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片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很像“搏击俱乐部”,虽然情节十万八千里,但是有些地方他们给人的那种怪异的感觉都是一致的。
路边要钱的中学女孩,要猴皮筋打你们家玻璃的弹弓男,拿菜刀跳红色娘子军的舞蹈女,怕自己画的鸡蛋被压碎的小吕丽萍,电视里抚摸窗帘的手,由跳楼突然变到在火车里的小女孩,明知道冯巩听不懂还要用广东话絮絮叨叨的小安……一串串莫名其妙的东西让我感觉导演是个疯子,对了里面的冯巩不就是精神病大夫么……可是回过头来一想,有谁又不是疯子呢?
谁没做过那些荒诞甚至自己都不甚理解的事情呢?
不觉得那些冠冕堂皇的人好像穿着皇帝的新衣么?
这部电影的题材本身不新鲜,但是被这一连串疯疯癫癫的小故事穿起来倒是变得有些意思,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另一面。
里面的两位演员傅彪和牛振华都已故去,在此对两位逝者也表示缅怀
青春期女孩拯救中年危机的父母婚姻的故事。
妈妈对婚姻不满,引发了她找不到结婚证的焦虑,以及强迫症一般的寻找。
这种强迫就是抗议。
但是一旦涉及证件,就涉及国家机关,然后又牵涉了人民公社、知青下乡的历史。
和《求求你表扬我》一样,历史的幽灵又飘了过来,无法摆脱(同样,精神病院就是存放这些幽灵的地方)。
这样婚姻似乎是历史的寓言:曾经能作证他们婚姻的权威已经消失;曾经的爸爸把妈妈当作全国粮票一样金贵,但粮票已经不在了;动画片里一张结婚证从乡下飘到城市的高楼,一切都变了。
无论从官方的认可,还是私下的感情,这段婚姻都是名不存实也亡。
因此在故事本身上看是中年危机,但作为寓言是历史剧变之后的断裂感。
曾经能维持婚姻和感情的土壤已经不在了,这段婚姻不是当下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
唯一的证据和纽带,就是女儿。
她是故事的主人公、是旁白、是对着镜头诉说(被采访mockumentary)的对象、也是拥有上帝视角的摄影机。
她属于当下,属于现在。
她用一己之力,弥合了历史的断裂,用强力把他们重新粘在一起,给他们维持婚姻的理由。
黄建新在一部电影里总是能尽可能面面俱到地描写出那个时代的群体形象。
这部片子里着重突出的是中年危机,老夫老妻过了大半辈子,已经失去了热情与爱,结婚证成为了唯一能够证明婚姻关系的凭证,是维系夫妻情感的最后一根稻草们。
影片前半部分以寻找结婚证作为主线,几次打破第四面墙闪回刚领证时的快乐,别出心裁地把“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描绘地淋漓尽致;同时女孩嘴上说无所谓父母离婚,我以为后面剧情真的会成功离异,各过各的开心日子,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女孩其实并不希望父母离婚——这反映出了不管是多么开放的年代,父母离异对孩子的打击都是很大的,借女孩之口,“如果你们现在这样,那你们当初为什么要结婚,要生我?
”这个新时代和旧时代思想交替下不同婚姻观冲撞出的问题,确实很值得深思。
影片中后段因为找不到当初办结婚证的地方,没法补办结婚证,导致离婚手续也办不了,这很明显是在调侃那个年代的政府部门,办事手续多步骤杂效率低。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点也非常有趣,比如精神病院里那几个患者的故事,尤其是借神经病之口,说出了“现在这个年代讲究送礼好办事”等等颇为真实的话,产生很大反差;去给医生送礼,医生老婆口头推辞不收,神经病说“你肯定是共产党员!
”这是真敢说!
通过这些精神病患者,可以看出那个光怪陆离的年代里不同年龄的人不同阶级的人的可笑可悲可叹可怜的故事,而我们又何尝不是活在故事里的人呢。
冯巩演戏确实出色,小演员也很自然,本片的故事虽然刚开始有些抽离现实,表现夸张,但越看越觉得真实;包括那几个精神病身上处处都有自己的影子。
一个字,实在是“高”!
