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连接天国与人间的信使,在陌生的人间传递着不灭的温情。
——题记电影的开头,是一条似乎无止境的平凡的乡间公路,一辆公交车缓缓的行驶着。
车内空空荡荡的,只有一个乘客,让你不得不怀疑这辆车行驶的必要性。
然后,镜头切换到了一片茫茫的草地上,触目可及的无边绿色,以及,蓝的那么纯粹的天空,都让你不得不对它一见钟情。
这是一个能够让人忘记忧虑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让人放下防备的地方。
当然,它也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草地的中央,立着一个木制信箱。
它就那样兀自的立着,仿佛从洪荒开始,它就已经在那里了。
它的存在,是那么自然,那么不容质疑。
接着,镜头中出现了一个女人,很年轻。
她对着信箱,投入了一封信,然后,表情复杂的拧开了随身携带的水瓶的瓶盖,喝光了所有的水。
接着,随手接过男主角递过来的水壶,一口气喝完了。
然后他们相遇了。
男主人公说,自己是天堂的信使,是负责把信件传递给天国的人。
而女主人公不信。
她很惊讶的发现,男主人公竟然知道自己信件的内容,并气愤的觉得他侵犯了大多数人的隐私。
可是男主人公却坚持着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并且询问女主人公需不需要成为他的搭档。
女主人公拒绝了,然而,她却在找工作无果之后,主动骑车到初次遇见男主人公的地方,接受了这份工作。
天国的邮递员,和普通的邮递员,似乎没什么两样吧。
可是,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女主人公开始慢慢体会到了这份工作的重要性。
读信,为那些思念逝者的人寻找好的办法忘却痛苦,然后,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活下去。
于是,有了他们“精心策划”的“阴谋”。
吃掉为了纪念自己五岁女儿逝去的妈妈为女儿准备的饭菜,让妈妈不至于发现希望破灭而太过失望;为了让失去老伴的老爷爷放下对于自己死去妻子的贞洁及儿子身世的执念,制造了假的亲子鉴定结果书;为了让被儿子怨恨的父亲减轻心理负担,制作了假的儿子的遗嘱……他们在很用心的做着似乎是无用的事情,帮助那些因为失去亲人而过度抑郁的人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如果事情仅仅是这样发展下去,我想,这部电影一定会落入窠臼,走向平庸。
可是,冲突出现了。
男女主人公在帮助最后一民受助者——一位被儿子怨恨的父亲时,出现了分歧。
男主人公认为,不应该用假的遗嘱来欺骗父亲,因为那样这位父亲还是永远得不到救赎,永远不能够开始自己新的生活;而女主人公却认为,善意的谎言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失去亲人的阴影,让他们获得心安。
与此同时,男主人公开始变得多愁善感,而女主人公竟然惊讶的发现自己看不清男主人公了,在有些时候,男主人公甚至会消失不见。
在一个岔路口,男主人公不得不对女主人公坦白,自己是天堂的信使,也就是幽灵。
人们之所以能看见他是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深爱的某个人已经死亡或者他们对逝去的亲人太过思念,而当他们对于逝者的思念渐渐减轻的时候,他们就不再会看清楚他。
而他,也会从他们的生命中消失。
当他所做的事情被人们识破的时候,也就是他们离开人间重返天堂的时候。
所有的证据似乎都表明,男主人公会彻底消失在女主人公的世界。
当女主人公孤身一人再次来到那位父亲的家,却欣喜的发现他在微雨中举着相机拍摄天空。
正是因为他们的帮助,老人才能够坦然的接受了被儿子怨恨的事实,并决定开始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拍摄天空,因为他觉得,那是他与儿子沟通的方式之一。
作为贯穿于这部影片的线索,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是不可忽视的一条线。
当然,故事的结局,是男女主人公在一起了。
善良的人总是会得到最终的幸福的,我坚信。
只是,仅仅以一部爱情片的角度去诠释它,我觉得有些太过绝对和片面。
我更愿意把它当做一部温情片或者自我救赎片。
