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无声婚礼

Nunta Muta,安静的婚礼,Silent Wedding,Au diable Staline, vive les mariés !

主演:梅达·安德列亚·维克托,亚历山德鲁·波托切安,瓦伦汀·蒂奥多修,亚历山德鲁·波托赛昂,Ioana Anastasia Anton,卢米妮察·盖奥尔吉乌,丹·康德里奇,谢尔班·帕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卢森堡,法国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08

《无声婚礼》剧照

无声婚礼 剧照 NO.1无声婚礼 剧照 NO.2无声婚礼 剧照 NO.3无声婚礼 剧照 NO.4无声婚礼 剧照 NO.5无声婚礼 剧照 NO.6无声婚礼 剧照 NO.13无声婚礼 剧照 NO.14无声婚礼 剧照 NO.15无声婚礼 剧照 NO.16无声婚礼 剧照 NO.17无声婚礼 剧照 NO.18无声婚礼 剧照 NO.19无声婚礼 剧照 NO.20

《无声婚礼》剧情介绍

无声婚礼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953年的9月罗马尼亚的一个小村庄里,兰库(亚力山德鲁·波托西恩 Alexandru Potocean 饰)和玛拉(Meda Victor 饰)即将迎来他们盛大的婚礼,这一对男女是如此的相爱,除了做爱与结为夫妻,他们似乎再也无法找到什么更好的方式来传递他们的感情。然而,就在这大喜之时,传来了独裁者斯大林去世的消息,为了表达对他的祭奠,兰库和玛拉被告知他们必须取消婚礼。 对于兰库和玛拉来说,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的死亡怎么能够阻挡他们的爱情?一场无声婚礼应运而生,这里的无声代表了彻底的静默,没有语言,亦没有碰撞,拉扯,咀嚼所带来的任何声响。对强权和独裁的反抗带给了村民们久违的快乐,却也让这特殊的婚礼最终演变成为了一场葬礼。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乘龙飞天图头七无敌当家3唇唇欲动斯黛拉零之使魔如果还有明天猫和老鼠:雪人国大冒险快乐与你相遇年年有余猎狼犬行动魔兽巴尼的人生兰桐花开人生滑起来2另一个时间流淌的美好时光伴你到永远占领大卫王朝蜡笔小新:梦境世界大突击神奇动物管理员第三季黑社会2:以和为贵错误的啦啦队长我是女王法律与秩序第二十二季重头开始守候阳光刑侦笔记急诊室的故事第十四季

《无声婚礼》长篇影评

 1 ) 《无声婚礼》——想学罗马尼亚花式脏话一定要看它

电影非常赞,从剧情、结构、创意等等来看都是可以步入经典行列的,只是如果从政治或历史立场来看必然会引起一番腥风血雨。

这是一部痛斥苏联入侵罗马尼亚、以其残暴和非人道罪行祸害无辜民众的悲剧小品,尽管大部分观影时间都能让观众脸上挂上老母亲般的微笑,然而笑的有多肆意,痛苦就有多深刻。

二战作为德国好帮手的罗马尼亚,与苏联你争我抢的往事,都是政治家的权术。

无论哪一国,民众的无辜都是相通的。

这不是关于身份焦虑的问句,这是对历史控诉的感叹句。

影片以一个摄影组来到一片被人遗忘的村庄,试图拍摄灵异节目博取眼球,却发现这个村庄全是戴孝的老弱妇女,好奇之下询问村庄的历史,才知道当年的屠村事件,然而面对老去人们的怨念,他们只有事不关己的狂笑......

