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人软,小娃背花娘笑靥。
放学回家路过大片青草地,小花儿开的鲜。
摘颜色,每种颜色收集全,双肩书包朝前背,拉链敞开塞满花枝,一路喊叫”卖汉堡包,卖汉堡包”。
回到家妈等在门外,院儿里种满草花,闭眼,吸气,阳光橘子味。
童年有伴,夏日里不知何为午睡。
大人的世界静止了,孩儿们偷来耍。
树荫,啄木鸟,秋千,知了叫。
记忆里永远都是跑啊跳,三五一行笑着闹,时间从未停一秒。
喜欢蛇,雨后青草地里小青蛇。
右手抓着玩伴左手捏条树枝拨,唰唰,草影里划出七彩虹。
幼不识秋,天远云白数过雁。
坐在自行车后面晃腿问妈世上有没有红草,妈说没,指着塘边野草嚷你说错那儿就有。
惊诧于儿童感知自然的能力。
天地之间,诗人与小孩都是石头里蹦出来的。
冬不语寒,漆红门厚倒贴福。
红油辣子白片肉,香椿鸡蛋醪糟馍。
住平房,每户前院有寸地,种菜种花种树。
跑过厨房冲里喊晚上四菜一汤,汤勺四只扣盘上!
去邻居姐家玩,看见自家砖房窗上冒白气,捧个雪球回去砸门梁。
莫干山,缭雾初散,送完肉回家的姑娘有辆自行车一路滑下去,真好看。
如果你是一位真正的农民,你真的可以这样吗?
在炎热的夏天,我们在外面一秒钟就烦躁的要死寻找空调房的时候,农民还穿着厚厚的衣服在农田里锄草,以防被庄稼刮伤。
当我们觉得蹲下来一会就觉得累的腰酸背痛影响工作好几天的时候,农民要弯腰一整天在田地里。
这样的你还能够有心情酿米酒,做这做那么?
在片中给观众的印象是---农民很清闲,没事钓钓鱼,采采野果,聊聊家常。
如果农民真的可以这样,那庄稼的收成一定很差,也不会有那么多农民因为辛苦、看天吃饭、以及微薄的收入、被人看低的身份而外出打工了。
你成为农民后真的可以这样吗?
题外话,哥哥是地道的农民,他说,现在庄稼的收成百分之五十靠化肥,百分之二十靠种子。
不要妄想着吃到没有化学肥料的食物了,除非你想要饿死
画面真的好美,看着特别舒心,很治愈。
乡村的生活真实而美好,但也很辛劳,风吹日晒、日晒雨淋、早起晚归、披星戴月、汗流浃背,但虽然辛劳,但他们都是自由的,待到丰收的时候,是喜悦的。
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自给自足,从不担心吃进肚里的东西会有添加什么化学品。
电影中主要表现的是美食,美食的做法、取材、材料的储藏。
主人公很多时候都是回忆着妈妈的做法、味道而尽力做到记忆中的味道,隐隐觉得主人公是在通过做美食回忆母亲的过往,以及对母亲以前看法的改观,以及对母亲的敬爱。
母亲虽然生活在乡村小森里,但她却知道的很多,比如酱料。
可见,母亲即使生活在只有一条路能通向外面世界的乡村,却对外面的世界有不少的认识,也许这也隐隐地告诉了我们母亲离开小森的原因。
主人公边做食物边回忆母亲,我边看边回忆那些年在乡下的日子。
夏日的午后,吃着刚从后院里摘下鲜嫩的葡萄看电视、去拾柴的路上摘个梨一路吃着去、在门前的翠竹下荡秋千、在门前的黄瓜地里数着小黄瓜,等着长大入我肚,跟着外婆种玉米、除草、放牛、背着小背篓去打猪草,下地窖里取红薯做红薯饭……真实而美好,各种好吃的,鲜嫩可口,都是自己在地里种的,吃着放心,也能体会丰收的喜悦。
乡村里的人也很真实,就如影片中悠太说的:我的父母说的话都很有内涵。
最后,主人公说她回到小森是在逃避,这个不好说,每个人的想法不一,能回到乡下也是要很大勇气的,说悠太是直面人生,可在我看来,这何尝不也是逃避?
