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小尼古拉50周年,法国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最早小尼古拉,是1959年由漫画大师Jean-Jacques Sempé和文学大师René Goscinny携手打造的,现在看到了这个电影,之前的漫画人物形象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虽然电影的人物和漫画的人物表现手法不同,但是整个电影还是生动的,让人时而想到放牛班的春天,时而想到bienvenu chez les chi’ts,或是四百下,有时侯又有Tati的幽默,(有的时候又让我不禁想起张元的看上去很美),总之是很典型的法国喜剧。
电影的开篇出字幕,是折纸做的动画,让人重温了一下Sempé的漫画,Nicolas (Maxime Godart) 的同学Joachim (由Virgile Tirard扮演,这个小男孩是导演Laurent Tirard的儿子),有了个弟弟,他觉得有个弟弟真是不好,他们的谈话影响到Nicolas ,他误会了爸爸妈妈的举止和谈话,他以为他的妈妈怀孕了,他也将要有个弟弟,而且他的爸爸妈妈因为这个弟弟,不要照顾他了,要把他扔掉,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让妈妈喜欢他,用3法郎给妈妈买玫瑰花,陪妈妈去全是女人和女孩的聚会,带着他的一群伙伴到他家,为了讨好他的妈妈给家里打扫卫生,接着还有一连串的误会。。。
Alceste (Vincent Claude)是其中最胖的小孩,他最喜欢吃,什么时候他的嘴里都会有吃的,在体检的时候,在称体重的时候,医生说手上拿着吃的不能称体重,他就一口把手上拿的吃的给吞到了嘴里,谁要是拿了他的吃的,他就和人家急。。。
Geoffroy (Claudes Vaillant)的家里最富有,他的父亲会给他买任何他想要的东西,而他在做看图测试的时候,他的脑子里也全都是父亲的车,父亲的船。。。
Agnan (Damien Ferdel), 他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他带着眼镜,一脸的书生气,他总是说不能打戴眼镜的小孩,在体检的时候,测视力,摘下眼镜的时候就会有人打他,他最喜欢向老师告状,他总是抢着回答问题,他总是会晕倒。。。
Clotaire是班里成绩最差的学生,他的记性不好,总是紧张,当他回答出来巴黎有什么河的时候,全班同学都会为他欢呼。。。
Marie-Edwige片子里唯一着墨的女孩,她漂亮,但是不是男孩喜欢的女孩,她玩纸牌的时候耍赖,给Nicolas化装穿上女孩的衣服。。。
当然片子里还有很多可爱的大人,Nicolas的爸爸(Kad Merad)妈妈(Valerie Lemercier), 学校里的女老师(Sandrine Kiberlain), 当然还有那些来客串的老一辈法国喜剧明星Michel Galabru, Gerard Tugnot。。。
还是传统的法国喜剧,还是法国喜剧的传统,只是让我们忘掉烦恼,在电影院里,一起笑到爆。
最欢心男朋友,梦想成为自行车冠军却总是被罚站的克劳岱,他咋那么逗呢,尤其是他无辜的眼神,无论是课堂上被叫醒,还是体检时的“不是我画的”。
最富态男朋友,亚斯特想当大官就是因为好吃好喝,小胖总是憨憨的,翠绿翠绿的苹果啊,咕叽咕叽还嚼呢,哈哈。
最有型男朋友,富二代杰夫,没仔细数他一共换了多少套衣服,那太空装除了过于隔音和没有除哈气设备以外,真是很完美的型男潮服。
最威武男朋友,长大要当黑道的奥德,小眼神儿一瞅一瞅的,小雀儿斑一抖一抖的,凶相毕露那不是盖的。
最喜剧男朋友,希望跟老爸一样成为警察的鲁夫,偷学教导主任的怪脸,豆豆先生让他学的还真是像,一张脸天生是用来捏捏的。
最聪明男朋友,全班第一名老师最爱同时也是其他同学最讨厌的大蟑螂阿南,聪明劲用在别的地方也很给力,比如那盒巧克力。
最淘气男朋友,我们的主角小尼古拉,我深深佩服他分配组员组长时的表现,这小子从小就有领导才能,升职加薪将来应该强过他爹,怪不得能带领着以上一群小男朋友淘气到底。
唉,这辈子寻不着这么可爱的小男友,也要生一个这么可爱的小男友,完全相信这片子会是8到80岁女性通吃的菜。
好久没有看过这么充满童趣,又不刻意搞笑,但却让我笑到腮帮子痛的集荒诞幽默于一身的电影了。
没有任何低俗的笑料,一切都富含孩子的逻辑,自成一格的让你忍俊不禁,说实在话,我真的废了很大力气忍住才没有大笑不止。
这群小孩的衣品真的太好,不管是校服还是便服,不管是家贫还是家富,都穿的很有自己的审美,符合身份和性格,特别喜欢短裤下面长袜的可爱装扮。
这群淘气的小伙伴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
和剧中人一样,我从小就试过离家出走,而且,完全是出于对远方的向往。
三岁时有一天我在家门口玩,突然看到一生中最美的一辆红色的车停在我的眼前,而且没有丝毫要开走的迹象,我猜想估计是特意来接我的吧?
