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柏林孤影

Alone in Berlin,Jeder stirbt für sich allein

主演:艾玛·汤普森,丹尼尔·布鲁赫,布莱丹·格里森,米卡埃尔·佩斯布兰特,卡塔琳娜·舒特勒,路易斯·霍夫曼,尤韦·普罗伊斯,拉尔斯·鲁道夫,雅各布·马琛茨,约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法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柏林孤影》剧照

柏林孤影 剧照 NO.1柏林孤影 剧照 NO.2柏林孤影 剧照 NO.3柏林孤影 剧照 NO.4柏林孤影 剧照 NO.5柏林孤影 剧照 NO.6柏林孤影 剧照 NO.13柏林孤影 剧照 NO.14柏林孤影 剧照 NO.15柏林孤影 剧照 NO.16柏林孤影 剧照 NO.17柏林孤影 剧照 NO.18柏林孤影 剧照 NO.19柏林孤影 剧照 NO.20

《柏林孤影》剧情介绍

柏林孤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由法国家喻户晓的俊男级跨界导演文森特-佩雷斯执导。1964年出生的佩雷斯,在上世纪80、90年代曾红极一时,主演的经典作品包括了《芳芳》《玛戈皇后》等等。佩雷斯很早就显示出了导演方面的才华,1992年和1999年有两部作品入围了戛纳国际电影节的短片单元。2002年,佩雷斯拍出了长片处女作《天使的肌肤》,2007年又执导了《秘密》。本片是佩雷斯投资规模最大,也是第一次入围A类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作品。 《柏林孤影》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柏林。工人阶级夫妇奥托和安娜把自己唯一的独生子送上了战场。不幸的是,儿子在惨烈的战争中身亡。这对夫妇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纳粹党的极权统治。很快,他们的行动被发现,受到了盖世太保的追捕和威胁。这部以小视角反映大主题的二战题材电影,吸引了不少重量级明星参演。曾以《霍华德庄园》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英国演技派女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天堂旅行团猎杀清单热血高校逆袭人生守婚如玉如果重来一次要案组雷霆出击行棋无悔谋杀派对毒镇满满喜欢你妙警贼探第五季城下町的蒲公英赔率春申君狮城奇案之罪案现场拂晓的尤娜独家记忆番外之相信爱合法入侵亡命之徒教场荒岛余生「得到我」~追忆篇~小茜当家苏格拉底先生全世界最好的你欢迎来到切彭代尔斯白河警事来了天堂城

《柏林孤影》长篇影评

 1 ) 感 - 柏林孤影

希特勒时期,德国的一对夫妇失去了儿子,儿子是死在战场的,儿子被希特勒抓去当兵,这对夫妇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开始勇敢的站出来反对希特勒政权,通过写卡片的形式,把不满都写在卡片上,把写好的卡片放到柏林的每个角落里,让大家能够产生共鸣,让大家能够一起发对希特勒,最后虽然被抓住了,夫妇都没处死了。

但是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不仅仅是希特勒政权的残酷和不人道,也要教育我们的是,做事情一定要朝着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去做,千万不要知道错了,还是埋头去干,那样做显示的是你的愚昧和无知,是你的无能,并不是你的宽容。

 2 ) 战争的名字叫“野兽”

这是我第一篇正式向的影评,看了下豆瓣上本片只有6.4的分数,我会打7.5分吧。

因为和战争有关的大多都很沉重,所以和二战有关的影片看的实在很少。

电影总体给我的感觉:前大半段平淡且零碎却不凌乱;后三分之一略感压抑。

战争就像一只喜怒无常的巨型野兽,生而与野兽相伴的人类,不知哪一天因为触怒了它敏感的神经就会被咬的体无完肤。

男主奥图和妻子一起过着平凡的生活,每天的生活平淡且规律。

除了在为战争做着准备的工厂做工头和唯一的儿子被征召去了战场之外,和我们绝大多数人一样。

故事的开始从一封来自战地的信开始,安娜打开信之后颤抖着身体对奥图说:我们的儿子,阵亡了。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安娜虽然内心痛恨战争、痛恨纳粹、痛恨希特勒,可她却在慢慢接受儿子因为战争而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这个事实。

包括她后来去散播小卡片的时候,看到了儿子的战友从战场回来,心里并没有不平,眼里只是充满了自己儿子未归的惋惜。

和妻子不同,我个人认为奥图的心里变化过程是从内心潜意识的不想接受、逼迫自己接受、到无法接受,转折点在上级说完“元首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命令”,奥图说出“还有比捐献自己儿子捐的更多的吗?

