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汉娜·阿伦特

Hannah Arendt,汉娜鄂兰:真理无惧(台)

主演:芭芭拉·苏科瓦,珍妮·麦克蒂尔,尤莉亚·延奇,尼古拉斯·伍德森,乌尔里希·诺登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卢森堡,法国语言:德语,英语,法语,希伯来语,拉丁语年份:2012

《汉娜·阿伦特》剧照

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1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2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3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4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5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6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13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14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15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16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17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18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19汉娜·阿伦特 剧照 NO.20

《汉娜·阿伦特》剧情介绍

汉娜·阿伦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60年,以色列宣布抓捕到前纳粹德国高官、素有“死刑执行者”之称的阿道夫·艾希曼,并于1961年在耶路撒冷进行审判。已在美国居住多年的著名犹太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巴巴拉·苏科瓦 Barbara Sukowa 饰)受《纽约人》邀请为此次审判撰稿。当汉娜·阿伦特前往耶路撒冷观看审判后,却在艾希曼的阐述、民意和自己的哲学思考之间发现了分歧。当阿伦特将艾希曼当年的行为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她的文章不出所料地引发了社会上的恶评和抨击,一些汉娜·阿伦特的老友甚至和她绝交反目。这个当年海德格尔门下最得意的女学生在急风骤雨中想全身而退,却发现一切都已经不像自己预计的那样简单。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13月的女孩黑枪走火额吉的承诺对局法蒂玛灵动:鬼影实录4BRAIN诺亚方舟漂流记2我老婆未结婚干预超能泰坦调音师圣殿骑士的宝藏感谢你抽烟半妖倾城魔奇少年辛巴德的冒险南洋女儿情缘来圣诞布兰奇区第二季去了解过细永不磨灭的番号天下第一镖局2长风厉温州两家人赐予护君女神的祝福行运超人世上第一个圣诞节我的白富美女友零秒出手第二季钢刀

《汉娜·阿伦特》长篇影评

 1 ) 汉斯在结尾的批评

汉娜的朋友汉斯在演讲后批评她以精英的视角傲慢、自以为是地批评犹太人。

她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是使很多人感到不快的原因。

汉斯这一批评是我认为对于汉娜的一个最大挑战,尽管她自己到结尾也没有意识到。

“人们不思考”。

这个指控太精英主义、自以为是了。

放到现在,发表这种言论的人估计被归类为该挨骂的公知。

我虽然也欣赏精英对自身的高要求,但对于划定精英与平民界限这一做法抱怀疑态度。

书如其人。

她《human condition》的argument透露着相同的精英主义气质。

讽刺的是,不思考的平民的反面---哲学家海德格尔---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纳粹的阴谋。

思考或不思考,受害与施害,两者都是无能为力的。

对此,阿伦特会如何回应呢?

 2 ) 汉娜的哲学论文报告

就像电影最后,她的昔日好友所说"把自己扮演成一个瞧不起犹太人的德国知识分子"。

确实,汉娜阿伦特从哲学的高度思辨Einchmann这个"杀人机器"的平庸之恶,写出「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她的总结是"思考,不是知识,是区分对错,美丑的能力"。

这番演说和理论赢得满堂喝彩,放弃思考只是服从,其实放弃的是自己作为人类的权力。

保持思考,不断思考,这也可窥探到德国的哲学是如何蓬勃发展的。

但是,从情感上来看,真的无法接受。

哪怕是在昏庸无能麻木冷血的犹太委员会。

当你真正作为第三方去评判他的时候,一堆热血,存良知的人民,第一时间还是会维护他的。

汉娜够胆魄,冒天下之大不韪。

这也确是她一贯作风。

至少,她在思考。

我们呢?

我们,希望看了之后,能思考。

 3 )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因为正读《过去和未来之间》,接触到用繁复严谨构造的文字描绘出逻辑思想流动的模样,觉得自己像一叶扁舟从怡情的小说文章小河误入了哲学思辨大江,懵懂间勉强把握着书中高阶思想的动向。

因此想从同名人物电影中了解这么一位非凡睿智的哲学学者,或许对我了解汉娜阿伦特和读好手头这本书都有进益。

为了避免给人带来哲学思想者智慧近乎冷酷的印象,电影表现了阿伦特家庭生活的甜蜜,和作为教授备受同僚学生的尊敬,并用许多细节塑造人物的纤细和修养。

以此推翻电影里许多人包括她的犹太同胞对她的高等知识分子的理智进行指控。

因为她没有从民族情绪作为出发点去对纳粹分子阿道夫·艾希曼进行无情的道德指控,而是从人性上分析德国人当时的精神都属于一种盲目崇拜元首,思考的无能状况,以此为世人需要保持独立思考才免予重蹈覆辙的警惕。

并从犹太人在应对欧洲各国生存态度上提出了建议,从而招致所有犹太人的勃然大怒:他们居然要为降临在自身的灭绝性灾难上反省自己的错误!

哲学并不是具有同情和立场的思考模式,哲学没有国籍民族之区分,它应该是一种人类高阶意识的共协,灵超越了肉。

而世人则困囿与自身的尊严或者常识,以自己的绝对立场拒绝认同“他人的不合情理的观点”。

这在阿伦特那里是付之阙如的东西,“除了自己的朋友,我没有爱过自己的民族。

”听起来很冷酷,其实作为一个哲学初心者也是完全可以get到的,这是接近“真理”必要的条件。

阿伦特提出一种“平庸的恶”,观点正中我心。

因为在看电影的当时,正打开的聊天窗口里,许多人正在对人道清洗穆斯林、印度阿三用手吃饭的低劣,日本人是天朝人和虾夷人杂交产物等话题津津乐道。

思考所表现出来的,不是知识,而是分辨是非的能力,判断美丑的能力。

而这些随从性的言论正暴露出天朝人身上的缺乏良知判断的“平庸之恶”。

这种思考的无能,为犯下规模庞大的犯罪行为,奠定了比人性自私更为邪恶的基础。

集权如纳粹的恶,并不是个别具有野心的人可以制造出来的,它生长在平庸之恶泛滥的温床上。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人类悲剧的思考无能性,正预示着新的雪崩的覆灭。

 4 ) 另一位榜样

试图通过一部两小时的电影去理解智慧者是一件十分愚蠢的事情,最快捷的笨办法是读书。

但是电影片段展现人生,呈现出另一位与波伏娃相同又不同,独特的女性样本,简直令人着迷。

女性之所以不敢显露锋芒,是因为没有独树一帜、优异到脱离通俗男性社会规制的领袖,通览她们的人生,每一次观影、读书都是伟大心灵的激励。

汉娜.阿伦特与波伏娃相同,学术研究始于千页文献,夯实写作文本,从严肃勤奋地攀登书山开始。

很多时候窝在家里,是闭门造车,亲临现场所产生的扭转性观念转变,“他是长相如此平凡、怯懦的男人”,与报道渲染的杀人不见血的魔头毫无相通之处,促成《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书完成。

