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评论这部电影又想拍情怀,又想做成喜剧,所以各占一头,然后都没有骚到痒处。
我反而是觉得将喜剧和历史融合的这种方式挺好的,让观众很能看进去,如果仅仅是写默片解说员,又会不会稍微显得有点无聊呢?
故事背景是1910s到1920s,是处于默片的时代,有的国家就光放默片就完了,毕竟其实也能看懂,但是日本有一个叫弁士的职业,也就是电影的名字——默片解说员,弁士不仅要现场为电影里面的人物配音,还要配旁白,不过由于字幕很快就普及了,所以弁士主要是在日本非常流行,就像一种特有的文化一样,准确的说都不叫电影,那个时候叫写真活动,电影院也叫xx馆,比如此片中的橘馆和青木馆。
男主染谷俊太郎和他的青梅竹马栗原梅子小时候经常偷偷溜进戏院听免费电影,10年后,男主由于有当解说员的天赋,被拉入伙,可惜碰到了坏人,他只是个冒牌的解说员负责吸引注意力,其他人负责偷东西。
后来男主逃到了青木馆开启了新的生活...... 我想到了去年上映的《一秒钟》,里面满满包含着张艺谋对胶片时代的情怀,这部电影也一样,也有着对默片时代的怀念,并且还夹杂了许多细节,这部电影说明了弁士不仅仅要讲台词,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风格,可以自己发挥让观众有更好的理解,影片中提到模仿一词,因为男主模仿能力极强,但别人说他应该用自己的风格,于是他开始了一种非常俏皮,非常搞笑的解说,把故事讲的生动形象,这个可以类比唱歌,有的人模仿能力强可以模仿有的歌手的唱法,但那不是自己的。
周防正行并没有用一种特别严肃的方式拍这部电影,其中有许多的闹剧许多的笑点,让人忍俊不禁,特别到电影高潮部分,就整个跟喜剧片一样,其实这是要卖座所需要的,所以我并不反感这种做法,在笑声中同时了解了那个时代,了解了这种职业,有何不好呢?
默片虽远,悠悠我心。
弁士犹爱,沉吟至今。
默片以独特的魅力在电影史上大放异彩。
那今天向大家安利的影片,就是在2019年釜山电影节上大获好评的《默片解说员》。
影片导演是周防正行,该影片获得了日本电影学院奖多项奖项提名,目前,豆瓣评分7.9。
如果你是影迷朋友,那这部致敬日本默片黄金时代的电影就不要错过啦!
那解说员是如何产生的?
电影讲了什么?
背景:为了打破沉寂,营造观影氛围。
在默片放映现场,会设置专门的乐师或钢琴师进行配乐。
像早在1895年,卢米埃尔电影于巴黎的首映中就有了第一位现场钢琴师。
伴有现场音效深受市场欢迎,“电影解说员”也由此诞生,但大多国家的解说员制度在1910年左右便销声匿迹了。
而唯有日本的活动弁士,直到有声片的彻底普及才退出历史舞台。
而《默片解说员》的导演周防正行正是将目光放在日本电影工业初期,在当时,弁士的地位非常高,可以说电影票房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弁士的解说。
影片讲述的正是:大正时期(即1912—1926年),默片风靡日本,主人公染谷俊太郎是个极具天赋的弁士,自幼便能将弁士大师山岗秋声模仿的惟妙惟肖。
但因为模仿技艺高超,涉世未深的俊太郎被小偷团伙骗去假冒山岗秋声,为其敛财。
在一次差点穿帮的演出中,俊太郎借机带着赃款逃到了小镇戏院“青木馆”做起了杂役。
在这,他遇到了童年偶像山岗秋声,但此时的山岗秋声已经成了烂醉如泥的酒鬼,常常无法上台演出。
而此时,青木馆的竞争对手橘馆挖走了青木馆许多优秀的乐师和弁士,青木馆一度身陷困境。
俊太郎的一次救场让他一炮而红。
受到极大关注的新晋红人俊太郎,不仅被老板女儿爱上,被小偷团伙识出、被热血警察紧追,也遇上了初恋对象梅子。
而此时的梅子虽成了演员,但境况并不是很好,还险些被玷污。
为了逃离是非地,俊太郎和梅子决定远走高飞,但就在俊太郎最后一次解说结束时,发生了意外。
在爱与逃离中,俊太郎、梅子该何去何从?
