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部电影有点让人心情复杂,所以先说演技。
王大陆偶尔尴尬,整体及格。
彭昱畅恰当、自然、出色的完成了这个角色的每个细节处理,因为剧本可发挥的空间不多,确实如某个记者所说,演技很克制。
而分寸感,恰恰是一个演员演技的体现。
但因为剧本问题,确实也没法特别出彩。
最后说魏大勋。
整体上,魏大勋的表现可以称得上惊艳四座,甚至可以说是他目前最好的角色。
上次被他的演技惊艳到,还是北京女子图鉴里那场特别流畅自然的哭戏。
这是第二次。
有人说这部电影好笑,魏大勋之所以演得好,是因为本色出演、是因为他是综艺咖。
扯淡。
因为擅长综艺所以会演喜剧电影——这种缺乏基本常识的弱智言论懒得反驳。
每次演什么角色都说本色出演,人家多重人格吗?
说回来。
喜剧大概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抖包袱式,包袱本身特别出色,演员只要抖的不尴尬,就可以达到很好的笑果。
另一种是没有太多牛逼的包袱,需要靠演员本身的诠释,以及自带的喜剧风格加持,本片属于后者。
但这需要演员对喜剧极强的把控能力和角色诠释能力。
除了自带笑果的红眼妆和塑料袋衣服,张正阳的其他戏份要想让观众笑,是很难的。
因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没有太多充满喜剧张力的故事经历,也就难有可以让观众肯定能笑的包袱。
但这个电影观众却能从头笑到尾,是因为魏大勋将笑点融入进了肢体动作、表情和台词中,且浑然天成、毫不违和、又能自带风格。
这些靠的是他深入骨髓的喜剧天赋。
所以电影里,他用乖乖的口音叫个阿姨你想笑,吃个泡面火腿你想笑,叫个爸你回来了也想笑,“我们家容不下我了”你觉得又可怜又好笑;最后他顶着一个红眼妆、一副二逼表情,一句话不说,你还是直接笑喷了。
在没有牛逼包袱的情况下,通过表情和台词让观众不尴尬、不出戏地哈哈大笑,实在需要功力。
回忆起看前任3时那些尴尬的包袱和段子,也就不得不真心夸赞一下魏大勋的表现。
这是演技,真不是综艺和本色出演。
当然,也有不足。
跟极为突出的喜剧功底相比,张正阳在感情线表达上,稍微有些许欠缺。
哭戏没有了女子图鉴的流畅自然,痕迹略明显;跟王大陆的一些对视总让我觉得略显刻意;即使是让很多人都特别喜欢的剪鞋子桥段,我也觉得可以更好。
但瑕不掩瑜,90分。
张正阳这个角色其实并不好演,不是单纯装傻充楞就可以让观众笑出来的,处理不好就会特别尴尬,观众不仅不会笑,还可能会觉得你是个硬要搞笑的傻b。
再说电影本身。
这是一部优缺点都太过明显的电影。
极与极的冰火两重天。
如果单从喜剧这一个侧切面来看,这是一部可以给到90分的电影,因为它实在太太太太太好笑了。
笑到前仰后合,笑到直拍大腿,眼泪都笑了出来。
准备的纸巾,后来都用来擦笑出来的眼泪了。
这几年已经很少遇到能笑点如此密集,且笑到这种程度的喜剧电影了。
但如果从更立体的角度综合来看,这却是一部喜剧元素满分、而其他几乎不太及格的电影。
由于审查和后期剪辑的原因,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逻辑或衔接上的严重缺陷,也因此降低了电影质量。
我们看到了导演在审核下的拼尽全力,但缺憾也是现实且残酷的。
更重要的是,除了搞笑,这部电影的其他一切都太浮于表面。
对于兄弟情的表现,对生命和死亡话题的探索,在密集笑点的消解下,很难再给观众心里留下太多触动。
前期渗入不够,仅靠最后一段的刻意煽情、强行素人和强制抒发“好好告别”情怀,也只能让电影想传达的理念魂不附体。
一部喜剧电影脱离了对现实话题的深度探讨,也就没有了强大的精神内核做支撑,最终,也就只能沦为一个纯逗乐子、笑完就过了的电影。
导演的懒惰和不思考,让翻拍沦为了水土不服的东施效颦。
而从破处变为谈恋爱的那一刻开始,创作者面向观众的传达之门就已经被关闭。
(日记里提到的电影:小小的愿望)
前几天去看了这部电影,现场气氛很好,看上半部分的时候,坐我前面的一个妹子从头笑到尾,哈哈哈哈哈哈没断过。
回来翻了下评论才知道评分低的原因:翻拍、重剪、偷换男一、剧组票房搞鬼……真是一笔算不清的账了。
个人觉得,翻拍本身不是一种原罪,这就跟翻唱一样,觉得一个作品好,想翻拍一部来致敬,或者觉得它还可以更好,所以想做一个国内版。
如果一开始就明明白白地讲清楚了是翻拍,也是通过正当途径购买了版权,有什么可指摘的呢?
