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美妙高度的诗人】第一次知道菲利普帕蒂,是通过一部纪录片—— MAN ON WIRE。
时隔多年 ,菲利普的一些话语仍然印刻在我的脑海。
他说,生活应该处于危险的边缘,人应该抵抗死亡,不应该循规蹈矩。
他说,每当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就想在那里挂上钢索。
他说,wire walking是一种艺术,他想成为征服美妙高度的诗人。
这样的人是天才也是疯子,是传奇也是谜团。
这样的人,我们虽尝试理解但终归无法理解。
高空走钢丝,我第一个想到的不是惊险,不是刺激,不是疯狂。
而是死亡。
纪录片在表现菲利普钢丝穿越双子塔时,用的是照片,“peaceful、calm、serene”,那是凝滞的美,是留白的美。
观众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描绘一幅惊心动魄的图画,每一个音符都是颤抖的钢丝。
400米的高空,浅蓝的天,张望的人群缩成蚂蚁一般大小。
孤零零的钢丝穿过双子塔,黑衣的菲利普仿佛在云中,行走、跪坐、仰躺、舞蹈、致敬。
起风了,吹得发丝飞舞,吹得衣角飘扬,吹得钢丝轻颤,却吹不动他安宁平静的表情。
他是行走在高空中的诗人,这场表演是他献给全世界的诗歌。
我的这段想象,有幸被《云中行走》完美还原了。
【写给双塔的情书】菲利普的故事,泽米基斯导演,囧瑟夫主演——这是我无法抗拒的阵容。
虽有惊喜,但整部影片我是比较失望的。
或者说,看过纪录片《MAN ON WIRE》的人,不太适合再看《云中行走》。
因为对故事实在太熟悉,就算导演玩出花儿来也不会有太大触动,更何况泽米基斯导得中规中矩。
故事前半段不温不火,开展慢铺垫长,后半段节奏加快后,很有盗贼电影的感觉。
感情戏本应短小精悍,可惜潦草结束。
惊喜有两处,一是菲利普双塔走钢丝的完美还原,二是整部影片随处可见的双塔元素。
以至于所有人都会觉得,这就是一封写给双塔的情书吧。
1968年,菲利普在牙医诊所的报纸上看到正在建设中的世贸双塔,正如他所说,没有任何理由,在看它的那一瞬间,就决定要在那里走一次钢丝,他称其为the coup。
借着喷嚏的掩护他撕下那页报纸藏进衣服里,同时,那个决定也在心里扎下了根。
他练习着,关注着,开心着,焦虑着。
女友Anne说双塔就像为菲利普建造的一样,因为在它落成的6年之前,菲利普就已经做好决定了。
11年看到过一篇帖子,911事件十周年——双子塔生前身后。
唏嘘不已。
当年的世贸双塔已不复存在,只剩下遗址公园、和夜幕时两道直冲云霄的蓝色光柱了。
那张写着“forever”的永久通行证,也永久地失去了归属地。
【天才与疯子】囧瑟夫很努力地在模仿菲利普说话风格,练习语速语调和肢体动作,在“形似”上面,他完成的确实不错。
可惜,我看不到一丁点“神似”。
囧瑟夫的眼神很亮,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菲利普的眼神也很亮,但永远闪着nuts的精光。
他是孤独的自负的癫狂的疯子,不是怀揣美国梦的正能量传奇人物。
他在双塔走钢丝并不是为了完成一个梦想,“没有为什么”,就是那样想,然后那样做。
这是他的生活方式,这是他的生活态度。
永远把生活放在危险边缘,然后抵抗死亡。
说到这里,似乎理解了影片对他成名后的表现避而不谈,以至于和Anne的感情结束地莫名其妙。
“你找到了你的归宿,我也该去找我的了。
”没有铺垫没有暗示,这样的理由并不让人信服。
真实的Anne说,我一路陪伴着他,看他享受成功、成名的滋味,然后有些东西悄然变化,所以我选择离开。
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这是再现实不过的爱情故事,却依旧让我泪流满面。
这条路,充满辉煌也充满泥泞。
这一生,有过痛苦也有过安逸。
To Philippe Petit 。
云中行走1968年,17岁的法国人菲利普在一家牙医诊所候诊,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建造中的世贸双塔,也看到了他的梦想:他要在世贸双塔顶楼之间架一根绳,高空行走。
电影从他的童年开始,训练,离家出走,邂逅女友,一起从法国来到纽约,一路组队,追逐梦想。
作为恐高症患者,这是第一部让我看得捂住了眼睛的电影,整个观影过程都瘫坐在座位上。
然而这也是一部缺点非常明显的电影。
首先是,囧瑟夫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包括法语口音的英语,快速夸张的肢体动作,但没有神:没能表现出那种融合了疯狂与天才于一体的精气神。
主要的问题是,前期策划的过程被大大简化,这本应该是展示他黑暗面的大好机会,囧瑟夫没有机会发挥。
黑暗面,才是王道,人人都喜欢小丑而不是蝙蝠侠。
其次是,编剧有问题,写出了一个英雄美人百炼成钢的故事。
但真实中,菲利普这个人并不是标准的美国英雄,而是个混球式天才。
让我们看看真实中的情况:1,菲利普在成功之前失败过一次,编剧选择了彻底略过这部分;2,菲利普的女友并没有参与第一次尝试,菲利普第一次失败以后,才把她找来;3,菲利普的精神状态已经接近崩溃,女友形容安抚他简直是不可能任务;4,成功以后,在与他的女友重聚之前,他和楼下的女性崇拜者之一发生了性关系什么人才会计划并实施这样的事情?
