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rt/music图书馆借一本大大的《Rent》的时候,我的心甜蜜又苦涩 像初遇自己的年轻的爱人。
Rent Rent,现在我在准备着明天的final,脑海里全是no day but today的旋律,我走过了这么多路,却想不起来为什么会看了这场电影 为什么从此以后,一生孤注,只为你的这些温柔。
我也活在纽约州,带着飘零的艺术梦想在这里,上帝保佑的美利坚。
姗姗来迟的春天的时候一个人跑到草坡上,我写过那么多梦里的情境-赤足奔跑,深深浅浅踏过野花。
我把我的人生摆正在最正常的路上,可是我还有那些不知所云的悲伤和欢喜。
人不就是这样,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悲伤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欢喜。
“但是是活着的感觉”, 小说《云图》里如是说。
从17岁第一次接触rent,从不甚了解到今天,从觉得电影版的mimi真丑到爱上她的眼睛,一次又一次。
那么,既然这是活着的感觉,我们是真正的活着吗。
angel对艺术是真诚的爱着的,当collins那晚流着鼻血抬头看到angel,angel真的是如同天使,善良美好的无以复加。
我也觉得。
我喜欢i'll cover you,喜欢today for you, tomorrow for me.喜欢angel的善良,真诚,对爱情的勇敢。
我们总是想着,我要当艺术家,我要写小说,我要被认可,我要拿到amy奖,拿到普利策,有一天站在hall of fame里,让所有人认可我,欣赏我.可是我们没有抛弃名利的勇气,没有去流浪,不惧危险,去漂泊去创作的勇气。
那么谁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呢angel有,Maureen有,那个站在舞台上哞哞叫的女孩,你说她不迷人吗,那些烈焰红唇,眼神明亮的Maureen,让mark魂牵梦萦的行为艺术家,大概每个人,都会爱上吧,哪怕是循规蹈矩的哈佛律师。
所有唱美国民谣,搞音乐的美国文艺男孩儿,都有着惧怕爱情的浪漫情怀。
这是一段我没有言语评论的爱情,你触动了我灵魂深处的忧郁,我的蓝色的忧郁,我从来不相信人生和爱情是充满欢乐的,也许我天生血糖低,所以抑郁情怀比别人重一些,可是我快乐不起来,我整个人是忧郁的蓝色,蓝色是艺术家的情人,别人在我的爱情中想要快乐,于是他们都fail了,我和你彼此折磨,我们最终对彼此的忧伤无法自拔,我们最终长相厮守。
好了,mimi,你不要伤害自己了,你伤害我就好了,我们都是垂死在美利坚的忧郁的灵魂。
我有艾滋,我不敢去爱,最终发现我们同病相怜,天造地设。
而Mark是“有着多少温柔才能从不轻言伤心”,你爱的是拍摄还是Maureen,你爱的是看似正常的生活,还是那些流落街头的蚂蚁一样不起眼的流浪汉们。
Rent用他自己的方式影响着我,即使我是坐在宽敞明亮的图书馆学习的人,即使我每天起床洗澡上课去跑步,大晚上从图书馆背着电脑回宿舍,中途经过一片长长的山坡,纽约州的春天姗姗来迟,草终于绿了,我会赤脚走在深深浅浅的离离青草上,我会轻轻的弹着吉他,会在没人的时候自己起舞和歌唱。
我没有梦想,我曾经想去百老汇唱歌,曾经想在酒吧唱着民谣,曾经想靠写作为生。
我曾经是16岁,17岁,18岁,曾经年轻的太过迷茫。
在被rent影响的日日夜夜里,最终明白只要活着,能歌唱和舞蹈,就是最基本的快乐。
他们是真正活着的人,他们不担心吃喝,不担心生计,多么奇怪啊,有着“社会最底层”的标签的人们,才是真正的活着,而我们,看似光鲜的外表,稳定富足的生活,我们却是在夹缝里生存。
我们是用肉体生存的人,他们是虚度肉体,用灵魂行走的人。
即使我有艾滋,我是变性人,我交不起房租,我只有一把吉他,我只有一个放映机和摄像机,我活在纽约。
