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果然是年轻,被影评图片吸引过来了,我相信也绝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被年轻性感的身材吸引来了,我以为是讲年轻人的爱,但实际正相反,更没想到是一部很好的影片,瑞士阿尔卑斯山脚下,茫茫雪山,自然景色的静谧优美,真的让人既感受到自然之美,看到老人松弛的皮肤,满脸的皱纹,老年斑的鲜明对比,赞叹着真的会很恐惧衰老,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耄耋老人形成了视觉冲击,影片叫年轻气盛,其实是从老年角度来探讨关乎生命、过去、未来、性、孤独,效果好的惊人。
本文转自微xin公众号“发现四次元”,特此声明:这是一部非常特别、非常有味道又非常美的电影,适合周末一个人静静的欣赏,电影名字叫《年轻气盛》(Youth),但真正年轻气盛的人或许未必欣赏的来……毕竟一般年轻人很少会深入思考关于时间和衰老的问题,我很庆幸自己不是在跟电影主角一样老的时候才遇到这部电影。
电影的主角是两个年迈的老头:Fred是一位已经退休的音乐家,而Mick则是一把年纪仍在工作的电影导演,电影讲述这对老友结伴去阿尔卑斯山脚的高档酒店度假,带着好奇与温柔的眼光观察着他们子女充满麻烦的生活,以及旅馆里其他人各式各样的人生,影片从已经有丰富阅历的老人视角出发,去探索有关青春与衰老、亲情与爱情、音乐与艺术、性与欲望、成功与死亡的答案。
电影里没有充满戏剧冲突的情节,导演甚至都无意于借助情节来表现人物关系,用结构来包装故事,而是用一种分散的,细碎的方式来展开叙事。
电影里出现的每一个角色都让人印象深刻:思想早熟的小女生、并不愚蠢的环球小姐、带着钢牙的按摩女、不时出现的红衣僧侣、肥硕且行动迟钝的退役球星、看似成功有名的演员、吃饭时从不说话的老情侣……即便只用了几个镜头去描述他们每一个人,也让人回味无穷,给予了影片多义性和深沉的哲学意味。
鉴于电影里出现了几处虽不情色却完全裸露的画面,在中国上映应该是不可能的了。
虽然它并不是什么动作大片,但如果你只是用小小的手机屏幕去看它则有点太浪费了,甚至可能会完全感受不到这个电影的美妙之处。
所以小元建议大家把这个电影的高清资源下载来以后,用电脑或电视机大屏幕去看,如果还能配上不错的音响效果就更好不过了,因为它独特的美,它的恬静和诗意,它美妙的音乐,都值得被你我的眼睛耳朵好好享受。
因为这种类型的电影小元我是第一次看,总觉得影评写多了反而会把电影的逼格降低了,电影里的很多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台词,其实都非常有哲理,不同的人看完所感受到深浅也一定有所不同。
这里不得不介绍一下这个来自意大利的导演——保罗·索伦蒂诺,《年轻气盛》已经是该导演第六部入围金棕榈的作品了,有人说这部电影跟他13年拍的另一部获奖电影《绝美之城》有异曲同工之妙:唯美,优雅,又让人灵魂得到升华。
这部电影,值得你找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忘掉快节奏生活的疲惫,静下心来去好好品味。
欢迎各位四次元的粉丝们点赞哦
既然《年轻气盛》(Youth 2015)这部电影涉及的是“年轻”这个主题,那么,它就应当能够为本片当中的所有影像提供一种合理的解释。
之前,我曾问过这样的问题,即本片到底是关于什么主题的?
有此疑问不仅在于:我也像其他网友一样,发现本片零零散散地涉及到了众多子主题,而我不相信一部电影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同时展示它们,所以才想到这些子主题应当能够统辖到某个统一主题之下;当然,有此疑问还在于:无论我对某些影像镜头端详多少遍,我都无法将它与“年轻”挂起合理的钩来。
现在,我想对这个问题给出分析,并不意味着我对本片编导的意图已了解于胸,而是我尽量想让自己相信编导所设计的每个镜头都有深意而非可有可无。
我深知我这种意图有某种程度的强迫症倾向,所以不可避免某些解释会可能有点牵强,就权当抛砖引玉吧。
本片一开始似乎对度假酒店这个空间里的“人”定了一个平等的基调。
本片出现的大大小小的角色几十号,或许大家都注意到了,最先出场的竟然是一位妓女(歌手应当除外),接着两位主角出场的是女王的特使,这似乎是想表明,这里的谁也不比谁高贵多少,即便低贱如妓女,这里也有她生存的空间;即便高贵如女王,她也有求人的时候。
在这种平等基调下,本片通过弗雷德和米克两位耄耋老人在度假期间的经历,向我们展现了“年轻”的主题。
当然,这种展示是通过这两位老人对待年轻人的不同态度,以及他们对待人生、信仰、名利、婚姻、性、爱等方面有异的看法而实现的。
不过,影片对各项主题的展示并非按照以上罗列顺序依次进行的,因为它们之间时有交叉。
仔细考察他们的行为,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造就他们不同性格命运的终极因素。
弗雷德和米克在对待自己老年生活的态度上是明显不同的。
弗雷德把自己定位为一个退休老人,俨然要置身于喧嚣世界之外;而米克似乎还在悲天悯人,仍有未竟的宏图和抱负。
比如在影片一开始,米克就注意到了那位妓女,似乎还有一声叹息;而弗雷德即便有爵位相诱、女王特使哀求,他也不以为意。
当这种不同的生活态度遭遇“年轻”时会激起他们什么样的反应呢?
弗雷德看到环球小姐摘冠的消息也只是想到名利场上又诞生了一位弄潮儿,所以,当米克煞有介事地向他提及环球小姐时,弗雷德认为那不过是一种“惩罚”,的确,如果认为她是天生尤物,那他又能怎样;如果她是一种诱惑,那她又能诱惑谁?
