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奥斯陆,8月31日

Oslo,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奥斯陆(台),奥斯陆,八月末尾,八月末的奥斯陆,奥斯陆,八月未央,Oslo, August 31st

主演:安德斯·丹尼尔森·李,玛琳·克雷平,Aksel Thanke,汉斯·奥拉夫·布雷内,英格丽德·奥拉瓦,Øystein Røger,贝特·莫斯特拉姆,Kjærsti Odden Skjeldal,Petter Width Kristianse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丹麦,瑞典语言:挪威语,英语年份:2011

《奥斯陆,8月31日》剧照

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2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3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4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5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6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3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4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5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6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7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8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19奥斯陆,8月31日 剧照 NO.20

《奥斯陆,8月31日》剧情介绍

奥斯陆,8月31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安德斯(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Anders Danielsen Lie 饰)即将从戒毒所完成自己的戒毒计划,戒毒所在乡下,所以安德斯已经被憋坏了。作为戒毒计划的一部分,安德斯可以从戒毒所里出来,来到城市里,为一份新工作面试。但是安德斯并没有按照计划去工厂面试,而是呆在城市里游手好闲地到处乱逛。他贪婪地盯着大街上的人,因为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 人了。 时间渐渐地流逝,进入到了午夜,八月也即将过去。那些往昔如影随形的记忆再一次侵袭上安德斯的心头,让他既痛苦又无奈。可能,伴随着黎明的到来,奥斯陆的八月的结束,新的生活也会随之前来。 本片入围2011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陌上人如玉悬案解码崔第国王灼眼的夏娜2影子美女消失的孩子空空如也荒岛重生埃德沃德·迈布里奇泡妞大师反斗大妈2灭证大追杀我的恋爱药方糟糕历史第二季模范煮夫第一季走私者小情歌哭泣的男人雷神4:爱与雷霆伤不起的青春上层男孩第四季十二星座离奇事件降龙觉醒出狱脱节撕漫男女冷血长官放开我巨兽来袭3地球脸红了儿媳记第二季不离婚的男人―绿帽夫与恶毒妻的欺骗之爱―

《奥斯陆,8月31日》长篇影评

 1 ) 一个北欧断线男青年的故事

想看北欧电影,发现了奥斯陆三部曲。

这部《奥斯陆,8月31日》正好临近这个日期,恰好留在了今天来看。

这是一个悲伤的,模糊的,好像理解又好像没看懂多少的小众电影。

只觉得这部影片与同导演的奥斯陆三部曲中的另一部《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一样(想叫它北欧女青年故事),#更适合的名字是---「北欧男青年故事」。

男主从戒d所出来,跳河未果。

接着去见好友,去面试,去见姐姐,去试图联爱的人…好友在结婚生子步入家庭的喜忧参半生活中,似乎并不能理解他;去与社会建立生存联系,杂志社面试,却在起初相见甚欢,诚实作答空档期原因,被面试官的目光灼烧了他本就没剩多少的社会意愿,干脆愤恨地要走简历不干也罢…去见姐姐,姐姐避而不见;试图联系爱人,几通有去无回的电话留言不言而喻…北欧青年男女们,温饱后的精神痛苦。

一样不少…人生走了一半如何从头开始?

人诶,还是要被需要…好友,亲人,手足,挚爱…好像这样才能坚持下去...【感触部分】喜欢中间他在咖啡厅坐着看周围所谓正常生活的人们的那段。

正常的人都是怎么活的呢,他们的喜好,担忧,计划,此刻,明天,也混乱但却有序进行中…自己呢?

像是局外人。

世界的熙攘与他无关

 2 ) 简  介

安德斯即将从戒毒所完成自己的戒毒计划,戒毒所在乡下,所以安德斯已经被憋坏了。

作为戒毒计划的一部分,安德斯可以从戒毒所里出来,来到城市里,为一份新工作面试。

但是安德斯并没有按照计划去工厂面试,而是呆在城市里游手好闲地到处乱逛。

他贪婪地盯着大街上的人,因为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人了。

  安德斯今年只有34岁,是一个仪表堂堂,头脑聪慧的家伙。

家庭条件不错的他有点纨绔的公子范儿,浪费了大把的机会,错过了大量的机遇。

最后,是他自己堕落到了今天这般田地。

  时间渐渐地流逝,进入到了午夜,八月也即将过去。

那些往昔如影随形的记忆再一次侵袭上安德斯的心头,让他既痛苦又无奈。

可能,伴随着黎明的到来,奥斯陆的八月的结束,新的生活也会随之前来。

一句话评论  这部影片的拍摄非常细致入微,所有的细节都展示出了奥斯陆这座城市的特色和性格。

真希望能在银幕上多看到些这么有个性的,和一般欧洲电影不同的影片。

——好莱坞报道者  虽然也是讲述一夜间的故事,虽然也是话唠级的电影,但是这部影片和《日出之前》还是很不一样的。

从质感和主题上来说,它更接近于法国电影。

——indiewire.com.幕后制作  挪威导演Joachim Trier的第二部作品《奥斯陆,八月未央》(Oslo, 31. august)入围2011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

