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俺会说,俺最初之所以选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是它有个非常古典文艺的名字,但最终支持俺看完这部电影的动力却是,真的真的非常想看里面那对爱得难舍难分的狗男女最后劳燕分飞成为陌路,哈,果然如愿了。
该片改编自著名作家Evelyn Waugh(伊夫林·沃)的同名小说Brideshead Revisited,但翻译成《故园风雨后》比直译的《旧地重游》有意境多了,姐就是被这译名迷惑了。
故事以无宗教的主人公查尔斯的视角展开,描写了伦敦近郊布赖兹赫德庄园里一个天主教贵族家庭的生活和命运。
当然主人公并不仅是袖手旁观,而是充分参与到其中,和这个家族结下剪不断理还乱的不解之源。
他不但勾搭了哥哥,转头又爱上了妹妹,并在各自结婚后又和妹妹旧情复燃,双双出轨,但最终分手,最后二战时男主人公又旧地重游,以军官的身份回到这个充满魔咒(祷告)的布赖兹赫德庄园。
当然小说可比姐概括的含蓄和优美多了,电影和小说内容差不多,只是侧重点不同,小说是自传,包括主人公自己的家庭婚姻等,比较全面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揭示了宗教对信徒家庭和成员的影响,更讽刺了宗教婚姻。
电影则精简了很多,删掉了大部分自传内容,家庭矛盾部分又欲言还止,只着重表现了宗教对自己爱情的影响,视觉和思想一下子狭隘了很多,甚至省去了很多关键性的交代,让情节的转合莫名其妙,这也是姐看这部电影满满心塞感的原因。
比如庄园的次子塞巴斯蒂安,他和主人公查尔斯是大学同学,也是他把查尔斯引入到了自己的家族生活,姐之前写过,和塞巴斯蒂安这个名字沾边基本都是同性恋没跑,很明显作者的寓意也在于此,所以小说中,这位酗酒成性的公子哥痛苦的根源在于天主教对同性恋者的不认可,是作为教徒的神性和人性本能的撕裂,但电影中表现的却是主人公和这位娘炮公子哥大搞暧昧,让对方迷恋自己到无法自拔,以至于避走他乡。。。
比如庄园的长女朱莉娅,这位个性独特作风泼辣的姑娘,她和查尔斯两情相悦,但是却没有勇气选择自己的婚姻,她遵从自己母亲的意愿嫁给了一个贪图其嫁妆的伪天主教徒,不幸的婚姻使双方相看两厌,自己更丧失了生育的能力。
然后再遇到被老婆戴了绿帽的查尔斯便双双决定鼓起勇气离婚追求幸福,虽然最后因为父亲的去世等种种原因没有离成,但也是对天主教徒不予离婚等教条的反抗吧。。。
但电影中呢,不但对于两人的婚姻状况完全没有交代,还搞出一幕肉浪翻滚的情欲戏,看上去就好像一对背着自己伴侣偷情奸夫淫妇,奸夫甚至还跑到人家老公面前要求人家把妻子让给自己,OPZ,三观已毁。。。
还有该片的主角查尔斯,更是匪夷所思,小说中的查尔斯是个颇富有艺术人文精神的人,他介入到这个执信天主教的家庭,纠缠在这些饱受宗教困扰的人们中间,看他们在宗教的束缚中挣扎,互相伤害,想帮助他们,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更迷失了自己的心。
而电影中呢,他则成了个野心家,他爱朱莉娅吗?
不,他爱的只是布赖兹赫德庄园,是自己的自尊心。
在他第一次进入庄园见到那些雕像和绘画的时候就为之惊叹,作为一个未来画家的狂热,并对塞巴斯蒂安因避见家人而匆匆赶他走感到失落,而以后每次能来庄园的机会他都不会错过,包括朱莉娅的订婚礼。
他和朱莉娅重遇之后,为了对方的信仰,如果他真爱朱莉娅的话,本来可以像朱莉娅父亲一样折衷,带着爱人去异乡生活,但是他却执意回到庄园,执意回到这个充满朱莉娅天主教母亲阴影的地方,执意要求朱莉娅的合法丈夫转让自己的妻子,以两幅画的价格,所以朱莉娅直言不讳地揭穿他,“你为了得到我,也是为了得到这房子”他要得到这房子,为了第一次到这里做客时朱莉娅母亲对他的讥讽,一个妄图成为画家的穷小子。
爱人不值得信任,所以朱莉娅最终放弃了查尔斯选择回归天主的怀抱,仁慈的天主会宽恕所有有罪的人,只要你虔诚地告解。。。
这真是喜闻乐见的结局,姐等着就是这一刻!
因为姐从一开始就对这个扮猪吃老虎,摇摆不定的野心家表示厌恶。
更不掸以最坏的恶意猜测他之所以放弃塞巴斯蒂安选择朱莉娅也是因为虚荣,因为同性恋是没前途的,但假如和朱莉娅结婚的话,便名利地位财产什么都有了。
电影中唯一完整契合小说的,就是故事的叙事方式,和小说一样全片由三个部分外加序幕和尾声组成。
通过主人公的回忆来展开故事,主人公时而是亲历者,时而又是旁观者,所以带给观众的视觉也是时而主观时而客观,这点很奇特。
三个部分分别是学生时期;去摩洛哥寻找塞巴斯蒂安;和朱丽娅重遇。
这不是一部真正的同性恋电影,但它总让人误会它是,所以才让人手痒痒。
很想给P腿男和绿茶婊各几掌大嘴巴子,这和信仰无关而和人品有关。
反而,那个苍白脆弱的,一直抱着小熊的,酗酒酗得随时像会死掉的塞巴斯蒂安才是全片更值得尊重的人,因为他一直忠诚于自己的性向和内心,没有屈服,没有纠缠不清,没有随便娶什么人,宁愿舍弃荣华富贵漂泊他乡,他终于从一个一直需要别人帮助的人成为了一个也能被人所需要的人,在医院帮忙,自食其力,真的了不起。
虽然这个演员在我眼中那种天生的贵气还差了点。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信仰不是约束人的东西,道德才是同性恋不是道德问题,婚外恋才是信仰是为了自己和所爱的人道德是出于不伤害别人俺觉得不管你信什么,首先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信仰带给我们的最终意义是心的安宁如果一种信仰让你失去了自我和痛苦那便不值得相信不要让自己成为信仰的陪葬电影的最后,已成为军官的查尔斯又回到了布赖兹赫德庄园,这里已成为部队驻扎的新营地,士兵们在清洁扫除,原来的主人早已不见,没人知道这里曾发生过的故事,也没人在乎。
等战争过去,就连营地也会消失不见。。
整个庄园已面目全非,只有小教堂还一如往昔,圣母抱着圣子静立在堂前,等待着罪人们的告解。。
你看空虚的空虚,一切都是空虚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所有的人和事都是短暂的,只有空虚是永恒的一切的爱恋,挣扎,苦痛,都会被时间抚平,抹去,了无痕迹。
所以如果一切都是空虚,那让自己快乐地活吧,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
我喜欢这部电影。
讲到底这部电影是关于拯救与被拯救的问题。
尽管对原著致命的改编让整部电影常常被人诟病为将深刻的主题浅化为bisexual love story。
查尔斯想把塞巴斯蒂安从酗酒与糜烂的生活中拯救出来,但最终他还是将喝酒的钱给了塞巴斯蒂安;他想把茱莉亚从失败的婚姻和宗教的禁锢中拯救出来,但最终他还是失败告终;他甚至想在侯爵弥留之际为他争取不受洗礼的权利,但最终侯爵还是用颤巍巍的手划了十字。
查尔斯就是活得太过明白,他有笃定的人生宗旨,想要将所有人都纳入自己认可的生活轨迹中去。
他明明是布赖兹赫德庄园的客人,在入驻的一刹那开始就把自己作为救世主自居,在无神论的他看来,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受着宗教的束缚,都等待着他来拯救。
在电影里查尔斯和侯爵夫人闹翻的酒会上,侯爵夫人用一种痛苦的、难以言说的费解神态望着查尔斯,她念叨着你是那么好的孩子,为什么这样对我的塞巴斯蒂安呢。
而查尔斯也用无可理解的眼神回视着他,似乎不明白这个母亲为什么还不知道是自己将塞巴斯蒂安推入自我毁灭的深渊。
然而其实他们两个又是互相理解的,在原著里说,“就这样,我和茱莉亚和马奇梅因夫人都僵持住了,这倒不是因为我们之间互不理解,而是因为我们理解得太充分了。
”查尔斯太喜欢他们家了,喜欢塞巴斯蒂安,喜欢茱莉亚,喜欢幺妹克迪莉娅,(就像塞巴斯蒂安之前担心的一样,“我不愿意你和我的家人在一起。
我们家里的人漂亮得叫人神魂颠倒,在我的一生中,我家的人把我的东西都拿走了。
一旦他们的迷人力量抓住了你,他们就会把你变成他们的朋友,不再是我的朋友了,我不允许他们这样做。
”一语成谶。
)他想将他们纳入自己的生活范畴里去。
然而拉扯的力量是侯爵夫人。
他们互相了解,侯爵夫人清楚这个年轻的无神论者分明是想将她的几个儿女从宗教中抽离解放出来,她对他一直怀着敌意,只不过从未显露出来。
电影中,查尔斯和侯爵夫人的博弈一直在潜伏着剑拔弩张。
查尔斯在门缝里看到侯爵夫人与塞巴斯蒂安的对话,塞一直颤抖着流泪,最后低下头去,似乎是被一种羞愧和悔恨击中了的表情。
查尔斯诧异地看着这样的画面,应该是被母子之间掌控与被掌控、欲逃脱又不能的关系震惊到。
还有一次,查尔斯又是在门外看见侯爵夫人在帮茱莉亚整理华服,侯爵夫人先望向他,随即茱莉亚也望向他,他在前者灼灼的盯视下收回了目光。
查尔斯应该一直以为自己是可以战胜侯爵夫人的,直到她过世后,他亲眼目睹那个一生放荡不羁、拒绝与夫人同居一室的侯爵,在死前最后一刻还是做出了妥协。
那个时候电影来到了高潮,他也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他永远无可战胜这一家人,他想拯救的是幻觉,是虚空,没有人愿意被他拯救。
此时电影里给了他一个特写,难以置信的表情,随即是席卷而来的痛心,失望,最终不得不放弃。
他与茱莉亚站在圣母像前,他说,我要你的心碎掉,然而他又立即接上一句,“但我能理解。
” 他花费那么多年,终于能够“理解”。
他站着,场景迅速变换到二战期间,庄园被军队驻扎占领,圣母像被盖上,他变得苍老,穿着军装,再一次在同一个地方反省。
“我到底要什么?
