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這是一部悲劇。
因此哪怕它很短,卻極力抗拒去把這部想看了100多天的電影看完。
正如很多電影不敢去看第二次一樣,往往這樣的過程是極其痛苦的過程,你需要把自己對於這部電影微小的感觸全部再一次從記憶中翻轉過來,因此很多電影對於我來說,值得一評的都遺棄了。
這部電影透射的豐富的色彩,但卻又缺乏現代感,一次又一次我懷疑這是不是90時代的電影。
或許是現在的電影都已經變得膚淺,總要人在一些赤裸裸的鏡頭才能明白導演想表達什么。
男主角很帥,開頭就已經渲染了濃郁的霧感,他一直想改變現狀不滿足現狀但無力改變,他相信未來始終是美好的,因此所有打擊對於他來說,都是無力的。
他不曾懷疑過現實,是不是太黑暗的現實讓他無力去承受還是他始終想像未來的一絲的光亮來讓他期待,因此,他都沒有去撕破現實的面紗,也許他最後心是絕望了的,當他去了監獄。
他終於相信現實是真實的,也沒有任何挽回的機會了。
因此,之前的有光的,然後慢慢消失了。
他沒有回信,對於那個烤香腸的女人,他也許知道愛情這次是真實的,但他并沒有理會。
對於那個讓人驚艷的笑容,他一直沒有微笑的臉龐在監獄的陽光下,格外充滿魅力。
我覺得這是他明白了現實的殘酷并從這個讓他入獄的女人中的陰郁中走了出來了。
最後。
他出獄後,生活變得更差。
但他并沒有做出任何的過激行為,對於他來說,這是不值得一提的,生活對於他來說,也許代表了一切。
最後我看著那雙握緊的雙手,我明白了這部電影的意義。
“哪怕世界沒道理也沒希望,也要活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完《薄暮之光》我心中再次产生一种看电影很久没有的拔凉拔凉的感觉,太他娘的孤独、太他娘的绝望、太他娘的走投无路了,还他娘的让人活吗。
而本片的底层主人公还生活在我们认为社会复利巨好的北欧,芬兰呀!
就像我看了摩尔的《医疗内幕》讲述美国人在医疗内幕中的挣扎,也会想到,这还是在很多人艳羡的美国呀!
所以,因为以上原因,这两部片子在我看来简直就是惊悚片了。
片中的主人公考斯蒂南在片中的表现,特别是前半段的举动让人的感觉用中国俗语讲就是――废物。
片子一开始就显得无比孤独,被工友们看不起,酒吧想去搭讪又被冷漠的拒绝,想来些“义举”又被暴扁,谈恋爱又闷蛋的不行让我看着都着急。
于是,一个下层人士的形象和境遇被勾勒出来,他不富裕、孤独、敏感、又很阿Q,一再说当前的工作是“暂时”的,当前的住所是“暂时”的,和很多底层人士一样,他对自身的处境有些忿忿不平,他甚至有着一份孤傲而敏感的心,因而他身处底层,与上层保持隔离,同时又与同一阶层的人格格不入,这也就使得他显得更加孤独。
其实,片子一开场就揭示着考斯蒂南这样的人的困境,他一开始就被工友们看作一个“娘娘腔”而鄙夷,在同一阶层中他找不到同盟,虽然他有些生硬的试图亲近他人。
接着,他来到一个显然比较上档次的酒吧,而非工友们去的那类酒吧,这表现出了他的微妙心态,他认为他本该,同时也终将成为上层社会的一份子,但是残酷的是他与那个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依然只能沉默而孤独的在一个靠近厕所的角落观望。
而与烤肉店老板的言语更表现着他的心态,开一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保安公司是他的梦想,或者说一种自我安慰和防卫的心理武器,让他可以在孤独中表现一种自尊。
而突如其来的米尔亚的“爱情”让我以为导演要给主人公一丝出路或者说前面的郁闷都是铺垫,光亮即将显现(片名不都叫《薄暮之光》吗?