纳粹犯下种族灭绝罪,人们将其简化归类为恶魔和绝对错误,汉娜阿伦特的书写,试图帮助理解艾希曼作为平庸的普通人被推上历史舞台黑榜的过程。

原来以色列的年轻人会背向这段黑暗历史,借库尔特之口,以述说填补受害人下一代具体感受的空白。

公审的意义在于杜绝绑架、杀害的私刑,给罪犯腾出空间,口述罪恶,核对证据,借审判程序性彰显人类正义的美德,从长远意义上,保证所有人都能经由正当性程序走向罪责相当的结局,给予受难者仪式性的悲恸出口。

辩论是另一种人道形式,汉娜.阿伦特被允许在课堂上为自己的文章申辩,没有鸡蛋、青菜乱飞,胡乱发泄情绪毫无益处,那是“人格暗杀”,克制愤怒,尊重并聆听对方辩手的陈述,是赤膊相见的相扑手合力完成的文明之舞。

党同伐异的网暴者,躲在背后的暗箭扣手,是冲垮理智堤坝的一只只蛀蚁。

汉娜阿伦特忠实文本,思考的巨浪将她裹挟到哪里,她就在哪里登陆,书写到那里。

她勇敢地冒犯所有人,不会预设读者情感,她毫无负担地写作,不做自我书写的第一道门槛,她为自己写作,为敏锐的思考写作,为良知写作,拒绝编辑的删改建议,全面刊登,不说对不起,这一点就值得所有女性学习。

集中营创造一个无意义的黑洞,人的存活,不仅赖于纯粹理性的思考,还需要积极的行动和反馈。

如果说话是上下嘴皮打架,进食为了保持活着,任何行动都如重拳打在记忆海绵上,力被吸收,泡沫回弹。

任何一个微小时空,靠着对人的规训与惩罚都可以迅速建立起奇怪引力的场域,即使无法反抗,也要保持对不合理行为思维的“说不”,同化最为可怖,成为“羊”不自知,陷落人之为人的大脑,请保持思考。

思考确实不会为人带来任何即时直接的好处,思考唯一的作用是让我们共同欣赏绚烂壮丽的浪漫落日,携手抵抗无意识的戾气汇集而成的破窗。

值得担心的是,国家机器下设行政机构日益复杂,人被精准细化,就像艾希曼在庭上诡辩,他只需为一小部分负责,因为他只是高层决策者,与集中营的毒气灭杀相距甚远。

每位公仆苍白着脸,空洞着眼,机械式后退,嘴里喃喃自语:“我只是收发文件,执行部分政策,没有选择”,推波助澜犯下灭绝人类自身的罪孽。

被分割越远,推及越高,人还能依靠内心的自然法则觉醒么?

可能有赖于人类的朴素良心。

 5 ) 平庸之恶——让人不敢直视自己的灵魂

一年前,有一位想提前录取北大的同学的家长(是我的朋友),想请我给她儿子做个mock interview,假设我是考官,跟这位搞数学竞赛却热爱这些的同学天南地北神侃。

印象深刻的是,同学在镜头里告诉我,他说他喜欢汉娜阿伦特,但只是听说过她的一些观点,没有仔细读过她的书。

后来,虽然这孩子差了1分没进北大哲学,却以高分进了复旦数学系。

我还是很欣慰,哲学和数学是文理最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其实内核是一样的——揭露事物最初始的面目。

我说,你喜欢阿伦特,得看看她的几本代表作,我一直说等他拿到了录取通知书送一本the origin of totali,而今却食言了。

惭愧。

扯得有点远——当好友推荐这部传记电影给我时,很多零散的记忆和思绪飘了回来,有大学的图书馆,有某几位老师的脸庞,还有那个在校园里没有统一论调、一切都允许争辩的大氛围。

说来遗憾,我自己也没有完整地读完Totali,年初买的全新版本还没开启。

这部电影整体的故事线较为简单——讲述阿伦特从德国来到美国任教之后,受到New Yorker之约去报道Nazi时期的一个军官Eichmann 在耶路撒冷的审判。

随后她的报道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因为她似乎并没有唾骂这位军官的十恶不赦,相反看上去还在为他开解辩护?

但她始终坚持一点:我看他,是看作一个single case. 不要什么都上升到“主义”(No ism)。

以及,在一个大的错误的框架之下,机器上的每个零部件已经变成了真正的“机械件”,没有主观能动性,没有思考。

最后在大学课堂里的演讲,真的推荐能好好看几遍。

我是看完之后立刻倒回去做了全文听写(当然,听完之后发现网上有全文,好在核对之后发现正确率能有95%)这里谈几个印象深刻的点:1. 媒体的意义阿伦特在片中出现时的大是,她当时已经出版了Totali这本书,在学界和思想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但是有一位负责的编辑仍然不鸟她,说philosophers don’t beat deadlines. 可能跟我自己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有关,这部片子再次应证了媒体的取向整体是浅薄的。

媒体的KPI是meet or beat the deadline, 所以面对这么复杂的审判,阿伦特一定坚持看完所有卷宗,还一根接着一根地抽烟,抽丝剥茧的同时,也在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选择。

近来我深刻体会到,即便是very prestigious media, 大家的操作最终万变不离其宗——总是先有一个类似于结论的东西定了调,然后去找证据。

What if it is an open-ended question itself? 而且,媒体的操作符合人类大脑的惯性,那就是去归类。

归类的本质就是做简化和做关联,但越是复杂的社会议题,这两者越是困难。

然而,影片刻画的那个时代里,以及New Yorker这个媒体本身,的确已经是crème de la crème。

总编辑的包容、允许争议、freedom of speech, 才能给阿伦特的首稿开绿灯(虽然,也是巨大争议的开始)。

台词里有一句话也让我印象深刻:真正好的文章,语言语法都非常其次(因为阿伦特是德国人,她的英语并不够outstanding),而是思想,思想,思想。

只有思考缺位,才不得不靠词藻句式去堆砌,背后隐藏的是思想的残垣断壁。

而这还只是当年——前两天跟好几个朋友聊到为什么KOL也能去当主编?

