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电视剧而不是纪录片,我觉得可以打四星,拍的总体还是挺好的,认真地探讨了国民度内战时期的问题,当然是特定角度。
每一个人物特征都很鲜明,尤其是王耀武,黄维和虚构的叶立三。
当然,难免一些主旋律剧的特定俗套,比如最后周总理见黄埔学生那段,我觉得处理得不是特别好。
但总体来说,这部剧比之前那部讲日本战犯的同题材电视剧《战犯》高了一个档次。
但是,我觉得梁护士这个角色,是全剧最大败笔。
挺好的电视剧,昨天去参观了陈云纪念馆,非常感慨。
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思想工作真的是做到实处做到心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党能够获取最终的胜利,骄傲。
社会发展必然造成阶级固化,固化到极点必然造成社会重组,党在历史的关键点选择拥抱社会的大多数——群众,给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让那些被束缚的人看到了希望,人民选择了党,历史也就选择了党。
各位国民党的将领,能够在功德林改造,是不幸也是万幸。
不幸在于没有退守台湾,成为了阶下囚。
幸也是在于,可以从纸醉金迷的幻觉中超脱出来,走进现实的基层,去了解中国广大百姓的疾苦,认清楚当时的中国。
今天,阶级固化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问题,考验着我们党和政府在新时期的执政方针,最近看到新闻,还有10亿人没坐过飞机,说明社会的不平等不充分还是广泛存在的。
希望各位可以警醒,不要觉得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自己努力、理所应当、顺理成章,搞清楚今天的良好宏观态势是谁在维系,搞清楚自己要承担的社会义务。
《特赦1959》中有四个人被认为是虚构的,而且有人说就是这四个人是整部电视剧的瑕疵:深沉厚重的真是历史题材,都像杜聿明王耀武黄维沈醉周养浩那样真名实姓多好,干嘛要弄出刘安国蔡守元叶立三陈瑞章四个虚构人物来?
这种质疑似乎有些道理,但也不完全准确,因为委婉一点比平铺直叙要好一些,毕竟有些事情是不好说、说不得的。
其实电视剧中已经伏下了草蛇灰线,熟知那段历史的人,能从这四个角色的几句话甚至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东西,马上就能猜出其历史原型。
正因为电视剧中的一件物品几句话,都在暗示着他们的历史原型,所以我们才可以通过蛛丝马迹,找到刘安国蔡守元叶立三陈瑞章原型,并且很悲伤地发现:有一人被枪决了。
那个看着有点混不吝,其实比谁都精明的刘安国,很多人一看一眼就认出来了:这不是那个文强吗?
据功德林要犯管理所所长王英光介绍,刘安国“1926年入党,参加过南昌起义,当过高级干部”。
刘安国自己则说:“我不是叛徒,我是受不了审查和质疑,这才负气出走的!
” 这就不用细问了,有过这样的经历,又进了功德林的,只有一个人:1925年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入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曾任红一师师长兼政委,后被王明审查打击,负气出走寻找组织未果,这才在程潜、张治中介绍下跳了槽,最后以“徐州前进指挥所副总参谋长”的身份,跟杜聿明一起在淮海战役中被俘。
此人资格老,被动地走错了路,级别很高,但却似乎没有什么罪行,抗战中还立有大功(策反百万伪军),所以他在功德林连个检查都不肯写,给人留下了抗拒改造的印象。
刘安国的真实历史身份极好确定,跟他一样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蔡守元,他身上的标志物,就等于在脑门上刻下了“罗盘将军”四个字。
初到功德林,管理员要求所有战犯交出随身携带的东西登记造册,蔡守元拿出自己的宝贝:“没见过吧?
罗盘,测风水用的;(又拿出几个铜钱)这是五爻卦。
”把小战士闹糊涂了:“什么乱七八糟的!