)。
但是,很快,我的幻想如同考斯蒂南梦想一般破灭,不提考斯蒂南那约会中的笨拙表现让我感觉就是真谈恋爱这样也没戏,更别说这本来就是一个精心设置的骗局了。
导演有些“可恶”的是,他总是不时让米尔亚显得一丝将要良心发现,让我感觉光亮还是会出现的,但是她最终还是帮助同伙完成了一次盗窃,并嫁祸于考斯蒂南,而考斯蒂南在最好令人费解的沉默的表现更现出一种彻骨的绝望,而他依然敏感而孤傲,所以他没有歇斯底里,他只是呆若木鸡,甚至带着些自我毁灭的走入监狱,将烤肉店女老板的来信撕掉是他自我毁灭的进一步表现。
影片的结尾继续着残酷的基调,当他出狱后找到一份工作,可以平淡的继续生活时,却再见米尔亚和她的帮派成员,于是他丢掉了工作,于是他笨拙的试图用一把小刀“复仇”,换来的却是一顿暴扁。
没有出狱后的温情,没有重新开始后的转机,没有报仇雪恨的畅快,考里斯马基为我们展现的是真实而残酷的现实。
看到这样的电影会让人有种特别的感觉,首先倍觉亲切,哪怕它发生在遥远的国度,同时你会感觉一丝沮丧,考里斯马基细微的捕捉到了一些平民们的共性,比如或多或少的孤独,比如一种对自身地位的不满和随之而来的一种自恋和敏感。
考斯蒂南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一种心理和现实的落差,他的经历是与那种奋斗的“美国梦”大相径庭的故事,我们也像他一样希望过上富裕的生活,希望摆脱贫穷(这里指的是一种相对贫穷,一种永远向上比的财富对比)的命运,豪宅、好车,从小时候父母们就寄望于我们这些,在学校里我们也这么自我寄望,到职场上我们也这样拼搏,很多人都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于是我们成了父母,于是我们继续寄望于我们的孩子。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又不会过的太惨,考斯蒂南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是却又是最能激起我们强烈共鸣,甚至恐惧的例子,他经历的那种孤独,那种寒冷,那种绝望,是否也是我们在奋斗中恐惧的失败结局?
好在考里斯马基不是绝望的那么彻底,被打后虚弱的考斯蒂南毕竟还有一个对他带着爱的烤肉店老板,在他仿佛走入绝境时,毕竟还有一个女人在乎他,当影片最后他俩的双手握在一起时,已经心里拔凉了一个多小时的我不愿在对此做什么深入的解读,我相信在大悲后考斯蒂南将有大悟,我相信绝望后他将迎来希望,我相信他将与烤肉店老板一起在一个烤肉店里幸福的生活,看来虽然大团圆的结局有时让人腻味,但是确实是残酷现实下最好的寄望。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79b83da8ed474bb2ca130c10.html
《薄暮之光》中有几处场面调度,类似地,都是先从主人公考斯迪南的面部镜头切换至人物群像,然后镜头慢慢向人群推进,像是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在代替主人公,用镜头去端详和审视,镜头运动过程中,观感也从主人公对相关者的视觉印象迫入心理境况。
还有几个“半主观镜头”,交代过现场人物关系后,就停留在男主身上,这时,呆板的面部表情不再具有独立存在的基础,静态镜头下是翻滚的情绪状态……然而,在感叹阿基·考里斯马基精湛的技术表现手法的同时,它也只是沦为导演关怀人物的手段,深情却不动神色,或许只有充分地理解芬兰底层社会的生存状态,才有自信用自己的镜头去代替人物视角。
吝啬的对话,细微的肢体动作,静物绘画般的构图所呈现出来的平静感,让人感觉这个影像世界张开了双臂静止在原地,随时准备给小保安代表的所谓具有薄弱社会地位的群体以拥抱。
这是影片给我传达的人文主义精神,本该乒乒乓乓的珠宝抢劫事件,以及社会对男主人公残忍地心理侵犯和侮辱过程,始终是不悲不喜的视觉传递。
导演没有想通过角色个人处境的强化去激起愤怒,反而是在弱化个体象征,悠长地描述芬兰的社会现状:芬兰这个高度发达的北欧国家,差距悬殊的社会结构,为人性留足了变幻空间,歧视,敌意,伤害随时都在打磨一个人,从价值观到行为模式,这样再回想影片开头持伏特加的夜行人,就能更好的理解他们为什么喜欢契诃夫,托尔斯泰多过普希金,为什么他们有强烈的悲剧意识了。
