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前三十分钟觉得还是打四星吧,看到后三十分钟略显抓马的剧情还是打三星好了。
十年前这片子上映的时候还在读小学,今日视线上看到了这片,后来读了金中上了大学,想起来还有这片,看一看以此回忆一下高中的岁月。
高中我们一般也不会穿礼服上课,不过的确比较好看。
片中赋予主角的悲剧色彩以唤起观众同理心,这是正常的,但用的是整个潮汕大环境的影响,我担心这会造成文化误读,问题虽然存在,但没有上升到这个层面,有时候我想,刺痛我的可能不是具有攻击性的概括,而是某些被点破的现实。
导演确实是非常有想法,有些安排有炫技之嫌,但无可厚非,但整体影片的节奏并没有把握得很好,呈现先松后紧,看起来比较奇怪。
剧本写作显得有些仓促,有点为了拍片而赶路的样子,本身有些bugs,但还是过去了,主要是结尾关乎大走向的抓马剧情实在是难以忍受(为此必须要降一星)。
台词的写作尴尬得很成问题。
演员的表演其实才是全片的最大问题,让许多没有什么说服力的剧情显得更没有说服力,念白时也经常有棒读感。
但影片的整体看下来,大概还是够格的。
零片酬的情况下,可以想象到拍片是多么困难了。
必须要进行鼓励。
整个故事的脉络,以奕新展开,主题我还是喜欢,这种情感逐渐成熟的过程,故事驱动的几次情节本来也还好,但也有刚才说过几次的抓马,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怀念那一段还不够成熟的岁月。
电影其实还是显得小清新的,这也是区别于现在新出的潮语电影的重要表现。
上映十年了,真想知道当初那些演员和幕后工作者们现在怎么样了。
此片感觉是为了拍片而拍。
故事框架其实还可以,但挖掘得太肤浅,编剧台词水平糟糕,剧情硬伤BUG一摞接一摞,叙事节奏混乱不堪,时而生活化,时而文艺范儿,甚至还有几秒的恐怖片风格的镜头。。。
旁白是一部细节缺失的影片最后的避风港。
导演的镜头语言掌握得很多,但更多流于技法的展示,没有好好思考镜头语言的意义,当然,年轻嘛,以后进步空间很大。
配乐是不错的,但与画面的结合很激进,过度煽情或者过度调皮,本应属于学生的清新自然,瞬间变得狗血庸俗。
演员就不说了,都是孩子,重在参与。
总评:野心不小,力有不逮。
如果鮀恋剧组不把此片重点放在后期铺天盖地的宣传上,而是认认真真打磨剧本,雕琢台词,思考这个故事的意义,代入剧中角色的内心世界,本片会好得多。
感人,不是靠海报上女主脚矫情的注视着海那一边的夕阳就能做到的。
这部表面沉静的电影的背后是一颗颗躁动不安的心。
记住,当你放下名利时,名利不请自来。
PS:年轻人不要听不得批评,赞美的话留给亲朋好友父老相亲去说吧。
这部片子刚出来的时候,我正好在大四的毕业季,找完工作比较清闲的时候。
微博上的金中校友各种@,在广州的大学城有好几个放映点,在潮汕大学生的圈子里炒的还是蛮火的;我比较懒,没有到现场看,自己找了个枪版一个人宿舍看了。
观后还是唏嘘了好一阵,并非电影多么感人催泪,只是让人想起中学的青春和潮汕老家的很多事情;感觉这部电影是拍给我们这一代潮汕学生看的,所以我从不推荐周围打工的同龄同乡或者外地的同学去看,——所谓一蜜顶十黑,除了给这部辛苦拍出来的片子制造更多恶评之外别无它用。
现在7.6的评分还是高了点——7.5以上就是佳片的水准了,7.0左右的评分应该是既能照顾主创心情又不致误导不明真相群众的分数。
本来我是没有写影评的习惯的,但是这部片子的设定真的和自己太有缘了,好像不写点什么就对不起这份缘分的感觉:首先我高中是在金中读的,大学在中大,毕业后第一份工又在苏州,电影里的很多取景都曾经印过我的足迹。
看这种电影,虽然技术上有欠缺但是主观上很有诚意,就我个人而言,很难没有代入感。
