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罗宾·卡文迪许患了脊髓灰质炎,脖子以下全部瘫痪。
医生说,他只能活几个月了,而且必须待在医院里;但他活了二十多年,并且从医院回到了家中,还能坐着装有呼吸机的轮椅外出散步,甚至四处游玩。
朋友说,他的妻子戴安娜会放弃他,会很快另觅良偶;但这位曾经养尊处优的富家千金,如今的伟大妻子,始终陪伴在丈夫身边,想方设法改善他的生存质量,鼓舞他的信念与意志,让他成为世界上生存时期最长的脊髓灰质炎病人。
他自己在患病初期也说,让我死,不想再忍受疾病的折磨,也不想拖累身边的亲人;但在妻子的关爱和鼓励下,在见证儿子成长的承诺中,他活了下来,而且满面笑容,精神抖擞。
在朋友、妻子和医生的共同努力下,他不但让自己作为严重疾病患者活得有尊严有体面,还帮助了许多像他一样依赖呼吸机生存的病人,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最大的光彩。
爱和勇气,一直可以创造奇迹。
看到影片末尾,介绍本片是罗宾的儿子乔纳森作为制片人,将这部电影献给自己的父母亲,震撼与感动再次涌上心头。
很多时候,放弃很容易,坚持太困难,但只有坚持才能书写奇迹,缔造传奇,让打动人心的故事代代流传。
首先,加菲长得真的是讨喜,他演这样的角色只会让人加倍怜爱。
这一部的类型大概可以概括为励志爱情电影吧,励志的爱情的部分其实我都没有太多想说的,不是说不打动人,而是相似的剧情我们已经见过不少,有点免疫了。
但是电影我确实有几个印象很深刻的地方想说说。
第一个是女主遵从男主的意愿,把他从医院带回家那里,大家围着他,抬床的,抬呼吸机的,扶管子的,捏呼吸袋的,然后视角从旁观切换到躺在床上的他的主观视角,这一段拍得实在轻盈美妙。
终于从冷冰冰的病房里逃脱出来,看见了蓝天,看见了充满生机的绿色的草地树木,看见了爱人朋友的关心忙碌的面孔,此时他脸上的微笑是一种不自觉的久违的幸福的微笑。
大自然多美好啊,只要你能在户外用鼻子闻到新鲜的空气,用眼睛看见明净的蓝天、满目的绿意,那不管怎样艰难的生活就还能继续下去。
还有一幕是罗宾刚回到家没多久,插头不小心被小狗绊掉,他很快上不来气发不出声音,全身动不了想求救都没办法。
这里大概是全片最惊险的一处吧,生命差点真的消亡了,但罗宾缓过劲来第一句却是“这还挺好玩的”,也许很大程度上他是为了安慰受惊的妻子,但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他天性乐观的体现呢?
没有这样的天性,哪怕是为了妻子孩子,想要撑下去也很难吧。
然后罗宾为了替和他一样的瘫痪病人争取权益,去到德国一家用所谓高科技设备照料病人的医院,一进门我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觉得这才是这部片里最惊悚的画面。
一排排的病人跟货物一样排列在墙上,可能形容得不贴切,但我真觉得简直跟停尸间一样。
也难怪罗宾要说这房间是监狱,医护人员是狱警了。
最后在戴了多年呼吸机,肺部越来越脆弱的情况下,罗宾决定给自己安乐死。
他说是时候了,“我选择在这个时候去死”。
安乐死的选择涉及的伦理问题太多,但仅从电影里罗宾本人来说,他在瘫痪之后是为了妻子为了儿子才坚持乐观活下来的,他无法掌握自己身体的主动权已经几十年了。
可是现在,至少在身体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他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死期了。
我最近正好在读《时时刻刻》,女主之一布朗太太,拥有一般人眼中的幸福家庭生活,年轻英俊的丈夫,可爱的儿子,还有肚子里还未出世的第二个孩子。
但她却很想抽离这样的生活,抽离好妻子好妈妈的人设。
也许是因为一直以来她都是在被动接受这一切,被动地去扮演这样的角色。
当有一天她真的脱离了这生活片刻,在旅馆里,她突然想到,自己可以主动选择死亡(当然她知道自杀是不应该的),可是在这一刻,她知道自己可以选择去死,她却实实在在地感到高兴。
虽然人生境遇不同,但对于罗宾和布朗太太来说,一个是身体上受束缚,一个是精神上受束缚,能够选择自杀反而是一种人的主动性的体现啊。
知道了这一点,似乎也谈不上可悲还是可喜,但不管是真的选择死亡还是继续活下去,或许都会增添一点勇气吧。
——我命由我不由天!
