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梳理下剧情:在电影中,安德烈是一个“过气”的音乐天才指挥家,他之所以”过气“是因为30年前保护犹太团员不被驱逐。
30年前,他曾当过俄国最伟大的交响乐团“波修瓦”的著名乐队指挥,被盛赞为音乐天才。
在他的乐团里,有他最好的朋友,也有他最好的搭档,当时他们研究和表演的乐曲是柴可夫斯基。
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他努力保护犹太团员的行为导致整个乐团解散,乐手们被解雇。
为了生计,他们从事着各种社会最底层的工作,他最好的朋友沙查也因此染上了酗酒的毛病。
“波修瓦”现在的经理为了愚弄和羞辱安德烈,让他留在乐团当清洁工,这一做就是30年。
因为在悄悄听现在的乐团排练时手机响了,打扰了乐团的排练,安德烈被经理惩罚打扫其办公室。
在打扫时,传真机收到了一份传真,安德烈发现了这份传真。
传真是法国巴黎最大的普莱耶音乐厅发来的邀请,邀请“波修瓦”演出并要求在两周之内给予回复。
安德烈突然想到了一个疯狂的计划,他要把以前的那些音乐伙伴重新聚拢起来,他要带领以前的”战友“顶替真正的“波修瓦”去巴黎演出,他们要再一次一起把30年前未完成的音乐会完成,并让世界看到…… 其次,讲讲感受。
采用自己比较习惯的关键词法,先列关键词:【人生低谷】【团队凝聚力】【亲情友情】【音乐的灵魂】。
【人生低谷】在电影开头的时候,已经是乐团被解散,乐手被解雇后的时间了,这个时候的安德烈虽然是一位清洁工,但他依然能享受乐团排练时的音乐。
我想,这应该就是支撑他从事这份工作唯一的好处吧。
在别人排练的时候,他闭眼欣赏、指挥,能看出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
在安德烈决定要找回30年前的乐手去巴黎演出的时候,他和他最好的朋友踏上了寻人之路。
虽然大家已经分隔了30年,并且彼此都在为了生计而奔波,但从影片中能看出,他们依然有联系,并且很多乐手(其实他们在30年前已经算是知名的音乐家了)还保留着自己的乐器,甚至培养出了自己的孩子。
但也有乐手已经放下了乐器,完全从事着别的工作,甚至有人在30年后依然恨着安德烈,觉得是安德烈给自己带来了噩运,让自己的人生跌倒了低谷,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是没有改变过的。
个人感受: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并非一路凯歌、一帆风顺,有时我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得不寄人篱下,不得不节衣缩食,但对自己所爱之事、之物、之人的执着和热爱是永远不变的。
剧中大部分的乐手都并没有丢掉音乐,反而尽可能地享受着音乐带来的欢乐。
他们的能力并没有生疏,这也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提升能力是人生反转的希望!
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要相信自己!
【团队凝聚力】在安德烈与沙查去寻找解雇的乐手时,大部分的乐手答应了去巴黎表演。
他们没有钱,经理人帮忙拉赞助;没有签证,乐手之一帮忙搞定门路,在机场现场办签证;在去机场的路上没有大巴,大家一起走7公里多的路到机场……这处处显示出大家对安德烈的认可和对音乐梦想的追求。
虽然有的乐手有私心——经理人想去参加自己的会议;长号乐手想和自己的儿子卖手机和鱼子酱罐头等等……但整体的团队凝聚力还是很好的,大家都顺利到了巴黎。
从片中的剧情可以看到到了巴黎之后,团队凝聚力很差,大家都做着自己的事情。
但一个召集大家的短信,大家就回到剧院进行表演,虽然之前没有彩排,一塌糊涂,但短信的召集力还是很强的,55位乐手一个不差,这也是凝聚力的体现。
其实,在我们公司中和个人的职场生涯中,也是这样的一个组织,我们一起为同一个目标奋斗。
组织中分工不同,各有各的职责,但最终是要让公司盈利,让组织和谐,持续发展。
这个片段让我很感动,感觉他们真的是一个集体,就像现在创业的我和我的团队!
