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要看看这部剧能贡献多少金句嬴政说他要和吕不韦浪迹天涯√突然发觉,张鲁一演的这个人,大概不是嬴政,是胡亥☺字数太多改成剧评叭,随便吐吐槽,其实第二集还是第三集开始就一边玩手机一边看了,到第六集受不了弃剧了。
第一集一开始的独白就让我有不妙的预感(欢呼吧,我的子民那段一股子西方史诗翻译味儿)。
正常的不应该是介绍历史背景吗?还是编剧导演默认观众都对那段历史了如指掌?连夜逃出城的时候居然马车窗帘(?)都不拉,外面的人能直接看到嬴异人,守城的人刚开始还说自己全家性命不保,吕不韦一作势自杀就放行?(ps逃跑剧情可以看看第一部的刎颈之交)。
马车陷入坑里,然后在那里纠结很久,结果弃马靠腿跑,秦国那边为什么有两波兵马,他们应该是不知道嬴异人要出逃吧?摆阵没看懂,不明也没觉厉。
没必要把嬴异人塑造成深情重义人设,想带妻儿一起跑,吕不韦劝几句他就跑了,不愿意另娶,结果吕不韦说几句他又愿意了,还为了吕不韦挡刀?还有放狠话说杀尽天下赵氏之人(赵姬:?),我记忆里秦国嬴姓赵氏(最近看到说秦国其实不是赵氏,第三部嬴稷还自称嬴氏。
都挺尬,还不如说杀尽赵国宗室之人)直接塑造成一心搞事业的人还好点。
台词太白话,称呼全是“你”“我”,幼年嬴政感觉很憨,少年嬴政演的也有点奇怪(他好黑),赵姬演技不说也罢。
后面没认真看,已经受不了了,第六集就弃了,我根本没忍到张鲁一出场,弃剧实际上和他无关。
为什么总有人认为讨厌这部剧是在diss张鲁一。
当然后面慕名看了浪迹天涯,尬得我地铁老人看手机。
到此为止还是给的2星。
然后就不断在组里围观到剧情各种拉跨,居然还有谈恋爱偶像剧剧情?已经不想去看了,接着就看到一群洗白的,“历史上嬴政就是这样的”。
一桩桩一件件,祖龙粉出离愤怒,改1星了。
——————更新难怪开头一股子翻译味儿“我的丰功伟绩,值得浇铸于青铜器上,铭刻于大理石上,镌于木板上,永世长存,等我的这些事迹在世上流传之时,幸福之年代和幸福之世纪亦即到来” ——《堂吉诃德》 《大秦赋》第一集的开头独白:我是你们的王,天下的主宰。
我终结了五百余年的纷乱岁月。
曾经的敌人共同成为我的子民欢呼吧,我的子民。
我的功业将被浇筑在青铜器上,铭刻在高山之巅,我的荣耀将光照天下。
痛饮罢,我的子民。
我的功业将泽被你的子孙,永远流传于世。
我是嬴政。
再吐槽一句,您已经一统了,不是王,是皇帝ㄟ( ▔, ▔ )ㄏ秦律控酒,痛饮个龟龟,打扰了,你剧里都拿刀砍了好几个人了(-ι_- )还有,自称应该是朕。。。
算了反正都这样了,改自称更不伦不类。
不如当成一部外国人拍的剧╮( ̄⊿ ̄)╭————再更,科普向秦国应该是嬴姓秦氏。
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其中姓是不变的,但氏会跟着地位的改变而改变。
秦末农民起义,姓和氏就不太分了,包括史记里面也常写“姓x氏”,其实就是因为那时候已经不太分姓和氏了。
举个例子,商鞅,卫国人,公孙氏。
所以一开始应该是公孙鞅,后来到魏国,他以国为氏,改为卫鞅,接着到秦国,秦君把商於之地封给他,就改为商鞅。
秦赵同源,都是嬴姓,秦为大宗,但赵比秦发迹得早,于是秦就跟着赵一起是嬴姓赵氏。
后来秦也发迹了,就不跟着赵一起赵氏,而改为秦氏。
比如秦的先祖,就是秦非子,而不是赵非子。
嬴政的叫法肯定是不对的。
赵政的叫法有两种解释,一是在赵国为了能活的轻松一点,二是随母亲,但在当上秦王以后就不该叫赵政了。
(不过一般都叫秦王政)
从裂变到崛起,一曲秦风,一首无衣。
让人荡气回肠。
到了大秦赋,他就像腐桔,外表光鲜,内里破絮。
演员无一选对。
资本腐朽人心。
这不就像一统天下的秦国吗。
从裂变,崛起,统一,直至了灭亡。
为什么,因为早已忘却初心,忘却了纠纠老秦,共赴国难。
忘却了五百年前,秦人从河西,以血为战,创立的巍巍大秦,忘却了创作者的初心。
前三部是艺术品,它古朴,厚重,引人入胜。
终章却是商品,它新鲜,轻灵,却如过眼云烟,资本将腐桔刷上新漆,观众将霉味留在心中,但真的合适们,大秦赋代表了资本对影视的危害,他腐朽了创作着的初心,像上海堡垒,小时代,同时也提醒了创作者,只要华丽,只要演员俊美,就算念一二三四,作左右东西。
就能赚钱,谁还管观众能不能看,好不好看。
这是劣币驱赶良币,人们总是喜欢华美的东西,燕云台,孤芳不自赏,那么多人看,而最初看大明,大秦,只有几千人才看,几百人才知。
观众说没好剧,可最初又有多少人看呢,大明王朝,大秦帝国,最初无人问津,收视率甚至不如青春脑残剧,大明王朝的监制欧阳长林,最终去拍偶像剧了,而在偶像剧之后,谁又想起大明王朝了呢,他们忙着对艺术的敬畏,精益求精,从未放弃追求,立求为观众带来一部好剧一部好片,但观众给了主创者最后一击,既然你不看,我为什么还要拍呢?
