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看是由于它是在母校拍摄的,所以本着无论剧情好坏,要看一看的想法,综合来讲,这部剧还算真实,只不过可能小情愫发生在高一高二更多,当时在学校的确就有老师抓男女同学交往过密的,但是没有这部戏的陆老师这么变态,老师还拿着个望远镜像个侦探似的,不过当时有两个异性同学一起走停课七天回家反省的。
看完这部戏,觉得其实挺符合我们当时的,至少它比左耳,以及郭敬明的小说形容学生时代的要更贴近当代学生的实际生活。
另外,我记得当时我们如果坐到最后一排的话就觉得老师看不见我们的行为了,不会像电影里那样心惊胆颤的传纸条,老师也不会像那个陆更年似的那么歇斯底里,心里只有高考,不体会学生的感受吧。
男女主人公没在一起其实有点可惜,女的可能是太追求完美男友了,“我不需要你保护,你也保护不了我。
”“到了北京,我们就别见面了。
”未免太决绝太追求完美了吧,而且你们俩有了这么多经历,我总感觉应该给男主一个机会啊。
当然这都是我的拙见,看完电影,有点感触而已。
另外,有些朋友误以为这部戏的校园部分是黑龙江某学校,其实是长春市的学校,长春的冬天也很美的,欢迎各位来看雪,不过记得多穿点~
我觉得这部影片相较于其他同类影片来说,真实很多。
没有俗套的初恋就在一起的故事,没有每个人固定的路。
影片真实的令我想起我的高中生活,那时候的暗恋小情绪,高考的压力。
也许它只是借助这封情书开头,讲述了一段简单不落俗套的故事。
喜欢女主角的善良,喜欢男主角的天真。
这个年纪,谁不是幼稚天真的呢?
影片抓住我眼球的可能还是因为他能够挖掘出回忆中的青春虽然没有高中和高考的经历但个人感觉这部影片拍出了我们那个时代的青涩感现在大多青春题材的电影往往被激情、狂躁所主宰堕胎、三角恋、打打杀杀等狗血剧情充斥荧屏可能是现在现实的缩影但已经不符合我的审美观本片的男主和女主都是刚出道的生脸蛋子女主的面部识别度和眼神都让我想到了也是刚刚出道的郑湫泓清新之流溢于言表为什么青春总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因为每个人都有而且片中的每个场景每个角色都极其相似的曾经在我们的青春中闪过同学老师家长初恋友谊逃避……初恋的时候我们不懂爱情等到我们懂了爱情却又不再相信爱情人世间最尴尬的事莫过于此
电影中的一大篇幅都是高三的生活中间没穿插毕业后的生活 很电视剧的电影 以电影的角度评价就是个流水账的电视剧剧情很平淡无奇 以电视剧的角度评价就是收缩版的电影只把重要的事件剪成一部电影 看这部电影的全程没有一点流泪紧张兴奋或是任何表情 不知道是演员演技不好台词功力有待改进还是故事情节太平淡 豆瓣评分6.2都有点高了吧大家可以甭浪费时间看这电影真的挺闷的当中都不记得自己快进多少次了。。
洋溢着青春的高中时代,不经让人有很多回忆。
玩笑归大小,男主开的玩笑确实造成如此疯狂的后果。
女主的帮助是同学之间更深层次的友谊,高考的结局让人意外,一般是成绩好的女主没考上大学,成绩差的男主考得很好,两个人都考上了大学。
最后的结局也让人惊讶。
“那些幼稚 懦弱 自以为是的岁月 其实也真挚 也闪光 ”因为我们都曾幼稚和懦弱,面对拥有的和想要拥有的,即使是现在也一样。
2017-05-15所有的第一次都值得纪念啊╮(╯▽╰)╭比如第一次参加校园首映礼(ง •̀_•́)ง如果不是学妹把票票送到我楼下(不不不,我不是很勉强,我是很感动),我是不会来参加这一场首映的。
因为索票方式是,给自己未来的曾经的现在的恋人,写一封情书。
写情书?