本来心怀骄傲感,有未来设想的保安,一直在被动接受来自周围的纠葛,这是发达的福利制度无法解决的问题,从监狱出来后,得到安置,考斯迪南以为可以重新开始,却落入更大的社会困境。
影片人物是一出恢宏悲剧的承受者,所以观看过程一直保持着被压抑状态,但这种状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向上的,从保安考斯迪南的主观镜头可以看出他对自己所经受的,心存疑惑,这种疑惑不需要答案,至少当他拿起水果刀的时候还不需要,影片中仅有的“激烈”镜头隐含着对阴暗人性的反抗,基于的是保安自身对光明的认识和坚持,就像影片的插曲《灯光》,流淌着忧伤中略带浪漫色彩的旋律。
导演让镜头结束在这里,受伤斜倚在车轮旁的考斯迪南,眼神开始坚定,像极了一幅革命者的肖像了。
一支芍药静静地斜倚在青明的玻璃瓶里 它面前是一个蓝眼眸湖水漾的男人在默默嘬着烟 他的孤独一如芍药的红般娇艳欲滴这是《薄暮之光》里的一个场景 与热闹商业的《暮光》什么的没有半分钱关系 来自芬兰的寂寞孤寂清冷 北欧的电影总是透着一股子甘之如饴的孤芳自赏 你一听芬兰呀 冰岛哇等这些个国家的名字就已经不由得立即有了凉意 但这凉意就像薄荷和吐露着芬芳的花香直沁入心扉 令人神清气爽。
在经济高度发达 福利超级完善的国家 生活基本无需自理 人人形同行尸走肉 这些国家的人民仿佛一出生就已经看透尘世 个个不出家胜似出家 超凡脱俗 无欲无求 不食人间烟火 无求与求之求不得 不食,食到厌与想食食不到是有本质区别的 前者乃麻木 后者为痛苦 没有了痛苦的感知 自然也不会很快乐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 里面的人生活在一尘不染的宽敞城市里 没有尾气 没有拥挤 他们的内心也像这座空城一样空空荡荡 以出世的思想 行入世的人生 你打他左脸 他绝对会再转过右脸来给你抽 他们不懂哭也不懂笑 只是走着 坐下 吃茶 吸烟 咖啡不见得能再品得出醇香 烟不见得还可提神解闷 这些行为 对他们来说 只是死前的种种无机运转而已 男主角更是其中翘楚 长得很像已经消除了戾气版的加里奥德曼 他是一个保安 社会底层 但仍有车开 居者有其屋 谈得到对象 看得起演出 只是你揍他 他不知道疼 或许他觉得疼也是一种享受 做爱可能也不会有快感了 揍他的人也不是因为愤怒才揍他 只是觉得闲得蛋疼 应该找点事做 于是便揍他了 后来他因为被人栽赃进了监狱 但哥依然蛋定 对他来说 家里 牢里 这里 那里 哪儿都一样 无差 最后出狱 向仇家行刺 也没有显得很鸡动 只是觉得礼尚往来 来而无往非礼也 应该把这个环节走一遭 于是便这么做了所以他刺得也不是很专心用力 行动便失败了 但被刺的那哥们也没做绝把他搞死 也只是给他进行一次稍微强烈点的肌肉抗击打运动 完了就把他放鸟电影有点《的士司机》的影子 不同的是北欧导演阿基与老美导演屎壳郎西斯的孤独不一样 它没有对社会不满 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地 泣鬼神如孤身杀入淫窟 解救娇娃之类的好人好事 的士司机在孤独中爆发 而薄暮之光只是像桌上那朵娇柔的 红得娇艳欲滴的芍药一样 在孤独中 在某个薄暮的清晨 悄悄地绽放 然后于某个薄暮的黄昏 沉沉地睡去。。。。。。
《薄暮之光》这个中文译名实在是太好了, 薄暮既是黄昏傍晚。
从又一片名 “ Lights in the Dusk 傍晚的灯光” 就可以想象出全片的落寞的基调。
男主“科因斯泰恩”在傍晚开始上班,全片的故事时间也几乎都是放在太阳落下后的的时间。
让一常就显得“冷调”的芬兰,在阿基的镜头里 这个发达的福利国家夜晚的生活就更是孤独与破败 ,和第三世界的街头无异。
街头的工人们谈论俄国文学,转头又说“你看不到太阳”。
仿佛这一切都是说给男主听的,内心有理想,现实却看不到太阳。
蛇蝎女的出现加速了他想成功赚钱的迫切愿望,却因为没学历没背景被拒绝贷款。
虽然电影中没有明显的表现,对于物质悬殊的恋爱关系男主陷入了绝望。
看到蛇蝎女把珠宝放在家里他就等着警察来抓,甚至只有在监狱中才出现了笑容。
据资料说阿基受到布列松的影响,演员的表情冷静克制,唯一的一次人物特写也只有眼睛,我数了下这双眼睛大概有二十秒没有眨过。