观众总是吐槽烂片,但你不看,烂片怎能卖的出去,怎能赚钱。
怎么会有上亿的烂片,数千万的片酬。
最终观众在被烂片伤透了寒心了,才想起好片的好,浮华随时可以抛弃你,只有品德伴你一生。
不要让那此拍好剧,追求艺术的创作人,再次伤心。
多看好剧,所以,请多给那些有良心的主创者,一些支持。
真的期待这部剧很久很久了,毕竟大秦帝国系列的口碑一直都很不错,而且之前关于祖龙的很多剧都是偶像玛丽苏的存在(赢天下什么的……)想着这回终于能在正剧里看到一个靠谱的秦始皇了。
盼望着盼望着,它,终于开播了!
虽然在之前知道是张鲁一来演秦始皇我就有点隐隐的担忧,不是说张鲁一不好,只是从他以往的角色形象来看,跟大众传统认知上那个“一统六国,睥睨天下”的始皇气质相去甚远,但是我安慰自己:没事的,毕竟是老戏骨啊!
演技有保障,没事的没事的😂怀着这样的心情,我打开了这部剧,不久,我就看到了顶着张鲁一脸的“13岁秦始皇” OMG子!
我直接两眼一抹黑!
无法想象一个看上去差不多有四十多岁的少年开口管朱珠叫娘,但这件魔幻的事情真真切切地发生了,在这部剧里发生了。
于是我又安慰自己:忍一忍就好了,少年戏份应该没几集。
毕竟这是聚集了很多老戏骨的正剧,越到后面会越好的。
就这样迎来了今天晚上的奇遇:秦始皇对吕不韦说,如果吕是他生父,就要和吕浪迹天涯。
这不是一句“OMG子”能概括的观剧体验,是我打出“浪迹天涯”这几个字都会忍不住笑出声的水平。
当然,最好笑的还是嬴政说出这句话时,对面吕不韦的表情——像一个被痴心帝王强制搞基而不为所动的大龄钢铁直男。
写到这里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这部剧的人设已经差不多崩完了,剧情节奏也很废。
即使有几个演员表现得确实很好也无法拯救它。
想必很多观众和我有相同的疑问:为什么一部口碑良好,制作精良,戏骨云集的系列正剧会变成这样?
为了解答这些疑问我去吃瓜了😂,然后我就看到了“腾讯资本介入,某演员轧戏 剧组为他改台词……”诸如此类的很多八卦,这里我不放帖子链接也不着重讨论这些行为,毕竟没有石锤,不可全信。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部剧现在崩成这样,制片,编剧,选角……没有一方是无辜的。
那些偶像剧,因为观众一开始就知道是戏说玛丽苏,也就不会抱有多大的期望。
但是打着良心正剧旗号,结果成品降智的,不能怪观众会失望。
连历史人物的人设都崩了,就别吹什么正剧了。
本来觉得可以值两星的 ,但是一看分这么高还是打个一星平衡一下。
祖龙在天有灵 可不可以拿出狙赢天下的力度给这群整天瞎扯的家伙来点东西。
政哥,你说句话啊政哥!
目前看完6集,太多问题,数不尽数,归纳重点如下:1,演员演技集体拉胯,众多老戏骨甚至不如少年嬴政2,台词对白甚至不如小学生作文,比背书还难听3,场景道具服饰虽然华丽,但邯郸咸阳,秦人赵人看不出区别4,战争场面宏大,兵器道具漂亮,战阵像模像样,但完全没有残酷的恐惧感,只像战争演练5,bgm基本沿用二三,且搭配不当,连主题曲都没有一首,片尾曲就是流行歌曲6,人物之间缺乏因果关系,缺乏人物性格塑造,只有人物名称,然后进入宫斗7,重要人物仲父无商队,天下巨商只有一个随从,一辆马车8,赢傒随便劫狱,还可与官员商量,秦法何在?
不举连坐之法何在?
9,直到嬴稷葬礼,丞相蔡泽持续失踪,计然七策,子平看后何在?
10,华阳夫人比扫厕所的阿姨还丑,羞辱楚国无人还是欺我秦人无眼?
朴实厚重是老秦人的性格,商鞅变法后,法,是秦人的魂魄!
一统一下不是一个口号,是华夏百姓向往的和平生活,是祖祖辈辈共同努力想要实现的艰难旅程,此剧如此扭曲,全然不是秦人,不是秦国,拍成这样,曲江有何面目面对秦人的列祖列宗?
