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老家在西北的孩子来说,《麻雀之歌》里的镜头朴实的如同家乡的大地,村落里低矮的房子,穿梭来去的摩托车,麦子熟后种一茬玉米。
人们朴实的活在自己那片土地上,日子过得拮据,从不怨天尤地,依赖一双粗糙的大手,他们同样做着形形色色的梦。
卡林的梦想是赚钱,然后在女儿考试前给她买个好点的助听器。
坏事成双,鸵鸟厂看丢了个鸟,只能抱颗安慰自个的鸵鸟蛋回家,然后想着在妻子儿女大快朵颐中说,这真不幸丢掉工作了……这种消息从来都是在餐桌上发布,因为食物就是坏情绪的天然克星。
他们炒的那盘柿子鸡蛋,哦不对,柿子鸵鸟蛋,可真分了好多家啊。
我小的时候也和小胡辛一样给街坊送妈妈做的好吃的。
农村人好似有种巨大的纽带,没准就是因为过得都很不好,才让他们都朴实的同情这群周遭和自己过活相仿的人们。
想到奶奶刚搬进单元楼沮丧了好久,在这个连相互串门都做不到的地方,你不能说老太太要求的太多。
卡林来到德黑兰做“摩的”司机时候,问及多少路费时那句“你看着给吧”朴实的让人心酸。
拉了各色客人,有忙忙碌碌多给自己钱的,有把他当搬运工使的,有去阿富汗朝拜的,有讹自己的。
但好歹总是好人多,当他给去远方的人盘缠并说这是我给神的心意,还有在车流里给小孩子倒零钱时候,我说这世界上的善良就是这样,只有亲身体会过,才会氤氲出那种感觉。
然而刚刚因为诚实而奖励般得到份不错的工作后,却又跌伤了自个。
那几秒钟,男孩不顾一切的窜上去,女儿尖叫,妻子手足无措的喊救命,这一连串镜头快出彩的溢出来了!
结局是开放的,鸵鸟回来了,卡林没准又可以去那里上班,女儿的助听器兴许拖拖就有着落。
不过,就这么多种可能多姿多彩的活着,还有个实际的梦想吸引着,生活不也显得虽然坎坷,不也挺值得过活么?
胡辛的梦想也是赚钱,然后尽快给姐姐买个助听器。
小孩就想那个年纪的所有孩子一样调皮,有个容易发怒的爸爸,和护着自己的妈妈。
每次看到孩子们和卡林闹冲突的镜头,不免都会感慨这戏简单朴实的令人不用回忆,一下子就能跳到童年记忆的海洋。
孩子们清水塘想养鱼是电影的隐线,直到最后,卡林愤怒的拿把镐想要“去把那破水窖砸的粉碎”——因为在一个传统又朴实的农村男人看来,要孩子和老婆去赚钱,这他妈就是在抽自己耳光,所以在发现孩子们卖花时候的大动干戈,就一点也不足为奇了是吧——而水窖的水盈盈轻轻的浮现在面前时候,老卡林兴许想到了胡辛们的辛劳,孩子们的隐忍,他们时刻警惕像是在做坏事一样实现自己如此单纯的梦想。
胡辛们最后终于用一手水泡换来了一桶鱼。
孩子们在车上兴奋幻想的时候,真好,宽阔的大路,花丛间兴奋的脑袋,车平稳快速的向前开去。
然而当那满满一桶辛劳的梦泼在地上时候,那满满一地跳跃的红色,突突着孩子们的失望和手足无措。
可他们毕竟是孩子们,当把唯一一条鱼放进水窖时候,他们早已像以前一样,又梦想着“每年生五百条;超过一千和我们都是富翁了”。
不过他们肯定又长大了一点,我们在书本里感觉挫折,他们在被生活“欺骗”里成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老觉得活的平面苍白和没有故事。
善良的大女儿,欢快的小女儿,还有话不多总是忙这忙那的妻子。
这一家人一起忙碌在伊朗某个不起眼的村落,麦子黄了种玉米,摘完枣子去收菜,日子一页页翻过去,卡林和胡辛还在为自己的梦想忙活着。
有时候可能会想滚进沟渠的大枣一样失去了一点;有时可能像跳到沟渠的鱼一样失去了太多。
可生活还是多多少少会留下些东西,他们不也挂起了啃枣子时候的笑容,同时也体会到了把鱼放进水塘的满足感么。