而且从舆论角度,翻拍还背负了更多压力呢。
如果真的很讨厌翻拍,那么合乎逻辑的做法就是根本不要去看,而不是看完之后又以”翻拍“为由来打低分吧。
片方的不当操作该批,但跟电影本身是两码事。
既然点开的是“我要写评论”输入框,而不是“你对这个剧组有什么看法?
”的输入框,那我还是只讲电影本身的感受吧。
我认为很值得一看。
单讲电影,7分绝对是有的。
因为大家都说原版的如何如何,我还真的把原版找出来看了一遍。
个人觉得除去为了过审的重剪,这部片子也有很多方面比原版好。
演员选角很合适,三个大男生比韩国的几位养眼多了。
论演技,感觉魏大勋最好,演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二逼,王大陆和彭昱畅差不多吧,王大陆及格,彭昱畅一直躺着,也没有什么表现演技的机会啊。
跑马拉松那一幕,塑料袋在高远脸上糊了好久,让他差点窒息,比原版更加搞笑。
新闻里,女主持一本正经讲出“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也比原版效果好很多,真是炸裂式爆笑。
跟交警击掌那一幕也非常好笑,最后还把交警也感动了,跟他们一起去海边,成功自制了一个笑点。
王大陆揭露装病乞讨父子的桥段,差点看哭,太懂这种感觉了,个人觉得这个设计比起原版的冰桶挑战更加自然,更接地气。
连沙滩上青春的奔跑,方式也增加了好几种,比如在地上拖到起火。
夜店的小姐换成了发廊小姐姐(曾梦雪场景和扮相都很美),高尔夫球杆变成金箍棒,泡面和漫画…感觉这些细节都比原版要好,也更搞笑。
灌篮高手的配乐更是一记情怀绝杀。
综合起来,本片把原版的许多笑点都进行了挖掘和本土化。
但是,最重要的、也是给本片赋予灵魂的那一句,消失了。
如果能够喊出原来的台词“我要破处!
”该多震撼啊!
太太太可惜了,题材这么棒,下半部纯粹是被审查和重剪搞坏了,有点支离破碎。
最后放出了貌似故事原型的照片,不知道是不是真有这么一个圆梦故事?
主人公的愿望是什么?
之所以对这部电影感到如此遗憾,是因为我所在的“梦守护公益基金会“,正是国内首家帮助18岁以下重症少年儿童圆梦的公益机构。
我本来满心期待着这部电影,希望它能像《我不是药神》一样,让”为重症青少年圆梦“这个题材被更多人所知,可惜现在因为种种原因,加上剧组的不当操作,更加引发了恶评,票房并不好。
后面的一些愿望剧情,跟我们的经历非常相似。
比如妈妈给男篮写信,请巴特尔来医院探望了孩子。
我们也为一些孩子联系过不少明星,其中有些如愿以偿,有一些却用尽各种办法也没能争取到。
两个月前,有几位NBA著名球星来到中国,其中有见面会环节,我们知道以后,甚至想到一个笨办法,去轮流问愿望库的孩子们,有没有想见XX的…结果自然没有,哪有那么巧呢?