在他的处女作《重奏》中,开篇是两位好友分别把自己的作品投进邮筒,其中一人被接收了——接下来两人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该片获得了06年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多伦多电影节发现奖,入选《综艺》杂志十大新人导演,08年在北美上映后登上知名影评人的年度佳片榜单。

至此,Joachim Trier(1974年生于丹麦哥本哈根,他是拉斯·冯·提尔的一位远亲)的新作备受期待。

事实上,《奥斯陆,八月未央》的故事就是《重奏》中安德斯·丹尼尔森·李扮演的那位年轻作家在24个小时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改编自法国作家Pierre Drieu La Rochelle的小说《内心之火》,之前曾被路易·马勒拍成1963年的影片《鬼火》。

在得知入围戛纳时,Joachim Trier开心地表示自己的外祖父Erik Lochen 1959年执导的《骑手》也曾入围过戛纳电影节。

  本片的主角叫做安德斯,这个角色和导演处女作《重奏》中的安德斯是同一个人。

只不过换了环境、换了年龄而已。

约阿希姆·提尔说:“安德斯这个角色又年长了两岁,在这部电影中,他是一个提问的人,追问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意义。

因为34岁再期待有什么辉煌的未来是不可能的事了,所以他开始经历幻灭和痛苦。

就我个人来说,要去对比这两部电影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这两部电影都来自于我个人对生活的体验,而且影片的主角和我本人又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所以只能说这是我的两部不同时期的影片。

有人告诉我挪威现在的生活很好。

然后他们就会说,好的生活就意味着缺少好的生活经历和好的故事。

我感觉到很无奈,因为没有了外界的烦心事,更可以在人们的内心发觉到冲突。

即使是挪威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也一点都不平静。

”  影片《奥斯陆,八月未央》带有一种浓厚的法国味,如果对白语言不是挪威语,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部法国电影。

影片主要以台词穿缀,情节并不是影片的主要内容。

对于这种风格,导演约阿希姆·提尔说:“我从小就受法国电影的影响,从雷诺阿的诗电影到新浪潮的戈达尔,我都是他们的狂热的粉丝。

这部电影主要提台词为主,但是在主角的游历中,我又想展示奥斯陆这个城市的性格。

所以,侯麦早期在法国巴黎街头拍摄的那些电影成为了我的参考。

而且,新浪潮对我的影响巨大,所以我会喜欢让演员来表演符合他们自身性格的角色,并且在不同的电影中持续地展示同一个角色的变化和不同的生存状态。

 3 ) 迎面袭来的风,和那容易让人兴奋的二氧化碳

影片开场Anders企图自杀不遂的段落很精彩,其让人闷热和窒息的氛围非常到肉。

之后随后就落入了让我纳闷的大量对话,听不懂一句挪威语的情况下看法语字幕相当吃力。

只是后来那股观影疲惫的劲儿过了之后,随着那些缓慢移动的空灵般的镜头运动,以及质感浑浊的声音设计,特别是那场四人一边骑单车,一边玩灭火器的场景——迎面袭来的风,和那容易让人兴奋的二氧化碳,难道不正在吸引着Anders逃避人到中年一无所有的困境而回去过去那样的醉生梦死和自暴自弃么。

最后Anders弹起有一个键不出声的钢琴,给自己灌入毒品的拿个长镜头,摄影技术鬼斧神工,演员表演也从容不迫。

那段有点瑕疵的钢琴曲仿佛是对Anders曾经崇高美好的人生的最终总结,而Anders纯熟地烧着海洛因,最后躺在床上,针头还插在手臂里,随着夏天的结束,Anders所奢望的生活:家庭,爱人,青春和幸福也一起结束了。

 4 ) 我想

“我想结婚,生小孩,旅行世界,买个房子,享受浪漫假期,整天只吃冰淇淋,在海外生活,达到并维持理想体重,写一本很棒的小说,跟老友保持联系,我想种一棵树,从头开始准备一顿美味晚餐,感觉非常地成功,洗冰水浴,和海豚一起游泳,办一个很特别的生日派对,活到一百岁,维持婚姻到死,寄一封很棒的瓶中信,也得到同样有趣的回信,克服所有的害怕和恐惧,整天躺着看云,拥有一栋装满小东西的老房子,跑完全程马拉松,读一本很棒的书,一辈子都记得书里的话,画出惊人的画,表现出真实感受,墙壁挂满画和深的我心的字句,拥有我喜欢的节目的每一集,专注在某个重要议题,让大家愿意听我说话。