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不会一步登天,很现实,不妨碍他很美好。
——献给我像麻雀一样忙碌的父母,献给你们那一代人图文并茂版——http://www.douban.com/note/173237965/
有这么三个细节。
卡林在还是载客新手时一个顾客问他该给多少钱,他那时总会说看着给点儿吧,于是那人说一千够吗,卡林说够了,但在接过钱之后卡林发现不是一千而是三千。
回去时路过一卖枣的,一斤枣就是一千,卡林先是买了一斤,后来看了看多出来的另外一张一千,于是又多买了一斤。
摩托车急驶着,装枣的口袋破了一个洞,一个又一个的绿色的枣啊源源滚滚地冲出口袋掉到了路上,再翻滚着落进了路旁的水渠,随水而去。
后一个镜头是:卡林的老婆端着一碗枣,这是那剩下的,说真好吃。
卡林在丢了工作的那天,带回了属于那个工作的一个纪念品,鸵鸟蛋。
被搅散了的鸵鸟蛋淋到了红红的在锅里煮着的西红柿上。
一个鸵鸟蛋吧,再大也是有限,除了卡林的一家子,还被额外地匀出了四份,乘在放在托盘上的四个碗里,要送给四个朋友兼邻居。
后来,成天在城里骑车载客的卡林拣回了小山样的垃圾兼废品,他精心地爱护着这些破烂,连妻子擅自给了邻居的一扇蓝色木门——就是海报上的那扇——也给他气急败坏地要了回来。
托负着这扇木门,他走在了黑色的萧条了的土地上。
再后来,他站在那垃圾堆成的小山上,清理着,要把这些垃圾变成他的生活和家庭的一部分,这时,轰地一声巨响,垃圾山倒塌了,卡林被垃圾掩埋了。
被垃圾砸伤了的卡林在邻居兼朋友的祈祷声中苏醒了过来,并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将那些他心爱的垃圾搬运一空,包括那扇蓝色的木门。
卡林的儿子既聪明又精明,如果是在一个资本家的家庭中一定前途无量。
小家伙整日盘算着要养多少多少鱼,成千上万条的鱼,有了这些鱼和鱼的子子孙孙,他就可以变成百万富翁。
他和他的小伙伴好不容易才把地窖里的脏臭水给舀了出去,再换成了清洁的水,又把好不容易才攒起来的钱去买了一口袋的鱼苗子。
但口袋破了——这简直是必然的——在抢救的过程中干脆破得更彻底,更完善,于是一口袋红灿灿的鱼便流泻到了地上,再被放进了水渠中——又是水渠。
小家伙最后只保留了一条鱼,这只是个象征,这个象征性的鱼便被放进了地窖的水里,由于是单性它无法繁衍,自然也完不成发财梦。
至此,可以看出,该你有的自然该你有,不该你有的自然也会失去。
在罪幸福的时刻,不妨悲伤一点儿;在罪完满的生活中,不妨让它缺上一角。
这不会破坏平衡,只会让平衡自己取得平衡。
套用我MOM的一句话就是:越有越狠。
《麻雀之歌》和《小鞋子》是同一个导演,也是讲述了平凡的一家人的故事,不同的是,小鞋子是以孩子的视角写的,而此影片是以父亲的角度写的。
故事说的是一个在农场打工的父亲,因为其所看管的鸵鸟园跑掉了一只鸵鸟,而被辞退。
女儿的助听器也在此时坏掉了,本来就贫困的家更加雪上加霜。
一个偶然的机会,父亲发现了开摩托车挣钱的方法,这个男人经历了许多悲喜交加的事件,好在命运并没有过分地玩弄他,鸵鸟最终回到了园子。
还有小孩子们的养金鱼成为百万富翁的梦想也穿插其中,让我们看到了平凡而感人的梦想、亲情。
里面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才特别的真实。
面对利益的诱惑父亲有过犹豫,不过最后还是选择了善良,面对孩子们不切实际的梦想,开始特别反对的父亲也小心翼翼的守护了起来。
每一个平凡的人就像麻雀一样,虽然渺小,但是活得有滋有味,也会唱出嘹亮的歌声。
首先,找鸵鸟的剪辑镜头很有新意。
父亲装扮成鸵鸟:先令观众远远看到鸵鸟的身形,以为真有所愿,是真的鸵鸟现身了!