人在这世上活着,指不定哪一天“天就塌了”,根本无法预料罗宾有家人,有朋友,被爱环绕,有着不错的经济基础,依旧有过轻生的念头,更何况世间那么多比他更痛苦的人既然选择了活着,就要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活出自我,抱着“没有什么能比现在更糟了”的心态,大胆地去生活,去冒险罗宾将自己的命运握在自己手里,到时候了,就自主选择离开,而不是持续被病痛折磨,自己活得很痛苦,还让家人操心劳累,苟延残喘地等待着上天把自己的命收走去非洲,去西班牙,家人支持,朋友助力,呼吸机坏了,就在路边“露营”,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随遇而安我想,他这一生,虽然肉身痛苦,生命较为短暂,但他完成了他自己,也就没有遗憾了
看完《一呼一吸》,本没有抱太大希望,只是闲时消遣。
结果却是大意外。
前半部分节奏明朗,摄影师下了功夫。
取景也可以说美不胜收。
后半部,情感力彰显出来。
虽然整体较平淡,但在关键处还是花了心思。
看到罗宾后来说,现在轮到他了。
想起史铁生的诗《永在》: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 坦然赴死,你能够 坦然送我离开,此前 死与你我毫不相干。
此前,死不过是一个谣言 北风呼号,老树被 拦腰折断,是童话中的 情节,或永生的一个瞬间。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 入死而观,你能够 听我在死之言,此后 死与你我毫不相干。
此后,死不过是一次迁徙 永恒复返,现在被 未来替换,是度过中的 音符,或永在的一个回旋。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 历数前生,你能够 与我一同笑看,所以 死与你我从不相干。
或许这首诗是这部电影的最佳注解。
当一个人的生命仅靠一台机器维持,那持续的、永远一致的、令人抓狂的呼吸机的声音既是生之顽强希望,亦是死之时刻威胁。
如此深重的苦难却用异常轻盈有趣的方式讲述,对得起这医学史上堪称奇迹的不屈人生弥足珍贵的轻盈灵动的灵魂。
只是,前十分钟似快进般的剪辑让之后爱人一生一世不离不弃的坚忍和朋友开心伴其左右的达观缺少了合理的、厚重的情感铺垫,若不是始终以轻松诙谐描摹生之不幸,则观众的投入感和认同感会更低。
私心地觉得,假若咕噜姆不是处女作,假若安蛛没有这样稚嫩,这番举重若轻将会成就怎样一部佳作?!
生命羸弱不堪,但生命也坚不可摧。
当真实影像充斥大银幕时,真正地懂得上帝给予的任何的长久且深重苦难都能变为短暂但绚烂的美好。
五英镑的赌约原来那么深刻。
戴安娜真的是神仙爱人,无怨无悔照顾罗宾几十年。
前一个小时是在学校看的,没有觉得很惊艳,平平淡淡的生活日常,男主演技太逼真了总是让我感觉喘不过气。
后半段告别开始直接哭得稀里哗啦,再到最后看到这是制片人父母的故事,被震撼得不知道说什么,眼泪哗哗掉,原来这样真挚的爱是真的存在的。
青青即使不能意气风发地奔跑,历经千辛万苦看见的风景也让人充满动力。
整部电影有矛盾转折,每次出问题都让我心脏揪紧了,乐观和爱让磨难变成派对。
男主女主人格魅力都很大,周围有很多真挚的朋友陪伴,男主在爱人和朋友孩子爱中坚强活了那么久,并且让更多残疾人士获得尊严,很感动。
直到最后戴安娜也尊重男主的选择,男主也想让女主放手,做到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吧,最后两个人脸上都充满了岁月的痕迹,没有一起白头还是很遗憾。
“再见了 再见了,亲爱的宝贝,擦干眼角的泪水,我即将远走,满心欢喜。
离别的话很难说出口,不要哭,不要叹息,夜空中的一道银光,老朋友,再见了,再见了,再见了,再见了,再见了。
”欢笑中的告别怎么会更难过。
我愿做你的守护神,在天堂守护你。
剧终呼吸机停止那瞬间,久久不能从悲伤中走出来,告别还是很困难。
推荐指数:⭐⭐ 类型:爱情 传记 导演:安迪·瑟金斯 上映日期:2017.09.11 时长:118分钟 语种:英语 --- 我愿称之为《钞能力版触不可及+我不是药神》,这这这......我能get到导演的意图是好的,不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身体条件多么差劲,不能放弃生命。
好吧,但是让我来说一说为什么看了之后感觉特别膈应。
首先,有钱真的是好事啊。
有钱能使磨推鬼这话一点都不假,男主瘫痪之后,能去西班牙能去肯尼亚能开发新的轮椅产品能回家住,哦对了还有私人飞机。
我真的瑞思拜,看到这我就想吐槽一句“何不食肉糜”。
《我不是药神》里面最触目惊心的,也就是最核心的矛盾是什么——病和钱。
得了病之后,第二大的困难就是没钱。
好家伙,这电影算是一次性给解决了。
咱就是说,虽然身残志坚,但是多少也得给普通百姓一个能努力的空间吧,正常人活都活不起,想着等死了,您在这去西班牙旅游,去肯尼亚探险。
身残志坚的关键不还是在志上吗,什么东西能压倒我的志呢?