又有怎样的命运?
大家可以在电影里找到答案。
影片以一种诚恳的态度在向默片致敬,这点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设计的都相当细腻。
比如:大量经典默片电影的提及、默片独有的视听艺术风格、带有卓别林式的表演痕迹、以及最后那场“狗追猫、猫追鼠”的 所指与能指等等。
电影后劲较大,让你在嬉笑荒诞过后,还能体味那份幽默里的哀伤、浪漫中的遗憾。
还是挺有意思的。
对已然被时代淘汰的默片解说员提起些许兴趣,故事滑稽幽默,也有对职业热情的体现。
老解说员说,没有解说员,电影也可以存在,但没有电影,解说员就不存在了。
于是有了一小时四十一分处的高潮影片混剪解说。
解说员也可以讲出不存在的电影😂最喜欢的果然还是主角在监狱里给其他犯人表演解说的一幕,这种与《虎与龙》中小虎在监狱里讲落语类似的地方真是太戳我了。
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做着喜欢的事时眼中都绽放着光彩。
而成田凌难得的主演也着实优秀,突破了自身气质的禁锢,老实巴交也演得很好,解说部分更是令人惊异的演出。
3分钟高潮部分不间断的解说特写是真的厉害。
其他演解说员的演员也都展现了高超的台词能力。
听他们讲话真的好有意思。
最笑出声的就是图里那段,“すまん”“アカン”“すまん”“アカン”“すまん、すまん、すまん!
”“アカンって、没安踏板!!
”hhhh
完美的理发馆和濒临倒闭的理发馆,是《爱情魔法师》,这次是剧院。
有精力有立志的主角再次去剧场卖杂货,笑脸逢迎。
点信那一段!!!
不同的解说可以讲相同的默片变成完全不同种类的故事!!
了不得!!
隔壁房间相通的柜子撞击!!
不杀人,但毁掉他作为饭碗的身体一部分。
用台词的重逢,映照现实的重逢,还有银幕上的戏剧重逢,美救英雄。
映画曾经的名字是“活动写真”屋内屋外两空间三人,所谓情义无价,所谓幸福,一个人口说无凭,两个人才能成行,周防君,漂亮!
别的女人拥有的东西,只有亲眼看到她拥有了,才想要夺走。
这次是真正的“破墙”。
用默片的碎片拼凑成了整片星空。
无处不在的二川导演,就像希区柯克的幽灵。
狼来了的段子!
声优模仿假警察,后来出现了真警察。
“我们可是打败过波罗的海舰队的人。
”《金色梦乡》的道理 ,人生最后的武器是【习惯】和【信赖】。
角色互文、影中影、胶片被毁、不做评论、辨士的时代…这部影片当做怀旧历史片还是很不错的~辨士对于当时日本电影业是好是毁?
总之就像影片中说日本没有经历过默片时代。
首先、当拍摄过程出现意外比如两个小娃子闯入镜头也不需要NG,可以靠辨士圆场;再次,(胶片被毁已经是这类型片子的经典桥段了吧)电影剪辑的魔力配合辨士的出口成章将一条废片拯救,胶片在当时的确是稀缺又脆弱,且不时遭遇战争炮火、经济危机,可以说辨士在很多时候给无声的影片注入了别样的生命力,而观众此时已经看的不是影片、而是听说书了。
所以这在当时实验电影和好莱坞主流电影横飞时,辨士的确是日本民族电影工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但,也因为辨士对影片的二度创作和解读,有时也背离了导演拍片的初衷。
影片的最后、山岗的彻底告别、主角的入狱、青木堂被烧毁,也隐喻着随着默片时代的终结,辨士也一起消失了。
其实、在今天,好像人人都成了一个辨士,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解说有声的、彩色的电影,可以再现、可以升华、可以拉垮、可以曲解…
黑泽明曾在自传《虾蟆的油》里写到,二十七岁就自杀的他的哥哥黑泽丙午,是浅草一流馆和大胜馆里的“活动弁士”,即默片解说员。
因此,他有了很多机会去接触电影。
“有声电影的发展为默片时代画上休止符,威胁到无声电影才需要的电影解说员,从这时候开始,对哥哥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 这番话也从侧面反映了,电影解说员对无声电影的重要性。
可以说,100年前的日本电影,不能没有默片解说员!