电影中的高远,为了照顾亲人和朋友的感受,告诉了他们一个善意的”假“愿望,这很伟大,很让人感动,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被医生宣告不治的绝症青少年,他们唯一所有的就是害怕。
上一期给志愿者做培训,其中有一位儿科医生,也是我们迎来的第一位医护志愿者,交流起来我才知道,我们曾帮助实现过汽车设计师梦想的14岁男孩小濠,在失去意识之前,最后一个照顾过他的人正是这位医生。
医生说,在她半夜去查房的时候,已经皮肤黄黑、骨瘦如柴、视力模糊的小濠,一把抓住了她的手腕,不停地说“姐姐,你救救我,救救我…”我们都哭了。
小濠在实现心愿的第二天下午陷入昏迷,然后被父母带回了老家的外婆家,第三天上午去世了。
与偶像艾格先生交换礼物的小濠对不起,我们没有办法让你活下来,只能尽力帮你完成心愿,算是对这短短人生一点微不足道的补偿。
而其他有治愈希望的孩子,我们希望能通过圆梦的方式——而不仅仅是普通单向的探视和捐款——让他们暂时忘掉病痛,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好好活着“的生命渴望,我们希望圆梦行动能够是双向的、流动的,让孩子们自然而然接收到大家关怀的同时,充分地表达出自我。
帮助跟高远同样症状的SMA小朋友见到他的偶像奥特曼Anyway,还是不希望大家因为评分低而错过这部片子,上半部就值回票价了。
还是就事论事吧,为了让片子上映,“破处”变成了“谈恋爱”,“打飞机”变成了“点穴”,亏剧组想得出来,这点真是难为了他们啊。
至于性教育缺失,对性文化的压抑,尚未开展的电影分级制……国电对性相关文艺作品的各种压制是个太大的命题,没法指望这部电影能给他们“破处”,如果把对这些的不满,也都转移到这部电影头上,显然是电影不能承受之重啊。
虽然这部电影在形式上是一个相较而言比较轻松的喜剧片,但是这个喜剧的最后却是以悲剧来收尾的,达到了更加震撼人心的效果,与此同时也突出了青春本身就应该是疼痛的这一主要的主旨,与此同时,这个电影的死亡和疼痛的青春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对立面,所带来的情愫足以让屏幕前中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深深的为之感到动容。
其实友情就是这样令人捉摸不透,很多时候他可能会让人不惜一切去付出很大的代价来帮助自己的朋友,但又有一瞬间会因为一己私欲而被冲昏了头脑。
01看《小小的愿望》之前,特意先看了韩国原版的《伟大的愿望》。
原版是一部性喜剧,概念还挺有趣的,讲了一个将死的少年想要“破处”,两个伙伴帮助他达成愿望。
有感动,有荒诞,有成长,也有少年情谊。
而且它抓住了“喜剧内核是悲剧”这一特质,把一个人走向死亡的过程,置换为了一段“向死而生”的性爱,并在“高潮”中落幕。
这个创意本身是结实的。
但同时我也觉得,原版拍得并不够好,无论是节奏、剧情的设置,还是结局处理,都不够精细。
看完我就想,这是多好的“翻拍”机会啊。
一个好的创意没有被执行好,我拿来把它重新拍,拍出一个更完美的结果。
这样的翻拍,不才有意思吗?
但很显然,我们的绝大部分翻拍还只是单纯的“市场思维”,不是“创作思维”。
更直白讲,是赤裸裸的“拿来主义”,是他人的成功我可以复制。
你可以这么做,这是你的自由,也是商业的自由。
但我觉得,这不是一种好的创作态度。
从结果说,你把一部90分的原作,一比一复刻下来,又能怎样?
更何况,原作也只有60分而已。
抄,都没找对人。
02《小小的愿望》基本上是照着《伟大的愿望》拍下来的。
从人设到剧情,甚至连很多构图分镜,都完全一样。
至于那些不一样的部分,也多是“被动的改编”,比如一些必须要本土化的东西,还有就是为了过审要做的改动。
提到“审查”,创作者也确实值得同情。
比如对本片最伤筋动骨的发动,就是把“愿望”的内容给改了。
从原版到国产版的预告片,都很清楚,主人公的愿望是想“破处”,是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后再死去,但在最终的影片中,迫于审查,却改为了主人公想要“谈一场恋爱”。
这样的被迫改动,还不止是直接抽掉了一部性喜剧的“性”字,更具破坏性的地方在于,它使得整个剧作的“关键行为”成了个说不清的事。
“破处”是个具体行为,不管当事人心里怎么想,只要行为发生了,事儿就成了,愿望也就达成了。
这是很清晰的,可预想,也可评判。
以这个具体行为作为愿望,整个故事的推进才是扎实的。
可“恋爱”是什么呢?
