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单亲妈妈丑了点,而且多余,美国翻拍的危情三日在此处和其他不少地方反而给了更合理的剧情。
女狱警、护士丑,七次越狱的没有美国A-TEAM的有型,逃跑方式、计划扔垃圾箱的处理等等很多地方,有了对比就更显得有bug。
故事是个好故事,却没能拍的很精彩。
男主人公是一个文学老师,因为妻子的误判,计划并帮助她实施了一次成功的越狱。
那个听话的小男孩儿,眼神让人心生怜悯。
这部片子情节不复杂也并不像其他法国片子,些许小资文艺。
平白的铺叙,但是我在看的时候还是为他们担心,暂停了几次。
害怕结局是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重新入狱,只剩下那个小男孩儿。
不希望是那个结果。
是天意,是必然,是自由,或许是公平。
一家三口成功的到了新的国家,开始另一段未知的生活,很欣慰。
尽管男主人公杀害了无辜的人,可诬陷他妻子的凶手不一样逍遥法外吗!
爱,就要一切为了她?
也许在理智上不是,可我们都控制不住为了他付出一切。
不是吗?
很久就听过这部电影了,但是最近才看。
看完后,又将翻拍的《危情三日》拿来对比细看。
欧洲人的艺术感觉与表现形式与美国人有着很大的区别。
就我个人来说,我更喜欢法国的《一切为了她》,虽然没有更刺激的动作场面,但是娓娓道来,在不动声色中将一个拯救爱人的故事讲得动人心魄。
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男主角与家人互动的场面,弟弟的默默支持,父亲意味深长的拥抱,母亲操劳的身影,无不真实、细致,丝丝入扣,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男主角的表演非常到位成功,将一个男人对妻子的爱与深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看到他为了妻子忍受毒打的场面,为了妻子从不抱怨总是鼓励的场面,那种平静中的坚韧真的是让人动容。
那时就想,一个遭遇了如此家庭变故的人,还会有如此的风骨与情怀,他一定会成功的。
影片的结尾自然是成功的越狱,一家三口幸福团聚。
以爱之名,将沉重演绎成美好,将哀伤化为指尖的甜蜜。
1,看了《逃离德黑兰》想到去重看《三日危情》影评发现原来还有老版本。
2,也许是先入为主。
更主要是年龄增长,更喜欢新版本《三日危情》,因为老版本相对来说更简洁并单刀直入,有点港台片的节奏,那是年轻时的喜好,《三日》来说更加厚积薄发,情感铺垫更多,而且设计的包袱更多点相对更紧张。
机场看照片那情节印象尤其深刻。
其他细节上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三日》男主人公并没有告诉父亲要逃亡,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感觉这样处理比较好。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毕竟新版本可以在检验旧版的得手后做出更多的思考取舍。
3题外话:也许是习惯了美国的整个电影制作体系生产出来的产品,许多电影的新旧翻拍都比较倾向好莱坞的制作,不管先看哪个版本。
例如《龙纹身的女孩》(先看了欧洲版本),《迷情公寓》(先看了好莱坞版本)。
就我看来如果题材涉及追跑打斗并夹杂点爱恨情仇等等主流商业片,欧洲以及其他地方都不是好莱坞这个巨无霸的对手,说到底原因依然是资本的力量。
4,就好作品来说,欧洲片味道给人感觉象精装彩页限量版收藏书,相对时常翻阅,供奉起来的时间较长;日韩的东西味道怪怪的;其他国家的电影涉猎少良莠不齐,无法说出完整印象;我们自己的优秀作品相对较少且难以说服世界(说服世界的没有说服自己)。
好莱坞的一些作品倒是一代宗师范,雅俗共赏,广为流传。
5,我们慢慢追赶吧,现阶段在题材方面入手,其他方面吗就犯不着正面交锋浪费银子啦,但是除了喜剧片,我们的方向在哪里???