这个李小萌就是整个作品的最大败笔!
嘟着个肥猪脸 玩什么清纯?
假的很,上课撅老师,回家撅父母!
条件阔绰玩出走是么?
这样的熊孩子也值得搬上荧幕?
绝对败笔!
冯巩演绎的到位 吕丽萍也诠释了一个没工作在家没事找茬的更年期妇女!
其实说实在的,这个李小萌还不如死了好!
结尾虽然愣是凑合了父母,真的开心幸福么?
这种家庭伦理剧本在现代是不可能行得通的,丈夫已经很出色很到位的照顾家里,妻子不仅没给与事业的帮助,还在摧毁丈夫的事业!
有部《错爱2》的电视剧,那剧情才是正常的,这个,真的太假了!
13岁的孩子能做这些?
我也就呵呵呵呵呵。。。。。
里边那疯了的芭蕾舞女演员拿着菜刀跳舞大家狂追得那场戏,着实乐疯了我了。
还有王志文演得非常出色,很喜欢王志文。
那个说粤语的姑娘,粤语真的很好听哦。
结局也比较有深意。
虽说影片是从一个作为女儿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眼中的家庭生活,如果没有剧中插叙的精神病院的段落,倒还真是让人感受到诸多的无趣。
结尾的这一段所谓的“复合”倒是让人勉为其难。
或许因为我们已是婚姻中的人吧。
但也引发了自己关于婚姻的一些思考。
夫妻双方,人到中年,越发平淡。
其实人的心态也就开始了变化,其实是很微妙的。
生活可以有波澜,但却万不能放大。
影片中,是由于一张结婚证引起的离婚吗?
其实不然,这只是一个引子。
没有这个,必然也有其它事件导致这样的事情发生。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为了证实一些事情,从而追根到底,关系细枝末节。
任何事情,其实都是经不起推敲和折腾。
因为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其实都是相互联系,一个复杂的系统。
只要认真就输了。
如果换一个词,或许就是“作”。
所以平静期的生活就应该有平静的心态。
婚姻和感情,出现了裂痕其实就再也弥补不上了。
这条裂痕总会在某天再次裂开,那时也就更深了。
女作家叶广芩的短篇小说《你找他苍茫大地无踪影》, 原句出自京剧《平原作战》中的一节“你找他苍茫大地无踪影,他打你神兵天降难提防。
鱼在水鸟在林自由来往,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赵勇刚!
”(《我爱我家》贾圆圆也曾说过这句台词,也是十分爆笑了。
)90年代末至世纪初这一时期,导演黄建新创作的一系列作品《站直喽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埋伏》、《说出你的秘密》和《谁说我不在乎》均以城市为背景,保持着一贯的冷幽默风格的同时,如实展现改革开放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叶广岑的小说被搬上银幕的有两部(《红灯》、《谁说》),黄建新本着“是否跟我心灵想通”的改编原则,构建着自己“独特的电影世界”。
电影由一张“丢失”的结婚证引起的家庭风波,折射出大多数中国式婚姻的典型现状,故事夸张恶搞,但不乏照镜子般的真实剧情,看后哑然失笑。
看吕丽萍、冯巩、王志文、江珊、牛振华、傅彪、王劲松、冯小刚的大阵容表演,很是舒心。
李小萌小时候是真萌啊。
1月8日 《谁说我不在乎》的结尾让我看得很不爽 凌晨1点多,我怀着愉快地心情从江户川那里借来得我以为是喜剧《谁说我不在乎》并殷切的期盼着冯巩能在睡前逗得我开怀大笑。
可惜越看到后边我心里越是不舒服,并且在我最不爽的时候耳边依然传出不合时宜的笑声和感叹声。
这时候我可以用“怒”来形容我现在的心情了。
当一份感情和婚姻已经需要结束的时候,社会道德和对孩子的不舍又将这对夫妻紧紧地拉在了一起。
我个人认为这是强迫,是逼迫。
我可以理解那个孩子所作的一切,因为她还小,才13岁,希望自己父母继续相亲相爱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但那些什么狗p街道大妈和领导还出来凑什么热闹?