有着悲天悯人情怀的米克,面对年轻女性,想到的是“拯救”,所以,面对妓女的抛媚抖身的诱惑时,他便难以释怀,而弗雷德虽对年轻女性很绅士,遇见年轻女穆斯林于电梯中向他摘除面具的行为,可以想见的,这未尝不是一种诱惑,至少有希望他搭讪的意思,但他也只是一笑置之。
对于年轻人,弗雷德表现出的是理解与尊重,而米克是教导和训斥。
当那个年轻的被请来饰演希特勒的演员吉米,向弗雷德诉说“草率”会带来“误解”时,弗雷德第一反应是安慰,他以为吉米所说的“草率”是某种激情后的产物,所以,他说草率是“难以抵制的诱惑”;当他得知吉米真实意思后,他又说草率有时也是一种“曲解”。
同样是吉米,当他向作为导演的米克询问他曾碰到最佳女演员是谁时,米克提到了布兰达•莫瑞尔,虽然是在阐述他所认为的“最佳”标准,但他说教的意图也是非常明显的。
对于女儿婚姻破裂后的痛苦,弗雷德表示理解,虽然,这也只换来女儿的不理解,但女儿的发泄显然使他加深了对女儿的了解,也让他有了反省已过的机会;同样是这段婚姻,米克对于造成婚姻破裂的儿子,也只是一顿训斥,结果不仅没有得到儿子的理解,反而还遭到儿子的奚落。
弗雷德对人性的了解似乎要高于米克。
就拿儿女婚姻来说,当弗雷德女儿莉娜被米克儿子朱利安甩掉之后,弗雷德去找米克,他只是想通知米克这件事,并未想帮女儿挽救这段婚姻,因为他知道再让女婿回到女儿身边已然不可能,而米克还想为此努力,甚至认为婚姻可以通过委曲求全来维持。
正因为弗雷德对婚姻以及婚姻中人的理解,他努力帮女儿脱离困境。
当莉娜不断寻找婚姻破裂的原因时,弗雷德向女儿转述了女婿的混蛋理由;当女儿甚至在梦中为此混蛋理由惊醒时,他支持了女儿的自信;当女儿在众人面前仍纠结婚姻破裂的原因时,他正告女儿,他只懂音乐不理解她。
事实上,莉娜是在寻找父亲的关于婚姻的建议,而弗雷德之所以不作表态,是因为他深知真正幸福的婚姻是建立在人性自由选择的基础上,而且,女儿刚刚破裂的这段婚姻可能本身就受到过婚姻双方的父亲的影响了,所以,这就解释了莉娜为什么在再次恋爱前会说她现在有了“自由的感觉”了;而米克对于婚姻的理解还止于性的吸引,因为他认为破坏儿子婚姻的人就是婊子。
显见,米克对人性的认识在婚姻这个围城中是不如弗雷德的。
此外,弗雷德之所以在女儿婚姻关系中如此表现,还因为他对“年轻”的认识,就是说,年轻还有选择的可能,还有追求婚姻幸福的可能,否则等到老了,就像那对吃饭却彼此一言不发的老夫妻,他们维持婚姻是到老了,但又有多少幸福可言呢?
弗雷德对陌生人的认识也显得比米克要高明,他俩多次为此打赌却只输了一次便是明证。
弗雷德认为对人的认识要以生活经验作基础。
这可能是他为何能断言那对老夫妻在吃饭时不会交谈的原因,因为他知道年轻人不会闹到这种程度还在一起,而且,他也知道到这个岁数还这样一定是因某种特殊的原因,但从妻子动手打丈夫的情景看,这个婚姻中的丈夫应当是过错方,这就犹如他自己的婚姻一样。
但他没有料到,这个岁数的女人还在为此寻求报复,在这点上米克可能有生活经历,至少牵梦中情人吉尔达•布莱克的手进树林应是他曾梦想过的场景,所以我们看到了森林中那位老女人背着丈夫在跟人野战,弗雷德将赌注递给米克的场景。
本片似乎还表达了“救赎”的主题。
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个主题如何在“年轻”的大主题下来展示的。
来到这个度假酒店的人大多为了救赎而来,只不过他们寻求救赎方式和对象各有不同而已:有人为婚姻,有人为健康,有人为事业,有人为情感。
我想这就是影片两次展示那位摆着十字架造型漂浮于水面上的裸女的用意所在吧。
当然,宗教徒有他们特有的救赎方式,而有些人是通过顿悟,更多的人是通过观察和学习来领悟自己的救赎之道。
那位“马拉多纳”显然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来此休养的,但我们明显可以想像出,他只不过是在为他年轻时的胡作非为买单,即使取得了巨大的声名,至今影响力犹存,但又能怎样?
然而,现在只能踢着小绒球来练习身体的他,仍然躺在那儿思考着足球的未来,这或许也算得上是一种赎罪,对球迷、对足球事业。
吉米为自己成功饰演过的角色而困扰着,现在又不确定自己能否通过饰演希特勒而获得事业上的突破,他面临着抉择。
那么,他是如何进行自我救赎的呢?
事实上,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角色揣摩,他已想放弃他已接受的角色,但他得给自己和导演一个解释。
环球小姐讽刺了他的“挫折感”,那冲撞母亲的小女孩让他明白没有人是“事先准备好的”,于是,他尝试着饰演新角色,当他着角色装扮出现在餐厅时,他认识到这个角色仍是人们恐惧之源。
他选择退出。
虽然他向米克解释,他想演绎“渴望”而不想演绎“恐惧”,虽然他声称这是他观察众人的结果,但事实上,他只是不想带着“恐惧”去饰演“恐惧”。
他“恐惧”的来源固然有其“挫折感”在作祟,但作为导演的米克可能才是他恐惧的关键。
正是米克对待年轻人的态度,才让他最终选择退出,而也正是吉米的退出,成了米克无法最终完成他终极事业救赎的第一步。
那么,米克是如何对待年轻人的呢?
前文说到过他爱教导年轻人。
这点让吉米感到不可理喻,因为即使是母亲正确教导孩子,教导多了,孩子也可能会顶撞的,何况你教导的是你的合作伙伴。
除此之外,米克其实不太相信年轻人。
虽然他很欣赏他剧本创作小组的年轻人的激情,但年轻人出的主意,他基本不接纳,也就是说这群年轻人只能严格按照他的意思来创作剧本。
然而,思想的代沟注定会让他的故事难以为年轻人接受。
所以说,米克对待年轻人的态度是造成吉米恐惧的更重要原因。
上述所有解释似乎都要落脚到弗雷德的情感救赎上,而讽刺的是,他的救赎成功却以米克“情感”依赖的失败作反衬的。
既然“马拉多纳”的行为说明了年轻时的胡作非为需要以后的岁月来买单,那么弗雷德年轻时的混蛋行为自然需要他在老来岁月里来赎罪。
这可能是他不想像米克那样看重“情感”在人生中的作用的原因了,因为越看重情感,他就越有罪恶感。
米克非常看重“情感”,即使吉米退出,他也没有太在意,因为吉米并非不可替代;然而,当布兰达宣布不出演他的电影时,他受到的打击太大了。
虽然布兰达认为她的拒绝是为了不让他这部无法出彩的电影毁掉他以前的优秀作品,是为了挽救他的尊严,但对于自诩这是终极遗作的米克来说,这一打击是毁灭性的。
更重要的是他无法理解这个他一手捧红的、有过多年合作基础的布兰达会如此绝情。
他信赖人际交往的情感,也努力维持着这种情感,比如他尊重老友的情感就没有和他的那位梦中情人上床,然而,他的情感却却在另一位朋友那儿被欺骗,他不能理解,他只能为自己信赖的人际伦理殉道:“情感就是我们的一切”。
相比而言,弗雷德并没那么看重“情感”,他认为情感都是被夸大的。
正是这种态度反而让他维持了婚姻,因为他从不把任何事情看得那么绝对。
虽然他已有十年没看望过妻子了,但他床头仍摆着妻子年轻时的照片;虽然他有对不起妻子的地方,但他维持妻子是他《简单乐章》的唯一演唱者;虽然他声称愿以人生20年换梦中情人一夜伴眠,但他决没有和他人重组家庭的意愿。
他的人生态度导致他和米克非常不同的行为方式。
比如米克性格极端,一旦情感依赖受挫,米克就转而在最无情感纠葛的妓女那儿寻找寄托;一旦不被人重视了,米克就认为自己和动植物无异,相对于这种极端,弗雷德的性格显得更为平和。
此外,相比米克爱教导年轻人,弗雷德更愿意听取年轻人的意见,所以,当吉米以诺瓦利斯的诗句来暗示他时,他也就准备回家了。
老友的自杀使弗雷德受到极大震动,而且,他也从医生那儿了解到米克的确是位真诚的朋友。
应当是出于对老友生前建议的尊重,因为毕竟米克是位情感主义者,他也想真诚地对待一次情感,所以,他回家看望了妻子,再加上身体还康健,他接受了女王的邀请,指挥了原只有他妻子才能演唱的《简单乐章》。
音乐会虽为王室所定,但泪流满面的弗雷德像是在参加米克导演的电影,这种情感的暴发不仅为了纪念老友,更是为自己和妻子的爱情。
(文/石板栽花 2015年11月1日星期日)Ps. 感谢奇遇电影字幕组提供的字幕翻译!