当摄影组来到这个偏僻村庄时,画面只呈现出了黑白色,似乎连死亡也被身穿黑衣的老妇们遗弃。

这里分明是被遗弃的工业园区,手捧蜡烛怀念逝者的老妇们显然与这一切格格不入。

工厂遗址、黑衣老妇们成了猎奇的摄影组拍摄的对象。

电影仿佛成了一幕定格动画,村庄是满目疮痍的现在,摄影组是理想信念统统抛却的未来,人们的内心和这片鬼村一样,破烂不堪还漏着呼呼的风。

与此刻不同的是,回忆里当年的村庄,由于地势偏僻,好似一片世外桃源,色彩重新回归到观众的视界。

被金色的小麦田团团围住的村庄,充斥着一派天真、乐观的生活态度。

阳光仿佛永远也挥洒不尽它的热情,人们疯狂嘲弄着彼此又一起开怀畅饮,热恋的男女随心所欲的在野外做爱,孩童们好奇的三三两两于远处围观。

村庄里总共也没有二三十人,人人都熟悉彼此,带着乡野莽夫的粗鲁和热情,人们满足而自在的生活着。

然而言谈中我们还是能感觉到些许阴谋的气味:村里的主任不断要求着大家入党,却屡遭嘲笑;家家户户的煤油都不够了,村里唯一的小铺却进不来货;男人们需要卖东西才能赚到配额;酒馆里人人都在嘲笑着苏联的党派,面对入侵也只能动动嘴皮子。

本着天高皇帝远的心态,人们小心翼翼的在这方净土高声欢笑。

而本片的重头戏,便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婚礼。

人生大事,婚礼和葬礼,都在影片中出现了,然而每一次,都离不开人们对苏联执政的恐惧。

婚礼前夕,一位美丽好似林中仙子的女人被奸杀在森林中,而她尸体的手里,还死死握着苏联军官的勋章。

随即,在婚礼当天,佩戴勋章的苏联军官便来宣布由于斯大林逝世,全国哀悼七天,禁笑禁歌,禁止一切与哀悼无关的团体活动,否则便以叛国罪处置。

天性奔放崇尚自由的村庄人民,想出了绝妙的反抗暴政和强权的主意:人们遮住窗帘、用布抱住酒杯酒瓶、缠住小孩子的嘴、堵上乐器的出声口,一场无声的婚礼在夜幕下悄悄进行了。

看着村民们打嘴炮真是太过瘾了,前一秒还因为你儿子睡了我姑娘要打架的俩老头,后一秒一听要结亲家就快乐的抱在一起了。

在婚礼上,神父、妓女、村民、新郎新娘都在一起快乐的吃喝,乐队模仿着演奏的模样;为了不发出声音,人们只能口耳相传祝福的话语,结果每一句都传成了让人脸红心跳的下流话。

尽管每个人都束手束脚小心翼翼,然而就像那个源远流长的屁,每个笑容都是来自底层人民不屈不饶的反抗。

电影里女主角的父亲这个形象太丰满了:最初出场的时候几乎是个无赖形象,在家骂骂咧咧、在酒馆吃吃喝喝,然而对待女儿终身幸福的事却毫不马虎。

听说女儿被睡了立马质问男方、准备举办婚礼时一力承担、无声婚礼上由他控制音量防止引来官兵、面对女儿委屈落泪趁着雷雨怒拍桌起号召大家欢笑起来、特别是被士兵一枪击中时一直不敢置信的擦着衣服上的血,仿佛只是一个不经意的污点。

然而应该擦的,是执政党内心肮脏的污点。

影片画面极美:小麦田和谷仓里的两场做爱戏既唯美又疯狂,洒落的谷粒和女人兴奋的大叫充满了原始的、野性的性情;森林里的女人头戴花环,死去的时候犹如一幅油画,在阳光的热泪中凝结成诗;身披翅膀的被打死的教师在小孩子的疑惑中展翅翱翔,而爱恋他的妓女还在盼望着继续教书。

在观看执政党布下的“文化教育活动”--也就是观看爱国教育宣传片的时候,影片采取了默片式的喜剧效果,古老的配乐加上默片夸张的肢体动作让人好像在看“影中影”,而兴奋的准新郎新娘还不忘将手伸向彼此的两腿之间......

当故事结束,在大雨中失去一切的新娘到老也等不来爱人的鬼魂,而那个身穿婚纱的女人的快乐身影,却始终都在这片废墟上雀跃着、寻找着......

