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荐一部欧洲电影,两个国度的男人,在一家酒吧相遇后相爱,但因宗教跟环境的不同,他们的爱却被视为怪物,被视为有罪,甚至连家人都抛弃了他...片名《暗之光》一部以色列的影片,豆瓣评分8.2分,男主的颜值是真的帅,在两国交战的背景下,他们的爱显得异常的珍贵,也让人揪心难过。
主要讲巴勒斯坦的学生和以色列的律师,在一家酒吧相遇,然后相爱的故事,前半段主要讲他们美好的相遇和相爱的过程。
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不经意间的喂食,泳池的畅游,他们深深的爱上了彼此。
但这种爱,只能偷摸着进行。
学生是巴勒斯坦人,而当时所有的人只会把txl当成病来看,更把去过以色列的人当成敌人来看,当他的通行证过期后,他只能被困在家乡,而爱人去在另一个国家。
律师是以色列人,他们过度对txl的态度友好很多,而且他也向家人坦白过自己的X取向。
两个相爱的人只能被迫分开,他们寻找一切可以见面的方式,但学生的行为,最终被家人发现。
他不仅想去以色列,还是一名txl,这对于他母亲来讲,简直是毁灭加耻辱。
他被所有人抛弃了!
好在,他爱的律师,为他承担了一切!
他们的爱冲破了宗教,国度,家庭,战争,冲破了自己的内心,两个人的反抗让这份爱越加的耀眼。
喜欢他们看向彼此的眼神,喜欢他们一致有趣的价值观,喜欢他们帅气的脸庞,更喜欢他们勇敢无畏的勇气。
很庆幸自己生在这个幸福的国度,不用因为自己是txl而犯罪,更不用担心被莫名的处决,和他们相比,我们是幸运的,也是自由的!
片甜,却在尼莫看着湖海飘忽的眼神中伤感的结束我试图记录一些片段那些片段让我们感觉甜同时也是那大片的空白,旁白做了推波助澜(ps:本来我边看影片边做的记录,结果全不见了,也没个草稿纸,这是豆瓣的一个bug,吐槽一下)片段一:伊让莫随便在他家住多久伊:这不是我好客伊:只是因为伊:我不想你离开莫:我也不想离开你(甜的鼻酸)时光二:伊带莫见父母,下车前给莫备了份小礼物,一块名贵的手表莫:它真漂亮伊:看背后伊:我找人翻译的(字幕君:爱情自有它的路径)
时光三:伊找人办通行证,没办妥,操蛋地觉得浪费时间,在发火莫:我现在只想和你一起莫:别的什么都不想(深情注视对方,喷波而出的荷尔蒙)
时光四:莫回家后被他哥警告莫:我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妹妹:别这么说莫转身离开(周遭的不理解,连说心里话的人都没有)
时光五:伊看到电视里莫的家庭,第一次争吵莫:你什么都不知道伊:那是因为你什么都不和我说伊:我觉得自己完全不了解你(那一刹那的陌生感,暴力沟通)时光六:伊在楼顶找到莫伊:就按你之前说的伊:6天以后我就会见到你莫:你拥有的这一切呢?