玩高空跳伞、裸泳、开直升机,有一份每天都很期待的工作,有一个浪漫独特的求婚,睡在广阔的天空下,去爬巴萨岩,演出一部电影,或在国家剧院演出,中乐透彩,每天过着有用的日子,被人爱着。

 5 ) 再次向法国新浪潮致敬的心理分析剧

在处女作《重奏》大获成功的五年后,约阿希姆·提尔创作出第二部作品,从狂放不羁的青春骚动突然转到绝望感伤的氛围,同样是描写挪威年青人的故事,这部作品显然要比处女作更易让人共情,既要归功于男主角安德斯·丹尼尔森·李的出色演绎,也要多得这个经典的改编剧本。

《奥斯陆,八月未央》改编自法国作家皮埃尔·德里厄·拉罗谢勒的小说《内心之火》,60年代曾被新浪潮导演路易·马勒拍成著名代表作《鬼火》。

提尔对法国电影的倾慕从处女作便开始流露,《重奏》悲喜交杂的爱情令人想起特吕弗的《祖与占》,各种大胆恣意的剪辑手法无疑在向戈达尔致敬。

这部不仅直接取材于新浪潮导演的剧本,而且主人公在 24 小时内寻找生命意义的情节遥相呼应新浪潮祖母瓦尔达的《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更不用说片名灵感来自法国导演阿萨亚斯的《我的爱情遗忘在秋天》(原名:八月末,九月初),8 月最后一天象征着夏天的终结,这个故事也象征着一段生命的终结。

▲安德斯·丹尼尔森·李饰演瘾君子影片讲述一名瘾君子戒毒后重投社会的一天里发生的故事。

从开头男主角自杀未遂场景已烙下绝望悲伤的基调,不过导演提尔利用各种情节转折和人物关系描写来制造错觉,抛出乐观的希望。

因此,这并不像是那种一沉到底、格调沉郁的阴暗作品。

主人公准备好展开新生,却发现家人、朋友,乃至整个社会都变了,他发现自己无法像过去那样轻松自信应对,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者质疑就伤到他的自尊心,不得不选择嘲讽和蔑视的方式予以还击,甚至重蹈覆辙染上毒瘾。

这表面上看来是一部私人化的人物心理分析剧,情节完全依赖男主角的内心情绪演变展开,其核心却同时具有尖锐的现实意味:曾经的失足青年应该如何调整心态重投社会?

社会对洗心革面的瘾君子又该如何接纳?

这都是相当棘手的问题,尤其是发生在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意识相当包容的挪威,这种刻画无异于撕破了这个北欧国家刻板完美的银幕形象。

▲安德斯·丹尼尔森·李演技出色男主角安德斯·丹尼尔森·李的表情、动作和内心戏都相当出彩,轻易让人代入其身份的困境,埋怨、自我质疑、心存希望、脆弱和愤怒等情绪表现都在他与家人朋友交谈,或者在城市默默闲逛的情节之中。

导演提尔标签式的剪辑手法再次发挥用场,旁白与情节错位的剪辑,镜头偶尔瞄准了路上的陌生人,用优美的蒙太奇极速展示他/她的生活片段;甚至是在男主角陷入回忆沉思时,将他的身份代入到某个路人身上。

这种变换视点观察的叙事在《重奏》里有趣地将小说家笔下的虚构角色与现实生活里的随机路人结合,使两个层面迭合起来;而在这部作品里,这种手法凸显出主人公尝试摆脱/跳出自己的身份,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与重建人生,由此,他变成了自己生活的旁观者,而不是主角。

这种论述在《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女主角身上再次出现,她向男友提出分手时讲出类似的话,直接道出自己陷入了危机。

▲男主角陷入身份困境的危机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具有存在主义的思考,契合着这个三部曲中关于身份主题的阐述:踌躇于成名和爱情之间的天才作家,改邪归正的瘾君子,以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年轻女子,导演的三部曲都围绕着年轻人的身份危机展开耐人寻味的故事。

这部作品还有意识花笔墨去描绘这座城市,从一开头老旧的影像记录足以看出导演的野心,旁白配上不同人对奥斯陆的印象和话语,而在群众凝望中轰然倒下的大楼则勾起了伤感的昔日回忆,又巧妙地搭上了三部曲里“回忆”的话题。

主人公从戒毒所出来重新接触家人朋友的过程中,往事的回忆不断涌现。

这段情节与《重奏》中安德森饰演的男主角从医院出来后与伙伴相聚的情节有所相似,不过却不再依赖蒙太奇的画面叠合,而是采用空镜头的城市景观:高速公路、电车、游泳池、马路、公园。