 2 ) 默默地放屁

罗马尼亚电影<安静的婚礼>()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以至于我半吊子的概括能力也能勉为其难地说个八九不离十:1953年,乡村青年狗剩(这娃的名字忒难记,姑且这么叫着吧)与村姑玛拉要举行婚礼了,婚礼前夜,革命先师斯大林元帅远赴黄泉向弗拉基米尔同志汇报工作去了,罗马尼亚当局宣布此后七天禁止除追悼会之外的一切集会,违者将处以叛国罪,为了让婚礼如期进行,寂静的乡村秘密地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婚礼....这是我看过的第二部罗马尼亚电影,之前一部是<四月三周两天>,所以就观影经验而言,罗国电影给我的感受都跟专制统治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而大国电影里面,相近的作品我只能举娄烨的<颐和园>(当初是冲着杨宇凌那几场床戏去的).电影的开头就有些荒诞,某灵异节目制作团队找到了一个寡妇村,这个地方以前是村庄,现在是一个废弃的工厂,当地唯一一个男人(除他外全都是寡妇)向制片人讲述了寡妇村为什么会没有男人的全部真相.到这里,电影好像有了一些猎奇与考据的味道.真相展开时的第一个镜头对准的是在旷野里野合的男女(狗剩与玛拉).正如<1984>里面所描绘的残酷图景:"party所以要搞禁欲主义并不是因为性不能为party所控制,而是人们缺乏对性的调节,易于发生歇斯底里症,因而可以转化为战争和崇拜领袖的狂热漩涡中."更开宗明义地说,那就是对性的压抑,可以让青年们将焚身欲火发泄到忆苦会,"控诉",参战,领袖崇拜,这些变态的行为上,这就是party对性的"控制"和"转化".所以,才会有"唯一被公认的结婚目的,是为了party生儿育女.性交被认为一种好比灌肠那样的例行公事的小手术","只有好性(goodsex)或性犯罪(sexcrime),只有为了繁殖的性交才是好性,其他一切为了欢愉的性爱、同性恋、通奸等脱离正规性行为都通称为性犯罪".可以说,这是在法理上控制了性的发生(这就好像那部反分裂国家法用来遏制法理tai独),而道德上,老大哥通过组织"反性交集会""人工授精宣言大会"这类邪恶组织来"负激励"人们的性的排斥(就好像<感动中国>那样通过正向的激励让人们认可他宣扬的那套道德观).对性的敌对态度,俨然就是专制统治的共性,前几天那个下毛片罚款3000那个新闻就是最好的证明.而野合,必然会比正常的性生活更能刺激统治者的神经.当歌里唱到"快让我在这雪地里撒点儿野","阿姐有窝无鸟宿,阿哥有鸟却无窝"的时候,可以想见,有些人一定要抓狂,一定要龙颜震怒,一定要气急败坏.在这个反三俗的时代,越低俗,我们就越舒服.野合,酒馆里的头牌妓女,低级玩笑,这些在电影开头部分祥和的村庄里处处有所体现的低俗民风,无疑是对压抑的社会生活的讽喻.对比去年各大电影节大放异彩的德国电影<白丝带>,同样是对乡村生活的描绘.<白丝带>中表现的德国乡村的森严和压抑,到处都透着一股肃杀之气:生理和心理都备受禁锢的少年,严守等级秩序并且缺乏变革勇气的中年,唯有青年的爱情让人看到了一丝希望,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希望被一点一点地撕碎了.一战前夕的德国乡村,暴力在一点一点升级,纳粹在一天一天养成.那股呆板单调压抑的气氛,连带电影都沉闷到让人看不下去.婚礼当天,当新郎新娘的亲朋好友,父老乡亲都齐集一堂,大家都兴高采烈去教堂的时候,村支书带着军方和党委的干部出现了,宣布:苏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苏共中央总书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思想家,军事家,弗拉基米尔同志的亲密战友,斯大林元帅去势了.