,你还想怎么样……” 对于来到心理医生这里进行沟通表示非常不耐烦;“……没有什么要调整啊 倒是该好好看看她给人带来多大麻烦,你爸爸活在深深自责之中……”表示对女儿的莫不关心,女儿十几年来一直被性侵,却还认为女儿给别人甚至自己带来麻烦,没有设身处地地从女儿的角度思考;“……你还想纠缠到什么时候,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
能不能别来烦我了!
谎话连篇,就为了折磨我,你还想怎么样?
有完没完?
……”从来不相信自己的女儿,只考虑自己的自私鬼,女儿因为十几年来一直被性侵,最终却得不到她的一个道歉和一个拥抱,这样的人妄为人母!
坏人无处不在,可能就在我们身旁,可能就是我们的熟人,为人父为人母,保护好自己的子女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不管你有没有准备好,既然孩子已经坠落人间,就算第一次当父母,也应该把这个责任尽好,不懂就该学,做错了就应该道歉,毕竟我们的孩子那么善良,只要你给个拥抱,他们就彻底地原谅了你!
而剧中的妈妈,到最终,我们都没有看到她给女儿一个道歉和拥抱,心疼!
这样的母亲,0分!
在象征界中被拒绝的东西又重新出现在了现实界中。
——拉康看完《不能说的游戏》,对于电影中带有拉康心理分析色彩的疗愈,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想来做一个还原。
一、拒绝与防御奥黛特长期的“拒绝”,所呈现出来的“防御”有,1.缄默、超合理性
2. 幻想、与幻想认同
3. 压制,试图忘记
4. 理智化,投入且苦恼于某种异常的行为理论中,以此帮助你不必去面对自己的感受。
5. 疲劳
6. 躯体化
7. 物质滥用
8. 冲动化
9. 粘人
10. 回避
11. 理想化,电影中表现的是理想化的爱情
人不能从外在于自身的地位来看待自己,只能借助于以自身为媒介而产生的image(拉康,用意象,image,这个词来揭示镜像阶段自我认证的特点。
)来认识自己。
但是这种image却是虚幻的事物,是主体的映像,它缺乏主体本身在世界上存在的那个特定的空间的部分,这个image只在时间里存在,而在空间上却是空缺,那它必定是虚无不真实的,如痛镜花水月的东西。
它的功用就在于折射出来关于“我”的想象性的整体性,给我们稳定和整合的感觉。
(曹建斌,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二、奥黛特是如何完成疗愈的?
电影中,一条明线,心理分析一条暗线,舞动心理先用倒序的方式来还原心理分析的部分。
7.整合性,电影末尾的桥段用了pac理论,“内心小孩”的引导语。
“你真好看。
我都记不得你有那么的可爱。
”“你有很多路可以走。
”“你会成为一个好人的,一定会的。
”“你愿意和我一起吗。
”“我知道,亲爱的,对不起。
”“我不应该把你一个人丢在这里这么多年,这不是你的错。
你没有错。
”“我们再也不分开了好不好。
”“来吧。
”
6.自我的觉醒
这里的门是一个“隐喻”,除了像催眠词一样,打开了一个“内心小孩与成人对话的世界”之外,这代表的是通往整合性,或者叫做同一性的“无门之门”,代表了一种觉醒。
门是象征,而具体的,是一句对着母亲的质问:“我呢?
”
5.抵抗与抗争最主要的当然是现实世界中揭露他人的罪行外,但其中与母亲的抗争也不可忽视。
这位缺失加自恋型的母亲。
4.滋养与支持形成抗争的条件在于他人的支持与滋养。
揭露罪行,父亲的支持表现是最佳的疗愈催化剂。
虽然奥黛特的情感经历并不一帆风顺,但是当她“需要”的时候,他还是会再次出现。
3.现实世界中的袒露在象征界中被拒绝的东西又重新出现在了现实界中。
2.自救意识电影中虽然是心理咨询师的一句提醒,但是个体没有自救的愿力,仅仅指望心理咨询师是于事无补的。
1.防御的“升华”并不是说防御就是糟糕的,它有“保护”的那一面特性。
同时在心灵疗愈的过程中,防御也有“升华”与“退行”,即有呈现出好的防御和使情况更糟糕的防御。
如果没有在幻想中的袒露,电影中也可以看做真实世界中的袒露,(拉康的三界理论,是互相影响和融合的。
所以,这里即可以看做是幻想的,也可以看作是真实的。
)那么,也就不会有之后和父母的袒露。
三、舞动心理心灵发生的变化实则也在舞蹈中展现。
前面说的是拉康,现在是拉班。
简单说一下拉班的动作解析体系。
构成:主题,躯体动作现象的辩证对立。
肢体,对动作分析者来说,看:个体的呼吸;肢体的活动和僵硬程度;启动序列;连接性与分裂性努力,在空间、力度、和时间上使用动作能量的方式,描绘的是,与情感或情绪关联时刻间的冲动表现。
基本动作,包括:漂浮、击打、滑翔、弹拂、削砍、拧扭、抹擦、按压基本的内心驱动力,包括:梦幻状态、清醒状态、远程状态、节奏状态、稳定状态、活动状态造型,包括:静止型,如:墙壁型、球型、针尖型等;改变模式型,如,雕刻型、辐射定向型等空间,描述与环境相关的躯体移动。