Do we humans progress at all? 在新媒体时代,可以再去重看一下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这本书。

2. 大学的意义那时大学课堂里的讨论活着 seminar, 不是学生做presentation, 老师挨个点评意思意思就好了。

在德语高级课上,阿伦特用最sophisticated case study, 跟学生做头脑风暴。

其实语言是文化最直观却也最浅表的体现,不懂说这个语言的人究竟在想什么,想问题的切入点到底是什么,那么这语言不如不学,真的还不如让位给AI。

片中有一句话说,the wind of thought is not knowledge, but the ability to tell right or wrong, beautiful from ugly. 要我说,现在大学里能教授knowledge都算不错了,人人都在看skills/techniques, 也就是技能。

其实,思想大于知识,知识大于技能。

对于前两者而言,需要像阿伦特那样,即便功成名就,对于任何一个研究话题却还能永远保持清零的心态,一定要从最原始的卷宗开始。

这也是我从18岁以后接受的正统教育:任何东西,除非受困于现实条件,不然必须看原文,或者最最接近于原文的译著(比如说我不懂希伯来文我只能看英语版本的)。

永远,不要去看解读,二手三手n手的思想,更不要轻信媒体的报道。

Mass Media针对的是Mass, 但大学生——你的意识必须是elite的。

怎么讲,在我眼中95%以上国内的大学都在错配地培养技工,白领技工。

其实,我国的确非常需要好的技工,但是大学和技校不一样,你应该是培养思考者的,哪怕毕业之后大部分人还是从事很普通的职员工作,但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你不是螺丝钉,你知道如何思考。

技工请交给专门的学校,最怕的就是资源的错配。

但我们的大学激励机制如何,老师都是怎样的人,学校的KPI不是就业就是升学还有就是冲进世界前xxx. 如果没有思想的流淌,我觉得这一天会很遥远。

3. 做人的意义令人倒吸一口冷气的地方恰在于此。

我们习惯于为自己开脱,觉得作恶离自己很遥远,但其实,也许就藏匿在你的不作为里。

你觉得自己很渺小,跳不开大环境的束缚;但大环境不正是我们每一个个体构成的么?

Mancor Olson的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是我为数不多的能读懂的诺奖经济学作品,里面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了类似的问题。

每个人都从自身的狭隘利益出发做决定,结果是拉低了全社会的全体效用。

平庸之恶,说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决定。

习惯去问“为什么”不容易;去问“为什么不”更难。

但恰恰是思考,却让你距离真正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口中的“人”,更近一步。

(这也是阿伦特剧中提到的一句话)我还喜欢的几个零星的思考点:激情和理性总是相对立的嘛?

我们若要思考,究竟拔到什么高度,既不能停留于就事论事,但一旦上升太多,不就容易陷入“唯主义”论的怪圈?

(阿伦特在片中也说了:no ism)最后,还是把最喜欢的几段台词抄下来 每日三省吾身。

The greatest evil in the world is the evil committed by nobodies, evil committed by men without motive, without convictions, without wicked hearts or demonic wills, by human beings who refuse to be persons. And it is this phenomenon that I have called the “banality of evil”.I wrote no defense of Eichmann, but I did try to reconcile the shocking mediocrity of the man with his staggering deeds. Trying to understand is not the same as forgiveness. I see it as my responsibility to understand,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anyone who dares to put pen to paper on the subject.Since Socrates and Plato, we usually call ‘thinking’ to be engaged in that silent dialogue between me and myself. In refusing to be a person, Eichmann utterly surrendered that single most defining human quality: that of being able to think. And consequently, he was no longer capable of making moral judgments. This inability to think creates the possibility for many ordinary men to commit evil deeds on a gigantic scale, the like of which one had never seen before.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wind of thought is not knowledge, but the ability to tell right or wrong, beautiful from ugly. And I hope that thinking gives people the strength to prevent catastrophes in these rare moments, when the chips are down.

 6 ) 虽然不免媚俗,但仍然值得推荐

首先来说媚俗点1. 抽烟。

汉娜抽烟的镜头不下10个吧,即使抽烟是个文艺的,有些文人可能还为之丧了小命,但是并不是每个文艺女青年都要抽烟。

即使汉娜幸好是个烟鬼,也不必在慢镜头推进的时候,再拿抽烟搞个更慢的镜头,汉娜绝对有除了抽烟之外,让大家过目不忘的其他特质,我想她老人家躺在棺材里有天听说我们后人这样埋汰她,肯定跳出来,指着我们的鼻子骂我们不懂事,要学习的!

2. 绯闻。

她和海德格尔,是永久的绯闻,不灭的神话。

不得不承认,没看之前,自己也期待过,电影中会有点涉及。

但真的如愿以偿了,又不免失望。

海德格尔潜入她房间扑上去的时候,小心无比激动, 生怕眼睁睁地看着一朵鲜花被猪给拱了。

还好,导演也只是点到为止,剩下的让大家去想象了!

3.语言。

电影语言主要是德语,辅助为英语,对我来说没啥,说英语的时候,因为我主要精力用来看字幕了,可我的几个朋友受不了,说口音太怪,故意为之等等喋喋不休了一路。

实际上,我还没揣摩透,为啥导演会安排三个关于语言的情节,一个是同事聚会,纠正汉娜的发音,一个是纽约时报编者?

和汉娜讨论语言问题,另外一个就是,编辑部的人暗暗嘲笑汉娜的语法问题。

我不觉得这和主题有关,或者说这点不值得这么多镜头。

4. 有关艾希曼的被捕。

那个镜头太假,以致于看完之后今天我才反应过来,是被捕。

这个还不是重点,重点在于,那个镜头给人的直接感觉是,SS重现,而不是一个恶者罪有应得。

更多的是一种,国家机构的强权。

不过这也可能是我最近看集中营文献过多而产生的后遗症。

值得推荐的地方:1. 艾希曼耶路撒冷原材料的应用。

我觉得,这个是这个电影给我的第一个最大的冲击。

艾希曼的慢条斯理,冷静,逻辑清晰,面无表情...... 和幸存者控诉时的难以自控,语无伦次,甚至崩溃离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再长点,我估计我都承受不住。

这个也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汉娜的平庸的恶的观点。

2. 汉娜的私生活。

电影中比较感人的是,她的两个朋友,一个是互相调侃却相看不厌,一个是贴心相助一路相随,看着她们一起欢笑一起飙泪,感觉汉娜很幸运,在高处不胜寒的时候,还有朋友在身边。

相比之下,男性朋友,大多比较扯皮,包括海德格尔。

3. 成书过程。

如果不看电影,不读传记,大多数人可能想象不到,这本书会给汉娜带来这么多的打击和困扰,我们应该还会一厢情愿地认为,当时世人和我们现在一样对这本经典教材一样顶礼膜拜呢。

在最困难的时刻顶住了,坚持下去了,才会成全自己。

4. 时人对该书的反应。

当校委会粗暴地决意停下汉娜的课,汉娜决定公开为自己辩解时,我既为她的勇气而鼓掌,同时也为她的无奈而气馁。

当学生为她的演讲而鼓掌的时候,我也真正为之欢呼。

在此,经常套以“幼稚”的年轻的学生,在此却远远把那些“渊博” 的教授们给落下了,十分值得玩味。

5. 关于形而上的问题。

这个影片中提到了很多次“思考”,用海德格尔老爷爷的话就是“das Denken”。

我觉得,当中插叙汉娜去质问海德格尔,为什么对世人不解释也好,还是汉娜说,艾希曼的“平庸的恶”不是在于他不能思考,而是否认了自己思考的能力,不愿思考也罢,还有第四条中校委会和学生两种不同的反应,都表明了思考的能力和意愿的问题。

其实这个归结到底就是“不能”还是“不愿”的问题,进一步说也就是勇气的问题。

用康德老爷爷的话说,就是要有勇气利用自己的理智,脱去蒙昧,逐步启蒙。

总体来说,在糅合了大众口味,人物传记和历史史实和哲学思考的情况下,还能把片子拍成这样,值得推荐。

PS: 今天看了本有关纳粹战犯心理分析的书,有讲到 1946年的时候,有人组织对战犯进行系统的心理分析,一共邀请了10个心理分析师,最终没人做出任何回应。

后来分析,他们很清楚,公众的心理期待是什么,所以不敢把他们的结果公之于众。

1974年,又重新做了一次,8个战犯8个普通人,分给15个心理分析师,匿名,要求他们说出,分析对象属于那些人群,结果没人认为在其中有战犯,甚至有人认为其中有民权维护人,有艺术家,心理学家。。。

玩味之处,这一结果其实并不支撑汉娜的观点,平庸的恶,因为他们连恶都算不上!