我做不了,你也做不了,只有一种人能够做到:疯子。
片子太正能量了,这就是问题所在。
他不像疯子。
太阳光了,满脸笑容,充满魅力,人人爱他,天啊,他不应该是这样的,这样的人不会玩命,会恐惧,会退缩。
那个疯子,导演,请你把他还给我们。
如果导演有胆量拍一部黑暗而疯狂的电影,拍出那个真实的菲利普,那么这将是一部杰作。
现在依然是杰作,但却是一部匠气十足的片子,一部标准的好莱坞励志片加奇观片。
ps:唯一能感受到他那股疯劲的,只有他在高空百般炫技;直到我开始恨他,希望他摔下去摔个稀烂。
【向那些疯狂的家伙们致敬。
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训,他们惹事生非,他们格格不入,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
你可以赞美他們,引用他們,反对他们,质疑他們,颂扬或是诋毁他们,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
或许他们是別人眼里的疯子,但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
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
】随便推荐一下讲真实菲利普的纪录片《 走钢丝的人》: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969582/使用简陋摄影机在现实中录下的钢丝行走,要比电影里使用绿幕做出的行走更刺激,因为那是真的。
有些人,有些事,没有缘由。
人们总是不禁想问:梵高为什么画《向日葵》?
乔布斯为什么创造“苹果”?
菲利普.帕特为什么在双子座世贸大楼间走钢索?
《云中行走》的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说:“有些事,没有为什么。
”那些流行一时的是时尚,那些盛行世代的是艺术。
对于梵高的画,一生只卖出去一幅,却闻名至今。
对于乔布斯,他总是需要与众不同,做变革创新。
对于菲利普,走钢索不仅是街头技艺,更是艺术。
在菲利普.帕特眼中,走钢索是优雅的平衡,完美的艺术。
无论是1971年的巴黎圣母院,1973年的悉尼大桥,他一直在有等待着自己的梦想(双子座世贸大厦:北塔417米和南塔415米)落成,成为美妙的征服高度的诗人。
而这部由约瑟夫·高登-莱维特主演的电影,无论从形象,法式英文,还是约瑟夫炯炯有神的目光和激动的言辞语气,都跟真人菲利普,非常的神似。
而影片由男主角菲利普,自信神气地站在自由女神像顶端的自述贯穿。
这座女神的背景,似乎象征了他向往天空的自由之心。
从儿时第一次看到马戏团里走钢索的人,他就义无反顾的踏上了这条艺术之路。
虽然这让身为飞行员的父亲,极为懊恼。
他却毅然决然的骑着独轮车离家出走,来到了艺术之都巴黎。
但是他坚持跟朋友用英文对话,如果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就无数次自信满满地说,因为我要练习英文,有一天我会去美国。
而影片,花了一半的时间描述菲利普的成长经历,当影片过半,他跟他的同伴已经准备好一切,准备夜潜世贸大厦了。
你很难想象,他们几个人,兵分两路,分别在南北塔上搬运装置,准备一切,等待第二天日出时分,进行走钢索的壮举,最后的十几小时竟然占了大半个电影的时间。