不清不楚。
它无法提供一个可预知的行为,也无法勾勒一个可幻想的情景。
以至于当这个愿望被说出来的时候,观众根本不清楚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牵手?
是亲吻?
还是冲到病房说一句:“我愿意做你的女朋友”?
完全不知道。
作为影片最大的“麦格芬”,如果这个愿望本身虚了,不够实在,不够有力度,那么整个故事也就泻了。
我觉得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
当然,这无疑是审查造成的。
但在发动过程中,是否有更好的改法?
比如改成初吻?
至少是一个清晰的动作。
但这样改,势必就要部分放弃“大保健”、“点穴”的梗,这显然也不是主创们希望的。
对他们来说,至少“恋爱”是个模糊的词,还可以塞下一些暧昧的性元素,打几个擦边球,但由此带来的问题,他们或许来不及深想。
03影片另外一点较大的改动,是结尾。
据导演自己说,这不是一处被迫改动,而是一种创新。
具体说就是,在原版《伟大的愿望》中,主人公最终完成了“破处”的愿望,没有遗憾地死去;而在《小小的愿望》中,结局是一个反转,主人公高远对小姐姐说,这个愿望是他编出来的,他只是想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不要太难过,至少还有件事情可以忙碌。
这也使得两部影片有了截然不同的落点。
《伟大的愿望》比较单纯地诉诸于少年成长和同伴情谊,而《小小的愿望》在此之上,将主题又一次升华。
它实际提出的问题是:与一场“死亡”相关的的所有人,该如何面对死亡前的最后一段时光。
那个愿望,将所有人联系在一起。
它使得将死之人和他身边的亲人、朋友不至于深陷痛苦,而焕发出了生机。
它也使得一个被保护者和被成全者,最终成了保护者和成全者。
这是死者最后的善意,也是生者得以继续活下去的心理基础。
坦白讲,比起原作,我还觉得这个改动是挺有意思的。
我不能说它多有深度,但至少在原作的基础上,它挖掘出了一个更高的涵义,这是好的“翻拍”应该努力争取的事。
但是另一方面,它的问题也很大。
最关键的就是,影片并没有为这一层最后的反转,做任何一点有效和必要的铺垫。
它的前面完全照着原作拍,只是最后靠一次闪回和几句对白,就把反转完成了。
这简直太生硬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翻拍不应该是照着拍,而是要弥补原作的遗憾,进而挖掘原作并未涉及的那个更深的意义。
《小小的愿望》在这一点上摸到了一点边儿,但很可惜,它并没有抓住这点意义来重新组织它的剧本。
以至于这点创新,也成了生硬的组接,失去了它本来的力度。
04最后聊几句题外话。
《小小的愿望》也真是命途坎坷,接连经历了改名、撤档、撕番等风波,上映后,票房和口碑也不尽理想。
说到撕番这件事,我看到很多评论都在说:番位有那么重要吗?
争来争去很丢人。
对此我的态度是:番位没有那么重要,但合约很重要。
如果番位这件事是合约里写得很清楚的,就应该履约;如果没履约,当事人有权利也理应站出来撕。
我们应该鼓励这种行为,无论受害者是普通人还是艺人,我们都该支持他,因为这背后隐含的是所有人的权利是否能得到有效保护。
围绕《小小的愿望》,我想说的就是这么多。
希望早日看到成功的翻拍片。
“翻拍”不是用来规避“抄袭”的挡箭牌,也不是智力懒惰的合理借口。
它同样也理应是一种独立创作,是可以与原创相提并论的创作。
关键在于我们对待“翻拍”的态度。
真的是一部难得的喜剧电影。
导演也真是厉害,明明是如此悲伤的故事,却能让全场观众笑泪N次,这不就是导演情感的最高境界吗[强]?