题头的话:为了避免让富大龙老师难堪,本帖不对比富老师的《大秦帝国之纵横》,只用2009年版的第一部,也是大秦帝国系列的开山之作《大秦帝国之裂变》,来对比一下2020年大秦帝国的收山之作《大秦赋》。
《大秦帝国之裂变》讲述的是秦孝公嬴渠梁在秦国最羸弱贫瘠之际登基,面对秦国旧世族的强横内斗与强大魏国的欺凌,嬴渠梁担负所有压力大胆启用卫鞅变法,二十年来孝公与卫鞅肝胆相照生死相依,最终让秦国由弱变强的故事。
十年前大秦帝国第一部,秦孝公的人生既没有秦始皇的爽感,“商鞅变法”的故事也远没“始皇帝一统六国”来得脍炙人口,可不论是剧情的宽度还是借古说今的深度,不论君臣之情还是家国情怀,全方位的秒杀大秦赋。
先说最基础的,大秦帝国影视版成功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是画面上历史的沧桑厚重,是剧情上一个帝国之崛起的爽感,是演员完全契合的代入感,对演员的吐槽我就不多赘言了,直接视频截图来对比吧。
同样是抱着剑,这是秦始皇意气风发的的登基,秦始皇的人设大家都知道,霸气的祖龙嘛,祖龙问剑天下了,不知道大家觉得可符合人设?
这是秦孝公在内忧外患之下,心事重重的继位,孝公的人设是生于忧患的穷国之君。
少年意气的秦始皇意气风发的策马奔腾,感受到铲平六国的霸气人设有木有?
秦孝公率领残部,在绝境之地与魏国铁骑拼死一战。
秦始皇霸气侧漏地阐述着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敲重点,感受到寡人吞吐宇宙的霸气了吗?
秦孝公在秦国变法略有所成之际,终于放下心头大石,酒席间对未来的畅想。
不知道秦孝公与秦始皇各自的人设,大家有没有从截图中感受到?
可能有人会说,这都不是一个剧情,不能这么比。
可同样是历史剧,在短短几秒钟看不出剧情孰高孰低的情况下,演员的演技与角色契合度,就是标尺,哪位秦公让人一眼就能被带入厚重的剧情,无需我多说。
再说剧情,因为用文字无法分别表达两部剧复杂的历史故事,那么就从人物故事线说起,一部剧真正打人的,永远是人。
秦始皇一统六国的故事人物众多,丰富精彩,随便拎出“荆轲刺秦王”,“秦异人质赵”,“乱世英雄吕不韦”,等等,都足以拍成电视剧了,面对堆积了整个厨房的原材料,剧方什么都想要,却不知大杂烩该怎么做,于是本应该激情四射的人物关系,在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之下,变成了路人甲和路人乙遇见了的一样,没有一点化学反应。
但大秦赋的剧方简直是人间的迷惑行为,偏偏还卖上了君臣cp的腐,我尽量截了演技不拉夸的君臣cp的图了,请各位欣赏总攻赢政与他的小受cp们。
首先,是秦始皇和李斯的君臣cp,李斯永远面无表情,也许被迫在秦国996,伤到了面部神经吧。
秦始皇与吕不韦的君臣cp,真的,演员尽力了,但这不是颜值与演技的问题。。。
秦始皇与燕太子丹,敢相信黑衣服的那个才是霸气总攻秦始皇吗?
大秦赋我一直在追,不是不想写秦始皇与他的臣子朋友们间的cp故事,是。。。
真的没得写,十三岁的老赢政问吕不韦是不是亲爹已经是最激荡的君臣感情戏了。
都说好的表演与剧情,能让人一秒钟入戏,不知道各位入戏了吗。。。
感受到激情四射了吗?
大秦帝国之裂变里面只有一道君臣cp的菜,孝公与卫鞅。
新继位的秦孝公面对朝中盘根错节的世族势力,无人可信,遇见了游学魏国郁郁不得志的卫鞅,卫鞅的法家思想让孝公决定担起所有压力,支持卫鞅变法。
为什么要变法,因为此时的秦国全是陋风烂俗,如还在施行奴隶制,一家男女同床而睡,村村私斗血战,贵族霸占百分之九十九的民间财富等等。
变法触及到了贵族们的势力,其难度这相当于在在印度立法取缔他们的种姓制一样艰难,贵族们拼死阻挠孝公,于是二人年轻时于困境中互相托付彼此。
秦公:“信君如信我,终我一生,绝不负君!
”
商鞅:“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
在那个人治的时代,卫鞅依法治国的思想太超前,二十年来君臣之间磕磕绊绊,但眼神告诉彼此,他们心中永远藏着彼此。
是秦公让卫鞅从寒门学子,一跃成为名动天下的商君,他感激秦公。
也是卫鞅让秦国从列国皆可欺辱的贫贱小国,逐渐强大起来,秦公感激卫鞅。
二人在臣子们的眼中已然化为一体,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秦公只和卫鞅一人说,而卫鞅永远是孝公的顶梁柱。
孝公有收复河西的心愿,卫鞅亲自挂帅,二人临别前的一拜。
什么叫cp感?