影片的节奏就像他们从南塔射向北塔的那支箭的轨迹一样。
童年与成长期,这条弧线一直在上升,而急剧上升的部分,就是他们在纽约进行最后准备的一周。
从各种各样的细节考察,包括菲利普在乔装工人进入未竣工的大厦时,脚掌被钉子扎穿,在床上躺了三天,之后只能拄着拐杖行动。
这些部分的处理,像极了抢劫和警匪片,紧张刺激,仅仅有条。
如何购买对讲机,使得南北塔两边的人员可以联系,又不被其他无线电窃听。
如何找到足够长的钢索,如何带着所有的装备混进110层的屋顶,如何在夜里躲避警卫的巡逻,整个夜间的过程,就像默片一样,几个人跟神出鬼没的警卫玩躲猫猫,像滑稽戏一样搬运重物,给警卫设置机关陷阱。
赤裸的在110层舞蹈,挥舞四肢寻找拴着钓鱼线的箭。
终于赶在日出之时,准备好一切,安静的等待时机,完成这次表演。
在准备全程中,菲利普从不提“死亡”这个词,对他来说,这是梦想,不是死亡。
为了在这400多米的高度,走完200英尺的距离,他成千上万次的练习。
就像所有的大师一样,没有其他。
没有人知道小野二郎,握过多少个寿司,没有人知道梅西练习过射门多少次。
而菲利普所做的,就是从不放弃,不断的练习,进行他的大计划:一个不会妨碍任何人,让自己自由的进行一次快乐的冒险旅程。
如果到了这里,这群小伙子的壮举,已经让你折服,那么你还没有时间想象,接下来菲利普真正走上钢索时,将会发生什么。
当钢索被收紧,平衡杆拿在手里,菲利普已经站在钢索上,准备开始迈出第一步了。
他曾说,那第一步对他来说的非常重要,他需要女朋友安妮的支持。
他看着对面南塔的彼岸,渐渐在云雾中,若隐若现,那一刻,云层遮挡了400米以下的世界,一切嘈杂都消失了,他只看到了天堂与通向天堂的阶梯——他脚下的钢索。
而当他迈出了第一步,日出的光芒映射进来,云雾退散,菲利普走向了梦境里无数次他想征服的道路。
在1974年8月7日的这天早晨,一共45分钟里,他8次穿过这条400多米高的钢索。
影片此时大大发挥了3D效果的优势,钢索与脚面的紧贴,云层下地面上的渺小事物,时刻提醒人们,这是一项多么不可能完成,不敢去想象的事情。
光是向下看上一眼,就要晕厥过去了。
当菲利普第一次成功走到对面的南塔上时,他的朋友们为他欢呼,可他却说,钢索仍在呼唤我。
好不容易成功的走过了一次,菲利普像上瘾一样,再一次回到了那个令他激动不己的钢索上。
这一次,他忘记了大楼的高度,忘记了生命的危险,这一刻只有他和他的钢索,还有脚下的每一步。
之后他决定做那件,他在日常表演中常常做,但这次他说本不会做的事情。
单膝下跪,像观众致谢。
于是他用被血渗红的那只脚,向身后伸去,用一个膝盖顶住钢索,慢慢单膝跪下。
而这样还不够,他还要躺下,这一次,面对着天空,躺在世界之巅,他看到海鸥在身前飞过。
这一刻,他堪比这只飞翔的禽类,在同样的高度自由展翅。
而面对警察的两端堵截,他依然淡定,因为他知道,警察不可能上来抓他,他继续享受着自己的天堂之路。
这一刻他已经升华为大师了,不是拥有走钢索的技艺和有勇气的人,那么简单了。
他开始尝试更多的动作,甚至再做一件,走钢索的人绝不会做的事情——向下看。
他将平衡杆放下,缓慢下蹲,用双膝抵在平衡杆上,双脚交叉踩在钢索上,用这个三角形的三点支撑自己,他低头,向下看去。
世贸大厦的楼下,早已被密密麻麻的人群挤满,他心满意足的笑了。
左后一程,他像齐天大圣一样,单手肩扛着平衡杆,一只手臂自然下垂,自己抓住了北塔的边缘,完成了这次表演。
因为他不想自己被警察拽下来,不过在他还没来及说完自己的名字时,就被警察按在了地上。
当他被强行带回地面,面对无数媒体不断的追问:为什么?