”what more can a man donate than his child?说完之后,全场鸦雀无声。

这也是全片最感动到我的地方。

作位一位父亲,奥图将儿子送往战场,也将儿子送往了天堂,因为战争的大环境他无法拒绝,但他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无法接受的。

再往后就是探员根据多年的经验,抽丝剥茧想抓出这个散播小卡片的“淘气鬼”,可因为这个专治、独裁的元首的恐吓,原先根本不用死的邮递员前夫也自杀了。

是啊,探员怎么会想到连元首都称之为“淘气鬼”的家伙,居然要以命来偿还自己的恶作剧。

最后奥图因为一次失误被抓,探员向元首请示完,几位首领一起用酒杯砸向这个把自己儿子生命献给了国家的男人,探员的世界观瞬间瓦解。

我们都是为你想要的战争而为之流血流汗的人,我们忠贞不二,而你——我们敬爱的元首啊,却只把我们作为你发动战争的螺丝而已。

大部分人只能看到战争的胜利与失败。

你败了,你就永远没有说话的资格。

而很少有人在意在战争中失去亲人,失去家园,失去原本平平淡淡的一切的人们。

“人民永远是战争的受害者”。

二战在希特勒残暴的专政中走向失败,也是必然的。

最后因为奥图和安娜伏法,死刑也不可避免。

奥图死了,安娜死了,探员也自杀了。

留给柏林人们的是267张来自一位父亲对战争的愤怒和无可奈何。

 3 ) 看着难过

很真实 很现实有人看怎么不舒服了?

是你没有沉浸其中,当然也许你压根不是一个小市民。

有人觉得德国题材片讲着英语很违和,也许他是德语专业户吧,我们还不是从下看着配音译制片长大的?

演员原版更能帮助你体会他们的真情实感吧?

很容易就被片子吸引,对于战争的恐惧,不见硝烟的恐惧,战火纷飞的年代,谁都容易被洗脑被操控,谁又在乎你,在乎你的感受和愿望呢,而你又是那么的无助。

沉下心体会 你会发现虽然没那么多刺激,但你却紧张的要命,各位主演都做的十分到位,警察最后的抉择也表明这些小卡片是深入人心的,干扰到了他,也会干扰到人民大众的。

半夜看这部片子感觉很伤感。

 4 ) 如果1个人可以影响18个人

我本来期待,警察小哥问Otto你写了多少卡片的时候,Otto 的回答是1000+。

但是,并没有。

导演用286张卡片显示了小小的一个人,在大的社会局势和历史背景面前的微小。

是微小,而不是渺小。

还有18张照片,去无踪影。

我们用10这个概数来计算,如果1个人可以影响10个人,这10个人分别可以影响10个人,按照这个倍数递增的话,只需5阶,就有10万人被影响。

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的概念,现实情况必定比这惨淡许多倍。

但是,无论如何,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许多事情的走向,也许改变了某个人的命运,也许改变了一个国家。

这就是“人民的力量”。

人民是“善”的,也是“恶”的,导演把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的嘴脸,刻画的十分生动。

打着正义旗号赶走闯入私宅的抢掠者的小卫兵,转脸和自己的父亲就开始扫荡犹太老妪的家;冷酷无情的法官悄悄地把犹太老妪转移到自己家里保护起来;朝夕相处的邻居,看见老奶奶跳楼身亡,就伸手偷走了她的手链;诸如此类等等......不过这里想多着一点笔墨的,是电影里一直在和Hampel夫妇演对手角色的Daniel。

且不说Daniel是我特别喜欢的演员(哈哈哈)他在电影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完全不输Otto和Emma两位老戏骨。

影片最后的一声枪响是整个电影积压在他身上的情感的一个出口。

你可以想象用缝衣针去扎一个紧绷着的气球,这样的画面。

如果把他看作是一个气球,那么上交到他手里的276张卡片好似是足量的气体,一直不断地往他的心里加压——这就是最直观的改变。

他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导演让他聪慧(不得不说,办案分析很有道理呢)、骄傲(专业性的骄傲)、凶残(杀了错抓的人)、果决(抓了夫妇两人)。

