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叙述追求新意很好,但至少不能让人觉得不合理。
比如开始男主醒来的地方,前前后后都没有交代是怎么回事,你想我怎么脑补。
一场会议改变人的一生,一个广告改变整个世界,导演你在开什么玩笑。
法斯宾德说过,对于无法改变的事情,人们至少应该去描绘(原著引文),而不是去中二去乱搞。
如果是一个优秀的导演,会把男主与索菲怎么结交上的故事交给读者脑补,谁知道你去描述这两人是怎么搞上的,还自以为是地设定这俩人都投入了真感情,性与爱是一回事?
一个世界最大的广告公司居然要靠一个卖酸奶的撑起39%的销售额,一个广告策划公司居然也拍广告,而且把一个咸菜广告拍得那么放飞自我,且与电影的主旨有半毛钱关系?
表现广告拍摄的混乱?
为什么要把男主设定成为追求理想而拍广告,很英雄主义吗?
不觉得浪费笔墨吗?
男主竟然因为杜勒否决一个广告设计就毛了,可以按原著来吗?
不要把原来好好的讽刺广告设计变成男主耍小性子呀。
马克为什么自杀?
男主为什么突然升职?
杰夫为什么突然有权解雇男主?
表现人生的荒诞?
原著里有有头有尾有道理的剧情就被导演这么肆意篡改,而且居然无法靠原著的逻辑解释,这样拍既不对未看原著的观众友好,也不对看过原著的观众友好,真神!
第一个结尾马克假死?
你们法国假死也太容易了吧,男主被捕时插上这段有什么意思,人生爱情的双重破灭?
第二个结尾男主逃去荒岛,确实很讽刺,但你指望一个养尊处优的贵公子过原始生活,还把女主拉上。
别人乱叙是为了增强电影表达效果,导演的乱叙却有很多是无端增加读者观影难度。
叙事节奏没把握好,该交代的事情没说的基础上却有心情设置两个结尾(比如杜勒约塔玛拉,光看电影超突兀超没意义)。
整部电影全靠男主的演技在撑。
更重要的是,我是一个小说粉,导演却脱离小说自由发挥,并在细节上诡异的尊照原著,让人想起原著符合常理的剧情。
最后表示,原著很精彩,批判力度很强,电影比不上它的零头。
多的一星为了原著。
1、星光让我变聪明。
2、要的就是这种事不关己的冷静。
3、想要成功,就要敢于自我牺牲。
4、你一点自尊都没有,我鄙视你,滚。
5、他告诉自己拯救世界的秘密,就是接受无聊。
6、这个人真是个人渣。
我不活了,一个人去死。
7、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爱情,艺术,地球,你们,我,特别是我。
8、内心轻松,外表却像个可怜虫。
在我们心底,最最深处,正在涅磐重生。
9、我细细品味了自己的革命,我消失了,去了远方,尝试全新的生活方式。
99,一种最常见的定价策略,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却无比受用的心理骗术。
它让所有人在消费的那一瞬间的内疚随着价格的位数下降而减轻,虚假的满足却得以放大。
《99法郎》透着一股法兰西特有的浪漫和疯劲,正好与广告业的浮华相互映衬。
广告在永无止境地编织着美梦,或者说让人们永远失望。
在摄影棚里,产品、打光、模特的眼神和笑容都经过精心设计,直到以最无可挑剔的姿态出现,撩动看客感官。
身为造梦者的奥克塔夫却并未获得满足,因为那些为广告幻境而生的好创意被甲方否定,而临时抱佛脚敷衍出来的垃圾却被客户迅速认可。
最后他完成了一次乙方对甲方空前绝后的复仇,那就是将广告这层精心设计的遮羞布扯下,让广告最原始的动机一丝不挂地出现在看客面前:快掏出钱包吧,我们急着清酸奶一万二的库存。
失去包装的广告丑陋又荒诞,实话总是让人难以忍受。
奥克塔夫的人生在真实与虚幻中挣扎,广告、对客户的说辞、毒品里的世界是虚假的,对索非亚的情感以及对责任的恐惧才是真实的。
在第二个结局中,他选择让广告露出本质,自己则逃离了充斥着广告和消费的商业社会,来到原始小岛上,最后与索菲亚相遇。
然而这一切也许只是他坠楼前的走马灯。
影片中有几个镜头让奥克塔夫以耶稣的形象出现,即使是救世主,在商业社会里如果不屈从于虚假的游戏规则,那么恐怕真实也要通过殉道来获得。
然而现实里没有多少人愿意殉道,大部分人都在消费主义的快车道上驶向庸俗和无趣。
现代人的焦虑和不幸,其实大部分都可以归因于此。
最开始是在猫粮上看到这片的介绍。
看老师说的那么龙飞凤舞,便忍不住想看看。
其实仔细想想便知道,就看动画而言,和老师的口味就已经相差那么大,何况电影。
到底该怎么说呢,关于这部影片。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于主角价值观的不认可;另一方面是觉得其表现形式越超过内容本身。
或多或少,总有实验般的玩票兴致。
不过,话说回来,多少还是给骆驼了一些启迪,主要是关于广告制作方面的“黑幕”。
因为这片也算是“半传记体”,讽刺虽然不算辛辣。
却也入木三分了。
仅仅是在本作出登场的诸多顶级广告元素,就值得我们顶礼膜拜与好好学习了。
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把本片当作广告制作的“科教片”也未尝不可呢~囧
1.爱情、艺术、地球、你、我,特别是我……人和其他商品一样都是有有效期限的。
2.我认为我是在美化世界,错,我是在污染它!