现在真的不敢去看哭成泪人的作品了,真的怕会哭到头痛,小Q真心不敢看呦[撇嘴]。
王大陆虽然个性张扬,但是,作品真心都很好看呢。
最后一句,幂幂确实有点可惜了(2019年9月26日观后感)现在才知道原来是田羽生作品,导演确实厉害,前任三好看,前任四还没看,人在囧途居然也是他创作的剧本,有才华的人,不会是一时的呀。
关于幂幂,唉,其实幂幂是人间清醒。
2023年10月5日。
电影主线简单完成度很高,笑点密集,虽然有些地方的反转透露着尴尬。
三位男演员除了彭昱畅拍戏时24岁左右,其他两位30岁扮演高中生看得出来很卖力,但可能演技上限不太高。
1、大勋花应该是承担着最高频的笑点了,一面爱惜着自己的耐克乔丹泡面,一面又为兄弟两肋插刀,可爱又无辜。
可能综艺咖演电影总是有点不适应,给人的感觉类似于在看《明星大侦探》。
2、王大陆在预告里的那句“你能站着为什么要躺着”,真的是给人很大的惊喜与感动。
电影正片里王嘶吼乞丐的那段重头戏,终于给了观众一个感情的发泄口,照理是很燃的。
但是王大陆在将这句话重复了五遍以上之后,每一句的语气、表情、肢体动作都是很单一的,只是愤怒,缺乏感情的递进与转折,比如为自己兄弟处境的那种绝望不甘、想到十几岁的自己即将与好兄弟生死相隔的无措不舍,这么好的桥段真是可惜了。
王大陆似乎还是停留在“徐太宇”时期,演员的每个角色可以将自己的特质作为底色,但如果演的每个角色都是自己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3、一直躺在病床上的高远虽然只有头部动作和眼神,但起码令这部类似于商业小品的“闹剧”有了电影的质感与光晕,也承担着电影最悲情的泪点。
在乘着摩托车去大海那段,彭昱畅在摩托车上有两次眨眼,节奏缓慢目光温柔,还带着重症病人对世界的留恋;被发现违章之后,王用被单捆着彭昱畅在背上,彭昱畅的头搭着王大陆的肩膀,咧着嘴露出虚弱又明媚的少年人的笑,这个笑容在这种场景下有了多层次的意味,笑完之后却更令人心酸与心疼;最后一场用嘴叼着笔艰难写字的名场面,真的是让这个电影立住了,真正对彭自己愿望、兄弟们的愿望有了交代(简直哭死);彭在这部戏里有几场哭戏,不论是面部肌肉、嘴唇的抖动配合还是眼泪滑落的弧度与节奏,都堪称灵魂;后面还有多次演技高光时刻,为了不剧透就不一一列举了。
多说一嘴,本身这个电影题材我是不适应的,商业片迎合受众无可厚非,但太多把女性物化成符号的镜头,甚至本身带着点猥琐。
主角演戏的分寸很难把握,略多一分就显得油腻,但恰恰是彭彭这个干净的少年将这部电影变得纯洁起来,让一切十几岁少年为兄弟做的种种努力加了一层美好的滤镜。
“是你的戏,你寸步不让”,演员彭昱畅在演戏的时候真的是发着光的。
另外,戏外的彭昱畅啊,也希望你的光芒别被短暂的阴霾掩盖而暗淡下来。
其实要是没有前面档期的这一档子事,我觉得评分应该还会不错。
愿望可以是伟大的,但也可以是小小的,这都没问题。
有问题的是面对这个愿望各人心中的盘算,或者换句话说,大家其实也都太谨慎了。
试想,在目前没有分级制度的中国电影市场,三位有流量,至少是受关注的男演员,共同出演了一部性喜剧。
面对这个问题是欢乐的,戏谑的,虽然重点是友情,但是影响力是在的,是现成的。
这种程度的玩笑对于成年人似是清风拂面,大概还有点可爱,但是对于某些半大不大的同学(实在也是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说,可能话题本身就变得有趣了。
虽然我也知道现在的孩子如何如何早熟,可既然已经早熟了就不用催熟了吧。
但是不聊这个故事又进行不下去,被迫还是擦边球吧。
有些东西对于中国人其实还是羞于启齿的,不然高远为什么不直接说,不然他爸怎么会宁可打昏老婆也不愿意直说。
唉,各人心里都有一本小账,为的就是别出纰漏。
上意难揣摩,下属宁做过。
所以不是伟大就是小小,难道就不能叫最后的愿望吗?
