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 优秀 在经历了之前春节档四海的折戟之后,这一年韩寒的再次复出,不仅是一次翻身仗,而且还是打得很漂亮的一次翻身仗,我觉得本片很可能成为春节档的票房冠军。
电影属实是给他玩明白了,而这一部我认为也是能和好莱坞商业电影站在同一水平上的一部作品。
首先本片作为飞驰人生那样一个开放式结局电影的续作,本来看之前我很好奇他要怎么续上,没想到这一次续的十分漂亮,采用了一个有遗憾的大佬带一个蒙尘的天才这样的故事结构,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稳定的故事,韩寒在这个故事结构上还加入了很多自己对赛车的热爱,这也就使本片看起来格外的热血。
本片的节拍表踩得很准,该抑的时候抑,该扬的时候扬,完全是按照好莱坞类型片的方法去拍的,而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也很好。
相较第1部少了一些笑点,却多了一份热血,这一点我还是很吃的。
再说说本片的人物,本片的主角不用说,是在第1部已经架好的一个人物基础上,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充,而范丞丞饰演的学员这一形象也给我带来了不少惊喜,本来看之前我以为这个演员是一个演技不怎么样的,结果发现竟然还行,此外本片中另外两位主角的朋友塑造的也很不错,人物弧光什么的都有。
而吕子乔饰演的那个有些傻的领航员算是为本片锦上添花的一点,作为一个插科打诨的人物,每次都能恰到好处的出现,这就让本片的节奏达到了一种平衡。
本片的配乐更是重量级。
阿鲲,也就是流浪地球二的配乐,在这一部中也发挥了相当出色的水平,不管是在赛车时燃炸的配乐,还是比较抒情的音乐都十分巧妙的添加在了电影中,这也是本片能够比肩好莱坞的重要一点因素。
本片的开场就已经足够惊艳了,一段回忆的场景,加上跳切,再配上皇后乐队的歌,效果直接拉满,而最后一段在比赛中过弯时也采用了同样的,只不过背景音乐换成了钢琴曲'在节奏最紧张的那块儿安排了一个舒缓的节奏,来让最后一场比赛达到了十分完美的平衡。
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本片最后一场巴音布鲁克拍的是真的很好,节奏什么的把握的都很准,有一个完整的起承转合,最终达到高潮,只能说彻底把节拍表玩明白了。
至于影片开头那一句话,也算是韩寒与过去的自己的一次对话和解,是他迈向未来创作的一句话。
本片绝对算是韩寒导演生涯最佳作,也是他的一次翻身仗,期待他带来的下一部作品。
上周去电影院看了三部电影,这一部是娱乐性最强的,也是最没什么好说的一部。
直到出了薛之谦屏摄这一出。
他的粉丝还在抠字眼狡辩说他没有盗摄,说是导演请他去的,导演都没说什么。
盗摄盗的对象从来都不是导演、不是片方,而是跟他一起看电影的同场观众。
同场观众不受打扰正常观影的权利被他窃取了,他当然是个进行了盗摄行为的电影小偷。
至于说导演介不介意,还感谢他,那是他自己的事。
他是真跟薛之谦关系好也罢,就是爱当缩头乌龟也罢,都代表不了买票去看电影的观众。
既然韩寒导演这么大方,那他怎么不自掏腰包请全国观众免费看《飞驰人生2》呢?
那样的话,他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就爱别人屏摄我的电影,你们谁都管不着,不爽屏摄就憋着,爱看看不爱看滚。
”但问题是,韩寒导演好像也没有慷慨到这种程度吧?
《飞驰人生2》也不是拍给薛之谦和他热爱屏摄的粉丝的特供片,而是面向所有人收费观影的。
大家都是花钱买了票来看电影的,凭什么要纵容傻逼在旁边屏摄呢?