” 这是茱莉亚曾经大声质问他的问题,“到底什么是查尔斯莱德要的?
” 他犹豫地想着,“是不是我要的太多?
” 他恍恍惚惚地往门外走着,看着曾经和塞巴斯蒂安嬉戏过的阳光水池变成废墟一片。
他似乎已经确定了心中的答案。
他确实要的太多,有人说电影将他改编成一心向上爬的凤凰男了,其实电影里没有说他对荣华富贵是多么渴望,对于布赖兹赫德庄园的迷恋,也最多只反映在他无数次用画笔画下它的景色。
对于物质的描写实则极少,在他作为画家成名后,他依旧是对自己的事业打理毫无头绪,都倚靠他的妻子。
所以说他要的太多,如果是要钱财地位,未免有失公允。
他要的是更加虚幻的渺远的对人的掌控罢了。
他一开始对塞巴斯蒂安是羡慕,羡慕他放荡不羁的生活和人生哲学,但是当他被带入庄园后,他发现的是华美袍子下的虱子,他便开始想要改造这一家人,拯救这一家人了,作为这一群漂亮的人的主人翁,刷存在感。
这才是他想要的太多的部分。
要的太多,这也是塞巴斯蒂安在电影里最后一次出现时的台词。
他在摩洛哥,骨瘦如柴,剃光了头发,穿着如苦行僧一般。
查尔斯来见他,对他说,我想你。
他看破红尘地勉强牵动嘴角,“It's nice of you to say that”,但是,他早就明白了,看穿了这只不过是他想带他回去,再次与其他人干涉他人生的美妙说辞而已,他直戳重点,“可能是我对你要的太多了吧。
” 其实要的不多,他只要他的爱,然而没有,那就无须再费心费神地假装关心想念我了罢。
-正经影评到此结束,接下来全部夸小本,节操全无Ben Whishaw,我男神,我心中偶像,我梦中情人,我的所有旧爱与新欢,我的全部初恋与末恋,我精神上的未婚夫(某外国专栏作家云),我肉体上的导师【滚。
有中国女粉丝在伦敦剧场外见到小本,送他一份画着他演出过所有角色的卡通漫画,问他最喜欢哪个,他毫不犹豫地点了塞巴斯蒂安。
即使这部电影不能算作杰出的作品(因为对原著糟糕的改编),但是塞巴斯蒂安应该能算得上他演艺生涯里值得停顿的一个好角色(可能是因为这是电影对原著改动最少的,还原度最高的角色),有时候我甚至会把他本人和塞巴斯蒂安联系在一起。
脆弱的,敏感的,美丽的,杰作。
塞巴斯蒂安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在电影开头,他的出场让查尔斯看直了眼,穿着蓝色的西服,戴着礼帽,一手搂着阿洛伊修斯,一手举着酒杯,仰着头,从河上缓缓滑过。
张扬的,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窄小的脸,刀削的下颚。
查尔斯被吸引住了,站在桥上,忍不住微笑地凝视着他。
换作谁都会觉得这是一场一见钟情的邂逅吧,为什么导演把查尔斯又逻辑不通地给改成了异性恋呢?!
烧死异性恋啊混蛋!
在小说里,塞巴斯蒂安的初次登场是一个侧写,查尔斯在理发室偶遇他和他的大玩具熊。
理发师评价道,“塞巴斯蒂安弗莱特少爷,一位非常有趣的青年绅士。
”而查尔斯的回应则是冷冷的“显然是的。
” 理发师又道,“你猜塞巴斯蒂安来干什么?
来给他的玩具熊要一把发刷,鬃毛要很硬的,不是用来梳熊毛,而是在他生气时用发刷打熊的屁股以吓唬它。
”此时脑海中瞬间出现了本猫猫一手提起泰迪熊的腿,一手用鬃毛发刷抽打它的屁股的样子。
嘤,这是萌的极致,萌的巅峰,萌的无可超越。
查尔斯和塞巴斯蒂安的第二次见面,是塞巴斯蒂安直接吐在了查尔斯的窗台上。
尽管是这样放肆的不可思议的行为,小说里的查尔斯还是觉得“塞巴斯蒂安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选择了一扇开着的窗户,这样做带有一种疯狂和可爱的有条不紊的风度”。
这是什么样的情怀,这是忠犬攻的情怀,这是痴汉的情怀。
为什么导演你最后又把查尔斯给弄成了一个忘恩负义的渣攻呢?
昂?
昂?
人性呢?!
尊重原著的精髓在哪里呢?