俗是俗了点,不过我觉得到是贴切。
至于庶民不配伟大,那真是我呸。
电影《小小的愿望》上映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影片最初在4月22日定档8月9日,随后又在5月31日提档到7月18日。
6月25日,又因为所谓的“市场原因”(具体是什么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不得不更改影片名。
(此前为《伟大的愿望》)
7月5日,继《少年的你》《八佰》之后,《小小的愿望》也被迫撤档。
8月29日,官方宣布定档在中秋档9月12日。
临近上映,影片又因为番位之争上了热搜,彭昱畅、王大陆两位主演各自发表声明,随后演员彭昱畅宣布与片方解除合约。
9月12日,影片正式在全国公映,豆瓣开画5.9分(目前已降到5.2分)。
接下来重点来了,12日晚上片方真的是一顿骚操作,玩各种花样,行为令人作呕。
9月12日首映日变为点映场,改为9月13日才正式上映。
猫眼、淘票票上映日期从12日改为13日,只有豆瓣仍然显示为9月12日。
上映一天后晚上突然变成点映,请问你见过8.4万场次的大点映吗?
12日的单日票房3000万全部计入零点场,这是要载入中国电影史册啊,这愿望一点都不小。
12日晚,在两大购票平台猫眼、淘票票开启锁分模式,不能评分。
12日晚,有网友见到这一系列不要脸的骚操作之后,于是到官方微博底下留言评论。
官方选择无视,据说还删除了大量评论。
13日早上10点之前的场次,大量进行锁场、满座。
不要跟我说什么这场次票卖光了,大清早的电影院有这么多人?
这不就是相当于“幽灵场”吗?
用票房造假手段制造场场火爆、上座率高的假象,从而刺激其他观众的观影欲望。
影片《小小的愿望》在公映一天后,口碑扑了。
为了保住第二天的排片,公然作假抢排片,想靠数据吸引更多人去影院观看。
我可去你妈的垃圾影片!
因为一些众所周知跟不为人知的原因,原定于暑期档要上映的《伟大的愿望》改名《小小的愿望》改档中秋节上映。
我个人挺期待这部电影的,因为之前见过韩国原版,觉得故事创意不错,但节奏跟细节可以更优化,所以我想如果国内翻拍可以解决原版存在的问题,那应该会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但,看完《小小的愿望》,我有些失望,个人对这部电影的感受是:《小小的愿望》:对韩版的汉化,延续了搞笑,放大了尴尬!
先插入时长3分58秒的“蛋蛋秀”《小小的愿望》:对韩版的汉化,延续了搞笑,放大了尴尬!
_腾讯视频下面关于《小小的愿望》十句话影评,请查收:1.中国电影翻拍韩国电影是常态,起初的时候我还吐槽,后来也没那么较劲了,如果翻拍过程中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土化做得足够出色,那翻拍就翻拍吧。
可惜,《小小的愿望》翻拍并不算成功,本土化没看到,台词、笑点几乎照搬韩版,有几处甚至连分镜头都一模一样…所以,只是换了三个演员,改了三个角色的名字照着原版再拍一遍。。。
这样真的有必要吗?
2.为什么说延续了搞笑?
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就充满戏剧性,三个好兄弟,高远身患绝症即将离世,而他最后的愿望是po处(国内改成了谈恋爱),于是好兄弟徐浩跟张正阳就绞尽脑汁开始为兄弟谋福利…因为其他俩人都自带“傻”的属性,所以圆梦过程必然状况百出。
比如父亲会错意带儿子长跑,比如兄弟脑袋一热带他去海边,这些都有爆笑桥段,但基本都是照搬原版。
3.为什么说放大了尴尬?
你们都知道,韩国电影时常有些夸张的桥段,但是配合韩国演员夸张的表演方式以及放在他们特定的语境里,你会觉得,很傻也挺好笑。
但是一旦毫无改动的照搬到中国,你一定觉得很突兀,甚至夸张到让你觉得尴尬的地步。
比如电影后半段,王大陆跟魏大勋找了发廊女孩去病房看彭昱畅,这时候他妈妈突然出现…为了不让妈妈破坏儿子好事,爸爸突然被从楼道一侧飞起来对着他老婆就是一记重拳,直接打晕…这个桥段也是照搬韩版,但我看韩版的时候就觉得虽夸张却可爱,可是《小小的愿望》里,这一段就很突兀很尴尬。
4.韩国版打动人的地方,是其巧妙的通过荒诞跟温情的反差产生笑中带泪的效果,可惜《小小的愿望》为了能顺利上映,进行了很多修改,而要命的是,这些修改恰恰把电影本该有的笑点跟冲突减弱了。
当最后的愿望从po处变成了谈恋爱…你们想想,一个青年男人,想谈恋爱多正常啊,况且还得了绝症马上要死…电影少了一个荒诞的噱头,而故事还在沿着无厘头的路子再走,最后反差没了,只剩下不伦不类。
5.电影里一直号称三个好兄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死党,那么三个人三种口音,我只能理解他们是各自请了不同地方的方言家教。
当然,一开始电影解释了魏大勋是初中时候从东北转学过来的,还算合理的解决了一个东北口音,那么王大陆的台湾腔呢?
