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行导演曾在博客里写过这么一句话:“上苍呀,为什么你给了我足够的天赋,却不给我常人的运气呢?
”看完了他的这部《守望者:罪恶迷途》之后,我觉得他所言不虚。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惊喜就好比一个食客只付了饮料的钱,却换来一顿大餐的待遇。
这不得不叫人大呼爽快。
影片给人的第一个惊喜恐怕要算是导演对题材的处理效果了。
众所周知,在国内要拍这么一部主打犯罪牌的电影是比较困难的。
首先是题材的敏感性,其次是对血腥场景的处理难度。
从成片来看,虽然影片的主角设定是一个重刑犯,但剧中几个配角抢走了不少的戏份,稀释了整体氛围的沉重感。
而陈思成和郝蕾的表演则要堪称是惊艳了。
一个是离了婚的男人,一个是出轨的少妇,单就是角色的设定就已经满是悬念,而二人不温不火的表演则点活了角色,让原本压抑的剧情走向渐渐有了些许人情味,细细品位倒也满是人世心酸。
再者,影片几处对血腥场景的处理也表现出了导演游刃于当下电影审查体制的一份机警。
每每当任达华举起榔头的时候,我都以为下一个镜头会是血花四溅,怎知晓,压根儿就没见到一丝血水。
这不禁让人对导演的恰到圆滑而拍手叫好。
如若不这样做,恐怕在广电总局那儿又要遭到剪刀待遇了。
该片号称是国内首部犯罪剧情片,虽然有炒作之嫌,不过在当下混乱的电影市场中,这招牌似乎也还不至于吹嘘的太过分。
影片的第二个惊喜,应该要算一众演员的表演了。
任达华的阴冷自不必多说,于他而言,这等角色自是轻车熟路,手到拈来。
而要说表演上最大的惊喜,恐怕要算是陈思成了。
经过娄烨在《春风沉醉的夜晚》中的一番调教,陈思成有如脱胎换骨,在本片中将一个离异男子的复杂心理表演的淋漓尽致,让观者惊喜连连。
当他刚来到潘家镇的东风旅馆,那一身的颓废之气便如同透过银幕一般直向观众袭来,让人下意识地判断出这是一个有过伤的男人。
果不其然,烟不离手的他,看来似乎满是心事。
而对待陌生的房客,言语之间又流露出中年人的老练。
他先是敏锐地判断出任达华是刚刚待满二十年牢狱的重刑犯,尔后又嗅出任此番实属为旧情而来。
接着又再三卖弄表演,努力想让任看到现世的男女情事早已今非昔比。
其目的本是想让任看淡这逝去的感情,谁曾想,一句玩笑话竟激起任的暴烈之气,复仇恶果就此种下。
而张静初所饰演的风情万种的俏丽寡妇,端庄之中又不时流出几分风骚,热情的笑意之中似乎暗藏引诱,又似乎在向陌生男子诉说着自身的寂寞难耐。
也算为影片增添了几分世情味道。
而导演将角色的戏份控制在几分钟的舞蹈之中,则像是一个技艺娴熟的庖丁,适量地添加佐料而又不会夺走主料的味,尝起来自是咸辣适宜,恰到好处。
巍子所饰演的前科犯人,脸色凶狠,和任达华的一番谈话下来,咄咄逼人的气势直压得人透不过气来,仿佛下一秒他叫要拿着短刃叫对头血溅三尺。
而出轨女人的角色则再一次落到郝蕾头上,幸好郝蕾演技精湛,伪装地滴水不漏,直到最后一个镜头,观众才发现含着泪水的“出轨女人”其实是一个唱苦肉计的慈母,角色形象的逆转让观者的情感走向经过了一个不小的起伏,于是这少的可怜的戏份便也被郝蕾的回春妙手演绎的入木三分,让人如品香茗,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电影的第三个惊喜是导演大胆地选用了非线性叙事,这不仅是导演对自身技法的自信,更是导演对时下观众理解力的自信。
经过《盗梦空间》和《将爱情进行到底》等影片的培养,国内观众对非线性叙事早已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
本片的三段情节采取时间上的倒叙,每一段又是空间上的顺叙,悬念把握恰当而又不至于晦涩,这种叙事带来的观影体验,就如同从尾部吃一条鱼,先是尾巴的嫩肉,略微清淡;而接下来的肚膛则渐入佳境,滋味鲜美;最后的鱼头又霸道无比,重口味将观众的感官调到高潮,在辣出一头汗的时候舌尖还要为这滋味大呼痛快。
叙事的独到不仅体现在情节的编排上,导演用心良苦从演员的安排上也将这份叙事功力尽显无遗。
第一段故事主要让四小将撑场,气场显然不足,于是任达华的提前出场则一下子将阴冷的氛围强行带至,气场十足。
中间的第二段则是承上启下的重头戏,大胆启用陈思成可谓是一手妙棋。
而影片最后的第三段则是全片的中枢,有如金庸笔下的七星阵之天枢位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选用巍子和郝蕾这两个戏骨搭档,短短几分钟便将言语难尽的纠葛表达的恰如其分,颇有几分大写意之玄妙。
全局看下来,不禁让人怀疑导演是个技艺精湛的棋手。
一盘棋子走下来,牺牲了小卒,却保全了车马炮,取舍得当,拿捏精准,高!