耕一亩良田,辟一处菜园,春种秋收,晴耕雨读,凡事亲力亲为,能自给自足,曾是多少人内心深处的梦想。
现代社会的协作性和商业性使得自成方圆的小庄园式生活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但是当人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开始想念人类最初的家园。
现代社会太多的东西建立在抓不住的虚妄之上,职业的可替代性,商业的流动性,有时事业的顺利甚至不如种活一棵树来的有成就感。
农家女孩市子因无法适应城市生活逃回老家小森,多年前母亲不辞而别,市子开始倚靠租来的稻田和菜园养活自己。
整部电影分为春夏秋冬四集,只有寥寥的自白和长久的沉默,电影用纪录片的形式默默记录着小森的四季物候,记录着市子日常的劳作,准备食材,烹饪食物。
我看这部电影时找到了当年看《鲁宾逊漂流记》时的兴趣盎然,我想劳动一定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东西,即使我没有任何这类手工劳作的经历,也能唤起相似的快感。
春日备下野笋和蕨菜,采撷溪边的水芹;夏天用暖炉驱散屋里的湿气,剁蒜泥下面条;秋天在熊出没之前拾取栗子;冬天和邻居奶奶们围着桌子烤金黄的地瓜片。
四季就这么琐碎而美味地出现在市子的餐桌上,做菜的侧脸从来都是沉静而优雅,很少有情绪上的波动,很少抱怨,很少急躁,用简单的食物拼凑出对母亲的记忆与思念。
这种不煽情又颇为自律的方式流露出的朴素而纯净的感情却比诱导性的煽情动人太多。
亲近自然,常存感恩之心,这种有着自然主义的圆融,浸透了东方文化的诗意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是农耕时代积淀下的理想,是把人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了然和敬畏,是眼可见的踏实感。
借由劳动,人与土地确立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只要风调雨顺,就能满足一年所需,在力可及的范围内形成封闭而完满的圆,成了自给自足自我愉悦的小天地。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自我身上就能营造出小宇宙,这种自洽的达观和神秘正是东方美学的精髓所在。
尽管如此,在市子与旁人言谈之中,面对着吉子奶奶善意的提醒时格外惆怅的那句“可是我并没有那样(可以用丰收的粮食作为答谢)的人啊”,还有祐太说出“我不愿意做那种被人杀了,还要埋怨别人杀人方式的人”时市子突然的沉默,都让我们知道市子乡居生活的起因并不是那么积极。
小小的乐园外是让人无法忽视的现实世界,是市子刻意避开的往日生活。
这是市子脸上从未出现释然笑容的原因,也是始终笼罩在全剧之上的淡淡忧伤。
许多人把《小森林》归类于治愈系电影不是没有理由的,相比于城市里被电线分割的七零八落的天空,小森的天空或清朗或绮丽完整如天地之初。
生活删繁就简,物欲被减到只需完成生存的目的,一天中思考最多的是怎么就地取材填饱肚子,珍惜食物,认真生活,这种极端简单的生活犹如退回到母体一般令人安适。
这是建立在人间烟火之上的避世理想,它不至于让人高山仰止裹足不前,也不至于飘忽不定让人难以捉摸。
如果要暂时逃避现世忧扰,我想不出还有比这更好的方法。
最后一个春天,市子从小森回到了城市,五年之后,又带着丈夫返乡参加小森的祭祀典礼,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故事开始的地方,像是完成了螺旋的一个上升。
这次小森不再是作为避世隐逸之地,而是成为了新生活的起点,市子把小森孕育出的朴素的人生哲学不断内化,因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电影借此得到了升华,也是作者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温暖信念。
1 ,小森好像沉睡在蒸汽下,土壤里的水蒸气,争先恐后地要散发出来。
2,柿子很顽强,又很脆弱。
3,幼年时代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幼年体验非常重要。
4,虽然语言不可信赖,不过用自己的身体感受到的就能相信。
5,做菜能看出人心——现在这就是我的心的颜色,吗?