这些品质,不得不说,真是第三帝国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正是Hampel夫妇的这286张卡片,让他看到了希特勒政权的独裁性质,也让他看到了绝望之所在,最后以自杀告终。

286张卡片,居然其中的278张都被捡到的人上交了。

——这是绝望286张卡片,有18张没有被上交。

——这是希望绝望和希望,这正是我们走在人生道路上不断相遇的两个词。

中国人讲绝境逢生。

有点儿意思,要坚持。

也许在时空的某条历史线上,Dainel是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开始利用职权拯救民众或者犹太人的角色。

我相信,在二战期间,这样的人也不只一两个。

这也许,也算得上是一种希望吧。

Hampel夫妇并不孤单。

德占区大大小小的地下组织数不胜数,有很多人为抵抗法西斯主义牺牲。

谨以这些没有什么意义的文字,像那些曾经为了人类平等自由而牺牲的人们致敬。

也像不断争取加泰罗尼亚地区独立的人们致敬。

ps Daniel Brühl居然是加泰罗尼亚人!!!!

~德西混血~巧嘞~

 5 ) 有佳句,无佳章

  《Alone in Berlin》确实没拍好,剧本问题最大。

  原著是大部头,承担线索功能的主要角色就达五六人之多,再辅之以十数位次主要角色,编织成一张足以表现战时柏林各阶层精神状态、思想认识的恢弘网络。

在短短一百分钟的电影里再现原著风貌是不可能的,因此,剧本必须围绕影片主创欲表达的核心意图来对原著情节加以取舍:是谱写一曲歌咏平民英雄的史诗,还是创作一部有历史质感的惊悚罪案影片?

是关注个体,还是塑造群像?

  一方面,影片保留了原著中Quangel家所在公寓楼的所有住户,这传递给我它想尽可能展现当时柏林市民对纳粹态度的多样性的信号,然而另一方面,影片却没有涉及书中占有相当篇幅的地下抵抗组织的相关内容,因拒不入党而备受迫害的Eva也仅仅只是个邮递员而已。

一方面,影片把原著中Enno和Emil的情节线删减殆尽,把Escherich的破案过程加以压缩、简化,从而使Quangel夫妇成为统领全片的绝对核心,看似是要专注于他们螳臂当车般的悲剧性壮举,可是另一方面,影片对Otto、Anna的个性、心理却着墨甚少——他们确是孤僻、内敛的人,但原著中并不缺少可用于多层次丰富他俩人物形象的绝佳素材(如一开始他们经受丧子之痛的不同表现,夫妻二人从隔阂走向融洽的经过,以及终章两人被捕后的情状种种),可惜电影几乎将其全部舍弃。

这些在意图上彼此矛盾的取舍,导致看完影片后,我对导演想实现的效果一头雾水。

  剧本的另一个问题是,主要角色行为的铺垫没有作好,这或许也是由于对原著情节加以取舍时有矛盾、犹豫之处,花费了太多创作精力与银幕时间在那些回顾时发现其实本就无力承担剧情意义的角色上。

比如邮递员Eva、Persicke一家,他们在影片中的稀薄作用使他们没有作为有名有姓的角色存在的必要,也就更不用提什么在工厂里与Otto不对付的“党代表”了。

Enno的出场时间简直以秒计,完全可以把他和Emil合并,以Quangel家邻居的身份偶尔出现,给Escherich的侦破工作增加些许曲折即可(不过,书中的Enno和Emil非常经典,如果哪位剧作家在改编剧本时,把他们作为明线,把Quangel夫妇作为暗线,那么我一定给他点赞)。

Rosenthal太太的存在如果只是为了塑造法官Fromm,以及为Escherich提供一只鸟,而法官Fromm的主要作用也只是在最后探访时让Anna得以闭眼想象Otto的陪伴,那么在这两位身上花去这么多时间,实在是过于奢侈了。

(看电影时有个明显的感受:影片后半段的节奏好于前半段。

这是因为在后半段,剧情收束到几位主要角色身上,一来不再有杂乱无章之感,二来也不用费心去“照顾”次要角色游离与剧情主线的生活,而且谢天谢地,Anna终于离开了那莫名其妙的“工作”。