” 小战士不知道咋回事,但是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当年进了功德林而且又会算卦的,就是张淦,桂系大将,白崇禧送他绰号“罗盘将军”,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在电视剧里,蔡守元是功德林里立功最大的一个,因为他成功劝降了盘踞在大西南数万蒋军残兵败将,要是按照这功劳,第一批特赦名单中肯定应该有他的名字,但是大家都知道,没有蔡守元,也没有他的历史原型张淦——原因很简单:1959年12月第一批特赦,张淦已经于当年二月就病逝了。
让蔡守元(张淦)去大西南劝降,也是有历史依据的,因为张淦是桂系元老,说话很有分量。
张淦其实也不是仅仅会算卦,在历史评价中,此人身“北伐名将”“抗日名将”两个称号,参加过武汉会战、随枣会战。
张淦被俘前是第三兵团司令官,所以王英光才过故意问马玉和副所长:“知道蔡守元什么来历吗?
”马副所长回答:“知道,他是中将兵团司令。
”这就不用猜了,蔡守元的原型就是张淦,一点问题都没有。
刘安国蔡守元的真实身份很好确定,因为他们两个的身上都贴着标签呢,但是叶立三是谁,就比较让人费脑筋了。
有人说叶立三的原型不是王耀武的爱将韩浚,因为身份对不上号:叶立三是少将师长,韩浚被俘的时候是中将军长,韩浚也参加过南昌起义,当过秋收起义副总指挥,战斗中负伤与组织失去联系,这才转变了立场,这一点跟文强有点相似,只不过他不是受不了审查打击才负气出走的。
叶立三的身份其实不难确定,因为他对老长官王耀武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尊重,尊重之中还有一些愧疚:“佐公(王耀武字佐民,称之为佐公,就跟称程颂云为颂公、李德林为德公一样),我对不起你,对不起山东战区,您把最好的一个部队交给了我,让我全弄丢了!
” 叶立三接下来的话又透露了自己被俘的地点和原因:“莱芜战役。
李(仙洲)长官不听你的劝说,一味服从陈诚,这才酿成今天的大败。
”在莱芜战役被李仙洲瞎指挥断送的王耀武爱将,就是韩浚这么一位,所以叶立三的原型,除了韩浚,找不出另外的人了——韩浚又名傅韩浚,头一个字单立人,后一个字三点水,合起来恰好是“立三”。
在功德林里,唯一一个跟所长王英光早就认识而且私交不错的,就是陈瑞章,而且陈瑞章夫人的戏码也挺重,而这也正体现了对陈瑞章原型的尊重——陈瑞章这个名字是假的,但是他的番号和职务说得很清楚,电视剧第一集,就通过王英光跟徐高平的对话,给出了陈瑞章确切身份:“八十七军中将军长。
” 这位八十七军中将军长,是最有可能跟以策反为主要任务的王英光联系的——此人是程潜的女婿段沄,曾任第八十七军中将军长兼塘沽防守司令段沄(字湘泉)。
程潜起义,段沄还没来得及起义,就被老蒋弄到岛上,被保密局秘密枪决了。
《特赦1959》设立八十七军军长陈瑞章这个人物,也可能是向段沄将军致敬——段沄是否真的决定起义,海峡两岸有不同的说法,这边承认确有其事,可是对面却又开始说他冤枉了……
《特赦1959》功德林一个特殊的学校。
前身为监狱,但是gcd却把它作为一个特殊学校,改造战犯思想,尊重关爱学员,待遇伙食好。
如果现在监狱能这么深刻改变罪犯思想,脱胎换骨,造福人类就好 了。
剧中主演历史人物:1王陵基,功德林唯一上将,川省主席,风流将军和小蒋抢女人,撩富家女分钱,将花15万银两买的假文物献给国家,由杜聿明刮胡子,王耀武帮忙。
2杜聿明,全国指挥,一身病被治愈,儿子传说被老蒋逼死,女儿嫁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结发妻子钟相见。
会裁缝。
1959特赦。
3王耀武,封疆大吏,山东省主席,晋升最快,明白人,杀方志敏,毛主席的话“功是功,过是过”,学员队队长,会做生意,1959特赦。
“早进来,晚进来,早晚进来;先出去,后出去,先后出去;全都来了”。