有人会诟病小本的塞巴斯蒂安太过女性化(甚至娘娘腔),不如1981年版的电视剧里AA演的童真,像个真正的孩子气小少爷。
这可真的是太冤,原著里明确的给塞巴斯蒂安一句定性般的描述,“他是迷人的,带着女性美,这是一种极端年轻的美,高唱着情歌,遇到头一阵寒风就凋谢了”,女性美直接被点了出来,在小说里他最后一次登场于摩洛哥的时候,那个德国人很明显就是他的男友(尽管查尔斯在塞的哥哥面前矢口否认了),他的同性恋倾向呼之欲出,只差没点明。
加之他是一直处于被母亲掌控的小儿子,脆弱又敏感,一种柔美的气质,我觉得小本展现得恰到好处。
这段对他的外貌描写,出现在查尔斯第一次赴宴的时候,他进了房间,塞巴斯蒂安在剥鸟蛋,他没有起身欢迎他,也没有向他打招呼问好之类的,而是在剥鸟蛋,对他讲的第一句话也令人摸不着头脑极了,根本就不应该是初次见面或赔礼道歉场合应该讲的开场白,他说,“我刚刚数了一下,每人五个蛋,还多两个,因此我正在吃多出的两个。
今天我饿极了。
昨晚我拼命喝着两种名牌酒,酩酊大醉,醉得使我觉得昨晚的一切仿佛是个梦。
请别弄醒我。
”就像是自言自语,没头没脑的一句话。
然而最后一句却又像是贯穿整部小说的呓语,“请别弄醒我”。
查尔斯这个渣渣最后还是弄醒了他,弄醒了一个养尊处优、敏感纤细的贵公子绮丽美妙的酣梦。
塞巴斯蒂安给查尔斯的第一封信多么有趣啊,“我很后悔。
阿洛伊修斯要看见我被你饶恕了才会理我。
因此,今天我请你吃午饭。
” 还是没头没脑的,他默认了对方知道阿洛伊修斯是他的泰迪熊,默认了对方知道他的地址,他是何方神圣。
他就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小孩子,被全家人保护得太完好,又觉得束缚禁锢极了,和安东尼这类放浪形骸的公子们混迹在一起。
然而小说里写,当他认识查尔斯之后,他就再也不怎么理其他的朋友了。
看到这个描述的时候,我心里难受起来,塞巴斯蒂安一定以为自己是找到了真正对的人,才会放弃了其他那些泛泛之交,然而其实对他来说,查尔斯并不是对的人。
查尔斯在赴宴前听到心里有一种声音让他不要去,显然是作者埋下的伏笔,因为在未来的日子里查尔斯会发现,就因为一次赴宴,他终身都被塞巴斯蒂安身后的庄园牵引控制。
其实塞巴斯蒂安何尝不会后悔这一次见面。
他们两个都有点一见彼此误终身的意思。
电影里唯一一处改编是特别好的是查尔斯去摩洛哥见塞巴斯蒂安,后者已经疾病缠身,落魄如此,然而还是不忘缓缓转过头,对他此生最爱的人说一句忠告,“Run,run far away。
” 那时候,人生无法摆脱的诡谲飘渺的宿命感油然而生,每个人明明都是自由的,但是却又受到无形的羁绊,就像小说里那个关于风筝的隐喻。
小本真是瘦,瘦出了风格,瘦出了气质。
每次他坐在浴缸里,下棋也好,抽烟也好,什么也不做就是红着眼圈颓唐地摇摇晃晃地从里面站起来也好,就是好看,就是优雅,就是萌。
看见他和查尔斯在黄昏的草坪上,查尔斯坐着画画,他就这么斜斜地靠在他身边,一个漂亮的侧影,那个时候才真的叫“岁月静好”。
在夕阳台阶下,他吻了查尔斯一下,随即收回,眼睛紧紧地盯着前方,不敢侧视旁边的人,举着酒杯的手有点僵,他低头,抿嘴,微笑,整个动作就像一帧优美的舞蹈动作。
那时候多么美好,一想到查尔斯之后就渣化,就想冲进电影里给他一千六百八十多个大嘴巴。
在威尼斯,他穿着喧嚣豪华的锦服,最后落寞归去,在查尔斯还试图解释的时候,他湮没在黑暗中的脸转过来,侧脸隐隐约约的,失望与悲怆淅淅沥沥地从他眼神里流淌出来。
他用一根手指轻轻地盖住了查尔斯的嘴唇,然后用一种我至今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欲说还休的眼神最后充满爱意与恨意地看了查尔斯一眼,黯然离开。
一个简单的场景,被小本演出了百转愁肠出来,那一场戏里他眼睛里分明有雾,这还不算厉害——人们能辨别出是一种悲伤的雾气,那才叫厉害。
总之我真的爱死小本了。
尽管这不是他演技最爆发的电影,但是通过这部片子爱上他也太容易了吧。
尤其是看幕后花絮和接受访问,他自带猫耳的发型,他迷迷糊糊的回答,他一脸没睡醒的傲娇表情,他热得用手扇了扇风的动作——啊,此时我的节操已经溺死在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间,请不要打捞了!
塞巴斯出现的时候,脑子里面只闪过一个词叫glass。
他真的是很像,笑起来也带着非常容易断裂的表情。
我想起一首歌叫一个爱上浪漫的人。
歌词里有一句叫,空留自作的多情余恨这部剧让人失望的地方就是,查理真的一点都不爱塞巴斯。
甚至一点都不懂得塞巴斯的爱。
他像个象牙的雕塑,只有暖黄的微笑,却没有任何反应。
自认高贵聪明其实什么都不懂。
这就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
旁观者都看得灰心难过。
塞巴斯,在没有爱上查理之前是多么的耀眼美丽,潇洒不羁。
爱上查理之后,你就看着他的光泽,在他身上一点点得褪尽。
直到油尽灯枯,直到凋零成秋天枯黄的叶子。
折断的时候发出千篇一律的清脆声响。
查理去找他的时候,他眼里全是认命和放弃。
刚开始我确实没有非常喜欢他,我不喜欢他一脸吃不了苦的任性轻浮。
直到他在威尼斯,被现实打了耳光。
他穿得再喧嚣华丽但是表情沉默,他选择放弃,选择独自吞下这后果。
这后果他根本难以承担。
他曾得到过虚假的幸福,为此他付出真实惨重的代价。
塞巴斯终究是个善良的人,但谁来拥抱你的天真。
————————————————————————————我本来不晓得这片啥内容,看海报也没什么兴趣,是冲着马修古迪去补的。
他演的非常好,毁我塞巴斯毁得一点自觉都没有,好感全灭。
——————————2013年12月重刷———————————其中有一段,马修和塞巴斯妈妈相互指责的部分:“你才是他喝酒的原因,我不过是想给他一点自由。
”“你只是希望他喜欢你。
你竭尽全力得讨别人的喜欢。
”这两句我觉得都对。
《故园风雨后》(Brideshead Revisited)改编自英国作家伊夫林·沃(Evelyn Waugh)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三十年代伦敦近郊布赖兹赫德庄园一个天主教家庭的命运浮沉。
1981版的11集迷你剧集当年风靡英伦,佳评如潮;2008年,英国BBC等几家公司合作,又将它重新搬上大银幕。
600多分钟的电视剧变为2小时的电影,剧情必然有大刀阔斧的修改,不过虽有思想准备在前,电影版的某些关键性改动还是令我相当无语。
电视剧版中查尔斯与塞巴斯蒂安的感情大概是全篇最美丽最吸引人的段落了。
美就美在暧昧不清,似是而非,捉摸不透。
电影版正好生逢耽美盛世,于是同性暧昧顺势发扬光大为彻头彻尾的BL。
更不惜添加一幕同性之吻,将男男暧昧一语道明,落到实处。
不过最让我难以接受的还是对查尔斯与塞巴斯蒂安、朱莉娅的感情故事的颠覆性改动——原本前后两段式的渐进发展,变成了同步进行的查尔斯与兄妹二人的三角恋?!
查尔斯与朱莉娅十年的沧桑演变,竟然成了初相逢时就眉来眼去的情苗深种。
而三人在威尼斯的狂欢夜,塞巴斯蒂安目睹查尔斯与朱莉娅亲吻一幕,基本可用狗血淋漓来形容了…… 当然电影版绝不是一无是处。
故事中涉及了大量的天主教相关内容,我没有读过原著,所以电视剧看起来多少有些困惑。
电影改动虽多,但还是保留了原片中非常重要的宗教主线,而且如同一本名著的缩写梗概本一样,你不能指望通过它就一窥全貌、理解深意,但它的确更为简洁明朗、通俗易懂;再加上有青春养眼的帅哥美女,有富丽堂皇的庄园风光,美仑美奂,更为顺应当今流行风尚。
电影版《故园风雨后》仿佛古迹重修,光鲜亮丽,可一睹风采,却无从怀旧。
这样的电影好处在于它也许可以团结大多数可以团结的群众,将曲高和寡的宗教、人性纠结,变为大多数观众喜闻乐见的爱情命运悲剧;它的坏处在于恐难免间离知己,那些原著、原剧的粉丝必然会心有不甘地出来挑鼻子挑眼,感叹好好一部时代悲剧就这样被庸俗化。
我倒是建议二者都没有看过的朋友,如果有兴趣,不妨先去看电影版,白纸一张,也许会得到更多简单的乐趣;如果有心深入体味,不妨再去看电视剧、读原著,恐怕会发现其中意境更有一番天地。
下面来对比一下两版中的主要人物及演员: 查尔斯·赖德Charles Ryder 1981版:杰瑞米·艾恩斯 Jeremy Irons 2008版:马修·古迪 Matthew Goode 查尔斯是本片的主角,这个故事的见证人、叙说者,也深深卷入了这个家族的命运。
看电视剧时就觉得查尔斯这人很难完全看透,隐忍淡漠,鲜见波澜,虽然故事由他之口说出,却总觉得最多的潜台词恰恰藏于这个人物之中。
杰瑞米·艾恩斯扮演此角色时,已经年过三十,还是默默无闻的后起之秀,不过他也正是凭此片开始走红。
这个角色就带有他经典的失落气质,他日后扮演的多数角色也都会流露出那种若隐若现的精神失落感,无论外表如何风光,在灵魂深处始终是一个痛苦而静默的落寞者。
查尔斯这个角色在我看来多少是有些凉薄无情,电影版里拜三角恋的设置所赐,更加让人觉得是个瞻前顾后,有渔利之嫌的角色。
马修·古迪颇具杰瑞米·艾恩斯当年的优雅挺拔之感,只是气质过于温柔敦厚了些,缺了那么点韵味。
朱莉娅·弗莱特Julia Flyte 1981版:戴安娜·奎克Diana Quick 2008版:海莉·阿特维尔 Hayley Atwell 无论是哪一版,朱莉娅在我看来都是个不讨喜的角色。
说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也许夸张了些,但现实冷静的反抗的确同样命运不济,只不过她难以引发我对塞巴斯蒂安的那种同情。
两版演员初看颇有些相像,轮廓分明,气质干练,不过细看来,新版的海莉·阿特维尔样子更为甜美,气势却过于直露,欠缺戴安娜·奎克那股有点冷冰冰的高傲劲。
写到这正好想起片中查尔斯与朱莉娅的所谓激情戏。
原著里只一句:“仿佛占有她的纤细腰身的转让契约已经拟定并且盖了章。
我作为一笔财产的完全保有者而正在把它记入我的第一笔账目中,这笔财产我要从容地享用和开发。
” 电视剧里视觉展现了一番,被董桥评为:“电视连续剧把这段小说拍成抵死缠绵的镜头,香港电检处把它剪掉了。
” 董先生如今要是看了电影里恣肆汪洋、激情四射的一幕,不知会作何感想呢?