angel曾经对游客说,I'm more than a man you've ever seen, more than a woman you've ever known.在这个世界,我这么勇敢的做我自己,我知道最终会有人爱上我,哪怕我是transgender,在90年代,带着艾滋,流落在纽约的大街小巷。
波西米亚永垂不朽。
曾近我喜欢看“humans of New York”, 我记得那个躺在纽约城地铁站的人说,“我是一颗方形的钉子,却在一个满是圆孔的世界里”。
他的手中拿着一本书,透过眼镜的眼神清亮。
对不起,我是一颗方形的钉子,我没法忍受这些清规戒律,没法忍受一眼看到死的平静富裕的生活,我对享受这些人类文明的发明有天生的羞愧。
我是生活在纽约城夹缝里的人,我的生命卑微如一只耗子,那是我所期待的生活。
你愿意灰头土脸睡在时代广场吗。
没有华服,没有精美的一日三餐,没有优雅的身段和发型。
没有未来。
我愿意。
我的灵魂喊着,什么是优雅。
优雅是我喜欢的一副摄影作品,都柏林街头卖艺的艺人,他浮肿的脸上全是疲惫,一手捧着hot dog,看着hot dog的眼神却透亮,仿佛看着自己的爱人。
优雅不是过中产阶级的生活,优雅不是在金鱼缸里了却残生,优雅是即使再窘迫,对着hot dog那份眼神,都诗意得无以复加。
我们垂死在美利坚,在这最后的一个时代,我们活在美利坚,你知道你自己是谁吗。
故事没有结局,电影的结局,我们明白了no day but today,放映机里是每个人-活着的, 死去的,卑微的,带着艾滋病的,流浪汉,纽约的冬天。
我们还在这里,活着,不好不坏,因为人生,本就是一场日复一日的白日梦。
没有梦才最可怕。
最后的最后,Thank you, Mr.Larson, You are the truest artist ,truest human being, ever. RIP.
#2018年9月9日 星期六#第一次看摇滚音乐剧,很嗨,会随之不自觉摇晃~本来就离舞台远+脸盲+男女关系复杂…然后再加上男男、女女组合…剧中莫名一对对开始撕逼,过会唱首歌,然后又一对对和好…可能唯一看懂并被感动的就是两个艾滋病患者的恋情,感人,歌也好听!
特别不懂的是,一个女生不停上下甩头发,说了一个她的梦:在沙滩上走路,碰到一个奶牛,奶牛说,现在不生产奶了,大家都喝可乐……😂然后念台词时,一个单词重复二十遍,中间还打了个嗝冷…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中间换气的失误😂英文不好,有些台词英文说出来可能更有感觉,anyway:1、忘掉遗憾,别错过你的人生。
没别的路,没别的去处。
走下去,no day but today 今天要抓住。
2、没有恐惧,按理说我三年前就已经死了3、顺其自然,才知道什么是对4、明天我会不会从噩梦中醒来,有没有人在意5、dont forget to love6、goodbye love came to say ~被两个艾滋病患者的爱情所感动…
电影的画面光影更加突出。
恋人在明媚阳光下唱着1000Kisses,将那种美好幸福很好地传达给观众。
电影的画面更加煽情。
爱滋患者聚会的过程,坚强的笑脸一个一个消失,伤感之极。
电影的场景更加丰富。
贫民楼的屋顶、地铁车厢、街头巷尾,让故事和主角们的形象更加鲜活和亲近了。
音乐无话可说,棒!
看了08剧场版,再看这个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电影中单论唱功无法相比,表演和运镜的成分占的更大,生活场景的搭建更为还原。
但镜头切来转去似乎反而削弱了沉浸感,包括复杂的场景让人忍不住想去关注寻找更多细节,导致从演员本身的唱和演上分心。
除了所有人点了真火一起从阳台上向下扔的场面还挺壮观,好像也没什么记忆点。
相比之下,音乐剧多留白但给人想象空间,是我更喜欢的表现方法。
然后忍不住吐槽一下选角,怎么大家都有一种淡淡的油腻感。。
还是说08版看多了太顺眼了?