它让人们知道,很多东西是我们所不能把握的,比如,死亡。
或许昨天还存在的人,今天就因为某种原因而不再存在于这个世界。
所以,与其执着于恩恩怨怨、纷纷扰扰,不如早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爱惜自己想要爱惜的人,好好的过好每一天。
无论失去亲人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我们所能做的,仅仅只能是好好的活着,靠自己的力量将自己的灵魂救赎。
或许,我们也应该设一个那样的信箱。
那样,我想我会愿意去当一个天堂的邮递员的。
客观的讲真的蛮好看的,我几乎从头哭道尾、中间的穿插故事也很感人。
【也许是我泪腺太发达了】暂且不谈演技,剧本写的真是不错,故事很紧凑。
不像一般的情感电影那么枯燥。
能把俗烂的故事拍的这么感人剧本和表演者应该都不简单吧。
感谢那么喜欢在中的北川悦吏子。
我看的是感动死了。
幸好结局是好的,不然真是..............好喜欢结局啊,幸福。
反正就是很喜欢很喜欢。
ps:是的,我是他的饭。
可是还是希望大家看看这部电影。
我都没想到能这么好看的说。
男主角作为天国的邮递员治愈了一个又一个失去至亲的人,虽然编造了很多谎言但却是温馨的,期间与女主角相遇,他们的相遇都改变了彼此原来的生活,男子变得不那么目中无人以及不懂得珍爱身边的人,女子也从对逝去的爱人的怨恨和思念中走了出来。
这部电影与电影摆渡人和解忧杂货店有异曲同工之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解决尘世中的烦恼之事。
愿我们都是自己的摆渡人,渡过人生的苦海;都是自己的邮递员,自己帮助自己迈过心中看似过不去的坎;都是自己的回信人,解答心中的忧虑,然后迎接明天的朝阳!
本来只想一睹在中的容颜,却没想到给我带来惊喜。
对一个人有着深深的亏欠,却始终没有时间向他解释。
突然有一天,他死了。
于是,再也没有机会弥补。
斯人已逝,生者却带着这份亏欠毕生无法坦然。
在中和孝珠做的事情就是“弥补”。
爷爷的老伴去世,却一直对儿子的身份有所怀疑,在中制作了假的DNA验证书寄给爷爷,在99.99%面前,爷爷眉开眼笑。
儿子没有听从父亲的话出道做歌手,直到父亲突然去世,儿子不再倔强。
孝珠制作了粘满儿子表演照片的邮册拿给儿子,谎称是父亲落在医院的遗物。
儿子目不转睛地看着。
这是一件好事不是吗?
直到第三次,孝珠制作了假的录音磁带,编造了一系列谎言后。
在中终于忍不住,在当事人面前说出了实情,这一切,都是欺骗。
是white lie还是lie?
这是欺骗,却可以让生者从此坦然生活。
如果是你,会如何选择?
想到两句话,一是真正的强者,会自己在愧疚中站起来,然后代替死去的人好好的生活。
二是及时行乐,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里的场景并不美好。
故事是HE,据说和之前叙述的有些不一样,结尾有些仓租,但这却是是一个很好的故事。
大家给在中演技的评价是:像呼吸一样自然。
看了fans的自拍,虽说不能剧透,但是还是有人放了出来,忍不住看了一下。
在中同学真的很有天分。
:)可以给90分!
票房还不错
很好看的一部电影 在里面的两人真好 看看吧
矿泉水瓶,红色信箱,草坪。
在俊,荷娜第一次见面的场景。
两人穿着宽松舒适的衣裳邂逅。
闭眼,飞翔,追逐,跌倒。
我不知道,后来第一次在咖啡厅那个女孩是否看见在俊。
咖啡厅桌子上安详的信件中,有一封异样的粉红色的“炸弹”;在俊就这么靠近这个女孩;跟她说,还想什么一起做吧。
一起吃妈妈做给女儿的便当,眼泪和含情脉脉的眼神,即兴的呐喊,饭盒上紫色和黄色的小花。
在咖啡馆,灯塔,草坪。
他们进行着信件的约会。
阅读感人的信件,商讨“作战计划”。
很喜欢,两个可爱的人,忧伤的吻。
爱上在俊是悲剧,一定会忘记抛弃自己的人,就一定再也不能见到在俊。
但是,我还是喜欢戏里的结局。
只是很不喜欢那个“神”的办公室。
我曾经天真地以为荷娜能够因为怀念能够再次看见在俊;所以在看见灯塔里的布置慢慢消失,墙上的照片逐渐空白,连那个红色的信箱也不见了的时候,真的很伤心。
轻柔的音乐,在中和孝珠精彩的演绎,还有那个咖啡厅的可能看见在俊的女孩,很喜欢。
世界上最可怕的报复不是言语上的伤害,也不是暴力的血腥味或者是潜伏上十年,也许更久的时间,再出现时,以华丽的逆转让你惊诧,颤抖。
我想,在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报复,是不让你说。
不给你说话,跟表达的权利。
我们不是经常把“话语权”挂在口边吗?