题材的处理、演员的运用、叙事的设置,都各尽妙处,但要论到全片最让我感慨的,皆非以上三者。
最让我唏嘘感慨的,实在是影片中任达华的几次误会。
明明是说者无心的几句言语,却如石子般在任的心中激起千层波澜。
有时候命运恐怕就是这样,明明不应该向着结果的轨迹发展,但恰恰是我们心中的这些个痴嗔、这些个不甘心,让现实发生了逆转。
影片中,站在孟楼和潘家镇路口,面临抉择的任达华,是最让人沉思的地方。
原本应该是选择去孟楼和亲人团聚,不曾想,先是巍子的一番误导,再是陈思成的一番戏言,却蝴蝶效应般改变了任的选择,最终铸成悲剧。
我想,这应该是影片主题“迷途”的又一层含义吧!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二老人围桌而坐,满怀期待等候着任达华回来。
而观众早早就知道任的下场,带着结果看发展,自是心酸滋味,难以言说。
诚如导演所言,“每个人都是一个守望者,去守望很多东西,像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
”不要问孰对孰错,在命运的路口,只有选择的权利,只有守望的权利,而没有重头再来的权利。
说实话,由于“绝命岛”的缘故,我和我女朋友对国产恐怖片产生了恐惧,但由于近期片子看的差不多了,所以也没太多选择,冲着达华去看吧,总感觉不会太坏。
直到达华轻松加愉快地搞了3个人后被黄圣依灭掉,我们脸上的黑线出来了。
四川人就是可爱,影院里有人开始一轮纷纷“怎么又是部喜剧片”...但坚持完那大半段拖沓后,终于等到了旅馆章后半截的高潮,不错,在此也就不剧透了,只谈谈亮点我个人的见解:1、任达华点穴昏迷的设定应该是为审核而在后期设定的。
无论如何,让受害者昏迷的想法都是一个绝对的败笔。
首先,它让这部现实剧脱离了现实;其次,以昏迷代替死亡完全抹杀了本剧的内心冲击,淡化了这一切错误所造成的后果;其三,在老头过生日那段中,被害者在激动的情况下,不可能准确的插中穴位。
综上所述,这个设定对于本剧完全是多余的,要这样设定只是为减少血腥,方便审核。
2、我个人觉得,如果我是导演,我会再加一节。
那就是当年你任达华恋人背叛他的情景:原来那个恋人是因为某个特别的不得已的原因,如为任达华着想云云,忍痛抛弃了任,而不知真相的任,由此产生了仇恨,走上了后来的道路。
那这片就真的完美了,不仅进一步将电影推向高潮,还将导演欲表达的深层次思想以一个极端的例子表现出来。
仅此而已,这片至少让我觉得对得起票价,勉强给个“还行”全剧终
刚看了一个一分的影评,不得不来说两句,哎,又是一个BS一切国产片的SB,国产片有很多垃圾,也有很多只能打发时间,但是这片绝对不是的,那个什么头盔500年的只是因为达华是个20年刚出来的木匠,为人木衲,他能知道什么,他连手机都不知道还能编出什么玩意来,整部电影分三段,倒叙手法,第一段看上去就是部老掉牙的想学又学不好的杀人片,估计没耐心的就直接不看了,但是后面看完才知道,这其实完全是一部剧情片,达华是有选择的,他的堂兄在等他,但是他选择了自我毁灭,因为20年了,他无所适从,内心迷茫,不知道能做什么也不知道能去哪里,所以一步步的被路遇之人之事所影响,最终走上了不归路,不管从剧情还是达华的表演来说,这都是国片里面算好的了(配角不讨论),居然被一个SB说成了垃圾,而且这个SB好像还看完了还不知道其实整片只死了一个人,也不知道这其实主要是剧情片而不是着重的悬疑片,看这SB的字体估计又是一个非主流,国片和西片的确有一定距离,不过我怀疑七宗罪,盗梦之类的你能否看懂,估计你小学也没毕业吧?