故事没交代,王大陆的台词还最多…我也不想出戏,可是他一张嘴就阻止我入戏。
6.照搬韩版搬到让我觉得尴尬的另外一点是冯嘉怡饰演的老师。
韩国版里哥们三个都是高中在读生,所以他们出入夜总会碰到老师惨遭毒打也是情理之中…可惜,中国版里三个人的设定是高中毕业生,毕竟高中生不该有谈恋爱的念头嘛…而冯嘉怡饰演的老师也早就下海不当老师了…这个时候当老师…前老师碰到前学生去烫头发,去夜总会的时候,还要臭骂甚至毒打…这个老师是有多闲?
如果照搬实在不合适的话可以去掉这个角色嘛,这是何必呢?
7.有种电影叫性喜剧,当这种电影没了性,那么剩下的喜剧也就变得不伦不类,因为很多笑点都建立在“性”上。
就好比尖椒炒肉,没了尖椒,干吃肉,腻不腻?
而《小小的愿望》就是一盘没有尖椒的炒肉。
8. 电影里三个演员的演技,彭昱畅从头趟到尾,而且能看出来被剪了不少戏份,但他凭借神态跟面部表情很好诠释了角色的情绪变化,发挥很稳定;魏大勋算是本片搞笑担当,他对于笑点节奏的把握的确很出彩,我挺喜欢;王大陆略显尴尬,戏份最多,表现最差…他真是从《少女时代》之后,几乎再也没有值得一提的代表作…替他捏把汗。
9. 电影最后出字幕,高远(1983-2002),让很多人以为这部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其实不是。。
这只是创作者在告诉观众,这孩子死的时候19岁了,成人可以谈恋爱的哦。
但随即而来又放了很多真人去世的照片,一群好友合影,把去世的那个人慢慢变成黑白色…这个真的没必要,这些去世的素人跟电影完全没有关系,导演也不认识他们。。
又何必拿着他们的照片强行煽情呢?
10.最后我想说一下电影剧情之外的事情,彭昱畅跟片方解约。。。
这事我支持彭昱畅。
我觉得这不能简单的理解成演员为了争番位而撕扯,这是白纸黑字写在合同里的演员正当权益,你签了合同不履约,我当然有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是这样做给很多人造成一种错觉:戏外撕番位,片中兄弟情…讽刺不讽刺?
以上就是个人对《小小的愿望》观影感受,整体挺失望,如果你看过韩版可能会更失望,中秋放假,能出去就多出去走走看看玩玩吧,这期视频木有彩蛋,祝大家早日富可敌国,拜拜!
两颗星给彭昱畅,一颗星给魏大勋。
抛开电影上映前发生的风波,回归到电影本身,这依然不是一部好电影,导演,编剧得背锅。
即使是有面对审查的因素在内,然而整部电影被剪的支离破碎,本应该深入的东西没有深入,无关紧要的东西却贯穿片子,为捧某男一号,刻意添加戏份,使得剪辑混乱,剧情跳跃,使得观众出戏。
整部片子很好笑没错,可是笑点较多都是流于表面,低俗,无聊,为笑而笑,并没有对剧情推进有较多的帮助,导演功力可见一斑。
彭昱畅的演技是整部电影的高光,亮点,由于角色设定,他无法使用太多肢体动作去表达人物情绪,仅靠面部表情来施展演技,这是很难做得到的事,可是他不仅做到了,而且完成的非常棒。
无论是独白的台词功力,还是眼神的表达,都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整部片子我能入戏的时刻,除了高远的戏份,另外就是高远妈妈的戏份了。
至于所谓男一号的表现,先不说演技了,说台词,台词功力太差,差到极致,对乞丐的咆哮,独自回家路上的独白,这些能表现的机会统统被他用来展现台普,演技部分就是没有演技,他就是严重拖后腿的那位。
魏大勋的表现中规中矩,且个人认为笑点较多集中在他身上,挺好,虽然某部分会略显演技不足,但也不显尴尬,符合角色设定。
总而言之,对彭昱畅的未来永远抱有期待,无论他接什么戏,我都对其表现充满了信心,影帝到手只是时间问题。