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能够说上话,而争取。
就好像秋菊一样,她要说话。
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话语能够被倾听,而努力。
就好像爱美丽一样,她一直在说。
每个人都想被当做话语的中心体,主宰者。
希望自己能够完完全全的告诉对方自己的想法。
希望对方真的有用心在聆听,最好是还给自己一些“倾听中的示意”。
所以,懂得听的人,朋友总是会比较多。
因为,所有人都想说。
能够听得人,当然算是少数。
那么,以理论来说,“物以稀为贵”。
就好像电影里一样,他们给死去的亲人,爱人写信,然后在寄到那个郊外的邮箱里他们真的相信世界上,有邮递员能够把你的思念投递到逝者那?
他们不会傻到真的相信天堂会有邮递员。
在他们看来,他们想要的只是一个表达的媒介,一个承载。
把自己的想念,道歉,抱怨,责骂全部写进信里然后丢进邮箱就这样,告诉自己,天堂会有邮递员,信会被送到逝者手里。
如果这样的话,他们就得到了“话语权”。
能够说话也是一种幸福。
不是说,哑巴就不能说话。
我在这里的“说话”指的是,表达。
无论你用何种方式。
只要你认为,有人会听。
那么你的对话也就成立了。
我亲身的知道,不能够说话,没有“话语权”是一种何样的煎熬。
久而久之,会自己一个人不自觉的自言自语或者是突然的发出一些拟声词。
很担心,这样的报复,是不是对于她来说,过于残忍了。
好吧,回归到电影。
不得不提的是电影中的一个场景。
在熙被送回人间,在走那条“不归路”的时候,他看见了曾经帮助过的爷爷。
爷爷上天堂了,而在这里,奶奶,他的老伴坐在藤椅上等着他。
多么的幸福,多么简单的温馨。
爷爷是离开人间了,但是他没有死。
所以他不害怕,不孤单。
他笑了。
在天堂这边也有亲人,又怎会是终结?
os: 超爱韩孝珠!
前几日无意当中看到一部电影——《天国的邮递员》,被电影名所吸引。
我是无神论者,不信鬼神,但是天堂一说并不抵触,不是想知道邮递员长什么样子,而是想知道天国的邮递员邮递的是何物?
想象天国的唯美,画面连同意境的唯美。
但最近过于忙碌,下载之后也闲置了,因这种文艺片如若没有足够的空闲,足够的静心是难以体会深刻的。
幸好,今日偷得半日浮生,在午后和煦阳光下看完了。
感触很深,好久未曾写作,趁着这情致写下来。
爱情如果文艺片没有爱情这一主题,那就如同吃饭没有饭,看电影没有爆米花一样,总觉得少了什么,更为甚者没有爱情的电影称不上文艺片。
关于爱情,我有过太多感触,也写的够多了,到如今自己也只是个理论家,邓小平曾说,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放诸爱情也是实用的。
可在《读者》上看过一句话,能把爱情描绘最美的大抵都是未曾谈过恋爱的,真实的爱情是简单的,朴素的。
我实在忌惮谈爱情了,爱情没有公式,没有对错,没有标准,怎样说,也得不到所有人同感,留下这些话,这些字,只剩唏嘘。
但无论如何都绕不掉爱情。
我看的文艺片大多都是桂纶镁的,从《不能说的秘密》开始,看着《最遥远的距离》,演绎《36个故事》。
将爱情世界的繁复演绎的足够精致。
看的电影电视剧也大都是华语片。
《天国的邮递员》是韩语片,倒是不怎么感冒,不怕笑话,上一部韩语爱情片竟然是《我的野蛮女友》,两个不对称的人演绎了野蛮的爱情,也是最值得铭记的爱情,结局没有普大喜奔,但这就是现实,爱情故事不一定都能成功。
《天国的邮递员》是日韩合作拍摄的,编剧是日本人百川悦吏子。
在我的观念里,好莱坞擅长科技大片,欧洲自然在古典历史剧上占优,日本是世界上最善于拍文艺片的。
也正因此,这部电影人物不多,场景不复杂,但绿油油的草地,红色的邮筒,仅有的接吻都足够令人印象深刻。
爱情无需轰轰烈烈,无需寸断肝肠,最初的认识,最终的一起,就够了。
《咱们结婚吧》里,果然和杨桃直到结婚之后才有过第一次接吻,这难道不算爱情?