【亲情友情】看到影片快结束的时候,才理清楚了女主的身世。
从这个点来说,能够感受到剧中的感情线。
女主的母亲是安德烈以前的搭档,小提琴独奏家,女主的父亲也是安德烈的朋友。
这一片段不仅让我感受到的是女主及父母的亲情,也让我感受到安德烈、女主经纪人(也算是她的养母)还有安德烈的好朋友沙查的友情。
如果没有安德烈,女主的母亲就不会对柴可夫斯基那么痴迷,也就不会疯;如果没有安德烈、沙查和女主的养母,女主就不可能到法国,成为知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甚至不可能活着。
【音乐的灵魂】可能看完影片的朋友会说女主的母亲是该片音乐的灵魂,也有的朋友会说柴可夫斯基是本片的灵魂,但我想说,音乐就是灵魂。
片中音乐从刚开始的不和谐到最后的和谐、女主从最开始的抵触到最后含着热泪演奏、乐队从最开始的懒散到最后精彩的演绎、安德烈从30年前的遭遇中走出到最后的释怀……这每一幕都体现着音乐的力量和灵魂。
音乐是没有束缚的,它可以超越国界、种族、时间、年龄……它本就很伟大!
影片的最后,大家欣赏到了30年后付出的安德烈以及他临时乐团的精彩演出,甚至可以看到在影片中他们已经“加演5次”,以这样的形式来宣告他们的成功。
这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也是一段安德烈自我的心灵救赎,很高兴,他成功了。
希望身边的每一位朋友,在现实生活中也能获得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圆满和幸福!
2021年7月17日于清远集体观影2021年7月18日撰写影评。
【这是我的原创影评,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
】
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
不,我是纵情犹未已,睡醒已黄昏。
醒来时,还有光弱弱地透过窗帘,睡前关好了门窗,室内如此安宁。
这样的时刻。
我在想,看这一类电影,我的眼泪总是在某些相似的场景里掉落。
譬如《悲惨世界》里,不在最激烈最惨烈的巷战,而在热血流尽后的平静,一地废墟,满目疮痍。
我想我是在为失去名字的人们而落泪。
死去,或者背向转身泯然众人矣,或者被抹去名字……而历史感这种事,非有体验者不可获得。
这也是我对这部电影最深的情感所系。
只要有一个人记住。
只要有一个人记住。
只要有一个人记住。
每一个音符都会找到它的和弦。
不在此岸,就在彼岸。
所有的眼泪,都是祭奠和致敬,给一切被时代辜负和伤害的灵魂。
又快到那个夏天了。
这究竟是“莫斯科大剧院”?
还是吉普赛的流浪剧团?
你怎么也无法把这些邋里邋遢的菜场小贩、普通工人、出租车司机,与交响乐团的乐手联系在一起。
然而,音乐不是技艺的炫耀,而是灵魂的呼唤。
30年前的一场音乐会,勃列日涅夫在半途中断了演出,公开羞辱犹太裔的音乐家们,并要把他们都赶出莫斯科大剧院。
乐团指挥因抵制驱逐而遭到解雇和羞辱。
乐团的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由于在接受欧洲媒体的采访中批评了勃列日涅夫,而遭到流放。
什么是祖国?
祖国应该是像大地那样能够包容万物,而不是以统治者的好恶只偏爱某些人,对于他所不喜欢的人就可以任意羞辱和欺凌。
是人民以纳税的方式在养活国家的统治者。
人民对管理者与统治者的批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公平与正义,而不是背叛祖国。
这部影片算是祖国欠这些天才音乐家们的一个道歉。
片尾的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非常棒!