杨三疯《年轻气盛》影评一、这部电影被我选作2015年度最佳,画面优美、镜头精细、构图考究、配乐多样、个性鲜明,有很多纵观人生的思考。
作为导演《绝美之城》之后作品,大家有微词也有褒奖。
幸好之前并未看过导演作品,没有前后对比未必是坏事。
电影发生在阿尔卑斯山的高级度假酒店里,很多明星、贵族和社会精英都来此地度假调养。
曾经的辉煌,难挡时间杀人,阿尔比斯山的生机美景也难挡酒店里莫名的衰败氛围。
导演就是用这些复杂的情感做文章,本片涉及太多内容几次着手写影评都放弃了,在看了两三遍片子,梳理几条线和各种元素后终有了些头绪。
对于那些能触及内心的东西我总是想试着说点什么,硬着头皮写吧。
二、影片以两位年近古稀的好友指挥家费雷德和著名导演米克的不同视角来展现美如画的阿尔卑斯山旁高级度假酒店里形形色色的人们。
涉猎各式各样的人群和多种多样的情感,对时间、生命、友情、亲情、家庭、婚姻、成就甚至信仰、演艺圈都有简单而深刻的探讨。
整部电影的主线并不清晰,隐喻和讽刺颇多,由各类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桥段组成。
属于群戏,出场的每个人物都让人印象深刻。
虽作为多年好友和亲家,两位老人的世界观和处事方式却截然不同。
米克不服老依然“精力旺盛”,并十分确定自己即将重回导演巅峰;而费雷德却心静如水甘愿平静的生活甚至拒绝授勋和指挥皇家音乐会的机会。
我们可以试着简单的将影片讨论的内容总结一下,即年轻与衰老,憧憬与怀念,美丽与老去,未来和过往,活着与死亡,爱与恨,希望与恐惧……当然这些并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交织融合,导演让这些时而简单时而复杂的情绪和情感触及着我们的内心。
很美妙。
影片由两条主线牵引:第一条是费雷德拒绝、松动、接受、最终指挥皇家音乐会的一系列心理、情感历程。
实际上情感受挫的女儿对费雷德过往对待家庭、母亲和自己的方式颇有微词,女儿简单的把婚姻失败的愤恨发泄到他身上,但费雷德并没有正面教导和安慰女儿,只是安静的承受女儿的发泄,夜里静静的看着熟睡的女儿,默默的陪伴。
随着女儿慢慢走出阴影,也开始慢慢理解父亲对母亲是怎样的爱,自己想要的爱是什么,从而引申出费雷德诠释事业、生活和家庭的内核。
费雷德无视女王特使的邀请,对电梯里主动示好的宗教女士微微一笑,嘲笑每天打坐最终飞翔的喇嘛,教孩子改善小提琴演奏技法,独自一人用内心去感受和指挥自然界天然的交响乐,拒绝出版商出自己的传记等,都在说明费雷德愿放下过往的成就,平静的做一位老人,选择爱与希望。
保持着虽不年轻但亦不衰老;虽不气盛但也非衰败的心态。
第二条是米克依然踌躇满志的在度假酒店与年轻人筹备自己电影“遗作”的剧本,最后女主角反水,投资被砍,米克带着挫败感结束生命。
米克时刻不忘自己曾经在电影界的辉煌,却早已看不懂现今的世界和电影圈。
米克和人交流的方式很直白缺乏幽默感,不是教导就是教训,导致他处事方式简单粗暴。
他时刻注意酒店里时常出现的妓女渴望性却无力,教训甩了费雷德女儿的儿子却受到儿子新女友的反击,给当红小生说戏和角色,怀念与各种女星的过往,坚信与简方达的坚定情感,其实他被妻子甩、有个混蛋儿子、后期的电影作品每况愈下,只能在那些视他为偶像的年轻编剧们身上刷到存在感,表面上背叛他的老牌女星(简方达饰演)实则是在挽留米克最后的尊严,但他不理解老女星的用意,最终剧组解散,米克永远逝去。
米克不甘心做一名普通老人,他不承认自己已拍不出优秀电影的现实(这里我不想提陈凯歌)。
幻象里草地上出现每一个被他捧红的女星,是对米克过往的告别,迷失在自己辉煌里不能全身而退的他,最终选择恨与恐惧。
虽不年轻但仍气盛;虽渴望成功但畏惧失败会让人失掉尊严。
电影副线和桥段很多。
如费雷德女儿的情感历程,如当红小生如何揣摩希特勒这一角色的过程,球王马拉多纳“臃肿”的现今生活,被众人低估的环球小姐,玩体感游戏的度假酒店按摩年轻女孩(让我想起《回首愚生》里的马尾辫姑娘),那对婚姻名存实亡餐厅零交流最后去树林野战的老夫妻,那位夜晚独自坐在酒店大堂的被“母亲”陪同的年轻妓女……貌似让电影本身散乱不具体,但正是这些多种情感让酒店这个小小世界里有了复杂的情绪。
三、米克以为自己依然年轻气盛所以内心里看过去的辉煌很近,实则那些已离他越来越远,他渴望成功,但一次次失败让他恐惧未来,所以一步步走向死亡。
这让我想起仍在NBA场上勉强为之的科比,虽坚强不服输但身体的衰老已不能支撑他继续赢得胜利,一意孤行的他再那样下去也会在球场上失去尊严,过往精彩的比赛虽历历在目但回头望时光却已很远很远,体会生命的流逝才是时间赋予我们最美好的时光。
费雷德拒绝女王邀请、不出版回忆录都是不愿再荣耀加身的表现,平静的享受老年不去想念工作。
这更像马刺队,邓肯、吉诺比利、帕克打着团队篮球,岁月减慢了他们的速度衰弱了他们的身体,但他们用经验用团队弥补衰老,不强求不孤行,享受岁月给予篮球的魅力,这使他们依然成为赛场上的强者。
这才是对时间、生命、衰老最好的诠释,衰老不意味着失去活力。
相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生,这些人生交织,便组成人类世界。
回头看,记忆模糊,那些曾经特别为子女做的事情,长大后他们都已不再记得。
巨大的努力不会换来足够的回报,这难免让人失落,但看着他们依然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就足够了,毕竟父母终将成为孩子们的回忆。
生命中我们都曾做出过草率的决定,人们也不会提前准备好所有事情。
但过错或者失败,不过是你人生的点缀,放弃一些必定得到一些,只要生命继续就要憧憬未来。
年轻时荷尔蒙迸发和无数女明星睡过是生活,老年时面对赤裸的环球小姐插科打诨也是种生活,奇怪的是这截然不同的生活随着时间和生命的蔓延都发生在同一个人的人生里。