《默片解说员》
观众与电影之间的共鸣,很可能是一首歌、一个画面,甚至是电影所勾起的某段回忆,而观众都应当有权利选择喜欢或讨厌一部电影,因为每个人看电影的感受都不一样。
但在日本,“解读”甚至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都掌握在一个人手中,那就是总能把烂片讲得妙趣横生的默片解说员。
“在日本,其实不存在着真正的无声电影。
”
电影放映时,默片解说员会站在一边,为观众讲解剧情,有时还会进行角色扮演,务求让观众了解电影的内容。
对于观众来说,没有解说员的电影不过是半成品,因此,他们不是来“看电影”,而是来听辩士(解说员)“说电影”。
但有声电影和录音的诞生,让默片解说员这项职业最终消亡。
因此,日本名导周防正行的《默片解说员》是在向默片解说员致敬,希望更多人了解这项职业,以及他们给黑白默片带来的“色彩”。
“观众是为了我来,因为我能把烂片讲成好片。
”
百年前,“辩士”的地位可以说是高于戏院甚至电影的存在。
《默片解说员》透过青木馆的两位辩士,以搞笑轻松的方式诠释辩士与观众间的关系。
与当下的搞笑艺人相同,辩士的个人魅力以及他们说段子的能力,会决定他们受欢迎的程度。
能够迷倒女观众的茂木贵之与拥有“十个声音”的山冈秋声,都是那个年代最受观众欢迎的辩士。
而他们的的存在,毫无疑问是给电影“加分”的。
《默片解说员》中的男主角染谷俊太郎(成田凌 饰),自小就是个令人头痛的小孩,喜欢顺手牵羊,还成天和警察你追我赶。
然而,就是这么调皮的小孩,心中却有着成为默片解说员的梦想。
某天,俊太郎与镇上遇到的女孩栗原梅子(黑岛结菜 饰)一起偷溜进戏院,欣赏了一部由当红辩士山冈秋声担任解说的电影,倍受感动的俊太郎因此更加坚定自己的志向。
只是没想到,十年过去后,俊太郎不慎走了歪路,当上了“冒牌辩士”,透过模仿有名的默片解说员,把镇上的居民骗进电影院,让他的小偷同伙有机会去搬空前来看戏的居民的家。
虽然挂上了解说员的头衔,但本质上与俊太郎心里梦想的工作天差地别。
阴差阳错之下,俊太郎带着大笔现金与小偷集团拆伙,隐姓埋名来到镇上的一间老戏院工作。
在这里,俊太郎离自己真正的梦想才更近了一步,穿梭于各式各样的辩士圈里打杂。
某天,职业弁士醉酒误事,俊太郎临时救场,不料赢得满堂喝彩。
他因此成为了货真价实的默片解说员,谁知道人生如戏,就在他正式开讲那天,过去的小偷同伙又找上门来,破坏了俊太郎等了十几年才等来的演出机会,过程让人啼笑皆非。
拍摄《默片解说员》的周防正行,已经有5年没有推出过新作。
他在这部电影里始终保有着对解说员这份职业很深的敬意,因为解说员们在默片与有声电影的过渡时期,让电影叙事有着另一种趣味。
虽然在片中一名当红辩士山岗秋声在一开始就直言,“电影若没有辩士,电影还会是电影,但辩士没有了电影,就什么都不是了。
”辩士确实用他们舌灿莲花的口头能力,让“默片”这种半成品,成为相对完整的作品,甚至能化腐朽为神奇,让“一星烂片”成为观众心中的“五星好片”。
尽管被时代推着走,无法躲开曲终人散的命运,但电影为我们开了一扇窗:默片解说员曾经是推动时代并改变日本电影的人,是他们,让日本默片有过不一样的精彩。
作者:Phoenix 来源:WonderFilm万德影视 公众号
俊太郎,带我离开吧。
蜘蛛:只能帮你到这了。
Hona! Go ki ge nn yo u
终将重逢
讲到这句时梅子正好进场
真是强大的命缘呀凑正文字数 XD一百年前,黑白默片风靡日本,大人小孩都为之著迷。
俊太郎(成田凌 饰)常常鑽进戏院偷听免费电影,不管是邦片还是洋片,总能将辩士的口吻模仿得唯妙唯肖,「旁白辩士」是俊太郎自幼的梦想,长大后却沦落为「冒牌辩士」,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再让小偷趁机闯空门。