为什么要在世贸塔上走钢索?
而他却说:没有为什么。
他创造了伟大的奇迹,其美妙之处就是,对于菲利普来说,这没有为什么。
只有人类,才会去创造艺术,去做没有缘由的事情。
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是不断的征服自我,克服恐惧,实践自己的想法,勇往直前。
菲利普说:生活就应该走在危险的边缘,你必须反抗,不循规蹈矩,永不止步。
你的每一个想法,都是一个挑战,你要去实践他们。
虽然最终菲利普与一路相伴的女友安妮分手,独自留在了纽约,政府只允许他在中央公园为小朋友表演。
但是他终在世贸塔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他打破了陈规与恐惧,创造了优雅与永恒。
影片用中规中矩的方式讲述故事,用商业片的手法制造紧张感,最后用震撼的视觉单纯的展示菲利普的壮举。
让人先舒服的聆听人物讲述童年故事,再演绎他的疯狂想法,最后令所有人都跟着他,心悬一线,颤颤巍巍的见证奇迹发生的那一刻。
2008年导演:詹姆斯·马什,把菲利普·珀蒂的事迹拍摄成纪录片《走钢丝的人》,该片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无论是纪录片还是电影,都是值得一看的佳作。
令我们再一次感叹身为人类的不同。
渺小的人类,究竟可以将自己的身体发挥至什么样的极限,达到什么样的精神境界。
这部纪录的资源网络上是有哒,找不到朋友留言给我吧,就酱。
2015年10月21日 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不看3D就叙事风格挺难看的,故事很平淡,即便是如此惊心的冒险,也拍的波澜不惊,主角不停的蹦出来说话,显得很沉闷,内心的活动应该很丰富却只能用这种旁白的方式表达,看多了真的很闷,最后看到走钢丝,终于高潮了,男主又不断调戏警察,让我觉得这个片子看了半天其实就是在看男主在装B,到最后那个浪啊!
各种pose,就是不下来,我多希望他会掉下来,可是没有,毕竟主角嘛。
感觉马路上的人根本就看不清他做了什么具体的动作,但还是很配合的欢呼,天啊,简直最佳群众演员,都是男主请的~看下来,还是去看3D吧,至少治治恐高症!
至于那些所谓的梦想什么的,这部电影告诉我真正牛逼的人都在默默地装B,而且都有不死主角光环,雷劈不到。
此外,这货似乎是真人真事,如此演绎,白费了这么精彩的故事!
这篇影评拖了很久,虽然抱着很高的期望看完之后满满的都想吐槽,但是鉴于我曾经还是囧瑟夫的电影粉丝,我觉得过一段时间尽量不带感情色彩来写这片吐槽文。
也正因为如此,我并不会过多讨论影片的3D效果和技术,虽然我就是被预告片的视效吸引,还是阻挡不住我点2星的步伐。
the walk是一个传记电影,嗯没错,是个励志鸡汤片,按理来说,这类型的电影应该不容易失误,譬如早一年的模仿游戏万物理论,同年的丹麦女孩,或走高或走低,至少不惹人生厌,而the walk成功的讲述了一个市井小人得志的故事,不仅不励志,我甚至好几次希望他赶紧从钢丝上掉下来赶紧结束变成一个悲剧收尾算了。
我不打算过多的解读为什么菲利普是有多么的irritating,他自大,狂妄,暴躁,(啰嗦),成功之后对待自己爱人和朋友的嘴脸,都让我觉得反感,而更讽刺的是,导演把这一切称为励志,对的,本片最大的败笔是虚伪,hypocrisy,特别是一开头菲利普站在自由女神像上说自己是艺术家,turn out是最大的讽刺。
诚然,他热爱走钢丝,但是恕我直言,他成年之后表现出来的是更爱钱,爱名声,这就是为什么双子塔一举成名之后,他毅然决然跑去草粉,他的女朋友,他的团队纷纷离去,留他一个人在纽约表演,这种人充其量是个商人,利用自己的技能赚钱,这无可厚非,但是非要厚着脸皮说是艺术家真是无端的生出不少尴尬。