不是年轻漂亮的脸蛋,不是卯足了劲的去彰显自己,而是将对角色刻骨铭心的理解,化入到和对手演员的默契中去。
天不假年,孝公死于壮年,最放心不下的不是太子,而是卫鞅,因为没了自己做保护伞,得罪贵族势力的卫鞅,将下场凄凉。
青山不在,松柏何依,故人故剑情深,卫鞅将孝公赐给自己的穆公剑还给故人,这把剑是可以保卫鞅性命的尚方宝剑,但卫鞅的心已经随着孝公一起死了。
余生,他要拼尽最后一腔血,捍卫与秦孝公变法的成果。
太子继位,老贵族势力全面复辟,大秦江山风雨飘摇。
卫鞅故意以身犯法,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引出藏在湍流河底的暗礁,助太子扫清障碍。
在慷慨赴死之前,卫鞅回到曾经与孝公相识的地方,告诉他卫鞅来找他了。
商君毅然来到廷尉府大狱门前。
太子不忍杀卫鞅,可大势所趋太子也无能为力。
二人交心,卫鞅什么都知道,他知道自己的死将成为太子制衡老世族的一支利箭,更知道自己以大良造之身死于自己的法规之下,太子会将让秦国“贵族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治彻底传承下去,他和孝公的青山松柏之约将永在。
这是囹圄中,卫鞅与太子的对话。
商君被诛九族,五马分尸。
他知道太子杀自己而传承新法,刑场上商鞅含笑九泉,此生终不负故人的青山松柏之约。
一部剧的精良是体现在事无巨细的方方面面的,剧里很多细节都做得很好,就连一草一木都在阻止商君赴死。
百姓一片缟素,商君改变了他们世代为奴的苦难,商君就是他们的天神。
此时商君在想什么?
是感慨此生不枉一展抱负,是高兴要与孝公黄泉团聚,还是感慨以身赴法变法终成?
动图更戳人,商君与心爱的女子一起赴死,好的演员一秒钟就能带观众入戏。
也许会有人说历史也许不是这样的,但自《三国演义》起,所有历史文艺作品又有哪部不是各有优化?
只要和正史没有原则上的出入,给大家一个心向往之的梦也是无可厚非。
纵观很多历史正剧,君臣之情多以互相权衡与斡旋为主,在战国中期那样一个艰苦又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这种比水还纯粹的“君以国士待我,我定以国士报君”的君臣之情确属罕见,就是因为这种感情太纯粹,让人既向往,又感慨,更是一种悲壮的浪漫主义,为整部《大秦帝国之裂变》赋予了最终的灵魂,这种纯粹的君臣之情也许才是观众真正爱看的cp,才是留住观众的好故事。
大秦帝国之裂变与大秦赋的故事究竟孰高孰低,豆瓣评分也清晰的给出了观众的答案。
大秦赋 (2020)5.42020 / 中国大陆 / 历史 / 延艺 顾其铭 / 张鲁一 段奕宏
大秦帝国之裂变 (2009)9.32009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古装 / 黄健中 延艺 / 侯勇 王志飞说完剧情,再说说两部剧对家国大义的塑造与深度,大秦帝国的军歌一直是一种灵魂一样的东西,一头连着血写长歌,一头是王权霸业,还是用动图做对比吧。
这是秦始皇终于除去了母后的祸国情人嫪毐,于是携民众在街头一起唱军歌,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人民需要寡人寡人便与人民同在,各位别笑,尔等的县长区长也未必如寡人这般深入人民。
孝公在败兵之际,含泪与伤兵们一起唱军歌,细节做的很好,那时的秦国太小了,根本组不全壮丁兵,老弱病残皆为兵;那时的秦国太穷了,兵士上战场也没有甲衣,大多是布衣赴战,战争的硝烟与残酷扑面而来。
秦始皇心怀六国万千苦难的百姓,霸气又悲悯的宣誓要一统六国的原因。
孝公想东出六国只是为了继承祖先遗愿,临死前流露出对霸业垂成的不甘心。
卫鞅自知必死,但绝不以避世逃避。
大秦帝国让人魂牵梦绕的看点,从来是在波澜壮阔七雄争霸的历史背景下,秦人的精神与士气,家国之情与热血大义。
比起秦始皇一统六国是为了让天下百姓都吃饱饭(手动狗头),我更怜惜孝公与天争寿的不甘,更钦佩商鞅国家为棋舍身为子的精神。
两部剧的格局孰高孰低,无需我赘言。
再说一下对女性角色的塑造,虽然大秦帝国系列是男人戏,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也绝大多数不是女人,但是因小可以见大,一个编剧,一部影视作品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最能体现整部剧最内里的价值观是包容宏大的,还是哗众取宠的。
大秦赋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我不想多言了,华阳太后以一己之私乱政,娼女和赵王苟合,截图是赵姬与嫪毐私通生娃,被秦始皇捉奸在床。
不得不佩服秦始皇不愧是千古一帝 只是默默的将一把剑挂在二人的床头,然后幽怨的走了。
我们秦始皇也是个水做的大小伙子,明知道芈华是华阳太后派来以美色诱惑自己的奸细,但还是爱美人不爱江山。
纵观大秦赋全剧,女性角色不是反面形象,就是没有自我思想的恋爱工具人。
也许会有人说,秦始皇年代的华阳太后与赵姬就是坏人,剧本没错。
确实是这样,但又为什么给赵姬那么多祸乱宫闱的戏?
