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几个人,他们每出一部新片我是一定会去捧场的:岩井俊二,阿尔莫多瓦,西蒙佩吉,特吕福如果活着也算上一个,最近又加上盖里奇。
Revolver我是没看过的,据说劣评如潮,那么本着珍惜生命的原则就不去恶心自己了。
这部Rocknrolla本来是不想看的,从预告片来看好莱坞风格严重,实在没什么特别吸引人的,然而自打上映以来反响很好,粉丝们纷纷以此片作为庆祝盖里奇与麦当娜离婚的理由,欢呼着我们的cult片大师又回来了。
前几天听了电影的OST,从以往的经验来看,OST很惊艳的电影大概不会离谱到哪去,于是开始急巴巴地盼啊盼,终于盼到了。
开头五分钟让我长吁了一口气:这就是我要的盖里奇啊。
浓烈的Rock n' Roll,让人禁不住跟着摇摆,梆梆梆一堆人物砸向你,干净利落地把背景介绍清楚,接下来只要看着一段段情节怎样接起来就好了。
我本能地觉得这是另一部两杆大烟枪,那一袋子钱一定是会送到伦敦黑帮手里的,那幅画多半还会被转回到俄国黑帮老大那里,主角One Two肯定没事,其他人大多难逃一死。
果然不出所料。
盖里奇的另一个标志是黑色幽默,这里当然不可能少。
主角面对暗恋自己5年的gay同伴时抓狂加无奈的表情让我憋出内伤;被两个俄国杀手追杀的那场戏让我前仰后合,One Two到最后看着两个俄国小强时脸上分明写着几个大字:你们要是实在不愿意死,那我自杀好了,别再折磨我了好么……;黑帮交易中当然少不了色诱,只不过这次的对象换成了gay,长相很小受的Bob千娇百媚地往律师身边一坐,我都能听到One Two胸中扑通一声什么东西落地的声音。
总体评价么,很盖里奇。
没看过两杆大烟枪和Snatch的同志们可以去看看,肯定过瘾;看过两杆大烟枪和revolver的同志们看了一定欣慰;看过两杆大烟枪没看过revolver的同志们(如我),厚道一点吧,无论是谁受了八年婚姻的摧残以后总得需要点时间来恢复不是?
说了一大半才刚刚说到题目,关于伦敦。
在我对城市的符号化印象中,很多城市,比如巴黎,比如布拉格,是很阳春白雪的感觉,古老的建筑和城区,是那种随时可以作出白白的云啊蓝蓝的天的感叹的。
只有伦敦,是下里巴人的,从狄更斯开始,灰蒙蒙的伦敦是各色神通鱼龙混杂,乱糟糟地一起在泥巴里面打滚。
上流社会都优哉优哉地住在风景如画的庄园里,伦敦,是个热闹的大泥潭。
盖里奇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接过了狄更斯的衣钵,从两杆大烟枪开始,他就热衷于把各色黑帮揉到一起,各个老大互相踩乎,小人物诚惶诚恐地在夹缝中钻营。
泥潭里走路是要小心的,动不动就会掉进黑吃黑的深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并不只会发生在中国。
大家挖空脑袋想出各种鬼主意投机取巧,能否如愿多半还是得靠上帝。
只是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变,伦敦也不能幸免。
盖里奇在访谈里略有些惆怅地说,以前如果一个混混能搞到几十万美金简直是可以上头条的大新闻,现在黑帮间不到几亿美金的周转都不好意思说出口。
在灰色的天空下混杂的也不只是伦敦的鱼龙,《两杆大烟枪》中的小混混们还是一水的伦敦腔,Rocknrolla中却已经加近了俄国腔,苏格兰腔,还有不知道是什么腔。
老派黑帮的老大时不时还狂妄地叫着"I run this town!",一幅地头蛇的姿态,却还是免不了对着新进的俄国黑帮卑躬屈膝。
全球化的浪潮,伦敦的大门也挡不住。
盖里奇接下来要拍福尔摩斯,这是我心目中又一个类型的伦敦符号,带着高筒帽的古怪绅士,手杖“嗒嗒嗒”地敲在湿漉漉的石砖上,推开一扇窄门走进去,门牌上写着“XX街XX号”。
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符号的混合,不知道会撞出怎样的一个伦敦。
废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盖里奇似乎不像以前那么自信了,或者他对观影者的智商产生了怀疑。
一上来的大篇人物介绍令我非常诧异?