马奇曼侯爵夫人Lady Marchmain 1981版:克莱尔·布鲁姆 Claire Bloom 2008版:艾玛·汤普森 Emma Thompson 对比两版的多款海报就会发现,电影版与电视剧版的最大差别不是二人行变成了三人行,而是艾玛·汤普森的身影无处不在。
当然,她算得上是这部电影中最具知名度的演员,由此就担负起影片明星卖点的重任。
马奇曼侯爵夫人是故事里的重要一环,这个家族的每一个人的一生都生活在这位笃信天主教的女人的阴影中。
旧版的克莱尔·布鲁姆风度高贵,乍看温和亲善,实则冷若冰霜,那种控制儿女的强势阴影逐渐显现。
而艾玛·汤普森的戏份倒不算多,但气场则更为强大,甫一出场,咄咄逼人的气质弥漫在画面的每个角落,不过也许是顺应新版改编,她也比旧版人物流露出更多人情的味道。
马奇曼侯爵Lord Marchmain 1981版:劳伦斯·奥利弗 Laurence Olivier 2008版:迈克尔·刚本 Michael Gambon 电视剧的后半部分略显沉闷压抑,马奇曼侯爵的重归故里算是一个亮点,让后半部分多了不少看点和玩味之处。
劳伦斯·奥利弗的精彩表现让他获得了当年艾美奖的最佳男配角。
新版电影里的演员迈克尔·刚本也是老戏骨了,不过受篇幅所限,这个角色多少有些稍纵即逝的遗憾。
塞巴斯蒂安·弗莱特Sebastian Flyte 1981版:安东尼·安德鲁斯 Anthony Andrews 2008版:本·威士肖 Ben Whishaw 我要把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塞巴斯蒂安放在最后来写。
“他是迷人的,带着女性美,这是一种极端年轻的美,高唱着情歌,遇到头一阵寒风就凋谢了。
” 原著里查尔斯这样形容塞巴斯蒂安的美。
虽然以今日的名声,安东尼·安德鲁斯也许比不上杰瑞米·艾恩斯,不过出演此片时他已经是名满英伦的当红小生。
而且据说两人是自愿互换角色,不然我还真有点难以想象杰瑞米·艾恩斯演塞巴斯蒂安会是什么样子。
安东尼·安德鲁斯眉目顾盼生辉,步态摇曳多姿,当真演出了塞巴斯蒂安魔法师般的魅力。
特别是他的肢体语言,晃悠的步伐,妖娆的腰身,透露出的那种骄傲、任性、可爱非笔墨所能形容,光看图片也很难体会,但我想所谓风情万种,大约就是这个样子吧。
更可贵的是,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流露,断然不会让人反感,反而会让你不自觉的就被他的魅力所吸引。
“无论他走到哪里,都可以获得人们的爱,这是永远伴随他的东西”。
直到这次看《故园风雨后》,我才真正知道安东尼·安德鲁斯的名字,但人早前就熟悉,因为多年前在电视里他的身影并不鲜见。
看过他和简·西摩尔演的《爱情与王位》,他就是那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早几年央视放的《大卫·科波菲尔》里,他扮演可恶的Murdstone。
但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部二战系列剧,他演的男主角是一位拆弹军官。
这剧现在译作《拆弹组》,当年电视上放肯定不叫这名字,只是我完全想不起那时的名字了。
安德鲁斯这张面孔,反正于我是断不会用英俊、美丽之类的词来形容的。
不过这张脸却混合了奇妙的魅力,既可以如《拆弹组》中那般的刚毅深邃,也可以如《故园风雨后》里这样的媚眼如丝。
结果一路看下来,就会心悦诚服地认定他是位英伦美男,这实在是魅力、气质、演技等诸多因素的完美融合吧。
塞巴斯蒂安大约是两版里差别最大的角色。
本·威士肖黑发深肤,与安东尼·安德鲁斯的金发雪肤,截然两样。
电影明确将塞巴斯蒂安定位于gay,举手投足间不免有点娘,连带着泰迪熊也如同本·威士肖的身材一般瘦小起来,随之而来的就是那种活在童年时代的纯真感的流失。
本·威士肖略显阴郁的形象也许更符合如今的审美吧,不过我依旧觉得安德鲁斯的塞巴斯蒂安才是不可复制的经典。
我觉得自己看《故园风雨后》,更多看的是那种气质,那种氛围,那种盛极而衰的繁华落尽,那种无力回天的物是人非,那种旧日英帝国高贵矜持的风骨与日后颓败寥落的慨叹。
所以,最后全部用来怀旧吧……
(本文完整图文版见:http://www.mtime.com/my/176879/blog/1676085/)
有时候,因为一个镜头就会想看一个电影。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本•肖恩回眸的一个动图,看留言是电影《故园风雨后》,感觉名字很中国化,但是那个镜头让人动容。
他差不多是光头,穿着一件棕色的袍子,像一个和尚似的感觉,身形瘦削,回望的眼神说不出的绝望哀恸。
我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就直接找到电影来看了。
断断续续用了两天才看完,第二天并不是接着前一天看完,而是从头再看了一遍。
在剑桥读历史的查尔斯和出身豪门的塞巴斯蒂安相遇之后,告诉他自己的理想是成为一个画家。
有人问他:“你想成为一个艺术家,有什么意义?
你干嘛不直接买个相机拍那些该死的照片?
”他说:“因为相机只是件机械,它只能记录时间的一瞬间,但不能表达出那一瞬间的意义或衍生出的情感。
而绘画,无论有多不完美,都体现出感受体现出爱,而不是简单复制。
”有人接着问:“你认为究竟谁在乎你的感受?
”然后大家都哄笑起来。
那时候塞巴斯蒂安说:“我在乎。
”后来他们一起骑着单车游玩,一起划船,坐在树下喝酒聊天。
看着眼前的美景,塞巴斯蒂安说:“这个地方适合埋藏一罐金子,我应该在我很快乐的每个地方埋下点珍贵的东西。
然后等我又老又丑很痛苦的时候,回来把它们挖出来,慢慢回味。
”听着他这样说,又快乐又感伤,想起之前查尔斯说他想成为画家的时候,塞巴斯蒂安说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除了要自己快乐。
而此刻,他是那么快乐地爱着查尔斯。
他带着查尔斯去他家的庄园,那个像一个宫殿一样豪华的地方。
查尔斯惊叹地问这是他住的地方吗,他说是他家族住的地方,不过他不用见他们,查尔斯说可是他很乐意见他们。
他说他见不到他们,他们出门了。
后来听到他家人就要回来了,他带着查尔斯赶快逃离。
查尔斯说关于他们他很神秘。
他说希望希望关于任何事情他都很神秘。
查尔斯问:“你为什么不想我见你的家人,你在羞愧什么,他们还是我?