女主人公赵荷娜在最后曾这样说到:如果,如果在街上遇到个陌生的男人说我们是不是在哪里见过, 或者说你是我梦里的主人翁的话 ,也许那不是句空话。
也说不定, 那个男人也许就是你的命运也说不定。
这大抵是一见钟情最好的注脚。
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并不矛盾,连一见都不钟情,怎么会愿意跟对方在一起,如何在时间的纸上书写,如何日久生情?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女主人公投递邮箱,在怨恨,曾经的爱情,曾经的恋人。
这是故事的开始,没有通往天国的邮箱,哪里会认识男主人公。
他是幽灵,只有对逝去的人无尽的思恋才能够看到他,女主人公恰好如此,更恰好如此的是她偶遇了他。
电影电视剧都是现实的夸张化,但又源自现实。
现实的爱情何尝不是种种可能到必然。
我愿这样理解,男主人公是看过赵荷娜的信之后知晓是怎样的姑娘,我愿这样理解,请她做助手也是因为一见的喜爱。
最近很火的《咱们结婚吧》,欢喜冤家果然和桃子也如此,最终走在一起。
如同里面一句插曲《原以为爱情没有了》原以为爱情这辈子都没有了结果还是等到他了原来他该来时就来了一旦来了就无可救药赵荷娜嘶喊,责怪之前的恋人,她能够看到男主人公申在俊,因为心中还记着之前的恋人。
她恋恋不忘,她不断写信,是忘不掉之前的爱情,也是以为不会再有真爱了。
可当她不介意接吻,当她看不到他的时候,她晓得爱情还是来了。
原以为爱情这辈子都没有了结果还是等到他了原来他会在某处等你然后你只要上前说声你好……是我等到你还是你等到我爱情就这样来了。
在草地上,他们以最令人无语的方式接吻,如若不是情已浓,也不会如此。
在海滩,海风吹,螃蟹横着跑,这是文艺。
她抱着信,他这样说,你抱着信,我抱着拿着信的你,这是文艺。
爱情来了,她逐渐忘记之前的恋人,其实当她不再去写信时候就开始忘记了。
她不希望自己看不到男主人公,可是她现今喜欢的是他,而不再是之前的恋人。
有一首歌写的真好,如此契合。
《一定要爱你》虽然我们相识的日子还是短暂的可是我已深深把你来爱了你的天真和你的纯情已把我吸引了你就是我梦中美丽的天使……如果你能给我机会让我好好的爱你真的只想真心真意对你说我爱你一定爱到花都开了 鸟儿把歌唱爱到牛郎织女为我们点头爱到花儿绽放鸟儿成群把我们环绕爱到每道彩虹映出你的美我爱你一定爱到海枯石烂永远不后悔爱到来生来世也会说无悔就把这首动听的歌唱给心爱的女孩真的希望你能给我个机会让我去爱你女主人公不愿意男主人公消失,强行要男的去点咖啡,可他做不到。
赵荷娜告诉申在俊,我喜欢你。
这就是爱情,来了。
这也是爱情,并不一定能够在一起。
女主人公再也看不到男主人公了,女的失魂落魄,男的也无能为力。
女的拼命寻找,男的说跟荷娜在一起很开心,但是该结束了。
结束了?
爱情就是如此温暖,如此动人。
感动上帝,如同所说感谢一直寄送邮件,感谢拯救了荷娜。
两个星期的故事放在记忆里,是开始,就有结束,结局足够美满,但是也足够动人。
有情人终成眷属。
邮箱电影的最后,那些深刻怀念逝去的人再也看不到男主人公了。
红色的邮筒,寄往天堂的信件,写的只是文字,可是写下的是满满的思念,满满的爱,以及无尽的后悔。
有些爱,就是如此,在的时候无法表达,死去了又来不及表达。
人们相信上帝,只是一种寄托。
电影将其变成现实。
只是希望这份爱可以继续传递,只是希望人们减轻自己的痛楚,可以更好继续活着。
女主人公就是其中之一被拯救的。
还有失去老伴的,有失去儿子为儿子继续拍下最美天空的,有失去弟弟的,有失去儿子并学会包寿司不露边的母亲。
这世上,有人诞生,也就有人逝去。
在真实世界,太多人失去家人,朋友,留下遗憾。
在真实世界,没有拯救,留待时间去冲淡。
现实太冷酷,当我们渴望别人关心的时候,没人关心,我们走的太快,也不去主动关心他人。
我是这样揣测编剧的,编剧希望唤起人们的爱,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如电影男主人公一般,但现实是需要先行者的,其实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当老人失去老伴,如同躯壳一般,儿媳妇劝他淡忘些,好好活着。
可是儿媳妇哪晓得几十年生活的感情是多么深?