要求婚礼推迟七天(东欧人民也过头七的?),并威胁以叛国罪名.可是新娘的父亲为了婚礼已经宰杀了两头牛四头猪,还有很多炖菜,如果推迟7天的话,那么这些食物就要坏掉,于是婚礼只得在午夜时安静地进行,这场戏无疑是整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为了不被发现,桌椅腿,一应器具,都被套上了布袋,防止撞击发出的声响,门窗也附上了厚厚的布料,乐队演奏时,也只是假模假样地比划,连小孩都被蒙上了嘴,以防他们不小心出声,一切准备停当,婚礼正式举行.那一个个令人爆笑的场面也正式拉开序幕:1.放屁.新郎的父亲肚子里的一连串响动,因为晚宴现场的安静而被凸显出来,特别是他放屁时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2.苍蝇.一只苍蝇的嗡嗡声居然引起了全场的注意,安静的气氛有提高了一个层级.3.传话.类似于"快乐传真",新郎跟其中一位宾客隔空喊话,但是相隔太远,于是他让桌上的人一个一个传过去,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正儿巴经地当回事,认认真真地复述,中间传错几次后,就开始戏谑起来,成了"你老二湿了""你那话儿硬了"之类的低俗笑话.除了以上我记住的这些,还有很多很多搞笑的地方,我们会发现,这些笑料的笑点,都是围绕着"安静"展开的,一而再再而三地拿"安静"说事.而婚礼之所以要安静地举行,是因为统治者的一纸禁令,因为领袖的去世.所以越是安静,越能体现这个禁令的无理和制度的荒诞,电影里的幽默也由黄色一步一步升级到了黑色.西谚有云:"当伟大的统治者经过的时候,明智的农民会深深地鞠躬并且默默地放屁."这个婚礼无疑是一个放闷屁的过程.与其说农民是因为明智,不如说狡黠来得更贴切."默默"二字,憋屈中又透着一点得意,好像在说:我没有能力放抗你,我私底下咒死你.电影在狂欢中达到高潮,现场安静气氛的打破源自一个惊雷和之后的暴雨---这些响动可以盖过一切.随后,苏联红军的坦克破墙而入.我不敢断言坦克一定就影射了什么,但是匈牙利事件和布拉格之春中,坦克都是老毛子进城的标志,而大国在春夏之交时,这个物事所寓意的,就更是众所周知了.那天晚上,全村的乡亲们都来参加了婚礼,红军掳走了全部男丁.至于这些人后来去了哪里,电影没有交待,但是我们可以参考"卡廷森林惨案"中波兰军人的下场(参见波兰电影).电影里的黑色幽默到这里,当然也不得不结束了.回到现实中,接受采访的老妇不经意露出了脖子上的那个胎记,我们知道,她就是那个新娘,数十年时光的打磨让她垂垂老矣,再不是那个在谷仓里做爱的放荡少女,而她的男人早已不知身在何处,是死是活.电影结束的时候,仿佛又看见那个白衣少女影影绰绰地出现了.她在婚礼之前一周被苏军奸污致死,婚礼前夕被埋葬后又"尸变"般出现.影片中这些超现实主义的东西一再运用让它备受诟病,如果一定说白衣少女象征了什么,那么只能说是象征了一切纯洁美好的东西,先是被苏军埋葬,却在剧变后得以重生.我怀疑导演是演舞台剧出身的,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舞台剧中才有的夸张的台词与举止,而且导演讲故事的手法也有点嫩,当然,倒不是说一定要像<白丝带>那样成熟到沉闷,但是很多地方的太过直白让故事缺乏张力,也容不下展开想象的空间.婚礼前的铺垫也有不到位的地方,以至于到后来就感觉故事没有说圆,比如婚礼之所以要安静的举行,是因为对惩罚的恐惧,而电影好像看不到这些恐惧,仅仅因为一个耳光?