这是盖里奇的作品?
一路看下来,越来越奇怪,本该出彩的人物,本该出彩的情节,却都没撒盐,没了味道。
最后,终于,在最后关头,准备来个冲刺的时候,一个没忍住,射了。
错了,是流出来,而不是射出来。
多精彩的构架啊,神经质的摇滚歌手,同性恋的小混混,阿布拉希莫维奇,酷似青年教父的阿奇,每个人单独拿出来都能撑起一部精彩的故事。
最后呢?
摇滚歌手演成了叛逆父亲的瘾君子(他妈的最后还戒了毒),费了大篇幅表现的阿布和onetwo根本不能令人印象深刻,阿布拉稀莫维奇居然被卸了胳膊和大腿,阿奇被描写成了tom。
我承认,影片本身还算好看,可它本来应该更出色的,应该比看到的出色的多,我有点失望。
个人观点是,还不如疯狂的赛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然,除了音乐。
因为《绅士们》里面的一句台词“Can I come?”,我决定要看这部盖里奇的老电影。
铁打的黑帮片,流水的帅哥团是盖里奇的标志。
这部电影讲述了俄罗斯黑帮打入伦敦房地产市场,与当地的黑帮头目勾结以免批准费用,从而发生了一系列你欠我钱我欠你画的相互追债故事。
摇滚与黑帮都是黑色酷炫的调调,但很难将其联系在一起,因为前者是社会人混的,后者是小青年浪的。
导演与麦当娜八年婚姻之后,一地鸡毛的告别青春浪漫,进入了交替的中年。
电影里的情节依旧是围绕房地产开发的多线交易,所串联成各种利益群体,但是因为摇滚青年,经纪人,夜店与黑帮世界的奔突而显得有些混乱分散,不够密集精彩。
但黑帮助手Arsh一个作为清醒冷静的成人讲述成年人利益因果,和摇滚富二代Johnny作为文艺致郁的青年描绘人生无常虚幻,交错成新旧交替的黑帮背景,也诗意延伸出难得漫溢的感情。
是啊,这部电影难得感情多。
电影情节太密就会有太多热闹的情节穿插出简单的情绪,却很难蔓延出感情。
感情需要时间去酝酿,去铺垫仓皇无措和甜美,甚至无言的后悔和关爱。
所以这部电影在感情呈现上挺丰富。
两个混小子要在夜晚里狂欢,Tom Hardy一句“I want you”,兄弟要变情人,惊恐又着急,忍不住目光追随又张口拒绝,坦荡的暧昧着。
风韵动人的Stella,聪明贪心,在恋爱脑的俄罗斯黑帮老大面前是女王,最终被报复。
他爱他,他爱她,电影里只有几个小片段,却明亮的印在心里,因为太过挣扎而显得珍贵美丽。
但是唯有那个嗑药迷蒙混乱的Johnny显示出无知无畏的不羁冰冷,以为他活不过五秒,最后却成了通关的黑帮新boss。
哎,旧去新来,有些稚嫩已不在,有些情爱已不在。
盖·里奇,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玛奇朵式的好干部。
作为他的电影观众,你总能得到贵宾的待遇。
他不会侮辱你的人格,也不会迎合你的愚狂,绝不会把你带到感官刺激的无明之地,毁尸灭迹。
摇滚题材的电影一向糟糕,《摇滚黑帮》讲的并非摇滚,但顺便就把摇滚说明白了。
老大的继子拒绝黑帮的红地毯,踏上摇滚之路,后来发现踏进的是同一片蓝天。
他为了健康,拼命吸毒也不管用,小毒攻不过大毒,他在自产的雾霾里不停地抽搐。
孩子在痛苦中长大,在长大中分裂,然而却能剩下一份自觉,像支坚硬的铅笔。
铅笔是用来打架的,所以他对那幅画着迷,学画要从素描开始吗?