我要重申一遍,《飞驰人生2》是一部娱乐性很强、很适合春节档喜庆氛围的电影,我个人其实非常喜欢。
不过由韩寒导演对待屏摄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他好像也不怎么尊重自己这部电影作品。
既然他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作品了,那旁人也没必要尊重,给它胡乱打个分,良心上也没什么过不去的。
本片的潜在观众如果担心自己会被屏摄的傻逼还有各种在电影院里玩手机大声喧哗踹椅子的傻逼打扰到,那我建议还是等本片出资源了再找个不被打扰的安静环境观赏本片,那样才能充分感受本片的魅力。
由导演对薛之谦屏摄行为的纵容甚至鼓励态度来看,放映本片的影厅中,出现这些奇形怪状观影行为的可能性大概会高于一般电影。
韩寒导演本人或许不太尊重他的作品,但我作为一个喜欢这部影片的影迷,还是愿意为这部电影进行周到的考量并提出中肯建议的。
今年本来不想趟贺岁档的浑水,但是奈何脚崴了,家里也有人生病,看电影成为所剩无几的娱乐方式,考虑到父母的观影习惯,国产《百元之恋》拍得好太丧,拍不好我又不想看;emo这边据说有敏感桥段;宁浩这边口碑一般,有人说晦涩。
思来想去选择赌一把韩寒。
从结果来说,算是赌对了。
前半段,别别扭扭的笑点,父母都能跟着乐,中间剧情“蹲”的地方,二老也都睡觉休息了一下,结尾高潮飙车,也都准点醒来。
看罢都大呼可以,纷纷发表讲话,什么拼搏精神,团结一致,赛车真紧张,太危险。
于我,或许是电影本身太没有带入感了,整个人始终游离在电影乃至影院之外,倒是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首先,已经很多人说过了,这片子特别韩寒。
或者准确的说,这片子特别像经历了一系列公关危机之后的韩寒。
张弛面对的非议,后期的种种窘境,多多少少都能让人想到导演本身。
对于不了解这人的大多数观众来说,不耽误观影,就像没看过第一部的我妈,也会在第二部里看个乐呵。
此外,就是一些唏嘘了。
张弛找到铅封的时候,有句话很刺耳:“事情不是过去了,而是我接受了。
”经历过非议,想活,只能接受。
但是张弛直到最后,还是想争口气,说明他从心底里没接受。
这或许代表韩寒的一个态度。
但是从电影诸多糊弄人的地方来看,至少在导演层面,他似乎没有张弛的心气那么高。
剧情上,最大的两个问题,一个是钱,一个是人。
钱钱没交代明白,400万本身就不够,之后还只剩了200万,最后变卖家当,凑了50万,大家凑凑,不到20万。
对撞多撞了一台车,就算刘昊然手艺再好,骨架有裂痕肯定要重新弄吧,外壳也是重新弄的,成本必然更多。
然后就不了了之了。
一个是人,虽然中途表现过张弛的手在恢复,但是开赛前两周还翻车了,从泣不成声的角度来看,是非常基础的失误。
而从最后的比赛结果来看,更像是用嘴硬来哄小孩。
车的状态上,别人跑进1小时,是因为混动,他的车技术还是停在几年前,好配件也都给了第一台,肯定不如当年那台,人也不行。
前期磨合加练手差的比较多,中途被耽搁了12秒,就算冰雹和之后过热都没影响,但是对于分秒必争的赛车,怎么就最后还比上次还快。
要说撞掉了散热车体更轻,那还多了个活人呢。
本来有些期待中年危机的戏份,甚至电影自己也吐槽,人到中年,名声臭了,钱没赚着,手艺丢了。
本来是个内省的过程,但是又是囫囵吞枣一般,归结为一句话,知道你为啥这么惨吗?
因为有坏人。
当年铅封找不到,是因为郑凯为代表的官方敷衍塞责;当年并肩战斗的同伴变坏了,变着花的使坏。
于是走心的桥段都被俏皮话带过去了,更多是斗坏人。
不过翻过头来想,何必这么较真呢?
就像我一样,贺岁档票房高涨是因为大量吸纳了非核心观众进了电影院,和口味刁钻的,阅片成瘾患者相比,看着短视频的普罗大众,最需要在电影院看的是简单的奇观,那种不费脑,但是叹为观止的影音效果。
而就算是豆瓣er们要走进电影院,也的确需要一定勇气,毕竟看一些家长里短的内爆作品,一个人在电脑前,在客厅中的体验,不必和一帮陌生人挤在电影院里看差。
更何况贺岁档就是要乐呵,于是明白了为什么去年《深海》那么割裂,因为前半段被迫要傻乐呵。
明白了为什么每年贺岁档网上都会集中充斥的滔天水军,因为都是钱。
就像《咒》的拥趸们,再狡辩着不过是看个乐呵,没必要较真,也不会想着在贺岁档上一部诅咒所有买票来看这个电影的观众一样,甭管吉祥话多没道理,但是过年了,说句“万事如意”,总比念叨着“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来的动听。
这就是贺岁档。
想了一圈,感觉多了一万个理由去理解韩寒,何况电影的起承转合充满了他特有的小机灵。
但是,唯独作为一个作家,令人遗憾,因为面对这个世界的荒诞,他真的接受了。
归类韩寒以往的电影,像是《后会无期》、《四海》属于私人化的表达,它们属于韩寒文字的影像化,因此只有韩寒独特表达方式的受众才会喜欢。
像《乘风破浪》、《飞驰人生》属于大众化的表达,抛却了很多批判悲观的个人特点而走向主流价值观,《飞驰人生2》在大众化表达做到了目前韩寒的巅峰。
《飞驰人生2》中韩寒的叙事能力提升或者说改变不大,但最牛逼的国产赛车电影诞生了,「拉力赛」变成了两车齐驱的「场地赛」简直鬼才创意!