一开始一个一脸小傲娇自信满满的兴奋Boy,对着镜头发表了一番带有法式腔调的激情演说,从此充满魔性和有益于升华的自述与旁白开始萦绕耳边,他震惊世界的“超完美犯罪”还得从1973年的巴黎说起,当年菲利普·帕特还是个骑着独轮车自由溜达在石板路上的卖艺人,靠着街头杂耍糊口度日,但在这看似平凡的日子和小小身躯里,却掩盖不住他癫狂至极的雄心壮志,有幸结识了马戏团演员鲁迪,经过学习和实验,菲利普开始梦想着能在最高处完成走钢索的表演,从巴黎枝繁叶茂的大树,到舍身犯险完成圣母院的行走,打响了点名头,最后将目标瞄准了当时全世界最高的摩天大厦—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乔装打扮的菲利普经过实地考察和精心设计后,和一群毛头小子悄无声息的完成了一场载入史册的“伟大壮举”。
早在8年前英国导演詹姆斯·马什就拍摄了一部同样以菲利普·帕特为原型的纪录片《走钢丝的人》,真实还原了1974年菲利普在双子塔之间自如游走的一举一动,一鸣惊人大获好评,并拿下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纪录片奖,以纪实的手法打通了一条渠道,穿梭回历史,有着更加直观深入的视角,神奇的切身体会那样一个无比美妙的震撼时刻,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片所呈现的不再单单是个敢于豁出性命的表演艺术家重现当年的牛掰事迹那么简单,对于2001年遭遇惨痛摧毁的双子塔,因此身心受到重创的人们而言,这片则被赋予了一层更深的意义,《云中行走》其实也一样,看到最后人美心甜的安妮对菲利普说出的那句:“Perhaps you gave them life,give them light.”镜头转而对准了夜幕中安静矗立的双子塔,动人而伤感。
出自罗伯特·泽米吉斯之手的《云中行走》,这位拍出过像《阿甘正传》、《回到未来》等诸多经典之作的名导,再次和老搭档亚伦·史维斯查合作,配乐还是那么的契合情境,不料太过“规矩”、“正常”的拍摄流程和手法,还是让我有点小失望,前期的背景铺垫和“犯罪准备”,像是走了个毫无分量感的过场,蜻蜓点水草草带过,显得笼统而单薄,如果说菲利普在巴黎的经历,向鲁迪的学习过程,和“共犯们”的相处点滴,与小伙伴们计划周密的筹备和实施流程,以及侧重他心态变化的刻画,都是为最后菲利普征服世界的举动打下的根基,那么整体看来是松散而脆弱的,不过泽米吉斯还是依靠强大的科技手段保住了这片的一大优势,那就是以假乱真的CG背景和3D/IMAX效果带给观众的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412米屏气凝神的延伸感和垂直感,更加提升了惊险刺激的观影快感,就像《综艺》所评论的:只有在大银幕上观看后你才会相信它。
这次的菲利普由人见人爱的囧瑟夫演绎,为这片提升了不少关注度,从稍显刻意的法式口音、亲自上阵学习走钢索、起伏不定的情绪波动和略显浮夸的演绎中,看得出他做足了准备和功课,也让人更加期待起囧瑟夫版的《斯诺登》,扮演菲利普街头歌手女友安妮的夏洛特也很出挑,不过技术先行的平庸剧本还是没能让他们有太多由内向外的施展和突破空间,我甚至没能一眼认出本·金斯利,当然,这片也并非只是一心想要展现菲利普最后在纽约清晨的朦胧景象中,毫无保护措施的在一根钢索上,怡然自得优雅惊险的来回行走于世贸大楼的南北塔之间,完成他那在常人看来无比疯狂自大而不可思议的梦想,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简单,重点就在于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在他肆无忌惮的勇敢实践中,竟能突破任何限制和束缚,惊为天人的做到了,令人羡慕而钦佩,只因为菲利普有着敢为人先的癫狂偏执和不甘平庸的冒险精神。
没有闪耀的舞台和洋气的华服,菲利普一身朴素的黑衣,脚底流血,从容不迫、四平八稳的在两座110层高耸入云的大厦中自由漫步、转身、躺下和屈膝,各种目瞪口呆的动作轮番上演,那一刻视走钢索为生命和快乐的菲利普似乎感受了一种精神价值的现实和自我意识的超脱,从曾经无法忍受过多干扰,到后来可以完全无视警察的存在,克服了畏惧,没有了浮躁,战胜了心魔,有惊无险的完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精彩表演,他的成功将疯狂和质疑化为了表达崇高敬意的震撼和感动,他成就了双子塔,双子塔也成就了他。