从我六年级以后,这三个字就变成了我变相敛财的一种手段,是我的事业启蒙。
可是,看过电影以后,我想写一封小情书。
给我最重要的爱人。
【不剧透不剧透不剧透】我没有背叛你们,我还是那个solo了20多年(划掉)的单身狗,我最重要的爱人,应该是走过的每一段时光。
我总是喜欢讲故事,讲过去的东西,讲我的留恋和深爱。
这样不好,可是我却自知而沉溺。
作为一个老菜皮,高三已经是很久很久之前的的事情了,那是很久之前的夏天。
总觉的离高中已经很遥远了,有时候和年轻的师弟师妹们一起聊天,他们开口讲自己的大一大二时,都会不自觉的说出高一高二,而我说起高三的时候,已经不经意的变成了大三那年。
高一可是说是遥远,很多记忆却依旧那么清晰,像刻在了骨子里,一到这个季节,就开始在脑子里,一遍一遍的回放。
才发现,很多东西,经历过了,就早已在记忆里生根发芽,只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越发的清晰。
我依旧会记得那间教室,记得那些人,记得那时所发生的事。
记得同桌的她和他,记得我们一起买的一样封面的练习册,记得考试以后听到别人对答案自己却欲言又止,记得那时候拿了满分作文在全年级传阅,记得物理考不及格被赶到最后一排罚站。
我从来不敢理直气状的说我一点都不怀念那些时光,虽然高三那一年因为自以为考不上大学的恐惧和窒息带给我的煎熬让我几次情绪崩溃。
可我依旧会红着眼眶去怀念,一个人想起,高考那天,我穿着特别颜色的短袖T恤,牵着妈妈的手,一路因为紧张开着絮絮叨叨没有笑点的玩笑。
进考场前,我回头没有焦点的挥了挥手。
我还记得当时脑子里反反复复循环播放是《桃花源记》,而不是现在已经记不全的《滕王阁序》。
我已经不记得当初我已经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所有细节的这两天里,我读过什么题,吃过什么饭,失过什么眠。
我不记得失眠的时候我是睁着空洞的眼睛盯着天花板,还是紧紧闭着眼睛看黑暗中的色块。
考理综的时候,我看着每次都做不出来的物理大题,心里盘算着老师会不会又因为这件事罚站我,如果罚站应该是站一节课,还是一整天。
哎呀,这道题这么经典,讲评的时候老师一定会特别强调重点然后请我去站一天……最后一科是英语,天气很好,明媚却不及第一天燥热。
卷子答完了,我还有20分钟,静下心来把卷子上一个一个字母看过去,然后回头看窗外,很暖的橘黄色的阳光透过树枝,斑驳的映在窗帘上,洒落一些在地板上,亮晶晶的。
桌面上,答得整整齐齐的卷子上,我的手写体很好看,试卷的纸张颜色很养眼,椅子很舒服,我坐在上面什么都不用想。
那时的我想不到“那种学到精通透彻只追求细枝末节的感觉以后再也不会有了”这样的句子,更想不到“考完兴奋了一秒,怀念了一世。
”这样有哲理的感慨,我甚至没有再去想30个小时前空白的作文格。
我只记得,最后一次铃声响起以后,我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走出考场,走出校门,最后回了一次头。
至今为止,我都没有勇气再去考点所在的门口再次回头看看早就已经面目全非的校园大门。
曾经看到一个说法,说——毕业那天,我拥抱了整个班级,只为抱到你。
我没有为了一个人拥抱整个班,我甚至都没有好好去拍那张毕业照。
我的高中毕业,并不是在拍毕业照那天。
所有关于高考的记忆,其实是定格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一刻。
考完兴奋过的一秒和预计中将进行的一辈子的回忆,还有不停说服自己去复读的念头,都在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迅速的后退了。
现在的我基本都不会刻意去想起这些时光了,也不会意识到这段日子正在我的生命里飞快的离开了我。
直到我看着《小情书》,忽然掉下来眼泪的时候,我才明白——我高考前的人生轻薄如纸,越往后走,生活才越显出复杂与沉重的本来面目。
如果有一天我和一个人再相见,我一定想要问:“究竟怎样才不会失去感受幸福的能力?