3.我总能让你们望尘莫及。
4.开会总是迟到,守时的创意师是不会有创意的。
*5.我无法好运连连的原因:其一是客观原因阻碍了,其二是我放弃了!
反转的option让我有点心跳,可是生命常常难以给我们第二次选择。
从高空坠落的飞翔与那幅美好故事的广告牌是鲜明的对比和震颤。
广告人们,我们的生活,自己好好打造!
每年全球的广告预算是500亿美元。
联合国的一个研究估计,这一数额的10%就足够帮助全球饥饿的人民了。
能消灭坏人的人,一定程度上是要变的比坏人更加有能力有手段,只有站在坏人的头上,才能俯瞰坏人,最终才能消灭坏人。
当坏人成为一个代名词,或者指代行业,或者指代思想等等。
这个时候,我们要深入的了解一个行业或者一种思想,才能有效的与这种行业或者思想去对抗。
然而对抗的结果是什么呢?
无非是站在了更高的层次上去看待这种原有的思想,那么这个时候,你是否依旧是无法摆脱这种思想?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99法郎》讲述的就是一个广告狂人在面对整个癫狂的广告业的时候发出的一记重拳,然而这记重拳之后,广告业依旧是无声无响,看似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殊死反抗,甚至于将自己的生命与自己的反抗绑在一起,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
《99法郎》讲述的是一个广告狂人的故事,奥克塔夫是一家知名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他的存在对于这家广告公司而言是一种财富,然而奥克塔夫早已经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于是,他决心谋划一件事情,在自己行将结束自己的人生之际,对于整个广告行业进行一次狠狠的打击。
他想要用自己的讽刺以及各种各样的创意来为观众们揭示广告背后的阴暗面,然而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的。
《99法郎》采用了一种颠覆性的叙事方式来为我们讲述一个广告人,一个狂人的生活以及工作种种,奥克塔夫只是他们中间的二一部分,且是一个看上去风光无限,实际上却没有任何的存在感的一部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因很简单,我们可以看看奥克塔夫扮演的角色对于整个广告行业来说究竟是好还是坏。
这里的好坏说的是重要性,如果一个人扮演的角色对于整个行业有着某种呼风唤雨的作用,那么这种角色自然可以决定某一个行业的兴衰,很明显,奥克塔夫扮演的创意总监,对于广告行业来说并不起着决定性作用。
奥克塔夫的作用就如同自己构思的创意一样不轻不重。
表面上看,奥克塔夫是一个决定性的人物,实际上,他不过是构成整个广告行业的一粒尘埃,而且是随时都可以替代的尘埃。
奥克塔夫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存在的价值,且过低的估计了整个广告行业的真正力量。
广告行业的真正力量并不仅仅是一个或者几个甲方客户的需求,而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消费观的培养以及固定,这是奥克塔夫无法决定且改变的,如果在这样的事情上无法做到任何的扭转,只靠着一两个广告片来让更多人看见,且以此来揭示广告行业的本质,这并没有什么本质意义。
《99法郎》本质依旧是为我们讲述广告行业的癫狂,本想着通过这种讲述能让观众们对于广告行业有一定的厌恶,然而最终收获的确实反方向。
奥克塔夫的创意故事却使得更多的人对于这种酸奶有了好奇心,且让他们自此开怀起来,这并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奥克塔夫击败自己的甲方客户用的手段是自己赖以生存的手段,他所使用的武器依旧是借用了人们对于广告行业的这种依赖,因此,本质上来说,奥克塔夫并没有创新且以一种超越了这个行业的方式来试图攻击这个行业,其结果已经可以预示了。
他最终并没有给这个行业带来任何消退的水花,反倒是增加了更多的观众对于这样的行业的感兴趣程度,这可谓是阴差阳错。
因此,回到一开始的话题中去,我们究竟是应该如何来对待一个行业呢?