最近不少看美剧与老片,受感动的不多。
但交响人生这片子,意外的把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
其实很早就下了,一直存着没看。
原因是我连这部电影是什么语言都弄不明白,在一句也听不懂,只能看字幕的情况下,我试了两次都没有看超过 5 分钟。
于是某个周末的下午,我清理内存,打算删掉这个不好看的家伙,在按下删除前,我突然想到,这个片子是音乐主题的,那么直接找到音乐会的部分,听一听,也不枉我大半天的下载功夫。
于是直接快进到音乐会部分。
一分钟后我知道,这部电影,我要好好看了。
故事的主人公是前苏联一位著名指挥家,因公开支持一名犹太籍同事 ,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指挥中当众被拉下了指挥台,接下来的三十年里,大师依然在乐团上班,工作是清洁工。
三十年中,他静静的擦着地板,静静的目睹着这个曾经是世界一流的乐团一点一点的淡出公众的视线。
然而生活不会永远都这么平淡。
一个平常的下午,团长办公室里没有人,正在擦地板的大师偷看了刚刚接收的传真,那是一封来自法国的演出邀请信,世界一流的音乐厅,面对这久违的邀请。
大师藏起了信,开始了他疯狂的计划 - 他要召集当年所有被迫离开乐团的成员,偷偷去法国参加演出!
时间不多了,只有不到一个月,几十个乐团成员,分离了三十年,是否还能把他们一一找回,他们是否还能奏响当年的乐曲?
大师把计划告诉了老朋友,当年的大提琴手 - 如今的救护车司机,接下来他们一起找到了当年在事件中带头批判他的乐团经理,放下前嫌与旧事,三个人居然在短短的二个星期内一一找回了失散多年的老团员,并成功的拉了一笔赞助,拿着黑市买来的护照踏上了奔赴巴黎的路。
这 是整个电影最幽默的部分,做为观众,我笑着笑着就哭了。
感动我的是那些电影中的生活细节。
曾经的乐团成员在做什么呢?
有的在工厂当苦力,有的边打毛衣边给 成人片配音,有的在富豪的聚会上拉琴,有的在菜市场上做生意,闲时还不时给同行小贩们来一段。
有的保留着当然的乐器,有的为了生计,早卖了。
当大师发出邀 请后,他们一一都答应了,同时不忘再三确认,我可以去演奏,但你要保证我不会花一分钱。
这样的一队人,没有统一的乐器,没有得体的演奏服,甚至没有一次像 样的排练。
但他们要去世界一流的音乐厅去重拾三十年前的旧梦!
更有戏剧效果的是,这群人到了巴黎后就消失了,他们没有如期到音乐厅去排练,而是到巴黎的大 街小巷打起了黑工。
生计就是生计,活着需要钱。
巴黎之行于他们不光是一次寻梦之行,更是一次难得的赚钱的机会,两相权衡,他们选择了生计优先。
看到这里, 我觉得大师的这次计划像是在玩票。
演出很可能会搞砸。
演出即将开始之时,人员们陆续到齐了,观众们看到的是一群乐器破旧,衣冠不整的老年人,神色不安手足无错的坐在演奏台上。
这一刻很玄妙,没有人知道这场音乐会是什么样的效果。
一个失散了三十年如今昌名前来的乐团是否能带观众找回曾经的音乐震撼?
此时,一名犹太少女,法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本次演出的独奏,安娜小姐-出场了。
她的父母曾是大师的同事,也是乐团的灵魂人物, 30 年前因为政见不同并接受外媒采访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带着一曲能在柴小协中奏出和弦的梦倒在了雪地中。
安娜有着和母亲一样的面孔,她的身影和琴声刹那间把乐队带回到了 30 年前,大家深藏已久的音乐天赋再次被激发,三十年的隐忍三十年的等待三十年的磨砺全部从溶入了这曲柴小协中,安娜和乐队奏出了和弦!