)  影片把这些次要角色们蜻蜓点水般的捋了一遍,远未达到展现时代众生相之目的,却牺牲了梳理主要角色行为逻辑的时间,在我看来是得不偿失的。

Escherich已经算是本片中非常立体的角色了,但即便是他,杀人与自杀这两场重头戏之前的引导与铺垫都是很不到位的,这甚至使他的行为转折显得有些突兀。

原著中,Escherich是个脑子活络但对政治不感冒的警察,自豪于他的专业能力与职业操守,所以杀死Enno才会令他遭受那么大的打击:这是他第一次违反法律。

此后,他由自信变得自疑,进而变得“软弱”,也正是因此,Otto在狱中钢铁般的坚强才会给他那么强的震撼,以致举枪自尽。

  电影没有强调Escherich一直以来对自己能坚持“奉公守法”的骄傲,也没有采用足以表现Otto坚强不屈的有关情节,那么它如何解释Escherich在杀人后和自杀前的心理轨迹呢?

影片的应对方式是,把Escherich“人道化”和“政治化”——它给Escherich加了两段情节:在Rosenthal太太自杀后,他放走了她家笼中的小鸟,是为“人道化”;在Otto被处决后,他颤抖着手拔下地图上的小旗,无比痛惜地摸着Otto那些明信片喃喃自语“I read all your cards”,“惺惺相惜”的同志情谊扑面而来,是为“政治化”。

作为一名狗血爱好者,其实我在感情上非常喜欢这两段情节(不怕丢脸地承认,Escherich说“I(重音!

) read all your cards”时,我都感动得哭了),然而在理智上,我还是认为用它们来解读Escherich的所作所为不怎么站得住脚。

  我一直觉得,绝大多数观众是有与影片主创的意图相呼应的心理倾向的,他们会下意识地去迎合影片主创想要实现的影响效果,仿佛害怕会辜负后者的信任似的。

本片的问题是,主创的意图过于模糊,不是那种与生活真实、情感真实相对应的“健康”的暧昧,而是一种让人不太舒服的主观的不确定感和某种难以言说的不一致性。

观众就好像孩童面对喜怒无常的父母:我知道他们爱我,但我不知道我怎样做才会令他们满意——我知道编导们是用了心的,但我不知道他们在这一刻、在这一刻、在这一刻想唤起我怎样的思想感情,我感到自己无法契合编导的期待,因而有些无所适从。

  本片虽非佳篇,然仍有佳句。

观影过后,心里的感受不会是愤怒或无聊,而是遗憾:本可以拍得更好的,可惜了……  (通篇都是批评,却打了四颗星,一来是因为实在讨厌《La La Land》,所以最近看的电影,只要在我心里好过它,便是四星起评,二来也是因为看的时候毕竟洒了几滴眼泪,星给得太少,对不起自己付出的感情。

 6 ) 《柏林孤影》影评:可信的表演

布莱丹·格里森和艾玛·汤普森在这部纳粹时代的影片中尽了最大的努力。

在《柏林孤影》中,艾玛·汤普森和布莱丹·格里森用德国口音演绎了真实的人类磨损。

文森特·佩雷斯的指导有点蹩脚。

摄影是标准的纳粹时代的去饱和——好像新闻片决定了那个时期的分量和色调。

汉斯·法拉达的这部基于事实的小说讲述了安娜·昆格尔和奥托·昆格尔这对命运多疑的抵抗组织夫妇在战争期间在公共场所秘密散发反希特勒卡片的故事,剧本有时也很平淡。

但两位主演都尽力了。

丹尼尔·布尔则是第三位主角,他在片中客串了一个矛盾的警察调查员,渴望表现出仁慈,但在“比他强的人”的逼迫下,他没有表现出仁慈。

By:Nigel Andrews

 7 ) 战争,从来都不能真正地消弭仇恨

如题我们有时说“以战止战”,但现实中更多的往往是因战生战。

战争是对人类弱肉强食天性的妥协,因此,它便成为了仇恨与对立绝佳的滋生之处。

故事的男主与女主热爱着他们的国家,也深爱着他们共同的孩子。

对于他们而言,孩子是他们除了国家之外的一切。

他们将自己一切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祖国:他们将孩子送上战场,只因为有一个人曾许诺带给他们和他们的孩子尊严与和平。

(天下送子参军的父母不外如是)也正因为此,当孩子在前线白白牺牲,而自己的国家也在节节败退时,他们曾经相信过的一切都无比的像一个谎言。

深爱的人失去了,信仰也不复存在。

当一切都灰飞烟灭,自己的生命似乎也失去了意义。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

’ 孟子如是说人们愿意追随领袖,是因为他们所描绘的光明图景。

当人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却发现并未换来应有的回报,便会质疑道路的合理性。

孟子反战,正是因为看到战争可能带来的民不聊生。

对于那些无意义的战争,往往反对的声音也越大。

即使是以正义的理由发动的自卫战争,也难免会受到后世一些人的批评。

奥托与安娜的所谓“义举”,要是较真来看,也恐怕是泄个人的私愤居多。

他们在发放卡片时真的抱着“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战争”的思想吗?