任何一种情感都不会被生命忽视,年老时你怀念的曾经,正是年轻时他憧憬的未来。
放下即是拿起,打坐亦是起飞。
未来很近,因为憧憬;过去很远,因为怀念。
始于年轻,不终于衰老。
(图文版在个人公众号seamouse上,搜索seamouse即可)前年光棍节时看了《绝美之城》后,我已把它奉为21世纪迄今我的个人最佳。
于是索伦蒂诺再拍啥,至少对我而言,也无法逾越他镜头下美艳而萎靡的永恒之城罗马。
因此对《年轻气盛》的观感,与我的朋友文白、钱德勒和安东妮相似,不过是换了个地方,在绝色风光之下,讲述自怨自艾的虚无鸡汤。
青年得志并让其意大利同行羡慕嫉妒恨的索伦蒂诺,又一次试图以“看什么都很远”的成功老人视野,替他们追悔青春,并悄声怒斥光之消逝。
只是再怎么重复自己,甚至牺牲绝美之城的飞扬梦幻感,而落入现实逻辑土壤,索伦蒂诺给出画面依然美轮美奂,节奏依然沁人心脾,情绪继续会莫名挑拨内心。
人生最后真是这个样子吗?
还是非得有钱能到瑞士达沃斯去理疗那颗出了毛病的前列腺才会这个样,我不得而知。
反正还会被他直白抛出的几个对立项——年轻与衰老、渴望与恐惧、情感与音乐——所轻易征服。
再说,索伦蒂诺也还是偶尔飞扬了一下,让终于产生自我怀疑的导演Mick在草坡上邂逅了他前述电影中一切由Brenda Morel扮演的女主角,让酒店草坪前的那个喇嘛飞了起来,以对应于这部电影的副部主题“渴望与恐惧”(如果主部主题是“年轻与衰老”的话)。
故事和隐喻懒得深究了,试想如若此片是出自临终前的安东尼奥尼甚至费里尼,我们会不会就不会如此苛刻呢?
我就因着自己对外景地和片中人物的兴趣,简单梳理一下一些具体事实吧。
外景地:《年轻气盛》的取景地包括包括坎德施泰德(Kandersteg)、格劳宾登州著名的论坛城市达沃斯以及度假胜地弗利姆斯(Films)一家超大型度假酒店Waldhaus Flims。
另在威尼斯(主人公Fred Ballinger探望妻子)、伦敦(BBC交响音乐厅)和罗马都有少量取景。
其中,全片最大篇幅都置于Waldhaus Flims酒店,于2014年5月集中拍摄。
这家Hotel Waldhaus早于1877年就已落成,已满足19世纪末兴起的阿尔卑斯运动休闲生活,2008年主题建筑修复后,更名为“Waldhaus Flims Mountain Resort & Spa”,强调了山居水疗的卖点。
拥有150间客房、16间大小会议室和6家餐厅。
剧组完工后不久,该酒店就因巨额亏损而在2015年宣布破产,让900名股东蒙受巨大损失。
(这么一来,也就证明了我可没写酒店软文)在资金重组和成功转型为度假物业之前,可能也就别指望能有被包养的外景地采访机会了。
不过,查询官网,属于该酒店的三座主体物业,依然开门迎客。
片中人物:《绝美之城》大获成功后,曾有意大利年轻导演在承认索伦蒂诺才能同时,也发出过抱怨。
声音类似于,“他就是个意大利张艺谋,能获得权贵承认,动用最好的剧组、最好的演员,进入他人永远别想进去的隐秘之地。
”《年轻气盛》继续着索伦蒂诺的权贵资源,拉来好莱坞两老迈克尔.凯恩和哈维.凯特分别扮演作曲指挥家Fred和过气导演Mick,蕾切尔.维茨扮演被抛弃的作曲家女儿Lena,甚至河内简(简.方达)都出来了,成为让两老头在回忆里争风吃醋的大牌巨星Brenda Morel。
只是,好莱坞资源用到这儿也算到头了,电影里还得出现的其他明星、球星甚至女王,就要么请到不至大牌到天边去的真人,要么只好找人扮演。
Jimmy Tree:这个角色,是一位闭关琢磨希特勒角色的加州演员,扮演者是或许能在《阳光小美女》或《黑道家族》里被人勉强记住的保罗.达诺。
只是索伦蒂诺似乎想让他在这里成为强尼戴普。
迭戈.马拉多纳:这角色一出来真把我吓住了,库斯图里卡都只敢规规矩矩跟拍的球王,怎么能为索伦蒂诺呼哧呼哧的亮肥肉和秀球技?
结果证明,这不过是一位特型演员,名叫Roly Serrano的阿根廷人。
帕布罗·查比罗曾在1999年有部黑白名作《半天吊》,我一直没看,但封面那家伙就是这个“假球王”。
曹秀美:女王特使双顾酒店,以封爵起兴,希望Fred这位威尼斯凤凰剧院的著名指挥兼作曲家,能赏脸赴伦敦,与BBC交响乐团,为菲利普亲王生日,呈上女王最爱的《简单乐章》。
无论建议哪位女高音,得来的只是越来越强烈“私人原因”的拒绝回复。
这首曲子是Fred为妻子所作,只能由妻子一人演唱,可爱妻早已成为困于水城威尼斯的一只病兽。
最后,在同自己及妻子达成某种谅解后,Fred还是去了伦敦,站在片尾舞台上的,是韩国著名女高音曹秀美。
1986年,卡拉扬停了她的试唱后,盛赞“上帝赐予的声音”,并立即让其演绎这一年度《弄臣》里的吉尔达。
指挥大师不久离世,曹秀美的成名之路也就推迟到了1990年代。
这首《Simple Song》和整张专辑原声,网易云音乐有,可以免费听。
http://music.163.com/#/song?id=35957377帕洛玛.费丝(Paloma Faith):以过硬床上功夫,抢走Lena老公、也是导演Mike儿子的,就是这位英国流行歌星。
片中的帕洛玛扮演了自己,被艺术家长辈痛斥为不要脸的bitch,且演绎了一段Lena幻想中的性格MV。
古典乐大师所看不起的这个bitch,在今年2月的全英音乐奖上荣获了最佳女歌手。
马克·科兹莱克(Mark Kozelek):4AD名牌“红房子画家”主唱,在此片里也扮演自己,不过已经不是1990年代乐队时期让人惊喜的sadcore风格,而是新世纪选择民谣之路后的深沉感。
环球小姐Madalina Diana Ghenea:她是让泡池中两老人近乎焕发青春的赤裸角色美女,是因为和大众一样,只记得Jimmy扮演的机器人Q,而不受财富阶层真心待见的绣花枕头。
但却反问出一句智慧之词:“您感激自己出演过Q吗?