 3 ) 在沉默中爆发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一句很古早的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我很讨厌日耳曼语系及和拉丁语系。

模糊地记得2018年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异国他乡的语言配合荒诞的画面带来的不适感。

电影少有的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把我的生活切割成熟悉的一半和陌生的另一半。

我坐在熟悉的沙发上,头脑却被眼前的景象丢进了一片陌生、震惊和恐惧中。

无论是激烈的性爱场景还是无声的极权压迫。

都充满着令人作呕的不适感。

今天在回家的地铁上突然想起了这部影片,由此重新记录一下当时的场景。

谷堆里做爱是我没想到的。

 4 ) 《无声婚礼》

这部电影讲述了小村庄里一对相爱男女兰库和玛拉准备举行婚礼,战争和时代带来的“规矩”使这场婚礼连连受挫,更被禁止。

为了不发出声音被发现,村庄里的人在一个夜晚偷偷举办了一场无声的婚礼来祝福以这对新人,最终无法忍受这滑稽的做法的大家放声庆祝,引起了强电者的注意与愤怒,一场时代的悲剧也接踵而至。

电影整体呈黑白调,所处的环境也是十分破碎,在那个灰色年代的灰色婚礼是让人心碎的。

电影中很多给不同人物刻画的细节和剧情,都给人从一个幽默诙谐的形象中传递出莫大的悲哀。

从无声婚礼开始推向高潮,被纱布包裹的酒杯防止碰撞声音,被收掉的刀叉,众人静默传递着祝福,没有音乐的演奏,新人的共舞,被丝带封住的小孩的嘴,精细到连蚊子、小猫的的叫声都让大家胆战心惊。

金-叉◎大家看似合理的进行着这种行为,又为电影增添了点无稽和嘲讽。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没有祝福的声音,欢声笑语的婚礼潜在是悲伤的,画面还特意给到被胶带封住口的小孩悲悯的眼神,给到的暗示太到位了 !

一场无市的婚礼,也象征性的代表着对于那个时代,无声的抗议与无力的斗争。

 5 ) 无声婚礼

影片讲述1953年前后的罗马尼亚村庄,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逐渐掌权罗马尼亚时期。

贫穷但欢乐的村庄洋溢着烂漫而自由的生活,共产主义的介入被一开始当作苏俄统治工具的走狗并不受当地人待见,随着斯大林的死亡当地共产党组织加强专制措施,破坏了当地人的婚礼及生活,上演了人伦悲剧。

影片大量对苏占时期共产主义专政的调侃与讽刺,并对当地人生活美好的刻画作为反衬,是在非西化意识形态之外对当年苏占时期的有力抨击,情绪有欢快到悲伤,从笑声到泪水,一幕幕出色的类默片表现使我们了解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由的渴望及对专政的排斥。

 6 ) 欢愉与社会主义

在六千十年代,由于与苏联在敌对立场上的一致,罗马尼亚电影成为少数几个进入中国传播的社会主义电影之一。

从那时候罗马尼亚电影就有着其它同阵营国家不同的质性,“搂搂抱抱”的小资情调是罗马尼亚电影的特征之一。

到了新时期,罗马尼亚电影里的这种情致有增无减,我们在电影里看到了许多sex场面,这些性爱场面生机勃勃,一点也没有许多电影里遮遮掩掩的猥琐。

在七十年代,罗马尼亚除了有《侦察英雄》、《爆炸》这样的典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电影在中国传播,同时还有《多瑙河之波》这样的以非党员为主角的电影,电影对于人性的肯定,在一个以集体为话语特征的非常时期,对个人命运的关照让这部电影极具魅力,影片的价值观即使放到现在也不为过时。

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今已经成为加入欧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个有着古罗马血统的国家沿袭了古罗马人对人类欢愉的追求,显然这种追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悖。

整体上社会主义执政党提倡的是一种清教徒式的道德观。

这种道德观看似神圣,但其对人性的压抑是导致扭曲暴力出现的直接原因。

电影中,那个衣冠楚楚的俄罗斯军官奸杀了那个戴着花环的纯洁少女,并在最后杀了新娘的父亲。

斯大林死了,但极权并未消失,婚礼也只能无声进行,但难盖罗马尼亚人民的生命精神,在一声惊雷中,人们不再畏惧,跳着笑着……

 7 ) 无声的反抗,是悲痛,也是解脱

开头黑灰色的镜头,一个诡异的村庄。

故事的开始,大片绿色的树,黄色的草丛地。

人们的野蛮,醉醺醺,乱哄哄,奔放,看电影是人们脸上的泪,吉普赛人杂戏团,女孩的死去,无声婚礼,寂静下一颗颗激流涌动的内心……在强权专制下,用放肆的情欲表达情感,人与人之间不避讳直戳戳的调侃,没有文明的礼仪,富有的生活,面对这样的生活压迫,他们愿意用一场喜悦的婚礼,换取短暂的解放。

残酷的是,斯大林的死去,让他们短暂的喘息的机会都要夺取,一场无声的反抗,短暂的压抑的婚礼,荒诞的寂静,身躯之下,是被压抑的愤怒,无奈与渴望幸福。

如果没有这场婚礼,这场灾难能否避免?