这些主人公曾经去过或见证过的公共场所本身就是回忆的一部分,诗意地使之与这座城市联系起来。

由于叙事只发生在一天一夜之内,提尔减少使用打断时空线性的手段,相比起《重奏》里大量的朋克摇滚乐,这回更倾向于氛围乐和电子乐,这种配乐风格配合上叙事的舒缓节奏,提尔准确地将人物的心理变化展现观众眼前,在没有对白的空镜头里留下耐人寻味的印象。

 6 ) 烂掉与后青春期的挣扎

出于对《重奏》的喜爱,追看了同个导演的这部新片。

一个从戒毒所出来的年轻人的一天,更像是一篇影像的日记,上一部片里的文学青年形象延续到现在,他已经快到中年--想死总死不成,想活又没力气活下去,更不愿自我欺骗地伪装出还有很令人兴奋的活头,8月31日既非结束也非开始,它是无数道挣扎的内心急流里浮现出的一小块岛屿。

电影平实、憋闷,和欧洲小城的宁静生活对比,带出一股令人窒息和焦虑抑郁的色调。

我没有去过欧洲,但我想导演并非仅传达出那种颓废的欧陆氛围,他更想关注的,是一类人的内心生活。

事有巧合,前段正好看了查理兹·塞隆主演的《青少年》,为了说话方便,我把此类人物在生命中的这个阶段称作“后青春期”。

需要说明,这个词是描述那些在我看来有过“青春期”的人的-某种意义上,相似的特征:放纵、反叛,藐视主流规范,寻求激情、自我解放和心灵感应,在艺术中感受对抗庸常生活的力量和漫无边际的想象。

按咱们中国人容易理解的话说,此类人大脑中,除了票子、房子、车子、面子、社会地位,以及为人社会属性中的基本尊严和安全感,还有大量的另外一些东西,这些另外的东西,让他们父母注定会感到不安的是,也会主宰他们生活的选择,并彻底消灭掉基本底线,走向疯狂和自毁。

我不清楚,“文艺青年”这个泛娱乐化指向和大而化之的词,是不是指的这类人。

终于,不可避免的,这一类人到了30-35岁,或许社会学家能给出更精确的年龄数据,他们周围当年一起怀抱幻想一起烂混的朋友们都消失在还贷、生养、安逸和“正常”的日子里,谁也不再谈论和关注与自身利益以及被金钱捆绑的狭小现实无关的事情。

更令人沮丧的是,原来,那些吸引一个热爱幻想的年轻人的一切,那魔力,也消失了。

对于他们来说,变老成为一种令人不安的罪过。

起码,在中国的环境里,目前我还没有看见任何描述这一类人失落无归的这个阶段的故事,可能,如果这个国家有那么一杆笔和摄像机,那它一定在忙着挣钱,时刻对准那些风光无限的新鲜货色,这其中,不乏大量自认为沿着文艺之路走过来的华丽转身的成功者。

一个超速发展的社会,必忽略那些所谓的“失败者”。

而现实中,我总能看见影片里男主角的影子,他说:那些幸福的人是愚蠢的。

从影片的貌似流水帐的情节来看,男主角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想要戒掉毒瘾,健康起来,重新进入有活力的生活,那些周围人将他视作废物和毒虫的眼光,时刻提醒他这个世界里没有他的位置;另一方面,自青春期养成的“堕落”和逃离的快乐,无时不刻地在诱惑他回到自我麻醉的老路上去。

他的思想中,爱情和药片,拯救或解脱,不能梳理清晰地混作一团。

在这一天中,他经过的每一个人,每一场谈话,都镜子般映射出他这种焦虑和沮丧。

他重回PARTY,发现被莫名地同情和敌视;他去求职应聘,发现自己不能适应;拨通了前女友电话,留言后又后悔-不合时宜的可怜虫,多余的人,挂起来被遗忘的人,无路可走的局外人。

他能找到自己这样顺流而下的理由吗,还是那些十年前的道理,依然可以拿来武装一个厌世者?

如果说影片有什么社会意义的话,那么,对于那些无形中压迫和压抑甚至捆绑异见者的社会环境,导演的态度是很明确的。

我记得问过一个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不那么“积极正确”的年轻人,你以后怎么办?