“历史的洪流中,涤荡而下者,何止是泥沙草木”4陈长婕,与投诚领导傅作义,同心不同,绝食被杜建时劝,沈醉开导和,与领导碰面命冰释前嫌,学习马列最好。
5宋希廉,和陈赓关系好。
大渡河,杀di秋白。
6邱行湘,邱老虎,忠实效仿的“小蒋”,木工劳动小组失火,和郑庭芨一起照顾住院的杜聿明。
7曾扩情,老特务,十三太保,周恩来黄埔军校师秘书。
8郑庭芨,鹰犬将军,海南将军家庭,出狱前所长笑眯眯,和邱行湘一起照顾生病的杜聿明。
离婚妻子。
9杨伯涛,周振强,卢俊泉10康泽,中常委,复兴社,11沈醉,与周徐二人被关白公馆,招待宋希廉,安慰陈长婕,李仙洲,12周养浩,气晕蔡守元,哭,捡黄维关于美军撕掉材料,13徐明举,睡,图书室说黄维反动。
14黄维,固执留胡子,研究永动机,写诗,碾庄之战陈瑞章,刘安国,叶立三虚构了。
还涉及何应钦和陈诚,军统戴笠,廖耀湘,胡宗南,张灵甫,吴化文。
李白指,李宗仁和白崇禧。
常胜将军张治中,程潜,郑洞国。
陈赓,傅作义,罗瑞卿,徐䂜会战,锦西会战,枣庄事件1949到1959,各区战犯分别羁押,送的功德林,基本保障衣食住,健康锻炼,新中国建设,炒面支持抗美援朝,学习马列,探视,劳动小组,实习参观,特赦。
课外知识,八宝山公寓,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记者。
原以为晚出去的黄维躲过了文化大革命是幸运的,早早出去的王耀武却文化大革命遭醉,老婆也跑了。
杜聿明的大儿子自杀死了,女儿嫁了杨振宁。
总结。
抗美援朝的解放军夜晚赶路,冻死,只能吃炒面,白刃战,令人感动;gmd将军功德林会面比开会来的更多,好笑;军事系统,政工系统,特务系统,学习劳动表现争高低,好玩。
gcd和gmd,对比,有点楚汉相争;真实人物大国情怀和创作人物王英光小家情感对比(虽然我大部分跳过儿女情长)。
以前对近代史喜欢不上来,其实历史都是相似的,也有新的特点。
优秀新颖影视作品。
//20200212-20200214,腾讯视频。
疫情期间。
//看此剧,主要是在B站上看了部分片段不错,想为反思这几年自己的选择、做事、为人等方面作参考。
//关于王、胡、董、高四人在剧中的高级黑表现就不说了。
改造人:进攻、穿插、迂回、保卫、消灭。
战犯:不审不判。
王耀武:黄埔三期,考试第一,晋升,也是第一。
战犯:革命不如反革命,日本战犯待遇更高,还是在北京,才能给得起更好的待遇呀。
这样的战犯没有被枪毙,反而改造并成功后放出来,让他们活着,这不仅是展示大度和统战,更是对我军我党全体人员的思想改造,你们相杀的我不让杀就不能杀,我要放就能放,理由总是好找的,即使土地革命时期的罪行在抗日战争的功劳之前。
杀人靠枪,诛心靠宣传。
中国近代革命不是哪一个人或一伙人干成的,而是无数仁人志士几代人前仆后继的功劳。
叶立三抗议解放军虐待战俘,你也知道自己是战俘呀。
誓不下车,就如同誓不投降,杀身成仁一样,嘴上说说,屁股却转进如风。
PS.翻黑账的诛心小能手。
王耀武:到什么山,就唱什么山歌,进什么庙,就拜什么佛。
要想得开,活得开。
劳动,或许比学习还要重要。
发统一衣服,得天下后气魄多了,从前,小气的出名。
刘安国:进也难,退也难,所谓进退两难,一个人的命运啊,既要看个人奋斗,也要考虑历史进程。
他的人生,缺钱,在关键节点上,导致了很多选择。
负重需要忍辱,刻苦仍然耐劳。
信仰的深刻决定意志的坚定。
跑操也跑在前面带队,掌握主动权,这是原则问题。
体格较差: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精神高度紧张,没有体格,就没有自律和坚持。
体能体质的训练要有长久规划,有时间实现。
经营自己的生存环境就叫政治。
杜聿明住医院时郑庭汲和邱行湘照顾,但在回到功德林时,郑邱二人去放行李,王耀武主动上前搀扶杜,大家向杜问好,杜挥手致意,王在身边。
论做事、站队和借势。
认识过去,是开创未来的开端。
死要面子活受罪,就是不够实事求是。