刚刚看了一张Adolf Eichmann的照片,问一下各位同学,在这张面孔上,能看到平庸和恶么?

http://baike.baidu.com/picview/347514/347514/0/4e0b3ea48a0b53cb9052eec2.html#albumindex=0&picindex=1

 7 ) 感觉并不会欺诈,判断却会

感觉并不会欺诈,判断却会。

Thinkers向人们分析和解释这个世界,和在其上发生的一切。

为的是不让人们的思想走上歧途,进而让这些事情不再发生,或一再发生。

一生中,我们要与太多事作斗争,不间断地、不减量地、很多时候不情愿地。

(看看阿伦特在电影中说了什么,再看看我在开头说的)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wind of thoughts is not knowledge, but the ability to tell right from wrong, beautiful from ugly. And I hope, that thinking gives people the strength to prevent catastrophes in these rare moments, when the chips are down.Sometimes, some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someone.===========================结尾阿伦特在思索并自我验证:恶不可能既平凡又深刻。

恶总是extreme,而不可能是radical,只有善良可以同时又deep又radical。

翻译的不见得准确,所以也无法仔细去理解她的意思。

如果不善不恶是一种中间态,不假思索的行善和作恶各为+1,那么有意识的善举和恶行,它们的难易程度是有差异的。

作恶需要躲避他人的审视、内心的纠结、道德的评判,还可能有来自法律和习俗的惩罚,一进一出,善与恶的使力比为0:2。

也就是说,达到同样程度的善与恶,后者要比前者投入更多的力气,这里当然实际操作的力气和思考所花费的心力。

如果善是一种绿色气体,而恶是红色气体,注入同样的硬质透明容器,红色的颜色要比绿色更深。

而如果红色的浓度和绿色一样,则代表着量的减少,也就是说思考的不够。

换句话说,如果恶的结果没能配得上为它付出的思考,那么也就没有值得的恶。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难道恶都是来自于人们轻浮的想象?

或是一种便于描述的归类?

比如恶魔,比如撒旦,但没有这样的东西啊。

如果善的极致是∞,那么从上面的推论,恶的极致就应该是∞+2,但没有这样的东西啊。

因此,才是banality of evil,而不是evilness of banality. 所以,几乎一切的恶都是降了智的、思考不足的产物。

============================对于全人类,阿伦特这样的思想者太重要。

而对于她个人来说,这样的思考深度非常不划算。

人们达成共识的条件要求异常苛刻,却对煽动和情绪极为热衷。

比如说起中医,是不是众说纷纭?

即便是吸烟,想要达成一致也不太容易。

那么对于放射暴露呢?

 8 ) 关于《汉娜阿伦特》的一些看法

这是一部看到片名就决定必须看的电影,所以认真地写下些东西以对得起这个决定,所以以下只是自己短暂思考的拼贴,而并不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影评。

影片从艾西曼审判这个点切入是极好、极聪明的,但同时也是冒风险的,因为这件事无论对阿伦特本人还是对现代政治思想界、哲学界都是极重大的事件。

加上汉娜阿伦特本人是犹太人,要想说好这个故事并不容易。

从实际效果看,影片试图着重在汉娜发表文章后的面对压力上用力,但其实仅仅表面描写了其众叛亲离的境况,个人觉得还太肤浅。

而这就要牵涉到另一层,在影片前半部分,汉娜思考并写作纽约客这篇文章时,电影也没有很好的描写出她的思考过程。

我指得不仅是她作为亲历集中营的犹太人在思考“平庸的恶”这样开创性观点时内心的挣扎,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她在艾西曼审判的过程中,如何从观察、思考到最后得出结论来的那个推论过程。

这可能需要编导有很深的政治哲学功底并对汉娜阿伦特研究极深,似乎有些过于勉为其难了。

但其后果就是在这个惊世骇俗的理论那么轻易地横空出世之后,汉娜所受到的孤立与痛苦在观众看来也变得不那么严重了。

导演的难处我能理解一点,毕竟要厘清一个思想家原创性的思想形成脉络以及这个过程中的心路历程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另一方面,汉娜这个特殊人物在艾西曼审判这么戏剧性的事件中所可能产生的情感冲击与个人遭遇又是如此有诱惑力地摆在导演面前,其避难就易的选择也便可以理解了。

但这样一来,跻身一流电影的可能性也成了泡影。

其实我发觉,导演应该是意识到这个问题的。

因此为了在汉娜的个人情感压力与文章(观点)发表的深层剖析之间摆摆平,导演安排了汉娜在阶梯教室的演讲。

必须承认,这个演讲非常清晰扼要的讲清楚了汉娜的思想精髓(我不清楚历史上是否真有此次演讲),但也因此而显得过于简单化,而失去了其思想本身应有的复杂性。

更重要的是,在接近结尾时安排的这一桥段,依然让影片有着头轻脚重的感觉,这就是叙事的技术问题了。

事实上,叙事与结构在本片中一直处于很纠结的状态,比如海德格尔,这么重要的一个人,和汉娜又是有着那么著名的关系,但是如何表现,在这样一个不是以他们为主线的影片里,其实是个很尴尬的事情,就现在的结果来看,依然有些脱节和多余。

而导演又在汉娜与丈夫海因里希的恩爱感情上大动笔墨,这多少也有点莫名其妙。

同时,它更是冲淡了汉娜阿伦特作为20世纪最伟大思想家在这一促成其最具原创性思想产生的重大事件(作为影片主体)中所应引发的深刻的思想性和戏剧性。

说难听一点,——变得有些平庸和媚俗了。

下面还有一些看豆瓣评论后的琐碎想法。

1、豆瓣上有朋友在疑惑为什么导演要安排三个关于语言的环节。

我的理解,汉娜在德国人朋友间说德语,可吊诡的是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美国,甚至就有美国朋友在身边,以致他们不得不注意改为英语;同时,作为一个德国人在美国大学,用德语授课而用英语写文章发表,她的内心该是时时刻刻会意识到自己身处他乡,对她来说自己无论怎样都是外来者。