本以为沈腾就向着妥协的中年人方向发展了,结果后半段燃了我一手心的汗,韩寒的心性永远特么的像个少年,这才是他的电影能一直保持活力的原因。
另外一点题外话,今天《飞驰人生2》和《热辣滚烫》的票房互追就跟电影中赛车似的反复互超很精彩,但没必要因为《飞驰人生2》中没有女性角色或者《热辣滚烫》贾玲代表女性的毅力就挑起某种对立,它们表面的竞争仅是中国电影工业深层的繁荣,跟张驰和林臻东或者厉小海一样,不同赛道,可以共存。
《飞驰人生》的屋顶,应该已经拆了,我曾偷偷去过。
电影是观一场烟花秀,看烟花划进夜空,渐入佳境,于高潮时绽放。
好电影以叙事和画面做向导,请观众的经验、情绪、思考铺满这个烟花会场,临到结尾,会场光影绽放,斑斓明亮,此时刻有高光共鸣,散场后意犹未尽的讨论。
但观众把自己的经验、情绪、思考铺满的行动,是由观影者主动对导演表达的评估,再提供的互动。
这是私人的选择性的互动,有人铺的满满当当,有人拒绝给半个子儿,于是同一部电影,有热泪盈眶,也有半路离场。
《飞驰人生2》给我充足的体验,所以我喜欢它,给五分。
电影的评价分两类:基于个人经验的感受因人而异,基于制作技巧的部分可客观解析。
我的评分属于前者,我无意和差评这部电影的人争论,如果他们能从批驳这部电影中获取自己需要的思考和积累,那也很棒。
我聊一聊我获得感受。
一、「不想输」到底有多重要我们因为好奇心的驱使,会探索极限。
张弛想知道五十九分五十八秒的极限是不是自己的实力,铅封很重要,能证明自己的能力纯粹,不借外力因素。
如果铅封不能作数,只能用「再来一次」来证明,证明自己能力极限。
要一个成绩,这叫「清晰的边界」,是自己热爱的、专业的、倾注努力与奉献、不断探索到的边界,于人生一世所成,能划一个无憾的界碑。
「不想输」是先不输给自己,是我们可以做到的、确定的极限。
是否比别人更强更快,在世间排名几何,是不确定的、未知的、衍生的、次要的。
二、你会怎么对待「在你里领域比你优秀的年轻人」但我们总会和其他人比个排行榜,不断找排行方法,不断看榜。
世界在变,我在衰老,我总归会远离能力极限的界碑,一切都成为过去式。
如死亡不可拒绝,只有早晚。
但总有这样的观点:当某人再达不到之的好成绩时,便跳出来批评,貌似从极限回落是一件羞耻的事情,羞耻到那个颠峰已不值一提。
因此想续命颠峰,害怕被超越。
这不是自然的思维,自讨无趣的压力。
林臻东说自己强,是比别人更多努力并更有钱,所以这是公平;厉小海出场就很强,因为他就是天赋异禀。
如果这类人出现在我的专业、我的领域,我当如何?
祝他事业有成,能不断突破自己极限,若能鼓励和赞美就真诚,若愿教授经验就毫无保留,天赋都是老天爷赏饭,别说教。
三、即使你尽力超越了自己,但依然比不过「后浪」,那你输了吗?
一二论完了,就知道当然没输,和输都不沾边。
生命短暂又浩瀚,好奇与探索只比热爱、奉献、极限。
电影的节奏好的不得了,由于飞驰人生2的宣发和出现过于低调,我都没抱什么期待。
但这是韩寒迄今为止技巧最成熟的一部电影。
我喜欢韩寒的原因:第一是他在说什么——他讲的道理我认同。
第二是他是否践行了他说的——他是的。
第三是前两件事情是否在持续生长——他是的。
“我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啊惊鸿一般短暂,像夏花一样绚烂”——《生如夏花》
对于成年人来说,梦想究竟是生活的毒药,还是解药,抑或两者皆是?