当失去儿子,他辞去医生的工作,拿起相机拍下天空,天空是离上帝最近的地方,也离儿子最近的地方,他大抵希望拍到儿子在天空的影子了。
上帝其实只能选择谎言来给这普通却伤心的人来疗伤。
如此上帝也只是普通的。
当谎言被发现,该结束了。
其实是男主人主动拆破谎言的,为何如此,我倒是没有看懂,在电影中也没有找到答案。
唯一的解释就是男主人公不想再用谎言去换取他人的欣慰,因为如此却不能拯救自己,给自己答案。
通往天堂的邮递员却不能为自己送上一封信。
红色邮箱到底代表什么?
信传递的是温暖,是爱。
这是亘古不变的主题。
我们拯救别人,别人再拯救我们。
只是疑问那拯救男主人公的男的要谁去拯救。
痛苦的犹如一道道凛冽的冬风,在本来因为覆满冰雪儿晶莹美丽的世界让人内心刺骨而纠结。
震撼的却又如同香格里拉脚下祭拜时吟唱着奇怪的语言的牧民的虔诚。
信送不到天堂,但爱却能够传递。
后记:人是说不清的,拿怎样的仪器都观察不了内心。
一部电影,导演表达的意思,旁人也只是盲人摸象,看懂其中一二。
我班门弄斧,以敏感的心,以世俗的眼光看完,诉说内心感受。
电影如茶,品一次有一次味道。
待日后再品,看看还有什么味道。
就是这种淡淡的调儿,会让人浅浅的笑,狠狠的哭。
一点浪漫,一点伤感,一点温暖,慢慢的全部都缠绕在咖啡杯冒出的青烟中,随风飞散,独留咖啡屋的明朗,咖啡的醇香。
纯白的马克杯,捧在手中满足的间或呷一口,捏着信纸的手都变得温情脉脉起来。
在午后清白的阳光中,读一点关于别人,关于思念的信文。
像极了<天使爱美丽>里的剧情,去帮助一些人,暗暗地,窃喜的。
然后慢慢发现属于自己的整个天空都清朗起来,属于自己的整个世界都明媚起来,连同整个的自己都变得美丽起来。
这是秋吧,只有在秋意浓厚的季节才会有如此盎然的金色。
在金色漫天的原野中矗立着一个通往天堂的红色邮筒。
在这样密草飞舞的田野上放肆狂奔,背景柔美的音乐声缓缓荡漾其间。
我在这里遇到了你,从此生命出现了光一般五彩斑斓的幻影,还有那个布满天空的相集和我们的第一次争吵,之后我将你弄丢了。
你说对于逝去的亲人太过思念,就能看到你。
因为有你在我身边,我那如荼的思念渐渐淡去,可是却再也看不到你了。
可能每一段伤心的往事都各不相同,但是正在伤心的人都拥有同一张面容,同一丝视线,被那个挂着白色羽毛的花样幽灵男孩捕捉。
他来了,来帮助你忘掉一些思念,并连同他一起忘掉。
3.5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BJIFF2024#听沙丹忽悠 有点冲动的选了这个片子 大家都在不明所以的刷豆瓣
广袤的大地上,一对父女开着一辆破旧的电影放映车似乎没有方向的前进着。单身父亲和女儿的对话不多,可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叛逆,她看到自己的生长 也发现了身体的成熟,也发觉父亲对野女人的性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电影、电影院),大家静静的看着电影里的故事,好像有一世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着。
沿着老塔的脚步走来,往凯鲁亚克的方向走去。
BJIFF 女儿很美,对俄罗斯又多了点了解
#BJIFF 2024#❌就算让我边看边睡我都不愿意……
0421北影
慢节奏
#24北影节 缓缓的,一切都恰到好处。父女关系对我来说好像就是这样的。大家一起坐下来看电影那一刻,竟然有点感动
BJIFF 240425 党史馆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痛苦的观影过程,确是我一直迷恋的母题。
影片像是一个摄影集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全程沉浸在俄罗斯悲凉又有点疯狂的长镜头里。
视听语言很棒,但总觉得没能和故事形成特别有机的互动(虽然故事本来就比较弱)
3.5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