观众们疯了,音乐界轰动了,电影的最后是迟来的公道,队员们再次回到了舞台。
那 音乐会的部分,我看了两次,音乐真的很美,很感人。
对于柴可夫斯基我一无所知,这曲柴小协我更是第一次听。
可不知为什么,那音乐如此打动人心,听得我老泪 纵横。
那曲中似有梦的美幻,生活的苦难,隐忍的坚辛与爆发的震撼。。。
它就是大师与其它乐队成员的自传。
我不知道我的解读是否正确,不过无所谓。
回看生活,逆境中的人永远比顺境中的人多,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熬到成功的那一天,但音乐与电影却可以把我们从现实中脱离出来,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
。。。。。。。。。。。。。。
不足之处 身份刻意了点。。。
如果安那不是一个犹太人的身份,那么电影会更完美。
故事本身已经很丰富了,不需要再用一个犹太人的身份去加分。
之所以看了这部影片是看到微博上有在推荐,说是让人嚎啕大哭的一部片子。
好吧,可能是每个人观影的点不一样,我一滴眼泪都没掉。
剧情略显拖沓和荒谬,怪不得是定义为喜剧片……不过不得不承认,像我这么个跟交响乐绝缘的旁观者,看完后都确实有被震撼到,希望去好好听一听这些交响乐,希望以后可以学样乐器甚至。
最让我喜爱的其实是指挥家与妻子的感情。
好喜欢他妻子,可以牛逼哄哄地持家,抽着烟,打着电话,家里就有了进项。
可以在老公征询意见时很拽地说,你要是不去巴黎我就跟你离婚。
可以在那个改革狂热分子面前说,你不去搞定这事老娘我就*****!
这种女人才帅气。
不管交响乐也好,流行也好,什么都好。
音乐总能穿透种族、宗教,跨越一切,让人感到平等和生命的力量。
音乐真好。
看到影片的前半部分,认为这是部精彩的作品,但是剧情越是曲折进展,就越是感到疲累,到结尾处感动已经荡然无存。
如果这是一部反映苏俄艺术工作者生活的历史记录片,它的深度有待挖掘。
如果这是一部表现了“生活中处处有音乐”的励志片,那么它被太多不属于作品本身的东西束缚了手脚。
这部电影唯一打动我的台词是:“安德烈,你这个自私的人,只活在一个世界里。
”就是这样。
一场音乐会就是音乐会,不是心理疾病互助小组,更不是寻亲节目。
只献给柴可夫斯基。
也许导演极力想要表现在卑微而残酷的生活中对于艺术最高境界不灭的向往,但是这种向往究竟为何?
音乐,在这部电影里只是一个线索,一件外套,脱下它,安德烈的痴迷和伊凡的执着有什么区别?
他口口声声说的和谐,又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忠贞不渝可以是一种美德也可以是一种疾病。
美的不是这种坚持,而是坚持的理由。
如果它以无比清晰的轮廓出现在你眼前,一千只手的舞蹈,或者流动中的宫殿,或者一双翅膀,将你围得水泄不通,就要喘不过气来,那么这种坚持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是,如果这种坚持是为了一个救赎,那么,请不要把用音乐的名义来表现你的悲壮。
因为命运扫过所有人,音乐不足以担当起祭奠他们的重任。
最后十二分钟的乐段,完全没有排练就达到完美境界的演出这种不合逻辑的情节实在令人咋舌。
当然奇迹发生灵魂相通这种设计在电影里也无可厚非,但是这毕竟是交响乐团而不是独奏,即使是到达巴黎以后只排练一次演出就已经是奇迹。
最后的演出竟然是临场发挥,对上帝怎能这般苛求。
而那精心的剪辑虽然十分辛苦,也体现了导演的高超技巧,但是却很大程度地破坏了对音乐本身的体验。