现在你都这样了,对一无所有并无羞愧,发白日梦后还身体力行。

他说,实在不行,就去死。

烂掉还是治疗,将永无答案。

在我看来,主人公比那些口若悬河、得意洋洋的说谎者,更能接近活着的本质,更清醒也更痛苦。

这部电影里开始的那个水边场景,以及结尾主人公来上一针以后的昏暗房间,围成了外面清晨将临、大片的光明世界所无法照亮的隐秘空间,那是每一个经历过精神震荡的人,所赖以残喘的终极之境。

 7 ) 台词

抱着一定是又闷又晦涩的文艺片的毫无期待的心态看的,结果还有些小小惊喜,对白依旧少,多数是主角独白,但写得都算精彩。

演员都不会着力过猛,这也大概是我觉得看的不心烦的原因。

我看完其实没有过分压抑的感觉,情节很简单干净,整部片对我的情感辐射是并无太大起伏的就好像看了部简单朴实的小短片。

摘一段喜欢的台词:"I want to marry, have kids.Travel the world. Buy a house.Have a romantic holidays.Eat only ice cream for a day.Live abroad.Reach and maintain my ideal weight.Write a great novel.Stay in touch with old friends.I want to plant a tree.Make a delicious dinner from scratch.Feel completely successful.Go ice bathing, swim with dolphins.Have a birthday party, a proper one.Live to be a hundred. Stay married until I die. Send an exciting message in a bottle and get an equally interesting reply.Overcome all my fears and phobias. Lie watching the clouds all day. Have an old house full of knickknacks. Run a full marathon. Read a book that’s so great I’ll remember quotes from it all my life. Paint stunning pictures that show how I really feel. Cover a wall with paintings and words close to my heart. Own all the seasons of my favourite shows. Attract attention to an important issue, make people listen to me. Go skydiving, skinny-dipping, fly a helicopter. Have a good job I look forward to every day. I want a romantic, unique proposal. Sleep beneath open skies. Hike on Besseggen, act in a film or play at the National Theatre. Win a fortune in the lottery. Make useful everyday items.And be loved."- Oslo, August 31st (2011)

 8 ) 安德斯的开始与结局

开头,安德斯离开戒毒所的时候,他将自己一双翻在地上的运动鞋整理好,归回空位。

街头漫步的独白我也看了很多遍,他提到母亲:她教我永远要用牙线 要把东西摆回原位。

三十岁,他的过去将他塑造今天的模样。

安德斯说,他们对姐姐比对我严厉。

安德斯说,我就是个被宠坏了的混蛋。

安德斯对汤马斯说,如果最终是那样的结局,我希望你知道那是我的选择。

汤马斯说,那你的父母呢?

安德斯说,不知道,大概他们会以为是吸毒过量。

在面试得到消极反馈之前,在姐姐回避见他之前,在前女友的聚会上被另眼相待以前,在酒后与蜜娜调情被拒绝又偷了来客的钱被她撞见之前,在酒吧被无情指出自己就是个混蛋之前,在弹奏钢琴曲却总是出错之前,他就已经决定了自己的结局。

安德斯是来告别的。

选择死亡也许是一种逃避,也许是一种绝望,但我想有时也许是出于自尊。

酒精是诱惑,毒品是诱惑,有了钱就想买海洛因,但也并不快乐。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被同样的问题困住了。

我很难理解在这种糟糕的世界里怎么会快乐,看着许多快乐的人,我觉得他们都是傻子。

但在快乐的傻子以外,很快就认识了并不傻的人,也很快乐。

安德斯问汤马斯,但你们很快乐,你们不是傻子,对吧?

安德斯始终没能跳出这个圈子。

他的傲慢与自尊最终把他推向死亡。

如果一个人无法成就自己,无法再获得快乐,能结束生命也是证明自己决断力的方式之一。

面对死亡是需要勇气的。

也许是加缪的论述,记不清了,谈到人为了摆脱不能反抗的命运而选择自杀。

但,是不是有时候选择结束正是顺应了命运呢?