不过也许我错了,也许你是故意的,让人喷来找快感!
哎,真替你和后面跟帖的某些人父母难过,这么简单的电影居然看不出剧本的主题,这么简单的电影还觉得逻辑混乱!
真是SB处处有,这里特别多!
本应打四分,但怒于豆瓣评分过低,而打成了五分。
这样的情形最近发生了两次,一次是《赵氏孤儿》,一次是本片。
两者的区别是,《赵》片虎头蛇尾,本片却是前小半段不忍卒观。
感谢个别人的评论,让我关闭了播放器后又打开继续看,这才逐步守得云开见月明,愈发惊喜。
影片采用三个段落的结构。
从整体来看,三个段落是回溯顺序,逐步加重主题的诘问。
细节上看,每个段落的最末也设置了一个梗,让观众情绪波动不已。
三个段落中,第一个很滥,即便是故意藏拙也很让人难以忍受,与其配套的是同样低档次的演员阵容,就连任达华的表演也看起来没层次、不细腻。
整个段落就是这两年大量涌现的阿甘式荒村恐怖片的样貌。
第二段开始有了改观,它是上一段情节之前的故事。
冷血的杀人者原来还有踌躇和犹豫。
张静初的表现比较惊艳,难得她肯在这类电影里充当一个女二号。
导演仿佛从第一段的梦游状态跳跃了出来,其间的民乐探戈、戏剧配乐等都是神来之笔。
画面构图、运动运作也都很精致。
把一二段连在一起看,以为是导演时隔数十年续拍自己未成年时的作品。
任达华的表现让人不再怀疑其影帝身份。
第三段其实是影片最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揣摩着究竟是演员表信息出错还是某个演员同巍子同名。
在即将结束前的二十多分钟,巍子上场了,这一段戏当然质量远胜首段,在风格和节奏上也与第二段有很大差异。
单独拎出来,其精妙结构、精湛表演,都可以堪称一等。
当然,这也相当于歌曲中的副歌部分,没有前面的酝酿和积蓄,也难在最后产生这样强烈的爆发。
说回评分,本片在豆瓣上评分6.5,在时光网7.0,在veryCD中8.2,再次提高了我对电驴的好感。
豆瓣主流影评大腕们集体对此片沉默,或许把时间花在某些外域的旮旯片中更显得出其水平。
刚开始觉得没什么意思了,看下去才觉得不错,但又觉得结尾还适应不了。
华叔演技够味,结尾时两个“同道中人”的表演不错,看了够劲,遇到那人(救女儿那男的)觉得很牵强啊“不管黑钱还是白钱,先救人”这有现实的反映,现实有发生过。
这点影射的不错
韩浩月传闻有好莱坞制片人看中了新上映的《守望者:罪恶迷途》,欲购买其翻拍版权,相信翻拍后的《守望者》会成为一部犯罪心理大片,在营造影片气氛、表达节奏、逻辑缜密性方面,新生代导演非行还需要有功课要做。
影片的结构设计拯救了《守望者》,影片后面两段故事的承接转折,体现出国产电影难得一见的匠心,精巧而合理的情节推进方式,会让观众为之赞叹,这种设计在经典好莱坞罪案电影中虽属常见,但《守望者》能做到不让观众产生山寨感,这难能可贵。
有些电影,开头看着不错,结束之后发现是个烂片,《守望者》把这个常见的规律颠倒了过来,开头20多分钟,烂片的嫌疑很大,但自第二段故事展开后,那种藏匿于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触动大多数人的惊悚感被挖掘了出来,让人意识到对于人性的那句经典诠释“善恶一念间”,原来真的是很有道理的。
电影中任达华站在岔路口,犹豫着该往哪个方向走,去往孟楼方向,他会和自小就疼爱他的堂哥在一起,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去往潘家镇方向,他就会由一个改造好的刑满释放犯转身为一个复仇者,手上沾满鲜血。
在善与恶的搏斗中,早期不幸经历留下的精神创伤复发,使他走向了潘家镇。