虽然菲利普这疯狂的行径被视为非法行为,但他却没想过要伤害任何人,从逮捕后菲利普喊叫着不让警官随意的切断钢索而伤害到无辜的群众,被陌生男人“撞破”,菲利普下意识的举动中都能说明,即便因为违法最终被判入狱,勒令往后只能在纽约中央公园里做个普通的卖艺人,朋友和爱人相继离开,但从影片最后菲利普那溢于言表的自豪和骄傲中,能感受到他的无怨无悔与心满意足。
<图片3>真人菲利普·帕特当年表演时的照片看完这部电影除了感叹视效带来的奇观外,内心仿佛也受到了一种鼓舞和激励,充满激情的声音从心底冒出来,赶紧从操蛋而乏味的生活中找回并做回自己,撒开手迈开腿的冒一次险,为了梦想,不计成败,努力了,就不后悔,当然,菲利普的梦想和常靠叛逆、越轨、出格的言行一举成名的前卫艺术家挂上了钩,他大胆地设想原本就挺匪夷所思而鹤立鸡群,这样的人或许百年都难得冒出来一个。
但回归日常,实际很多人在合理范畴内的理想也常被泼冷水,被无情的吐槽为不知天高地厚的愚蠢尝试,以至于不少还身处青春年少期的童鞋严重丧失了那份敢于承担失败风险的勇气和外界质疑的心态,一生就像是躲在普利浦在巴黎的地面上画出的那个局限而稳妥的白圈中,过着所谓衣食无忧庸庸碌碌的好日子,因此而错过很多成为抑或成就自己的机会,为了实现理想被不少人视为天马行空带点疯狂的举动,反之其实是沉溺于安稳麻木生活中的我们所严重缺乏的“源动力”,也是菲利普的经历和态度给予了我对于这片另一层面上的理解和感慨。
最后扯几句题外话,15年前的9.11是犹太裔的著名建筑师丹尼尔·李布斯金设计的柏林犹太馆开馆的日子,众所周知也是纽约世贸中心的双子塔遇难的一天,恰巧正是这位被誉为疗愈建筑师的李布斯金融入了他一贯擅长的对于“光”的理念和思索,在第二年拿下了世贸中心大厦重建的项目,带领纽约和民众从灰暗痛苦的阴影中走出来,迎接崭新而光明的未来,前年11.3世贸中心重建后的一号大楼—“自由塔”正式对外开放,前后串联起来看,其中似乎有种难以言喻的宿命感,包括从《走钢丝的人》到《云中行走》,时隔8年,菲利普透过影像的魔力再次重现“神迹”,相信往后还有更多值得被赞颂和和铭记的故事会在这里陆续上演,续写传奇,继而精彩的搬上银幕。
整部影片由囧瑟夫饰演的菲利普自信神气地站在自由女神像顶端的自述贯穿。
从儿时第一次看到马戏团里走钢索的人开始,他就毅然踏上了这一追逐高空行走的梦想之路。
不被父亲理解的他,骑着独轮车来到了艺术之都巴黎。
在那里他遇见了女友安妮,也埋下了在双子楼间走钢索的疯狂念头。
他开始操着一口法式英语和人交流,并自信而又热切的说:有一天我会去美国。
当疯狂梦想的种子开始在菲利普的心里发芽成长,他开始为实现行动做一切准备。
找杂技团团长学习固定钢索的诀窍,结识了几个朋友并求得行动协助。
前半段太过平淡,当故事进展到这里,我才开始进入紧张的观影状态:这个疯子离那根四百米高空的钢索越来越近了。
他花了很长时间进行仔细的勘察和计划,跟他的同伴做了无数次准备安排后,开始了行动。
他们乔装成工人进入大楼,分别在南北塔上搬运装置、固定钢索,要赶在日出前架起这长重的钢索。
电影里这段拍摄的惊险起伏和紧张精彩感,并不比最后的行动失色多少。
离高空钢索越近,菲利普的情绪越激动,他可以为了感知鱼线脱光衣服,可以无视被钉子刺穿的脚部的疼痛。
当接过平衡杆,踏上这根梦想了无数次的钢索,准备迈出第一步时,一切嘈杂都消失了,只有钢索在云雾间越发清晰。
当他迈出第一步,云雾退散,万物寂静。
这部入围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的影片此时大大发挥了3D效果的优势,高空俯瞰地面的眩晕中, 菲利普迈出的每一步都紧扣在人心上。
当他第一次成功走到对面,他的朋友们为他欢呼,我也松了一口气想这么快就成功了。
可他却沉思状望着对面,让我不由猜测他是否还要再走回对面。
他终于还是说了:钢索仍在呼唤我。
他忘记了高度忘记了危险,无视两端警察的堵截,他做了曾经严词拒绝的一件事:单膝下跪,像观众致谢。
在支撑缓冲作用的木桩四处飞裂后,他却躺下面对着天空,躺在世界之巅,享受着自己的天堂之路。
他把这叫做艺术,我却边为他揪着心边骂着疯子。
当他被强行带回地面,面对无数媒体的追问:为什么?