我非常感激自己参加了环球小姐选举。
”这个美女叫Madalina Diana Ghenea,是精通四门语言的著名内衣模特,可谓胸大脸美又聪慧。
我曾在她家乡罗马尼亚的一家影院里,看过她早前出演过的另一部电影《唐·海明威》,成为裘德·洛和艾米莉亚·克拉克(《权力游戏》里的龙母)父女家中的另一个绣花枕头。
同样出镜了的女王和亲王,我就查不到扮演者了。
片中作曲家口中那首似乎振聋发聩的《简单乐章》,最后被曹秀美吟唱出来。
其作曲是菲利普.格拉斯之后的“后极简主义”作曲家David Lang。
而作曲家兼指挥家的主角,似乎从人生印迹和曲式风格上都有着皮埃尔.布列兹的影子,却不好说以这位艰涩当代古典大师做原型。
毕竟,从女儿与作曲家的赌气对话中,我们得知在威尼斯生活期间,Fred是经常将斯特拉文斯基请到家中吃饭,却不及俄国人十分之一才华。
而布列兹则有着更激进的性格和风格,为此不惜抨击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巴托克甚至老师梅西安等现当代作曲大师。
影片后半部分,回到威尼斯的Fred专门去斯特拉文斯基夫妇坟冢前献花。
那是从北码头去玻璃岛路上会途径的公墓岛(Isola di San Michele),阴宅小区里的其他名流住户还包括芭蕾舞推广大师谢尔盖.佳吉列夫以及意象派诗人领袖艾兹拉·庞德。
上岛后,门卫会给你一副阴宅地图,很容易就找到斯特拉文斯基的“住家”。
高中时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小说的结局一直没有忘记,渡边彻与绿子通完电话,迷失在另一个城市的电话亭,久久没有离开。
而后是渡边彻的独白:木月照旧17,直子依然21,直到永远。
不记得之前看过的是一本书,还是一部电影,女主有一个可爱而充满生命力呼之欲出的形象,她有一个梦想或者说是自我约定:活到30岁就自杀,因为无法忍受苍老下去。
苍老于我来说是一个很遥远的词语,死亡也是,到目前我长到二十五岁,所历经过的真正让我难以承受的关于死亡的事件,是我一个十年没见的小学同学,因为白血病,过世在2013年4月的最后一天,永远23,这让我充满遗憾。
其他亲戚的过世,带来的至多也只是短暂的悲伤。
有人拒绝变老,有人根本没有机会去历经,这是悲哀的地方。
某种程度上来讲,能够生老病死体会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生感受,能够寿终正寝应该可以算作是一件有造化的事情吧。
不过话说回来,苍老的确是一件让人害怕的事情。
这可能是我看完电影「年轻气盛」的最大感受了。
最近两年我几乎很少再看这一类节奏慢的欧洲文艺电影了,基本很难消化也通常带些悲观气息,让人不论是观感体验还是精神层面都有些难受。
要不是这部电影海报上年轻女人的漂亮胴体,我可能就略过了。
电影「年轻气盛」的英文片名「Youth」更具象,但你以为说的是少年青年,其实电影讲的是老年,表达的就是苍老这么一回事。
电影基本讲的就是是两个老年人的生活点滴,退休的音乐家和专注拍女性电影的导演是两个有着几十年感情的朋友,他们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相同的是两人都已苍老的行将就木,皮肤松弛,满头白发,热衷于一起回忆过往旧事。
不同的是弗雷德基本接受了苍老,拒绝任何形式的采访和演出。
而米克仍然不愿意服老,热衷于筹备自己最后一部电影,并早早的宣称这会是一部优秀的遗作。
之所以觉得电影表现出的人之苍老是那么的可怕,是因为电影中仍还穿插着其他一些年轻人的烦恼,然而他们却又大把的时光去慢慢的自我消解。
就像片中那个年轻貌美的环球小姐被质疑演技,她会骄傲的回应,未来还很长,仍有无限可能。
就像弗雷德的女儿,因为男友的背叛前一秒在浴缸里哭的天昏地暗,后一秒又能轻易地对下一个人产生别样的情愫,就像那个一直苦恼自己演技不被记得的“机器人Q先生”还能去尝试更多。
而苍老如弗雷德与米克的片中的大多数老年人肉配角们,只能每日机械一般的泡温泉泡桑拿,听晚安前的音乐演出。
而弗雷德与米克,每天关注的却是今天尿了吗?
尿了几滴这样的事情。
当电影的最后,米克终于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标榜自己作为一个女性视角的导演有多么可笑时,意识到自己的苍老带来的停滞不前思想僵化时,只有选择纵身一跃。
「年轻气盛」是一部标准的欧洲文艺电影,细腻琐碎又有点悲天悯人,没有多少大众意义上的趣味性,就不建议观看了。
虽然苍老如此骇人,好在我这么年轻。
医生,请问哪种激素产生了虚无感?
虚无感不产生。
它实际上并不存在,就像是在旷野里观看的天空。
你以为你看到了天空,其实你只是看向一个空无一物的方向。
米兰达对导演米克说的那段话,没有什么错,但是她直接导致了米克的死亡。
她以为自己是在爱,带着几十年的爱说一些实话。
她是个女人,她的触角稳固的扎在生活里,因此无所畏惧。
她没有文化,整个人就是现实生活的投影。
米兰达是现实的爱。
他向这团现实走过去的时候卑躬屈膝,极其谄媚。
因为这个老人,在几十年的生活磨砺之后,已经消磨掉了其他欲望,只留下内心的空洞,几乎呼之欲出。
这空洞,我们一般称之为理想。
而理想面对现实时总是谄媚的。
米兰达戳破了老艺术家赖以生存的薄弱外壳。
他余下几分自保的愤怒,“我捧红了50多个女演员。
她们不应该这样对我。
”但对方却恭敬地说,不,您不是捧女演员的导演,您是艺术家。
酒店的床单上,枕巾折成漂亮的孔雀形,双双竖立在那里。
兰杰特目无表情的看着老友消失在阳台上。
他的脸看起来像是亡妻的鬼魂。
而他的女儿在悬崖的空中感到眩晕。
这部电影讲的是,没有什么比衰老和死亡更真实,一切激情都是幻影……一对年老的夫妻在树林里奋力性交的时候,他们只是想忘记这件事。
你尝试填补的一切,写一部有可能伟大的遗作,扮演众人从来没想过的角色,为女儿做一些希望她看见的小事。
以及,去给英国女王指挥一场经典的音乐会。
老马蹒跚着走过来,说,我也是左撇子,就像一个还未经世事的儿童。
这一切都不会有任何用处了。
生命本身是这样的蠢……乃至于理智会妨碍到人的品格,除了驯服于肉体,感性的活下去,还可以,感性的去死。
最有感触的一段台词,是编剧们躺在草地上讨论他们电影《生命中最后一日》结尾的台词:他奄奄一息躺在床上 咕哝着对她说:“我真该花时间好好对待你,珍惜我们的爱,而不是把一生都浪费在卖保险的野心上”或许他跟她说了很平常的话,比如:“照顾好自己”。
不我们得把他肉体的痛苦延续到最后,不如就说:“现在吗啡也不能减轻我的痛苦了”。
也许他最后说了些无关紧要的事呢,或许他会说:“我想知道25年前你给我的那个钥匙圈去哪了,像马蹄铁似的那个”。
不,他临死前什么也没说,开口说话的是她,布兰达,她说:“我因为你浪费了太多时间,麦克,我失去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未曾料,米克临死前说的话是:我现在想明白了一些事,弗莱德,人要么就是好看,要么就是丑陋,中间不美不丑的,只能说可爱。
你说过,情感都是被夸大了的,那是扯淡,情感就是我们的一切。
你知道我要做什么吗,弗莱德?