总之没能坚持看完。
浅评几首:🎵Seasons of love:一上来的大合唱,听起来倒也还好。
Joanne在这里是vocal担当了哈哈哈。
🎵Glory:两版Roger声音质感不一样。
这个闷闷的比较沙哑,08版比较清亮圆润。
相比之下总觉得这个缺了点感染力,加上歌里一系列的闪回镜头好像反而弱化那种撕心裂肺——一方面降低了唱的感染力,一方面揭开了苦痛的神秘面纱。
再次论证了故事讲的不是越满越好,有留白有想象空间可能更美。
🎵点蜡烛:性张力实在不足(Roger看Mimi🍑的瞬间让我觉得他是猥琐男= =)只想说镜头也不是越近越好。。
🎵小天使出场秀:这个小天使一点都不甜啊啊啊啊啊啊!
节奏感比较弱。
这个小天使不够可爱啊啊啊啊啊!
但走的时候蹦蹦跳跳那两秒还挺可爱的。
Roger一直瘫在沙发上觉得自己好帅= =
前两年的片子了……但一直是我喜欢的片子之一……忍不住还是评论一下吧……冬夜,寒……不像其他的美国大片,眼前出现的人虽是主角,却不是英雄。
作为音乐剧的改编,一开头便是那熟悉轻快的旋律:SEASON OF LOVE。
可是谁又知道,这份轻快的背后,正片描述的却是那些人的挣扎,那些人辛酸的生活。
我不是喜欢看这种有点黑暗的影片的人,但我却深深爱上了这部RENT,不仅是因为作为音乐剧它的耳熟能详,不仅是其中摇滚却深情的音乐感染了我,而是因为“爱”的主题的感动。
这是一批可以说是社会底层的人:吸毒者、艾滋病患者、夜总会女郎、同性恋和贫穷的人。
然而他们的生活虽然在我们眼里是艰辛的,却在影片中每个人都透着乐观与豁达。
COLLINS和JOANNE作为这些人中仅有的两个拥有稳定正当职业的人,义无返顾地担当起了维持这个“家庭”的责任,尽管在ANGEL的葬礼上COLLINS泪流满面,吟唱着曾经欢快的I WILL COVER YOU,尽管JOANNE与MAUREEN分分合合。
于是,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ROGER的吉他、MARK的摄影机、MIMI的爱情、ANGEL的鼓棰……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愉快,直到欢快的ANGEL离开。
影片在处理ANGEL离开之前用一种淡出的手段交代了艾滋病CLUB里面其他成员的消逝……生命凋零就在一瞬间,看着那些笑容淡出在你面前,你又如何能够控制自己的泪水。
ROGER的幡然省悟并不能改变MIMI失踪的现实,当他最终发现自己无法离开这个自己所爱的人的城市,无法离开爱人的时候,他选择了回来。
WHAT YOU OWN是本片中笔者最喜欢的歌曲,摇滚的曲风坚定而富有希望感,掷地有声的歌词和节奏显示出的是活在当下的魄力和决心。
然而此时,在爱人的歌声中沉沉睡去的MIMI居然又醒了过来。
引出了RENT最后的主题:NO DAY BUT TODAY。
如果是喜欢看悲剧的人,或许会觉得MIMI的起死回生有些牵强,毕竟对于作品的整体,悲剧的结果更适合这种有些灰色的风格。
然而这个结局却是音乐剧原作者的另一个结局,MIMI的回归是一种平衡剧情的手段……让爱飞扬,才是本片的最终目的。
此刻,我在这里,回顾着两年前观看时的兴奋和感动,留下这些文字。
即使你不愿意看这部作品,也希望你能找到爱的存在。
====================================PS 跟我以前的作品风格是不是很不一样啊其实我自己也有点酸的说……纯粹尝试新文风啦原作写于2008-07-13
20世纪末的纽约东村,是城市游牧人、落魄的艺术家生活的地方。
Rent的故事就在这里发生。
故事:Rent,和提到Rent就不得不提到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的《La Boheme》都是一本同源,来自法国小说家亨利•穆杰的小说《Scenes de la vie de Boheme》(《波西米亚人的生活剪影》)。
《La Boheme》中的Rodolfo,Marcello,Musetta,Colline在《Rent》中,成为了Roger,Mark,Maureen和Collins,Mimi干脆就没有改变名字。