王耀武,经商打仗搞关系,宠辱不惊,转变迅速,人才。
政治立场的转变必须要公开,要坚决的与旧世界切段关系,并明告他人不许再拉着自己,谁都不许。
--王耀武南柯一梦,富贵荣华,醒来后如同行尸走肉,生不如死。
--刘安国别人的胜利一定是有道理的,在与之对战之前,必须全面了解,否则必败。
不要怕人想,想了没关系,写出来,公开出来,白纸黑字,免得以后不认账。
西方人,只和打不过的人做朋友,谈交易,能打得过的,欺负到家。
关于抗美援朝中的改造,文德是建立在武德上的,战场上打不赢,后方没说服力。
国军把刮风下雨当作天敌,共军却把它们转化为有利因素。
公平,有人追求的是绝对,但现实生活中往往只能是相对。
陈赓,和他的同学情,同学话。
宋希濂:不能结婚早。
要靠人赏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闭门造车是不行的,要靠专业的人,有经验的人,一直在一线的人,多听听他们的意见,看法,经验,提醒。
良好的军事修养,来自于军队里研究战争的文化,研究对手,研究自己,每打一次战争,都要开会讨论,最后形成一个详细的作战报告。
使得每个人员都有一次提高。
凡事有总结,认真的总结,无论有用没用,它都是一个认识,对于个人,是思想改造,学习进步的一个分水岭,这就是意义。
如何表现自己的积极进步和争取认可?
平时表现,主动申请找事干,写美军材料和制作炒面。
自己和大伙,关系不好的情况下,究竟在于谁多谁。
王耀武干过的事情,炒面,擦桌子,组织申请写美军材料,跑操,学习讨论失败,组织预测战情,写个人简历坦白。
积极主动,做事卖力。
刘安国,诛心高手,挑事能手,情报老手,套路深,人脉亨通。
人以群分,看人看看群。
离群索居,不是求进之道。
在功德林里,只有同学,没有朋友。
同学,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聊天,斗智斗勇。
刘安国,“职务越高,待遇越好,职务低的根本没资格来功德林,老康,如果你能像王耀武那样,一进来就沉痛反省,问一答十,彻底的服软,态度谦卑,见到每个警卫都笑成一朵花,那你的待遇,保管比他们还要好。
”叶立三,如何从小小少将师长,从带头反动到带头主动,在一群大佬中完成逆袭的。
娶媳妇,书香门第,江南女子。
和平时代,老实人在竞争中吃亏呀。
队列里不可能每个人都站在第一排,积极分子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的。
王耀武,我每一天都在认真的努力啊。
书法,宋希濂,魏碑风,不媚不俗。
特赦,是要分批的,第一批不会太多,但起带头作用。
想到初中时班级的入团了。
赦免,特赦,感谢信的写法。
--宋希濂,邱行湘,王耀武。
如何凭本事进功德林,如何凭本事出功德林。
特赦,关了十年后,有的家属表示不来,或是不想再见了,或是要划清界限。
特赦,学员要正确看待这件事情,不能够胡思乱想,不能东攀西比,更不能够闹情绪。
这是功德林里表现最好的学员,这是第一批,紧接着还要第二批,要想早点出来,唯一的方式就是好好学习,好好改造。
竖立典型是门学问,赏罚二柄不可轻用,用则不可轻弃。
宋庭岌:名单上可能有我,因为我刚才碰到所长了,他对我笑了,笑的特别亲切,笑的特别开朗。
沈醉:笑的特别有内容吧。
特赦名单发布前夕,黄维剪了胡子,表示永动机在外面也可以研究。
关于十人特赦名单的宣布,想到了初中时开学典礼上宣布年级前十名,自己明知在排名,仍然焦急等待校长及其他领导讲完话后早点儿开始宣布并上台领奖,那种心情,已过整十年。
关于早出来挨批斗,功德林和特赦表面共产党原谅了他们,但不代表人民原谅了他们。
特赦大会上的王耀武,带头喊道: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全体人员跟随喊。
黄维总是慢半拍,与自称跟大流的宋希濂相比,他更像是个学生,等毕业了才明白大学,女人如是,赏识如是,战争如是。
我也是吗?