安玛丽悲惨身世的剧情和乐团之后的成功虽然在节奏上合拍,但是与音乐表达的情感没有多大关联。
不是画面在表现音乐,而是音乐在陪衬画面,而且还是超市背景音乐的那种廉价的陪衬。
看完电影,我甚至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选柴小协来演奏,难道只是因为柴可夫斯基是俄国人,而剧情需要一部小提琴协奏曲。
总之,不管大师与艺术家们有没有最终带着翅膀达到至高的和谐境界,我肯定是没有。
将音乐淹没的琐碎灰尘在结尾仍然死死纠缠,它化作命运的模样,将那双翅膀拖住了,让它贴在地上。
我多么希望它能够至少在演奏的那十几分钟松绑,但是它拒绝了。
政治迫害从现实一路追杀到电影里,这次不是用意识形态的粗暴方式,而是通过精心构思的故事,掐住了音乐的脖子。
艺术政治生活片被政治当局搞下台的落魄指挥,依旧牵挂自己最爱的曲目,以及当时的丽娜,不管丽娜是不是自己的妻子还是他那位搞笑的好友妻子,都变得不重要。
随着一点点片段的展开,指挥伪冒当今乐团用自己的力量把当年乐团的各种成员被陆续找回,尽管每位成员已不再生活在“艺术”里导致后面到达巴黎又陆续失散想着怎么在另一个国度谋生。
在最后一刻又全部因为一条神秘的丽娜短信赴约如期献出了一场演出,丽娜的女儿也已经款款大方地演奏当年母亲及指挥共同痴迷的曲子,指挥不再只是沉醉与曲子,丽娜与曲子的结合才是他欲罢不能的地方。
一心想搞大共产党主义的乐团经理,一开始借乐团的名义不远千里来到巴黎之后又准备去演说,和指挥一样,都有着自己痴迷到疯狂的追求?
影片几次提到社会主义的调侃,最后这位经理还是先放下自己的追求而去帮助指挥顺利完成演出只因为指挥用社会主义精神阐述了自己的追求。
影片中当经理说告诉一个坏消息一个好消息,好消息竟然是定到了不知名的小旅店时不禁让人觉得此角色可爱至极,甚至在婚礼上乱枪扫射中还跑去拉赞助,包括在一个地下室偷偷摸摸却大义凛然的远洋电话谈判交涉这些小插曲整体导演希望是温情的搞笑片,但在那个金碧辉煌的交响乐厅,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缓缓展开变速前行时,又会有那么一丝艺术高于生活的点滴共鸣?
讲了一位指挥家安德烈时隔三十年终于实现夙愿的故事。
因为政治原因,当年他的演出没能到最后,作为音乐家所追求的极致也未能达到。
而当年的小提琴手也遭迫害,至死未能重登舞台。
三十年后,作为清洁工返回剧院的指挥家却意外地看到到了法国夏洛特剧院的邀请。
在时任保罗乐团实力不济的情况下,他决定找齐人手冒名前往。
一伙人用看起来非常荒诞的手段毫不意外地成功到达巴黎后,过了混乱的两天,又戏剧性地在演出时全数到场。
音乐家找已故小提琴手留下的孤女安娜担任独奏,几经曲折,她也终于成功与指挥家合作她向往已久的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明白自己的身世。
共产主义在影片成为了背景炮灰,最终是喜剧结尾。
多半是个励志故事。
可是,当时安娜拒绝出演之时对安德烈讲的一句话:你需要去心理治疗一下。
看起来,她没有必要为了帮助治疗这位老艺术家心理疾患而去参与一场不可能成功的演出。
安德烈确实也是病入膏肓,三十年前的事情毁了他音乐人的一生,能把他从泥淖里面救出来的,也只有这唯一一次机会。
安娜要不要救他呢?
因为是喜剧所以也没有意外的地方,安娜也是名病人,她执着于她的父母,她的身世。
为此,安德烈才有重见天日的机会。
才能在法国人或者是全世界人面前证明这位往日的艺术家风采当年。
所以说,证明是一剂很好的解药?