再来,镜头落脚到近处局部的毛发,又一看原来是人扮的,此时特写了父亲的眼神:一阵讶异。
镜头瞄到了山坡上,看到一只鸵鸟,联系刚才的神情猜想,仿佛父亲发现了走丢的鸵鸟!
此时,美丽的航拍镜头由近及远,在空中缥缈打转。
父亲穿着鸵鸟装束,仰起脸,那孤独矗立的模样渐渐清楚起来。
还是主角自己,鸵鸟没有找到。
航怕的镜头愈加迷离,愈加空旷,主角内心的失落愈加强烈。
第二个航拍镜头,背着从亲戚那要回来的蓝色的门走在平原上,空中望下去,一颠一颠,如同他的步履沉重难行。
鸵鸟走失,父亲丢了工作,他的生活也跟着改变。
他为女儿的助听器进城,从诊所出来,正准备发动摩托车马达,一名着急的商务男无意中恰好坐上他刚要发动的摩托车,将错就错,很幸运,载客生意有了第一笔收入进账。
丢掉工作的他,开始了德黑兰城里摩托车的载客生意。
过程中,众生百态尽显,有往返建筑工地的、为堵车时方便抢行的、布匹商用于代步送货的、帮人搬家的,遇到客人不给车钱反被讹的,等等。
也发生了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车熄火迷路,送冰箱掉队,索性把冰箱驼回家,孩子们非常喜欢。
不管怎样,隔天他把冰箱送回送货点,(路上碰到想买他冰箱的二手商人,拒绝之后有点后悔,没几步,又向另一个二手商人询价)。
他还是将冰箱送回去。
老板没有责怪他,反而担心他昨天走失以及他的人身安全。
还有车流中,一个女孩讨钱,他只有大额的纸币,有心给女孩钱,碍于面额太大也没法大气出手。
于是趁着红灯间隙,挨个车窗问有没有零钱。
绿灯通行,他的钱还是找不开,即使百般不忍,钱终究没有给女孩。
父亲骑着车,背对女孩,没回头看她一眼,离开了。
我们也不得知女孩的表情,是僵住吧,落寞吧?
还好导演没有把这一面,展现给观众。
这家人的乐观和知足令人感动。
第一天载客的收入买了两斤青枣,袋子破了,骑车一路,果子哗啦啦滚下掉落一路。
到家应该没剩几个枣子了,但是导演没有着笔在这一切的遗憾和懊悔上,反而看到家人美滋滋地吃着青枣。
还有父亲受伤后,依然惦记着女儿的助听器,伤愈后要赚钱给女儿买一个新的。
女儿说装了电池,原来的助听器也能用了。
但是,女儿给父亲擦药,擦完药一时找不见盖子,父亲看见了盖子,提醒女儿,女儿不作反应。
父亲又指着盖子,更大声地叫唤着,显然女儿没有听见。
父亲拍着女儿的肩膀,这才看到盖子,她默默地盖上盖子,起身离开。
淡定得像没撒过这个小谎言一样,只是身后的父亲久久看着女儿的背影红了眼眶。
还有,三个孩子争着在父亲伤腿的石膏上画画,为争夺各自作画的地盘而吵架,父亲叫停争吵,给他们分配了区域,小可爱们才定下心来作画。
真正表现伤心的只有孩子们为了水窖准备的鱼,在回程途程因水桶破而打翻吧。
几个大眼萌娃伤心地哭泣,他们七手八脚地炸开了锅一顿动作,还是没能挽回,损失了鱼,萌娃们闷闷不乐。
车上父亲吟唱着歌谣逗他们开心。
名片《小鞋子》最后一幕是不是也有鱼儿游进水中的一幕?