《守望者》在探索一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方面,并没有太过雕琢,它把重点放在了对人生际遇的表述上,在哪个时间节点上,遇到了哪些人,这些相遇对于一个人命运的改变起到了什么影响,电影讲出了它的宿命感。
仅从这方面看,《守望者》和那部著名的《罗拉快跑》有相近之处。
任达华选择去潘家镇,与他出狱后遇到的两个人有关,那两个人点燃了他早已熄灭的仇恨火焰,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抑或,他的仇恨根本没有泯灭,只不过借着别人的言语找到了爆发的理由。
敬业的任达华入戏很深,可惜开头部分多次以“背后有人”的方式出现,多少削弱了演技,影片渐入佳境后,他的表演也展现出了魅力。
对张静初和任达华的飙戏期待落空,《守望者》中两人并无对手戏,但张静初和陈思成的戏份好看,一个是不甘寂寞的旅店老板娘,一个是忠厚中带着点不羁的浪荡子,两人在旅馆中大跳热舞,居然为电影的冷酷气质增加了些奢靡气息。
这部电影中的张静初展现了她的性感一面。
《守望者》删掉了不少血腥镜头,这些镜头的缺失是否对电影有伤害不得而知。
但为了便于通过审查而留下的温暖结尾,却意外地增加了电影的悲伤意味。
坐在轮椅上的堂哥没能去接出狱的堂弟,也是致使堂弟误入歧途的原因所在,堂嫂那句“他不来这里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
”,让人瞬间感到内心空旷,有时候,人仅仅要求能有个落脚的地方就可以安身立命了,但这个卑微的愿望,也往往实现不了。
爱的纠缠与失落,命运变化的微妙与无常,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看《守望者》如果感到惊悚,那么意味着它找到了那条通往人心幽暗之处的那条隐秘道路。
先来说说导演的那点小伎俩,整个片子,就是:通过几组人的配合最终实现了一个故事的完整讲述。
第一组:那就那四个年轻人了,他们是第一批被害人,或许片子之所以有“悬疑”这样的关键字,完全归功于这一段的故事了。
一个在荒芜林子里的四合院,少数民族聚居地,黑猫,古老的家具陈设等,都是悬疑的必备道具。
还有离奇的停电,诡异的看家人,让“悬疑”看起来终于有那么点意思。
可是,我不得不说的就是那个男人的台词,编剧大哥,你能不能加点台词给他啊,老是重复一句话,你累不累啊,你是复读机吗?
第二组:说是组,其实这里就一个人而已,那个无敌自恋狂,对于一个刚刑满释放的人,毫无忌讳的夸夸其谈。
在我看来,他们两个人的对话是我近几年来,看过的电影里,最没用营养的对话。
什么狗屁关于婚姻,关于女人的言论,你懂个屁啊!
说的跟真的一样!
好吧,也就能哄哄刚放出来的,完全没用判断力的人了。
一个刚从监狱出来的人,其实他的心理是很脆弱的,这时候也是最容易受鼓动的时候,也很容易接受来自别人的心理暗示。
所以,最后片子里的悲剧就是这么荒唐的轻而易举的实现了。
我只能说任达华饰演的那个男人很倒霉,倒霉到家了。
居然刚出了就碰上一个自以为是的家伙,把自己弄得跟情圣一样。
他说的所有关于女人关于婚姻的言论正好戳中他的伤心处,报复就已经在慢慢酝酿了。
最后,在一个傻逼和另一个傻逼共同努力下,我们伟大的悬疑片诞生了。
第三组:茶馆里的男人,也是一个见证者。
到这里,故事算是串联得差不多了。
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任达华会刚才明明死了,又活过来的灵异事件了。
因为,导演是通过不同人眼中的杀手来讲故事的。
好吧,我只想说,男主角你真是背!