心理障碍的家伙多少是想向人求证自己,说明,这个人存在还是有特别之处,上天不应将之丢弃在无人问津之地。
这种融入社会希望被承认的渴望被赋予了艺术层次的需求——他是个艺术家,他的追求已经不是个人追求,他的价值只存在他的能力、他的团体之间,事实也是如此——失去了当年的犹太人们,他也失去了他自己。
问题是,当他需要所有人的时候,有没有人愿意跟着这样一个病患,来让帮助治愈他呢。
他想要的是那个证明,是一个人甚至是少数人无法做到的事情,所以求助是求证之间的必修课。
是不是只有病友们才能一起做到,病友因为不同的原因走在一起,各有各的心事。
要是有相同的愿望,或者能以相同的手段达到,那能站在一起结成团伙真是件不错的事情。
等到比肩同台之时,是不是治愈了在场的所有人?
啊,所以有个成语,叫做同病相怜吧?
随着音符的此起彼伏,安德烈双臂挥舞,眉飞色舞,操控着舞台的人顿时被手机铃声召唤回现实——一个清洁工。
让人倏地心里一沉,从云端跌落重重摔下。
人怎么接受命运的玩笑,一开三十年,红尘一梦已走了大半遭destiny is not a joker for it is not funny at all!
“一尘不染”擦办公桌擦得一个翻身的大好机会不可能不紧攥手心,梦想的力量永远是最可怕也最可爱的,音乐的魔力,亦如斯。
贫穷会消磨一个人的意志和理想,使之在随着岁月的侵蚀而破烂不堪。
三十年,使人看清楚生活的真谛,才华没有丢失,梦想尘封多年,打开记忆匣子,抹去多年的灰土,光芒便显山露水,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最后的和弦,莉亚未能完成的和弦,被勃列日涅夫掐断的昔日,纷至沓来勾起欲望。
去巴黎前,到巴黎后,演奏前的一大段铺垫,不乏笑点。
枪声四起,兵荒马乱在乱桌之间爬着拉赞助,诺曼底苹果酒客栈,还有把中国手机娱了一乐,大队浩浩汤汤徒步走7英里到机场,airport 一秒钟办护照……一笑而过谜团围绕安娜的身世做主线,主角原来不是安德烈,可以说也不是安娜,或是只有一个主题主要是在针砭时政,赞颂音乐,歌颂梦想。
尾声的15分钟是大家都津津乐道的,蒙太奇的娴熟运用,层层拉近,谜一个个随着安德烈的回忆口吻和黑白彩色的转换中掀开面纱,夺人眼泪簌簌,也使老柴的协奏曲俨然成为故事的讲述者,赋予了新的含义,如今我听着乐章,脑海里涌上的是镜头的切换和眼泪,感动,掌声,也让我爱上了老柴,影片功不可没,喜欢安娜的扮演者梅拉尼罗兰,脱俗的气质,不俗的演技。
至于共产主义,就如同安德烈所说harmony ,that is communism可音乐,可人生
写这篇短文和看这部电影之间隔了一个晚上,早上一睁开眼开始打字,想起的电影中第一个声音元素并不是最后华丽的音乐会演奏,优美的小提琴乐声,而是演奏会开始前掌声的处理,躁动,刺耳,不和谐。
我觉得似乎这段盖过了所有声音的,听起来有点奇怪的掌声可以作为对整部电影声音分析的突破口,也是整部电影气质的体现,即最后的音乐会有多华丽奢靡,现实就有多破碎现实。
影片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在日常空间中展开的,普通的厕所,喧闹的公路,廉价的快餐厅,在展现这些空间时录音对于声唱的把控我认为做的很到位。
如厕所小空间中,受隔间墙壁的影响两人的对话会有轻微的回声。
在小房间打电话时,电话两头不同的空间(一边闭塞一边开阔)做出了细微的分别。
以及在快餐店配合强调人物的性格和这场戏的唏嘘了幽默,可以放大了挤番茄酱时类似“噗呲”的声音。