《飞驰人生2》讲述的便是这样一个故事,被一个又一个失败围困的人生,应该怎样找到出口。
电影给出了两个选择,直面失败与再次奋起,两者未尝不都是勇敢的表现。
依然可以从电影中发现韩寒式的幽默金句,但是他的视角跳脱出了小镇青年的舒适区,没有人可以永远年轻,都即将或正在面对生活的毒打。
沈腾饰演的张驰在第一部结尾以无畏的方式获得了冠军,赛车冲出悬崖生死未卜。
第二部是的时间来到了五年后,张驰在事故中幸存下来,却也留下了一身的伤病,但是也因为铅封的遗失而成绩得不到官方认可,并未能够获得“冠军”之名,只能当一个驾校教练庸庸碌碌过余生。
然而,生活这个大反派又怎么会轻易罢手呢?
遭人设计网络骂声四起,驾校即将被迫关门,失去收入来源之际,张驰意外获得一个可以带队再战巴音布鲁克的机会,只是有限的资金依然捉襟见肘,究竟是摆烂躺平中途退赛赚一笔,还是无所畏惧全力以赴再战一场?
从巴音布鲁克永远的土,到巴音布鲁克永远的干,再到巴音布鲁克永远的王,两部电影之间相隔的五年,有些事情没变,而更多的是都变了,伤病让手脚都不在灵活,事故也成了心中萦绕的恐惧,而有些曾经并肩作战的伙伴,如今位置对调,回忆中的暗号再也无法对上,一切都回到谷底,需要重新开始爬山。
电影中,对张驰来说,第一部的故事像是一场漫长的PTSD,有着各种各样的伤痛、遗憾与不甘,很难迈过,却又必须迈过;电影外,韩寒、沈腾、魏翔等人的上一部电影都并不成功,也是他们必须要夺回的失地,战胜失败的最好方式就是再一次成功。
万幸,电影内外的他们,都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戏里戏外是一样的热血。
作为沈腾领衔主演的电影,喜剧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和韩寒式幽默的融合也更加恰到好处,没有掉噔硬膈应观众,也没有下三路的脏活,相较于第一部,《飞驰人生2》的笑点来得更加符合情景、更加有代入感,没有突兀地插入搅乱了电影的故事,非常安分地扮演着调整节奏的润滑剂,并没有喧宾夺主抢走了赛车热血的光,甚至带着些许的自嘲时不时戳心一下。
《飞驰人生2》的赛车戏份,相较于韩寒以往的几部,有了长足的进步,一次次的飘逸、对撞、翻车、过弯、加速,无论是速度感还是惊险度,都给人以高燃高爽的视听体验,成为今年被喜剧小品包围的春节档中,难得的一抹工业亮色。
我们都曾经是少年,都曾经有过雄心壮志,有过许多美好的梦想,只是面对生活的柴米油盐而遗忘了,而成年人的梦想,更像是生活的奢侈品。
选择面包的人自然不需要被指责,但是那些依然为梦想而奋斗的人,则是在提醒着我们,生活原来还可以有另一种模样,那是平行世界中实现了梦想的我们。
如果说《飞驰人生》是《生如夏花》,那么《飞驰人生2》便是《平凡之路》,曾经的“像夏花一样绚烂”,都成了“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不是为了冠军而冲刺,而是要不留遗憾,给自己一个交待。
光是这一点,我喜欢《飞驰人生2》胜过《飞驰人生》,很多。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平凡之路》
先说下看过的4部春节档电影排名:我们一起摇太阳 > 热辣滚烫 > 第二十条 > 飞驰人生2《我们一起摇太阳》和《热辣滚烫》属于好看的第一梯队;《第二十条》《飞驰人生2》属于及格线左右, 《飞驰人生2》比《第二十条》还稍逊一点点,《第二十条》起码还有意义和一些亮点。
飞驰人生2 的笑点、剧情、赛车,均上不了台面。
1、刻意又糟糕的笑点设计。
一来脱离故事情节,硬生生就是为了拍笑点而生造一场戏,二来脱离生活常识,非常尴尬。
倒车,叫人“倒”、“到”、“还倒”,就强行笑点。
一个教练叫人倒车,会说“停”,哪有会说 “倒” 和“到”的,这里除了不合理地搞笑,还想表达什么吗?
表达这个教练脑子进水?
这段戏没前没后,就是为了拍搞笑而硬加。
“巴音布鲁克永远的土”,这段笑点真的很土很土……也是纯粹为了造笑点而搭出这个场景搞这一段戏。
哪个正常人会拉一车土回来纪念?