想着就沁人心脾。
整颗心都被这群小人物的命运牵动,又一下下刺痛。
编剧实在强,演员超级出彩,看得心疼不已,摔花盆偏老乱的。
细节也够美,落入清泉的冬枣,华丽的大片野芦苇帮鸵鸟羽毛,石膏上的蜡笔画,金鱼流淌,真挚的歌声: the world is a dream, the world is a lie. 发现身后坐了久违的DY.
卡里姆是一个饲养鸵鸟的中年男子,家里妻儿是他精神的支柱。
一只鸵鸟的走失,使他丢失工作,为女儿到城里修助听器时却意外当上了摩的司机。
他自此周旋于都市现实,慢慢势力精明。
最后他压坏了腿,在家养伤时被亲人朋友感动,而鸵鸟也找到了。
★男主角瑞扎-纳基获第58届柏林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孤独的鸵鸟一个类似中国城乡摩的司机的故事,一个讲述迷失、寻找心路历程与小人物生存困境的故事。
鸵鸟代表着一种纯真,开始时鸵鸟的走失,使卡里姆被迫到城里谋生,慢慢丢失这份纯真。
一次他的车坏掉,跟运输队伍走失,却意外得来一台冰箱,当他想去卖掉不义之财时,却看到了卡车上被运输的鸵鸟用无邪的眼睛看着他,他的良心被唤醒,还回了冰箱。
最后丢失鸵鸟的找回,象征美好品质的再次回归。
结尾时众多鸵鸟奔跑在原野上,如同内心情感的汹涌,而一只鸵鸟的激情生命之舞,是澄明如昔的赤子之心展现。
卡里姆的孤独,在两次寻找中淋漓展现。
第一次是寻找走失的鸵鸟,第二次是抢回妻子送给别人的蓝色木门。
两次有诸多共同,都是弓背俯身,被背负的东西挤压到银幕下方;都是飞机俯拍,茫茫大地似乎吞没一切,渺小的他却怎样也走不出困境。
这个被沉重生活和渴求压迫的人,那么孤独无助,却又执拗难毁。
温情的麻雀“我们会长出翅膀来……您活下去,就会懂得。
有一种感情会使我们从大地上飞升起来的……”屠格涅夫描写爱情的句子,也足以描述[麻雀之歌]中的情感。
麻雀一般用以象征小人物,温情便是其吟唱的歌谣。
天真儿子,一心想要养鱼脱困,他清洗水窖,挣钱买鱼;懂事大女儿,为了不给家中添负担,隐瞒助听器坏掉的事实;温柔妻子,体贴关怀,无微不至;善良的邻居们,患难相助……这些,都是茫茫世间最为重要的相爱相伴相互慰籍者。
在怜悯被滥用,人性关怀成为中庸之词的今天,这种朴质的情感让它更具真实的力量。
虽然生活仍多坎坷,就像儿子散落一地死去的金鱼。
可是还有那条活下来的大鱼,在有新生麻雀小窝的干净水窖里快活遨游。
而看着往玻璃上撞的麻雀,压断腿的卡里姆挣扎起来打开窗户,让它飞了出去。
男子终于不再为生存做困兽之斗,他发现了生命艰辛之处仍有的自由天空,那就是爱。
原载于《看电影·午夜场》
拍电影真正做到朴拙写实,是非常动人的,生活自有丰富的质感与痛感。
现代村落,传统主男。
遭遇整个家庭的生活重负,一切都需要他主管掌控,生活就是着急忙慌的。
除了顶住生活的压力,他的生活似乎不再有别的内容。
进城开摩的,时常有占小便宜的欲望,他本性传统善良,但他也对自己的善良克制提防。
进城,小农思维。
作为城市拾荒者,回到村落将物件堆在家里舍不得予人,攒钱持家,不舍得邻里分享。
是生活的压力,还是欲望的压力,让他远离了最初的淳朴善良?