于是我就不请自来的上了车,一路开去,看了一路的风景,现在都还记得内心的欢畅:原来有这么多好看的地方啊。
直到车上突然上来一个人,他认识我,我不认识他,说:乖乖,你怎么在这里啊?
然后大笑不止的把我抱下了车然后送回了家。
后来才知道,那是一辆消防车。
而他,是我爸的老朋友。
长大后才知道这个故事原来是那么的惊心动魄。
和剧中人一样,我的小伙伴特别多,而且也特别义气和给力。
小学时有次我家要晒枣子,因为有人走亲戚,给了我家带了很多,于是我就吩咐六七个小伙伴分别把枣子拿出来放到不同的簸箕上,然后端到阳台上,结果非常省事儿的是,根本不用那么辛苦的晒和收,小伙伴一下午趁着太阳好把所有的枣子全都吃完了,没有留下任何麻烦给我。
只是他们走后奶奶小声和我说:下次我们还是自己晒吧,而爸爸妈妈回家后听了,只是哈哈大笑,什么也没和我说。
有次我腿受伤了,爸妈问我什么原因,我说和小伙伴玩游戏的时候,被推了一下跪在地上,是我最好的朋友,完全不疼,过了几天一看,膝盖上竟然流脓了,很麻烦。
爸妈说那我们也不找你朋友爸妈了,但一定要和她说以后不要随意推人了,我说好的。
此后,小伙伴六七人每天轮流背我下五层楼玩,烧烧自行车棚的牛毛毡,偷偷对面公安局果园的橘子,反正我跑不了,就当看风的人。
我每次劝他们手下留情,也没人听我的。
后来奶奶告诉我万一出火灾了那就太可怕了,橘子要吃应该自己买。
再后来,我家买了新沙发,第一天就请大家去我家里玩,大家都没见过那么漂亮而且弹性好的沙发,于是一下午所有人都在测试我家沙发的承重力,在沙发上弹跳不止,玩的开心的像疯了一样。
晚上爸妈回家,发现沙发已经失去了所有的弹力,爸妈没有发脾气,把沙发默默处理搬走了,然后平和的对我说:以后不要再这样了。
现在想想,爸妈真的是太克制了,而我也吸取了教训,再也没有从事过离家出走,找朋友晒枣子,烧牛毛毡,偷橘子,跳沙发等不良活动。
再后来我长大了,和朋友们各自天涯。
而长大后,有次和前同事一起吃午饭,她三岁的可爱漂亮明亮的儿子因为不愿意吃饭,被她连抽了三个大嘴巴子,孩子大声哭喊着:妈妈不打我,我吃,我吃。
我的眼泪立刻在那一秒委屈的无法控制的奔流直下,内心实在是无法接受任何的体罚,因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爸妈都没有动过我一根指头,我不也是很良善温暖的长大了吗?