伊:我不想失去你两位可真是神仙颜值,尤其是伊,忒帅,贼man,很多次他都担刚了英雄,救赎者角色,把“我保证”这样的承诺当作口头禅。
相对律师而言,这样的话很不令人信服,然而莫多次选择顺着他。
莫的父亲在他12岁时去世,家里的另一个男性哥哥是一个“恐怖分子”,他是个善良而柔软的人,在实习期对于一个抑郁症妈妈要被隔离,他提出了离开孩子对妈妈而言是更大的打击,且妈妈没有攻击性。
相对而言,莫显得弱势一些,可他执拗,像一只在寻找的困兽,他并不太了解自己,但他坚持自己,至少伊最初认识他的时候,就说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对于莫而言,追求学术的自由,跨边境这些有些超越宗教的挑衅,他固执的走着。
伊很久前就想周游世界,抛下事业,但一直没去执行,他有着体面却不太喜欢的工作。
直到后来,在开车寻找莫的时候伊才给黑社会的顾客打电话求助,做了这个决定,和莫一起远走天涯,相聚法国。
伊是行动派,他的捍卫让人充满力量。
莫是逃亡者,一直在寻找一直被边缘。
Out in the dark是英文名,不论是如此明显的穆斯林宗教信仰,还是严酷的秘密警察,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禁忌之中。
我很难理解莫的妈妈扇莫的一巴掌,把他赶走,觉得他是家庭的耻辱,甚至影响妹妹以后的名誉的信仰。
但是接到莫的电话,妈妈立刻挂断后,捂着脸无声痛哭,那泪里有作为妈妈的思念与不舍。
之所以记录那些时光,他们就像璀璨的星空,足够慰藉人心。
尤其是在那惨淡的黑暗背景,是看着对那一句“我保证”怀疑却心心念念的期待而走下去的。
光由心生,伊那么做会觉得自己是活着的吧,你看他就不会在两个人躺在床上来问上一句:“我们这样,有意义吗?
”
大环境下的小故事,让人心碎。
Nimer为了爱,被迫离开爱他的家人,为了爱情,以至于逃难。
而Roy又何尝不是为了爱,落得可能被监禁的下场,与自己的家人和爱人难以再见。
Nimer是可怜的,身为Gay的他却生活在了处处“禁基”的巴勒斯坦,为了追寻逃离现实的梦想,来到了以色列。
原本计划中美好的前程,因为突出起来的爱情,而变得扑朔迷离。
“通行证”被吊销,家人被当做恐怖分子,让他的爱情和梦想变得寸步难行。
在绝望中,爱人不顾一切让他脱险。
相比Nimer的楚楚可怜,我欣赏Roy炽热和不计后果的爱。
高富帅对于爱的放荡不羁,令人羡慕。
为了爱人,四处奔走,只因一句“我爱你”。
尽管被监禁,仍然为爱辩护,为爱执着。
从他眼神中的坚毅,看出了他对于爱人的深情。
片尾,Nimer坐在偷渡的快艇上,忧伤的思索着什么。
是Roy?
还是捉摸不定的未来?
或者两者皆有。
对他来说,和Roy一起,就是他此刻所希冀的未来吧。
爱一个人,似乎离开了所有爱你的人,这是伟大,也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残酷的妥协。
真心希望,在Nimer千辛万苦到达法国的时候,Roy已经在岸边,对他张开双臂,释怀而幸福的笑。
但这可能只是希望。
本片的内容就像是电影名字所提示的那样,都是注重在“逃离黑暗”。
这里的黑暗所包括的是黑暗的生活,黑暗的家庭,还有黑暗的国家。
故事基本就是在讲述Nimr的生活,Roy只是他生命中的一道光芒。
黑暗的生活就是在说他“深柜”的生活。
Nimr一直隐藏自己的性向,还要靠着跨界才能展现真正的自我,其实这也蛮悲哀的。
黑暗的家庭指的就是他的哥哥。
深柜已经是个大问题了,自己的哥哥偏偏还要加入什么极端活动,好不容易得来的通行证也因此而吊销了(好不容易得来的美好生活也因此而毁了)。
而黑暗的国家明显就是指一见到同志就“解决”的巴勒斯坦。
Nimr最大的难题还是国家这关,不管他怎么做,国家是不会放过他的,最后才会让他绝望到产生逃离国家的想法。
“暗”是指Nimr,而“光”自然就是Roy这个高富帅。
在酒吧里,Nimr得到Roy的帮忙,Roy甚至还将自己的酒拿给Nimr喝。
就这样,Roy的第一道光芒渐渐撒到了Nimr的身上。
在之后的日子,Nimr开始觉得特拉维夫才是能够让他逃离黑暗,更加接近光芒的地方。
不过朋友的死亡,通行证吊销,到最后被自己的家人赶出房子,再次扑灭了Nimr在心中所期待的光芒,彻底让他陷入绝望。
就算Roy一直想帮法弄签证,Nimr还是无法安心。
Roy永不熄灭的爱就是Nimr逃离黑暗的关键。
相比Nimr,Roy的付出更是无限。
不管什么时候,Roy总是会在他身边帮助他。
就算Roy知道真相,两人吵架后,Roy还是偏袒他。
最后还跑出家找他,更无计可施到只好联络黑帮帮忙。
最让人感动的是牺牲自己,保护Nimr。
让我咬牙狠死编剧的是结尾。
为什么就不能让黑帮来救走Roy,然后当Nimr靠岸后,Roy就已经在他面前等他。
OUT IN THE DARK这个名字让我很纠结,为什么不叫OUT FROM THE DARK,逃出黑暗呢?