”他说:“别这么俗气,查尔斯。
我不想把你和我的家庭混在一起,你是我的朋友。
”查尔斯说:“我没有家庭。
”他说:“你有我。
”然后他揽着他的肩膀说:“塞巴斯蒂安和查尔斯挑战世界。
”后来他们几乎一整个夏天都在一起度过,在庄园里面到处游玩,追逐,游泳,他的脚伤了查尔斯推着轮椅疯狂地奔跑,给他画像。
查尔斯说:“永远都这样就好了。
”塞巴斯蒂安接到:“永远是夏天,永远独自一人。
”这句话似乎很让人惊讶,明明两个人在一起却要说独自一人,真是不合逻辑。
但是却让我在微微一惊之余会心一笑,因为他们之间太有默契了,两个人在一起就像一个一样自由,和谐,快乐,不会因为有人闯入产生误解而觉得那个美妙的世界被人打扰和侵犯——和他在一起就像独自一人那样。
就像我很多次说的那样,两个互相理解,心灵相契的人在一起绝对不会感到束缚,只会更加开心。
他们在夕阳余晖中品酒,用文学的感觉和语言去描述美酒的滋味,真是妙趣无穷。
然后很自然地轻吻,真是甜蜜,就像永远会那样,永远都是夏天,永远独自一人,那个世界不会被外界侵犯。
那段时光的一切,是塞巴斯蒂安一生中最美妙的,最幸福的记忆吧。
那么快乐,那么单纯的美好,就是逝去了也永远拥有。
所以后来那种美好被损害之后,他所做的只是弃绝,绝对没有一丝一毫的留恋,从不想再修复,他知道试图修复的话只能带来更大的伤害,也违背了他心中的美。
——尝尝这个。
不喜欢吗?
——味道很羞涩的酒,就像瞪羚。
——像小妖精。
——它披着田园斑点的挂毯。
——在湖边吹笛子——这是瓶聪慧且古老的酒。
——像洞穴里的先知。
——而这一瓶,犹如洁白颈项上的长串珍珠。
——天鹅。
——最后一只独角兽。
后来他们去了威尼斯,塞巴斯蒂安的父亲逃离家庭,和他的情人住在威尼斯。
他宁愿被社会摒弃在外,也不要和他妻子马奇梅因夫人在一起生活,她的宗教快要让他窒息了。
他的情人对查尔斯说,在塞巴斯蒂安和茱莉亚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得按照她的意愿做事,照着她的意思长大,只有这样,她才会爱他们。
这不是马奇梅因夫人的错,是她信仰的上帝让她变成这样的。
查尔斯说那那她不也是天主教徒吗?
她说没错,但是不一样,在意大利是不一样的,没那么多罪恶,他们随心所欲做想做的事,然后去告解。
他们在威尼斯尽情地欣赏美景,喝酒游玩。
在那里,查尔斯追上一直若即若离躲避着他的茱莉亚,和她接吻。
她的吻是那么动人,就像啜饮着最珍贵的佳酿,是那么沉醉忘情,是爱情和欲望完美的交织。
因为她一开始就知道她什么都不可能得到,这是她生命中唯一的一次沉醉。
很快她就按照母亲的安排,嫁给了别人。
当他指责她的时候,提到威尼斯那一吻。
他说“那是如此美好”,她说“我知道,我一直都在回味”。
可是一切都不能改变命运,再怎么美好的东西在他们的信仰,在她母亲对他们的控制面前都是渺小的无能为力的,根本不值一提,更何况茱莉亚也并没有想要违抗。
她母亲对查尔斯说:“她的未来不是个选择的问题,而是信仰的必然。
如果仅是家境的差异,这方面我也许会忽略,但你自封为无神论者,而我女儿注定要嫁给天主教徒,这是上帝的指示,而我们必须遵从。
”她还指责查尔斯给塞巴斯点钱蓄意帮助他喝酒:“你怎么能在大部分时候都那么善良的情况下,做出这么残酷的事情?
我们都那么喜欢你,我不懂为什么我们要承受这样的事实。
”查尔斯说:“你觉得让他感觉自己是罪犯一样比较好吗?
让他每分每分每秒都受到监控?
你才是他酗酒的理由,不是我。
我所做的事情只是让他享受一点自由。
”好多年之后,她去找查尔斯,塞巴斯蒂安去了摩洛哥,她想让他去把他带回来。
查尔斯说:“你把我驱逐出你的房子,你毒害了我跟你两个孩子之间的友谊,现在你希望我用你的名义去祈求。
就算我愿意帮你,你觉得塞巴斯蒂安怎么可能会理我?
”她说:“因为他在乎你的程度远超过任何人。
”是的,塞巴斯蒂安在乎他胜过任何人,但他却只是和他一起享乐,从来都没有爱过他。
塞巴斯蒂安在威尼斯看到他和朱利安接吻的时候非常震惊,他拒绝了查尔斯的解释和友好,开始放纵自己酗酒,以至于家人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
查尔斯再次去庄园找他,对他说“如果永远都这样就好了,永远是夏天”,他很不耐烦地悲哀地说“都是陈年往事了”。
他深爱着那段时光,但一点都不留恋,因为那已经被伤害了。
往日那个快活的,意气风发的少年,已经非常瘦弱,憔悴不堪,整天借酒浇愁。
——如果我做错了什么……——不关你的事。
是我自己的事。
我没事,只要我喝够了这个,就会没事。
——我想让你知道,无论在威尼斯发生了什么事,我都不是你母亲的爪牙。
如果你心里是这么想的话,我是你这边的。
挑战世界。
——亲爱的查尔斯,你不属于任何人,这才是你的问题所在。
他说:“为何这世界是地狱,我无法逃离?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谁的诗句,只是他哀伤的眼神让人心痛。
事实上,只有他一个人逃离了一切,因为他不想从这世间祈求什么。
我非常欣赏他的是,他能够那么投入地单纯地去爱一个人,当感到伤害的时候却不祈求爱恋,只是非常决绝地离开,拒绝一切怜悯,独自伤感,对别人毫无怨言。
这也正是他让我感到疼痛的地方,那些曾经埋下的金子能够再次挖出来回味吗,回味的时候会很快乐吗?
在摩洛哥再次看到他的时候,他比之前还要瘦弱憔悴,可是很平静。
因为他已经逃离了那个地狱。
他的小屋破败不堪,但是里面有他的留声机,有音乐在流动,只可惜他在医院里。
他病得很严重,不适宜旅行,即使可以他也绝对不会再回到那个已经逃离的地方了。
看到查尔斯之后他很惊讶,但却没有欣喜。
查尔斯也只是奉命去找他,并没有想和他在一起,并且告诉他去摩洛哥是他母亲的意思。
看到有人说他让他走他就走了,事实上他也没有说让他走,只是没有挽留也不想挽留。
而他也没想留下来,甚至他有点迫不及待地逃走了,毫无留恋,只想逃离他的愧疚吧,谁有愿意停留在痛苦里面呢?
他不爱他,才会那样离开。
人要为自己打算没有错,为了自己的快乐和自由没有错,但是如果爱他,他就会成为你的快乐,就是你的事情。
如果他爱他,又怎么可能离开他?
心痛还来不及。
——你来这里做什么?
——你母亲请我过来,她希望我可以带你回家,但医生说你不可能旅行。
——就算可以,我也不想。
——我觉得,我觉得她快死了。
——陪我散散步,我需要运动。
你去过我房子了吗?
你有遇到Kurt吗?
——有。
他想要让你知道,他还在等你。
——真是个令人欣喜的转变啊!
在我的一生中总是需要被人照顾我,现在也有人需要我了。
——我还以为你有一天会想要重回故园庄园。
——故园庄园。
你疯了吗?
那地方还是会到处充满她的影子。
那地方方圆百里内我都不会靠近。
我得坐下。
——我很抱歉。
——道什么歉?
——为了一切。
——没关系。
真的。
我向你要求太多。
我早就知道了,真的。
只是上帝能给我那样的爱。
——回家吧,塞巴斯蒂安,等你康复之后。
不要这样了结一生。
——这就是我现在的生活。
我在这里很快乐。
——我很想念你。
——你这么说真是太好了,亲爱的查尔斯。
带你去故园庄园是我的错。
逃跑吧,逃得远远的,永远不要回头。
直到最后,我才明白了,其实塞巴斯蒂安早就知道查尔斯的心思,所以才忠告他逃开故园庄园,永远也不要回头。
可是他却从一开始就不排斥上流社会,从一开始就对庄园和那里面生活的人充满了向往。
多年之后,他成为一个画家,并且重新得到了茱莉亚。
他满足了茱莉亚丈夫的要求,用两幅画把她买了过来。
在他的画展上,塞巴斯蒂安曾经的一个朋友说他以前和塞巴斯蒂安在一起,现在又是茱莉亚:“你的欲望还真是永无止境啊!
我以前以为你是待宰的羔羊,原来你才是最后的狩猎者。
”或许这才是他的真实面目吧。
茱莉亚问他:“告诉我,查尔斯•莱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他说:“你知不知道当初我被邀请到故园做客的时候,我是怎样的感受?