小时候我也很调皮啊😝本来和那个前同事关系很好,电影书籍每天聊很多,但是这件事情以后,我们这几年来就默默的失去了联系。
作为教育界从业者,我最见不得小孩子受委屈和遭到不公正的对待,因为他们根本无力保护自己。
如果是不太配合的学生,我会花更多的时间,给予更多的注意力和关怀,解开大家的心结,还没有拿不下来的案例。
教育本来就是一颗心撼动另一颗心,从来毫无捷径。
虽然很难,但我知道很值得。
我其实一直很喜欢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孩子,他们往往是最有创意的一群人,小脑袋里总是装满灵动鲜活的奇思妙想,仔细了解一下,你会很惊喜呢。
而你一旦说服一个反叛的小精灵,他们可是会对你死心塌地,永远追随的呢。
只要我曾经帮助过一个灵魂,我都觉得我的工作很值得。
毕竟,我可是个一个6岁都知道自己要做老师的人呢。
剧中代课老师对学霸的羞辱和其他学生的管教方式,简直让我窒息,而原本的老师,对孩子们的体贴关注,因材施教,尤其是对于塞纳河这个知识点的深埋方式,让我忍俊不禁。
遇到一个好老师真的是一生的幸运,因为我曾经遇到过,所以我希望我也是一个。
多棘手的事摆在眼前,小孩子永远有办法。
大人的世界像是个不透明的盒子,孩子们试图打开探知里面的秘密,却顾忌自身的胆怯与弱小。
但是天使毕竟是天使,千方百计,总会有最单纯的解决方法。
当世界围绕这几个小灵精一起转的时候,我唯有捧腹大笑来表示对他们的爱啦。
如果不算比利时法语区的丁丁,永远长不大的“小尼古拉”和“小王子”,可算是法国最著名的儿童文学形象,就连萨科奇总统当选时,都被冠以“小尼古拉要去爱丽舍宫了”的戏语,其在法国人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终于在他诞生的半个世纪后,这个绘本上活泼好动,总是有些怪点子的小学生被搬上银幕,引来法国人再一次的怀旧热潮。
此部电影真人版的问世,影坛全明星阵容的友情出演,媒体争相设专题报道,电影的大幅海报随处可见,法国人似乎又回到了那无忧无虑的年代。
纯情的手绘年代 《淘气包小尼古拉》的故事诞生于战后,五十年代的法国,社会体系已经恢复,正在准备政治稳定后经济腾飞的“黄金年代”。
1959年3月29日出版的《西南部星期日报》上,由故事大王勒内·柯西内和插画大师让-雅克·桑贝共同创作一个短篇故事“复活节彩蛋”,诙谐的短文,配上生动亲切的插画,一经推出,便深受读者好评。
这是小尼古拉第一次与读者见面,在大家强烈要求下,柯西内再写续集,几个月后发表在另一家报刊《飞行员》上,由此一发不可收拾。
这份新生的报纸,也就成了小尼古拉的胡闹乐园,正如同埃尔热的《丁丁》杂志一样,柯西内同时担任着主编,领着孩子们发现世界,直到他突发心脏病去世的前两年。
在此之后的六年里,打着领带,套着红背心,身穿西装小短裤的尼古拉,伴随着读者身边,一同长大,几乎每周都定期出现在报纸专栏里。
在柯西内和桑贝的整个合作生涯中,一共完成了两百多个故事,出版社陆续结成五本书,几十年来不断的续写重印,成就了与“小王子”齐名的儿童形象。
沿着三代法国人的成长轨迹,小尼古拉和伙伴们的淘气和善良,在两位作者的笔下显得真实不带夸张,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无数粉丝。
中国也曾翻译引进,出版百万册,由此可见,好的儿童文学经得起时间考验,也能超越文化的隔阂。
书中关于孩子们的描写太准确了,让大人们忍俊不禁的细节,来自于桑贝儿时的课堂轶事。