哪个正常人接待来宾之前不检查好场地而让标语少了一横?
要是纪念巴音布鲁克比赛,正常人会去收藏赛事的物料,就算你觉得泥土值得纪念,也是抓一把用瓶子装着,而不是拉一车土回来铺地下……这些生硬的笑点,就像是你去相亲时,对面的人说自己很幽默,接着一直在给你背诵网络段子来逗你发笑……脱离实际场景的背段子真的很尬……例如《夏洛特烦恼》里面,“马什么梅”的梗,跟“我们各叫各的,我叫你哥,你叫我爸”等等这些梗,都是发生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不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脱离情节蹦出来的。
连《第二十条》里面马丽跟雷佳音的夫妻对话都比《飞驰人生2》的烂梗有意思、好笑多了。
2、不接地气的情节,空洞的热血。
在影视里面,能用展示的就不要用说的。
沈腾在上一次比赛后赛车都全毁了,人就算没死,怎么样也得重伤抢救修养一段长时间最后落得一身终身残疾,但电影里沈腾出场就是没事人一样,没有一个他严重负伤、修养的镜头。
我作为观众感受不到他遭遇过重大意外差点死了。
身边有两个人跟着你混,到头来修理厂没了驾校也要没了,大家都没钱了,主角为了大家做了啥?
啥也没做,就是多开些课。
然后呢?
然后就机械降神,有老板给钱你组建车队。
愚公移山的机械降神,都要先苦哈哈的日挖夜挖,才终于感动神仙来帮忙,主角啥努力都没做就突然有钱送上来了。
假到爆炸,你要是没钱了,作为昔日的无冕之王,你就没事可做吗?
你开直播带货啊,就算被人骂被人嘲笑也要赚这些钱养活跟你混的两个人啊。
然后就莫名其妙带出范丞丞这条线,然后范丞丞还天份超高以前是个试车手,然后巴音布鲁克赛事就是最后一届了所以范丞丞死活要热血一回不然没机会了,哇,这情节设计一个个生硬到不讲道理。
至于开口闭口巴音布鲁克,作为观众真的感受不出有什么重要。
你要说这是一个重要比赛,可以写主角要先比赛赢了市赛、省赛,获得足够积分,才终于有资格最后能挑战巴音布鲁克,这样才表现出这个赛事的份量。
而不是空洞地每个人口口声声说我要在巴音布鲁克比赛一次……3、赛车镜头拍得也不好看。
老头乐的比赛,是电影里的第一个赛车事件。
但从镜头、构图,都完全感受不出竞技感和速度感,甚至拍到连速度是多少都感觉不出来。
你去看看动画《白箱》第一集,那个低速赛车还拍出飞驰感觉是怎样运用镜头的?
《白箱》可不是赛车动画啊!
都别说跟《头文字D》比了,用点L模式运镜也不会现在这么糟糕。
然后范丞丞在车场练车的场景也是,没有足够的长镜头,没有足够的车身与场景的动静对比,完全体现不出速度感、过弯技巧,主角们开着拉力赛车跟开着老头乐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差不多的,都是没速度感。
虽然拉力赛车跟普通竞速比赛有不同,但过弯、加速等等总是可以拍得好的,而《飞驰人生2》 之于《头文字D》,相当于《狂舞派》之于《舞出我人生》。
好像把 《飞驰人生2》 说得一无是处,那还能不能看?
其实对它的评价如何,是比较出来的。
如果这部电影放在20年前,我打开电视在电影频道里面看,我应该觉得还不错。
但放在现在,2024年,不论是与同期的影片相比,还是珠玉在前的赛车片、热血片、甚至搞笑片相比,《飞驰人生2》都不是一个好的观影选择。
《飞驰人生2》是一场不现实的追梦之旅,是一群中年废柴男的自我意淫,我甚至还在期待结尾的冠军会不会就是主角张驰的一场梦。
事实证明,是我想多了。
这仅仅就是一部娱乐片。
它不是洛奇式的反励志,它是老男人的一剂强力春耀,它所有的不现实都可以拿“电影”本身做挡箭牌,用来消解一切的失真,因为电影就是造梦的。
在电影里,一切皆有可能,你可以成为任何人。
所以为什么最后巴音布鲁克看得这么让人热血沸腾,因为在场的所有人都是主角张弛。
试想,一个无钱无势的废柴大叔,浑身是伤病再就业的驾校教练,脚踩油门都不稳的过气车手,竟然突发奇想要在最后一届巴音布鲁克上再博一把,他豁出去了,他尽力了,他拼了,他的技术和头脑依然顶级,精神所向披靡。
最后他成功了。
试问谁不会为他而感动,多少人为此情感高度带入,甚至在偷偷精神自蔚:他可以再创辉煌,我为什么不可以?