我,查尔斯•莱德,‘来自帕丁顿的画家’,你母亲亲切地这么称呼,我可以忍受一切的屈辱,只要最后的梦想成功。
而你的母亲,现在那个女人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真实地存在,她存在于每块砖木中,每块石头中,每块石板中。
塞巴斯蒂安说得对,我们应该离开这里。
”他终于没有把他一直以来的想法付诸行动,没有让自己变得卑劣,但是茱莉亚最终却选择了她一贯的生活,她说她不能将上帝的仁慈拒之门外。
这个故事中探讨的宗教问题是我所不懂的事情,我只看到除了塞巴斯蒂安之外的人似乎都已经向现实妥协,就是无神论者查尔斯最终也在质疑自己。
又过了很多年,成为军官的他再次回到故园庄园时,困惑地说:“不知是命运使然还是上帝之力的讽刺,我再一次回到了故园庄园。
我是否要得太多?
是不是我自己的欲望,让我忽视了他们与信仰之间的纽带?
是不是只有在战争的阴影之下,精神支柱已然崩塌,孑然一人之时,我才能看到信仰之光?
”看一下查尔斯曾经和马奇梅因夫人的一段对话吧:——既然你是个无神论者,你没有宗教信仰,你怎么看你诞生到世上的目的?
——过我自己的生活,如同你一样。
——你没有信仰,你生活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我想要回顾一生,然后说我确实活过一遭,我没有放弃生活,我尝试过挣扎,我很快乐。
——幸福在此生是无关紧要的。
唯一重要的,是往生之后的世界。
再看看查尔斯和他的士兵的对话吧:——你是不信教的吧?
——我才不。
我不知道教义有何意义,人就是出生,生活,然后死去。
——你对未来有什么希望吗?
——希望?
有啊,很多呢。
现在是我们的时代了,过时的东西,所有这些,都要消失。
只要我们能活下去,未来就是我们的。
你呢,长官,是不是有人还在等着你?
——我,没有。
我经历的挚爱与失去已经够多了。
这个电影用的是多次倒叙的方式,一开始就是作为军人的查尔斯回到故园庄园的内心独白:“如果你问我我是谁,我唯一能给出的确定回答,是我的名字,查尔斯•莱德。
至于其它,我的爱,我的恨,我心最深处的欲望,我不能肯定这些情感是真的属于我,还是从那些我梦寐成为的人身上偷来的。
再想了想,有一种情感依然属于我——孤独浮游在借来的情感乱流中,纯粹得像我仍在逃避的信仰——内疚。
”这个电影让我伤感极了。
塞巴斯蒂安的快乐,他的纯真,他的颓废,他的清醒,他的哀伤——无一不在牵动着我的心。
此刻说到这些,突如其来汹涌的泪水,让我突然想起了他的小熊阿洛伊休斯 Aloysius。
在我看电影的过程中,以及看过之后这几天,竟然全然忘记了它的存在。
只是在刚看完的时候查了一下,这个小熊是有原型的。
它是陪伴英国桂冠诗人约翰•贝杰曼(John Betjeman)终生的一只玩具熊,它的名字叫Archibald Ormsby-Gore,昵称Archie。
19世纪20年代,贝杰曼在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学习时,总是带着小熊Archie。
他在那里结识了伊夫林•沃,后者把小熊写在了小说中。
贝杰曼曾经以Archibald为题写过一首诗,其中一段这样写道: The dreaded evening keyhole scratch Announcing some return below The nursery landing's lifted latch, The punishment to undergo Still I could smooth those half-moon ears And wet that forehead with my tears小熊Aloysius在电影中出现过三次,或者更多,但我没有留意吧。
第一次是在船上,塞巴斯蒂安抱着小熊,拿着酒杯,斜躺在船里面。
第二次是在查尔斯去拜访他的那天,他把小熊从椅子上拿开,说“Aloysius,你不能坐在那儿”,然后请查尔斯坐下。
最后是在摩洛哥,查尔斯走进他破败肮脏的小屋,塞巴斯蒂安不在房间里,只有他的小熊躺在地上的唱片旁边。
他捡起小熊,接着Kurt走进来问他是谁,对他他塞巴斯蒂安在医院里,让他见到他的时候告诉他他还在等他。
或许最终陪伴的,只是他的小熊,可是Kurt还在等着他回去。
我一直都认为人生来是孤独的,最后也会一个人离去,但我也相信“永远独自一人”这种状态也可能包括了那个同类,因为这个世界上只要有同类理解,就不会孤独,只是一般来说很难遇到。
我想如果像塞巴斯蒂安那样去爱,就一定会有等待的人,也会有自己的小熊阿洛伊休斯。
看了《故園風雨後》,感觸良多,看著落日餘暉下古老的英國貴族的故事,有些感傷,也有些震撼。
但是這都不是我想說的,我想談談那個那個最先出現在Charles視線裡的男人,Sebastian。
我曾一度以為在結局的時候,他會重新出現在銀屏上,但是事實卻是沒有,但是我想,這也是也是一個很好的結局,比結局來段互訴衷情更讓我感慨。
先來說說演員,當然,比起Julia的飾演者,我更加喜歡飾演Sebastian的小本,但是無可否認的是Julia有著極美的側臉。
我覺得小本非常適合Sebastian這個角色,為什麼呢,第一點是因為他的身材,Sebastian長期受到來自家庭與信仰的壓力,過著放蕩形骸的生活,這是為什麼小本適合,他瘦弱,同時有種病態的美。
第二點,是因為小本本身,對於一個同性戀者而言,因為不受到當時的社會所接受,性格應該是敏感且脆弱的,這與小本本身的性格也有點相似。
然後來說說他們的愛情。
Charles去到牛津的第一天,看到船上仰躺著,喝著酒的Sebastian,我相信他是驚豔的。
而Sebastian喝醉酒,跑到屬於前者的公寓裡吐了一地,他仰起頭第一眼看到他,我相信他就愛上了他。
Sebastian動心了,他邀請他去晚宴,公開表明他在乎他,甚至為了他拒絕了曾經的矮人Attonory的親熱,他帶著他去騎單車,喝酒,吃草莓,做一切只有情侶才會做的事情。
明晃晃的畫面,日光傾斜,我幾乎要相信這就是最後的完美結局了。
然後某個夏日裡,Sebastian終於想起來要把他的愛人帶給唯一能體諒他的祖母見見,他們驅車穿過長長的林蔭道,旁邊是宏偉的莊園,也許在Charles第一眼看到Brideshead的時候,就註定了這兩個年輕人並不能如願地獲得自己希望地人生。
祖母Hakwins緊握著孫子的新室友的手,她知道親愛的孫子的“異于常人”的愛好,她看著他,希望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她的眼睛裡帶著懇求,她說,“I pray for my dear Sebastian everyday”,但是可惜,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卻沒有一個好的結局。
Sebastian帶著Charles穿過恢弘的莊園,看各種雕塑、畫作、建築,最後他停在了禮拜堂,他手沾聖水,在胸前畫下十字,即使他對這個主有所怨懟。
天主教不允許同性之戀,主寬恕一切的過錯,但卻並不包括他在內。
他的母親,Marchmain,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一切遵從上帝的要求,在她眼中,同性之戀自然是不被主所接受的,但是偏偏的愛的兒子就是這樣一個人,她心懷憤怒,決心要改變他。
但是看著那個浪蕩的小少爺一天天開始消瘦下去,看著Sebastian開始酗酒、一個人躲在房間裡抽煙,我就知道這對他來說不可能。
家庭的壓力、Charles與妹妹Julia的背叛,也許這個曾經談笑風生的貴族少爺已經心生疲倦了,他只想遠遠逃離這個家庭,逃離這個用信仰束縛他的地方。
Sebastian的母親去世了、父親也去世了,哪怕是莊園被徵用的時候,他都沒有回來看過一眼,也許對他而言,這個莊園,代表了他不被世人接受的一面,只要靠近這個莊園,他就不再是Sebastian,他不敢回去,畏懼因此再也沒有勇氣走開。
上帝的力量太強大了,他反抗了第一次,他沒有信心再嘗試第二次。
單單說Sebastian這個角色而言,我想作者、或者是改變後的編劇者,大概想要表達的都是一個理念——關於宗教所不接受的悖倫之戀。
他也許是幸運的,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母親父親仍舊健在,他可以每天隨心地過著奢靡的生活;但他也許也是不幸的,出生在一個天主教家庭,偏偏卻是同性戀者,母親、弟弟妹妹、哥哥,沒有一個人能理解他。
所以更多的時候,他一個人在外面,過著放蕩的、毫無顧忌的生活,他把自己放縱在各種酒肉朋友中,但是卻與那個人,Charles不期而遇。
他本沒有想要改變什麼,他本沒有勇氣想要改變什麼,但是Charles的出現,讓他有了推翻這一切的勇氣,他在飛馳的汽車上,握著Charles的手,跟他說——“Sebastian和Charles,共同對抗這個世界。
”他想著只要與他在一起,也許他就能夠越過這片世俗的羈絆,也許就能背對上帝,昂首走開。
但是他失敗了,他一個人沉淪在無法得到回應的愛戀中,他醉眼朦朧地看到Charles一個人端著酒杯站在舞會的角落,他上去想親他,但是他把他推開了,酒杯摔在地上,摔得粉碎。
他怔怔看著打碎的酒杯和灑出來的酒液,他知道他沒辦法繼續生活下去了,他努力建立起來對抗神靈、對抗這個世界的勇氣被打得粉碎,他要逃離這裡。
他一個人到了摩洛哥,遠離了Brideshead、遠離了所有的親人,他遇到了Kurt,和他在一起,儘管他還想著Charles。
影影綽綽的樹蔭下,他見到了從遠方來的Charles,他來勸他回去,告訴他他的母親將死,但是他沒有勇氣回去,沒有勇氣再回去面對上帝,沒有勇氣再回到Brideshead莊園。
我無法猜測Sebastian的下半生的生活,他住在摩洛哥的療養院裡,形銷骨立,眼睛也失去了在牛津時候的神采,也許他會和Kurt在一起,也許在Charles走之後的不久他就已經死去,不管哪種結局,對於他來說也許都比回到莊園要好。
因為只要在那之外,他始終是忠於自己的Sebastian。
Guilt. Conscious. Religion. Love. Loyalty. Hatred. When we call back the loved and lost ones, does the memory hurt? Or do we drown ourselves in emotions we used as excuses? Actions are actions, and sometimes even weaker than words. These boundaries are so vicious and man-made, dying in those times when we were ashamed of bodies melting and were veiled in the mystery of light awakening. One couldn’t possibly imagine what it would be like to live in another time, to be the watcher of a remembered history. But does one realize his own existence when drifting along the flow of time? Does anyone have the perception into where they are or who they are? Is it really a matter of beliefs? Or searching for a belief? Is it, after all, about living, and living to die? Shall we visit that afternoon at Brideshead?