我也是吗?
杜聿明,人生,自己是前半场,儿女才是后半场。
溥仪:都是从前的事情了,从小当了几天,早就不当了。
宣统,康德。
亲自过问,好事做到底,随便走,欢迎回,加待遇,加钱。
毛是个会用钱的,周是会做人的,自己住窑洞吃黑豆南瓜,也要给朋友寄钱的人。
给他们当朋友比当敌人更好,但要先有当敌人的能力,能力不够连功德林都进不去,当下属伙食待遇比不得隔壁战犯。
做人难啊,还要自强。
功德林战犯所,另一个学校,乃至另一个黄埔。
文史办,国家干部,文史专员,这个待遇呀,和政协是一样的。
反对浪费,丰俭由人。
杜聿明:周主任,我们走错路了。
我哪儿不去。
周,问右手边坐一:溥仪先生,你可以证明,现在是不是比你们那个时候搞得好啊?
问左手边坐二:王耀武啊,你做过省政府的主席,你说说,现在是不是比你们那个时候搞得好啊。
人民万岁,我们今天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每天都在进步,它终将率领我们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我们不爱这个国家,爱什么呢,生于斯,长于斯啊。
王耀武:以前打仗的时候,打不过共产党,愁眉苦脸百病缠身,现在又能读书,又能劳动,还能四处转转,这能不年轻吗?
杜:我说,今天是个团聚的日子,,晚上都别回去,就在我这吃,我让夫人做几个菜,小梁,我想起来了,在功德林的时候,我就跟你说过,我夫人她做菜相当好吃,大家今天就一块儿尝尝吧。
王:那可不行,那可不行,我说这可不行啊,你看啊,弟妹跟你这么长时间没见面了,你们两个得好好的说说话呀,我们都闲着,我们来做饭呀,对了,我们包顿饺子,我们吃个团圆饭怎么样。
(王,我会和面,我会做买卖,我会砌墙,我会种地,我会山东快书,我们店做的饼干特别好吃,每次都很快卖光。
)
这都是真实事件经过,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喷子,里面绝大部分人都活到了九几年甚至更久,一个人是的回忆是假的一堆人都假的?