摇滚是晚礼服上死翘的蝴蝶结,螯虾是英国引进的美国大爷。
鲍勃的心情是哥们不能理解的,幸运的图画是俄罗斯没有展示的。
金钱美女、名声大麻,有人要的可不止这些,戴墨镜的孩子遇到灾难就兴高采烈地告别。
老盖的旧瓶装的还是旧酒 无聊的剧情 无趣的对白 无耻的抄袭 又一部“三无”影片 总没新花样 怪不得麦姐移情别恋# #
两柄大枪拍出了名声 拍出了金钱 可惜后来的偷拐骗就差了好多 完全是大枪的重拍版 虽然有帅气的皮特撑场或许是和老女人混多了吧 之后没什么出奇之作了 还好 借着这部 里奇回到了他熟悉的题材 熟悉的黑帮作品 欢迎回家 里奇虽说看过大枪的人会觉得此片还是逃不出昆丁的那个圈 三个故事来回讲 其实还是算有自己的创意了 黑帮老大一如既往的傻傻的 还有那个议员 很怀疑那个胖老大是个本地地头蛇 他弟弟倒还有些黑老大的气质 象极了美国往事的那老头 最后的结局也是如此 应该由坐得阵的人当老大不知道俄罗斯的老大们看了此片会不会不满里奇给他们上的颜色 大红大紫的成了笑料 里奇要小心了 话说那个双手匕首的帅哥真是牛 追着伦敦小子几公里 不玩阴的 还不放弃 真有斯拉夫民族的气盖话说此片没一个固定的主角 虽然大家觉得1 2或许是 但我觉得那胖子的继子才象是 结局也是 12和他一起成立了新帮 有了新的字头和许多人一样 我也是最喜欢那个追人的场面 没错 第二笔700万的场景 火车铁轨上进行的 很有特点 还有就是做爱的场景了 一点也不含糊 估计是电影上最快的片断了 三四个呻吟 马上换穿衣服 吸烟 很是畅快 一点也不扭妮 不管如何 欢迎回来 里奇
看盖里奇的电影必须要凝神静气,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回放一下才能理清电影中密集又复杂的出场人物。
盖里奇的多线叙事在中国大陆用的最好的导演是宁浩,大概是气质有相近的地方,宁浩喜欢盖里奇的电影,并且把这种模仿放在了《疯狂的石头》中,放在了中国的土壤中,让其在上面自然生长发芽开花,最终以一部剧奠定了在中国电影节的地位。
节奏明快配以英国摇滚乐的多线叙事除了幽默以外,还流畅轻松。
《两杆大烟枪》是盖里奇的第一部作品。
在此之前,他发现了杰森斯坦森,助其走上演艺之路,也成为杰森斯坦斯饰演的第一部作品。
杰森的四个小伙伴,开赌场的黑帮老大,种植大麻的几个小伙伴……众多人物依次出场,让人搞不清楚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故事主人公每向前走一步都暗藏着机锋,这种未知谁都不知道,只能在后面看明白后突然感慨一句:原来是这样。
盖里奇多瞄准了黑帮这个隐秘而又黑暗的群体。
他们使用暴力如同家常便饭,掠夺别人财物更认为是天经地义,只是因为他们强。
黑帮老大的话代表了别人必须遵守的秩序,第一打手帮其收场,人物相连中还有几个盗贼、几个不作恶有兄弟情义的小混混。
就是这群人成了盖里奇电影中的主角。
作为喜剧中的冲突多源于剧情的未知,像《疯狂的石头》中的翡翠一样几经流转,不知道最终谁会拥有它。
更像一列开往未知的火车不知道终点在哪儿。
这种未知牵绊着观众的心,跟着导演一起探险,既蠢蠢欲动又小心翼翼。