《La Boheme》中人物的职业,也和《Rent》的设置颇为吻合:Marcello是画家,Colline是哲学家。
而Benny在《La Boheme》中,则成了供养Mimi的子爵。
不过,在十分一致的情节安排之外,还是可以看到Johnthan Larson颇具匠心的地方。
那个时代的肺病成了艾滋病这个会引来歧视和孤立的疾病,添加了Joanne和Angel,人物关系更丰富了,几个主角身上波希米亚的边缘特质也强化了。
除此之外,结局也不同,Mimi没有像《La Boheme》中的纺织女工一样死去,而是以大团圆告终。
剧中的三位女主角各有特点,但是不知是否篇幅设置所限,每一个都略显单薄。
Maureen一味的任性、好斗、不负责任,Mimi和Joanne则显得非常普通。
而男主角则更真实,更有光彩。
Roger在全剧中总是以一种摇摆和犹疑的姿态出现,他是八位主角当中人生态度最消极的一个。
他对一切都是冷漠、怀疑和拒绝的态度。
对Collins的归来,对艾滋病互助会的集会,对Mimi的爱情,对Mark的关心与劝告,对Benny的帮助,都显得无动于衷,或是消极的怀疑。
Mimi在Angel的葬礼后曾怒斥Roger,说Roger总是“run away, hit the road, don’t commit”,转而和Benny伤心离去。
他的这种性格,来源于生活的困苦和不平的命运。
他的女友April吸毒染上艾滋病,在浴室里割腕自杀。
自此之后他就变得自闭和怀疑。
他在《One Song Glory》中一再重复他的理想——“只要写出一首好歌,一首能给我带来荣誉的歌”,然而他却因为这个理想,忽略了身边的爱情、友情、亲情的美好。
直到全剧接近末尾的地方,他卖掉吉他,买了一辆车,离开了纽约。
一年在外流浪,没有朋友和恋人的生活,让他开始明白,真正重要的是什么,真正灵感的源泉是什么。
于是他和Mark一起唱出了《What You Own》。
于是他毅然回到纽约,赎回吉他,回到他们熟悉的东区和破旧的公寓。
这一把失而复得的吉他,其实也象征着他生活中一切温情和美好的东西。
只是这一次他开始懂得对一切充满珍惜和感恩。
Angel和Collins是这几个人当中性格最直白、阳光和随和的。
他们俩是朋友圈中的粘合剂,是出现矛盾时和稀泥的角色。
无论对Roger的古怪和冷漠,还是Maureen的恣意妄为,或者是Benny可恶的慈善家面孔,他们俩都能表现出友善和理解。
Happy New Year中,Benny的出现引起了Maureen的不满,造成了Roger和Mimi的争吵。
而面对这位在除夕之夜把他们锁在门外的昔日朋友,这对情侣只是一会儿递香槟酒,一会儿说笑话地缓和矛盾。
对比起Mimi和Roger的犹豫,Maureen和Joanne的分分合合,Angel和Collins的爱情显得肯定而和睦。
Collins生性宽厚,而Angel人如其名。
Angel一死,整个家庭立刻土崩瓦解,也就不奇怪了。
Benny其实并不是个坏人,Angel的葬礼和阴宅都是他出资。
但是大多数观众对他的印象却极坏,大都源于他和Mimi的暧昧关系。
但是仔细去想,Mimi可以从他那里自由的离开,也就说明Benny并没有逼迫她和他在一起。
和Roger分开,和Benny在一起,一定程度上不过是Mimi一个十九岁的年轻女孩自己的选择。
是他送Mimi去了疗养戒毒所。
电影版本中更是添加了两个细节,为Benny正名。
一是Roger离去之后,骨瘦如柴的Mimi一个人坐在脱衣舞俱乐部的化妆间,蜷缩在椅子里,泪流满面。
这时Benny出现了,伤心的Mimi拉住了他的手。
二是Benny留言给Mark和Roger,说Mimi不知去向,让朋友们一起去找她。
在一群人中,会有每天活在边缘的艺术家,但是还是会有忧虑生活的现实者。
Benny不过是后者。
Mark是全剧中最真实,我也最喜爱的人物。
几个好朋友中,Collins和Angel虽然是性格最好的,Mark却是反社会性最弱的一个。
他没有艾滋病,不吸毒,异性恋,有正常的家庭,之后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在这一圈人中,虽然Mark和Joanne是情敌身份,两个人彼此却最像。