这种急速上升的精神喷射,可以归咎为最后巴音布鲁克的赛车高潮,拍得的确是好,韩寒在他最拿手的赛车戏份上绝不含糊,可以说是绝对自信且自负的影像。
相比第一部单纯的耍酷炫技,剧本的单薄乏味,第二部已然加入了权谋因素,双方在赛场上斗智斗勇,见招拆招。
你来我往,拼个死活。
看得是相当过瘾。
更重要的是,电影将这一群落寞者的失败形象放大到了极致,第一部他们还有冠军车队的余韵,第二部他们已然沦为驾校团队,修理厂工,是小人物。
情感共鸣在于小人物的接地气,落魄潦倒,结尾有多高潮,前面他们就有多狼狈,电影做足了情感积淀。
乃至最后的夺冠是多么的扬眉吐气。
我莫名深深的被感染到了。
我忽然觉得我好像也可以。
但走出影院,人群之中,心软下来,骨质疏松,精神突然恍惚,然后萎靡,外面很亮,现实很亮。
梦该醒了。
这就是飞驰人生2 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感受。
我承认电影还算好看,最后的高潮拍得的确是刺激紧张,甚至豆瓣我都给了4星好评。
可高潮之后呢,确是一片虚无。
里面所有的人其实都是假的,站不住的,你看范丞丞那个角色多么压抑,我是说这个角色塑造多么的平,没一点自己的想法,更别说其他人了,就是沈腾的附属品,没啥子灵魂。
但是你看《红毯先生》里张子贤那个角色,就一个镜头,打完资方之后,落寞的抽烟,那一幕绝了,那才是一个小人物,小演员的悲哀。
那是现实的,那是真实的。
现实里长久摸爬滚打,让我意识到在飞驰人生2 里,我成为不了任何人,我不是英雄,我甚至找不到打开成功大门的那把钥匙。
我只能说服自己,欺骗自己,躲避在这漆黑的暗箱里,灵魂出窍,神经放松,享受这两小时的造梦愉悦。
有的电影嘛,的确就是造梦的机器,你享受还是抗拒。
由你而定。
按片中顺序……1. 驾校玻璃门原本贴着“冠军教练”,被举/报后,“冠军”没了。
厉小海被卖后,“教练”没了。
很心疼张驰。
2. 雨中张驰接电话“我不是张驰”似乎有模仿记星口音,加上后面翻车说是孙宇强开翻的,真是背锅二人组。
3. 老头乐的“奔驰小g”字幕是小写,比赛后的“你要PUSH了”是大写,可以看出前者是刻意设计。
4. 老头乐“黄博基尼”cue到黄渤,本人在wb已认领。
5. 厉小海找叶经理问为何没自己车贴,叶经理提到迪士尼保护性收购,电影真的很敢说。
6. 第一次碰撞,叶经理没有接张驰的《光辉岁月》,回复“问谁又能做到”也是《光辉岁月》的一句歌词。
7. 第一次碰撞之后,张驰“都不能泄气”接香槟打开泄气,一个很冷的笑点。
8. 翻车的是光刻车队二号车,结合叶经理和马官员说的“我们车队二号车手的爸爸是xx学校校董”,可以理解二号车手不理睬叶经理指挥的原因。
9. 二号车手叫叶锦龙,不知道跟叶经理本人有什么关系。
10. 林臻东出现是国外车牌,猜测飞驰1之后他去国外比赛,也因此光刻车队夺冠数年。
11. 辛地车队车前盖有1912/1913/1914,是奥迪有纪念意义的三年一在1912年至1914年之间,在世界上公认的最艰难的长距离汽车拉力赛国际奥地利阿尔卑斯汽车拉力赛中,奥迪汽车连连夺冠,赢得特别赞誉。
12. 孙宇强说完“路书丢了”之后,真的再也没报过路书(捂脸),多亏张驰飞驰1的时候背过路书。
13. 张驰之前的成绩是59分58秒,这次是59分57秒,快了1秒。
按照车和人的情况,能跑完就不错,这里还快了1秒,很浪漫的处理了。
14. 冠军墙第二排最中间的两位车手是徐浪和刘曹冬,两位已故赛车手。
徐浪在乘风破浪和飞驰1中都被韩寒提及,是他赛车生涯的启蒙。
15. 关于声音的小细节:孙宇强展示小视频,前两个声音分别是孔连顺和刘循子墨,张驰翻车的广播声是白客。
片尾字幕中有三人的“惊喜出演”。
16. 韩寒的声音在电影中出现三次,第一次在教学员开车的BGM最后一句,歌词是乌云什么;第二次是孙宇强向张驰展示小视频,最后一个声音“张驰黑心驾校教练”;第三次是刘显德最后考科目二,考官声音。
他本人照片在冠军墙第二排最左边出现。
17. 还有一点..教学员开车段落,女学员开的好,男学员开的差,不知道是不是韩寒被骂惨了,故意的设计。