这样才比较正确。
看完后我猜想也许片名是在说:主人公以为自己逃出了黑暗,其实也不尽然是那样的。
也许它是在说OUT / IN THE DARK(逃离黑暗或者进入黑暗)就让观众自己想象决定。
其实导演自己则说,电影的结局其实还存在一丝希望。
具体是怎样,大家就自行想象PS:经过我一系列的调查,原来片中的两位都是直男现实中,Roy前不久刚刚结婚,他是个以色列人而且还是个以色列大明星,同时也是个歌星导演是通过他侄子的海报看到他才找他来演戏;Nimr有个女朋友,他是个阿拉伯人混意大利(妈妈),会四种语言Nimr其实并不是演员,是他的女朋友介绍他来的试镜的。
他当初也只是抱着来试试的心态,没想到与Roy对戏排练的时候,他的表现比另外两个试镜演员还要好,也长得比他两位演员还要帅,而且他和Roy之间还擦出了火花,所以导演就决定用他。
在试镜之前,Roy其实是想要去飞机学院念书,因为这部戏只好延迟了,现在他已经飞去德国进行自己的飞机师梦这部电影的剧本其实比2006年由伊藤·福克斯导演的以色列同志电影《泡沫》还要早完成,不过他们却不曾放弃这个好剧本。
这部电影上映后,导演被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双控告anti-他们两国。
《暗之光》(Out in the Dark)这部影片又是一部可以着重推荐的影展电影节获奖影片,因为它的确是一部非常具有话题性和内容深度的同志电影。
影片的话题性看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涉及政治冲突影片两位主角的背景是中东两个具有政治冲突的国家以色列和和巴勒斯坦。
2.同性恋与宗教信仰冲突主角尼莫出身在一个穆斯林家庭,而伊斯兰教是不允许同性恋存在的。
3.同性恋LGBT平权运动这么多年,同性恋依旧还是无法和异性恋一样被普罗大众所认可和接受的,所以同性恋题材本身也具有足够的话题点。
先不说影片有这么多具有深意的背景背书,提升了影片的层级,光是两位男主的颜就足够说服你点开一看了,并且回味无穷!
电影讲述的是一段跨国禁忌之恋:巴勒斯坦大学生尼莫偷偷潜入以色列特拉维夫的同志酒吧,邂逅了帅气逼人的律师罗伊。
当尼莫取得学生签证可以合法出入以色列后,他和罗伊迅速陷入一段难以自拔的热恋中。
然而随着感情升温,阻力也随之而来。
对尼莫来说,巴勒斯坦不耻他的性取向,以色列不承认他的身份;而他的哥哥因为是政治暴力分子,使得他被以色列特工部门列入黑名单,签证也因此被吊销。
罗伊倾尽所能为尼莫奔走,却遭到来自官方的恐吓;而尼莫的秘密也似乎被家人窥破,生命陷入空前危险中……
在电影的开头,故事就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复杂紧张的政治关系作为序幕,还将两国文化的差异拍摄给观众看,包括同志在两国被如何对待。
渐渐的,故事将重点着重到尼莫的身上。
他开始在“忠诚面对新的犹太男友”和“遵守穆斯林家庭规则”的抉择中挣扎得近乎疯狂,再加上面对他那加入极端恐怖行动残忍对待以色列人的哥哥,更是让他无法喘口气。
除此之外,他也深深害怕呆在不能接受他的社会国家。
随着身份的败露,尼莫每一次前往以色列都是以身试险!