要素包括:动作氛围、氛围途径、空间拉、空间意象、空间几何、空间和谐关系,指躯体、努力、造型、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舞蹈这条暗线的前后变化。
舞蹈老师对于“创伤”的发现并不难,原因在于奥黛特的舞蹈中“额外”强烈的情感主题,以及肢体动作中猛烈的“身体摔打”。
在和情侣所拍摄的试镜用的舞蹈中,也能看到“击打”、“滑翔”、“拧扭”的基本动作,这反应了亲密关系中的个体不足。
前文中的“粘人”这个防御,是通过这些舞蹈肢体分析得出。
舞蹈的疗愈,从和黑人的“愤怒之舞”开始。
这种节奏型很强的舞蹈,代表了一种宣泄,即,心灵开始产生流动性。
这也是现代白领很多人选择这种兴趣爱好的原因。
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心理释放。
这是揭露他人罪行时,出现的舞蹈,已经呈现出了平稳的动作、改变的造型。
这代表的,是自我认同、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以及在哪里。
安静地、舒缓地仿佛“回到母体”。
这是一支配合了“抗争”意味的舞蹈,但结尾处是平稳的站立,而不是犹如之前在舞蹈室中以“摔倒”作为结束。
这是整部电影中“起承转合”最为完整的一段舞蹈,从舒缓开始,到激烈,再到平静,这就是她“心路”的反映。
“跌倒”、“挣扎”、“站立”,这也是人格发展的反映。
当然,电影中通过“舞蹈”这门艺术作为疗愈的“载体”,在现实世界的咨询中,所用的“艺术疗法”,那可以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
最后,还是留下一段拉康思想的内容,作为结尾:那个镜像本身并没有主动占“我”之位,而是通过人们的主动认同“他”才侵占了“我”的位置,成为人们意识中的自我。
由于镜像是虚幻的,所以通过其所形成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象)也必然是虚假的,并且并且这个镜像认同过程是人类的宿命,每个人都无法逃脱。
(张艺蕾,拉康的主体理论及其现实性研究)
观看整部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是用心理师的视角去看主角发生的事情(以及将会发生的事情)。
如果从这个视角看电影,导演就是把观众视角与心理师视角进行重合,这样就造成了观众永远是一个旁观者。
但因为心理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我们又能很好的进入主角内心,主角对这样一整个事件进行主观化的叙述。
这样主观化的叙述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虚构,当然不是怀疑故事整个故事的真实性。
而是对于细节的描述,就是小女孩的时候主角是真的讨厌吉尔嘛?
这个说法不是很合适,就是小时候的主角对吉尔送的东西有这样的反抗嘛?
还是主角长大了才对这些物品深刻厌恶。
当然令我最疑惑的一个就是主角的朋友,这个朋友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是女主虚构出来的。
一个虚构出来理解女主的朋友,这样就很能解释为什么女主说我从来过周围的人说过这个事情,而这个朋友却知道。
当朋友说我要去杀了他,后半部分就是她被女主内心关押。
我认为这个朋友对影片的意义就是,女主无法与周围的人达成一个良好的关系,而虚构出来一个朋友去理解自己。
整个影片就是主角心理治愈的过程和发生的事件,当然最后我也无法判断主角是否被治愈。
但从拥抱小时候的自己和理解她这个片段能看出或许主角已经不对过去选择遗忘,排斥但我想她已经能正视这段过去。
一个结了婚,夫妻恩爱,有三个儿子,和自己父母是多年好朋友的邻居的男人。
没人会想到他会向一个八岁的女孩子伸出魔爪。
奥黛特的治疗断断续续维持了五年,找心理医生,应该已经是她迈出的最大的一步了。
她想摆脱,可她又不由得逃避。
我难以想象,那个恶魔还一直围绕在她周围,甚至父母仍旧视他为好朋友的情况下,要怎么让奥黛特走出阴影。
其实小时候她尝试过很多次想和母亲说,可每一次都被打断。
毫无疑问的,母亲是个强势的人,甚至掌控欲爆棚,包括奥黛特长大后,她也是这样。
这对父母不称职,他们有很多次机会发现真相,拯救女儿,但他们没有。
我不知道怎么描述奥黛特的坚强,影片就像是她混乱的人生,舞蹈是她唯一的光。
狂派真的很适合抒发情绪,每次的舞蹈都恰到好处,我希望她再用力些,尽情些,将自己的压抑都宣泄出来。
但这段阴影,毫无疑问的,用舞蹈来摆脱是不够的。
当我看见那个恶魔的儿子结婚妻子怀孕,甚至有了孙女那一刻,我和奥黛特一起开始耳鸣。
凭什么?
他凭什么安然无恙?
一个对八岁女孩都能下手的人,我甚至恶毒的想,他不会不安,担忧他的孙女吗?
甚至他会不会变态到丧失人伦,对着自己孙女下手?