他却说:没有为什么。
是的,有些事,没有缘由,却能让人坚定向往一生。
这部典型的好莱坞励志电影,让我为其揪紧心弦,却并未能打动我。
对于菲利普,走钢索不仅是街头技艺,更是艺术。
天才都是疯子,天才艺术家更是。
而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梦想很远,生活很近。
PS:囧瑟夫这个发型好萌!
前半段的铺垫太过平淡,看不出菲利普疯狂行动的合理性,也就显得最后的成功没有多大意义。
固定钢索那段很精彩,但只有菲利普这边塔的安装细节,如果加上对面塔的细节穿插,效果会更好些。
本文已发表于《上海电视》1月某期,如有转载,请一定注明并联系本人。
--电影《云中行走》到了第90分钟,约瑟夫·高登-莱维特扮演的法国人菲利普·帕特,一只脚踏在高悬于纽约双子楼之间的钢索上,一只脚还在顶楼地面,尚未踏出,他即将完成那次赋予双子楼以生命及灵魂的、举世无双的事件。
习惯商业片节奏的人,可能无法忍耐这样漫长的前戏,但你若是能在等待中酝酿情绪、获得更大观影快感的人,会贪恋这节奏,要是你还有恐高症和自虐倾向,在imax加3D效果下观看最后30分钟就更适合你了……毫无杀戮的真事也能拍出惊悚悬疑片带来的心理效果。
这部剧情片可跟奥斯卡获奖纪录片《走钢索的人》配合观看,纪录片专注于事件本身,忽略菲利普从小到大的成长,他的叛逆、梦幻、作为艺术家的自我认知和拜师学艺之曲折,剧情片不仅完成上述任务,还简化了纪录片中过于繁琐的准备工作,比如反复试验如何用射箭让引线连接起南北楼的过程,导演泽米吉斯用美少年路易将一支飞箭射向绿草地那一头这一个情景完成,潇洒,漂亮。
类似的,纪录片里语速很快、狂热兴奋的菲利普本人及当年的参与者,对1974年那天发生的危险美丽事件惟妙惟肖的口头讲述,及零星影像,被泽米吉斯还原了。
菲利普用行为写诗,导演用影像,请注意双子楼已毁,约瑟夫也不可能走那么高的钢索,逼真特效在欺骗眼睛,无怪乎此片获得一堆视觉效果奖项及提名。
约瑟夫不仅练好了法语,还能演出法国少年特有的疯狂、幽默与优雅结合的气质,甚至菲利普偏执独断的性格,没这性格他干不了这事。
菲利普亲自教他走钢索之道,第八天他终于学会独自走在钢索上,并持续练习。
走钢索是艺术,也是将自己随时置身于危险这种精神、信念及生存状态,观众似乎像菲利普那些朋友及同伙一样提着心参与这场冒险,其实又被隔离在安全地带。
正如纪录片配上萨蒂的两支优美钢琴曲,《云中行走》配上贝多芬的“致爱丽丝”,音乐让走钢索看起来更有艺术美感,同时完成了隔离——无法想象,没有音乐舒缓情绪,我们如何熬过菲利普在双子楼之间来来回回走钢索戏弄警察这样大的刺激……电影结局淡化他众叛亲离的真实结果,最后的双子楼画面定格,不言而喻是向911事件死难者致敬,菲利普的传奇也变得更为传奇。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高中时看的可可西里,也许在我心里它们都和信仰有关吧。
不同的是,可可西里讲的是严峻条件下信仰被践踏后的捍卫和反抗,而本片讲述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2B青年在信仰的呼召下创造奇迹的过程。
总之,这部电影就像以前看多的很多好电影一样,在我平静如一潭死水的生活中掀起了一丝波澜,也让我看到生活的另一种或另好几种可能性,让我此时不禁在脑中闪过老狼的几句歌词:生活不是平平淡淡从从容容的东西,不能放弃。
我想菲利普对走钢丝的追求绝不仅仅是梦想,如他所说,这是活着。