据说布拉德皮特看过《两杆大烟枪》之后,非常喜欢,主动要求在盖里奇的电影中饰演一个角色,最终在盖里奇的第二部电影《偷拐抢骗》中如愿以偿。
在《偷拐抢骗》中皮特饰演一名叫米奇的吉普赛年轻人,流浪的吉普赛人过上了现代生活,住在露营区。
恰巧需要一辆露营车的土耳其(杰森斯坦森饰演)派其小伙伴汤米去买,却发现米奇是个好的拳手。
后来米奇不愿意在地下赌场中出场,被黑帮报复,妈妈被火火烧死。
人心的逆转在于反抗,保护自己的家园,吉普赛人反攻黑帮,胜利,消失。
每一群人都在行动,希望能够掌控局面,却因为人性带来行动的差异和逆转。
(在《转轮手枪》中最明显)黑帮老大往往自负,几个盗贼往往愚笨,人在无明中行走,在无明中碰撞。
不知是导演有意安排还是电影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天道使然,最后赢得不是不少看起来坚固的不可逆转的强者,而是在整个人物链条中的弱者。
他们通常是不作恶,有更多的人性,莫名其妙成为最后的赢家,仿佛是上帝的恩赐。
因为多数人总是记住了《两刚大烟枪》里的英国傻帽。
所以,如此好莱坞式的《摇滚黑帮》,会让好些人觉得不舒服。
我们甚至愿意相信,这根本就是一出,好莱坞式的垃圾话堆积出来一篇抄袭。
所谓回归之作,不如说是江郎才尽,炒炒冷饭罢了。
且可惜的是,英国的牛排搭配着美国的沙拉。
曾经带给我们的那套大菜的味道都变了味。
牛逼的电影,立于:跟你有共鸣,但不绑架你。
依旧盖里奇化的《摇滚黑帮》,依旧做到了这点,所以,我依旧喜欢。
大小人物,鲜明、迷人。
鲍勃和强尼,最为纯粹。
### 鲍勃(汤老湿),是落人人间的天使,只求心中所爱。
明天,就要去服刑,五年。
在去兄弟们为他操办的欢送大趴的路上,鲍勃在焦虑和兴奋中告诉头二:哥们儿,我要的,是你!
别跟我再逼逼什么花大价钱请来的长腿大美妞。
头二,只是一个世间凡人。
跟自己一起光屁股洗过澡、看过彼此JJ的兄弟,现在说:要上他……所有跟气愤、不爽有关的表情、动作和语言,都是表面。
事实上,他只是在快速消化这个状况。
一切负面情绪,马上都烟消云散,除了“这么多年,我特么怎么就没发现呢?
”勇敢的表白完,头二消化、发泄的同时,坐在副驾上的鲍勃,像一个新出厂的钟摆,不熟练的前后晃动,不停的用手揉搓着头顶、眼睛、额头……长长短短的喘着气。
真诚、单纯,就该是这么简单的样子。
那一夜,是天使鲍勃在人间的巅峰。
单纯的他,付出了很多,得到了他稀有但不奢侈的所求。
鲍勃,是所有角色里,唯一拥有自由灵魂的。
汤老湿,以他擅长的痞痞的、轻微神经质的样子,让你明白真诚是在心里,那些用外表来装真诚的,都特么是骗子。
### 强尼(摇滚歌星),情感丰富,向死而生。
他杀死自己、再重塑自己,俨然是典型的人间强者。
强尼,从不以强者或赢家的姿态出现。
但他总是达到“一起玩儿个游戏,娱乐自己”的目的:唱歌激怒列尼(继父)、抢走阿奇的枪给同学看、成为摇滚歌星、让自己死而带动唱片大卖、在酒吧吓跑老头、干死守门的胖子、做掉继父、逃脱谋杀……强尼用香烟做比喻时,你没觉得他就是盖里奇附身了吗?
“你看到钢琴上的香烟吗?