这些戏份每一场单拎出来作用都较为微小,但影片的大部分时长放在了这样的空间,这也符合影片故事的走向,一群草台班子要前往巴黎演奏,千辛万苦到了巴黎一群人又找不到这样的荒诞事件。
而故事越是荒诞。
为了让观众相信,摄影,声音上的真实感就尤为重要,我认为要点在于突出空间感,那些区别于华丽的音乐会演奏之外的,不被刻意捕捉就不会注意到的声音,或许是撑起整部电影录音方面的关键。
配乐方面,我认为做的很好的一点是有声源音乐克制,跟着剧情的需要出现,重点都放在最后一场音乐会上;而无声源音乐可以紧跟角色的处境和内心,如不刻意去听,察觉不到音乐是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结束的。
 一场戏在地铁上,主角正因不知道跑去哪里的演奏团焦头烂额时,这帮人在对面的地铁上出现,这帮人出现前,声音上强调了地铁的喧闹,机械运作的声音,两人争吵时音乐声先于演奏团进入,等两辆地铁都停下来时,管弦乐队的声音渐渐清晰,但始终隔着一层类是玻璃质感的物体,观众看来空间关系就很明确。
 影片进行到后面,主角的朋友去找女主求情时,除了台词上的递进(即男人的恳求和女人的命令拒绝),音乐上铺着小提琴的音乐声,观众结合剧情的信息知道女人的职位是小提琴手,这样台词和音乐上的冲突更能丰富情感表达,类似的例子还有画面里,在女主拿到柴小协的乐谱时,背景里也铺着柴小协,这样用配乐传达人物内心的矛盾或坚定,我认为是配乐的妙用。
 在接近尾声时,导演在剪辑上紧接着展现了演讲厅和音乐厅两个宽阔场景,但在声场上做了严格的区分,展现政治演讲场所时,回声重,整个空间在声音上给人不正式,人少的直觉,而到音乐厅会场,回声小,人声杂,在环境声的处理上给人好戏即将上演的预告。
整部电影的声音整体气质都是现实的,着重强调真实环境的,越是平凡甚至有些窘迫的现实生活,越能突出最后一段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伟大。
情节有点糙,颇具俄罗斯人粗枝大叶的豪放作风,却是法国人拍的,跟国王的演讲之类的精致英伦风形成鲜明对比。但是,梦想,音乐,这种永不过时的主题仍旧令人心潮澎湃。最打动我的并不是最后情理之中的高潮,而是两段对话——萨沙在安娜门前,和安德烈阻止经纪人离开的对话,音乐才是真正的共产!
所以女经济人一直不告诉女主她的身世, 是在担心什么呢? 苏联已经解体了很久了啊。 男主既然对女主有这么大的歉意,对俄共反而释怀了?他老婆可是给俄共拉人头凑数的领队啊。 30年没演奏,没排练,直接上场就是神作,这是全员天才吗?
各种抖小机灵黑老毛子就像以前HK黑大陆,结果就是黑的既不高级也不彻底,幽默谈不上,亲情也多余,友情没逻辑,二流商业片
哪里有你的梦想,哪里就有你的羁绊。这部法式温情励志喜剧试图以大巧若拙的方式沟通政治、理想和情怀微妙的关系,虽整体略显平淡,桥段也略显俗套,但伟大的柴可夫斯基和出色的情节控制还是在最后让感动的潜流悠悠而出。
不知道为什么,我莫名觉得本片的故事有着某种真实的背景。就像基于事实改编而成。人生有时就是会遭遇不公正,甚至是压迫和欺辱。就看你怎么对待了。不忘初心,坚持做自我,并且时刻准备着。当机会降临,勇于表现出真我,向一切不公、向一切欺凌勇敢反击!仿佛在说,你可以打倒我,但你永远不能打败我。
前面铺垫的很好,但之后越来越扯,音乐家是不可能迟到或者不排练就能上台的。小提琴拉的还能再假点吗?故事的内容从一开始的实现梦想,到最后为了煽情而设计情节,败笔!最爱的老柴小协,导演这是利用,就第一乐章!居然还有弹幕说音乐跟情节配合起来太好了,我想说,这么经典的音乐被糟蹋了好吗?