我要重新开始筹备一部新电影。
说完之后,米克便走向阳台借着凳子一跃而下。
弗莱德懂他,坐在椅子上不说话,身体颤抖。
这我看来,我甚至觉得不是一部老年人的题材,它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生活意义的写实。
弗莱德年轻时一心扑在音乐上,作为大音乐家,隐退江湖不问世事,拒绝女王的邀请。
原因在于他闻名于世的“simple songs”是为妻子所作,妻子再也无法歌唱,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她就是这些曲子的唯一演唱者”。
多年来说过的唯一浪漫的话却对女王的特使说了。
米克,一流导演,捧红过50个女明星。
他带年轻的编剧们上山,让以为年轻的女编剧透过望远镜看对面,说:“看见对面的山了吗”?
“看到了,看起来非常近”。
“没错,当你年轻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切看起来都非常近,那就是未来”。
然后米克把望远镜反过来让她看身边的伙伴,说:“当你老了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切都那么遥远,那就是过去”这就是人生的残酷,只能向前,从来没有回头路。
已经发生的就是唯一发生的。
而那些回忆再清晰也离你无比遥远,远到一个人永远也不可能够着,只有未发生,才是触手可及。
两位老人曾经都喜欢过一个女孩——吉尔达,弗莱德不止一遍的想,如果曾经跟吉尔达上过床会怎样,米克表示他也十分想知道,弗莱德一副不置可否的表情看着米克说:“骗子”!
而那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遥不可及。
米克捧红的女明星之一布兰达,也是米克最后一部电影《生命中最后一天》的女主角,她选择向前,选择更好的机会,临时变卦拒绝出演米克的电影。
米克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生命中最后一天》也是他生命中最后一部电影,布兰达的拒绝意味着这部电影再也拍不出来了。
她牵着妓女走了一段路,试图尽可能的感受一些青春的回忆——米克曾经对弗莱德说,我老了以后再也想不起来以前发生的事,我的父母,我的童年,而唯一记得的,就是自己小时候学会骑自行车的记忆——后来弗莱德才得知,米克将自己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跟吉尔达牵手的事情比喻成学会骑自行车。
牵上妓女的手也暗示着他已经接受,在生命最后一段时间再感受一次与吉尔达的回忆。
波澜不惊,送走年轻编剧,并告诉他们,无非就是延迟拍摄而已,不要抱怨布兰达,布兰达是墙头草,我们都是,如果想要在这片丛林生活下去,你就必须得这样,好的剧本才是我们的热情所在,我们都是群众演员罢了。
说完这些,送走年轻的编剧们,米克就看见了他这一生捧红的所有女演员,她们在他眼前出演一个个经典镜头。
那一刻他明白,不仅仅是他成就了她们,她们也成就了他。
最后他看到了布兰达放弃他的电影选择出演的墨西哥老婆婆的形象。
那一刻他彻底释怀了。
他理解布兰达,他接受,他明白,他的最后一部“遗作”只能靠他自己完成。
弗莱德跟医生谈话时,说:“我慢慢老了,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老的”。
村上曾经有句话也说:“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而医生说:“你知道这外面的世界是什么吗?
青春”!
也是这次谈话,弗莱德才得知关于吉尔达,米克从来没有骗过他,他个吉尔达最亲密的举动就是小时候的牵手——被他称作“学会骑自行车的那一刻”。
所以弗莱德开始释怀,十年都未去看望妻子的他,先去墓地看望了特斯拉文斯基(俄罗斯大音乐家)与妻子维拉的墓——他们葬在一起,互相依偎,再去看望了妻子。
也暗示这弗莱德坦然接受,他也想自己以后与妻子葬在一起。
坦然面对了这一切,他接受了女王的邀请,最后一次表演了“simple songs”。
弗莱德最后在痴呆的妻子面前回忆了两人甜蜜的年轻时光:“他们不知道,我们当时已经在一起了,我们顶住了所有的疲惫、痛苦和艰难,他们肯定从来不知道,你和我,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将彼此视为‘a simple song’”。
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青春、友谊、爱情、婚姻、儿女、事业、未来、过去,人生这个复杂的舞台上,充满了情绪,emotion,米克死前说,emotion is all we got.导演将这些情绪缓缓道来,不过分渲染死亡的悲痛,不煽情逝去的青春,在你面前所有都遥不可及,可是在外面,在外面有的是青春啊。
保持青春的热情,接受一切即将到来的情绪,待老去时,不致于叹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还可共同敬一杯酒,敬永远遥不可及的回忆。
PS.插个题外话,弗莱德说聪明的人没有品味,所以我这一生都在避免成为聪明人。
抖得一手好机灵。
<图片1>第一眼看到海报上的香艳女郎的时候,我也误以为《年轻气盛》是一部类似西西里题材的故事,后来听到趣味相投的朋友的推荐,才匆匆跑去看。
看完后觉得真有点黑色幽默的意味,电影的描述对象恰恰不是占据主屏幕的裸女,而是右下角两位老人。
<图片2>巴林杰是一位不热爱生活的指挥家,他面对皇室的邀请不为所动,生命里除了音乐一片荒芜。
他认为音乐的动人之处在于音乐本身,拒绝将其赋予人类的情感,在他看来音乐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情感却一直被人夸大了。