我想未必。

但我想,作为领袖,在发动一场战争前似乎就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真的有绝对的把握不让支持我的民众们失望吗?

一切无非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要赢得战争首先要学会争取人心,而这其中最忌讳欺骗。

再顺带一想,发起战争后,国家的命运便不再由自身所掌控。

面对前线的节节败退,是破釜沉舟,还是乖乖投降,两者的代价对于本国的人民来说,似乎差别也没有那么大。

是战,国内已经反对声浪四起:是降,君不见一战后的德国、二战后的东德?

 8 ) 柏林孤影

故事一开始是顺序写的,但是我一开始以为是倒叙,因为它讲述了一个年轻战士,就那么一枪声响,就是倒在地上,长眠于世了。

但是没想到他就是这样子的开头,然后接着写这个年轻战士的父母因为失去了他,而觉得活在世界上没有了意义,他们想做一些对这个世界上有意义的事情,就发生了之后的事剑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去写卡片,想要唤醒民众的人性,然而最终200多张卡片只有18章没有,是主动上交给警署的,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人都只是不想牵连自己,只是做一个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但是最终还是影响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害死一个无辜的人的直接执行者,他就是那个警察,一个有文化的警察在所有的高官里面相当于是唯一一个还有一点文化,有人性的人,为了自保,枪杀了一个无辜的人,还把那一对失独的父母给抓起来了。

然而也就是这么一个警察,他是唯一一个看完了200多张卡片的人,除了那是没有看到的,18张。

最后一幕是警察把那200多张卡片从窗台往下丢,随着一阵枪声,他也离开了人世,然而,在然而那些片却从来没有停止过降落,这寓意着这种思想已经传播到人们之中去了,就是永远不会消失,不会因为现实的消失而消亡

 9 ) 反派的人性救赎

这部电影看完之后,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奥托和安娜夫妇。

而是那位负责调查“淘气鬼案”的纳粹警察——埃舍里希。

从他决定放走那位被冤枉的嫌疑人,女邮递员的前夫开始,我就感到,这个人内心深处的良知并未泯灭。

再到后来,在党卫军上校办公室里的那场戏,让我的这种感受更加深刻。

我相信,埃舍里希在面对着比自己无论从地位还是权力而言都高出很多的上司时,能够说出:尽管您是我的上级,但您并非一位刑事调查方面的专家。

这种话,一定是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

在那一刻,人性战胜了恐惧。

或许这也和他的警察身份有关。

在面对很多问题时,警察是需要明是非、辨对错的。

是谁干的,就是谁,不能冤枉谁,也不能放过谁。

这一点埃舍里希非常清楚,而上校的思维则简单很多,法律在他眼里几乎是不存在的。

(电影里那位为犹太老太太提供庇护的老法官的遭遇,实际上象征了“法律”在当时的纳粹德国是多么的孱弱无力。

)埃舍里希在整部电影中一直是很矛盾,很纠结的。

面对权力和威胁,他并不总是能够奋起对抗,恰恰相反,他屡次选择了屈服。

他枪杀了女邮递员的前夫,他像上校以及其他几名纳粹军官一样,把空酒杯砸向了被捕以后的奥托,他没有放过奥托的太太安娜,把她也当作“共犯”抓捕入狱。

我相信在做这几件事之前,他的内心是犹豫、痛苦的,导演用几个特写镜头,刻画了他当时的神情,内心的挣扎、灵魂的煎熬。

当他问被押往刑场之前的奥托:我还有什么可以为你做的吗?