Julian Jarrold的古典风格,我是极为喜欢的。
我这里引用的“古典风格”并非特指一个时间上的古典,而是影像的细腻。
如此细腻使得影像和小说达成某种节奏上的一致,就像铺了水的大理石台上自由滑动的玻璃茶杯,顺然得由此及彼,毫无障碍。
影像里人物的动作、表情都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比如Charles第一次受邀去见Sebastian,Sebastian坐在那里剥鹌鹑蛋,直到Charles进来,Sebastian把自己剥好的鹌鹑蛋给他,仿佛是事先就预备好的食物。
其实,我很难说清楚,到底这里所谓的“古典风格”究竟是什么?
或许正像克尔凯郭尔在《恐惧与战栗》的序言中说的,“我们时代的人们都不在信念之处止步,而是径直前行”。
而古典影像,恰恰在“径直前行”之处多多少少的有所止步、有所悬疑。
古典影像,似乎就是在这里、这些个悬疑之处,开始了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不尽探索。
Julian Jarrold导演的这部“Brideshead Revisited”,为人诟病的反倒不是对原著小说的肆意改编,从电影本身来说,而是Julian Jarrold似乎从影片一开始就设置了某种不完整性。
什么意思呢?
问题就出在Charles身上。
一方面我们觉得导演对Charles这个角色的塑造不够深入,正如有些人提到的,Charles始终没有在电影中展开自己的内心挣扎,包括在他以军官的身份重访布赖兹赫德庄园之时,导演也只是轻描淡写般掠过。
另一方面,败笔之处,又恰恰是Julian Jarrold自己有意在这么做。
比如影片一开始,Charles的独白里有说到,“我再也无法辨别这些情感,到底是我自己的,还是从那些我曾经无限的渴望中窃取的”。
经历了那么多之后,对于Charles来说,竟然只剩下了唯一的,也是他认为属于自己的、纯粹的,内疚(guilt)(不安、悔恨)。
也许这是导演有意设置的一个位置呢,让Charles像夏日午后的一阵暖风,吹进布赖兹赫德庄园里面的晦暗角落,待其觉察自己要离开之时,已然阴冷,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不得不说,Julian Jarrold电影的符号性非常强,并不是我有意牵强,比如Charles和Julia第一次碰面,是车辆彼此掠过之时的短暂一瞥,而在影片末尾,同样又是车辆彼此掠过之后的短暂一瞥,只不过,这一次,把原先还执意着要逃离布赖兹赫德庄园的Julia,彻底的留在了布赖兹赫德庄园。
)假如Charles果真就是一阵夏日午后的暖风,那么我们又能对一阵暖风追问什么呢?
但是偏偏的,Julian Jarrold把电影里的人物推到了这么一个位置,推到一个绝境之中。
那么这究竟是如何的一个绝境呢?
Charles和Sebastian之间的英伦式友谊,对于两个人各自的分量是不一样的,到后来Charles去摩洛哥找到Sebastian时候,Sebastian说,我要的太多了。
这孩子实在聪明的很,也许他早就觉察了Charles并不会最终陪伴他,但是没想到的是,这个事实来的那么直接那么突然。
威尼斯之夜,彻底改变了这部戏的重心。
Charles和Julia之间的感情以一种突袭般的冲动,豁然荡开,这个决口只听得风声,不见洪水。
而经由威尼斯之夜,Sebastian则被离弃到一个无人照看之地,剩下的似乎也只有决绝的离弃。
假如说,Sebastian的位置是离弃的位置,对于布赖兹赫德庄园的离弃(以自我离弃的方式离弃母亲);Julia的位置还在浮动,在一个属于布赖兹赫德庄园的围墙的位置;那么,Charles的位置又是在哪里呢?
Charles和Sebastian之间那若有若无的同志之恋,始终没有明晰,如此不明晰,导致了最终的,Charles对Sebastian的拒绝(在Julia的生日/订婚宴会上)。
起初我还以为Charles在周旋。
就像Sebastian父亲的情妇叮嘱他的,必须小心处理他和Sebastian之间的友谊,因为Sebastian很难回头了,但是Charles呢?
他的后知后觉,或者是他的隐秘欲望,使他始终面临一个绝境之中的疑问:你难道不在是利用Sebastian的感情吗?
利用Sebastian以接近Julia?
而你接近Julia又何尝不是在企图布赖兹赫德庄园(如影片中Rex所说的)?
也就是说,在影片中,因为Charles的“无知”,使得我们很难判断Charles的真诚,很难明确他的一个交付给爱的真诚位置。
我想,在Charles和Rex“交易”之时,躺在门首的Julia大约是深深体会了这样绝境的。
以至在后来,Julia不禁反问Charles,难道我就值你的两幅画吗?
我为什么要相信你?
这难道仅仅是一个女人的矫情之语吗?
恐怕不是。
对于Julia这个人物的塑造上,导演Julian Jarrold似乎再一次使用了他在2007年拍摄《成为简·奥斯丁》时用在奥斯丁身上的手法,就是在逃离和返家之间的折回。
当然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像Julia的母亲和Charles之间的谈话,一个无神论者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
起码从Charles和Julia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彼此所面临的绝境是不一样的。
当Julia在将死的父亲床边祈祷之时,她在祈求主的宽恕,影片很直接的暴露了她的心语,她一边祈祷一边抽泣着说:“求你,主,求你。
如果你在,请宽恕他。
”接着话锋一转,她祈祷说:“宽恕我,哦主啊,宽恕我,让他划个十字吧。
”对于Julia来说,布赖兹赫德庄园突然之间不是需要逃离的,而是需要去直面的罪、去直面的宽恕。
老父亲在将死之时,领受自己的罪孽,在牧师的颂祷中,得到宽恕。
这不是单单他一人的宽恕,也是对Julia本人的宽恕。
(在刚到威尼斯那天,Julia曾和父亲拌嘴,说她父亲才是不要家庭不要家人的人,而不是她母亲;其实暗地里表示了Julia对父亲的怨恨,如此怨恨对于天主教而言,是一种罪孽。
)在天主对父亲以及对自己的双重宽恕之仪式中,Julia告别了她的父亲,也告别了她自己。
连带着她的绝境也一起告别。
Julia的绝境,从抱怨、怨恨(这些都促使她决定要逃离布赖兹赫德庄园)之中解脱出来,重新交付出来的,不是别的,正是信仰。
再接着说Charles的绝境。
当他和Julia站在那幅巨大的圣母像前,镜头仿佛给了Charles前面一段悬崖、一段深的空。
他不知道能从这空的里面获取什么,他只是知道他已经失去了Julia,不是因为阴谋、不是因为经济、也不是因为爱情,而是信仰。
当Julia对他说,我不能拒绝主的宽恕,问Charles能不能理解?