也正是因为他的背景“主流”,却乐于和这样一群边缘人生活在一起,每天过朝不保夕的生活,才显得他的可爱。
为Maureen整修机器,为了大家的生活接受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制作以朋友为主角的电影,Mark是这其中唯一一个没有得到爱情的人,但是他比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更爱这个家。
歌曲:音乐剧、歌剧、歌舞剧都有这样的难题:是音乐让位于剧情,还是剧情让位于音乐。
《Rent》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凡的优势。
故事无疑是充满冲突,转折丰富的,而歌曲和剧情的结合又是如此紧密。
剧中有大量的歌曲都是叙事的,即便是一些抒情性质的歌曲,里面也含有大量的剧情信息。
比如Goodbye Love,用摇滚、宣叙、咏叹和不断重复的快速略显慌乱的钢琴小调旋律,描写从争吵、劝诫、道别,勾勒出一个朋友四散,亲人早亡,情人分离的凄凉秋天。
整首歌旋律连贯优美,随着情绪的起伏而波动,却不现突兀和刻意。
十周年纪念原版卡斯CD中,收录了完整版本的Christmas Bells。
这首六分钟的作品中包含了许多别的歌曲的主题重现,包含了若干段剧情和对话,信息量非常大,但是完整性却惊人的好。
七位无家可归者和一个擦汽车玻璃的人,讲述他们连温饱都达不到的生活。
这一段主题旋律在You Okay Honey等四首歌曲都出现了。
Roger、Mark和Mimi的对话,Collins和Angel挑选衣服,和卖家讨价还价,Mimi购买毒品等等剧情,都压缩在后三分钟,以自己独特的旋律融合到合唱之中。
每一段都能分辨,但是组合在一起又相当和谐。
La Vie Boheme是全剧最热闹的一首歌曲,如果将La Vie Boheme A、B看成一个作品,那么它是全剧人物最多,元素也最多的一首。
事实上,La Vie Boheme A是整个音乐剧上史上也少有的多人歌曲,在场人数十几个,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独唱。
念白,宣叙,说唱,教堂弥撒,嘻哈,通俗,节奏与布鲁斯,都融合在这一首歌曲当中。
最精彩的莫过于一系列的敬酒词,被敬的对象贯穿了波希米亚艺术家们困苦生活的点滴,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的文艺界,贯穿地球上的各个大洲,涵盖了导演、诗人、乐队、非法药物、宗教,甚至物理学,还有各种对我们来说不堪入目的词汇。
唱到艺术家们血脉贲张,唱到Benny大呼“结账”,和岳丈仓皇离场,唱到所有观众也抛掉了矜持和节制,台上台下一起将情绪推向沸点。
八位主角之中,Roger的歌曲难度最大,扮演他的是著名的音乐剧演员Adam Pascal,音域宽广,音色丰富,时而苍凉,时而温暖,情感饱满。
Roger的歌曲除了一首与Mimi争吵的Another Day和群体歌曲以外,基本都是抒情性的咏叹调,如Your Eyes,I Should Tell You等等。
其中以One Song Glory最为动听和抒情。
在这首歌中,Roger讲述了他从前的恋情,他的疾病,他的理想和追求。
歌曲的伴奏基本只有一把弦调得极松的电吉他,配合Adam略带几分嘶哑的宽广嗓音,唤起了许多人心中强烈的共鸣和同情。
由这首歌到Light My Candle的转换安排得很有趣,前一首刚结束,就响起了应合节拍的敲门声,电子乐的键盘弹出了恰恰的切分节奏。
Roger前去应门,跳进来的正是手捧蜡烛的Mimi。
Tango Maureen则火热激烈。
两首都很好听,后者则简直是神来之笔。
探戈舞曲本身就常常带有一种紧张的气氛,无论身体语言还是音乐旋律,都会渗透着一种对峙的气氛。
这种对峙可能是略带挑逗的,也可能是极富敌意的。
探戈舞曲中男女一般是相对力量均衡的,用到一对男女情敌上,既符合音乐舞蹈特点,又独具创意,非常精彩。