6,……要是建了温室,就感觉自己已经决定一直呆在这里,所以我一直拖着。
7,掉落一地的果实,只能慢慢腐烂,拼命长大结果,到头来却付之东流。
——把你们做成果酱吧。
其实看完整部片子以后,很想问问究竟是要干嘛?单纯的美食介绍,可是就那些食物而言也没啥吸引力啊。
说是文艺片,可是也没个剧情吧,只是简单的一道又一道的菜谱而已。
要说唯一能看的,估计就是影片中出现的景色还不错了吧,而且有一点我很好奇,日本所处的纬度以及它的地理环境为什么会有小森这样的地方出现,坦白说要不是提前知道是日本,我都要误以为说的是云南或者贵州了,夏日的湿热以及那山林环绕的场景,怎么看也无法联想到日本。
《小森林》系列是由漫画家五十岚大介的原作改编的电影,在日本国内30块银幕上同时公映,首周初登场观众满意度排名第七位。
《小森林》分为“春、夏、秋、冬”四篇,分别独立制作为电影,陆续上映并斩获好评。
目前在国内能看到的就是高清版《夏》和《秋》两部。
有人评说它是“舌尖上的日本”,我认为这种评价还不够全面。
《舌尖上的中国2》拍摄得非常流俗和复杂,沉浸在高超的厨艺和繁复的食物制作中,解说语言僵硬格式化、拍摄接近流水化,始终无法表达出美食上的意境与简洁的美感,失去了《舌尖上的中国1》那种中式洒墨的潇洒意境与深邃。
而日本的《小森林》系列和《深夜食堂》却能以自言自语、毫不哗众取宠的方式做到借助简易的食物传递出深沉的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的生活美学,反衬出低调内敛的高层次修养,温暖平凡你我的奔碌人生,也是日本式“禅学”甚至“素食”信仰的一种体现。
从简单异常、以素食为主的食物中(这些食品朴素、简易到令人惊叹,制作并不复杂,用料也丝毫不高贵,《小森林·秋》中市子跟邻居们分享的,仅仅是秋日午后几片金黄色、烤熟的地瓜片;而《深夜食堂》里就只有一沿夏日冰镇的西瓜,食堂的老板跟客人们在夏夜里享受冰镇的西瓜,话尽心事,冰凉下炎热燥热的心境)。
所以,食物本身并不重要,由简易的食物穿搭出来的简朴自律的生活方式和对生活本身由衷、执着、纯净的热爱与体味,才是最重要的;对日常食材的细致用心和悉心品尝,就是对平凡、处于底层、无人知晓的个人生活珍惜和省用。
珍惜平常人生、爱惜食物和日常,这也许才是这些日本电影的真正精髓所在。
《深夜食堂》蜗居于繁荣东京夜景里的一隅,温暖着来往繁忙的众人和他们不同的尘世生活,吃完一餐简单贴心的饭重新上路,在深夜里重新恢复对白天生活的信心,以点到为止的餐饭和哲学提点每个人的前途与内心;而《小森林》系列在人生境界上又进了一步。
市子高中毕业后,因为不适应都市生活而回到乡野的家乡,这时候长年与她相依为命的母亲又不辞而别,只留下她一个人面对寂静又熟悉的山野,直面百味杂陈又清淡孤寂的心事,独自开始操持耕种生活,努力复原着母亲教给她的那些美食和旧日生活。
年轻的市子成为了独居的女孩,一个从爱情和亲情中孤独但不绝望的人,一个在乡间道路上独自骑行飞奔的身影。
春夏秋冬,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她在寂静和努力中,慢慢重塑了自己的生活和意义、期盼母亲的来信、善待邻家的缘分,在被“抛弃”和被遗落,她静静落下自己的种子,安静自然地承续自然的生存规律和方式,成长为一株坚强又闪亮的山中花蕾。
市子很少柔软,没有矫情,坚强得像一棵树,在寂静的山林中,听风而生,饮雨而活,安排着自我生息,盼望着远方母亲的消息。
从市子的身上,传递出一种寂静的人生修炼,接近于某种纯净的信仰;也反射出很多日本文化与生活独特的地方和日本人坚强自律的生活意志。
日本的“弃子”电影日本人自古在一片岛国生存,土壤贫瘠,地震和各种自然灾难日常化,使得这个民族从来都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它没有像中国人这样生活在“地大物博”里扎实的安全感。
“弃子”文化心理由此在日本诞生。
日本人在潜意识中一方面强悍自立,进攻性强,以进攻和主动来维护自己的生存;但又总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孩子”,在飘摇的大海和广阔的天地中无依无靠,被孤立;一方面沮丧抱怨但又不得不依靠自己努力生活,靠自己的双手和日夜勤奋为自己拼搏着前途,从不敢懈怠。