出狱后的洗碗工和复仇也都是发生在夜晚。
到了影片的最后男孩通知“前女友”去救他,场景才一下整个都是太阳,那是清晨的太阳。
“前女友”紧紧握着他的手,告诉他不要放弃希望。
作为芬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虽然每部都是表现个人的无助,都是片尾的黎明和“女朋友”的不离不弃也隐喻着未来就像是凌晨的太阳。
挨过了夜晚的灯光终将和阳光相遇。
这部电影被选为芬兰在该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阿基的政治主张抵制美国的外交政策而拒绝提名和抵制奖项。
芬兰第一次让世界刮目相看,还是在1939年被称为大象和蚂蚁之战的苏芬战争,打得刚经历了大清洗、自毁长城的苏军狼狈不堪,纳粹德国因此觉得苏联好欺负。
时至今日,芬兰为国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所有保障,教育不仅全部免费,大学生每个月还可领取至少680欧元的津贴、补贴和低息贷款。
与人们“高福利养懒汉”的设想相反,毫无后顾之忧的芬兰人勇于冒险和创新,“高税收、高福利”成为国家竞争力最强大的引擎,科技创新能力和国民幸福指数在全球首屈一指。
有人戏言,生在福利优越、风景如画、政府廉洁的芬兰,等于是中了彩票大奖。
芬兰大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Aki Kaurismaki)对此显然有不同的看法。
福利制度能让你不至于被饿死,却无法保证你获得尊严和幸福。
考里斯马基将镜头对准人间天堂的阴影部分,关注那些失业、无家可归、孤独、自闭的人,那些在屠宰场、垃圾桶、火柴厂、贫民窟挣扎求生的失败者。
观众惊讶地发现,原来芬兰也存在歧视、犯罪、人情冷漠和官僚作风。
从26岁开始拍电影,考里斯马基就确立了以干瘪的形式呈现丰富内容的风格,如同电影界的海明威和卡佛,让受够了凌厉的剪切、特效、复杂的情感纠葛等视听轰炸的观众长出了一口气,仿佛在骄阳如火的沙漠痛饮冰啤。
这种有个摄象机就可以拍的片子,要想在汗牛充栋的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荣登艺术殿堂,比拍一部《阿凡达》的难度还要大,因为投入少、门槛低,竞争尤为激烈。
《卡秋莎》、《红莓花儿开》的歌词作者、俄罗斯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1943年4月19日在《真理报》发表的诗作《歌》,后来由佚名曲作者谱写成旋律优美、充满沧桑和浪漫气息的《灯光》。
《天堂阴影》、《薄暮之光》均选用了质朴动人的《灯光》作插曲,与影片相得益彰。
草根出身的考里斯马基,深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1983年的处女作《罪与罚》即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说),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尊重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每一个克制、简洁的镜头都散发着人道主义的高贵气质,此起彼伏的冷幽默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作为无产阶级三部曲的第一部,《天堂阴影》(1986)的情节发展、人物表演和场景简单到了极致,绝无半句废话,也没有任何电影技巧的卖弄,普通芬兰人的友谊和爱情,与北欧坚硬、干冷的雪原一起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为给领导子女腾出位置,超市收银员遭无理开除(一年内3次因别人的原因下岗);男女主角因穿着寒酸,被高档餐厅拒之门外,只能在路边吃快餐;收垃圾的工友上门借钱,穷得叮当响的父亲,打起了儿子存钱罐的主意。
《火柴厂女工》(1990)可能是考里斯马基作品中最冷酷的一部,在舞会上坐冷板凳的女工,用薪水买了条裙子,父亲一个耳光就扇了过来:“婊子!