生命的真谛就在那盒子里。
你会发现你的人性被宏伟的幻想所吸引。
上面印有皇冠的金装特大号包装,迷人的寓意着魅力和财富。
轻轻的暗示,香烟是你最高贵最忠诚的朋友。
但,这都是谎言。
你人性的另一面,试着把你吸引到事物的另一面。
粗体、白底的黑字是要表明,这些衣冠楚楚的死亡战士正把枪口对着你。
这才是事实。
美丽正把你引向死亡之路,我已陷入海妖的甜蜜陷阱。
善始恶终。
恶始善终。
现在 请给个火……”人性复杂、懒惰,很多人明知美好的幻象只是虚无,但实在难忍现实的单调无聊,一起演戏,最终惨淡收场。
而那些充满勇气、不顾世俗评判、直面现实的混球,大多成了最终的赢家。
### 所以,一部电影看完:变得更快乐的,是鲍勃;变得更强大的,是强尼。
说实话 《摇滚黑帮》的片头真的很棒!
POP风格的剪切画 配上《I'm A Man》 real cool
不喜欢这种,半小时不到就弃剧了
加入了新的元素,感觉特别,音乐不错`只是故事的紧凑性稍逊之前..
做作,不好看
盖.里奇一贯的风格 期待续集
有些段落比较好玩,但整体平淡了,感觉和大烟枪太像,又不如它
“两杆大烟枪”的那种感觉还是有的,可毕竟还是比起前者差了点(不,是很多)火候。看的过程略微有点沉闷。搞基的汤老师挺可爱。
这种故事熟悉不~黑色电影还是那么有趣~加入的GAY的桥段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啊~太有爱了~
还是盖里奇的固定元素,围绕麦高芬的几波人马、跨国黑帮、棕色的做旧画面、碎碎念的画外音。但剧本写的太平了,主要是靠各种不好笑的冷笑话撑场子,杰拉德和好友的基味玩笑之类,其实他的主线剧情还算有趣:表面看是勾结议员的本地巨头、杰拉德一伙小流氓和俄罗斯黑帮三方的互相利用、欺瞒,其实是巨头继子——摇滚歌手兼黑二代的反噬,继子伤而不死的收尾部分痞劲十足。但之前很多铺垫都力度不够,比如继子的假死带出别人寻找他的故事线(也是找画的一个环节),但找画这件事本事的紧迫性被杰拉德与牛顿合伙抢钱、议员因拿不到钱而和巨头龃龉几条线稀释了,本身电影也没安排几场小高潮(巴特勒等人大战俄罗斯黑帮算一处),导致全片在各种私人癖好向的小段子里不紧不慢的推进,就没个重点。另外老大就是最大的卧底的设计,玩得没有《五路追杀令》高明
盖里奇的“闹剧”系列走到尽头了 这片儿相比他的开山之作《两杆大烟枪》简直是天壤之别 话说是我分若干次吃外卖时间把它啃完的 诶
狗屎导演,没文化
全片最关键的反转就是女会计Stella的同志律师老公答应Handsome Bob拿内鬼资料的这个情节,但是这个行为的风险(被Lenny发现弄死)和收益(Handsome Bob答应的约会)完全不成正比,即使说他不一定清楚这个化名Sydney的家伙就是黑老大Lenny,但至少该意识到能掌握这么多狠料的内鬼肯定有狠角儿在背后撑腰,这样的情报为了两瓣屁股说卖就卖了,简直智商下线。也许唯一的理由就是那是汤老师的屁股了吧~
没觉得怎么样,没了灵气,多了匠气。
实际上有点失望。。。这不足以成为我期待的GuyRitchie 故事多了元素 也简单了些 结构也不是多精妙地说。。这顶多就是昆订的水平 OK 4星算是留点期盼
混乱的电影,最后强行反转,无聊
铁道上追赶那段真给力
poor Guy
算是多线归一的类型片,拍的还行,后面乱了点、凑了点
迷人的Archy,搞笑的俄罗斯黑帮
靠,果然得看中文字幕
不给力啊老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