在某次差点穿帮的过程中,他带著赃款逃到小镇戏院「青木馆」,戏院裡有醉汉辩士、花美男辩士还有肥宅辩士等各种不同风格的辩士,加上电影放映师、乐师以及小气老闆夫妻带他畅游电影幕后世界,但小偷集团、热血警察紧追不捨,童年一起看电影的初恋女孩也跟著现身,还有镇上那新开幕的时髦戏院,老闆的女儿也疯狂地爱上了他,俊太郎的青春恋爱梦该何去何从……
今年目前为止最惊喜的电影,一部讲述电影的电影。
估计导演很喜欢卓别林的默片电影,所有打斗交手的片段都很有默片风格。
片子一共差不多三条线,虽然故事普通,但是融合得非常好。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部讲述“默片解说员”,日本非常擅长的匠人类型,但是整部片子真的非常可爱,除了默片风格的打斗,还有就是,男女主角背影莫名其妙融合在电影里、男主角以为口红是流出来的血、很喜欢流汗骄傲自大的解说员等等,打打闹闹说说笑笑就结束了。
我最喜欢的是贯穿在电影始终的“方框”元素,我看到的是出现三次,第一次男主角在儿时爬过影院后面的小窄门偷看电影;第二次是,同事透过没了抽屉的方形镂空看见了男主角藏钱的秘密;最后是男主角入狱以后,狱警通过方形小窗看着里面的男主角。
男主角一直被框在其中,就像电影方方正正的影像,电影就是男主角一生的宿命。
尤其在现在对于电影很艰难的时刻看这部片子,导演对电影的热爱,还是让人很感动的。
日本人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放映影片的方式,一个“辩士”(benshi),给观众逐个解释电影影像,可以说是参与了电影的每一个表演。
这是从传统的歌舞伎表演和能剧演出中借来的方式,一直贯穿日本电影的整个默片时期。
在最初的时期,辩士们在影片开演之前就给观众们介绍剧情概要。
但是,当电影变得越来越长,剧情越来越复杂的时候,辩士们就开始逐个介绍场景,并且为影片中的人物讲对话说台词,并伴以日本音乐,而此时,静默的影像在银幕上闪烁摇曳。
一个或者多个辩士在电影影像之外的叙述,阻碍了日本电影完全同化到西方的电影实践之中。
影片中字幕和镜头组织的叙事功能变得尽可能简化,以便强调辩士在描述电影叙事发展、场景的意义、氛围以及人物的情感等等方面的技能。
一直到1910年代后期,日本影片中的字幕都是非常稀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字幕只是充当了故事的每一个章节的标题。
同样地,辩士声音的主导性强制排除了短镜头和演员任何的快速动作。
到1910年代末期,辩士声望日增,以至于可以对当年任何一个电影公司出产的影片的最终成品施加很大的影响力。
(杰弗里·诺维尔-史密斯《世界电影史》) 偶人净琉璃那种视觉部分与演唱、弹奏双轨并行的欣赏系统在日本观众当中早有预设。
所以当19世纪末日本人第一次接触电影时,毫无障碍地接受了配有旁白的无声电影。
《默片解说员》。
这个名字蕴含着显性的冲突、传统的消逝、悲剧的坚守。
但周防正行不会把影片的走向引到这样的路子上,他要含笑半步癫。
一流的创意,日本声优的发达原来是有传承源头的;二流的演员,日版古天乐和标准日式美少女中规中矩;三流的情节,如痴似狂,那是老港片式的尴尬型闹剧。
33333333333
前1/3还好
女主有点像二宫和也
不是我喜歡的類型吧,一次也沒笑出來。
原来日本的默片时代经历过这样的现场配音表演时期啊。主线有点无聊,过程中加入了很多默片电影中经典的搞笑桥段。
默片时代观影活动,为提高观众的代入感,解说、配乐都用上。甚至放映员都要配合解说语速调节影片播放的快慢。解说员不仅起到解读电影的功能,还可以自己加料,甚至参与制作当中,与导演一起完成电影。经典默片《无赖汉》