”走出礼堂,我感到微微的遗憾,不知道是因为曾经的不够努力,还是因为电影的结局。
直到我看到宿舍楼下散开的几对情侣,我忽然给了自己满意的答案。
我所有的遗憾无非是,看过这部电影以后,男孩子再也不能给自己找不够体贴的借口了。
这一次,影片展示给我们的不是编剧对爱情和青春的玛丽苏式意淫,它太真实了,它讲的就是生活。
它用镜像告诉了每一个人,青春的事实。
《小情书》定于5.19正式上映,不是我以为的5.20,可能真正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部电影并不是在讲爱情它真的讲的是青春。
这是我看过最好的青春片。
它被翻译成puppy love,却无关爱情。
乔导用最真实的视角告诉这个世界,他和我们一起走过这样的日子,经历过这样的青春。
我想,好的青春电影就需要这样。
让我们哭的时候,会不自觉勾起嘴角;让我们笑的时候,眼眶含泪。
因为有共鸣。
哪个女孩没有在青春时偷偷暗恋过一个还不成熟的小凯,又有哪个男孩子能够忽视掉叶虹影这样优秀漂亮的女同学?
是不是我们都会遇见一个很贴心却不会被家长和校领导待见的宠爱学生上天的崔老师?
是不是把陆“更年”刻画的越极端越让你一瞬间想起那些让你念念不忘又不堪回首的高考岁月?
在参加首映礼之前我提前做了功课,所有的报道都千篇一律的提到乔导说过的“我就是想拍一部无任何添加,关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真实的青春电影,而不是那种对韩国、日本或者是美国青春片的模仿。
”我也想提到,因为他做到了。
5.19,想和你相约一场电影。
我写给你的《小情书》,你准备好了吗?
马上就是又一年的高考将近,送你们一首歌,和几句话。
2017年6月8号下午考完试,你们就解放了。
也许9号早上你会睡到10点,然后急急忙忙穿上校服冲到客厅问妈妈怎么才叫醒你;也许你会一夜未眠,也许你会像平常一样准时醒来。
你也许会和我一样,醒来以后自然地坐在书桌前,翻开厚厚的似乎永远做不完的练习册。
拿起笔,勾画着题目中的关键字的一个瞬间,你才恍然原来高考完了。
你会独自神伤一会,会憋不住眼泪哗啦啦的流,会想起三年的点点滴滴,想起一路走来的太多不容易。
想起同学之间可能发生过的不愉快和很多欢笑,也许最后那一顿谢师宴上,你嘴上说着终于不用见你们这群傻逼了,但自己都意识不到自己心里有多希望再过一次高中三年,再跟他们做一次同学。
漫长的最初的假期里,你会睡到下午三点,起来洗洗漱漱之后,在校园里最后见一次伴你三年的同学老师,互相问着估了多少分大学想去哪里。
你该借着毕业的理由拥抱一下自己喜欢的人。
到了毕业也不忘秀恩爱的情侣,或者分分钟虐哭单身狗们或者验证毕业就分手的诅咒。
你会看到,或者亲身经历,当初爱的死去活来分手的时候也只是失落一天的老套剧情,然后第二天该说说该笑笑,在心里承认只有真的付出真心的人才会难过的定论。
也许你在感叹三年好短,短到你还没有好好认识了解每一个人就要分开了。
无论如何,你都要心存感谢,谢谢这一段时光里陪伴过你的每一个人,让你知道了——高中重要的不只有分数,还有遇到了那些可爱的人。
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却要各奔东西。
毕业前一起吃顿饭、一起拍照留念、一起唱一首歌,然后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三年不能重来。
高三不能重来。
三年高中青葱岁月就真的结束了吧!