为什么就不能有哪怕是点缀式出现的大义、勇敢的女性角色?
这里不得不再说说《大秦帝国之裂变》里的女性角色,虽然戏份也不多,虽然我很反感编剧让商鞅和高圆圆感情戏,但是在商鞅变法渐成之际被赐婚,遂想和高圆圆一起离开秦国时,高圆圆拒绝了他,一段台词让我理解了编剧写高圆圆这个角色也许是为了迎合市场,但绝没有怀着贬低与哗众取宠之心在写。
十年之后,商鞅功成名就,起了退隐之心,于是去崤山去找爱人,却在此时收到了秦公病危的急信,高圆圆明知商鞅这一走便回不来了,但还是将他推给了家国大义。
另一个女性角色,老太后,赢氏族人里唯一一个以女子之身掌执法权的人,在面对世族逼要封地,国家存亡之际站起来,捍卫风雨飘摇的大秦。
通过台词可观裂变里,女性角色都有自己的思想与人物魅力,编剧写这些女性角色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亦或是撕逼逗乐。
事实也是这样,千年历史的奔流中,家国飘摇的风浪里,女性从来与国家共存亡,我不能狭隘的说不尊重女性角色的剧是差剧,但是在思想与高度上,它的确平庸。
最后,说一下两部剧的高度。
历史剧从来不只是讲历史,更多的是以史为镜,借古说今,大秦赋我就不截图了,因为没看见有借古说今的地方,只上《大秦帝国之裂变》的截图。
历史上商鞅变法的意义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在剧里,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这也许才是这部剧真正想告诉观众的东西。
《大秦帝国之裂变》的颜色,更像秦人所崇尚的黑色,与飘扬旗帜上的红色,是黑与红的融合体。
黑,是基调,因为那个年代那个环境太压抑苦难;红,是内里奔涌的血液,用秦公的热血书写的变法,用商君的鲜血付出的代价。
看这部剧的第一集时,就已经知道最后的结局了,商君必死。
但厚重的黑与惨烈但红融合在一起的,是一种戳人泪下的浪漫,哪怕前路再黑血河再深,孝公与商君始终彼此扶持,青山铮铮,松柏常青。
综上所述,一部资金富裕,于2020年上映的大秦帝国最终章,方方面面被2009年的大秦帝国第一部秒杀,是我们的编剧不行吗?
是我们的演员不好吗?
是我们的拍摄条件不行吗?
都不是,是没了对历史,对观众的敬畏之心,没了对艺术,对情怀的赤城初心,所以我们的电视剧越拍越烂,所以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瑰宝,反成了各种烂剧中不知所云的东西。
多么希望能多一些像裂变这样精彩又正能量的古装剧,这样我们的文化何愁被韩国人偷?
何愁中华文化的输出与强国?
作为《大秦帝国》的收官之作,《大秦帝国之东出》(播出时更名为《大秦赋》)在开拍之前就备受期待,特别是作为原著和电视剧的双厨粉,看到编剧是大秦帝国第二部《大秦帝国之纵横》的编剧李梦,感觉更是稳了。
12.1日晚首播六集之后,豆瓣开分高达8.9分,可见观众对一部好的电视剧已经饥渴到了什么程度,毕竟这个年末,我们已经被太多烂剧震撼地无话可说,之前众口吐槽的张一山版《鹿鼎记》、刘嘉玲和蒋欣版《半生缘》(播出时更名为《情深缘起》)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两坨翔。
而我之所以一直没评价这两部剧,是因为它们是普通观众肉眼可见的烂,从选角到故事到服化道都烂得非常明显,所以没必要再拎出来说,感觉跟欺负人似的。
但是《大秦赋》不是,相比第三部经费的捉襟见肘,《大秦赋》的每一帧画面,都看得到经费在燃烧,而剧组用了长达二百五十多天,也就是八个多月的时间辗转各地取景拍摄这部剧,更是今时今日的娱乐圈少见的慢工出细活,更别提戏骨扎堆、现场同期声、实景拍摄这些放任何一部剧都可以拉出来单吹三天三夜的优点了。
可在昨晚播出了12集之后,《大秦赋》的豆瓣评分已经迅速滑落至8.6分,虽然8.6分也绝对是国产高分了,而且前期粉丝出于感情会打的比较高,后期正常观众理性评分增多,开分后会有所下调也是正常的,问题是相比大秦帝国的前三部评分,这部评分的下滑未免过快,最终可能会成为系列中评分最低的一部。
昨晚的剧情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很多观众迫不及待地来打低分呢?
只能说,让人吐槽的要素实在过多,我就举最让我崩溃的一段儿吧。
前情提要:12岁的嬴政听到传言说他不是嬴异人的亲生儿子,而是吕不韦与赵姬所生,所以在自己老爹还被华阳太后控制在宫中这样的危难于不顾,跑去找吕不韦求证自己的身世之谜。
这一幕是他给吕不韦跪下了,说出了:「你若是我的生父,我愿意跟你一起浪迹天涯!