”在1989年中国和伊拉克的新闻的衬映下,先被男人玩弄、遗弃,再被家庭抛弃的女工,索性买了包耗子药回报这个比北欧冬天还冷的社会。
考里斯马基镜头里的人物大多性格内向、表情呆板,让一些惯于欣赏大喜大悲的观众很不适应,闷得慌。
观众能看到的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考里斯马基的冰山艺术,就是通过冷幽默和人物细微的肢体语言,让你感受海水下面的冰山:奇崛、壮丽,美不胜收。
《波西米亚生活》(1992)与狗抢食的艺术家,《列宁格勒牛仔遇见摩西》(1994)被冻死的乐手,《浮云》(1996)的女主角下岗后,受身份、年龄歧视,贷款、就业无着,几乎山穷水尽,《没有过去的男人》(2002)更狠,焊工一下火车就被劫匪打得失去了记忆,伤还没好又被治安员敲竹杠。
赫尔辛基最坏和最好的人似乎都聚集在贫民窟,善良的邻居和慈善机构帮助焊工开始了新的生活。
福利制度在影片里得到了体现,但导演要强调的是:自助者,天助之。
不动声色的讽刺更有力量:《罪与罚》里的警察,蠢得连屁股下面的凶器也发现不了,凶手投案自首,马上扑过去把人家打倒在地,动物果然凶猛;《薄暮之光》(2006)里性格孤僻的保安詹,不幸中了黑社会的美人计。
一个不起眼的细节意味深长:高傲、冷淡,被詹视若珍宝、甘愿相守一生的美人,在黑老大与弟兄们赌牌时,只是一个任劳任怨的奴仆。
给傻逼织毛衣没问题,织的过程中感觉到幸福,情何以堪?
带有感伤味道的《灯光》,越发衬托出詹内心深处的火热情感,在芬兰的这片天空下,他还没来得及学会抱怨。
放眼世界影坛,惟独考里斯马基能获得电影大师库斯图里卡的赞美:“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与这个歇斯底里的时代完全不同。
他的人道观点让人难以置信。
在技术、数字堆砌的电影之外,的确存在着一个位置,给那些相信生命是个奇迹的人。
”几乎每部电影都捧得国际大奖的考里斯马基,2006年宣布退隐江湖,此后只拍过一个短片。
相信他没看过沈从文的小说,但他含糊其词的告别却和《边城》的结尾一样引人遐想: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看电影》10月)
从未见过比Aki更具稳定感的电影画面了。
每一帧都好似一副厚实的静物油画,其色泽浓郁饱满,流淌着忧伤的怀旧思绪,仿佛静静地笼罩于历史的迷雾下,泛着古老油画所特有的光芒。
其人物特写犹见意味,鼻尖、嘴角、额头、眉骨、双眸、脸颊……无不至真至切。
Aki对脸的描述是绘画式的,他是在用蜡烛的灵光勾勒脸庞,用煤油灯的温暖轻抚发肤。
对光的理解使他和Caravaggio、van Honthorst及La Tour等等chiaroscuro风格的大师站在了一起,有了属于自己的、带着自我气息的那一片光泽。
而正是画面的这种稳定的形式感及结构感,让Aki电影之悲剧性有了一种撕裂的痛感。
在他完美的构图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孱弱不堪,被抽去了灵魂的残躯,工人阶级的残躯。
他们是抑郁的。
激情从未飘荡过他们的心灵,反抗的呼喊似鲠在喉中的鱼刺永远也拔不出来。
他们是社会的牺牲品。
面对阶级的倾轧,经济的压迫,他们本能地反抗(或者说是一种求生式的逃避),然而不知不觉中却一步步走向了倾轧的深处。
正如赫尔辛基寒冷而残弱的日光,Aki的人物有种病态的惨白。
他们被侵噬的遍体鳞伤,几乎失去了自我,奄奄一息地存活于Aki为之构造的稳定的画面结构中。
由此,一种奇异的分裂的感觉生发出来。
你忧伤,你痛苦,你绝望,同时你又为之怜悯,为之感动。
你是否经历过,工作兢兢业业,但就是被工友看不起,被同事孤立,被老板逼着离职?