甚至在耶路撒冷,汉娜依然是个外人。

了解一点汉娜阿伦特一生的人会知道,这种境况固然是客观造成的,但也是汉娜自己想要的一种存在状态。

因为这正是她摆脱身份、情感干扰,站在人类理性层面进行思考的先决条件。

影片里汉娜对以色列朋友说的话,大意是“我不爱任何民族的人,我只爱我认识的朋友”,就很值得玩味,影片安排语言问题的情节,也正是想说明汉娜站在人类立场而非犹太人立场上的惊人观点,其产生是其来有自的。

2、关于思考的勇气问题。

阿伦特明确指出思考的惰性和怯懦是如此有害。

“究竟是不能还是不愿去思考”是所有尚未自觉开始自我启蒙的蒙昧者都应警醒的问题。

回到阿伦特当时的语境中,我觉得崔卫平老师的评论是最中肯的——“对于阿伦特来说,重要的不是“是”什么,而是去“做”什么;“是”只是一种状态,而只有去“做”才能提供一种说服力。

只有去行动才能表明一个人是怎样的、他是谁。

她的立场与理论成果,可以看作是对于欧洲那场灾难的全部回应,尤其是对于犹太人悲惨处境的回答。

不是她不把自己放到犹太人的脉络中去,而是犹太人必须把自己放到当代政治生活中去,放到与他人一道的行动中去,以解决他们的“无世界性”来解决他们的问题,以参与这个世界的社会政治事务来表明自己是怎样的犹太人,以改变这个世界的政治格局来改变犹太人的历史命运,以及其他民族和人民的命运。

”——回看当下,便可知我们正处身的是一个何其两难的神奇境地,一方面大多数人丧失了独立思考(自我启蒙)的能力;另一方面少数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却无法做到知行合一。

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耻、可悲的地方。

3、影片最后,阿伦特站在窗台前抽着烟说,别人都没有指出的、自己唯一的错误在于,“并没有什么又平庸又激进的恶,恶只能是极端的,只有善才会是激进的。

”——我的理解正因为恶是平庸的,因此它只可能是消极的,哪怕是极端的消极——思维的惰性和怯懦;而善正因为有道德优越感在那里,因此更容易积极作为,从而走向激进。

 9 ) 思考不需要知识

汉娜阿伦特✦充满魅力的女性思想者阿伦特于1906年在德国出生,1975年去世。

在德国时因为犹太人的身份,面临种族主义的迫害,并因此流亡他国,在流亡他国期间,还不得不做零工度日,同时着手自己的学术研究,甚至在流亡法国期间,还曾被关入集中营,但幸好最后逃了出来(得益于她坚强的意志)。

最后阿伦特终于定居美国,她的主要著作都是在美国完成的,而那时她已步入中年。

在阿伦特著作中最常见的是“无根”“孤独”“无助”“漂泊”“无家可归”“疏离”“恐怖”“绝望”,可以想见她曾长期处于怎样的一种环境中,过着怎样一种生活。

但在阿伦特“孤独”“漂泊”“恐怖”的生命里,有至亲挚友们成为她的“四壁”。

很有趣的是阿伦特对朋友的要求:观察和评判世界的激情(这世界既是与他们切近的世界,也包括更大的政治世界);充沛的情感与并非多愁善感的“心”;敏锐的智识,绝不虚伪、骄傲或谄媚的观点;为那些失去传统家庭、共同体或宗教归宿的人通过友谊创造一个家园,对彼此有相当的忠诚与理解。

很早就想写汉娜了,无论是她的人格还是她的思想都对我极具吸引力。

但不好意思地说,我对社会政治历史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如果要我从这几方面去做分析,那只能是借用他人的观点,大家如果想了解可以去阅读其他人的理解,我就不献丑了(逃)。

囿于我个人认识的局限,所以我更倾向于做人物分析,表达我所感受到的人物魅力。

阿伦特一生中最具争议的一是她与她曾经的精神导师,她的哲学王海德格尔的关系。

她曾是海德戈尔的秘密情人,而海德格尔在后期成为了纳粹党员。

二是她关于艾希曼的论述。

在这里我只写一些关于她有关恶的平庸性的理论的思考。

恶的平庸性✦故事背景是在1960年,以色列抓到前纳粹德国高官艾希曼(艾希曼是纳粹德国时期的一名高级官员,在二战中主要负责将犹太人运送到集中营,在战争结束时,艾希曼逃亡阿根廷),并于1961年在耶鲁撒冷对艾希曼进行审判,而汉娜则完整地旁观了这场的审判。

然而汉娜并没有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对艾希曼进行强烈而犀利的批判,而是将艾希曼当年的行为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提出了著名的“恶的平庸性”的观点,并且同时反思犹太人作为受害者,其内部存在的问题(彼时的一些犹太复国领袖,常在没有民意支持,脱离人民的情况下,试图以外加收手段或党派利益交换解决犹太人的问题。

而甚至有的犹太社团领袖,配合纳粹将自己的“人民”送入集中营。

)。

然而她文章引发了社会上的恶评和抨击,甚至一些老友也和她反目绝交。

我们常会想像纳粹德国关于屠杀犹太人的决策是形式严密的,从上到下统一过精神的,有意为之的恶。

就像影片中,几乎所有的犹太人都认为艾希曼是一个反犹人士,汉娜无法说服他们相信,艾希曼只是一个平庸的执行命令,服从法律的官员。

而实际上,在屠杀犹太人这个问题上,汉娜从非常丰富的资料里发现,纳粹德国官员像其它许多官僚机构一样,有勾心斗角,有阳奉阴违,也有消极怠惰,也就是说像艾希曼这样的官员在理解大屠杀的时候,只是把它当做一个任务来完成。

这就是恶的平庸形式,如此极端的恶却是由一个个无思的、被操纵的人来完成。

在这里我截取几段艾希曼的表现,以供读者一起判断。

“我接到命令,不管他们是死是活,这次运输都必须完成。

这就是行政命令的处理方式。

”“他们命令我做什么,我就必须去做。

”艾希曼提到了自己的誓言,谁要是违背了誓言,那这个人就是卑鄙小人。

而他认为,一个宣誓的人,在希特勒死亡之后,他的誓言就可以被免除。

他甚至承认,一旦要是党卫军同龄告诉他,他的父亲是叛徒,他会亲手枪毙他。

但是在法官质询的时候,他又补充到,需要统领需要向他证明,他的父亲有罪。

法官继续质问:有人向您证明过哪些犹太人为何要被处死吗?

他不知羞耻地说,不是我处死的他们。

“难道您的良心和职责之间,您从来没有感受到内心的挣扎吗?