当然不会,这根源的压迫造成的悲剧,会在每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悄然的发生着。

不禁感叹,人是多么的渺小,但有一些人,却企图领导世界。

但谁是救世主呢,我们以同样的方式来到世界,为何最后,却成了一些人妄想的工具。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命不由人,他们却勇敢去解放与反抗,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很勇敢,平凡却伟大着。

 8 ) [Film Review] Silent Wedding (2008) 7.3/10

Actor-turned-directorHoratiu Malaele’s debut feature, jumping on the bandwagon of Romanian New Wave movement in the noughties, SILENT WEDDING abandons itself to its categoricallyanti-Soviet ideologue nearly at the expense of a galvanizing story.The frame story is set in the present day Romania, a TV crew specializing in paranormal stories, arrives in a desolate area used to be a Communist factory, affected by a spine-tingling frisson whipped up by the presence of a ghostly bride and the remnant old women-in-black there, a witness recounts the harrowing extirpation of the village to build the factory in 1953, the year when Joseph Stalin died.A joyous and rumbustious flashback makes heavy weather about its bucolic landscape and community, peopled by foul-mouthed but overall congenial countryfolk, amongst which a pair of young lovers Mara (Andreea Victor) and Iancu (Potocean) are going to get married (their mutual orgasm is rendered in exhilarating high pitch). Concomitantly Malaele threads farcical episodes of Communist party recruitment (highlighted by slo-motion and slapstick antics) into the through-line, where an event of open-air cinema is interrupted by a passing circus, whose own hilarity is sequentially, abruptly bookended by a tragic death of a young village girl (implied at the hands of a Russian type) and the departure of Iancu’s best friend, the homunculus Sile (Palin).On that wedding day, bad tidings is brought by a Soviet officer that due to the death of Stalin the night before, the whole country is entering a 7-days mourning, wedding is forbidden, anyone who revolts will be executed with high treason. Thus, it triggers the“silent wedding”, a weighty defiance against authoritarianism, the film reaches its winning apotheosis in the collectively endeavored cooperation to not make any jarring noise in their covert celebration, including using cloth-wrapped glasses, eating with one’s hands instead of crockery, miming and mouthing wedding toasts, the wedding band playing silently and a chucklesome message-passing skit, et.al., until a final moment of liberation that sounds their death knell, the authority is as good as his words.That theatrical kicker (embellished with a surreal touch), to some degree, negates the film’s prior effort of ingenuity by veering into an easy route to meet its prefigured perdition and itswraith-of-the-past coda. An anomaly repulsing the post-Cold War ethos, SILENT WEDDING, although errs on the side of its own militancy, lands on its feet in its grassroots advocacy and comedic appeal.referential points: Cristi Puiu’s THE DEATH OF MR. LAZARESCU (2005, 8.4/10), Cristian Mungiu’s 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 (2007, 8.9/10);Emir Kusturica’s UNDERGROUND (1995, 7.7/10),

 9 ) 当一个罗马尼亚农民的婚礼碰到斯大林的葬礼,会发生什么?

一部篇幅不长、成本不高、名气不大的罗马尼亚小众电影,足够吸引你一口气看完,却很难评价:黑色幽默的悲喜剧?

东欧版伤痕文学?

荒诞派?

后冷战时代新一代中东欧电影人镜头下唯美主义的先锋派艺术?

……好像都有那么一点,细品却又不完全是那么回事。

晃动的镜头下,现在和过去交错呈现,电影开场时身披白纱的新娘形同鬼魅,但她明明是无声婚礼后泣血的幸存者;被虐杀的女孩下葬当晚回到村民面前微笑徘徊;中枪逃走的民间科学家卑微地死在山岗下,但全村唯一幸存的男人——多年后接待摄制组的寡妇村长却明明看见他终于张开了那双可笑的翅膀在村子上空优雅地飞翔……二十几分钟的无声婚礼是全片的精华,考验的是导演的剪辑调度能力,更考验一众演员的无台词表演水平。

但是全片的台词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这里以前是村庄,共产主义者建厂时推倒了村子;如今资本主义正要毁了它,把它还原成村庄,度假山庄。

”“长大了就有伤心事了,还是永远做孩子好。

”“那为什么孩子们都想长大?