另外,只想对片方说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金子时时刻刻都在发光,你们再怎么使手段,也无法掩盖金子的光芒。
6.5我太难了,给四星拉一下豆瓣的评分吧,好多一星评论完全就对着风波,甚至还有说绝对不会贡献票房的,我寻思着那你还评价个屁。豆瓣在这一点上属实无力回到电影本身,大致理解了为什么会被广电卡,大约就是有些色情擦边球露骨内容以及部分不正确价值观的展现?但是被迫改成“谈恋爱”是真的诡异,于是变成了一点纯情又掺一点色情的感觉我感觉导演想拍出和青春片不一样的感觉,也的确成功了部分,甚至可以说跳出了青春片的套路,但剧情实在潦草又部分过度浮夸。演员方面彭昱畅这次发挥不错,但是戏路太固定,上一部也是演一个将死之人和小伙伴如何面对死亡;王大陆魏大勋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也有极度失真的时候,极个别片段尬翻天;女主一直在线影片部分情节简直就是对我的少女时代里的详写;以及成为了球鞋展,不过这部分很真实,是加分项
除了被阉割之外,我对几个演员还是认可的!6.5
我觉得很好看啊 为什么评分这么低 他们三人在一起就能很奇妙的化学反应。如果只是单纯的想要走进电影院放松那它肯定是做到了 甚至我和朋友也在电影结束后讨论了各自对死亡的看法。
没有幕后那么多瓜的话 电影本身还是可以的 作为青春片该有的都有了 只是打老婆这种剧情“需要” 实在没有必要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也要学会乐观和积极,因为在青葱的岁月里,我们曾经充满感恩,且那样美好。
跟《快把我哥带走》有着相同的缺点。后半段的煽情前期没铺垫好导致煽情的部分异常尴尬。改得太社会主义,太正能量。真的,正能量台词从演员口中说出来,尬得不想听。个人的欲望也变成了兄弟情,我是真的服了。虽然不改可能不能过审。电影设定也太过违背现实,街上没有一个路人,学校没有一个学生,出现的人物都是为几个主角服务或者剧情服务,韩版《伟大的愿望》就没有这个问题。很多地方还是挺搞笑的,但是都是copy的韩版。彭昱畅最后让粉丝在平台打高分支持,所以打了两星,其实想打一星。
歌,好听
什么鬼屎一样的电影,王大陆浮夸,陆大勋浮夸的像个傻子,彭彭也就哭戏那个地方值得🌟
很沉重的题材但有点好笑,本法官判定,凭戏份得是王大陆一番。
和原版差太远
真人性泯灭,破处都不让破了,做人还有啥意思啊!小彭绝对最后是还没病入膏肓前自杀的!
看不过湾湾资源咖,为啥一星男懂得。
《伟大的愿望》变成《小小的愿望》,青春性喜剧变成青春喜剧……抛开删减的问题,从王大陆介绍「徐浩三人组」开始就可以大概看出本片水准和《前任》系列差不多,后面果然拍得我让我不满意……看到三人在海边玩的段落时,彭昱畅不能动的肢体+木讷的表情,让联想到《瑞士军刀男》的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不把演员当人?救护车你麻痹呀!就知道炒作别人,还两面三刀签合同!彭昱畅都三番四次道歉了,你看看导演和片方站出来了吗?这种垃圾电影还不如《逐梦演艺圈》真诚,为什么还有人打两星或三星以上?
这样的电影 还真不如等个蓝光回家自己慢慢看 广电让你重新上映应该就是导演这里改一点那边剪一刀的妥协。
看到爸爸带他跑步还有去海边的时候笑出了鹅叫,三个主演选的特别好,地主家的傻儿子凑齐了
小帅的彭彭😄😆结尾还以为要整成特殊人群的友谊群照,仔细一看原来不是啊,那还不如那个真的新闻:小学到大学都有同学接力帮助轮椅男孩,特感人
这片能上映已经不容易了
令人羡慕的友情~为友情干杯🍺
欢乐有多少悲伤就有多少 虽然是泡沫剧 但是最后看着那些合影和灰掉的人 我竟然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