」这样的炸裂台词。
看到这么琼瑶味的台词,我还以为是尔康和紫薇要私奔去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了,下面的表情包就是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对,你没有看错,剧照里那个用满脸褶子写着「我40岁了」的天真孩子,是张鲁一扮演的12岁的嬴政。
12岁!
12岁!
12岁!
看到鱼旦叔拼命地用天真可爱的语气说着傻白甜台词的时候,我已经用脚趾抠出了一座阿房宫。
咱能别那么着急换成年演员吗?
电视剧《秦始皇》里翁斐然饰演的阴郁中带着俾睨天下的霸气的少年嬴政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啊!
幼年在赵国为质,在各路阴谋阳谋中艰难成长的少年嬴政绝不可能是傻白甜的小可爱啊!
演员的演技可以抹掉5年、10年的年龄差距,配合化妆技术,再浮动个15年-20年也有可能,问题是一下子从大叔跨越到12岁的少年,这实在非人力所能为。
一个热知识,宝国叔的代表作《汉武大帝》里,他不仅没扮演少年刘彻,连青年刘彻都是杜淳扮演的。
因为在《大宅门》里,陈宝国扮演的18岁的白景琦被毫不留情地群嘲了,因此他决定今后别难为自己,也别难为观众。
尽管《大秦赋》的主创们为了让少年嬴政过渡的丝滑一些,选了6岁的小演员演3岁的嬴政,选了十五六岁的小演员演9岁的嬴政,可是40岁的张鲁一一抬头,那个效果还是震撼了我全家。
赵姬对已经长了胡子、但是居然还没有加冠的嬴政说:“你还是个孩子!
”你不说这是母子情,我还以为是父女情。
△当然,两个小演员选的也不好,没颜值没气质演技也很木讷。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差评,是针对张鲁一的。
如果说年龄差距还可商榷,张鲁一扮演的嬴政,最大的问题是形也不似,神也不似。
看了《大秦赋》,原先《红色》的滤镜基本全碎了,本来以为张鲁一可以算是低调的演技派,可是他对嬴政的诠释,没有超出之前《红色》里的徐天、《新世界》里的铁林和《嫌疑人X的献身》里的石泓,基本是用同一种套路演出来的。
可能是为了展现前期少年嬴政的傻白甜和不露锋芒,张鲁一版的嬴政,居然时刻表现出一种上海小男人的软糯(没有说上海男人不好的意思),声音吭吭唧唧的,还低着头用委委屈屈的小眼神向上偷偷看人,看着瓜怂瓜怂的,这让经历了前三部侯勇、富大龙和张博扮演的秦王的观众,有种消费降级的痛苦。
但是,我要说但是了,《大秦赋》存在的,绝不仅仅是张鲁一老黄瓜刷绿漆装嫩这一个问题。
它和我之前吐槽过的《大明风华》和《鹤唳华亭》一样,最大的问题是,打着正剧的旗号,拍出了一个四不像的东西,所有硬件都很精致,但是最重要的软件——故事都讲不好,典型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而且,《大秦赋》纯属照着抄作业都抄不好的那种,本来孙皓晖先生的原著写得就已经很棒了,而且也非常适合影视化,买了这个大IP,找个靠谱的编剧理理顺,不用你自己怎么创新,这个本子就差不到那里去。
可是,我看了前12集,有种我看了个盗版的《大秦帝国》的感觉,因为前12集,主要矛盾居然集中在了宫斗上?!
《大秦赋》的主创,和张一山版《鹿鼎记》的主创犯了一个同样的毛病,就是自以为知道年轻观众喜欢什么,于是,他们就非常傲慢地以讨好年轻观众为借口,给所有观众喂shi。
秦始皇的生平,和《鹿鼎记》一样,属于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两部剧的主创,都需要考虑到如何处理这些大家都知道的事儿,让观众可以耐心看下去。
《鹿鼎记》采用了24倍速快进法,让韦小宝在电视剧的一集体量里,就光速地完成了与茅十八结拜、糊里糊涂上京、成为海大富手下的假太监、在练功房结识小玄子的重大事件,其实照这种拍法,这部电视剧只需要拍上中下三集就可以结束了……而《大秦赋》,则用了另一种方法,就是以为观众爱看宫斗,就重新结构华阳夫人和嬴异人的母子之情,把华阳夫人,树立为前期的最大反派,给嬴政和嬴政他爹添堵使绊子,试图让嬴异人成为对她俯首帖耳的傀儡,坚决反对嬴政成为秦国的太子。
这么嚣张,真是比之前的大秦宣太后芈八子还要牛掰10086倍,这不像华阳夫人,倒是像《如懿传》里那个总试图在背后操纵后宫的太后,刚好,两个人都是邬君梅演的,同样的演法,常常让人感觉走错了片场。
至于华阳夫人软禁了嬴异人、赵姬和嬴政,封禁了宫门,非逼着嬴异人立她喜欢的成蛟为太子,否则就不给他看病吃药,就更是玄幻了,如果华阳夫人这么爱搞事情,她还能在嬴政继位后好端端地活了十几年,那嬴政还真是圣父白莲花啊!