这里面有你们什么事儿?
私人的事情应该由当事人来决定,你们出来凑他妈什么热闹!
还有那个什么狗p国家规定,结婚证补办不了,这间接的导致的婚姻的破裂。
要离婚吧,又要什么结婚证,这又间接的扼杀了一段新的感情。
这是什么规定?
简直混帐之极!
从开始我个人就比较偏向男主人公和他的那个学生(或者是实习生?
就是那个说广东话的PLMM)的关系。
这个阶段也许是那个MM靓丽的外表让我不由自主地更加偏袒她。
但是从女主人公导致“牛振华”再次神经失常并毫无悔意的时候,我就非常的肯定。
这段需要用一纸结婚证来束缚的婚姻已经可以结束了!
再勉强继续下去已然毫无意义了。
可惜女主人公并不理解这个道理。
当男主人公最后勉强的说出“不离了”3个字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失望。
虽然这对于一个出生在6-70年代的人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还是无法忍受这种“懦弱”。
结束了就是结束了,勉强下去就算一起生活到80岁有什么意思呢?
写到这,我的心情忽然好了起来,发觉自己无意中又看了一部不错的电影,虽然晚了几年。
PS 本人文笔本就不好,在加上刚才的心情,每段和每段之间的意思连接的不太好。
诸位将就着看吧。
【3.5星】1、女孩喝的奶还是“光明”牌的。
吃的面包也是不错的2、红卫兵进精神病院了,荼毒够深的3、多么乐观一姑娘,就因为父母离婚,就离家出走开始独立生活了。
这后面的剧情有点魔幻。
4、强行缝补的家庭还是原来的家庭吗?
如果不互相磨掉自己的棱角,那就是无休止的摩擦和痛苦吧?
5、女孩那个男同学应该是喜欢女孩的,但是最后他还是没能为女孩保守秘密6、当时虽然没有包办婚姻,但是还有党组织包办让女孩爸爸直接回家去住。
既然没有结婚证,是非法同居,那直接不住一起,不就屁事没有了?
7、有点讽刺了那个红卫兵和一些行政办事流程的反人性
8、经典场面:抽出窗外两个女人的裤腰带做成弹弓打男主家玻璃
9、女主虽然打扮成家庭主妇,但也挺好看,而且即使更年期,其实也没有很烦人,只是男主不爱了。
三星半。
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同时也是一个跨界多产的演员。
这是他众多喜剧电影里评价较高的一部,描绘了中年男人的家庭生活和面临的婚姻窘境,颇有一点内地版的《男人四十》的味道。
拍这部电影时,冯巩44岁,吕丽萍41岁,恰好是中年夫妻百无聊赖又略显尴尬的年龄。
人们常把婚姻的注意力集中在第一年的“纸婚”和“七年之痒”上,纸婚分手大多迅速果断,七年之痒还属年轻,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中年夫妇的分道扬镳,十几年的共同生活,夹杂了多方面的因素和复杂的情感纠结,子女的羁绊还会让大人们左右为难。
离婚的过程往往来得漫长,反复,和痛苦。
说是一张纸的事,道的又不是一张纸的理。
故事的缘由来得非常简单,单位发免费的毛毯,每对结婚十年以上的夫妻,可以凭结婚证领一张。
一时半时找不到结婚证,毛毯自然到不了手,反而被同事揶揄成“非法同居”。
这句玩笑话,却让女主人感到莫名的郁闷焦躁,结婚十八年,女儿都十三岁了,怎么的就成非法同居了?