《Rent》的音乐融合了摇滚、民谣、节奏与布鲁斯、福音音乐、拉丁舞曲、重金属、嘻哈。
利用不同的音乐类型本身的特点,传达出人物的多种情绪。
就连打电话,都似吟似唱,充满趣味。
歌曲之间,情节之间,《Rent》衔接得流畅自然。
歌曲本身不会误导或者限制演员的表演,舞台上的人物精魂,通过一首首歌曲生动的呈现出来。
一个音乐剧的音乐能做到这一点,作者就已经成功了大半。
作者:《Rent》这个故事,虽然精神上昂扬向上,但情节从一开始就毫无希望,几个人物中有罹患绝症的,有吸食毒品的,每个人都生活在边缘上。
然而Johnthan Larson为何给这个故事写了一个大团圆结局呢。
我初次观看的时候,很不能接受Mimi莫名其妙地又醒过来——她明明有艾滋病,饱受毒品摧残,又风餐露宿多天,大限将至是当然的。
而且,如果揣测Mimi、Roger、Collins等人的命运,这些人作为HIV携带者,也不会在这世界上存留太久。
于是,我始终觉得作者改变《La Boheme》的结局是多此一举。
后来了解到Larson的生平,我对他的改编理解了一些。
作为一个如自己笔下人物一样的年轻的波希米亚艺术家,Larson在创作《Rent》的时候用自己的美好愿望,为故事创造了新的结局。
这样的结局虽然削弱了剧作本身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但它反映的是Larson对于生活的希望,是他在困苦之中仍然抱有的对世界的信任。
试想,如果你笔下的人物几乎就是你自己和你的朋友,那你怎么还忍心对他们下毒手。
Larson和《Rent》带来的是舞台剧的革命。
在此之前,音乐剧舞台剧形式传统,除了零星几部不太卖座的小众作品,几乎没有摇滚剧作。
那时的很多人认为音乐剧几十年没有发展,一成不变,甚至不太愿意进剧院。
而《Rent》改变了这一切。
颓唐的纽约格林威治村,活泼的波希米亚艺术家,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
动感热力的音乐和舞蹈,演员在率性为之的同时保持着高度的统一一致。
这样的一部剧目,是百老汇乃至世界都未曾见过的。
剧作家Larson用自己的生命向美国人宣告:相信你的梦想,执着你的梦想,实现你的梦想。
他说:“我的音乐没有格式,就像美国人的生活,我们只有需要,表达的需要、娱乐的需要,音乐是我的梦想,梦想的颜色就是我音乐的颜色,表达我们这一代美国人共同梦想的需要,就是我的音乐的需要,我用音乐表达生活的爱”。
这个有点悲伤的故事,在世界的舞台上连演十多年,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赞赏。
虽然穷艺术家被房东驱逐,圣诞之夜饥寒交迫,几对恋人中,职业和性取向都不入主流,但是这个故事本身昂扬明亮。
虽然是脱衣舞娘,同性恋,瘾君子,罹患艾滋病,但它吟咏的是逆境中的爱与扶持。
《Rent》在外百老汇正式演出的那一天,演员们还是又唱又跳,热闹的“La Vie Boheme”之后,台上鸦雀无声,演员们静静地坐在桌边,不能再演下去。
大约一分钟后,每一个人异口同声的说了一句话:“谢谢你,Jonanthan Larson。
”
看完这部片子,我热泪盈眶。
这是我喜欢的片子,是我喜欢的题材,是我喜欢的音乐剧。
当初决定买这张碟,是被他绚丽的封面吸引住了,正好又是音乐剧,更合我胃口了。
本片演绎了90年代纽约东区一群的艺术家挣扎的人生百态。
毒品,脱衣舞娘,同性恋,艾滋病患,易装癖,落寞的摇滚歌手,怀才不遇的年轻导演,他们都住在这个繁华到令人恐惧的城市的一角,是这个社会的底层人群。
影片并不是向主流人群那样带着批判的眼光看这些人,这些事。
相反而是像我我们展示在这样的一个群体里,也是有着和所谓的“正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而相比之下,他们的生活更真实,更震撼,更吸引人。
他们自诩为波希米亚艺术家,快乐着彼此的快乐,悲伤着彼此的悲伤。
“52亿5千6百分钟52亿5千6百分钟的宝贵时光52亿5千6百分钟一年你将如何计算消逝的时光?