我们都是在快毕业的时候才爱上学校的;我们都是在快结束时才想要好好开始的。
我们都以为长大以后就能真正的永远相伴,于是不惜一切代价地拼命成长,但是当真的长到足以告别青春时才突然发现,原来长大只会让我们分离。
希望6号下一场雨希望7号不会太热希望去考场的路上不堵车希望你们带好自己的准考证铅笔橡皮中性笔尺子面巾纸还有自信和微笑希望你们发挥正常希望们能和一两个认识的人在一个考场就为了抬头有个熟脸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记得在离校的那天给爱你的人一个拥抱给不爱的人一个微笑因为有些人一分离就是一辈子要知道高考最美的地方就在于阴差阳错有方向在路上逐梦路上你最棒愿六月可以善待你愿你可以创造奇迹
我是因为两位主演参演了《橘生淮南》而知道了这部电影,本着好奇的心来一窥。
《小情书》又是一部青春电影,又是以“高考”、“恋爱”为主题的电影,但是这部片脱离了“疼痛青春”的套路,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回忆青春那点懵懂“初恋”,抑或是“暗恋”?
初逢 这部电影拍的可以称为平淡中又有冲击。
女主清冷的气质,男主有些懦弱而会选择逃避,这都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普通人。
他们的青春,质朴且懵懂;他们的“爱情”,若即若离。
借笔记 男女主都会大胆,都会怯懦。
予我印象深刻的戏,有三场。
第一场,是学校严管校园恋爱,陆老师(班主任)找到叶虹影的父亲,并告诉他叶虹影“恋爱”的事情。
于是,这位父亲回到家与叶虹影大吵一架,后来女主一把剪掉了长发。
这一场戏,我感受到了女主(叶虹影)的主见,感受到了女主(朱颜曼滋)的爆发力。
第二场,是高考前女主感觉自己得了“神经衰弱”,弱弱地来找男主帮忙,男主先是答应帮助,后又加了一句:可向老师说明,让老师同学一起帮助女主。
这样,女主便不开心了。
男女主对这一场戏都处理得挺好,这场戏也说明了男主并没有十分了解女主,也暗示了男女主的结局并不会是happy ending。
这便是青春懵懂的爱。
第三场,是男主离家出走的戏。
这一场戏,我看到了男主的“大胆”,而后戏剧般的男主父亲出现,他一句话便让男主“听话”地回家了,这又体现了男主的“怯懦”。
男主的形象也是立起来了。
总而言之,这部影片的男女主角都是在“大胆”和“怯懦”之间游走,他们的“爱情”,他们的青春,质朴而懵懂。
青春电影永不过时,因为人们总在一批一批地走过青春,再一个一个地慢慢老去。
正青春的中学生看着青春片,学习别人如何轰轰烈烈肆意挥洒;在青春尾巴上的青年人要看青春片,回味回味那段最纯洁最痴傻最中二的最青春的年华;老一些的人们呐,偶尔也该看看青春片,祭奠那一去不返的岁月,追悼最初纯粹的初心。
青春电影,看的是别人的故事,勾起的,却是自己独家的回忆。
今年五月十九日上映的《小情书》,就是一部简洁温情的青春片。
男主角王凯彼时正在民政局离婚处工作,独白着“周一和周五来离婚的人最多”之类的话,门外是排长队来离婚的男男女女,王凯意外发现,眼前这位来离婚的女人,正是自己高三的初恋,于是回忆展开。
影片中的大背景,乍一看只是男女主角相遇,细想,在当今离婚率居高不下的时代,这个背景本身就颇具讽刺意味,而那时纯洁真挚的感情和圈子,与现在乌烟瘴气的社会和令人心烦的离婚对比,今昔反差,越发凸显出青春的可贵。