病急乱投医,一起扭秧歌的街道办大妈一席话更加是让她火上加油。
没有那张纸,婚姻就不受法律保护,你这个婚呀,就当没结。
于是女主人饭也不做了,假期也不休息,发动全家人开始找那张纸。
所有柜子打开,所有箱子翻起来,床底床上翻几遍,衣服裤子的全掏空,甚至连椅子的腿也给掰开来看看里面是不是隐藏了乾坤。
从疑惑变成焦虑,从焦虑变到狂躁,这张结婚证,让女主人烙下了心病。
翻天覆地的抄家式搜索,不仅让女儿颇有微词,丈夫也深感不满,咋的了这是,不就一张毛毯吗,家里又不缺。
只是一张毛毯,一张结婚证的问题吗,显然不是。
电影由女作家叶广芩的短篇小说,《妈妈到了更年期》改编。
结婚证的遍寻不着只是表面的矛盾,深层的是“女人四十”的中年危机。
随着青春不在芳华渐逝,女主人的个人魅力开始下滑。
事业上已经呈疲软状态,锅碗瓢盆操持家事的烟尘,让曾经精致的女人渐渐失去了优雅。
丈夫的早出晚归,与女同事之间的暧昧亲昵,对夫妻之间的琐碎繁褥不闻不问的态度,更加磨平了她的好脾气。
她找寻的是一张薄薄的纸,实际上找寻的是对她的重视,潜移默化中失去的在乎。
找纸只是形式,在寻找的过程中,原本就敏感的她感受到丈夫的冷漠,女儿开口闭口说不怕你们离婚的大大咧咧,不但没得到期待的尊重,反而让自己觉得更加多余。
情绪积累到临界点,那些看似难蛮横不讲理的刁蛮,女人内心又是被揉碎成什么模样。
电影里出现了“小三”的角色,演员是罗湘晋,影片中甚是抢眼。
时年21岁,面若桃花高挑清秀,可谓青春可人。
笑时灿烂如林熙蕾,不笑时又有知性的徐静蕾或杜鹃的影子。
一口不甚标准的普通话,就像当年的舒淇说粤语,有调皮可爱的反效果。
几声嗔嗲,几分柔情,让我们的老冯心猿意马,坐立不安。
估计每天上班,都想发自内心的喊一句,“我想死你了”。
每天和如此佳人共事,年逾不惑的老冯童心复起,下班后还玩起了电动游戏,跳起了舞。
欲望是最好的春药啊,与蓬头垢面的女主人相比,老冯真是容光焕发,几乎要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
当然,导演不会让故事一发不可收拾,在出轨的悬崖面前生生的将他拉下了马。
酒后苏醒,望着身边如猫一般乖巧的女子甜甜的笑容,老冯迷糊犹豫了半天,问了一句,就没发生点什么?
是喃喃自语,也是广大心怀不轨男观众的不甘心声。
“你就像一个很小很小的小孩”,对方不置可否。
小孩会做什么呢…嗯,遐想留白。
翻了一下罗湘晋的履历,后期并无多少作品问世,秀丽的外形似乎没有带来好的星运亨通,现在她最为人知的身份,大概就是“陈楚生的妻子”了。
电影拍于2001年,背景更像是1998年,拍摄地是古城西安。
古老的钟楼与时尚的人群相映成趣,各种潮流已经遍地开花。
里面不乏时代的痕迹:孩子们玩耍的的直排滑轮,当年流行的变速自行车,收音机里的性知识电台,数次可乐的硬广插入,花哨又不知所云的比萨菜名,刚刚开始兴起的大妈广场舞。
还有自嘲“长得像导演冯小刚”的本人,客串一个专门做假证的地下贩子。
市场需要什么,就有相关产业的兴起。
早熟的女儿不断自以为是的旁白与行为,似乎有点聒噪。
但十三四岁的孩子,渴望长大,渴望拥有同样的话语权,希望能左右事态的发展,这种情绪来得直白强烈。
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的孩子,对于大人们婚姻的认识理解,恐怕又更上了一个层次了吧。
与《男人四十》那通篇忧郁粘稠到化不来的沉闷寡欢相比,《谁说我不在乎》是一部都市喜剧。
它诙谐地气,趣味横生,例如那个“找个猴皮筋做弹弓砸你家玻璃”的精神病的段子,被广为人知。
它用各种笑料的糖衣,紧紧包住了内含的丝丝苦涩。
当你囫囵吞枣时,会被里面的荒诞刺激,发出哄堂大笑。
只有年过中年,夜深人静来细细品味这部旧作,才有冯巩在剧中兴冲冲的吞下伟哥,又无处发泄的焦灼感。
结婚证还是很重要滴!“没了结婚证,家说没就没,人说散就散”,吕丽萍那副祥林嫂的样子逗死了,哈哈!