直到腿摔卧床,才开始观察认识身边,其实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在为这个家默默地做着自己的贡献,不止是自己在付出在掌控。
卸下那么沉重的掌控欲,生活丰富多彩,除了压力还有很多别的,而生活本来也是在共同承担的。
分担压力,分担欲望,分担本性中的善良。
生活本已艰难,莫要再压迫自己。
生活本就多彩,压力前依然可以像麻雀一样歌唱。
负重下,人际互助的温暖与善良。
最后一镜,超现实主义镜头:打开内心学会释放,不再紧绷着生活压力、封闭着欲望焦虑;发现群属学习分享,他解放的是自己。
他像离群鸵鸟重新归来,找到了对家庭对群体的认同,自由地徜徉。
《小鞋子》里因为鞋子的丢失让兄妹两人焦头烂额,而本片里让父亲焦头烂额的事情则是女儿助听器的损坏和父亲在管理鸵鸟的工作中不慎让一只鸵鸟跑调从而被离职的窘境。
本片的故事围绕在父亲这个角色身上,作为一个扛起家庭重担的男人,妻子身体不好、女儿听力残疾、儿子善良但又自我,再加上贫困的生存状态,父亲可谓从头忙到尾,直到把自己忙伤.......即使如此,父亲进程打工时始终坚守的道德底线,骑着摩托运冰箱结果运丢了,但他依然坚持物归原主,而不是卖给其他商贩。
在一个陷入困境的故事中,与《小鞋子》不同的是本片融入了不少幽默喜剧元素,比如父亲假扮鸵鸟来吸引逃跑的鸵鸟;趴在房顶上举着天线让孩子在家收看电视;骑摩托载客遇到赖账的甚至倒打一耙的不要脸乘客;面对大方的乘客多给了钱试图还回去但对方已离开,于是用多给的钱买了两斤提子结果袋子破了一路漏到家.......这些喜剧元素夹杂着生活的艰辛让人只能微笑而不是大笑。
姐姐为了避免弟弟挨打而假装坏掉的助听器是好的,但“鸡贼”的父亲让姐姐转过身听自己的喊话,避免读唇语,结果露了陷.....这样有爱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了这个家庭的乐观与坚韧。
摔伤的父亲面对飞进屋的麻雀,他含情脉脉的放走了麻雀,这个段落让我想到了《爱》里最后飞进屋的鸽子。
马基•麦吉迪作品《麻雀之歌》观后座谈会纪要/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3年1月19日(星期六)上午10:45—11:10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恒庐艺术影吧马基•麦吉迪作品《麻雀之歌》观后现场)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马以乐、王犀灵、高磊、金爱武、陈杏生、陈丁、刘明、徐峰、钮少晴、范大茵(观影者:姬伯庆等)主持人:范达明记 录:钮少晴影片实际展开的两条线索;影片片名的所指与含义范达明:马基•麦吉迪作品《麻雀之歌》,又名《小麻雀的假期》。
这部影片让人看了悲喜交集,写的是伊朗当代农村最普通平民的生活,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风格。
影片实际上同时展开了两条线索:一条是父亲的线索,从丢失了鸵鸟被开职以及为女儿去城里修理与购买助听器到不经意中变身为城里的摩托车载客车夫来挣钱养家;一条是儿子与其他小伙伴清理蓄水池养鱼,期望积聚资金成为“百万富翁”。
影片很有可看性,导演拍过《小鞋子》等名片。
片名的字眼“麻雀”,指的就是影片里的主人公们,按照《小麻雀的假期》的片名,好像又是指儿子及其同道的那群小朋友,因为只有小朋友才有所谓寒暑假的假期。
下面请大家来谈谈自己看片的感受。
马以乐:影片不复杂。
它告诉我们,天无绝人之路。
路,都是人闯出来的。