你是喝水都会塞牙缝的人,怎么就人人都盯上你了啊!?
还是和你当初一样的场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背弃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跟着有钱人走了的老掉牙也给你碰上了,你还真是神人,不买彩票都亏了!
可以说说的:好吧,就算你有点深刻,想表达点意思,那就是关于选择了。
到底是潘家镇还是孟楼?
站在十字路口,是吧?
是啊,孟楼那边多好啊,哥哥和嫂子一直在等你回家。
可是,你想过吗?
为什么一个陌生男人就可以让你改变自己的观念?
明明是自己的亲人,为什么都不去看看再说。
你的判断能力呢?
亏你还在监狱待了20年,真是白活了。
在旅馆,老板娘的丈夫根本不是出差!
是过世了,过世了啊!
你怎么就那么容易相信别人眼中的世界,为什么就不能以自己的眼光去审视一下这样世界?
故事讲的是一个女人背叛一个供养她上大学,然后女人抛弃他的故事。
然后男人就很不爽,就砍了女人。
你说你是因为委屈,才想鱼死网破的。
那好,作为一个男人,你怎么就连这点肚量都没有?
一个女人算得了什么?
世界上好女人多得是,你就真的要非她不可吗?
还有对于女人当年背弃他而实施的报复行为,这是完全不对的。
即使你有再大的委屈,再多的不满,生命是不是你说了算的。
而且,还是一个你爱的女人。
试问,爱是这样的吗?
还有,还有!
那个是什么鬼观念?
居然还有人想到那么恶心那么落后那么残酷的报复行为——让他人的子女还血债!
导演你是原始人吗?
你从哪里来的啊?
非洲?
原始部落?
你不会就是那个酋长吧?
太多匪夷所思,太多狗血,太多不合理,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
好吧,最后我最想说的是:当太多巧合都撞上狗屎运,然后一起发生的时候,有一种东西就诞生了,那就是——必然。
第二部分女老板的矜持,第三部分夫妻设局骗钱治病,末尾老两口等着主角回家,为何这么虚幻,是这个社会太假,还是我内心太黑暗。
在大学我在课堂上结交的第一个好友既是在电影鉴赏课认识的。
这位韩国同学长得很韩国,后来也没有什么联系,以至于除了他有一个长得不很漂亮的上海女友这一细节以外,对他的其他印象都已变得模糊。
不过,他给我推荐的一部好电影我倒一直记忆犹新,那就是李沧东指导的《薄荷糖》。
当时的我虽然并不认识这名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但还是被电影精致的制作以及独具一格、以小见大的叙事风格所吸引。
昨天看的《守望者》又让我想到了这部在记忆中尘封已久的韩国经典。
虽说两部片子结构有相似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说两部片子是一个档次。
然而,拙劣许多的国产片依然让我看到了导演的努力。
影片的设置从开头看可以用恶俗两个字来形容,讲述的是一行四位好友(黄圣依、余少群等饰)前往偏僻古宅借宿的故事。
当然,这样的古宅里不能少了邪恶的怪叔叔(任达华饰),于是一系列老套的“杀戮”、“猛然音效杀人法”、“意外铺垫法”等至少有着百年历史的手段集体出现捧场。
然而,影片接下来的发展却颇让人出乎意料,即使算不上合情合理,至少也比《天地英雄》中舍利的上场通顺不少。
而且,是在后面的故事里,张静初、陈思成、郝蕾等名角才逐渐粉墨登场。
实际上,仅从片子本身而言,《守望者》很难说是一部好片。
抛去过多的戏剧性和意外这一在任何国家的作品中都可能找到的硬伤之外,片子的问题依然比比皆是。
就好像《南方公园》批评《盗梦空间》一样,故弄玄虚并不能让一部作品的意义变得深邃。
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守望者》。
除此之外,《南方公园》批评奈特·沙马兰,说其剧本无数转折不代表叙事成功,这也同样适用于《守望者》。
除此之外,《守望者》最大的问题就是“执行”。
不论多么高深的概念,最后总得落实成影响才能让观众欣赏。
从这一角度来说,《守望者》无疑也是失败的。
且不说片子诸多制作粗糙之处,就是片子中许多桥段也已经俗套和kitsch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自嘲”、“反讽”、“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境界。