还有嬴异人的兄长公子傒,本来是一直和异人争夺嫡子位的,甚至还捅了他一刀,但是自从看到了赵姬,他就随时露出一副LSP的表情,毫无道理地成天站在赵姬母子这边,还莫名其妙地对赵姬发誓:「我要让你亲眼看到你的儿子,做我大秦的王!
」
总之就是很离谱,也不知道是不是要给赵姬在见到嫪毐之前,先安排一段儿叔嫂禁恋的戏份。
补充7号晚上的一个把我雷死了的点,史书上12岁拜相的天才少年甘罗,被熊孩子嬴政“又”一次拔剑说杀就杀了……
其实我今天,真的很不愿意批评《大秦赋》,因为《大秦赋》比起那些一无是处的烂剧,还是有一些闪光点的。
比如辛柏青对嬴异人的演绎,就给历史上这位没有出彩之处的工具人赋予了全新的生命,他将一个不受宠的质子,从韬光养晦到委曲求全再到坚守原则,初露王者之风的转变诠释的非常清晰且令人信服,也从侧面说明了为什么吕不韦一眼就认定了他「奇货可居」。
但是正因为有这样的闪光点,这些好的演员和演技,就更让我为《大秦赋》感到惋惜,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资本的傲慢。
微博上有大秦粉贴出了编剧李梦为《大秦赋》创作的《大秦帝国之始皇帝(上)》的部分文稿,对比之后才知道成品基本被魔改到妈不认的地步,少数出彩的镜头和台词是李梦写的,更多注水和瞎编的部分,则是投资方后来找的一堆编剧「集体创作」而成。
上述截图光是看书已经觉得精彩万分,可惜在成片中,居然一字一句都看不到了。
为什么放着李梦高品质的成稿不用而自己瞎改呢?
还是我之前说的,投资方自以为要讨好年轻观众,认为大秦前三部文白结合太过曲高和寡,不够通俗易懂,所以要加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东西。
如果我们不跳出来告诉资本,什么是我们真正喜欢的,什么是我们真的不喜欢的,恐怕资本的自以为是,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而我,已经受够了资本给我们喂shi的日子了。
(风险提示:以下纯吐槽,一切建立在剧情不行啥都白瞎的立场上,不喜别看。
)开着二倍速看到16集,同事问为什么觉得不行还在看,无言以对,实在是有苦难言。
从大学开始,大秦前三部每部都刷过至少两遍,从这个系列开始喜欢秦,开始去认真了解这段历史,大秦系列实在是情怀所在,但凡有一些好剧的迹象,我都愿意把这部大秦赋看完。
可惜,实在是不太行。
服化道美则美矣,女性角色的妆真的不是现代影楼穿越过来的吗,高曝光下每个演员脸上硬画的“兵马俑”阴影,总在提醒着观众“你看我们这妆化的,够老秦吧!
”弹幕不断有人在说某某人简直像是刚从秦俑坑挖出来一样,可一群画得灰头土脸的人穿着精致崭新的衣服,站在干净宽阔的大殿上和没啥尘土的马路上,再配上古不古今不今的台词,太违和了。
我一直认为,只有当剧情和人物立得住的时候,细节的精致才是值得夸赞的,而这部剧明显本末倒置。
且不说这部号称正剧的大作,剧情和人物有多少与正史背道而驰的地方,疯狂暗示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把自己人华阳太后写成宫斗大反派,嬴政对老爹赢异人心怀芥蒂(但是竟然对剧情里出主意哄骗赢异人抛妻弃子的吕不韦心悦诚服?
),我是可以接受正剧与历史有不符之处的,然而就算是在现有剧情线下,人物智商时而上线时而下线,前一个镜头还在深明大义,下一镜秒变稚子,上一集还在运筹帷幄老谋深算,下一集直接就无兵权也敢搞宫变了,剧情逻辑混乱,人物人设也实在凌乱,最大的观感是,原来所有角色都只是服务于剧情发展的工具人,而剧情,大概没啥剧情和逻辑可言,全靠不知从什么“观众最爱的古装剧套路”中得来的意淫。
确实,整个剧都在透露着低智和对观众的轻蔑。
跟前几部比,这部的台词真没眼看,都不是文言还是白话的问题,对白信息量极低,思维简单直接,仿佛小学生作文。
稷下学宫里的荀子,引导学生论政,只会引背些中学语文课本上有道理而在剧中无意义的话,一群士子分析起时局,什么也说不出。
无法不怀念裂变时候的论道,不怀念纵横里面对时局深入浅出的解析。
再则,六国处理上,国君昏聩无能懒政到底,能人不用,全无优点。
知道要塑造秦的顺天承命,但这么脸谱化其他国家,真的合适吗?
昨晚实在难受,回去看了纵横,一集不到的篇幅就把秦庭矛盾和几个主要国家的优劣形势交代得清楚,看完感觉更难受了。
开局的长篇宫斗(政斗?