得到的回答是:给我一支钢笔,还有卡片。

这一刻,我猜他的心情是豁然开朗的。

眼前这个不起眼的老年男人,竟然能够如此将生死置之度外。

(在我看来,奥托的这句台词丝毫不亚于V那句著名的“思想是不怕子弹的”)埃舍里希——这个纳粹体制内的小人物,决定完成奥托的遗愿,用尽全力向纳粹法西斯这个庞大机器里扔进最后一把沙子。

以他的方式。

当办公室里的枪声响起,同时那厚厚一摞被拾获者主动上交的两百多张卡片飘向楼下的街道时,埃舍里希,完成了作为一位反派人物对于自己人性的救赎。

 10 ) 一点沙子不会让机器停转,但持之以恒,就会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行

这是一本反希特勒电影.电影的主旨在56分钟:齿轮中有一点沙子不会让机器停转,但如果有人不停的往里扔沙子,发动机就开始受影响,变得断断续续流水线就会停下来.但我们遭受不公平不合理时,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因为自己改变不了什么,因为自己的渺小轻微而什么都不做.如果大家都忍着藏着,不公平不合理就会一直一直延续下去,那么大家一方面变成了纵容者,一方面又是受害者.任何改变都是积少成多,水滴石穿,量变产生质变.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二战时,德国一工人阶级家庭因为战争失去了儿子,夫妻们用自己的行动来反抗纳粹希特勒.虽然这种行动微不足道,只是分发反抗内容的卡片,他们一共发了285张卡片,大部分都被人交到纳粹政府手上,267张卡片上交,只有18张卡片没上交.纳粹警察通过举报抓了夫妻俩,夫妻俩被杀,而纳粹警察受到反抗卡片的影响,良心不安而自杀.267张卡片散落一地,影响更多的行人.

《柏林孤影》短评

色调很喜欢,但剧情太单薄。

5分钟前
  • 雨雨葱葱
  • 较差

当个人权利不被尊重和保护时,无从谈起好的政党

7分钟前
  • 小明的元宇宙
  • 力荐

影片后半段的节奏好于前半段。

8分钟前
  • 顾俏乜
  • 还行

致敬反纳粹的小人物

11分钟前
  • v13020044
  • 较差

有些失望,不是好电影,一开始丈夫拿到信没看,交给妻子,妻子看过信后,竟然问妻子儿子出事了吗?这个情节的处理就让人感觉这不是好电影了。

16分钟前
  • 凌晨五点的猪肉
  • 还行

To Otto and Elise Hampel.

19分钟前
  • 乌合之众
  • 还行

中年人应该喜欢看

20分钟前
  • 极品国产
  • 较差

故事和演员,浪费!

23分钟前
  • ariella
  • 还行

整个影片简直就是一幅罗伯特·雷曼的《大雪荒山图》。大量脑补式的气氛表达让观众对那个时代的德国社会细思极恐。

27分钟前
  • 夜风伴春草
  • 还行

2 无聊透顶,真是组委会拿来骗人的,一群德国人在柏林讲着带德国口音的英语,好莱坞大制片厂真是毁片不倦啊!

32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较差

Emma Thompson也是老了呀 评价为什么这么低 蛮好看的啊 拿英语拍确实有点尴尬 但是强压下普通人的抗争 就是这样 平淡里闪烁着勇敢、无畏与泪光

33分钟前
  • 糯米兔
  • 推荐

警察最终还是受到了卡片的感化,面对无良政府却又无力抗争,对未来生活绝望,最后散播一把卡片,希望能感化更多无辜的国人。

36分钟前
  • 私房歌
  • 推荐

拍的挺好的,镜头语言比较克制,氛围营造的也挺不错的,但总觉得少点信息量,按理说应该有更多的细节可以展开。

40分钟前
  • Enlil
  • 推荐

以小见大

45分钟前
  • 兢伍英雄
  • 还行

真实的故事总是更容易感动人,虽然该片的导演功力尚欠火候。

47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我儿子最近迷上了战争题材的片子,小米盒子上的各种老片子、新片子基本上看了个遍。柏林孤影是前两天在午饭和晚饭时间看完的。片子节奏很流畅,情感很细腻,展现了底层不同职业的人们在大环境下的妥协和斗争。

51分钟前
  • hileon
  • 推荐

情绪很足,演员演得也很好、观众很买账,没有一个人中场离开。给Emma Thompson德语配音就好了。

56分钟前
  • 还行

拍摄手法如此之匠气,情感薄弱缺少力度,这锅得编剧背了。

60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较差

要在战争和暴政的机器里掺和一些沙子,要用卑微的信仰含泪的爱,反抗整个时代。

1小时前
  • chenchen
  • 推荐

反抗有时只需要一个固定的姿势

1小时前
  • 空羽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