他们懂得生活并不能永驻,脚下土壤时刻动荡,危机感令日本人倍加珍惜和欣赏瞬间的生命和美感,崇拜盛开即凋零的“樱花”图腾,感激每一天的生活与平安恩赐。
抱怨和感恩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非常独特而又微妙的文化氛围与生活理念。
有关于“弃子”这一说法,是我在看完《小森林》之后突然想到的。
市子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成年后母亲却突然离去,根本不管她是否能自己生活,把这惟一的孩子抛给了生活的海洋,任凭她自己努力挣扎。
孩子们被父母过早抛弃,父母突然无来由的消失不见,只剩下他们自己面对凛冽沉重的生活,这在一系列日本电影里都有表现,《无人知晓》是典型的代表,母亲不堪重负,离家出走,几个孩子一边艰难的维持生活,一边期盼母亲的爱重新回来。
但他们从不呼救,从不对外人说起自己被“遗弃”;即使母亲再也没出现过,小妹妹在家里被慢慢饿死。
孩子们如野草般的坚韧与这“被弃”生活的孤立残酷形成剧烈刺目的对比。
园子温的《庸才》,男孩佑一的父母不仅不怎么照管他,甚至经常折磨、打骂他;佑一几近崩溃与经常自残,要他重新鼓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并不容易。
面对生活我们别无他法,也许惟有像佑一那样满含热泪、呐喊着咬牙上路。
这是在园子温系列电影中难得一见有社会良心的电影,它主要聚焦了在核电站事故与大地震之后,日本人普遍的迷茫与颓废消沉的心态。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典型的“弃子”电影,松子从小不被父亲关注和宠爱,“生而为人,我很遗憾”,松子没有成为自己的信心与存在感,她日夜在众多男人那里寻求短暂的爱护和生活,却始终无法抵御残酷命运的席卷和打击,即使她有出众的外貌和自发和强壮的生活意志,也最终被刻薄的命运之棒击打,殒命于河边。
而在《恶人》中,年轻的清水祐一自小就没有母亲的关爱,母亲成为偶尔不耐烦打电话过来的陌生人,他跟随年迈多病的祖父母长大,成为了深夜里孤独的飙车手,每夜不惜驱车百里去看望自己的爱人,争取着凉薄短暂的爱情。
《白夜行》是日本悬疑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代表作,也是典型“弃子”电影。
亮和雪从小没有依靠,父母生活的混乱与背叛带给了他们一生的心理负担和深刻的心理创伤,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他们惟有依靠彼此,靠利用与伤害他人不断争取着自己的未来和希望。
孤独和绝望深入了孩子们的骨髓,即使雪发誓要成为上等人,也无法阻止她的另一部分——亮的沉坠。
最终在雪实现夙愿的同时,亮从高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漫长犹如噩梦般压抑崎岖的生活。
所以“弃子”文化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日本电影文化现象,它潜隐地存在于很多著名电影里,是这些电影主人公心理最重要的一个角落,他们生活的动机与无处可逃的深渊;他们的暗影与心结,也是他们奋力生活的力量源泉。
理解这些文化背景,对日本电影的理解和体会就可更进一步。
独居的女孩市子在独居乡野的生活里,从没流过眼泪,也从来没找任何人说起自己母亲的离去。
,从不言说、从不寻找。
即使邻居和朋友们知道了她的境况,跟她聊天或帮助,她也从来不卑不亢,沉默如旧,只是每日自己一个人下田耕种,秋日收获下一年里够自己吃的粮食,冬日温炖一锅沸肉暖胃,夏日饮用自己制作的冰镇米酒,清晨蘸吃自己做的面包和果酱,夜晚独自聆听山野里的声响,为自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生活场,与自我形成呼应和互助,充分沉浸在自我的生活触感与经历中,她把自己活成了一棵树,非常沉默、非常骄傲、自然生息、从容成长,以此对抗冷漠而又残酷无常的命运。