罗伊和尼莫就像处在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不同的国籍身份,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宗教信仰。
两种不同的命运却交织在了一起,注定会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之前的推荐我都会肤浅的以“颜”“肉”为看点主推,但这部电影虽然颜肉俱佳,却不是我想主要推荐的点。
这部电影背后的问题深度才是吸引我的关键。
因为你无法想象在我们享受着安稳快乐生活的同时,还有多少个尼莫在饱受着因政治冲突、种族身份、性取向等问题所带来的痛苦。
多一份关注,多一份思考,就是多一份希望和可能!
观看指南:汁源微信公众号:腐梨社微信ID:fuyupaopao
恰巧是在刚看过 TNT 剧院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第二天看到了这部电影。
今天突然意识到,二者何其相似。
两个故事里最主要的矛盾冲突都是恋爱双方的家族或国家互为仇敌,当然电影里巴勒斯坦同学这里矛盾更加复杂。
并不那么显然的相似之处是,两个故事里的爱情都是干柴烈火进展迅速,都是少年人两情相悦眉来眼去就匆匆忙忙许下诺言,冲动多过审慎。
罗密欧和朱丽叶是标准的闪婚,放在今天也没多少人认为其能成为爱情的典范。
初中时候语文老师就说过,《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悲伤的故事,但悲惨结局源于阴差阳错,不是文学意义上的悲剧。
我们不妨设想,假如送信者没出差错,罗密欧和朱丽叶逃出维罗纳,来到曼图亚,没有家族的资助,两人如何生活?
蜜月期过去,他们是否有足够成熟的心智、互相的 commitment 来经营这段关系?
到时候如果彼此看对方都不再是星辰明月,或者爱上别人,又该如何收场?
同样,电影里罗伊在帮助尼莫逃亡前甚至都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人。
如果他们到了法国,从小到大两个国家两种宗教那么多的差异,能不能被很好地弥合?
罗伊放弃了自己在以色列拥有的一切,尼莫连本科学位都还没拿到,在法国二人怎么长期生活下去?
轰轰烈烈被柴米油盐打败并不稀罕,爱情婚姻都不是做交易,再感人的牺牲和付出也换不来长相厮守的保证。
「好人被坏人杀了」并非最大的悲哀,殉道者成就道本身,古典悲剧仍然是建构性的。
「好人被好人杀了」才是最可怕的,因为这样才是真正没有任何意义,人最怕的就是一切意义都被消解,那还活什么,「做」什么。
所以《断背山》即使再悲伤,里面的四个人实际上都是殉道者,生命有意义,爱情有意义。
而如果导演对本片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相似是有意为之,则最后留白看似留下希望,实则无论哪种结局都是可怕的:如果循着《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隐喻走下去,罗伊穿上尼莫的衣服跑出去的那一刻,朱丽叶正喝下那瓶让人假死的毒药,而彼时在曼图亚的罗密欧就是坐在游艇上的尼莫,对即将到来的悲伤结局仍不明了。
如果二人确实到了法国,前面的叙述明显可见这段爱情面对这次逃亡作出的准备远不够充分,罗伊是到了生死关头才出此计,并无周详安排。
冲出了黑暗,迎来的并不是光明,而是彻底的无意义。
这样的结局对意义的消解更甚于上面一种。
这几天的心境不允许我写出更正能量的东西,何况作品离开了作者就获得了自己的生命,我并非在寻找导演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而是在回顾这两个刚看过的故事,仅此而已。
近几天看了很多同志片,各片男主角对比之下,年轻帅气的面孔加分不少,这部尤其如此。
看了一些评论说这部片政治片气味太重,爱情的描写太过仓促,我觉得里面政治与爱情的融合并不生硬,除了开头的部分其余的片段都比较压抑,巴勒斯坦的同志大部分不敢向家人出柜,这样做的下场一般是以“给家族蒙羞”为理由被处理掉。
男主人翁的恋情发展还算合理,风度翩翩的律师在以色列的夜店认识从冒险从巴勒斯坦偷走过来玩的大学生,小心翼翼的大学生犹豫该不该打电话约会。
两人来自完全不同的家庭,一边尊重个人取向,另一边视同性恋为禁忌。
牵涉到宗教,家庭和国家冲突的爱情不是谁都玩得起的。
伴侣关系带有“得到"与"牺牲"的属性。
最轻松的就是得到爱情,金钱,基本没有牺牲。
我想问个问题,若要对比得到金钱,牺牲爱情和得到爱情却要牺牲家庭,工作,故乡两种情况,究竟那种更好?