”“为何不用爱?
充满爱的季节?
”这是影片开场8为演员在舞台上的问答,不过用的是无与伦比美丽的歌唱来进行对话的。
这也是影片的主题。
“不要冀望未来不要沉溺过去幸好这一刻不是最后一刻把握自己活在当下不要后悔不然会错过美好的人生没有其他的路没有其他的选择我们只有今天”这是影片结束时的唱词,不管生活经历过什么,还是要坚持希望地活下去。
看似平凡无奇甚至有点俗套的台词用歌唱的表现出来的力量竟然是这么地惊人。
如果我有机会,一定要演一场这样的戏,生活已经没得选择了,那就让我在别人的生活中放纵一下吧!
No day but today!
《Rent》是一部主旋律是爱的电影,它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
为什么我说它很特别呢?
这是因为它的主角是一群社会的“少数人”,是一些不被人所待见的“少数人”。
但正是这些“少数人”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爱。
这部电影改编自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说句实话这部电影看起来确实没有音乐剧版看起来更加丰富,但是它有另外一种风味。
它讲述了一栋老旧楼房顶层的简陋公寓中一群年轻人的故事,其中有两个因为艺术之路不顺利的室友Roger和Mark,一个工作不顺利的大学老师Collins和他的伴侣Angel(变装皇后),一个舞女Mimi,一个表演艺术家Maureen和一个律师Joanne。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患有艾滋病,而且都是不被人们所理解的。
虽然生活十分的困难,但是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幻想着有一天自己回过上的美好生活。
在这所有的角色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小天使Angel,他虽然是一个变装皇后,被很多人不理解(甚至于恶心),但他是这部电影里最善良、最单纯一个人。
因为没钱很穷,他会上街上捡别人不要的窗帘什么的,回家做衣服,神奇的是每一次他做的衣服都会在商店流行起来。
在街上碰到不认识路的旅行者,他会好心的为对方指路或把他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尽管对方对他表达出来的没有感谢甚至是害怕、不理解和恶心,但他在下一次还是会照做不误。
他身患艾滋病,可还是每天活的十分快乐,脸上永远挂着笑容,与Collins幻想着以后的美好生活,去圣塔菲开上一家自己的餐馆。
可惜的是他们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不知是不是上帝发现了这样一个散落在人间的天使,在情人节之后Angel再病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教堂内Collins在回忆他的爱,而在教堂外Mimi和Roger正在争吵,这一次制止他们的人没有了,因为以往这么做的人已经去世了。
随着争吵的越来越激烈,Collins制止并告诉了他们这个大家庭正在分崩离析,他们停下了但Mimi和Roger却离开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有一天Roger在公园发现了奄奄一息的Mimi,就在大家以为她已经死了的时候,Mimi突然重新睁开了眼说她好像看见了Angel,Angel是她的守护天使,让自己好好活着。
而这部电影也在大家对于爱的歌声中进入了尾声。
Angel让我明白了在冷漠的社会里原来还是会有这样善良纯粹的人存在着,也让我明白了爱就是一切,更让我明白了在困苦生活中,不放弃希望,永远快乐的活着是多么的重要。
他虽然不被人理解,有个大家都看不起的职业,但他善良纯粹,也同样值得人们去尊重!