”“他们傻啊。

 10 ) 阳光下的野合

看完电影会有很多疑问,这种疑问有时是因为导演故意的要隐晦的表达些什么,有些是因为导演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根本上还是要表达,还有一种是所有人都有疑问,包括导演,这也是表达,而且表达的意思非常明确,这是部烂片。

无声婚礼不是烂片,也是有很多寓意的,甚至只看海报就知道,所以我们可以猜测电影里超现实的部分,也就是见鬼了的部分,包括小仙女下凡和鸟人升天,就是为了这部分寓意服务,我一向不擅长分析寓意,这东西说多了总是容易分析成玄学,变成二次创作。

所以我要浅薄一些,不说寓意,只聊感情。

冯唐说美国往事里的生活就是他理想中的生活,而对我来说,无声婚礼中的生活也挺让人向往的。

除去导演刻意的拍摄手法,让可能普通的小村庄美得像世外桃源,在两个小年轻光着身子起死回生的颤抖之前,影片开始掺着杂草和猛烈的阳光的油菜地,也同样会让人想到小时候光膀子在同样猛烈阳光下奔跑的夏天,那是我挨揍的童年。

我们假设童年总是金色的,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所以即使这个场景发生时旁边树上有围观的伙伴打断了野合,小姑娘慌忙中穿裙子时毫不吝啬的坦诚相待,让伙伴和观众都享受到了人体的美好,也并未让这个环节变得三级片起来。

油菜地里的野合,野合后的裸体,旁边还有少儿不宜的少儿在挖鼻孔和不是少儿的侏儒观望,想象起来画面诡异。

但当这一切都在阳光下,就成了诗经: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诗经·国风》

这是一种会让人向往的生活,一个小村庄,大家都认识,见了面互相打打招呼,酒馆里去买灯油的大人们当然顺便喝点酒,捉个苍蝇玩个游戏,赢来的钱再买点酒大家喝。

酒馆里还有个天真的大哥哥,知道很多有趣的事情,还有个胖胖的阿姨,总让人忍不住去看看她。

大家互相开玩笑,一起揶揄村里最讨厌的那个人,随便谁抖个好机灵,所有人都笑得阳光颤动。

小伙儿小姑娘呢?

当然是干小年轻该干的事,在油菜地,在小树林,在谷仓,随时随地坏一下,在坏的节奏里,小伙说,周四,周四,周四,周四,结婚!

只要你能负起责,上一秒我还想打爆你的两个头,下一秒你就是我亲爱的儿子。

实际上作为一个在小村庄生活长大的人来说,我知道这些都是女装大叔婀娜的背影,美好的一面有多美好,另一面就有多残酷。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看似悠然,其实也是苦中作乐。

田园生活和农村生活事实上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无论生活在哪儿,当生活的全部意义只是为了保证能生存下去,那欢乐就注定只能存在于少数时候,就只可能是在烈日下暴晒一天后荷锄归的路上和家里,以及一年中不多的,自己家或村里谁家的大party。

从小我就喜欢凑热闹,喜欢期待热闹来临前的感觉,喜欢看平时板着脸严肃的人在热闹的那一天开玩笑或被开玩笑,喜欢在热闹的时候所有的问题都不成问题,所以我喜欢每一个节日, 每一次聚会,如果在这些热闹里我还扮演者重要角色,那简直让人疯狂!