其中一个男主角就是在面对后一个困境。
人终其一生都被什么东西束缚住,有些情况只有思量生死之后才有改变的勇气,不论结果如何。
————————————————————————对比巴勒斯坦,中国同性恋的环境相对自由很多,巴勒斯坦的基佬出柜考虑的是生与死的问题。
但相较欧洲,美洲,或者大洋洲一些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中国又显得不太宽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脑海里一直在平行穿插着金色梦乡里的片段。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一个人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裹挟——它可以是权力、是政治观念、是宗教信仰、甚至更莫名其妙的——有人就是想让你去做那个冤大头。
在这样的时刻你怎么办?
仅仅凭借个人渺小的力量怎么过的了重重难关?
在这一点上金色梦乡里的堺雅人可真是走运啊,他的家人、朋友、昔日的爱人都无条件地相信他,也可以说是他那么多年对这个世界义无反顾的信任所给与他的报偿。
可是在这些信任和援助下值得注意的特点是,这些帮助——无论是一通电话,还是留宿一宿、还是协助他跟警方玩调虎离山,几乎都只是一站式的服务。
换言之,我们很难说,帮过你一次的人会不会帮你第二次。
所以仔细去推敲金色梦乡的话,一波人逐一施以援手之后,剧情的最后堺雅人仍旧还是安全脱身的状态,可是未来的路途还会不会有电影这么鸡汤其实是不可知的。
暗之光相较之下真是爽气干脆了。
没有那么多人物没有那么多副线,Nimr所拥有的一切就只有Roy,甚至连家人都抛弃了他。
这两个人中间真正可钦可敬的不只是满世界逃亡只为了一点爱的自由的的Nimr,还有那个为了爱、甚至我说、为了爱的冲动而放弃了全世界的人,他叫Roy。
他在自己的内心里,将自己放逐了。
结局的双人留白太有意思,我太喜欢这种叙事。
让人看不清任何欢喜或悲伤的线索,不预言、不揭晓、不刺激任何人、不挑战任何观念,只是客观又随性的甩给观众一句,你猜。
我不高兴去想Nimr在法国那边会过得怎样,或者Roy到底有没有被监禁,万一被监禁要监禁多久。
我只是想,两人在未来会不会就像金色梦乡里的堺雅人和竹内结子那样的。
他们无法牵手、无法做爱、他们被剥夺一切关于爱的自由——这也近于被剥夺了一切自由,如若相见,彼此也只是深藏内心的暗涌,在人潮里摩肩接踵的时候点一下头、微微一笑。
会不会最后他们也有了各自的人生,仅仅成为对方生命里的一道霞光?