至于之后的回忆,剧情就比较简单了,高三新来的转校女生,清秀但不是特别漂亮的长相,好好学习,心地善良,还有点小倔强;王凯则是中上成绩,酷爱篮球。
高三第一学期,年段第一的学神谈恋爱了,高调秀恩爱,搅起了学校一股送情书风潮,一小段波折之后,王磊给同桌乔广厚写匿名情书捉弄他,反而害其相思,为解决问题,王凯请叶虹影(女主)帮忙演那个写情书的女孩,最终学校整治早恋,害得乔广厚精神病发作;第二学期,叶虹影疯狂学习患上神经衰弱,心怀愧疚的王凯帮助了她,并且喜欢上了她,两人情书互相鼓励,最终圆梦大学,可是在最后王凯正式表白时,女主拒绝了。
影片至此,联想起叶虹影正在离婚,可能会有点旖旎心态,秉着圆满大结局的期待,希望他们最终能走到一起,但此时画面一转,重回现实,王凯家中,婴儿哭声中,王凯和他的妻子在哄孩子,至此,结局只剩淡淡遗憾。
影片一改传统青春片的套路:恋爱飙车喝酒逃课劈腿堕胎打架流血,内容算是国产中比较接地气的八卦情书早恋被抓被叫家长离家出走失败最后臣服于高考熬夜学习渴望大学,这些都是再寻常不过的高中生活了,真实得令人忍不住想起自己。
但是,没有一波三折的桥段并不意味着就没有意义,恰恰相反,这样难能可贵的普通人的青春意义深刻。
楼道打篮球被训,迟到时班主任的“你们给我留点工资好不好”的无奈,偷偷掐时间一起走的小心思,年级第一谈恋爱的有恃无恐,高三没有春节晚会的沮丧和放松心情一起玩雪的忘记一切,总是把升学率成绩挂在嘴边的女老师,百日誓师多考一份干掉千人的口号,繁重紧张压抑的高三学习,被父母训斥后的负气离家出走,高考查成绩前一秒的忐忑不安,被录取的狂喜,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大多数人曾经历过的点点滴滴,过后再回头看,也许没有拼命地学习,也许没有表白,也许没有叛逆,所以,我们多多少少都有些遗憾,但依我之见,青春电影的韵味之处,就是让我们再去回味,再去遗憾,再去感慨万千。
《小情书》的魅力之处,不在于情节构造得多么巧妙,演员选择上的仔细斟酌,或者是拍摄角度的选取,而是那份平淡真实。
没有太多的巧合和意外,平淡得就如寡淡无味的生活,真实得就像观者的过去经历,如此,便具有了极强的代入感,没有美国大片的视觉盛宴,温和得只是领你简单穿梭下时光,看见当时的自己。
可这也是最撩拨人心弦的电影,因为其他的影片故事再奇特绚烂,脑洞大开,都说的不是自己。
人的心理特性就是关注自己,所以能让人品味过去的青春片们,最容易吸引眼球,也最容易引人思考。
当然,以上都只是从情节上去品评《小情书》,一部好的电影当然不仅仅是内容契合时代需求,感情真挚就足够的。
整部影片的背景都是旧照片泛黄的颜色,温暖明快又暗含着追忆过去的气息;拍摄角度以平行拍摄为主,不仰视不俯视,显示着这只是一群平凡的高中生,增强了代入感;演员选择方面,选择的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没有当红影星的美貌,仿佛只是现实生活中的同学,进一步增强了代入感。
如此来看,这部影片从内容到色彩的选取,再到演员的安排,都在增强观者的代入感,取得更好的观影体验,遍观他人的影评,几乎都是借此想起了自己的高中生活,当年喜欢的那个男孩或者女孩,这也就无怪乎在青春片评分普遍极低的现状下,这部影片可以评上7.5的原因了。
2017年11月28日星期二
讲述的是高三的事情,讲述的是早恋的事情。
要说高三,我们基本都是经历过的,想想我的高三,好像只有山一般高的习题集和试卷,只有永远都上不完的晚自习和考不完的试,哪里还有时间去早恋去放纵呢?