那么,是什么让这部片子勉强尚可一看、并可以不自量力拿出来和《沉默的羔羊》(影片自己的宣传语)和《薄荷糖》这样的经典相提并论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编剧和导演非行先生。
从成片的质量来说,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非行先生的技艺尚不成熟,火候还差的很远。
但是,无论是片子的叙事方法和设置,还是片子各种桥段的安排,都可以看出这位新人编剧兼导演是在努力当中。
如果我们把这部戏看成是习作,那么片子的成功与否就可以用一种略微宽厚的眼光去看,毕竟达芬奇还有鸡蛋都画不圆的时候。
而且,从导演对前四十分钟的处理中,我们隐隐能够感觉到,虽然各种俗套铺天盖地,但导演似乎心中有某种“自我意识”的存在,使得片子似乎有意进入了某种后现代迷宫,成为了安迪·沃霍尔般的kistch,成为了观众无法不继续看下去的一起火车事故。
凡此种种,都使得《守望者》在问题多多的情况下又胜过一般烂片。
当然,在The Social Network漫天飞的今天,推荐人们选择《守望者》似乎很难说得过去,但不违心的说,这部片子在国产片中,还是可以一看的。
周日与小茹无意中看了这部电影,然后就有写影评的冲动,加上在豆瓣上看的豆友们写的影评,没一片产生共鸣,惊愕之余,更加加强我的装B欲望。
好吧,就写写,大家一起探讨。
我想从犯罪心理学上来说。
看过影评,很多人第一印象莫过于,一系列的外部因素的影响造成陈志辉制造这一连续的杀人事件。
他受黑衣人影响在分岔口去了潘家镇找前女友,后来又受了那个风流小伙子的影响去杀害前女友一家。
诸如蝴蝶效应,事情发展的轨迹一环扣一环,撇除电影的戏剧化表现手法,难道还真的表示都是外界一手造成的吗?
这让我想起了那个古老的调调——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没错,核心还是内因。
我始终认为,犯罪的最终产生,就是跟罪犯本身的特性有关。
据此,查阅了些关于犯罪心理学方面的资料。
在《精神病质的人格》一书中,阐述了个体的性格对犯罪事件的最终实施的影响,书中提及以下几种性格的人容易实施犯罪。
摘录部分如下:(1)意志薄弱型,这种人对外界的诱惑缺乏抵抗力,易受外人引诱而去犯罪。
(2)情感缺乏型,这种人缺乏羞耻、怜悯、同情、名誉感、良心等高尚情感,具有冷酷、无耻的人格特征。
(3)爆发型,这种人稍受外界刺激,便会暴怒,用暴力手段攻击他人。
(4)激奋型,这种人很容易激动兴奋,做事不谨慎、无耐心,很容易与人发生纠纷。
(5)自我显示型,这种人有强烈的虚荣心,处处想表现自己,不顾场合和方法。
(6)偏执型,这种人顽固地坚持违背社会规范的错误观点和信仰,并付之于行动。
(7)情绪易变型,这种人喜怒无常,情绪一日多变,难以捉摸。
(8)软弱型,这种人缺乏人格的尊严,经受不了外界的压力,常违心地屈服于他人,做自己明知不该做的事情。
(9)自卑型,这种人极度自卑,否定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经验,认为自己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只能依靠他人,或采取非法手段来谋生。
(10)忧郁型,这种人整日情绪低沉消极,遇到任何事情都看成是不利于自己的事,并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
对照陈志辉,发觉他存在以上若干种特性。
意志薄弱:刚刚出监狱的他其实最需要别人引导,就如同一个刚出生的小鸭,第一眼见到谁就跟着谁。
然他接连碰到两个对他产生不良影响的人,所以就杯具了。
而在入狱前,他的故意杀人的那种举动,也是意志薄弱的体现。
一般人动了杀机,对于首次犯罪,一般是在他本人受到很大压力的情况下,想解脱而不得,才升起的念头,也算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法,是内心不够强大的表现。
情感缺乏:陈志辉在狱中20年,这20年,其实能改变一个人很多东西,尤其是对于那种不具备人文关怀的监狱而言。
20年前,也许他只是一个偏执,能为爱放弃很多的人(其实深层次来说,不是为了爱)。
20年间,他放不下这个心结,在监狱中又无人给予有效疏导。
这个心结,让他觉得人的冷漠,自私,进而扭曲他的人生观以及改变他的性格,让他变得也冷酷、丧失基本的同情。
软弱:陈志辉20年前为什么那么死心眼的爱一个人?