婚礼肯定是热闹的,只是我一直以为只有中国农村才会在婚礼的时候送彩礼,然后三姑大姨在前一天来帮忙切菜绞肉搬桌子放板凳,好在婚礼当天大吃一顿。

没想到在遥远欧洲的黑海湖畔也是同一个梦想,当然不同也有,他们人不多,不用摆桌,都在一个长桌上,旁边还有现场乐队,看起来其乐也融融。

即使不看电影,你也会知道,无声婚礼最精彩热闹的部分就是婚礼无声的部分,在将近20分钟的婚礼时间里真的基本没什么声音,这似乎跟热闹相反,但过程中可能是分贝最大的几个意外:绵长的屁,无辜的苍蝇和更加无辜的报时鸟,让这个无声婚礼不仅不无聊,还有趣死了。

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那个婉转悠扬的屁,这可能也说明了,屎尿屁的笑点永不过时,但如果用不好,还不如塞住。

当然有趣是相对的,小丑都是抑郁症,一部分有趣的事,只有在旁观的时候才觉得有趣。

所以当爽朗的罗马尼亚大爹看到新来的儿媳妇愁眉不展时,他拍案而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如果需要点题的话,这就是说,最终,阳光还是洒进了这场婚礼。

即使后面跟着更大的乌云。

<完>

《无声婚礼》短评

平地一声雷,陡然大坦克啊。这样的结局,对于一个充满讽刺的喜剧婚礼来说,更显示出现实的无力。

4分钟前
  • [Deleted]
  • 推荐

几个镜头很新颖,故事情节很夸张跟婚礼很是对比,

5分钟前
  • 高冷的bo-bo
  • 较差

在花田 在谷池 肆无忌惮地 是原始的生命力 是在极权的压抑中唯有肉体上的释放能缓解麻痹的灵魂;细节大于整体 局部用力过猛 但后20min的婚礼着实精彩:沉默的欢笑震耳欲聋 在原始的欲望下无声但有形的滚动 直到坦克的轰鸣终结了一切 无声真正成了“无声”

7分钟前
  • wend1_1ew
  • 还行

在疯狂而专制的年代,小人物的喜与悲,生或死都是无足轻重的。

9分钟前
  • 大米
  • 推荐

如果是八九十年代的片儿,还算可以,08年的,过于东欧片要去西欧拿奖的套路了……

11分钟前
  • 高玉宝
  • 较差

五星,有板有眼,极稳

13分钟前
  • 古赫
  • 力荐

最后穿着带血的白衣新娘,静默的站在被毁掉的房前那一幕看得我真是五味杂陈啊,因政治原因而毁掉无辜人民幸福的一场悲剧。话说无声婚礼那点真的还蛮浪漫的(艰苦中的浪漫还透着点无奈、温情)

14分钟前
  • UrthónaD&#39;Mors
  • 推荐

有些画面真的很漂亮

17分钟前
  • Fan
  • 力荐

不知道给什么标签好 不爱看这样的悲剧

22分钟前
  • 微阳
  • 推荐

节奏真不好,尽管是处女作,可毛病也太多了

25分钟前
  • 惧色
  • 还行

某党派又被讽刺了,前面整的太高潮了,喧闹的与后半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后半部分的无声比较有意思,不过整个片子略显沉闷。

26分钟前
  • leehow
  • 还行

黑色政治幽默剧,虽然看不出幽默在哪…

29分钟前
  • 除你火器
  • 较差

太刻意取悅觀眾,為增添娛樂性而加插一堆無謂的情節,倒使全片一團糟.導演該慶幸自己還有個好配樂師,雖然配樂整體上也是一般

31分钟前
  • 百年孤寂
  • 很差

专制与独裁,只剩下悲惨运镜较为晃动,颜色饱和,给人气氛

32分钟前
  • Ajisai
  • 还行

政治讽刺,只有罗马尼亚人会

37分钟前
  • hitlike
  • 还行

某个地点正在消失,它的神话和传说。

38分钟前
  • mongolialong
  • 推荐

不吐不快。你罗马尼亚去黑苏联?你去黑你家的齐奥塞斯库还差不多,黑斯大林?你是不是忘了你是轴心国!?还是你觉得你黑了苏联之后,当过轴心国的历史就抹掉了?

42分钟前
  • 聂鲁达的耳朵
  • 很差

“XXX是俄罗斯人的走狗”

46分钟前
  • 珊瑚树红春常在
  • 推荐

此地无声胜有声。

48分钟前
  • 殊異
  • 力荐

这片子不好评价。。

50分钟前
  • 北站往北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