”“确实有分裂。

他形容是一种意识上的分裂,从一种意识跳到另一种意识。

”(我没懂他说的什么意思,但我觉得很好笑)汉娜说,艾希曼最大的特点就是平庸到丧失了思考的能力,甚至丧失了自己良心的主权。

而这种平庸的恶,在每个人身上都可能存在。

缺乏共情、缺乏思考、盲目相信。

阿伦特认为,道德不应被固定的标准所左右,而那些已被外在标准左右的人,不能直接或具体地反思经验,同时也不能自由反思经验。

独立的思想是机变的——在最基本的意义上是自由的。

阿伦特坚持,在危机中,真正有思想的人不要去寻找什么规则或法律,而应该说:我必须忠于我自己。

我不能做任何我不能忍受。

不忍回忆的事情。

(其实我觉得,这个观点有些激进。

)阿道夫·艾希曼在审判中,表现出自己没有能力去独立意愿或思考,虽然他能机械的引用道德教义——但是这正显示出了道德教义如果离开了独立思考是何等无用;他已将自己的意愿托付转让给了希特勒。

(近代的中国也出现过由于“无思性”所造成的极端的恶,甚至至今,我们仍很难面对那段历史。

)汉娜✦汉娜关于恶的平庸性的思考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一个人可以超越情感,去进行如此理性的思考。

她期望揭示真相,表达真相,避免人类再次走进相同的历史中去。

可为什么她的同胞不能接受她的观点呢?

夏洛特说她是脆弱的,她试图让自己作为那场灾难的旁观者,远离这个痛苦的故事,从而使文章成为她的文章,表达她所想表达的观点。

我觉得这段评价对了一部分。

汉娜绝不脆弱,她非常坚强,非常理性,甚至非常有勇气。

她在表达中体现出的“远离感”,恰恰证明了她的理性。

但为什么她的表达让人难以接受?

或许是语言中情感的表达和传递不在她所考虑的范围内。

她没有表达出人们所期待她作为犹太人所期待她表达的信息。

她参与了对纳粹的审判,她的同胞本会因她的参与而感到心灵上的慰藉。

但结果是她转过头来,审判起自己的民族。

我觉得她像一个父亲,一个严厉的父亲。

而此时这个苦难的民族此时渴望一个母亲,一个慈爱的母亲。

“无论哪里,犹太人都会有自己公推的犹太领导人,但这个领导层几乎毫无例外地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与纳粹合作。

整个事实是,如果犹太人没有组织没有领导,势必会发生大骚乱和大苦难,但受害者的总数绝不会达到现在的400万-600万之间”这段话给她带来了汹涌的批评声。

以前看电影只相信主流叙事,相信电影里主人公的看法,将自己的判断交给了电影里的主人公。

所以如果配角的话被主角否定,那我也会直接下意识的否定。

但我却在夏洛特的这段话中,走进部分真相。

汉娜不愿意改变她的写作手法:讽刺。

她没有想可能给别人造成什么样的感受,而是注重表达的力度。

讽刺的表达力度是很强烈的。

而这也间接造成了那么多人批判她。

甚至亲密的人也感受到伤害。

在她的文字里人们感觉到她对她的同胞很冷漠,有许多人先被她的语言伤害,导致不能看到她所想表达的意思。

就连她的最亲爱的朋友,从小的玩伴本雅明,也因为她的文字感到痛苦愤怒。

汉娜说,你还没有读完的文章吧?

等你读完你就能理解我的意思了。

但是他,只是别过头去,“你书中谈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时,不应该是那种狠心的,常常是讽刺、狠毒的口吻。

”只要说一个人是有生命的人,那他的情感是非常强烈的,因为我想人最先有情感,然后有思考。

而我自己更是没有办法,因为我是情感型的人,我对他人情感的考虑先于我的表达,我甚至会为了照顾情感放弃表达。

汉娜的论述所引发的争论,其中有一部分原因确实在于她不够体恤读者的心情。

(但我讨厌一些写阿伦特传的作者,边写边揣测阿伦特的写作意图。

我以为阿伦特唯一的意图就是追求真理,认识世界。

怎能平常人的情感去揣度如此一位伟大理性坚强的人)思考✦从黑暗中醒来在平庸之恶里提到,正是人的无思性让他们被操纵,最后做出巨大的恶。

汉娜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即思考不需要知识,“我们通常将思考称作,我开始与自我的沉默对话。

那个最为人类所独有的品格,那就是思考的能力。

思考所表现出来的,不是知识,而是明辨是非的能力,判断美丑的能力。

我希望,思考能给予人力量。

在这些不多的时刻里,在危机时刻,阻止大灾难的发生。

”但我觉得,这里的思考,是指道德的思考。

我也认为道德的思考,是不需要知识的,只需要你记住你是一个人,并且具有一定的共情能力。

说个题外话,我觉得我们普遍缺乏“基于学识”的思考。

我感觉有很多人,或者就讨论我自己,有思考的能力,在生活中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

但是认识很局限,甚至想象力有限,所以思考经常停留在浅层,或者缺乏严密的逻辑支撑,用一个未证明的观点去证明另一个未证明的观点,或者最后到达某种很普适的观点里去,不能判断对,也不能判断错,我常形容这是一种混沌的中庸,我自己也常停留在这种混沌的中庸之中。

但是我觉得,我们不能尝试寻找一个真理,并完全信仰这个真理。

我们所能真正相信的,是自己的判断力,由判断力去寻找答案。

阿伦特曾评价一位年轻人,“他还那么年轻,但已完全没有能力学习任何事情。

他看待一切事情只是看那些能增加他偏见的那部分,不能吸收任何具体的、真实的东西。

”这个问题,是否也在我们身上存在?

书籍推荐✦汉娜是一个极具原创性的思想者。

先码住这几本书(*^▽^*)。

《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境况》《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传记推荐:《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

最后:感谢我亲爱的、可爱的、美丽的好友给这篇文章提出的建议

 10 ) H.H

Hold on&Humble这部电影的姿态很特别(话说我喜欢法国版的海报,主题多明确!

)政治社会学题目上,却没有做那种大师级「我高贵冷艳思想高深你们这些凡人不能懂」的冷感,一开始就是两个中年妇女聊家常「我的老公是极品」,后面Hannah同丈夫之间打情骂俏,同朋友之间的嘻笑互动,是有烟火气有肉血感要把观众拉近的节奏。

但是另一方面又故意不完备背景信息——从标题开始就极简。

除了海德格尔大街一喊一嗓子大家都知道之外,Hannah Arendt是谁,她去以色列听审的被告是谁,犯了什么罪……这些关键信息都是一句话就带过去。

即是说,虽然电影的总体风格是亲切家常的,故事梗概也在一般文艺片的范畴内,但是观众应对其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及思想有大概的认知才不至于落拍。

电影和观众的双向选择过程中,本片不挑剔入场观众对电影语言的解读能力——所要传达的信息多数由台词传递,却对知识层面有所要求,可以说是从标题到海报都有「屏蔽信息不足者」的功能。