Charles说:“我不想让你好过,我希望你的心,伤透。
”接着他又说:“但是我真的能理解。
我不得不放你走。
”于是,Julia就真的走了。
还在Julia为父亲祈祷之时,Charles就已经觉察了这一点,他表情战栗,却又无可奈何。
因为信仰要拿走的,正是他无法给出的。
假如说之前的时候,在Sebastian和Julia之间,Charles还是处在后知后觉中承受着绝境般悬疑的话,那么在与Julia的最终告别之中,Charles则完全处在了绝境之外。
像是在一个瞬间,他之前忧伤、同情、感怀、爱、友谊的从来之地,一个“无知无觉”的绝境,被突然攫走,替换为一个有知有觉的绝境,那么试问,他还能如何面对呢?
也许对于Charles来说,战争充当了一个多面手。
一方面战争召唤了原始的、古老的摧毁力量,将那些信誓旦旦的、规规矩矩的天主教破坏以及摧毁,哪怕只是表面看起来那样;另一方面,战争推迟了那个最终到来的绝境对他的质问,或者说,战争填补了绝境的空口袋。
但是无论如何,Charles已然无法释怀,这或许也是他一开始就有的心理准备。
也就是说,他不去恳求宽恕,而是把“Gulit”交给时间。
所以在开头,他才说,“Guilt”如同他逝去的信念一样纯粹。
这份纯粹也只有时间能够保藏。
对于导演来说,何尝不也是如此呢?
时过境迁,唯有时间充当了重新开启它们的通道。
木看过原著小说、也木看过电视剧。
说说我对这个电影的看法。
撇开原有的思维定式,把这个电影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不跟别的作比较。
显然,这部电影男主是Charles,女主是Julia。
Sebastian是戏份很少的故事主线、矛盾的爆发点。
在我理解,Charles一开始是因为Sebastian的特别、和对他生活的好奇才跟他做朋友的,毕竟、对Charles曾经乏味的生活而言,Sebastian无疑具有巨大吸引。
同时Sebastian也因Charles白纸一般安定的眸子而愿意和他在一起。
两个人彼此弥补、彼此满足。
Sebastian对Charles的喜欢昭然若揭,Charles也了然于心,可是,当两个人在庄园里喝酒那场戏里Sebastian轻吻Charles,Charles没有拒绝也没有回应的时候,Sebastian就明白,Charles心里,他们只是最好的友谊、而没有爱情。
所以,到Charles去国外找到Sebastian的时候,Sebastian说,他早就明白,是他要的太多。
可是,Sebastian是真的深爱Charles,没有经历过轰轰烈烈,可是,这世上,就只他一人,能让自己感到安定,发自内心的觉得幸福。
所以,当他看到Charles吻Julia的时候,以他那从小被娇惯、随意会大发雷霆的性子,只是落寞离开了。
真爱怎么能强求呢。
至此,Sebastian厌倦了曾经的一切,既然,连最爱的人都不能拥有的话,那从前受尽折磨,违背本心而得来的一切,又有什么可留恋。
所以他离开了,到没有爱人同样没有束缚的地方去。
即使困苦。
(ps:在戏里最心疼Sebastian。
)回过头来说Charles,他有着自己的追求,当画家;他有着自己的信仰,无神论。
戏里,那段关于艺术跟照片的区别和对Sebastian母亲那段没有信仰活着是为了自己的答话,着实很好。
他大概是爱Julia的叛逆跟委曲求全吧。
挣扎着的人性最真实也最吸引平实生活着的Charles。
而关于他爱上的是Julia而不是Sebastian,我觉得是因为,Sebastian的洒脱不羁是对于别人,于Charles则永远是温柔相待。
这让Charles觉得特别,而不足以爱。
Julia对Charles则一直是冷冷的,话里也总是多隐射、讽刺。
怪吧,人总是这样。。
最爱的也最多伤害,反而温柔相待的,永远都隔阂着。
可是,人总要成长,彼时单纯的Charles,终究也有着各种欲望。
从他第一眼看见庄园的时候,便已然殖下。
等再遇Julia,Charles心里,也不再是单纯的爱一个人,而是不曾得到的初恋和梦寐以求的庄园。
他爱Julia。
只是,相比起Sebastian,他的爱已然世俗、扭曲。
到最后,占领庄园后,他回忆,是不是自己被欲望蒙蔽双眼、接受不了别人有宗教信仰的事实。
Julia,这个一直在宗教的阴影下生活不幸福的女人,在终于能逃离的时刻,又回归宗教。
这是不是绝妙的讽刺呢。
或许,宗教问题,当人可以自由选择时,最和谐。
信或不信,并不是对立的两面,只是选择不同、各得其所而已。
所以,到最后,Charles犹豫后,并没有掐灭供奉圣母的烛火。
所以看后,会觉得学到更多的是Sebastian对于爱情,放手的态度。
跟Charles对于拒绝和友谊之间的平衡。
哈。
或许跟自己最近的生活有关吧。
恩。
最不喜欢Julia。
甚至比讨厌他丈夫更甚。
莫名其妙、、
看完长叹一口气。。
就,为什么会这样??
andrew davies和jeremy brock也搞得出滥本子阿orzcasting超级寒,英俊的小马修(再次表扬我家老头的掘美才华-赛末点里此人就叫我惊艳)首次亮相就分明比塞巴斯蒂安一家门都更像有钱人。。
塞同学呢居然还不如他自己怀里揣着的那头熊,当然,那熊已经相当不堪。。
船上的搞戏也乏善可陈害得我足足打了6个哈欠(抖)伊夫林沃白白写得那么聪明。
太叫人怨念了这一部。。
哪天有空定要翻出原著或者BBC剧集复习以便排毒。
还不错 主要是男主角比较帅
尼玛!!把julia描写的和荡妇一样,charles真就是为了julia才和sebastian混!尼玛啊!!原著的精髓全变了边角料!二手货!!
其实人类社会是退步的,无论是历史记载中从汉朝或者更远时期,还是国外的各种贵族时期,同性相吸是被接受的。。。这只是这影片中一小部分,看到最后就是区区一个异教徒休妄想与整个大宗教抗衡,人心是脆弱的,爱情是无能的,友情是廉价的,即便小本是再苦苦挣扎的(耗费90多分钟的是男一和男二!!)
压缩的未必都是精华,与电视剧相比,味道尽失
落日余晖中旖旎的英国贵族生活画卷,美丽又哀愁的OLD COLOR,维多利来时代由查尔斯和塞巴斯蒂安谱写的“美丽曲线”。真真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ben whishaw还真是gay气十足!
再一次证明,爱上双性恋男纸的永远木偶好结果,各种原因下他选择滴永远是S滴妹妹or表姐or等等一系列,而S只能毫无办法的站在他身后看着他们接吻,在阴暗冰冷的窗下,一个人独醉,C穿着笔挺军装重游故地,心里挂念的是谁,不是S太执着,而是C要的太多,S给不起
flyte夫人在ryde家跟他的对白是个人最喜欢的,锋芒毕露一针见血。这是整个一串家族悲剧中欲望最膨胀的两人,也正是他们的欲望共同毁灭了原本属于每个人的幸福。sebastian和julia都是引火自焚的羔羊,他们终其一生在最简单的被爱的需求与冷酷的信仰间挣扎,冒着热气的青春白白泼洒在他人欲望的祭坛上。
看得很想睡
我跟sebastian一样受不了他们了
有点不能忍,直觉觉得原著应该更深刻。现在感觉一方面讲了一个三角恋的故事,一方面讲了一个宗教魔怔的故事,很有“一朝被洗脑,一生被洗脑”的批判意识,不管哪一头都很肤浅,这是原著想讲的?唯一被安利的就是霍华德城堡了。
BenWhishaw销魂死
男主一潭死水的表情
尼玛啊,两大英伦美男勉强支撑起的电影好嘛,把原著改的亲妈都不认识了。要是真的要看的话,81年的TV版各种完爆!
这部电影是要讲个毛啊?重点在哪儿啊?威士肖给安排成跑龙套的了!从开头结尾的独白来看,原著应该很爽,但是内容怎么给演成个这样了,不充实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的,是不要痴望等着谁来救你,也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救谁。
不好看。男主角什么都不想放手所以什么都得不到。
Sebastian T T
偌大一张海报,老妈的头像占了一半,宗教力量对人的控制实在是中国人很难理解的
拍得模糊又流于表面,三个主角的卡司看成一个整体的话,那这个选角非常缺失平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