要说早恋有不有呢,也是有的。
不过我记得那会儿学校好像并没有规定说不允许早恋,而我的班主任老师还说过没有早恋的人生会有遗憾,因而我们好似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就燃烧完了我们所有的早恋激情,那时候总觉得,不需要偷偷的,可以正大光明的早恋好像少了一点什么。
但是在这部电影里面,这个学校抓得还挺严的,不过还是能在其中看到那份属于早恋的青涩与美好。
很喜欢这部剧的女主,还有她和男主演的《暗恋橘生淮南》也很好看。
其实一看青春校园剧,特别是高中的剧,就会想起高中暗恋的那个男生。
所以今天我想讲讲高中关于我暗恋的那些事。
他学习特别好,暂且叫他男1吧,这里还有个女1,现在是男1的女朋友。
那时是高一吧,具体时间我也忘了,考完试,根据老师的安排调座位,我和女1坐,男一1在我们前面坐,这时候我还没喜欢上男1,喜欢男1是又一次调座位后的事了。
在我跟女1做同桌的这段时间我也没发现他们俩有什么,可能是因为还不喜欢吧。
又一次调座位后我跟另一个女生做了,后面坐的是男1,跟女1坐的时候,因为她成绩也很好,所以我有什么学习上的问题时就直接问女1了,调位后,同桌成绩并不太好,所以我一有问题就会问男1。
久而久之,我好像对他产生了一丢丢的喜欢,真的只有那么一丢丢,开始真的喜欢是有一次背书,我们班背书都是站着的,男1的同桌叫我说xxx(男1的名字)喜欢你,我什么也没说就扭过头了,我保证男1肯定知道他说的,这样的情况有两次,其实男1自己根本什么也没说过。
反正有很多一些小暧昧的事,比如他爱到我的水,倒好后把杯子给他时我们俩的手会不经意的碰到,这个动作有那么一段时间,后来不知怎的他就刻意避开了。
中间经过一段小插曲男1坐在了我的右手边,我的右手边是靠窗的,也是个走廊,他就搬了个小桌子坐在了那,我们之间隔了一个小小的过道,当时已经喜欢上他了,却不敢表现出来。
记得那时他过生日,男1在班上的女生缘挺好的,女1和别的女生给他过生日,买的吃的什么的,他还给了我,其实我知道那天是他生日,只是我们俩关系并不好,我什么都没准备,他给了我吃的后,我就想要不给他说句生日快乐吧,然后我就在便利贴上写了句生日快乐,但最终我还是没有勇气给他,到底它还是睡在了我的日记本上。
再后来,老师有排座位了这次一个在教室的最这边,一个在最那边,我们再也没有说话的机会了。
还记得有次他给我传了一个纸条,哈哈哈,是当时我们俩的语文课本拿错了,他问我是不是在我这,其实我早就发现了,就是没告诉他,要么等他说,要么他不说我就留做纪念。
他最终还是拿走了,好在当时做的很近时,他拿我的语文课本划过重点,有他的笔迹。
(微笑)高考完那个晚上我们班聚会,大家一起吃吃饭什么的,吃饭前大家在一起拍照,看着男1和女1拍照,真的挺羡慕的。
其实现在看来那场聚会根本不适合我,因为高中我在班里真的很不起眼,多了我少了我没什么区别,只是想着可能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了。
真的是最后一次,大一寒假高中聚会我没去,以后我也不知道会不会去。
那天吃完饭后我在女1家住的,我女1男1还有一个女2一起回去的,路上我们大叫,也不是就是想发泄。
路上男1说要不要抱一下,女1说跟你们俩就算了,你们俩抱一下还行(意旨我和女2抱一下可以),其实当时我就应该看出点什么,还是没想那么多。
再后来我的高中就结束了。