这部片子恐怕是唯一一部连续2个晚上看的同一剧情不同版本的电影了。
也许是先入为主,感觉还是美国片拍的好,尽管摄影的角度来说,法国片比较美。
法国片节奏太平淡,没有明显的起伏跌宕。
看到还剩30分钟的时候,还没开始越狱,我以为最后的精华就在这30分钟里,谁想一切都太顺利,并没有表现出男主人公为这次越狱所作的各种准备和努力。
美国片里几个情节堪称经典:1,男主人公精心准备的万能钥匙,居然断了,差一点被警察抓住,他从监狱出来的那一刹那,被吓的吐了。
2,在飞驰的逃跑路上,妻子为了阻止丈夫这种令人绝望的逃跑计划,推开车门,丈夫情及之下,死死抓住妻子,绝不放手;两人坐在车外的那一分钟里,平静异常,没有任何话语,只一个简单的握手动作就表达了一切。
很少看法国的片子,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法国的片子就像是小众群体的美食。
所以,像我这种稍微喜欢大众菜的俗人来说有点难以消化。
可是,偶然间碰到了难得合胃口的一道菜竟然觉得回味无穷。
悬疑,惊悚,破案的片子看过不少,其中大部分以好莱坞居多。
其实,大家都很熟悉好莱坞悬疑动作影片的套路,俊男美女,枪战爆破,血腥打斗再加上紧锣密鼓的音乐,以上几乎是他们的必备要素。
如果好莱坞的片子是川菜的满口香辣,那么这个一切为了她简直就是粤菜的清淡精细(离不开吃啊++)。
整个片子都是静静的,让我们以为所有的事情不过是夏日清空万里中的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很快,天空又显现出它优美的蓝。
只不过,对于片中的人来说,这场雨下了三年。
我喜欢法国电影这种讲述故事的方式,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冷静的看着一切的发生,正是这种冷静让我们更好的深入到角色的灵魂当中。
没有眼花缭乱的特技,没有震人心扉的配乐,却在几声清脆的枪声中结束了整个故事。
片子中有几处让我觉得很感动的场景,正是这些场景让人觉得这部片子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悬疑和商业,它夹杂了更多人性的东西。
朱利安在训斥奥斯卡拿枪之后认真的道歉,朱利安在和弟弟争执的过程中看到奥斯卡站在旁边不约的停止争论,还有很多小细节显示了对于一个孩子的保护和尊重。
朱利安告诉弟弟他要做的事情之后,弟弟默许的支持;朱利安准备劫狱之前和爸爸相视之后无声的拥抱;奥斯卡在车上给妈妈的拥抱⋯⋯这个小家庭因为爱而紧紧的连在一起。
虽然,在情节上有着稍许牵强的巧合,但是,谁不希望看到的是喜剧呢?
一切为了她,一个残酷又美丽的童话
简单的情节,却能紧扣观众的视线,唯一的主题:越狱。
唯一的动机:爱情。
所有的电影都负有教化大众的责任,因此著名如《越狱》,编剧和导演也必须让男主角死亡。
法国人很大胆,在人性和法律面前,毫不犹豫地考量每个观众的承受尺度:是屈服还是超越。
在速食和物质主义的现代社会,爱情已经成为圣坛上古老而沉重的历史。
每个人都期盼爱神的降临,但是扪心自问,有多少人真的愿意为爱情奉献所有?
这里没有对法律的质问,当面对爱情的时候,我们所要考虑到只是人类最初、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
其实,只要有爱,人类的天空就会 干净很多,因为,最恐怖的恰恰是人类失去信仰,失去纯真,失去坚守。。。。
然后,企图用制度和法令代替情感和思考。
将爱还原,谢谢导演的勇敢,谢谢包容这份勇敢的观众。
法国版《越狱》,美版中是弟弟救哥哥,这里面是老公救老婆,美版中的弟弟是建筑师,法版中老公是法语老师,相对而言,其转变更具传奇色彩一些,虽然有以上的相似点,除开这,其实这是一部和《越狱》完全不同类型的电影作品。。。
故事仅仅在开始平淡了数分钟之后就直接进入高潮,以后每隔一小段就设置一个小高潮或者是转折点,但是设计的巧妙自然,丝毫不让人觉得突兀,一直都电影最后,都会让观众对剧中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一直保持着担心,知道那个幸运大逃亡的镜头的出现,才能送一口气,当然,这结局和《肖申克的救赎》当然那个震撼感是无法比较的,不过这也不能说明这是一部模仿的电影。。。
男女主演表现都挺好的,黛安·克鲁格扮相漂亮,相对表演的机会不是很多,奥利维埃·马夏尔饰演的法语老师倒是给人印象深刻,其扮演的角色一步步的转变表现的非常自然,几乎每个紧张的镜头都是由他带出来的。。。
虽有以上优点,本片最大的缺点是导演对整部影片的控制还不够,影片的确是有一点质量的,但是显然,这样的作品在现在对于观众的吸引力是非常有限的。。。
这个年代,人们用大数据研究消费者偏好,获知多数人的喜好,投其所好,收之钱财。
甭管这喜好是否恶俗粗鄙肤浅,甭管这作品是否催生民族脑残。
就像“春晚不是给精英人群看的”,商业导演们的作品也绝不会承担所谓社会责任。
烂片能赚钱,生理需求的人多,就多请一些小鲜肉,演技啥的算个屁,流量高就好。
满足了绝大多数消费者的生理心理需求。
被人送花送礼物送戒指送车送房、被人当着众人的面求婚,或者不远万里不计成本只为某个特殊的日子相见。
看烂片变得越来越无法接受,肤浅的礼物,营造浪漫的气氛,变白的形式花样百出,从来不问彼此的责任在哪,彼此将为彼此付出怎样的生活。
送完礼物、表完白、王子和公主就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烂片们想的只有钱,观众却什么样的感官刺激就造什么样的刺激。
要恶俗有恶俗,要美色有美色。
世界上的肤浅不会断绝,生意就不会衰败。
隔着玻璃,相视无言,情绪泪水。
我们理性地去想,在所有证据面前,她的妻子该是杀了人的。
然而唯一能够让观众明白妻子并未杀人的就是那枚警官在下水道缝隙中没有找到的纽扣。
这颗纽扣就是男人的信念,一颗所有人都无法看到,唯独男人可以看到的纽扣。
这颗纽扣无法再回到衣领上,无法重见光明,将永远呆在无法被人注意的地方。
电影的节奏,紧张和舒缓之间像呼吸一样自然。
舒缓中波澜不惊却又蓄势待发。
思维缜密,对细节的完美关注。
好的电影是环环相扣地推演角色的精神或情绪的发展和演化;好的文章是逻辑严密地推演。
好的东西都来源于对细节的专注雕琢。
潜能开发最好的形式大概就是为心中挚爱赴汤蹈火。
它可以促使一个人在短时间内精通一门技术,短时间内突破重重障碍。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
BTW,大量现金应该过不了安检吧Copy自One note,原来是看过却没有标记,找了半天不知道写得是哪部电影,总算是通过“妻子蒙冤入狱丈夫。。。
”找到
1、假如妻子被诬陷入狱,你有整整三年的时间,会做什么事?