你是否经历过,努力融入人群,可一次次的勇敢搭讪换来的却是冷漠与暴力?
你是否经历过,很想做个善良的人做件好事,但最后被暴力的痛扁一顿?
你是否经历过,当你以为踩了狗屎运遇到了爱情,没成想却是个利益骗局?
在经历过种种之后,你依然对未来拥有信心,就像个打不死的小强,努力的向上生长,即便一次又一次的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
生活是那么的艰辛与痛苦,以为跨过一个坎就是阳光,可是高山之后是另一个黑夜。
考斯迪南就是真么一个糟心的保安,同事喝酒不叫他,在酒吧搭讪姑娘被呵斥,好心提醒却被恶霸痛扁一顿,努力迎合却被女友送进监狱。
即便生活再怎么糟心,他依然有着梦想,开公司,然而申请贷款却被嘲笑低学历没有价值。
一次次的冷漠与嘲笑都没有打到他,甚至被陷害坐牢,出狱后他依旧保持着对生活美好的愿望,然而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挑苦命人,好不容易找了份工作,没成想碰到那个陷害他的女人和她的老相好,最终不仅失去了工作,还被打的半死。
这生活,到底还让不让人活了?
我经常在想,为什么有些人的生活就是越过越难呢?
难道真的没有任何出路吗?
就像电影中的考斯迪南。
在面对同事的冷言冷语,他是否可以置若罔闻像阿Q一样呢?
面对恶势力是否可以像普罗大众一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至少不受挨打?
面对欺骗他的女友,他明明可以举报,可他选择了沉默,他明明看到了女友陷害他的赃物?
其实有一个善良的姑娘默默的关注着他,他喝醉的时候送他回家,他坐牢的时候写信慰问他,他挨打的时候会去帮助他,为什么他就是视而不见呢?
后来仔细想了一想,如果他都能趋利避害、做最优的选择,他就不会是活在社会底层的那一个。
没有超强的社交能力,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没有优越的学历背景,一个苦命的打工仔。
就如电影里那个黑帮老大所说,“他忠诚的像条狗,一个情感丰富的傻瓜”,如果自己都任人宰割,没人救的了自己。
社会是残酷的,如果等着它给你善意,这真的是天上的月亮,可望不可即。
很多时候,明明自己稍微变一下选择就可以躲过灾祸,但就是那么一根筋飞蛾扑火,最后不是浴火重生,而是粉身碎骨。
这是在芬兰,一个社会福利优越、风景美如画、政府廉洁的国度,尚且活着这么悲催的底层人物,理想国度到底在何方?
理想国度就在脚下。
阿基的作品总是那么直面的揭露社会底层人物的不堪与悲催,我想他的作品意义在于,当你看完以后千万不要陷在绝望里,而是要更勇敢面对人生。
这个世界上没有理想的地方,如果有,那一定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高福利高待遇,不管在哪里,都是社会金字塔顶端的人占有,想要分一杯羹,就要努力往上爬,不然像考斯迪南那样怀揣的美好梦想得到的不过是银行老板的一顿奚落与嘲讽。
前面大部分时候都感到深深的绝望,直到结尾才得以窥见薄雾之光。
随后影片戛然而止,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男主是个底层小人物。
作为巡夜保安,他日复一日地做着重复的事。
他安分守己,却并不受人待见,管钥匙的大叔对他没好脸色,同事们背地里讥讽他“娘娘腔”。
就在这时,金发女的出现对他来说无疑是救命稻草。
她华丽地出现在他面前,正抓住的男主寂寞的心。
“缘分”从天而降,他们就这样开始了约会。
男主是渴望摆脱现在生活的。
他一直强调工作是暂时的,住所是暂时的,他想开自己的公司,想开自己的修车厂。
我想他内心并不似表面那么平静。
金发女终究还是别有用心,为了男主看管的那些珠宝首饰。
他毫无防备地落入圈套,甚至知道自己被陷害后,也选择了不反抗,坚决不说出金发女的存在。
当真“忠诚得像一条狗”。
我看到了加缪《局外人》式的审判,受害人无罪,但他不加辩解,或者说不愿辩解。
他用沉默对抗这个世界的荒谬,用自己的纯真去蔑视那些谎言。
影片中有几处强烈的冲突。
一处是男主为了狗狗挺身而出,面对那几个壮汉他毫不胆怯,结果没悬念地被暴揍,或许在他心中那条可怜的狗就是自己的化身。
一处是约会失败,听到同事一句“你被甩啦?