影片写人很细腻,说的都是很平凡的东西。
主人公卡林像麻雀一样,一点一点从城里收罗废品,天线,门窗等等,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从另一角度来看,也说明人的贪欲或追求是无限的。
王犀灵:我国在新中国初年公映过一部影片叫《乌鸦与麻雀》,乌鸦指上层人物,麻雀就是指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这部影片说的麻雀,也就是影片的主人公们,包括父亲卡林以及儿子等小孩子们,他们也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本片与阿巴斯的影片感觉相似,影片很淳朴,手法不绚丽花哨,把底层人的生活很细腻地表现出来。
当然比阿巴斯的影片更通俗、更有故事情节。
影片一喜一忧,让情感的冲突很强烈;是真正用了感情来拍这个片子高磊:影片一喜一忧,把两者叠加在一起,让情感的冲突很强烈。
譬如他在帮忙搬运东西的时候把衣服弄破了,而得到了新衣服时又很开心。
鸵鸟的走失与回归,也是一喜一忧,是构成影片基本矛盾的一个大的冲突。
金爱武:影片朴实、自然,反映了社会最基层人们的生活。
大人的行动感动了小孩,小孩的行动也感动了大人。
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很和谐,显得温馨。
导演是真正用了感情来拍这个片子,充分调动了演员的表情、动作来刻画人物。
譬如小孩子在父亲上了石膏的腿上画上图案,这些生活的细节的发掘,都很有情调。
这部片子我已经看过,这次再看没有看不下去,仍然看得令人感动。
影片的基本思想:对于走向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陈杏生:影片以很平淡的故事做了很细腻的体现。
片名很贴切,影片中的大人、小孩都是麻雀。
大片看多了,这种电影看了更感温馨。
生活中小小的细节演出了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
应该说,家境尽管艰难,但在男主人公眼光中,生活还是美好的。
范达明:这也代表了导演赋予影片的基本思想——对于走向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鸵鸟这样一种动物在影片中的出现,通常很少见,这为影片带来别样的特殊感受,一种视觉的与动态的奇观效应。
影片中贯穿出现的养殖场的鸵鸟以及鸵鸟的走失与回归,实际上也隐喻了导演这个思想,并最终通过直接展示婆娑起舞的鸵鸟的优美舞姿,把这个思想集中传达给了观众。
伊朗人的信仰及其作用,主人公的诚实劳动与“鸵鸟”情结陈丁:伊朗电影中都会讲到信仰。
影片中有男主人公在街头席地礼拜的镜头,此时他挡了巷子口的路,后面汽车里的一家人都能有耐心地等候他,甚至还给他送来了饮料。
可见,宗教信仰在他们国家人们的心目中有着何等的地位,这看了让人很有感触。
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男主人公没有觉得自己这样的工作很辛苦,相反,他是很热爱自己的工作的(不管是在养殖场,还是在城里载客或者送货)。
我们看到他把自己送货带回了家的冰箱,最终没有占为己有,而还是送回了原主,影片在这里让我们看到,触动他良心的是他看到了鸵鸟。
范达明:鸵鸟,是主人公心头难以忘怀的情结。
鸵鸟,其实在这里就是他自己的返照。
冰箱的物归原主,犹如鸵鸟的回归。
主人公有如此的行为,也是因为有这样的信仰。
诚实劳动,既是主人公的信仰,也是他的行为准则。