我猜测,也许就是他软弱的本性。
他在跟前女友的相处中,没理由不会了解到女友的冷漠,但他还是继续放下尊严,违心地为她付出很多,他希望得到什么?
他希望得到的是她的爱。
为什么那么强烈的要得到她的爱?
是否因为他存在另一些爱的缺失?
最大可能就是亲情的缺失,陈志辉那时已经丧失了父母,或是从父母那得到的亲情不够。
(最后桥段摆桌子等他回来吃饭的其实是他堂兄一家)缺失了亲情,就希望从爱情中得到补充。
过于强烈的想要得到某种东西,能为之失去原则的付出,其实就是自身软弱的表现。
基本分析完了,接着想说说本片的现实意义。
从对罪犯的人文关怀上来说,这部片子启发我们,应该做好罪犯的心理疏导,尤其是在犯罪前的,还有就是监狱中的。
对于本片的定位,本片偏重点在于描述人犯罪前的心理,因此对于社会批判这点上来说弱化了很多,加入了很多温情的元素,这也正契合它标榜的犯罪剧情片。
说到犯罪剧情片,其实这部不能算是首部吧?
20年前那部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肯定也是这个类型的,只是那部没那么多温情,对现实刀刀见血的批判以及对小四犯罪心理的刻画,让人震撼。
因此,前者只能算是商业电影,能赢得市场;后者就是大师级电影,也许叫好不叫座,但是能入选电影学教材。
貌似没啥写的了。
编剧真不错!剧本相当有意思的。就是拍的烂了。表演就张静初我觉得还不错,其他人表演得真的好表演啊!还是导演的问题。不过因为剧本确实挺棒的,所以还是推荐。要是牛逼一点的导演操刀,估计就能相当有意思了。
第二段,音乐用的很欢乐
都是骗子 差别只是恶意和善意
国产恐怖片能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前半部看到黄圣依惊恐的斗鸡眼又以为是国产惯例的假惊悚片。后半分支很多为前面铺垫,思路意识还是很清楚的。余少群又是炮灰。
结构和故事有点故弄玄虚。我喜欢那只黑猫,跟我家黑美人太像了。
叙事上弄巧成拙 橙子君就是去跳舞的?!
整体而言是好故事~拆开就是这片子不能细琢磨~新老演员演技都很不出彩啊~任达华也犹如没有灵魂的躯壳一样不知道再演谁的故事啊~穿插的故事都没有很好的过渡~不过难得有一个好一些的编剧了~希望换一个导演再试试这个故事~
有很多点值得细细品味
有一个好的故事的前提下您在追求讲故事的手法行不!!!!!预告片神马的能不能再跟电影不相干点!!!!!还七宗罪呢?喜欢七宗罪的人伤不起啊!!!!!有木有!!!!!
一年了,始终忘不了南京新街口万达影院那痛苦的两个小时。草泥马的垃圾片
大半夜,以为自己挑了部惊悚片,耐心看完才发现算是剧情片。和大陆同类型片相比是好的,但也不能期望太高。某些细节处理不很恰当,但也多少能接受,整体演技后面几个明显被前半小时那几个拖了后腿
导演你不要去拍惊悚有没有啊!!!前三十分钟观众都退场了有没有啊!!!!退场了都会打一星的有没有啊!!!!你后边拍的再好也看不到了有没有啊!!!!
前半段狗血,后半段很稳当!
这是教育片
黄圣依演技好拙劣啊。。。。。。。。。。。。。。。
很多惊喜,看完很沉重
這可以算是國產電影的鳳毛麟角了
2星给任达华 不愧是老戏骨
一切果皆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