父母恰到好处的疏离,良好的教育,挑剔的品味。

然后是毒品,然后是与亲人爱人友人逐渐远离。

他看着陪他度过生命最后时光的女孩,二十岁出头,还在医学院读大学,不敢相信他没有工作。

她天真地笑着,她有虎牙,她和他接吻,她载着他骑车,二氧化碳飘散在那个凌晨,他环着她的腰闭眼穿过。

他带他去回音场,另一组男女绕着他们在圆形广场上逆时针骑车,为安德斯的生命倒计时。

他们跳下泳池,他脱鞋时栽倒在台阶上,于是他只是坐下来,看他们游泳。

她呼唤他,他平静地微笑着,发呆,目光逐渐涣散,但他并不下去。

奥斯陆八月三十一日的太阳升起来时,他揣着将结束他生命的毒药一路走回家。

这影评写的不怎么样,我现在很难静静地完成它。

但我很少与一部作品能建立这么深的联结,我一遍遍地看,陪安德斯度过生命的最后一天。

最后看他回到家中,我几乎觉得那就是我的家。

不过话说回来,我最后是怎么获得快乐的。

方式很简单,是放下自尊。

学会明白其他快乐的人并不都是傻子,学会理解世界,学会靠自己。

父母没教的事情,也还有机会靠自我学习完成,学会不要把事情怪罪到别人头上去。

谦卑地聆听世界。

但是很奇怪,我依然能与这部电影有强烈共鸣。

提尔导演实在很擅长捕捉细腻的情绪,在他的作品里有普遍的这种风格,那些动人的小细节遍布全片。

反复看了很多遍,发现有小彩蛋。

片头的墙上有Iselin和Anders的照片,就是安德斯和他生活中的妻子伊瑟林的照片。

所谓的奥斯陆著名景点回音场,就是《重奏》里史达尔住所附近的那片公园。

最后是街道上的独白:他教我骑车 划船如何超速20%而不疲累50骑到60 90骑到108她用英语讲大人的事她教我永远要用牙线 要把东西摆回原位他们讨厌保守主义 但过了很多年才买了录像机他们两个都是奥斯陆人 记得那些我们经过的地方他有点耳背 还要坚持听荒谬剧“你觉得哪个最好”“你绝对要吃生蚝”他们认为知性上的成就要优于运动上的成功他们同情要保护个人隐私的名人他们让我成为挑剔的读者 修辞太弱的就报以轻视但我带谁回家他们都热情招待他们从不错过晚间新闻他做了个测验 骄傲地告诉我们 他有艺术家性格他说凡重视军旅经验的人都很笨她对吸毒持宽容的态度他希望禁止在公园里烤肉民主是最佳选项她觉得碧姬芭杜应该去帮助人 而非动物他们尊重我的隐私 也许太尊重了他们教导我宗教是虚弱的 我不知道我是否同意他们从没教过我烹饪 或建立一段感情但他们看起来很快乐他们从没告诉我友谊怎么消失的直到朋友形同陌路 徒留名字他们容许我对食物挑剔她说我可以照我想做的自己决定想当什么人想爱谁 想住哪他们会永远帮助我他们对姐姐比对我严厉我从未觉得对一部电影如此亲近过,很多个时刻它都以奇妙的方式安抚了我。

所以,就先草草写下这个影评吧。

 9 ) 活着是种无法无法解释的状态

人们总是带着那么多的向往和失望生存者,当看到荡漾的水纹填满了镜头,一种令人窒息的向往填满了心情。

水,上上下下的沉浮着的液体,晶亮亮的貌似透明的东西。

为什么要活着呢?

八月的天气,热热的,就要蜕变的夏天,人们或者幸福的笑着或者说着自己的苦难,可是幸福又是什么呢?

“幸福的人都是白痴”,因为幸福停滞了担忧,幸福凸显了不幸的苍白,幸福让生活变得充满向往却教会人绝望,总是那么多的小瑕疵,总是要离开的人和总要说再见的岁月。

当一切都失去了颜色,心上留下个大大的黑洞的时候,曾经那么美丽的幸福,却失去了冲击力,不再晴朗。

那些嘈杂着的说着话的人们,没完没了的愿望让人听着有些反感,看到人生是钟摆,陷入无聊的空虚之中,满足了又能怎样。

曾经幸福的理由被剥夺,别人说过普通人的生活会让幸福来临,可一切看上去为什么还是那么平淡而不起眼。

当你对着那些已经过上了平淡生活甚至已经有些成功迹象的人们说“你已经很幸福了”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若有所思的点头微笑,这不是幸福的标志,很明显,那些细小却繁多的瑕疵令幸福褪色了。

所以,不如在平静还没选择你的时候就把自己枪毙掉吧。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不断地询问着为什么活着的话会得到无数个会随着时间变迁的答案,为了爱情,为了亲人,或者仅仅是因为惧怕死亡,对死亡的渴望还没有战胜对痛苦的排斥。

什么都给不了你答案,书本或者是电影,街上的行人,活的很快乐的人说不出答案,红灯绿酒也给不了你答案,那些匆忙的人走过匆忙的街道,他们匆忙地忘记了活着的原因。

后来你看到活着并不是一个结果,活着只是一种无法解释的状态,人类完全有能力结束这种状态,在你被动地活着之后可以用自己的力量选择死去,屏蔽掉生命带来的一切,对幸福的向往,摆脱忙碌,摆脱必须承担的责任,摆脱那些说着他们需要你的人们。

只是在这之前又必须要摆脱渴望和恐惧。

 10 ) 自杀之旅 悲观之翼

最近在看马原的新长篇《牛鬼蛇神》,序言里提到,王朔曾一度抑郁,每天最大的理想是想自杀,看不起任何人,一天要付之行动,想起了女儿,从此放弃理想。

马原也曾说,我要向上帝叫板,绝不等自然死亡,选择一款非常态的死亡方式——自杀。

而序言作者龙占川说,那就是上帝的安排。

此后,马原不再说自杀的事。

虽然,自杀的原因可能是无端抑郁、反抗命运或者生理上的痛苦等等我们能够想到的,但其实,人们很难全面深入的理解那些心怀自杀“理想”的人,因为真正的纠结深藏在当事人内心。