他坦然接受自己衰老的事实,可也忍不住惦记初恋情人,想念妻子,怀念故去的同性恋人,也在梦中和年轻的世界小姐擦身而过。
<图片3>米克作为巴林杰多年的老友,是一名创造出许多经典形象的名导演。
与巴林杰截然相反,他浪漫而富有激情。
“我拍过20多部电影,但都可有可无,只有这一部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这是我情感上、智慧上、精神上的终极遗作。
”他豪气冲天地告诉自己的编剧们,期待着用一场完美的谢幕来证明自己。
而当他听到老朋友形容他的作品简直惨不忍睹、糟透了、垃圾得很的时候,他的想象破灭了。
当草坪上自己塑造过的一个个银幕形象一齐重现,又齐刷刷消失之后,深感无力的他以纵身一跃完成了自己的遗作。
<图片4>男演员来这个度假酒店是为了揣摩希特勒这一角色,他急于突破自己经典的银屏形象——机器人,却总是被影迷们不合时宜地称颂这一形象。
他自以为世界小姐胸大无脑,然而却被指出自己的挫败感;他一直想不通怎样演绎希特勒,却被小女孩告知世界上没有人是提前准备好的,所以不必担心。
当男演员已不再年轻时,他的关注点在于突破,而非角色本身;而在他剃掉头发,沉浸在这一角色中,不再苦苦揣摩时,他却突然明白了怎样去演绎。
<图片5>马拉多纳已经退役,体态发福,步履蹒跚,呼吸沉重,他看着窗外的小孩踢球,被人问到在想什么的时候回答道“在想未来”。
<图片6>按摩女技师沉默不言,却擅长用触摸来感受,用跳舞来表达,“我没什么可说的”她这样解释道。
……这是一部无法被归纳的电影,比起电影,它在某种程度上更像一部纪录片,因为真实,因为散碎,所以无法归纳,无法概括出一个鲜明的主题。
有媒体批评这部电影感染力不够,我也这样认为,但我并不觉得这是它的缺点,冷静克制隐忍真实,虽然不能使人热泪盈眶,但却无比熨帖。
而如果硬要说我一点的感受的话,那就是直面衰老。
纵然曾经沧海难为水,纵然拥有过再失去更加残酷,而这并不能构成不去正视的借口。
直面并没有那么可怕,死命抓住不放而带来的执念反而会让人误入歧途。
<图片7><图片8><图片9><图片10>
<图片12><图片13>电影大多数场景取自阿尔卑斯山脚下,风景瑰丽,构图也堪称典范。
最后,不能免俗的表白配乐,我私心最喜欢的三段音乐,一是Florence and the Machine的You've got the love,电影刚一开始就听到简直惊喜;一是作曲家David Lang的Simple Song,有两个版本我最爱,指挥在草坪上时的自然之声,以及女高音曹秀美的演唱版本;还有一首是喇嘛升天时的后摇滚,加拿大后摇乐团Godspeed的创作的Storm: Levez Vos Skinny Fists Comme Antenna to Heaven,非常应景,非常适合升天,即使不能升天,也特别适合熬夜。
有多少人是被《Youth》的海报骗进影院,或者骗着看了这部电影的?
起初我也以为这会是一部反映老年人青春不再,面对角色美女只能想一想昔日的辉煌的电影。
结果出其不意,这只是非常非常小的一部分,导演并没足够的能力表达这个(因为他才是个70后,40多岁),而是避重就轻的把镜头转向小孩儿,青春期的女孩儿,事业瓶颈的中年男,以及,两个快八十岁,过着截然不同生活的老人老友。
最后,靠阿尔卑斯山麓那不可抗拒的美景简单优雅的音乐以及一段引而不发的感情,一个简单深刻的故事,这部电影非常精彩,值得一看。
Fred是个盛名满天下的指挥家,他作的曲目(Simple Song)简单而优美,家喻户晓,被用作音乐课的入门教程。
但八十岁的他回顾自己一生,既感到满足又有点懊悔,他的一生是异常丰富的,有事业有家庭,尝试过各种情感的起落(甚至爱上斯特拉文斯基)但世人对他也未必全然是善意,哪怕已经80岁,没什么要做,他仍对负面评价耿耿于怀。
他坚定的拒绝别人帮他做传的请求,拒绝皇室封爵的邀请。
因为老友一句话他可以生气好几天,像个孩子。
和他相反,老友Mick却是个老当益壮不移白首之心的导演,他也垂垂老矣,仍天天和一群年轻人讨论剧本,计划着自己的新戏,拉投资,找相熟的演员(也老了)做主角。
落日西斜,俩人一块儿沿着山坡小径,沐浴在夕阳的余辉里散步,两人的日常对白是这样的:“今天你尿了吗?
”“尿了两次”“我操,不错啊,我尿了一次”“不错啥啊,两次,每次两滴”“那个×××感觉怎么样?
你到底上过她没?
”“我也不知道,我不记得了”“你昨天说的你搞过的,坦白点儿,说说吧”“哎,真不记得了。
”(大家不必担心,最后老头体检报告出来了,『像马儿一样健康』,前列腺没问题)
然后二人各自回房,Mick回去继续和年轻人喝酒聊剧本,Fred就独坐在卧室里,咀嚼自己的成功和落寞,一个苍凉的背影。
两个老人的故事里,Fred枯做在树桩上,望着天空半明半暗的云,那一刻他想爱,想年轻,想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瑞士的牛远远的悠闲的吃草,脖子里的铃铛和自然里的风声虫鸣和谐一片,老人情不自禁的对着大自然指挥起来,简单而美好的乐曲缓缓流淌:牛铃,风声,扑愣愣而起的鸟儿就是一曲完美的Simple Song。
这一幕真是拍的美极了,天人合一。
Paul Dano演一个中年危机的演员,盛名之下遭遇瓶颈,憋在酒店酝酿角色,同时也是寻找人生的方向,他的故事比较简单易懂,首先他因为演一个机器人成名了,在这个漫威一统天下的时代,演机器人成名不奇怪,但作为一个有追求的演员他异常痛苦:人们甚至不能看到我的脸,就TMD记住了Mr.Q,a fucking robot。
所以他挺愤世嫉俗的,觉得观众都是傻逼,所以他理所当然的嘲讽环球小姐不过就是胸大屁股翘罢了,不读书,没思想,没内涵,果然环球小姐见到他时和别人一样惊呼,哎呀,我特别喜欢你演的Mr.Q,他鼻子哼出大大的不屑,但是转眼,他眼中波大无脑的环球小姐说:那你感谢过这个角色吗?