酗酒度日?
另寻新欢?
离婚?
还是…想办法拯救她?
2、「逃狱这事情不是一般人就能做到,你必须是个天生罪犯,你得杀害路人,除去设法阻挡你的每一个人。
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如果你做不到,下场势必很惨。
」逃狱大王给男主角的谆谆教诲。
3、信念很重要,心裡随时记挂着它,就可以让你免除很多外在的诱惑。
4、孩子会因父母的行为而感到骄傲,与自卑,甚至不愿面对。
5、无论与家人处得再不愉快,关键时刻时,他们仍然是你的家人,而且义无反顾相挺到底。
这是逃避不了的血缘关係,也是全片让我很感动的段落。
6、当主角杀了人后,身心俱疲回到儿子的床边,轻轻抚摸他熟睡的脸,然后垂下头深深地哭泣时,我也掉眼泪了。
7、警察会利用嫌犯的垃圾来追寻蛛丝马迹,并且能够从一台垃圾车裡迅速辨别哪包是嫌犯的,太厉害了。
这是在替法国警察的办桉效率做最有效的宣传吗?
8、主角一家人出海关时,负责核对的段落也未免巧合的不合理,也许这是求好心切吧,但我认为一部好片不应该如此马虎。
9、电影结束在警察对着照片喃喃自语:「他是法文老师吧,他们不过只是普通人罢了…」时,我就有不好的预感,果然照片立刻变成主角一家人前往的地点。
看着他们脸上稍稍鬆懈的表情,正应验了逃狱大王的那句话:『逃亡很简单,困难的是难保自由』为什么呢?
因为说法语的人只会逃往说法语的国家,更何况主角只是一位老师而已。
10、如果你是爱看好莱坞大爆破大製作大场面的人,那本片就不太适合你了,因为逃狱只是最终的结果,全片十分之九都是主角的内心纠葛戏,剧情重于过程的推敲与策划。
11、看完这部电影后,你会想去看美国的翻拍片(The Next Three Days)吗?
如果没有,那就是这位导演的成功。
12、无论是台湾比较文艺的片名「为爱,赎命」还是大陆直接翻译的「一切为了她」,Anything for Her,一切尽在不言中。
太精彩了,细节紧迫逼人啊!和美国版的一样喜欢!
本周陪妈妈看电影成就达成
平淡平凡的表演中很好的塑造了一家子,没有常见快节奏的背景音乐气氛烘托下,反而最后的闯关看得忒揪心,还好有舒缓的谢幕曲。http://www.22dmusic.com/22D/repertoire/view/id/131/Pour%20Elle
因为先看的危情三日,所以这个只能给个三星了。
Love changes everything.
不成功的责任肯定要导演担了,多花点时间打磨剧本不让剧情这么粗糙弱智多好。
人们的意念和决心真的很强大,只是这世界上大多数倒霉鬼最后都没有那么幸运。如此强大的感情,理应幸福,是天都帮着他吧。
比paul haggis的版本更紧凑更简洁。
剧情偶喜欢~~~
一个普通人为了爱,也可以做出惊天动地的举动。
法国人做这个也很擅长,点心很可口。可惜还是有点勉强。最搞笑的是逃到了那个地方。
越獄電影版?或許是愛的偉大~
是我目前看过最疯最无聊的电影
这老公真好。他们能逃出去是幸运,不知道是否一直能幸运得不被捉到。跟自己原生的家人生生分离让人唏嘘。
毫无新意的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显得笨拙。法国精神对好莱坞自以为是的规训,结果是如此脆弱,如此庸常。
好看。最後Lisa在酒店看到Oscar的時候哭了,我也撐不住。嗚嗚嗚~嘆氣。Mais,逃到意呆利應該還是會被追到吧。法國警察當真是2B麼?!『Vous savez, s'évader c'est une chose, le plus dur c'est de rester libre』
幸福,是那么的来之不易,而爱情的终极就是为了幸福的幸福~各方面都优于《三日危情》
19/10/10
三日危情的片源
感人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