是像奥克塔夫这样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呢?
还是用另一种方式来彻底的击溃他。
当然,后一种方式才是有用的。
如果仅仅用行业内部的方式来做一个替代,那么即使是奥克塔夫击败了整个广告行业,他依旧是摆脱不了广告行业,因为他依旧是没有抽身出来,相反,如果奥克塔夫用另一种方式来面对广告行业呢?
如果从其他的行业斜杀出来,从而彻底地替代广告行业,这样不是更加使得原有的广告行业更快覆灭吗?
制式得到攻击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并不会奏效,而面对着制式的攻击,攻击力量越是强大,就表明了被攻击体越是优秀,奥克塔夫的这种理念本质上依旧是没有脱离这种攻击的范畴,最终他所收获的除了自己灰飞烟灭之外,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相反,如果他能从侧面或者其他行业彻底的颠覆广告行业,那么广告行业自然就不能存在了。
可见,正向的攻击从来都不会撼动一个行业的地位,如果真正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一个行业,那么旁敲侧击的用另一个领域来替代,这才是最正确的方式,很可惜,奥克塔夫并没有对于这种方式有过研究,即使是他用最绚烂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攻击,然而留给广告行业的无疑是一种被加重了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绚烂的死亡,正好印证了广告行业的辉煌。
……你好,再见
在生病的状态下看这部电影就是被狠狠的抽了一个耳光子的感觉。
留了一鼻子血还忘了擦,只能说挺爽。
死了不算了结,展翅高飞的同时跟竖起中指一样总是要下垂的。
最后死的都很惨。
屌什么屌呢。
你不嗑药了,自然还有创意人需要嗑药。
需要亢奋,需要说瞎话包装出神话来增加商品的销量。
不知道曾经帮双鹿,帮蒙牛做广告创意的人需不需要嗑药。
要嗑药的话我想应该是进口的吧,这样写出的广告才能让SB变NB。
里面的这句台词我比较有印象:“我是个广告人:不错,我污染这个世界。
我就是那个向你们卖垃圾的家伙,让你们梦想那些你们永远得不到的东西:天空湛蓝湛蓝,女人永远美丽;一种经过Photo Shop处理过的圆满的幸福、无瑕的影像、最时髦的音乐。
”我把这部电影列为法国的《Fight Club》好了。
深度够了,只是变现力差了点而已。
不要一天之中同时看这两部片。
不然,会让人得抑郁症的。
这个世界特别是7月份红光满面高唱生日歌的世界够TM的操蛋的了。
不过再操蛋也不要树中指,不然没办法尿尿。
打开国内的电视,几乎所有的广告,尤其国内广告,总是不同程度的恶心着你,而这种趋势还在不断探底。
每一个广告导演都可能被活活的逼成一个愤青。
我只有选择不相信广告。
这一定是一个深谙广告界、并且痛恨商业广告的愤怒导演所拍摄的(或者是改编于一个愤怒的广告人回忆录)。
全片充满了各种广告奇幻的画面,酷感十足的视觉特效和拍摄节奏。
而且中间我差一点就被导演骗了,如果到中间结束段落当真就收尾了,就只能是个3星稍弱的片子,展现的只有颓废的现实而已。
但结尾20分钟将影片直接提升2档。
尤其最后那个广告,将此前的压抑和颓废一扫而光,道出了所有的愤怒,让人看得十分畅快。
而似是而非的阳光段落,直切到悲剧的结尾,定格在满是广告牌的街景上,又落回了悲观的现实,无疑增加了思考的深度。
导演一定是个影迷。
如果没听错的话,中间有三段熟悉的电影原声,出自花样年华、发条橙、细红线,甚至蓝色多瑙河也在库布里克的太空漫游里占据过大段时间。
导演一定也是个文艺片影迷,花样年华、发条橙、细红线,是风格迥异的文艺大作啊。
比起国内好多新新导演作品的前半部出色,后半部泄气来说,本片可谓一以贯之,甚至后发制人,后劲十足(原谅我用这么多好词,因为后面20分钟太出色了。