《似是故人来》唱到:无份有缘,回忆不断,生命却苦短。
别忘记点击右上角“…”将学长设为星标哦
故事的主角是敌对民族中的两个年轻男人。
巴勒斯坦的青涩大学生尼莫(尼古拉斯·雅各布 Nicholas Jacob 饰)夜里跨境潜入以色列的同志酒吧,邂逅帅气逼人的律师罗伊(迈克尔·阿洛尼 Michael Aloni 饰)。
两人相互倾慕,迅速陷入热恋。
巴勒斯坦无法容纳同性恋,尼莫便以学术交流的目的,取得了合法出入以色列的签证;罗伊顺势将男友尼莫介绍给自己的父母,但父母对尼莫的身份持怀疑态度。
热恋的好景不长,尼莫的哥哥由于参与恐怖势力,并私藏非法武器,导致尼莫被黑手党跟踪监控,暴露出自己和罗伊的恋情。
尼莫的性取向被巴勒斯坦的地下组织人员发现,自己成为家族耻辱,签证被吊销。
又因为私自入境以色列,且不愿加入恐怖势力,便被相关人员追杀。
在民族斗争和生死攸关中,两个男人的爱情如何继续?
2012年的同志片《暗之流》,又名《爱,悄悄越界》,是近年来少有的,在民族冲突和政治敌对的背景中讲述同性爱情故事的影片。
电影上映后在国外荣获许多奖项,豆瓣得分8.2。
一面是同志天堂、一面是同志地狱电影的一开头,导演便着力渲染恐怖、紧张、压抑的政治气氛。
男主角尼莫在无声的黑夜里匆匆前行,不明朗的灯光在破旧的城市和道路上散落,监狱、电网这些不寒而栗的场景相继出现。
接着场景一换,酒吧里的男同志们饮酒、嬉笑,交谈。
尼莫和罗伊在这里相遇,他们谈学习、谈家庭、谈生活,两个神颜值的男人在一起,美得让人心醉。
这家同志酒吧,就像是分界线,一面天堂,一面地狱。
两个国家,对同性恋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在以色列,同志是不会被歧视,不会被妖魔化,更不会被地下组织杀害,所以罗伊有勇气向父母出柜。
而在巴勒斯坦,人们视同性恋为疾病,为异类、一个家庭会因为同性恋成员遭受灭顶之灾。
为了突显巴勒斯坦的对同性恋的政治压迫,电影里还有一个小细节。
在同志酒吧里,老道的男同性恋对年轻人说“快要到十一点了,谁不想被家里发现的现在可以悄悄离开了”。
这句台词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玩笑话,而是在提醒那些从邻国潜伏过来的年轻同性恋,要小心,不要被人发现,巴勒斯坦的同性恋享受的快乐是有代价的。
亲情与信仰、家庭与民族的冲突整部电影以尼莫为第一男主角展开,由他引发的家庭、爱情、身份的冲突相继呈现。
特别是尼莫的家庭成员,在得知他是同性恋后,三位亲人的反应非常真实。
尼莫的妈妈在得知儿子是同性恋后,一改往日的宠爱,连扇两个巴掌,恶语责备,并当即狠心将他赶出家门。
在尼莫往家里打电话时,妈妈一听到尼莫的声音,立刻紧张地挂掉电话,之后又伤心地哭泣。
尼莫的妹妹,不小心看到哥哥的手机短信,知道他是同性恋,但因为爱他,一直没有揭发。
甚至在哥哥被责备因为是同性恋导致自己嫁不出时,妹妹竟帮着哥哥说了一句:“那不是他能选择的”。
尼莫的哥哥是黑手党成员,一直和尼莫处不来,平日说话从来没有好语气。
在最后要求处决尼莫时,他还是顾及了手足之情。
没有枪杀自己的弟弟,而是悄悄将他放走,让他悄悄去以色列,永远不要回来。
尼莫的三位家人,在电影里很好的呈现了亲情与信仰、家庭与民族之间的冲突,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多面化的人物。
再来说说尼莫的爱人罗伊。
罗伊托各种关系,希望能帮尼莫永久居留在以色列。
当尼莫走投无路,请求他带自己一起远走高飞时,罗伊犹豫了。
抛弃家人和事业,以逃难者的身份到异国他乡,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
两人间的冲突最终爆发了,尼莫看到家中发生的事心里惶恐,罗伊对尼莫的隐瞒而心怀不满,两个成长于完全对立环境的恋人,终于在对敏感事件的态度,暴露出了立场的巨大分歧。