这就很难说是具有「娱乐大众」属性了。

以「学习思考」为目的的电影而言,对历史背景的轻掠而过,意味着其最终的诉求乃是——请思考。

思考的主体,是自备一定信息量又有兴趣愿意花时间看这部电影的人。

而思考的主题内容是——思考本身。

听到了不等于就听懂了,听懂了不等于就听明白了。

地球人并不像瓦肯人那样拥有心电感应的能力,只能依赖符号交流。

符号在传达信息时会失真。

Hannah说英语带有很重的德国口音(以至于我要借助字幕才能听懂她在说什么)。

她周遭的德国小群体急眼了就用母语唇枪舌战,美国同事们在一旁干瞪眼。

这个「语言障碍」的梗在电影中被一再使用,最具象地表现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人群、人群与人群之间「听到」、「听懂」和「听明白」之间的分歧差异:犹太人与非犹太人,二战幸存下来的犹太人和他们年轻理想化的后代,Hannah和她的读者们,她的支持者与反对者们……在各自表达、聆听和理解之间都存在这种「障碍」。

最简单绕过障碍的做法——依赖第三方解读。

在耶路撒冷庭审之前有一场很长的争论戏,听不懂德语的Mary先是求助于懂德语的学生,被告知「这么快的语速我听力不行」后暗搓搓想找Hannah的小秘书Lotte口译,后者的回答是「听Hannah自己跟你说不更好」——不愧是跟「大家」混的。

第三方解读为原有信号添加了噪音,最坏的情况会加大理解分歧。

比如在Hannah的文章出版后,那些根本没有看过文章或者没有看完的人,也纷纷打电话写信去谩骂,就是听从了第三方、甚至第四方的解读,根本不去听作者本人的陈述,就自以为「听懂了」。

如果想要听明白Hannah跟Hans在吵什么,应该听Hannah本人用英语陈述。

这正是影片前半段要跟观众达成的共识。

艾希曼的庭审基本使用了资料片段。

每一个片段结束后,都切到认真听审的Hannah。

这一段观众和主角是同步的——等于我们也在观看庭审纪录(虽非全部)。

在观看这段纪录的时候,我们做了什么样的思考?

下了什么样的判断?

庭审结束后,又有一段争论戏让Hannah表白自己的观点。

到此为止,事件人物(艾希曼)和核心人物(汉娜)的陈述结束。

听懂了。

但是有没有听明白呢?

英语并非Hannah的母语,所以这番陈述中可能还是有用词不当、发音错误、语法不严的地方,仍然存在表达与理解之间的间隙,这个间隙的填补,一是需要陈述者自己去弥补(比如Hannah请Mary纠正自己的发音,交由编辑部梳理自己的语法等等),二是聆听者需要「理性」地理解「话语本身」与思考「事实本身」。

这也就是影片后半段的内容。

片中《纽约客》的主编在审稿时要求Hannah不要加入「主观解读」,Hannah回答说「这是事实」,主编默认,就是这样的一个「填补过程」:根据内容提问、根据事实回答、理解回答的内容并思考事实是否真如其所说。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Hannah是否对于二战时的犹太领袖们的动机有否「臆测」。

所谓「臆测」典型的例子是Hannah的作品出版后,其同事断语「以她的聪明,不可能会想不到这篇文章带来的(负面)轰动效应」——在毫无事实根据没有对质的情况下主观对他人的私生活、思维活动、情绪体验等等进行「肯定/否定推论」。

电影以细节否认了这种「臆测」又故意突显这句台词,直接就表现了「臆测」的核心特征和社会性危害。

非常聪明。

「臆测」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使用起来亦得心应手的「理解」方式。

这一方式的应用手法在影片的后半段,通过路人、读者、同事、朋友各个群体,得到了全方面多层次的展现。

通过台词有点有面地展示了时人对Hannah「反犹」、「藐视本民族」、「过于理性而忽略人类的感情」这些主要指责,又通过她去耶路撒冷看望故友、努力想挽回Hans的友谊、跟海德格尔之间纠结的感情牵扯而一一予以否定。

只有排除这些「臆测」的干扰,才能冷静地听明白。

近几年,在讨论(或者我更喜欢使用「吵架」这种更有情调的词)过程,我也会高频地使用「请不要臆测」却很少收到效果,最后常常就是我耐性崩盘。

所以关于那句引发口水仗的「(二战时的)犹太领袖们或有意或无意地(在事实上)配合了纳粹。

否则遇害人数当大大下降」这句话,我完全无法理解当时美国人与犹太人的反应,就不知道到底是因为我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背景,还是本身所谓的「反社会」(「高贵冷艳」、「傲慢无礼」、「没有感情」etc)属性所致。

在我来看,如果要反驳Hannah,应当以这句话的内容是否属实(1. 当时的犹太群体多有「领袖」 2. 「领袖」们是否在事实上配合了纳粹的种族灭绝行动 3. 这种「配合」是否导致了更多的遇难者);如果要深入,应当以Hannah从此种现象得出「庸恶」的「论据」-->「论点」路径是否清晰严谨。

诸如「伤害了xx人民的感情」的呻吟,或者「你是五毛」vs「你是美分」之类的无聊,既不能对事实有所证明,也不能对理论有所帮助,完全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根本没有必要。

Hannah在影片后半段所遭遇的人身攻击,与影片前半段众人围绕艾希曼一案的争论,恰恰证明了她所谓「庸恶」的观点:翘着脚使用第三方解读是思维的懒惰(有别人已经嚼过看起来好像也嚼烂的东西就不需要自己消化了),「臆测」是思维的怯懦(直接用十字架指着「说话的人」大喊「丫被魔鬼附体了」就不需要与对方的观点直接对峙)。

纳粹,与那些寄恐吓信给Hannah的人,在「行为」上虽有不同,在「本质」上都是根源于集体思维的懒惰与怯懦。

至此,电影已经完成论证过程,并用Hannah铿锵激昂的演讲(暨自我辩白)结论。

但是为什么?

在片中时不时露脸的海德格尔留下这个问题是没有回答的:为什么一个天生的thinker仍会「庸恶」的时候?

为什么Mary会很自然地请Lotte翻译,在Lotte拒绝前观众也会很自然地认为这是合理的要求?