市子不喜欢尔虞我诈的都市竞争,不喜欢“变成那种被别人杀了,还吐槽杀人方式的人”;也无法在浅薄的爱情表面安住,她重新回到了山野之中。
从她细致地为自己准备一餐一饭,慢慢咀嚼品味自己采摘制作饭食的味道上来看,这不是市子生活的终结,而恰恰是她开始勇敢摸索和尝试生活,是崭新的开始。
无依无靠、无声无息的生活锻炼了独立又坚强的她。
从此往后,无论有无人爱、无论有无陪伴和依靠,市子都能珍重运命,爱护自我,好好生活,享受每一天的赐予和保持平静,永远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了除却常规的水电账单外,母亲福子的一封来信,市子捏着这枚小小的信封,清亮的歌曲响起了:“黑暗的森林里,水滴的气息,侧耳可倾听;温柔的风,狂放地吹,是为了治疗伤口;有时候,虽然什么都不明白;事到如今,我想告诉你,我已明白”……前方的景色变得模糊,虚焦镜头反衬出市子此刻激动又热泪盈眶的心境。
市子随着歌声在山间骑行,慢慢绽开笑容,我们才第一次清晰地看到她内心的渴望和悲伤;第一次看清楚她复杂的情绪和对母亲无限的依恋;被抛弃的孩子不善言语,从不求助,只会默默承受、自我消化,她在心口淤堵的那口沉默与孤独也在这一刻化解,顺畅呼出。
市子一路飞快地骑了过去。
看过《小森林》,你不得不敬佩日本式的坚韧无比的生活意志,比起失恋或遭受一点生活挫折就哭鼻子崩溃的中国独生子女们来说,日本的孩子从小就接受了严酷的“危机”训练(他们中很多也是独生子女,但父母对他们的照顾很有限),他们必须懂得在人生的灾难和被“抛弃”,成为牌局上的“弃子”后不自暴自弃,仍然努力地生活,靠自己的双手寻找自己的意义,重新确立自己在天地间的地位和角色。
《小森林》减灭物欲、退祛虚荣、返璞归真、简中见繁。
年轻的女孩独自在乡村居住,跟土地和山林打交道,跟随万物生长与繁荣,追随动植物们沉寂和忍耐,肩承生活的幽暗无常,也扛起人生的重担和希望;感恩着自然的生活,还原纯净的心境,对生活的条件要求很少;而对自己的所得所有倍加珍惜:“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原创影评,署名党阿飞,转载请注明作者名及出处“豆瓣电影”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违者必究!
)p.s: 2015年7月更新,评《小森林冬春篇》之“冬日里的隐秘心事”,图文版影评地址http://www.douban.com/note/509692415/
看完的第二天傍晚,我在厨房洗菜,小图特地走过来跟我说:“妈妈,记得要把白菜苔叶背上的筋撕掉哦!
”因为小图一向喜欢看做菜的节目,从以前央视的《走遍中国》,到微信公众号里的《美食台》,每每看的有滋有味,蠢蠢欲动,于是就邀请他一起看了这部《小森林.秋》,并学以致用了这一招。
骑车,摘果,割稻,劈柴,捉鸭,洗、切、煎、食,我们看得入迷。
以开阔优美的乡村风景为背景,展现了几件应时应季的美食从原料的摘取、洗拣到烹制、享用的完整过程。
一个人居住的市子,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物质并不丰富。
除了栽种的稻谷、菜蔬,她也随季节去摘些路边的果实,捡拾掉落的核桃,去鱼塘里钓鱼。
辛苦劳作、耐心等待,与经验丰富的淳朴可爱的乡邻们打交道,这些食物被好好的制作,好好的享用了。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物质并非贫乏,可似乎总有等待填充的欲望坑洞,于是很难满足,很难珍惜。
匆匆煮一顿饭,或点一桌子菜,又匆匆咽下。
当然,我也知道这只是一部非常美的电影,虽然十分令人向往。
乡居的生活少不了蛇虫蚁鼠,农药粪便,以及很多城市居民们无法习惯的方方面面。
乡村是很多人的一个美梦,却不是一个可以容易回去的地方。
然而,改变对待食物的态度,尽量简化生活方式,关心季节与天气,关心应季的瓜果与蔬菜,确是这部电影可以带来的启迪。
还有,要记得撕掉菜叶背面的筋哦!