电影的最后,罗伊为了帮助尼莫逃离追杀,主动穿上尼莫的衣服引开敌人,为了保护爱人,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那一刻很感动。
当浪漫与牺牲融为一体时,总是能让人落泪。
罗伊会不会逃离危险,尼莫有没有成功偷渡到异国,导演设置了悬念。
爱情总会找到途径《暗之光》以同性爱情作为内核,在某种程度上也探索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国家之间的恨能否吞没个人之间的爱,国家的立场是否就代表个人的立场,巴勒斯坦的尼莫因为性取向,向往一墙之隔的以色列;作为以色列人的罗伊却爱上与本国对立的国家的人。
尼莫和罗伊用行动告诉观众,个人情爱的力量,强于国仇家恨。
这部片子也让我们知道,生活在一个相对开明的国家是多么幸运。
如今中国社会对同志们持有的态度也愈发开放,无论从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还是明星相继出柜的消息。
《暗之光》整部片子看下来,由最初的甜蜜渐渐转入沉重。
借用网友的总结,导演想表达的核心,除去对政治的丑化,就是罗伊送给尼莫那块手表背面那句话:爱情总会找到途径。
黑暗的地方固然存在,但光明之地永远向你敞开怀抱。
- END -作者 / 李澈 排版 / sen
:)猜你还喜欢点击文字即可查看⚡ 我长得有多丑?
软件上从来没有约成过!
⚡ gay在写交友帖之前,先看看这篇文章⚡ 爸妈对我说:你要真的喜欢他,就去内蒙追他吧!
将最积极的能量,传给最多的性少数
两个只想单纯恋爱的人,无奈却遇到民族的对立,家庭的排斥,现实的绝望逐渐吞噬着他们,爱情,是他们在黑暗中让他们相遇相恋相互依偎的一点光明。
电影里面,总会被他们自然而又甜蜜的对话迷住,仿佛世界没有了杂音,只听到彼彼此的声音。
也许命运总需不完美,最后不知能否重聚的两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忧伤一些期待。
愿明日的明日可以更美好。
男主很美,over。
這一對也許能逃出生天,但愛情永遠跨不過宗教、種族、國家如此之类更沉重的概念,除了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更應該期冀世界和平,雖然這更是痴人說夢……挺帥的兩位主演,劇情虽然稍老套,但影片大背景如此真实,當年我竟然錯過了
我勒个去开放结局,坟蛋!
为了爱
中东gay....别有一番风味...
沉痛的压抑让这部电影如此的美好……
演员好养眼,尼莫的演技虽然不是很好,但很多时候的表情和眼神反倒特别真特别自然。无论哪部同类题材的片子下面,总有一条热评,惊悚又讽刺……
和《非法入境》好相似,只是多了份爱。中东这些电影都拍得好,因为没法做梦,只能借电影之口说出现实故事。
结尾真的是太烂了
不仅仅是同性,更有意识形态与传统闭塞下的无奈和悲惨。
活在虚幻里的,毁掉自己。活在恐惧里的,无时不刻不在和被吞噬的命运角逐。努力。
看不下去
8/10开放式结局太妙了,让人不禁回想,两人的结局到底是怎么样?我更愿相信六天后他们能够可以在法国相见。剧情意外的比较惊险,紧张感十足,非常有冲突性,也是比较吸引人的地方,当然两位主演的颜值应该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吧。
剧情弱爆了...结局也太突然了...
VA
这两张脸,我仿佛看到了天使!
相爱的人注定不能在一起的又一佐证,让人想起了《我的军中情人》。故事的叙述稍显杂乱,但是毫不影响对小巴和小以美颜的欣赏!小巴低眉一笑媚眼丛生真是让人心生怜爱之情,小以完全一副高富帅注定要为爱人付出一切。
看帅哥眉来眼去真的会获得高潮
演技有些弱,导演避掉了细腻的情感表达,后面节奏有些虚。尼莫很帅啊!
这么高的分,其实大家都是给的颜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