就杜聿明来说一堆要命的病进的功德林,全部是共产党治疗好的,他儿子在美国老蒋贷款担保人都不愿意最后舆论过不下去了,贷了五百美金,看杜儿子都绝望的自杀了,王耀武这是抓方志敏,寻淮安居民州的人,杀的红军还少啊,宋希濂那是亲自杀了瞿秋白的,都是第一批特赦的,这都是真实事件,
题材新颖,演技精湛,人物刻画细腻,特点鲜明,但这部剧最吸引我的还有精炼到位的台词,精简明了的剧情,不拖沓,不废话,看得很舒服。
这部剧给了我们另一个角度去审视历史,解读胜利,剧中黄维和叶立三的一些话引人深思。
当然,央视一黄金时段的电视剧,离不开政治正确,总有些难以避免的🌈P,不过,看自己想看的就好。
这部剧给了我一定的震撼,也改变了我的偏见。
我之前一直对主旋律影视、献礼片存在偏见,认为内容深度不够,表现得比较肤浅、片面和意识形态化,但这部剧讨论的问题是严肃深刻的,虽然并没有完全解答我的困惑。
首先,这部剧展现了我党的政工水平,如果说小镇喧嚣写的是基层工作,这部剧讲的就是高层工作,虽然这份工作内容前无古人——改造战犯。
我的感受是我党非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将敌人和战友同样的团结,我党的人际关系像是大家庭,会真切地关注个人的身体、心理、社会关系等方方面面。
我之前对“集体主义”的理解太过肤浅,这样的组织形态并不像城市的社区、社会,而更接近村社的共同体,在这样的组织中团结程度和粘合度是非常高的。
同时,工作的方法非常灵活、有创造力,对每个人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称得上准确、面面俱到。
比如王耀武有过上海店员经历,影响了他性格里的圆滑,又极为聪明;叶立三有过德国机械专业学习经历,曾有实业救国理想,因此可以安排他去灯泡厂帮工……我觉得组织领导者可以学习这部剧的管理方式,如何因材施教、如何让人信服。
再然后,我认为共的创造力很大一部分来源是集体智慧——学习、开会、研究、检讨,类似国外学术seminar,长期提出创新、分析问题和总结经验的习惯可以帮助个人与集体越来越进步。
政工改造之外,另一个主题是对解放战争的复盘、反思。
有趣的是通过国军高级军官的眼睛来反思这场战争,为什么兵力、武器弱于国军的我军在战场上摧枯拉朽,如此强大?
首先,我赞同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国军组织调度和增援的混乱、各为其主使得战术执行能力极差,这和国民党的军阀政权脱不开干系。
其次,倒是更深层的反思——科技与人,理性与信仰(情感)。
这些我们应该相信什么?
到底各自的作用有多大?
国党接受的是西式教育、具有工业化基础,他们的军事理论是学院派的技战术。
但我党的军事理论主要是从实践中摸索的,运动战能力极强,而且所谓“精神”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似乎“士气”是个很唯心的词,但科学并不是世界上的唯一真理,或许植根于人性的、难以被科学解释的东西会拥有超乎想象的作用,在战争这个领域也需要为理性祛魅。
只不过,我觉得我军信仰的并不是哲学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大部分基层士兵并不懂马克思主义,那么支撑他们的精神支柱是什么?
他们的战斗意志到底是怎么培养出的?
但是精神也不是一切,治国中的种种坎坷也说明忽视科学规律的可怕之处。
一代代人总是在虚无与狂热之间摇摆,能否有一个中间的位置?
第9集,25min医务室主任和叶立三对话:热爱清洁的人也热爱生命。
热爱清洁的人,对生命的质量更加讲究。
第10集,25min王耀武讲不败之道第11集,4.30min杜聿明得知被老蒋甩锅,猛男落泪.jpg(不是第12集,32min,王耀武写对联:早进来晚进来早晚进来,先出去后出去先后出去,横批:全都来了第15集,31min沈醉起哄,王耀武宋希濂读诗第21集,8min30,小梁护士出发去朝鲜战场,功德林学员们向她敬礼第23集,42min20,王耀武骂康泽第26集,2min20,康泽“拍马屁”11min,所长哄黄维,17min32,陈瑞章写家书第30集,38min20,所长拟蔡守元治疗方案第33集,21min10,黄维要研发永动机第37集,20min35,王耀武再骂康泽第39集,14min,跟溥仪见面 。
前几集所长跟学员的精彩辩论忘了记在哪儿,充满着智慧,所长太能说了。
剧本好、台词水平高、演员大面积戏好,群像戏精彩,以至于不知道该表扬谁,道具是认真做的,连男配给女友的手绘画册都展示出来,不知道这些道具做了多长时间。