而这些人谁又有那份心情愿意把那些想法的细枝末节拿出来谈论示人。

众所周知,海明威自杀是因为他不愿再忍受病痛和性能力退化的折磨,同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川端康成的那句“死是最高的艺术,死就是生”可能是他选择自杀最自然的原因,而海子执迷于“天才早夭”的浪漫诗意,让他深陷其中并最终付诸实施。

这些自杀之因是人们对死者作品的解读和亲人朋友的了解中得知的,但真正的原因没人知道,因为自杀是件很私人的事。

《奥斯陆,八月未央》讲的是一个人自杀的故事。

电影在人们关于奥斯陆的回忆中开始,那些质朴的片段式的镜头,让影片有一种忧郁的碎片一样的,但还不是乡愁的情绪。

那里边有一个男孩对着镜头踢球微笑的画面,那男孩看起来就是电影的主人公安德斯,那时候他应该是简单快乐的,但那种快乐如今只存在于不快乐的安德斯的回忆中。

不管当初的奥斯陆生活是黑白的、琐碎的还是嘈杂的,都无法掩盖回忆带出来的人们当下现实的精神状态,而那也奠定了电影冷郁的基调。

安德斯,34岁,无业。

电影中,他在一家风景优美的乡间戒毒机构里即将完成最后的疗程。

那天,天气阴沉,大片的云层低低的压下来,在和一个女友过夜之后,安德斯选择溺河自杀。

整个过程操作起来蹩脚而难受,所以,后来他放弃了这种方式。

这种放弃是一种自然选择,也是电影呈现一个最终自杀的人在精神上再次争取也注定挣扎的合理剧情。

所以,这部电影是安德斯始于自杀,终于自杀的最后的人生历程。

一个报社编辑的面试机会,似乎要给电影和安德斯的人生带来转机和起色。

但在面试之前,安德斯和自己最好的朋友说,如果有人想毁灭自己,社会应该允许他这么做。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安德斯已有决死之心的表达。

但随后他说,我是一个被宠坏的一事无成的家伙,如果你(朋友)也如此无情的话,没有人真的需要我。

这话的背后是安德斯对自我价值无法实现后表现出的软弱和自我否定。

此外,一方面,他否定了朋友作为学者存在的意义和他琐碎的婚后生活,另一方面,他也对上班结婚生孩子的普通生活和常人的快乐没有热情。

所以,安德斯始终在寻找的是一种有绝对价值,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生活。

年轻的时候,很多人总会在人生意义上纠结,而无意义的结论是最好得到的。

有些人在得到结论之后,会在这个结论里,徘徊很多年,有的人最终会去寻找相对意义,有的人在生活洪流中忘记当初的纠结,而淹没在理所当然的生存里,还有人和安德斯一样,在徘徊之后选择结束。

从我的生活体验来看,有时候真的感觉糟透了,但是这不代表在之后的某个时刻你又变得心情舒畅。

如果这样理解,生命就是上天给你的一次体验生活的机会。

而电影里主人公所谓的成功,其实还是现代社会赋予人得一种焦虑。

我这样说可能感觉轻描淡写,但身处其中,所有的人都深有体会,国人如此,而在发达国家如挪威也是一样。

记得之前有媒体将成功学解读为当代社会的毒瘤,那也许曾在一时能给焦虑的现代人减减压。

但说到底,追求成功还是主流。

而大多说的普通人,特别是年轻人,怎么可能在主流之外放松下来,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把人生看成是仅有的一次体验,那么彻底的放松还是有可能的,而那时反倒可能更接近成功。

但那些我们眼中的成功者的自杀,又当作何解释,我相信终究还是对人生意义相对与绝对的不同看法所致。

所以,即便是在全球最宜居,幸福感最高的挪威自杀也一样存在。

刊于《看电影》

《奥斯陆,8月31日》短评

咖啡馆里,听每个人讲话。那场戏太妙了。每个人都絮絮叨叨自己的生活,但其实又没什么重要有趣的事,但以影像的方式来呈现,反倒回味无穷了。

6分钟前
  • 昼夜售蓝
  • 还行

美丽的镜头也没让奥斯陆更加有趣

8分钟前
  • 阿达
  • 还行

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很喜欢《奥斯陆,八月未央》这个文艺范十足的译名。片如其名,典型的欧洲文艺片,松松散散地叙述着人生,对于看惯了好莱坞式叙事的观众来说可能略显沉闷,但静下来心来细品还是颇多滋味,只是对于吃过太多“欧洲菜”的人来说,这滋味有些陈腔滥调了。

13分钟前
  • cinessy
  • 还行

A-

18分钟前
  • 弓长忄享
  • 推荐

常常也会有那样的时刻:正在经历的周围的一切都看上去那么快乐,可是和自己没有关系。自我的内在就是空洞的,绝望的,不被任何事物填满,也不对任何有欲望。就是这样,令人难过。