马以乐:影片有男主人公不想拿多找的钱的镜头,以及把冰箱送回去的情节,都体现了信仰对于人的作用。
生活的沉重与家庭的责任:在与家人对抗性的打骂中流露的是真挚的爱刘明:我的一点体会是,不管生活怎样艰难,主人公都能坦然地接受。
在与自己家人常有的对抗性打骂中,流露的是他真挚的爱。
徐峰:印象很深的是影片主人公脸上的表情。
生活的沉重也刻画在他的脸上了,但更多的还是对家庭的责任。
影片不只是呈现艰难的一面,也会显示黎明前的希望。
主人公卡林还是有点大男子主义范达明:当然,主人公卡林还是有点大男子主义,他觉得这个家还得由他自己来支撑,家里的一切都得听他说了算。
他妻子未经他同意把那扇蓝色的旧门送了别家,他硬是还要要回来。
陈杏生:大男子主义其实也是他们国家的特色、国情。
男主人公总体上表现的还是勤劳、善良,让人喜欢。
两个航拍的俯瞰大远景与主人公的品格与美德范达明:在刻画男主人公这些品格与美德方面,我注意到影片有两个航拍的俯瞰大远景镜头。
一个是在他在翻越到山顶上寻找丢失的鸵鸟出现的,一个是他从邻居家要回那扇蓝色木门的路途出现的。
尤其是后一个航拍镜头,由于是俯瞰大远景,人在整片的耕地里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这就凸显了主人公作为小人物的处境。
然而在接着的近景镜头中,我们又目睹了他整个人几乎被这扇门压着,背门扇犹如背着一座山。
这里所表现的主人公脚踏实地、勤劳持家的品格,让人油然而生无限感叹。
镜头画面在此组成的电影语言,涵义非常丰富,它表达出了影片的思想立场,更显示了导演精湛的艺术功力。
2013.1.31-2.1整理
默罕默德·阿米尔·纳吉 Mohammad Amir Naji饰演的父亲用自己对家庭的责任、生活的憧憬以及抱着最初纯真的人生态度。
影片剧情所涵盖的社会层面非常广,幸好有着非常自然的转承,不会有混乱的感觉。
城市与乡村、家庭与社会关系、父辈与子代、纯真与迷失……而马基德·马基迪 Majid Majidi仍旧用了非常多象征与比喻,包括主人公的两个职业、频繁出现的各种动物形象、蓝色木门、天线、地窖的转变。
苦难永远不会停止,愿所有努力生活的好心人得到幸福。
鲱鱼洒落一地,孩子们哭得歇斯底里;父亲在车上唱歌,他的歌声并不动听,但他让孩子们笑了;导演侧重展现细节,受伤的手指、孩子手心的茧,包括父亲日益苍老的面容都是如此,每个人每件事都平凡卑微,却是我们最真实的生活;蓝色木门内,是一个完整的家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3.5
感觉像0年代中国拍的那种掉眼泪作品
原有路子的继续。
有几场戏很喜欢:卡林装扮成鸵鸟在寻找鸵鸟;卡林背着蓝色门板穿过干枯的田地;杂物“墙”轰然倒塌,卡林被杂物掩埋,他的妻子、孩子惊慌失措的反应,以及此处的空镜头;洒落一地的金鱼,孩子们惊慌失措的面孔和眼神。3.5
那张蓝色画布震惊了我,星辰承载着我们的梦。ps:男主骑着摩托看着那群舞蹈的鸵鸟,我在想这部电影不应该叫:鸵鸟之歌吗?
越看越没信服力
8.5分怎么打?
@2024-06-02 19:16:35
好电影。
伊朗电影一再证明,并不是非要有大开大合的情节,只要够真诚,能够提供生动细节,这种生活流的影片也可以很好看。
好片子!生活本身就是故事
平实感人,前奏冗长,高潮短促
美学好陈旧
2018.11.6 北影标放 马基德导演受邀参加2018吴天明青年电影高峰会大师讲堂
相当好看!
虽然很感人,很煽情,但是男主的演技有时候真是让人感觉表扬痕迹过于明显。
如果丢掉纯真和良善就能换来钱财会不会动心?越哥
伊朗人和中国人和美国人差别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