我挺感恩我参加了环球小姐比赛的。
意思很明显:也许你不屑,但你的确因此而获得了部分自由,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了。
他深受震动,接着就在手信店里碰到一个小孩儿说我看过你演的一个电影,演一个父亲,没有准备好做父亲,对儿子手足无措 (看上去这是个文艺片,肯定是他比较看重的),在这个偏僻之地居然遇到一个小小的知音,他才感到自己的傲慢无礼,后来他选择放弃新的角色就是因为他明白自己可以选择。
名气是随机的,偶然的,但自己却可以选择要或不要。
两个老人相比,Mick是深深的入世的人,所以最后他不能忍受年老,不能忍受每况愈下的艺术能力,跟不上时代堕落的步伐,自杀了。
Fred像个孩子,但也像个孩子一样简单豁达,把人生看得简单清澈,真的到了中国人所谓『从心所欲不愈矩』的程度--毕竟老头儿什么样的感情都大胆的尝试过了,甚至男的女的都试过了。
面对女儿婚姻的失败他不评论,不干涉,而他亲家Mick却骂自己的儿子眼瞎,还回来给Fred女儿道歉。
这段对话也写的非常棒,Fred女儿一定要问出她丈夫为何喜欢一个流行明星,Fred一开始说问了但不记得了,最后没办法了只好直说,你老公说:她床上功夫好。
他女儿沉默了,不过隔天对他说,这个原因是编的借口,因为我床上功夫一流。
老头儿:我知道。
女儿:啊,这你怎么知道?
他:I'm a wander in bed when i was young. (年轻时我也是个性爱大师啊)女儿笑了,(这也能遗传啊),这当然是个玩笑,但他女儿已经理解。
有的人虽然八十了但仍然幼稚,就像Mick,Fred说他,你这个人啊,很天真很傻,这么多年来,我说啥你都信。
Mick从未尝试堪破人生,他一辈子都面对演员,是个情绪化的人,但导演需要这种激情,Fred对他说,我年轻时曾经和斯特拉文斯基处过一段,他对我说:别做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没品味。
这句话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对于一个作曲家指挥家而言,真诚的释放感情,不要压抑,别端着。
我想这是Fred的理解。
从Mick和一群年轻人讨论剧本看得出来,他过去的影片总是有个意义的。
这部『遗作』他其实想尽量淡化这个意义,试着别做个知识分子。
但还没开始就失败了,于是他自杀了。
其它几个角色也非常有特点,比如那个拉小提琴的小孩儿,Fred进去对他说你拉这首歌是我做的,你的手位置不对,应该这样,小孩儿认真的看了一下,No,作者是贝林杰,你叫啥名字?
贝林杰,你可以去前台查。
隔天小孩儿碰见他冲上去说,我去前台查了,你果然是贝林杰,另外,你帮我纠正那个手势之后我果然拉的好多了。
老头平静的说,你知道为啥吗?因为你是左撇子啊。
左撇子总是特别一点儿。
这时候正在游泳的马拉多纳艰难的挺着大肚子凑上来说,刚才你说左撇子都会特别一点是吗?
我也是左撇子啊,黄金左脚。
Paul Dano演的那个演员在旁边一副多此一举的眼神对老马说:全世界都知道你是左撇子啊。
虽然如此,马拉多纳还是心满意足的走了,笑的像个孩子。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非常考究,贯穿其中的那些衰老下垂的裸体大概就是导演对老去的理解吧,显然以他的年纪也就只能理解(想象)到这儿了。
最后那个一直打坐的喇嘛教大神终于白昼飞升了。
凡事都有可能,Fred接受了皇室邀请,去指挥了Simple Song。
并即兴发挥了点儿他在小树林里感受到的自然。
这部电影传达的意思太多了。
人生就是个不断得到与失去的过程,谁都有自己的修行,年轻时你有激情,体力,无数的机遇和可能,还可能有天分,但又傻又天真,没有足够的智慧,经验和成熟的从容去做选择,非常容易迷失;中年时开始变得有智慧,从容,但为种种责任与义务羁绊,让你的选项变的很少;无论是怎么度过的人生,当你老去,回首往事,总难免感慨,几分荣光几分懊悔,总之,没有准备好的人生,没有无悔的人生。
爱过,努力过,有过几个知心朋友和爱人,就不算虚度。
什么是年轻(Youth)?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年轻是所有艺术的源泉?但你作的这首歌也不怎么好听啊。太高雅了,欣赏不来。
想到自己老了也不可能住到这么好的地方缅怀青春和人生,不禁伤感了起来。
镜头有很多动人的地方,但故事衔接性差,道理太多太说教。“In a good friendship you only tell each other the good things.”
《八部半》疗养院的欲望和枯竭(就连主角扮相也都是小圆帽+黑色方框眼镜);《中产阶级的审慎魅力》漫无目的无止境的散步和有产阶级的虚无和焦虑;《两代情》的意大利气质(虽然本片在瑞士)和毫无预期的死亡,死亡升华了主题的严肃性。“聪明人都没品味”,同意。
电影不错,妓女演员很漂亮,有感觉。关于老年,不太好拍,很多人没注意到,这种电影如果拍好了就是对年轻年老亲人朋友总之自己一生的觉悟,如果拍不好,就是对年轻和生命的贪婪。
好看或许,有趣没错,但非常非常非常的空洞,如同101次被人造暖气掀起的裙角。美则美矣,毫无灵魂。一切的一切都是疗养院的无病呻吟,从艺术家和艺术到父亲和女儿都毫无真诚性可言。关键是最后simple song也就hmmmm
除了导演对色彩和视觉语言的品味差到令人难以置信之外,更致命的是从台词到表演到叙事都透着虚伪、做作、流于表面的形式感和内核的贫瘠。快到结尾的时候保罗达诺的大脸一出来我就想闭眼;“你是个好导演”被讲出来差点吐了。
精彩的镜头,仙境般风景,配乐极好,台词也时不时迸发着智慧的光芒。但这一切都不能减轻我在观赏过程中感觉到的无聊与疲惫。
费里尼的手法美国人的思维。。
在我偶然下载的电影中来说还可以了 6.3/10
我看到的是老人慵懒,无聊,死气沉沉的情绪
nice work 三星半 编剧出身的导演总能搞出这种面面俱到的作品 转场很好画面均衡但是缺乏motion元素 美景之下灌鸡汤的模式很容易审美疲劳 保罗·索伦蒂诺在追求费里尼式神入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但是丢掉了raw的东西 对于电影来说打磨得太光滑了不一定是好事
叫人尴尬的脸酸 油了吧唧的 屎片
有一些台词不错。。。开头觉得不错不过看到中间基本也就知道这片没啥意思了。。。那对奶也是假的
@ BFI Southbank
看了3天勉强看完。人类无法逃避衰老和死亡。那些伟大的灵魂,知道自己被束缚在必然死亡的躯体中,该是多么绝望和不甘啊!
以为自己没看过,但是越看越觉得剧情一切都熟悉,可见一部糟糕的片子就是这样——完全没给看过的观众留下任何印象。我最怕电影为赋新词强说愁/为了装逼而装逼,故事内核很难找到/没有重点。这种东一下西一下的表达真的让我脑壳疼。
编剧一定还在中年。只有中年人才会这么多惆怅,真正的老年人反而看的开。氛围掌握的很好,但是不时over the top的台词让人出戏,有点刻意说愁。到底是因为还有牵挂。
索伦蒂诺的构图依然绝美,只是剧本有种筋疲力尽的感觉。没有时间的重量,只有青春和苍老之间的浮光掠影,这样的电影比较适合在养老院看~(两个絮絮叨叨的老头直接去扯证吧...)
喜欢摄影与配乐,尤其是配乐真是别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