可能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其实在思考这一运动上也成立:假如没有外力影响,我们总是在同一思维轨迹上前进。

这样比较节省能量(精力and时间),并且与社会大部分保持一致也会比较安全。

由此造成了很多思维上的「惯性」,绝大多数个体具备同样惯性时就形成了一个密闭空间,逃离这个惯性的个体思维就成为社会「禁忌」。

这些「惯性」和「禁忌」不允许你问「为什么」或者「目的何在」或者「应不应该」,只要求你「顺从不要越界」。

比如「你是犹太人就应该爱以色列」(可以扩展到各个民族与国家的对应关系),这一种立令对方放弃思考的要求其实无处不在且在某种社会环境下被视为「美德」(在帝国时期也有「你是雅利安人就应该恨犹太人」的「惯性」)。

一方面越是在社会生活中沉浮得久越是习从这种惯性很难立突摆脱(做网站的都很熟悉这套理论了,facebook的很多功能正是根据「花越多时间在上面就越难抛弃」的行为模式设计的),再者为保持所处空间的稳定性社会群体会尽力阻止个体突围。

托勒密系统上的球越加越多、计算越来越复杂,断不会止有哥白尼一个人觉得不妥,但是一旦突破这个体系,就意味着前一千年的思维方式作废,所有习惯于这个思维方式的人都要转轨道,而且万一新轨还不对头,就会造成chaos——社会动物最害怕的情况。

诸如「犹太人必须爱以色列」、「纳粹都是变态杀人狂」之类的观点就是当时托勒密系统上的小球,一旦提出「这个球的位置不对」必然要重新计算甚至更新一套新的理论体系。

所以那些听Hannah演讲的年轻学生们因受的惯性约束小,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以更容易吸收接纳她的解说,而年长的教授们则更顽固己见不愿意去毁坏自己的「思维内部生态平衡」(一如当年的海德格尔),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年轻学子,或者我们任何一个人,能免除「庸恶」的制约与诱惑。

在本片的案例中,Hannah最后能够抗住压力,除了她以及共同工作的人(丈夫、主编、Mary、学生们)hold on之外,还需要humble(我称之为「与狼共舞」)。

在针对Hannah的诸多指责中,唯有「傲慢」这一项被微妙地认同:Mary纠正Hannah的发音后周围友人纷纷低声「她不喜欢这样」,Mary说「是她自己要求我纠正她」之后更是友人惊诧。

这亦体现在恶意指责甚嚣尘上时,Hannah依然拒绝向公众解释,意下「反正他们不看就瞎嚷嚷或者根本就看不懂,那都是他们的事」。

但是一种突破禁忌的观点,必然需要进入到集体的轨道中去,然后才能使出那一把「改变速度(的标量或/及矢量)」的外力。

Hannah不但站到了讲台上,还正确地发出了chips这个词。

要双方面共同的努力——陈述者更耐心细致地解释,聆听者更理性主动地思考,才可能跨越「理解」的障碍。

影片的姿态是H&H具在,剩下就看观众们的了。

《汉娜·阿伦特》短评

毫无疑问汉娜阿伦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然后,在这个电影里,被演绎成一个带有明显妇女气,自负、琐碎、毫无魅力的中年阿姨。整个故事从艾希曼的审判开始,穿插了阿伦特和海德格尔的绯闻。然后,啥也没讲明白。还是去看阿伦特的著作吧,这个为世界带来不同思考角度的金光闪闪的女人。这个电影实在是配不上她。

8分钟前
  • 金红一瞥
  • 较差

哲学不能脱离现实,她就是一个叛贼

12分钟前
  • 暗处的Hamlet
  • 较差

1.德语原声英文字幕太难受了,两小时讲了平庸之恶的概念,电影跟书根本就没法比,因为它只能表达具象的东西。2.思考是存在于我们自己与我们之间的无声对话,拒绝成为一个人时,也将这一个能够成为真正人类的能力完全抛弃掉了,思考能力的缺乏使得许多平凡普通的人容许自己做出各种残酷的行为。3.邪恶无法同时让平庸与激进同时存在。罗莎卢森堡,海德格尔纳粹,看完两千页,抹杀人的不同,kurt blumenfeld,下地狱去吧纳粹婊。

16分钟前
  • 小哒1
  • 较差

好平淡啊。

21分钟前
  • Cjy
  • 较差

我爱阿伦特,但只从电影艺术角度出发,这部所讲述的内容没多少影像化的价值(最有价值的就是审判艾希曼的真实历史影像了),或说它几乎只做了文字就能做到的事。“平庸的”电影。|导演竟是施隆多夫前妻。2700

24分钟前
  • 神仙鱼
  • 还行

1.有意识的贱民——平庸之恶与“思考之风”;2.最后8分钟的公开演说,真是看得激动澎湃;3.着迷汉娜·阿伦特。

2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前半部分很闷,最后十分钟很精彩。但我一直觉得哲学类的东西,看电影不如看书

33分钟前
  • 影像作者
  • 推荐

片子的概念好 实事求是 审判的正义 对一个人行为的审判并不是对历史 对伤痛 对恶魔的审判 学习思考 是为了分辨是与非 分辨好与恶 邪恶不可能既平庸又激进 邪恶永远极端但不彻底 善才深刻而彻底 平庸之恶 很多人和他一样 正常人 当人令被提升到法律层面 试图理解不意味着宽恕 最恶劣的或最激进的恶劣 是当人类作为没有价值的存在 集中营 无意义的源发地 极权主义的最终是绝对的邪恶 看清恶劣的本质 “我对任何一个民族都没有特殊的感情 我只在乎我的朋友” 思考是人最简单明确的特点 思考使人称为人 thinking gives people strength to prevent catastrophes in these rare moments when the chips are down 俯视?

38分钟前
  • Sydney
  • 还行

不好看,比她的名著《极权主义的起源》还难看,电影质感没出来,像电视剧一样平庸,比较折磨普通观众的耐性,何况是讨论艰深的哲学命题,表演尚可。看过斯皮尔伯格的《林肯》,索德伯格的《切·格瓦拉》类似传记片的,应该知道我想说什么。汉娜都传记了,苏珊 桑塔格还会远吗?

4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两星给与海德格尔的初见

44分钟前
  • 一支卦象
  • 较差

这个片子很好的跟我们诠释了一个思想过于超越其所处时代的思想家的思想痛苦与境遇痛苦,不过片子对于配角人物的刻画还是略显平庸,阿伦特眼中“平庸的恶”与十年后的米尔格兰姆电击实验一样震惊世界,发人深省,其实这与鲁迅眼中那些围观的人一样,探讨的是人类共同的阴暗面与劣根性。

45分钟前
  • 韧勉
  • 推荐

闷片,最后女主的那段演讲挺精彩!

48分钟前
  • ystevez
  • 较差

作为一个汉娜阿伦特的脑残粉,对这部电影很满意!!!

52分钟前
  • 自由之翼404
  • 力荐

特洛塔拍出这样的片子确实差强人意 特别是海德格尔部分

56分钟前
  • 还行

平庸之恶

60分钟前
  • 低等游民
  • 还行

A companion film to Eichmann in Jerusalem

1小时前
  • moormoorer
  • 推荐

平庸之片

1小时前
  • 大鼻子马克
  • 较差

人类不思考,上帝还能发笑?

1小时前
  • 红男
  • 还行

哲学家总喜欢用一些华丽的词藻来扭曲罪恶的事实。

1小时前
  • 忆君夕阳时
  • 较差

第一场不知为何很美剧的感觉。传记片难拍啊,人的思想何其波澜壮阔,而人的经历并不一定充满戏剧性。大部分传记片都沦为主角的情爱故事,但是人类真正情感的复杂和层次却无法表达。最后靠女主角的独角戏推至高潮。

1小时前
  • 山下猫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