)大概是宫斗剧看多了,真觉得立个王,都不用顾及朝堂上各个派系的盘根错节和争斗的,后宫施个压干干政就能搞定,一个剧情设定里既无军权又无相权跟宗室关系也没多密切、背后只有废物阳泉君的华阳太后,说两句话下几个令,竟然也能闹出甘龙乱政的效果,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哦,说到历史上真正的反派夏太后,或许可以给一直在问“夏太后出宫之后就没影了吗”的朋友们提一句,百官和嬴政准备出发去救赢异人的时候,旁边似乎站了一个看着像夏太后的人,后边就再也没看到过了。
大概剪辑觉着,像其他许多前言不搭后语的镜头一样,随便交代一下,观众自己就能脑补夏太后出了宫通知了吕不韦完成使命之后就坐观政儿逃出救王的情节了吧!
更别说一出场就让人出戏的赵姬。
一开始我还只觉得是演员演得拉垮,念台词一股现代京腔,后来宫变一段,镜头硬要暗示赵姬和嬴傒,突然就明白可能并不只是演员的锅,大概还有导演不知道在想啥乌七八糟的原因在了。
同样是淫荡专权的太后,看看人家芈八子咋演咋拍的啊摔。
说来说去,嬴政演员40多演13也无妨,只要人物和剧情逻辑立得住,看着不出戏。
可惜正如许多评论都在嘲的“我可以与你浪迹天涯”和“不要做个连自己生父都不知道的畜生”,后来即位之初被吕不韦一句为王者抓大放小即可就给架空了的迷惑情节,还有毫无气质的仪态、瞪眼绞嘴大吼大叫的演技,秦王被演成了一个懦弱痴傻之辈,能被纠结脸和年龄这种无关紧要的小事就偷着乐吧,不然难道真要被人揪着打人物理解和演技塑造吗?
最近看了微博上po的李梦编剧的《大秦帝国之始皇帝(上)》的片段,还是我个人偏爱的纵横的味道。
不由长叹一声,期待了这么多年的秦4,竟然被魔改成了这副乌七八糟的样子,无话可说,只有可惜。
当今国内影视剧内容已经崩坏到了极点。
无论是正剧、战争、古代、现代、都市、职场,无论什么类型,无不充斥着海量的低龄爱情片段,恶心!!
单说大秦,这编剧有本事把始皇帝拍成后宫苏玛丽狗屎剧,也是难为他了。
一天下,灭六国,光是六国间的权谋,水淹大梁,李信伐楚死七都尉,秦军大败,各国亡人流窜齐国欲举事复国,结果齐降,一堆堆数之不尽精彩绝伦的事件,结果编剧和导演就打算一笔带过???
然后拿40多集来拍苏玛丽?
恶心谁呢?
咋地,在你们心里中国上下五千年,除了谈狗血恋爱就没别的事了是吧??
张鲁一饰演具有传奇色彩的嬴政外型上没有优势:面黄肌瘦、身材单薄、身姿萎缩、未老先衰。
不符合观众对千古一帝固有的期待值和传统审美。
这部剧的重头戏,前60集都是嬴政少年到青年时代。
面相老成的张鲁一看上去比四十岁的实际年龄还老,演13-22岁的青少年秦王实在违和感太强。
不仅观众不买账,演员自己也显得别扭。
只得硬着头皮装嫩卖萌,但大老爷们扮嫩实在辣眼睛,也不讨喜。
因而自从张鲁一“继位”以来,质疑声不绝于耳,观众容忍度越来越低。
除了外型,还有气质的契合度问题。
一统天下、建不世之功的始皇帝在人们心目中霸气十足,不怒自威。
即便隐忍,也有生与俱来的帝王之威和阳刚之气。
这恰恰是张鲁一所不具备的气质。
因而他不管多么努力,也达不到形神兼备的要求。
挑不起这部大男主巨制的大梁。
这个锅主要应由导演来背,主角选角失败是导演的责任。
但演员本人缺乏自知之明,贸然应下出演13岁少年之约,也是不明智的。
这对作品、对观众都缺乏敬畏之心和责任心。
扑街是必然的。
嬴政说:手足相残,母亲真要让我背千古骂名?
编剧倒倒你脑子里的水,你想笑死谁!
嬴政亲政后干翻吕不韦的政治素养让他根本就不可能说不这么搞笑的话,他弟弟对他有什么样的威胁我们都清楚,他会不知道王位之下是什么?
我告诉你,是江山!
是尸体,是血!
王座之下尸骨累累,血流成河,他只要稍有差池,他就会从王座跌落,成为尸骨之一。
嬴政恋爱不可怕,赢驷和闵八子爱情大家不也看得津津有味,不过嬴政恋爱脑就离谱。
这就算了。
嬴政要和吕不韦浪迹天涯。
我仰天一个哈哈哈大笑,浪迹你妹,嬴政爹真是吕不韦他也不会认,认了他就名不正言不顺,他就不是大王。
你以为只是浪迹天涯?
错!
他将面临大秦全力追杀,给先王带绿帽子还让这孩子做了大王,大秦面子不要了,这是国耻啊亲。
还浪迹天涯呢,就大秦律,他父子能走出咸阳就不错了!
这就算了!
居然还尼玛玩手足情深,你是想笑死我继承我的花呗吗?
记得赵太后生儿子后也来一出手足情深啊,哈哈哈哈哈。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