可真是太有意思了,周防正行还是厉害啊,颇有种经典喜剧的味道,有那么几个场面我还真是想到了卓别林。成田凌像一只温顺的小绵羊,高良健吾像一只骄傲的公鸡,两人推抽屉的那场戏真是太好笑了,不得不说日本年轻偶像男演员的业务能力实在太强了。以及竹野内丰好久不见,虽然老了不少但依然魅力十足。
#日本新片展#嘉里百美汇# 迷影者必看!都是熟面孔~黑岛结菜在里面好美!非常喜剧,影厅里时常爆发出笑声,最后追逐段落,大家都笑得喘不过气了,放映结束大家在鼓掌,等字幕播完影厅才亮,大家慢慢起身离场,观影感受很棒了~太喜欢这部电影了!周防正行给motion pictures献上的情书~
复古又太现代,幽默又不搞笑,喜剧又太沉闷。不过,郊外暴色很漂亮。
发现貌似已经在大光明看了两部周防正行了欸;写给弁士的古装迷影片,为电影而存在的弁士,也是为电影注入生机的职业,破墙的瞬间银幕成为与现实交汇之处,救场的梅子与染谷在配音时互诉衷肠,而残片混剪让弁士具有了独立的生命力价值,后半程喜剧场面调度不得不感叹周防老师真的很迷恋古早时候的默片啊,自行车散架的时候音乐也跟着散架太搞笑,想吃焦糖牛奶糖🍬,以及想起来上海早年在大光明当弁士也是高收入白领职业,对英语要求可高,有没有沪上导演也来拍一部类似题材的片
不温不火。太过依赖于巧合,但又没达到应有的效果。
【日本新片展】2019.12.21大光明
周防正行用尽洪荒之力想做自己的影史和电影学表达,但是很悲惨得失败了……影像-叙事者之间,我们是要相信自己看到的,还是要相信他人转述的?到底何为真实?因此聪子上台给自己的角色配音/两人在打破的幕布后对话然后并肩离去这一场景(这个打破第四堵墙的用法太太高级了)是全片最贴近这一主题的因而格外动人。后来导演努力把“闹剧”抻回主题——成田凌为随意剪辑的作品配音,可能是因为我不了解默片史,所以没有被打动到。说到喜剧的部分,结尾三个人借助各种形态的自行车互相追逐这个点做得很有创意很有默片感。周防正行还是那个大师。
没有意义
@资料馆
默片解说员的主线中嵌套了一个爱情故事,两个层面都完全不是我喜欢的类型,笑料和走向看的我很累,45分钟能讲完的事硬撑了2个小时,观感特别像剧场版电影。感觉风格走向提供突出的同时,也限制了这部电影。
日影新片展看的6部电影中最最喜欢的,非常优秀,甚至可以提名第一届【金脆奖】的那种优秀,哈哈哈。片中每一个角色都个性十足,充满魅力,比如可以手脚并用的放映员,烂醉如泥而又参透电影真谛的前首席解说员和富有魅力却又特别好色的现任首席解说员,弹三弦的,当警察的也都特别有趣。男主女主建立在焦糖奶糖上的爱情也非常美好与浪漫,选角也很棒,不仅有名而且符合角色气质。同时电影中迷影梗也特别符合影迷的口味,整部电影也算是一封写给默片时代的情书,充满了怀念,其中有一辆车的车牌是1895(电影诞生年份)也算是一个小彩蛋了。放映员蓝色铁盒的收藏令人羡慕,也希望体验一场带有解说员的默片观影,日本能拍出这样的电影甚至让我都有些小小嫉妒了。
电影恒久远,弁士永流传。周防正行的《天堂电影院》,比山田洋次的《电影天地》更好,临近结尾的一段混剪太好了。银幕上的人在看默片,我们在看他们,那么多套娃视角,百分百为了影迷。只是没想到拍成了喜剧,手法也致敬了卓别林的滑稽喜剧,但结局还是落了地,从电影梦里走出来,“电影在银幕上完结了,但人生可以写续集”,解说员的悲梦,女演员的圆满,我以为在看性转版沟口健二,笑到泪流满面。
将错就错与自圆其说,已失传的职业~不得不说卡司选的很到位,若是用默片解说的叙事而非直接“默片解说”来致敬默片解说员倒有趣了,可惜表现形式太过乏味,无新可陈,周防老矣,a waste of time
不喜欢这种题材 看不下去
曾经看过电影解说、当时还觉得蛮不错、可结果怎么是样子……本身影片无过、但是太孤独期望了、到后面直接快进了、两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