他当初揣着几张纸片来到巴黎,邂逅了刚从纽约回来的柯西内,可曾想到两个心中充满激情,又都有些口吃的大人,会为孩子们带来如此多的欢乐。
关于儿童题材的作品,国内知名的就是前些年的《快乐星球》,但是总感觉不够幽默,台词设计上说教太多了,有教育宣传片的嫌疑,这大概就是国产的特色了,幽默归幽默,该严肃的一板一眼还是不能放松……法国的尼古拉幽默起来简直就是一气呵成,连老师古板的说教都让人忍俊不禁,孩子们天真活泼的形象总使人难以忘怀。
与之齐名的《小王子》也同样成为了法国儿童文学的代表作。
回到国内,鲁迅笔下的闰土阿发,流浪的三毛,小兵张嘎,司马光等等,都是很经典的形象啊,但是为什么总是感觉很不一样,也许是中国的儿童题材都诞生在特定的背景中(战争国家道德礼仪),给人太过于沉重的感觉,儿童天真烂漫的形象塑造就慢慢不成为了重点,或者说这种儿童形象是在成人的角度思考的,没有真正从儿童的第一视角出发,体现儿童的真实想法……
因为绘本大师桑贝(Jean-Jacques Sempé),所以要看《小淘气尼古拉》。
其实五年前香港中央图书馆陈列过桑贝漫画真迹,但是谁会记得这个展览呢?
一些事情转瞬就被人遗忘了。
那为何我要记住呢?
还是电影《小淘气尼古拉》将一些尘封的记忆端到我的面前让我仔细看。
《小淘气尼古拉》本是家喻户晓的法国漫画,桑贝绘图,勒内.戈西尼(Rene Goscinny)负责创作。
电影和漫画的主角尼哥是个小鬼头,不笨也不特别聪明,在中产家庭长大,像无数平凡的纯真小学生,在他身边是一班性格特征鲜明的同学(《小淘气尼古拉》跟另一法国校园电影《放牛班的春天》[Chorus,2004]的最大不同,就是前者让你笑,后者让你哭;前者重点在学生,后者在老师。
)——最蠢的Clotaire,年年考包尾;胖胖的Alceste,常常吃东西;最富有的Geoffroy,生活很奢华;最醒目的Agnan,老师喜欢他,但同学都觉得他是告密者;刚刚有一个弟弟的Joachim;样子怪怪的Rufus;好勇的Eudes等等。
在我们的记忆里,准能找到一个类似的旧同学。
《小淘气尼古拉》好看,就是因为亲切、平实、明朗,合乎人之常情。
Joachim父母生了一个弟弟,他和一班小朋友就七嘴八舌说父母行为异常,出现林林总总怪现象,尼古拉于是提心吊胆,暗暗观察父母,判定父母应该会生弟弟,自己愈来愈敏感。
此时,课堂里老师教大拇指的故事,尼古拉就怕父母不要他了,将他丢到森林里。
尼古拉立刻想讨好父母,希望他们回心转意,于是自动自觉做家务,结果又闯祸了。
《小淘气尼古拉》的笑料就缘系于一个无中生有的幻想、不期而至的「弟弟」,驱动尼古拉与父母有异于平常的交往,日常的家庭生活就增添许多特别趣味。
而在学校中,有趣的事莫过于突然的改变——Clotaire最笨,老是给老师罚企,Agnan最聪明,总能够答复老师的问题,有一天,代课老师来了,平日的秩序就倏忽倒置了,Clotaire得老师赞许,Agnan反而要罚企。
另一天,教育局的人来了,向学生问一条很简单的问题(哪条河流经巴黎呢?
),偏偏就问中Clotaire,一众师生眼见要当众出丑了,Clotaire又偏偏答对了(塞纳-马恩省河!
),学生即刻狂喜拍掌欢呼,令教育局的人摸不着头脑。
不错,日常、异常与反常正是《小淘气尼古拉》一片玩不尽的喜剧元素。
再细数下去,《小淘气尼古拉》还有许多笑料呢,譬如那一窝据说能令人力大无穷的汤,又譬如Geoffroy穿着宇宙飞行服服驾驶劳斯莱斯,在街巷里险象环生。
我知道是说不尽的,而最教人惊喜的莫过于尼古拉在片末、经历了许许多多怪事以后,不经不觉长大了。
尼古拉没有得到他意料之内的弟弟,但他却获得了一种个人才能,就是——说笑!