尊重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他永远都是我们心里那个漂亮的小天使,《Rent》也永远都是我心里的白月光。
(仅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
今天看了《Rent》,真的被剧传递的人性光辉感动到了。
这位艺术家对于边缘人物的关注让人动容。
这部音乐剧在国内可能有好市场,因为国内对于这类边缘患艾滋病的群体从来都是同情大于理解。
大家都知道对于艾滋病人不要歧视,像对待平常人一样对待他们。
但是很少会有人想去了解他们的想法,也不会有人问是怎么染病的,更不会去理解他,很多人会觉得因为性行为传播的艾滋病人都是滥交导致的。
就算是想去了解背后发生的故事,也是带有一种怜悯的态度,悲天悯人,这样现在高处永远不会真正给人带来温暖。
现在关于艾滋病作品的素材人物从来都是以形象正直并且拿的出台面的人,从来没有边缘人被当做素材。
难道站在光处的人才有向上生长的能力吗?
不是的,那些黑暗中的人们他们也渴望有朝一日能站在太阳下被认可,或者不求认可只求接受。
他们是我们眼中的边角料,在我们眼中他们黑暗愤世,但是他们心中也有自己的光芒。
之前看到RENT一条比较质朴的剧评,记了蛮久的。
大概是说自己看这个剧以前觉得像咪咪这种人应该早就死了。
当时看完这个评有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确实在这里能走进剧场的很多人一看到“流浪艺术家、贫困、无业、嬉皮、药物、性病”这种关键词就会立刻产生一种好像面前有一堵厚墙一样的隔绝感。
主要还是你不敢相信这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是和你一样,还是已经变异成了某种非人的怪物?
甚至他们真的存在吗?
大噶普通人,朝九晚五两点一线,五险一金每月交齐,会产生这样的困惑我其实完全能够理解。
但这条评论简单粗暴地让我看到这部剧是如何将这一堵墙打通的。
它让你看到另外一群人,这群曾经让你产生过抗拒厌恶甚至难以言说的恐惧感的人站在那头,他们和你一起生活在这个地球表面,同一高度,拥有和你一样的喜怒悲欢。
他们是那样存在着,爱着,鲜活着。
seasons of love不用说,酒吧里那段波西米亚人也好听,剧情一般,其他唱段一般
GOOD~ANGEL
矫情 不现实 主题曲加一星
叙事太舞台剧了。贫民版老友记。
挺有意思的歌舞片,可惜不喜欢它的音乐。
没意思
Nonono,这绝对不是将舞台艺术影像化的正确方式。这版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莫名其妙的staging编排,在editing point上各种奇怪甚至错误的选择,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对人物关系的处理违反了电影的规则,导致那些生硬的衔接和推进阻断了情感和主旨的完整呈现,所幸原有的剧本基础和歌曲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它。还是要补08broadway版。
🤢
2000年以后最纯粹的歌舞片...
也许原版的音乐剧会好些?
歌曲很好听 剧情有些乱 为歌曲加一星
不感兴趣的题材 和波西米亚价值观 歌也不是很吸引 也许音乐剧比电影更有张力吧
一星给原作一星给情怀,导演拉进黑名单,功力不行扑面而来的敷衍。
觉得除了导演之外,其他方面做得已经是仁至义尽。
之前的五星错标到电影上惹/剧组是有多缺摄像头?最有灵气的音乐剧之一被改成了最呆板的电影,就像把震动人心的一幅画剪碎然后整整齐齐地排成一行。
梦想就是那个不可能实现的东西~
这部片子实话说没太看懂,貌似讲的是艾滋病人在生命尽头的狂欢吧,结构有些混乱,但是音乐和舞蹈还不错,特别是安琪穿高跟鞋那段,男人穿高跟鞋也能跳得老高,音乐的话我吹爆《Seasons of love》和《One song glory》。
ANGEL那个妖孽得有爱啊~~~
浪费时间
时好时坏,渐入佳境~并且作为音乐剧,典型的剧情缺乏逻辑~但是音乐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