吃饭是真吃饭,表演才艺是真表演才艺,踩缝纫机是真踩缝纫机。
种草了演王耀武的赵恒煊,演得那个丝滑,两次骂康泽给我看爽了😂。
本剧最初是想看沈醉损人,结果很少,还是得读他回忆录。
特别特别推荐,有说演的跟史实不一样的,首先我不知道它跟史实是不是真的不一样,其次我只想看故事,故事精彩就行了。
这部剧我至少是三刷了吧,可以说印象深刻、感受丰富。
当然,除了第一遍是在电视上从头看到尾,后面这几遍基本上就是只看与战犯改造有关的内容,只要出现梁冬芳、徐高平这些感情戏的情节,就直接拖动进度条——真搞不懂这么一部主题突出的主旋律正剧,为什么非要塞进这么一个傻白甜+一个大胖子。
我注意搜了一下,这也是不少网友与我同感的吐槽之处。
也许有人会为编剧辩解,这是为了借助感情戏更加突出主人公王英光的伟岸形象,突出战犯改造工作的艰巨。
其实大可不必要。
新中国对战犯的改造,其本身意义就足以震撼世界,掺进这些小孩过家家似的感情戏码,反倒冲淡了主题。
我并非一味反对感情戏。
你为了丰富主题加上也可以,但是演员一定要选好。
在那个年代,梁冬芳也算是出身“贵族”人家了,然而举止作派一点也没有高贵门第熏陶出来的那种雍容稳重,活脱脱就是当今青春偶像剧里的一个傻白甜。
可以对比一下经典战争剧《亮剑》里的田雨,人家也是青春年少,也是仰慕英雄、春心萌动,但是人家的举止作派就很符合门第教养,所以一比较就高下立判。
再说徐高平,搞不懂为什么非要安排这么一个满身憨气的胖子出镜。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机关干部的举止风格自带一种干部色彩,而他在剧中的这样表现实在令人难以恭维。
我二刷甚至三刷的缘由,都是因为在手机上刷短视频时,看到叶立三他们分析朝鲜战场的片断吸引了我,于是回过头来找出这部剧重新看。
的确,一群在硝烟里熏染泡透了的军人,面对朝鲜战争这么一个突发的新鲜事件,无论是出于职业习惯,还是抱着其他不可言说的目的(譬如黄维),对其关注、追踪、评论,这是很符合常理的。
而功德林管理所恰当地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主动提供资料和场地,甚至邀请一线主官作报告。
战犯们正是在这一分析评判和学习的过程中,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有了全新的认识,终于找到了自己一直以来百思不得其解的失败原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从这个角度说,这的确是一部成功的主旋律正剧。
片中对典型人物的刻画非常丰富传神,这得益于这几位演员的深厚功底。
杜聿明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主帅风度,王耀武话里话外流露出的市侩狡黠,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康泽梗着脖子,一再死犟“我不是大特务”,令人忍俊不禁。
还有黄维,我看前面有网友评论其有风骨,其实倒不如说是个性很强。
演员可以说是把这个心存幻想、清高自负、又敏感多疑的淮海著名败将给演活了。
还有周养浩、徐远举,演员把他俩这个阴险、狡诈、挑唆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怪不得剧中有言,特务是人人都恨。
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一个场面,就是最后一集在特赦大会上,面对上台领证的杜聿明等10名战犯,仔细看台下其他战犯,眼中流露出的那些表情,有羡慕、有嫉妒、有懊悔、有期盼……可谓是演得生动传神。
反之,剧中对我方几位主要人物的刻画,反倒有些缺憾。
首先不得不吐槽的是这个胡大树,这举止作派简直就是个二愣子。
要知道,功德林这么一个特殊的单位,上级机关肯定会挑选并派遣懂政策、有文化、高水平、会做思想工作的得力干部去担任负责人。
所以,胡大树以及另一个马副所长的言谈举止,完全不符合史实。
也许编剧是为了反衬主角王英光的光辉形象才这么安排的吧,无论如何,这是一个败笔。
还有本篇开头提到的梁冬芳、徐高平的演技,不再赘述。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主旋律满满的正剧,比较恰如其分地重现了当年那段特殊的历史,共产党的对战犯一个不杀、改造重生,是一个令西方势力也不得不佩服的伟大创举。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