补充18. 大胆猜测开篇的“若有人将我从深渊拉起,我必敢再次凝视深渊——Mr.Z.Sun.X”是Z张驰+Sun孙宇强+X记星。
补充19. 三兄弟的驻扎地“星羽驾校”名字来源记星+孙yǔ强,张驰把驾校名字给他们,自己退到后面,联想到张驰在老头乐说的“为你们谋点福利”,真的很在意他们。
像韩寒一样飞驰:记得小时候,我曾喜欢过韩寒的书,有段时间我每周都会带一本韩寒的小说或者杂文带到学校读。
甚至后来还学习韩寒翻出校园的高墙,回到家写作自己的长篇小说。
我也因此认识了韩寒的编辑,这位老师仍在我的朋友圈列表里活跃着。
我也一直谨记着韩寒的一段话:“没有毫无道理的横空出世。
没有大量的积累和感悟,是不会把事情做好的。
只有不停的进取,才能够不丢人。
” 这些年来,我读过很多严肃文学大师的作品,如安德烈·纪德、黑塞、陀思妥耶夫斯基、胡安鲁尔福、里尔克、波德莱尔……韩寒仅已成为了我在少年时最初走上文学之路的一个模糊的印号。
回过头来看,我却觉得韩寒有一种故作深沉的幼稚。
韩寒的新片仍有许多剧作上的不足,就像我在看完他迄今为止最后一本小说《1988:我想和世界告个别》时说的那样,韩寒的冷幽默也许有时只是轻浮的嘲弄。
与其说后来我在批评韩寒,不如说我是在对少年时那个喜欢韩寒的“我”进行自我颠覆。
但我想他这次却足够真诚。
而他的“幼稚”,恰是一种对理想的纯粹真诚的品性。
尽管韩寒在剧作上还是有不少问题。
我常和朋友们说,我们“深二代”是无根的。
中学喜欢韩寒时,我曾想过如果我的父母在二十年前没有选择来深圳工作,我没有生在深圳。
我在青春时或许也会和韩寒一样成为一个面对世事稀松平常、伶俐洒脱的小镇(县城)青年。
那是我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而今天下午陪着母亲,走在老家县城的路上,尽管小城的一切都带着原始的粗糙,走在路上像是一场与世隔绝的漫游。
听母亲讲述那些恍如隔世般遥远的属于父辈的记忆,然后参观了中戏在我们老家的校园旧址。
晚上我再绕过大半个县城去看了韩寒的新片。
这也是某种“巧合”。
在我另一条生命的时间线上行走是看不到尽头,让人感到压抑的绝望。
时间被坍缩成无意义的本身,庞大的记忆与情感流逝凝成一瞬。
我在这无数的时间循环与的瞬间交织中做着轻盈却又沉重的梦。
此时此刻,正在寻找作品三号“麦高芬”的我,在一个安恬的夜晚再看韩寒的片子,仍与他已到中年却是少年般洒脱恣意的心共鸣。
我依然会被少年的我打出的那颗“九号球”猝然击中。
犹如涸辙犹欢,沤珠槿艳。
就像前两天穿过野地给作品二号“勘景”时,想起《光的末梢》里那个黯然哭泣的女孩,阿明曾啧啧感叹下又不以为然的走过。
然而终于也会在某个夜晚,当自己咬着嘴唇躲在被子里落下同样黏热的眼泪时,理解了那些少年时如出一辙的伤感。
遗憾的是这一部续作韩寒没在找阿信作曲。
中学时,我每到周末去往学校的路上,都戴上在耳机里听着阿信的歌,摇晃着身子一字一句的轻声跟唱着。
我的包里则装着本新买的韩寒的书籍。
而那时很喜欢的一首歌——《一半人生》,便是由韩寒作词,阿信作曲二人共同创作的。
“我的一半人生飘荡/就像只风筝/如果命运是风/什么又是我的绳/我的一半人生/冷暖就让我自己过问/有热爱有恨有未知的前程。
” 每次到这段副歌,我都会想到二人相互的联结,你甚至可以在他们身上找寻到相似的影子。
完稿《光的末梢》后,我已走到今天,我想下一部作品三号的“麦高芬”我已隐隐约约的找到了。
也是阿信说的:“除了真诚,否则沒有其他感动你的方式。
虽然不是那般天籁完美,但我仍有信心直击感动你的内心。
” 面对作品三号的构思,我也将剖开我的内里寻求那些生命与生命间不期然的感动与柔软。
如坐针毡 如芒刺背 如鲠在喉
好无聊啊,真的好无聊🙄和春节的无聊相得益彰。感觉就是从家里换了一个地方待着,同样的不能做自己的事,并且要看别人表演一些烂俗剧本,一切都是那么老套和重复。
平庸之作,没什么亮点,也没什么笑点。魏翔站在楼顶唱光辉岁月我居然笑出声了,那个颤音真的很像马叫,不过确实比第一部好看一点点。
有时候在想,有些故事到底值不值得被拍成电影……
不如第一部,非得加冰冰弟弟吗?端着的来演什么喜剧?