暑假到了报考的时候,因为在学校时我没买报考时要用的书,就想出了问男1借,当时我在武汉,他要是肯的话得寄给我,但是他不肯,反正理由一大堆,就现在来说只要是喜欢你的人怎样都顺路,我说让他去寄他说那你跟女1说说让她去寄,我还真的去问了女1反正到最后还是没寄。
那时候我就应该想到他让我去问女1时就是在征求女1的意见,是我太笨没看出来什么意思。
到了大学,无意间看到了他和女1是情侣头像,从情侣空间日期来看,是在我们高考那两天在一起的,可是那天在女1家时她什么都没说。
就这样我的暗恋结束了,大概有两年吧或再多些。
补:我和女1高中的关系也还行,那时经常会跟她说一些学习上的事和一些乌七八糟的事,他跟我们班里的男生能很好的打成一片,生日收到的东西是不胜数,当然这与她的人成正比。
现在也偶尔会联系,她也知道我喜欢过男1,是我自己告诉她的,她也跟我说过高中时他喜欢的是另一个男生,但那个男生不喜欢她。
最后,高中真的挺美好的,但我还是不想再来一遍,因为不想体验高考的痛。
但那些除了高考之外的一切都成了我现在做美好的回忆。
(这并不是影评,就当是我看过这类校园电影后一直想说的吧)
情节到最后没有被套路,女主演技真的很好
男主的普通话再练练吧,3星算多了。5分吧。
觉得还是挺戳的
神奇的是橘生淮南的两位主演,那橘生淮南也就是他们第二次合作了。故事其实很简单,和大多青春爱情电影一样,男女主角懵懵懂懂、情窦初开,没有点明在一起,只是些小暧昧。包含学校、老师、家长、社会、学生对高考、成绩、早恋的相同或不同态度和看法…
为了橘生淮南来预热一下 结果好失望啊 不知道这两个人怎么能演出来洛枳盛淮南。
补看,还不错!
在有限的制作格局中,从演员到细节都细致贴切,情节非常利索手法稳健。高度还原高考岁月的青春记忆,趣味呈现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理念。女主的塑造比较成功,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同类题材中达到了惊人的高度,最终都总结在了那件卫衣上-INDEPENDENT。同学群像稍弱,中孝介的歌声很出戏。
怎么能这么低分!!等着我写影评!!!这明明是这几年完成度很高的青春电影好吗!!!
不知道为什么为了橘生淮南第一个预告发出来的这一天来补的电影竟然让我有些失望洛枳是她盛淮南却不像他希望是剧本而不是演员的原因吧毕竟我是那么的期待那个我如此懂得的少女心事
这个海报 咋这么眼熟
全班同学一起给乔梁老师捧场。
情节不狗血!
幼稚,懦弱,我的青春里的感情也是如此。很多地方处理的一般,有点刻板,喜欢最后女主角说我不喜欢你。乔广厚有点惨。故事在高一高二可能更现实一点。也就这样淡淡的,各自有了各自的生活。
无聊,不符合逻辑
高三转学女生为帮助心仪的男主解决恶作剧而与男主哥们成为朋友,却被老师认为早恋而闹大,哥们生病退学,女生拼命学习。男主喜欢上女生,二人高考成功,女生拒绝了男主。这就是跌跌撞撞的青春。
和情书海报几乎一模一样,就多了个男的?还叫小情书?
变态的望远镜抓早恋的老师--内心好,单亲的孩子性格多少有点问题,女主好有心机啊,算计好男主每天上学时间,考的如何和人生成绩并没太大关系,但是高三紧张刺激,纯真傻气真的挺美好
好美的片子
真实的高中生活,不煽情不做作。
想要不敢要,想得不敢得…这里面的班主任和化学老师还是特色很突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