前面的故事傻到家了,坏到家了,体现了法国人的智力水平。我的两星只给老柴的小协。(哇电影改编的草原啊草原好难听,这傻片去死叭)
被酷似莱亚的琴声唤醒,经历苦难被平凡磨光音乐梦的他们奏完30年前未完成的老柴d小协。代入曾经附身的音乐梦想那时我已被打破泪点。欣赏注入灵魂音乐同时感受他们的人生。抛开沉重,剧情蛮可爱的,野鸡交响团一行人走路去机场,在机场现场办“证”,到法国卖中国手机,复兴共产主义,吉普赛的帕格尼尼
中后段拖得有点长,尤其是结尾处的高潮段落,不断地对剪男女猪脚的特写镜头,堪称全片最大败笔。不过除此之外,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幽默动人,热情励志,尽情尽兴。感谢电影,让我们虽身处这个黯淡无光的时代,却仍有坚持最初梦想的勇气。
一部妄想电影,没完没了的滥俗噱头,基本上跟八月迷情一个水准,且当作传奇故事和老柴的小协宣传片看吧。
真的,老柴拯救了这部片子......
其实音乐会结束片子就该结束了,结尾神马演出反响巨大神马的真的不必拍出来,除此大BUG,还是挺好的,特别是老柴的小协贯穿全片,很不错~
俄罗斯与法国来个柴可夫斯基大拼盘。之前的乱哄哄都是铺垫最后乾坤大逆转。听到女提琴家的琴声立马掉泪。在柴的音乐中与离世的母亲交汇。差点以为指挥那位是生父。一群三脚猫流浪汉音乐人奔赴巴黎还塞纳河一日游。每人目的不同有来建党有来贩卖有来赎罪。皆为昔日的音乐之名。柴的小提琴协奏曲真好听~
不懂音乐的人,感受不到他们的激情,里面搞笑成分非常的多,一个失意的指挥家实现自己的梦想。但这梦想的实现,不是靠脚踏实地,而是机缘巧合。虽然这音乐家是因为不愿违背自己良心而失意,但以这种胡搅蛮缠,荒诞无稽的方式,却是不能认同的。赞同他们灵感来源生活,但不能认同他们如此放荡。
故事好不等于导演表现力佳虽然很喜欢Melanie Laurent的样子但她最后一幕拉小提琴太挫了好假好假。
每一个音符都在寻找它的和弦,听着高潮部分的音乐我眼中竟然泛起了泪光,纯粹被音乐所感动!
可能是我看过的关于音乐的最棒的电影了,剧院经理很幽默,说谈判就像骑自行车,学会之后就再也忘不了啦
3星半。关于时代巨变下一群热爱音乐的人们。任何艺术一旦与时代相纠缠,若拍成故事则必定是讨巧的。绝对无意贬低这部电影,因为它讲的是人类的热爱与执着,而这种情感是不容贬低和质疑的。
三十年前的一批俄国著名乐团的艺术家,因政治运动穷困潦倒。他们有着不同的梦想:指挥家怀有在巴黎演奏柴可夫斯基小协的梦想;曾经毁掉指挥家的乐团经理怀有狂热的共产主义梦;其他一些靠谱或不靠谱的人则怀有巴黎发财梦。最后,这个没有彩排过的临时乐团因往事而找到共鸣,找回了各自当年的音乐梦。
剧情嘛,就那么着。不过最后那场音乐会的柴可夫斯基,真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