这部电影就是人生,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刻意的讲故事,但确实安慰着内心,一切都那么自然。
在结尾市子跳神舞那一段,被音乐轻轻的一碰,眼泪都下来了。
几天都没回过神来,难受。
好像内心某些东西再破碎了,有在重建。
好电影就是这样。
市子在小森生活了几年,最后在妈妈的来信的鼓励,安慰下, 很坚决的离开了。
以前是因为无法在城市立足所以回到小森,那样觉得是对小森的不尊重。
市子 因为她妈妈走了,所以一个人要去面对这个世界,一个人承担着所有,而在城市里受了伤又回到了小森,小森这块大地,这里的人情,美食给了她安慰,给了她力量。
所以他决定再次去到城市。
去寻找她内心的安生立命。
她成功了,又再次回来时,是带着对小森的爱,或者也找到了她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有了方向,有了意义。
这一切不一样了,虽然又回到了原点。
小森变得恬静、平和而坚定。
这就好像人生从依赖走向了独立的个体,而真正的面对世界,爱,生活,这一切。
《夏秋篇》和《冬春篇》两部片连着看的,韩版还没看,回头也会考虑看看。
这部片初看似乎索然无味,但很值得回味,可以让人静下心来,思考一些事情,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简单说就是我们的人生目标到底是什么?
在当今的中国,绝大多数的乡村或者小镇青年们,都渴望远离故乡,去大城市寻找属于自己的梦想。
大家都不甘心于一辈子过那种“一眼就望到头”的生活,都相信人生是有很多的可能性的,实事呢,也的确如此。
在《小森林》里的女主市子也正是在寻找这样的人生命题。
故事情节很简单,乡村少女市子想去大城市(东京)闯荡一番,但却发现自己无法适应都市生活,在和男友分手后回到乡下。
母亲在她高中时离家出走,于是只有市子独居在老宅。
接着市子还是不甘心,再度去都市寻梦。
影片的结局是,她最终发现自己的生命是属于小森的,所以她回来了,带着自己的丈夫。
情节简单到令很多人觉得乏味,没有什么波澜壮阔、扣人心弦的故事,有的只是琐碎的日常。
绝大多数的时间里,都是在展现她如何种地,拔草,摘菜、做饭、吃饭。
所以很多人把它当作美食节目在看。
如果我们安静下来仔细回味,这部片又是那么的迷人。
市子一个人,干活,做饭,吃饭,看着好孤单啊,她也思念母亲,但却从来没有为此落过泪。
市子没有父亲,从小跟着母亲相依为命,通常这样的孩子也会比较早熟。
市子的性格其实是很像母亲的,独立、坚强。
实际上我们可以想见得到,一个单身女子带着孩子,来到异乡,生活不会很容易的,但母亲对这一切表现出淡定,坦然。
而这也正是市子的性格。
母亲毫无征兆地离开,市子是很伤心的,但她没有哭泣,只是心里偶尔抱怨,,她渴望收到母亲的消息,每次邮差来送水电费账单的时候,她都充满期待。
但失望的时候居多,她也已经习惯了,所以能够淡然面对。
市子在每天做菜的过程中,慢慢开始理解母亲了。
尤其是炒青菜这个过程,很令人动容。
春天的时候,地里青菜是最常见的蔬菜了,所以市子每天的餐桌上也通常是青菜。
于是市子抱怨说,“为什么做这么简单的料理,稍微用点心啊”,母亲背对着她站在水池边剥着青菜里的菜筋,不解释,不辩解。
市子自己炒青菜,发现自己怎么炒都没有母亲做的吃起来脆,琢磨了很久,直到她想到做芹菜的时候去掉了菜筋,于是把青菜的筋去掉之后再炒,才明白了母亲炒青菜是多么的用心。
而后来母亲离家出走,其实跟之后市子再次离开小森也是有着相同的宿命。
春天的一场大雪把整个大地都盖住了,市子却要求母亲给她做冬花味噌汤,冬花被雪覆盖着,摘起来是很麻烦的,并且母亲还要铲雪,所以就在市子走出家门后,母亲抽着烟抱怨,“也不想想摘那个菜要花多长时间……” 尽管如此,母亲还是为市子做了一锅冬花味噌汤之后悄然离家。
然后在市子独居期间的某末,她蹲在自行车旁边,想起母亲在信里说,人生就像是螺旋,市子相信,螺旋会不断变大,所以她“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再努力一把”,之后离开小森,再度去都市寻梦。
所以,看得出,母女俩都有着相同的倔强,不服输,毕竟人生本就有着很多的可能性的,不去尝试下如何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呢?