)前面有好几个场面戏(戏仿最后晚餐、知晓避孕、嗑药party、嗑药后昏迷、嗑药肇事)拍摄的创意十足,这对于很多年轻新秀来说,已经不稀奇,然而后面还能有如此沉稳的考虑结尾,实在难能可贵。
回归原始社会,找回失去的真爱;在现实的世界里,只有消费和欺骗。
结尾几分钟,增加了影片的解读广度和思考深度。
不去评判广告这个东西是否好坏,但就导演的有立场有原则这一点,值得鼓掌。
回归到我的题目,每一个广告导演都可能活活的被逼成一个愤青,尤其在为死板而有少良知的企业服务的时候(苹果等富于创意的极少部分广告除外)。
纵观国内电视充斥的恶心广告,就更应该明了,法国广告人的压抑比起天朝来简直是不值一提。
因为这里从来就不讲创意。
Ps:片尾字幕写道:生产商每年投入到广告上的资金有五千亿美金之巨,这笔钱能解决全世界一半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
字幕全跑完后有一段短片,后来一查才知,这是世界上拍摄的第一部广告片,拍摄于1906年,是关于一种名叫Sunlight的洗衣粉的广告。
片头主角照镜子时,镜子里出现的就是小说的作者。
还有网友说,影片里提到的madone应该是danone 中国叫达能。
20110531 ——《影迷》看电影
看得还真累,其实吧有点装,其实吧要是局限在广告上还真不至于弄这么大动静,所以我没局限在广告这件事上,这样看就有点意思了。
颓也能颓得那么法国,荡也能荡得那么法国,当然了,德性也德性得很法国。
弄掉点画蛇添足的画外音和字幕再修改点情节这片还真就是个宝贝了。
除了吸毒后的描写很赞,其余都普普通通。。
tout est provisoire
一般由小說改編的法國電影都會有比較不錯的臺詞 ╮(╯▽╰)╭
Seriously, 法国人什么时候才能分清喜剧和悲剧的不同。说是一部喜剧,看得我都快要抑郁了。好吧起码把它看了,au moins c'est fait.
他说你想要的都能兑现
好神……手法好多有时候有点儿乱?那段动画插进的好有趣
广告人和他们浮夸、荒诞、混乱的生活。影片提供了两个结局,却都不能让我满意,足以看出这不是一部出色的广告片,偶有几个不错的段落,却拯救不了整部影片的苍白。
法国电影在创意贫乏之余,拍摄出的效果还真是经常能让人耳目一新
一切都是假的 都是广告 所谓的创意就是空虚
人生就是在不断的面临不同的选择,而其他的一切都会稍纵即逝,爱情,艺术,地球,你们,我,特别是我。
介绍了广告行业一些现状和阴暗面,阐述了编剧的一些主观感受和愿望,加入了各种元素的大杂烩确实很有意思,只是有点于事无补。
2012-209
- -我可以说我没看懂吗。看完原著以后再看一遍再评分好了。
对这种黑色喜剧真是永远都没有抵抗
一如太保密码,JANKOUNEN的声画结合和视觉手段的处理依旧出色,充满冲击力. 但是还是太乱了,太爱炫了.
广告设定很好看
虽然有两个结尾的新颖模式以及制作广告成本的10%就可以助穷的教育意义,可是还是不喜欢
看完有一种被强奸了的感觉,表达手法很的确很与众不同,非常激烈和粗暴,我觉得已经快超过黑色幽默的范围了,再多一点就可以直接骂人了。多给一颗星假装我对艺术有包容度,也对法国电影的多样性表示羡慕。但为了批判而批判,为了不同而不同,这也算marketing了吧,艺术价值真的有吗? 如果说国产烂片难看,最起码它们有一颗努力取悦你的心,再难吃也算可食用;而这部片子简直是直接往你嘴里塞💩。让人极度不舒适。内容就更别提了,观点傲慢,肤浅又幼稚。实在是做不到引人深思。对不起,两颗星已经觉得良心不安了,不能再多了。心情如后面的一幕镜头一样像是被食物中毒的流浪汉吐了一脸吐了一脸,我得去看一集猫和老鼠拯救一下被污染了的心灵,打扰了,再见。
要是有零颗星该多好。
三星半,虚幻的广告可怜的广告人。最后沙滩那个结局太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