看这片子都能看得激动到连连屏摄发微博的人我不好评价……
我尝试过无数次,但我知道机会就在那一两次
大部分的人的梦想都在张弛驾校翻车的那一阵痛哭中就结束了,后面的都是幻想。
全男阵容演绎男人与马 好一幢mojodojocasa house 为中学时期迷恋过韩寒感到不齿
范丞丞比较拉胯,真的是不会演戏。
腾哥可以的,韩寒一般
中年人的热血沸腾,大概就是拉低对手档次、控诉环境不公,以及追忆辉煌岁月他们自信的时候,对手就是像黄景瑜这样有实力有底气有风度的帅哥;他们落魄的时候,对手就是魏翔这样搞小动作、走后门的猥琐小人,对手角色里哪怕是想为自己拼一把,也得乖乖翻车做丑角,韩寒你觉得这样的胜利很值得夸耀吗?
里面有句话印象挺深刻,“我努力了一百多次了,但是机会只在这一两次里。”
中途就好想走。家里的大人都看的开心就行了吧 2024.02.11 15:45 潇湘韶山国际影城
韩寒把男人至死是少年的表达写到最后。用这部电影试图来平凡过去的所有电影的舆论。不再段子(《飞驰》)、没有死亡(《四海》)…但依旧注定中年危机。
这个垃圾电影可以拿到7.7过10亿票房真是中国电影观众的耻辱
韩寒+沈腾=《屎风暴》。又感觉非常辱波拉尼奥。这么说吧我看小四都比看韩寒强,又有点辱小四了,就这样吧。
本片对中国影坛最大的意义,是开启了“摄屏”元年。
与其说是2,不如说是上下集,换汤不换药,重复程度怀疑是当年套拍的。还是自我救赎的故事,韩寒三板斧:“绝对超强假想敌设置和反杀逆袭,假大空mv式超现实励志煽情,有个贵人超现实帮忙”。成功证明韩寒对现实的理解无比接近于大冰,即使努力做减法电影也没法做到一定完成度,努力程度神似扎克施耐德。前面挺好的其实,有《somebody to love》,有反类型和老头乐驾校电车解构,以为会更像体育电影也更硬核,结果后面还是绕回去了,严肃片段和小品级笑点和音效冲突太严重,连赛车片段都少不少机位,和1一比完全是态度问题,情绪都浮的可怕,只能说靠着档期红利+这个主创团队的旧式的表演,我看不到一点真诚和激情,只是捞钱的殷切溢出屏幕。另外还真是纯粹的爱男电影,没一个女性角色。
不愧是拍过MV出过唱片的导演,配乐音乐设计与剧情画面有着相当不错的粘合度,比如与第一部相呼应的叶经理跟张驰在楼梯上站位上的对调,一个站在晚霞之中面带笑容回应,一个站在冰冷的钢架楼梯上冷笑,同一首歌接唱与不接的微妙,暗示了角色身份上的错位、对调。而沈腾这种迟暮形象,有一瞬间让人穿越到Mr.Children的《Mr.Adult》MV,同是实打实的暮年一梦。感觉像某些导演(比如毕赣之于中岛美雪),音乐的选择某种程度上也一直驱动着韩寒的叙事,就像上一部中的《云雀》,在这一方面,他一直是做的相当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