如果不会,那凭什么别人家八岁的小女孩,就要遭他毒手?
第一次泪目是奥黛特对着两个朋友说出自己被侵害,可这不是现实,只是在治疗的回忆中,她才有这样的勇气。
这种事情是一辈子的阴影,不是每个人都有说出来的勇气,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别人的支持。
如果没有这个恶魔,奥黛特会是一个优秀,优雅的舞者。
奥黛特没有任何错。
所有指责她为什么不告诉父母的人,都冷漠近乎于残忍。
首先她才八岁,其次那恶魔是父母好友。
她尝试过说,甚至拒绝和他一起出去,可结果呢?
她母亲还是将她推出去了。
正常的父母,就算把孩子交给一个关系好的男人带,在孩子对这个人表示厌恶后,都应该觉得有问题,他们没有。
奥黛特毛巾黏黏糊糊,他们说奥黛特不讲卫生。
奥黛特十岁不到就来了初潮,母亲一边说好早啊,不太正常,一边说你应该高兴,你成为了一个女人。
这是正常母亲吗?
我更希望这是个爽剧,那个男人被大卸八块,被折磨致死。
可我知道就算是那样,奥黛特受的伤一样愈合不了。
希望世界上没有这种恶魔。
希望世界上多一些称职的父母。
希望每一个奥黛特都明白,这不是你的错。
希望每一个奥黛特,都有勇气站出来。
爱是心灵的灵药,迟来的爱也能疗愈曾经受伤的心灵,因为伤口从未愈合,内心的小孩还未长大。
只有爱的浇灌才能让心中的小孩得以发育和成长。
剧中共情能力太强这一点会让那位心理医生看着不够专业,但正是她这原始的人性的力量浇灌了那怯弱的女孩,替她愤怒替她发声,让女孩从另一具生命的热度中温暖过来。
三星半,转场和剪辑挺有意思的,这种类型的电影做家长的都应该看一看。
父母的忽视让女孩一次又一次被伤害。心理阴影连她舞蹈中展现出来疼痛感。这样的人如果有个女儿,他女儿如果遭遇到这样的事,他又如何感想?在法庭上还直接说是她们没有拒绝他。真辣鸡
“我噩梦的期限又是什么呢?”
憋
。
我感觉自己好似在看小时候的港台做的公益节目
用花俏的形式构架起一套论文电影,不错,有抽象有现实。喜欢本片对 潇洒与放肆、怒气与暴躁 的模糊处理,让许多情绪转折都有了弦外之音。渐渐在熟悉法式跳跃逻辑
许久没有看到力量如此充沛的蒙太奇了——这令人瞠目结舌的技法,成为了「唤醒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旁人看来只是微不足道的「小瘙痒」,对当事人来说却是从生到死的反复阵痛。奥黛的母亲或许是影片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角色,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亲人是如何成为了性侵者的同谋。
女主突然决定告诉家人,转变太突然了,男朋友分手也来的很快。讨厌里面的每一个人,包括女主,太跳脱和分裂,明明不喜欢但怎么能隐藏20年,任何人都没发现呢,而且她的回忆里只有发泄毫无反击,反锁门总会吧,哪怕一次呢。这个逆来顺受得让人生气和厌恶。虽然我知道电影的意义,但是这个角色塑造得给人的感觉就很糟糕,不能打动我,反而很想与之脱离,不想去理解她。
【北京国际电影节观影】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一扇门我们不敢推开,人生的路上会有各种各样的经历,快乐成长每一天才是今天的我们想对过去的『我们』想说出来的话。【字幕还算清楚,小瑕疵是一句话完了一直挂到下一句开始,目测有空座位】和去年一样看了一部还算新的電影,去年是女同片
精神分析玩到这个程度也是很厉害了 re-enact 所有伤痛😂 这个妈刻画太好 让人暴怒
德隆尚这戏路也很宽啊!
被忽视了的一部好片子!里面的舞蹈真的很不错!
用舞蹈来串场,剪辑和转折颇有新意。除此无亮点。
原来是自导自编自演,剪辑和舞蹈张力太强……对精神分析的运用是期待中欧容《感谢上帝》的模样Orz
题材是好题材有社会意义 只是不喜欢影片结构及表达方式
轉場鏡頭非常行雲流水啊!也保留攝影機的存在感 從飛上天的攝影機化作跳舞的童年女主就知道戲不錯!一定要好好從小給孩子性教育 保護好自己⋯
法国人处理这题材用了很多形式上的小心思,对事件的描述反而少了那种紧张的铺垫,让我总觉得片子看得不够浸入感。也许我更喜欢扎实的情节推动。
所有的起源都是 如果父母能是一个合格的父母 给予关心 爱 无限的包容和家庭教育 那么悲剧会少很多很多吧
怀揣芭蕾梦的小女孩,却在邻居大叔的“搔痒游戏”中被永久伤害,然而母亲对于事件的态度才更令人寒心。导演想令大众关注儿童性侵问题,也选取了合适的表述素材,但太过想要展示才能。现实与过往的超现实对接、舞台剧般的转场、形式感过重的舞蹈,都割裂了最后女主情感的表达,失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