钱和亲人。
就病床前无孝子,就冲这个老婆能无怨无悔伺候他这么多年,我真的是佩服。
太伟大了这位夫人。
然而演讲还是男主去,宣扬的主角还是男主。
夫人变成了背后的女人。
我挺看不惯这个。
《触不可及》里面的矛盾除了身体的障碍之外还有一个是种族偏见和歧视,这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而《我不是药神》突出的就是钱、命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个电影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太理想化了,受不了。
后半段就更加离谱,这是不想活了就要死是吗?
感情这个时候尊重起病人个人意愿来了?
是,没错,生死是得由本人决定,但是这这这多少看起来有点草率和突兀啊。
前半段刚给你塑造成模范,后半段就要寻死不觅活,我多少有点理解不能。
代入一下,如果我是女主或者是儿子的话,更加难以接受。
要么您就早点死,要么就坚持到自己挂掉,中间半途而废给我整啥呢?
就图一个生死自由?
真的理解不了。
好好的出发点拍成这样。
不过女主真的好好看,男主能用脑袋演出也是挺不容易的。
1️⃣虽然知道传记类电影没有办法描摹太多生活细节,只是讲史诗一般刻画故事框架。
但前半段还是看的十分不适。
明明可以展现更多的。
要写Robin,就要写他求死的崩溃、求生的渴望,写他不愿意学习吞咽但看到了痛苦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写他终于发出第一个音时Diana喜极而泣说我终于终于能听到你了,写他不会转头但在朋友的循循善诱下用信念迈过心理门槛。
要写Diana,就要写她听到噩耗的打击、写她决定靠自己照顾丈夫的决心、写朋友和家人不会时刻陪在她身边帮助、写打雷暴雨突然停电的紧张、写她每天帮丈夫换尿布擦拭身体的日常、写她补贴家用还要照顾孩子的疲惫、写她面对更好的追求者的挣扎和拒绝、写她承受所有痛苦却给孩子讲童话故事的温柔,而不是一味的歌颂“true love”和女人的圣洁与牺牲,她毕竟不是神话里的圣母,她只是个普通人。
诚然故事由真实事件改编,Diana无疑是伟大的,他们的爱情也无疑是值得动容的,但我很怀疑如果性别对转,男人是否能做到一样的程度?
他是否能十年如一日从她乌发红唇照顾到脸上尽是沟壑皱纹?
他是否能日复一日闻着妻子身上的臭味却仍然不为工作中光鲜亮丽又温柔体贴的女孩动心?
他是否会抱怨孩子体会不到其他孩子所能感受到的母亲的角色?
作为一段差不多但没这么严重经历的过来人,能够体会到一些Diana的心情。
其实回头看那些所谓的“牺牲”“奉献”,当时也并不觉得是多么大的事情,只是因为我会爱人、会照顾人并且不愿意丢下对方一个人,它并不需要来自什么伟大的“true love”,只需要想和这个人走下去的决心,和相信未来日子更美好的坚定。
但并非所有男人都是Robin,所以让女孩子们相信并成为Diana毫无意义。
世间的因缘际会就是这样巧合,她有了他才成为她,他有了她才成为他。
由于故事中的病人是男人,所以支撑这段史诗的不仅是“真爱”,不可避免的还有对女性自我的压制,对父权下女性牺牲奉献的认同,对传统婚恋观的过度美化。
如果故事中的病人是女人,我也一样会歌颂并心痛这个男人。
2️⃣但真爱无用吗,我并不这样觉得。
想起很久以前看到过的一句话,“真正的爱是具有创造力的,点亮了漫长又平淡的日子,延续着最初的感动和期待。
”电影后半段确实完全升华,从一家一室的爱延续到了对生命的关切,呼吸机轮椅的发明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改变了无数囚禁在医院里其他重度残疾人的命运。
而这样颠覆性的改变,并不是被金钱或权力推动,而只是源于一位妻子和一群朋友的爱。
先有爱,才有万物。
死亡告别的时候Robin问她,“这一生和你想象中的不一样吧?
” 鼻子突然一酸。
一个人牺牲,另一个人真心心疼并理解,这样的双向奔赴,风险、痛苦、恐惧没有磨灭他们共同求生的乐观,他们不是象牙塔里的爱情,而是久经现实考验仍不褪色,他们担得上真爱二字。
问世间情为何物?
我不知道,可能因为没谈过恋爱吧。
虽然很感动,但感觉像部科幻片!