所以母亲离开了小森,实际上小森本就不是母亲的故乡。
女儿长大了,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母亲渴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
市子呢,对她来说,小森是故乡,她生长在这里。
但基于跟母亲同样的理由,她也不甘心将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华“浪费”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想要确认下自己应该属于哪里,所以她再次踏上探索之路。
那最后她们母女俩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了吗?
当然,答案是肯定的,他们都找到了。
母亲的信里说她要经营果园了,而市子结了婚,和丈夫回到了小森,定居下来,从此真正把自己当作了小森的一员,融入到了小森的生活当中。
影片最后的那段舞蹈,我们会发现,市子的舞姿极具爆发力,极具张力,狂野,激情,她是热爱小森的,她在用生命为小森而舞蹈。
其实我们回头来再看《小森林》上下两篇对季节的划分也是很有意思的,首先上映的是《夏秋篇》意味着生长和收获,而《冬春篇》则寓示着蛰伏与生发。
以春天结束,春天代表着希望与生机。
对于市子的人生而言,生气勃勃,才刚刚开始。
其实对于我们而言,何尝不是,人生还未完,希望就不灭。
不喜欢这样的叙述方式,也不喜欢里面的菜。更不喜欢刻意去体悟电影的含蓄情感。
天天厨房为什么这么高分?
me: non-target audience.
好想和女猪脚一起在小森住一个月 呵呵呵呵呵
还可以吧,但也没期望的那么神。适合一个人安静的在家里看,最好手边有一壶热茶。
是很美,但真的過於小清新了,整體方面略顯刻意,遠算不得好片。以及這種生活,哪儿就治癒了,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孤單和累吧。
喜欢城市还是喜欢乡村,每个人的选择大不相同。就我而言,我是拒绝这种安利并想一脚踹翻这种梦想的。试试每天起早贪黑在暴晒下干农活,狗屁鸟语花香,实际上只有各种虫子和难闻的气味,想自给自足?那也要看老天爷这一年给不给你好的收成,目睹了20多年这样的生活对这种电影嗤之以鼻。
这样生活的女孩百分之百是性冷淡
从这部电影的高分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国民虽然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还是太馋了!!像我这样不喜欢看舌尖上的中国的人着实喜欢不起来这种东西,里面讲的是日本农村家常小吃的做法,文艺到有点做作,就算有些东西是生在农村的我家也会做的东西,但这样拍出来也完全没啥通感。不会看冬春篇。
烤面包,做酸米酒,做伍斯特酱油,做胡颓子果酱,巧克力榛子酱,雨久花凉菜,烤红点鲑鱼,红点鲑鱼汤,西红柿拌面,炒通草果皮,核桃饭,糖煮板栗,烤地瓜干,烤鸭子,煨炖胡萝卜,嫩炒菠菜……全是大自然的馈赠,也全是自己辛勤劳作的回报!
没有肉的日子,我是活不下去的
不喜欢
低配版日本李子柒的夏秋低配舌尖上的小森~这真的不算电影
欣赏不了这个节奏
远离城市的喧嚣,小森之夏,自然、平静,小清新的生活。不过无法对桥本爱喜爱起来。★★★☆
这样的话李子柒也能拍电影了
桥本爱为什么吃不胖?没天理
荤菜太少了。
李子柒 is a copycat! 🐈 虽然是综合英语老师推荐,但是这真的一点都不 cinema;不妨说是真人秀节目,适合作为无所事事的放松背景;恬淡闲适的乡村生活可以治愈被城市的浮躁与喧嚣狂轰滥炸久矣的心。
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