22分钟前
  • 一只阳子
  • 推荐

三星半 摄影大爱

26分钟前
  • 吸吸呒嘶
  • 还行

发达国家的人对海洛因上瘾,发展中国家的人对食品上瘾

28分钟前
  • 某人
  • 很差

在评论区看到外外写:“起码,在中国的环境里,目前我还没有看见任何描述这一类人失落无归的这个阶段的故事,可能,如果这个国家有那么一杆笔和摄像机,那它一定在忙着挣钱,时刻对准那些风光无限的新鲜货色,这其中,不乏大量自认为沿着文艺之路走过来的华丽转身的成功者。一个超速发展的社会,必忽略那些所谓的‘失败者’。而现实中,我总能看见影片里男主角的影子,他说:那些幸福的人是愚蠢的。”

30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推荐

大量手持拍摄,看上去很真实。福利太好,父母放任自流,很容易就颓废抑郁,男主说快乐的人都是傻瓜,哈哈,有时候我也有这种感觉。

34分钟前
  • dikseg
  • 还行

文艺而平静,心理描写很多,男主长得好苦逼。

36分钟前
  • 大發
  • 还行

戛纳一种关注提名我不认同,导演爱拍北欧现实主义,前有此片后有《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只可惜北欧是最不适合拍现实主义的地方,因为北欧是人间天堂,是上帝留给人类的一块净土,是造物主偏心的结晶,而且影片到底要兜售什么?兜售北欧精神困境?不说吸毒前因和吸毒过程,出生最幸福国家但就是一心想死,恕我无法共情;兜售视听?手持跟拍、私人影像开场谁没见过,恕我夸不出口;兜售星光和演技?演员纯素人,在洛杉矶随便拉个服务生都能演赢主演;兜售精彩故事?叙事刻意抛弃,角色毫无塑造,情节绝无起伏,只靠闲聊和空镜;兜售作者性私人化表达?没有看到任何镜头、剧作、情节、表演是有多原创;兜售审美?VLOG一样的构图、自然光摄影、随处可见的取景、毫无设计的色彩运用、没有思考的影像。我再次重申:没有优点的独立文艺闷片给我滚出电影节。

37分钟前
  • 彭手里
  • 较差

男主满脸的绝望好到位,然而对这种为赋新词强说丧的风格实在无感。

40分钟前
  • 三七
  • 还行

讓我想到了《Aftersun》,帶有強烈的憂鬱情緒,沉浸於自溺,撲面而來的孤獨與窒息感籠罩整個世界。所有人都試圖幫助你、理解你,卻始終保持距離,任何人都進不去絕望的內心

43分钟前
  • 🍸
  • 还行

能看到摄影和音乐的用心。摄影经常跟在人物后面,让环境由实到虚,让人物由虚到实,环境包围人物,人物初到时需要短暂凝视才能获得片刻的清醒。开头先是用几段家庭录像与旁白,拼凑出人物的过往,以及奥斯陆的某个私人化的小角落。从郊外到城市的喜悦,通过车载音乐便能体现。导演的一切设计都如此克制,在细节上的刻画却又十分充分,他有着不同于现代都市人的敏感,对世界充满好奇,又苦于34岁一事无成,24小时之内找不到生存的意义。他更像是城市漫游者,没有明确的目的,重新走访亲友也不是为了建立人脉,在不同的空间当中与对方对谈,在本质上还是颓废的,他自己并不会做出任何改变。在咖啡馆听到他人谈论自己的梦想会令自己痛心,最普通的日常遥远至极。在马路上坐着摩托,冲破灭火器的烟雾实在浪漫。

45分钟前
  • 高詩遠
  • 推荐

充满了对开学的抗拒,有种小时候的感觉。

50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4|My fav kind of spiritual misery porn. 咖啡馆那场戏就是我十几年下来的日常感受,只不过我问题的表象不是成瘾罢了。另:激素水平明显影响观影。边看边吃泡椒凤爪。凤爪没怎么辣,被安德斯·丹尼尔森·李辣到。第一个镜头就开始辣,然后越看越辣。Suicidal, vulnerable, doomed man…nom nom nom. 结局的处理其实是多义的:他是否真的是打算自杀?还是复吸OD?两者殊途同归,但非常不一样

52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耐着性子看完了算是,然而已经忘记讲的是什么。。。

57分钟前
  • Amber
  • 较差

奥斯陆好美!但Anders戒毒归来却无法融入社会的故事有点普通⋯⋯

59分钟前
  • btr
  • 还行

对不起我在自习室心无旁骛的还是看不下去。

1小时前
  • 粒粒又欠欠
  • 较差

WX-D9 如明白我,風裡寂寞倍感心痛。

1小时前
  • nocarsg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