这部影片反映中年危机,但是没能抓住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以至于影片只能描述这一团乱象而最后用“和好存疑”来收尾。结婚证只是个导火索,归根结底在于家庭主妇的缺乏安全感。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保障,闲下来难免胡思乱想,做家务的辛苦也比不上工作助手的能干……从小孩子的角度来和稀泥未免太敷衍了
因为抖音一个搞笑片段(扒你裤衩抽你的皮筋做弹弓打你家的玻璃)过来的。但是不知道那几个精神病和家庭剧情有什么联系,仅仅搞笑吗?婚姻和孩子的关系,想我小时候也经历着父亲婚内出轨,母亲无比包容,对孩子的影响巨大!谁说我不在乎?
实在讨厌吕丽萍,这片子极假,小康看着让人讨厌的慌。尤其内小女孩儿也让人膈应。整体就是电影版的家有儿女的装修,活活恶心死。整个儿一朝鲜闺女。黄导的片子适合回忆,但这么一看,仅限于成人对哲学的思考的回忆,小女孩的日记真的是令人作呕。这女孩的拙劣演技让人不适。就为个结婚证儿,一通闹。实在糟践这一堂儿大腕。
2022.7.22看完。等结了婚,人过中年再看这部电影。一张结婚证引发的中年危机。婚姻就是契约,可以签约,可以解约。
竟然还看过这个
精神病院的设置有意思,日本的创伤应激,WG红的创伤应激,国际形势的创伤应激,性的压抑应激,即使是专家大夫,遇到社会变迁后的现代家庭婚姻,也有创伤应激。社会在快步发展,时间一过,大道变迁,以为已不在乎,但其实都还挺在乎的。
缅怀
哎呀,当年我还挺喜欢那小女孩来着……
离婚到底伤害了谁??
小孩子的世界很天真,但他们也会很懂事。王志文贡献经典表情包。
抽出她裤衩儿里猴皮筋做个弹弓子打你们家玻璃
李小萌演出了北京小妞儿的范儿。
亩产上万斤,麦穗能趟人。为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为了下一代的茁壮成长,为了这样堂皇的原因才把薄过一张纸的关系维持下去。结尾裱起来的结婚证,俩人出租车上的连貌合都不愿意装出来,小孩子问出的一切好像都回到了原样,但真的回到了么。结尾仰拍的慢镜头太惊悚。黄建新拍东西是真狠啊。
光顾着看回忆了,里面的小事物,茶杯,绿皮火车,可口可乐!
然后我掏出个弹弓……
引入动画戏仿和间离旁白,在叙事结构上更加时尚现代,但同时那些属于黄建新的、深层次的社会心理探讨却被抹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媚俗化的道德劝诫。大框架里只剩下掏空之后零零散散的幽你一默,要个猴皮筋儿做个弹弓砸你家玻璃。
很早之前看的
很喜欢剧本。找结婚证的过程,回忆了整个半生,很喜欢这个故事设定。看到街景,想到了我小时候的街道,很熟悉很亲切。
其实,孩子对幸福的感觉是最敏锐的,所以,小孩子才那么在乎家庭的完整,我就是一个幸福感很低的人,所以单身至今,也不是不想组建家庭,但是似乎总是不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