”后抄起家伙要拼命,这里他感受到强烈的屈辱,他不想所有人都看轻他。
还有一处是当他看到金发女和她的老板,终于忍不住了拿起了刀。
他不傻,只是想保护自己珍惜的人,可他发现所做的一切并不值。
餐车女的爱是沉默的,没有太多言语,只有不加修饰的关切。
她默默关注着他,醉酒时送他回家,给监狱里的他写信,去旅店探望他,得知他受伤时急忙去寻他。
“别死”,“我不会死在这的”。
最后握手的那一幕温暖又自然,仿佛他们之间就该是这样。
那个沉默又木讷的男人,经历过讥讽、背叛、不公,迎来新生。
一个被生活痛扁的男人。
考里思马基温柔的有些天真,但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
同题材在烤鸡作品里太多,这一次没有了佩龙帕已如失去灵魂,竟也没有了工业气息,跻身“港口三部曲”真是差强人意。关于“底层人士”的设定很薄弱,不受欢迎、文凭低只是一句话和两段戏,没说服力,最后结论是大盗坏、女人坏,落点又小。主人公所寄予一丝希望怎么听都像敷衍。两星半。
凭什么烤肉店老板要为主角死心塌地,这条线不清不楚何以贯穿全片?老实人不断挨锤,没法反抗,死路一条,但仍然用话语和行动为自己制造出一丝微薄的希望:这只是暂时的,直到再次被打倒在地。比起其他阿基电影来说,太苦,不喜欢。
20070408 2000 Kwai Tsing Theatre
犯罪故事戏剧性太强反而感觉有点不搭调。小黑和狗后来去了勒阿弗尔。阿基的影迷是不是都想有一台点唱机。
无价值,无意义,无气息的生命。不动声色的,不带任何感情的讲述世界上最悲伤的故事。这种东西不适合阅读,无法提供气息。
紧握住我的手吧
#2021-11-14票价:小保安,大梦想,长得帅,缺心眼,赫尔辛基的爱情往事。换个主演,可以无缝衔接没有过去的男人。人手一根烟,真的赛过活神仙?看完好想试试高压水枪洗碗的感觉。
所以說,有些人的失敗是天生的?有些電影的難看,是故意的。
太惨了
有一些勇往直前的推镜很好玩,频繁的fade确实让这个简单的失败者故事看下来相当心累。想起了假如生活欺骗了我,但无论怎样,北欧底层人士还是过着很有品啊,全程自带KTV点唱功放。小黑和大狗,直接挪到了《勒阿弗尔》……
男主有种丧萌感 但我觉得他不是孤独边缘而是太蠢了
一声长叹。平凡的人,只能永远把艰辛的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只能“心平气静”地继续生存。因为薄暮之光是还活着的证据。 t44a00f435
说起来,芬兰的监狱不用剃平头哦
06年看的电影
@ BC考里斯马基展|阿基把人当狗写太犯规了吧!(疯狂鼓掌👏)海报第一眼看到男主就直觉这个角色好嬤,结果这个本子我靠看立了而且越看越立:蓝眼睛黑头发我fetish/比片中所有人矮一截/沉默的笨蛋犬系/为了狗子被三个壮汉围殴/被同事孤立挑衅还没法还手/字面意义被mob mob了也忍受下来直到最后这个结局。阿基你有犬系嬤欲爽是吗爱狗人士果然知道怎么拍狗我大嗑一口。实在很难正直看这片我时不时就会脑补主角在各种场合被各种角色搞皮鼓……角色完成第一重对主角的凝视:全片基本只有对他不怀好意且比他大只的各种男性对他的凝视。摄影机完成了第二重对主角的凝视。观众则透过摄影机完成了第三重对主角的凝视。嘻嘻。PS片头Carlos Gardel一响我还以为我曲库自动播放了…PPS这是目前看过的阿基俄味儿最重的一部
透过微光,一个小人物活过,梦过,挣扎过,谁又在乎过?那微光只属于唯一一个握子之手的女性
很不理解这个保安的心理。
电影中的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