外国人的生活很快乐,朋友,美食,音乐,舞蹈,漂亮衣服,主题party,去想去的地方,给别的病人带来帮助和希望,甚至给健全的人带去生活的勇气,虽然命运给他开了苦难的玩笑,痛苦并没有让他沉沦,尽可能自由的活着,爱着,最后自由选择死去的时间。
还有一点让我惊诧,他的老婆一点没有消极悲观的流露,出了事一切如常的面对,遇见困难解决问题。
真的有这样伟大的爱情吗?
虽然开始于见色起意,可是能持续一生的付出。
爱是付出,我能对一个人如此付出吗?
不管怎样,快乐勇敢自由的活着
这是杰仔推荐的第一部电影发给我的截图是 开场大片的山峦绿野这色调我很喜欢看到海报 是两人沉浸在柔和点阳光之中的唯美景象也许有的人会觉得这个片子比较平铺直述我倒觉得把一种意外的不幸 放到这种温柔的 平静的色调里一种不易察觉的克制不论是欣喜还是苦难都在抒情之后用对待人生的 包容温柔的态度 去克制去抽离去尝试热爱生活电影结束后,我去找了找在电影开始,女主第一次被男主看对眼时候的场景她涂着鲜艳的口红,点缀彩色花朵的衣服,艳丽、雅致。
真是美。
后来她就再没有涂过口红。
而男主 生病之后也依然每次都穿戴整齐。
他们两个在一起,无论是遭遇上天的玩笑,还是归于原本的平静,都会是很幸福的一对。
给我一种又看了一遍《万物理论》的错觉。
截止到目前,奥斯卡阵营已将「性别之战」「泥土之界」「坚强」和「一呼一吸」等影片打包为您送上了一份“又臭又长一部更比五部长”大礼包,等等,「一呼一吸」好像连冲奥门票都没有……安迪·瑟金斯请回去演戏,麻烦您了。
故事讲述清楚、节奏把握到位。
这个真人故事本身挺感人,比较喜欢的两个场景是内罗毕和西班牙两次篝火,整体无感。
到底是第一次当导演,太贪心了。什么都想讲,结果导致主题涣散,什么也没讲好。加菲想凭这种片冲奥?还是在修炼几年吧。
安迪瑟金丝初执导筒,还可以吧,无功无过。演员选得好,加菲只靠面部表情的表演,也很生动。什么励志感人倒谈不上,当作单纯轻松明媚的英式小品,用来杀时间也是趣味盎然。
爱情的力量可以战胜病魔
男主你好辛苦
b解版,女主这一生真是不容易啊,加菲全程躺着演也很累,看到导演的名字吃了一惊
报流水账的电影不是很想看 残疾人身残志坚 旅游次数可能比我都多吧 没有悲伤的情绪
严重不接地气的气质~女主角永远优雅美丽善良
温柔的故事
直到儿子关掉呼吸机前,贯穿全片的机器声音会让你错觉戏院里每部手机都在震动。看片两小时尚且如此,更何况一生一世的艰难。走出黑暗大口喘气,才知道一呼一吸多珍贵。最后半小时的安乐死戏,突然就让前面平铺直叙的流水账成立了。再糟糕的时刻,因为选择活下去,当下就是嘉年华,是你让大家有勇气。
一呼一吸,是贯穿全篇的呼吸声,那是生命的证明。在阳光普照下相爱,在岁月流逝中顽强而乐观的活着,男主得到的爱太多太多啦,他真的超级幸运,尤其是看到在“监狱中”一颗颗呼吸的人头的时候。轮椅的发明实现了“灵魂和身体总有一个在路上”,背后其实是一种活着的态度吧。
▤「Let me die.」「Why do u keep on coming here? I'm no use to u. You really must leave me here to rot now. → Apparently, I love u.」「Life's a shitty business, isn't it? There u r, trying to get on with life, and then, out of nowhere, crack, everything comes tumbling down.」
真实故事改编 那些需要自由的中度患病残疾人。科技进步确实帮助了他们很多
“你在喉咙里,在脉搏里,忘记你如忘记我怎么透气(呼吸)...”
很感人的电影,感受到夫妻深情,不只是同甘还有共苦,而一个人即使重度伤残,也想要有尊严地活着,不是只限于生存。
影片完全没有多少悲观的情绪,甚至大部分时间里都是轻松欢快的,让人感受不到现实中这数十年的人生有多么不容易,这种积极我想是符合原型人物的人生态度的,虽然作为电影来说这部作品难以称为佳作。作品之外的现实实在震撼人心,所谓勇者无外乎是知道生活的苦难,却仍然热爱生活。孩子最终将父母的爱情搬上了荧幕,太浪漫了!
瑟金斯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水平相当可以,有点期待明年的毒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