他发现了令人高兴发笑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啊,于是电影又回到起初,作文堂里老师吩咐的题目正是:我想长大后成为怎样的人,尼古拉找到自己的志向了随即动笔疾书,而我相信由此开始,我们才有漫画《小淘气尼古拉》和眼前令人回味的喜剧电影。
叔叔:喜欢小妹妹吗?
尼哥:实在很难说。
她现在又无牙齿又无头发。
叔叔:但她很趣致?
尼哥:有趣?
她现在又红又皱皮像只腌红辣椒。
两眼无神,口水不停流。
大家说她会笑,简直是笑话。
她只会流口水。
我要弟弟,但是妈妈在医院抱了这个回来。
我实在不明白。
而且她周身肥肉屁股都有四个。
早知宁可要只小狗。
我笑了......他的纯真世界,简简单单,美好纯白。
很早就下载了,一直存在移动硬盘里没看。
要不是今天网速不给力,我也不会看它。
以前有看过一点点,但是可能是心情的原因一上来就觉得挺幼稚,没看下去。
今天发现,一模一样的开头,今天的观看却无比轻松幽默。
影片一开始以老师的题目引出话题,一一介绍了尼古拉的小兄弟们,印象最深的是那个特能吃的小胖子,站在大肠前面,向尼古拉介绍各种好吃的,甚至猪鼻子,我是没吃过。
影片里的几个小人物都很有特色,爱睡觉眼睛又特别大的小孩,那个一直被罚站的,忘了叫什么名字,最后的莱茵河,全班为他欢呼,终于能答对一道问题了。
还有家里很有钱的变装男,体检的时候看到什么都是爸爸买的东西。
最有趣的还属尼古拉丰富的想象力了,这是一个弟弟引起的闹剧吗,哈哈。
最后以小妹妹的出生,尼古拉作文的首尾呼应结尾。
是一部不错的治愈型电影。
推荐。
一部让我开心到哭的电影。
听到了叽叽喳喳式的法国浪漫,幽默,对活充满了热爱,就像这部电影所表达的一样。
影片让人回想起了童年的种种美好和无忧无虑,看到了孩童之间天真烂漫的友谊,是如此的扣动心弦。
人们生活的是那么的惬意,不觉让人向往。
和《两小无猜》一样的色彩鲜明。
你可以看到小主人公穿着那件玫瑰红的毛背心凸显在一片灰色的校服中,看到欧式优美的街道,房子,花园,还有校园。
在看完后,不觉产生失去后隐隐的悲伤,产生对于主人公的羡慕和向往。
它把生活描绘的如此美好,却更加对现实失落。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0421北影
沿着老塔的脚步走来,往凯鲁亚克的方向走去。
好的意境只是一部好电影的一半,一定还需要有好的故事。2024北影节看了2/3逃跑打卡。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不是我的菜,太闷了……中间忍不住合上了眼醒过来还是风景定格orz
我的冲动被扔到无人之地了
给低分吧,不合适;给高分吧,不值当。感觉父女俩太i了,其他人也陪他们一起i。或许影片就是想广袤空旷的空间之上,构建/展现这样一种人与人疏离冷漠的关系?
#BJIFF2024#听沙丹忽悠 有点冲动的选了这个片子 大家都在不明所以的刷豆瓣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壮阔,苍凉,颓败。很contemplatif的影片,摄影加分,但不适合困的时候看。
文艺少女和她爹的流浪之旅俄罗斯滤镜八米,我已经开始看个老毛子就觉得帅了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8.5/10 极其强大的情感洪流,萧瑟荒芜的广袤土地孕生若即若离的依连关系,在每一次凝视下冲发,刻印在孤独的内外隔阂间。@14th BJIFF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
3.5
BJIFF 240421 / 不懂,不喜欢,再也不看你们文艺逼深爱的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