我小时候有过很多梦想,比如说成为一名记者,成为一名建筑师,成为一名科学家,是的,一直在变,而且从未成功。
失败的原因可以是小孩子的信口开河,目标的不够细化,脱离现实,等等。
既然是梦想,就允许了它的不成功,实现不了梦想,至少我还可以好好地活着。
但是信仰就不同了,信仰就是活着的原因,它是超越一切的存在。
每个人活着都有最放不下的东西,名声,金钱,家庭。
扪心自问,我也有很多很多不能舍弃的东西。
菲利普可以舍弃一切,甚至他的生命去追求极致,自然可以做到极致。
当把自己完完全全交给信仰,他就已经成功了,那一场尽心动魄的表演只是顺水推舟。
我相信,当我放下一切去追随我的信仰,我也可以做到极致。
可是我目前还做不到。
走出电影院,我的生活又回归平静,我还是好好地活着。
只是不知道菲利普在完成了这场表演之后的生活怎么样呢?
翻拍自2009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走钢丝的人》,根据法国杂技艺术家菲利普·帕特的自传改编。
影片采用第一人称回忆口述的形式,推动故事进展,增强纪实性。
这是一个逐梦的故事。
一个对梦想执着、疯狂、固执的艺术家,意欲在纽约世贸双子塔落成营业前完成惊世骇俗的高空钢索行走。
在女友、朋友们的帮助下,他最终大胆而无畏地完成了这一壮举。
影片节奏紧凑,男主从幼年学艺、街头卖艺,到征服巴黎圣母院被捕,再到重头戏在纽约双子塔之间架绳索行走,观赏性极强。
尤其最后110层412米的云中高楼,雾气弥漫,绳索晃动,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两种视角对观,特效营造得太逼真了。
整个紧张的氛围感牢牢抓住观众。
It&#39;s impossible, but I will do it.
比起#阿甘正传#来说,导演这回并没有加入太多让人感动的地方,为了节奏和叙事放弃了人物的深入塑造,但是的确很抓人精彩,后半段的高潮戏份紧张刺激,最后原来是献给#世贸大楼#的情诗,好一碗心灵鸡汤啊!
真的很一般啊
恐高
作死
对传记类的影片不太感冒,喜欢这个演员,没有在电影院观看,看不出那种震撼的效果。
正好周末去纽约游玩时观看的。
飞机上看的,完全驱逐了困意,那种真实的高空感让人身临其境,幸亏我知道他现在安然无恙…
对于恐高症来说这就是恐怖片。。。
雾霭朦胧的纽约高空好美 天才疯子的故事叙述和人物刻画有点糟糕 要不是一脚铁钉早昏睡过去了
能把人物传记片拍的这么有意思 镜头多种运动 节奏紧张故事完整 最后不乏神圣感和情怀 冲奥去吧!
假扮欧洲人太low了 奇人性格塑造不好 团队处理的很简单 钢丝戏人为拉长的感觉 数次为了撕逼而撕逼 最后一场特效OK。喜欢jp和保险男和数学老师的颜。法语翻译ok嘛?
演得太过用力,没有表达中心思想。打车去看,没几个人,巨冷啊啊啊啊啊啊啊
中规中矩
囧瑟夫的法式英文学得不赖啊,怎么最后看得有点不耐烦,走走就差不多了,炫技吗这是
约瑟夫这么多年演技没长进也是难为了
没耐心的看完了,比较不喜欢男主的性格,可能其中有夸张表演的因素吧
电影已经省略了很多细节,但依旧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更别提在现实中,不管是追求一瞬间的,还是永恒的,不能否定的是,一瞬间的也永远都是艺术,Forever不理解艺术的人们,什么是真正的艺术?空中行走,已经把它具象化了出来。
躺在前排地上看3d imax体验
三弟几乎无感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