我对金中的感情比较寡淡,毕业后一直没有回去看过;这部电影还是勾起我很多对中学生活的回忆。
男主角很像我的一些同学:学习很好的乖乖仔,在同学中人缘很好,在社团或学生会混的开,有一些女同学暗恋的那种。
猥琐的男二号有时会爆两句经典的潮汕话对白,让人莞尔,不知道为什么使我想起金中的元旦晚会:整个学年大家最high的时候,我最喜欢的是一些很有意思的情景剧,带有早期中文互联网的无厘头因子,让人惊异这帮学霸居然也有创造力勃发的时候。
作为观众我比较喜欢电影的前半段,有点潮汕人自己的青春电影的意思,后面渐渐有点虎头蛇尾,好像有点主题先行的羁绊。
男主在剧中的表现不太讨喜,承受太重,前行自然艰难。
这方面我还是有同情的;因为在金中读书的基本就是潮汕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远的不说,中表亲戚的小孩都是看着你成长的,背后很多眼睛盯着你,所以要规行矩步,不能随便出轨。
所以大家压力还是蛮大的,哪次模拟考的分数跌的太厉害就像天塌下来一样。
记得当年高考数学比较难,考完去饭堂吃饭发现满屋子的学生家长哭成一团,好像到了追悼会现场一样。
扯远了。。。
说回这部电影。
有段时间我常意淫,如果我来拍这部电影,会把他拍成什么样子:首先要像侯孝贤一样不厌其烦地用长镜头,让人物在金中古树葱郁的校园里或者汕头老市区富于沧桑感的老巷子里自由活动;对白用很地道的潮汕话,男主生硬的普通话对白尽量减少,总之前半段要有侯氏的乡土气息;后面的恩怨情仇要师法杨德昌,表现世道的灰暗和艰辛,苏州女生设定得更加温婉执着,发小女则在堕落中蜕变得奔放而勇敢,这样一来男主虽然还是温吞水一样boring,但是起码的戏剧张力应该有保障了;另外,大妖都的城中村这样后现代的活背景不涉及真是太可惜了,所以可以把康乐园的背景换成神魔乱舞的康乐村——没有岩井俊二的功力,整部片子都是这么干净的色调会显得我们像没走出过校园的书呆子一样。
(MD中花总的毒太深了)毕竟是半年前看的片子,现在来写观感有些隔膜了;脑子里残留的只是人民广场的渡口,金中门口那条阳光灿烂的坡道,康乐园里面的红墙绿树……也不知道哪些是电影里面的,哪些是自己杜撰的;虽然前面说了很多刻薄的话,还是要感谢电影的剧组,为我们这个特定的人群呈献一部深度定制的青春电影,让我们在谋生余暇可以感概下我们的青春——虽然大多时候不像电影里的那么诗意和优雅。
这电影的共鸣和触动出乎预料的强烈。
诚然,如果从拍摄、剪辑和演技这些方面来品评的话,这片子是有很多瑕疵。
然而,且不提创作团队制作过程的不易,光是这共鸣和触动的强度已经让这部电影在我心中的地位变得特别。
这部电影很真。
典型的潮汕文化,无论好坏,都被努力地展现出来。
长辈的念叨被传神地呈现,特别是“爷爷”和“妈妈”这两个角色,说的话甚至说话间的举止都不免让人心中惊叹——“暴熟啊”!
估计让很多人动容和抵达泪点的是爷爷与奕新在田间的谈话和奕新想去苏州闯一闯时与妈妈的争吵吧!
影片切入的角度和探讨的问题都是很值得称赞的。
借助片中的角色,很多潮汕人的感受和心声都被浓缩式地传达了。
从一开始奕新以地域文化差异为由拒绝了心蕊到最后放弃追回因误会而离开的心蕊,其实真正的原因还是奕新同室友说的那句话—— “过远的距离承载不了太多的责任”。
从奕新的爷爷在田间对他说的那番话就知道奕新背负的家族责任有多重,既是温暖亦是负担的宗族之间的帮衬实在是太让人爱恨交织了。
在亲情和追求理想生活之间因地域而生的距离问题总让人不断陷入迷惘中,似是无解,至少这问题还是会时不时蹦出来让我纠结一下。
而且,在潮汕地区,这种距离更是因为方言而扩大,潮汕话对很多外地人来说极为费解。
这种迷惘在80、90后这些面临规划自己未来生活的年轻一代更是普遍吧!
且不谈及家族这么大范围,单说同父母之间,这种选择之中的矛盾怕是已经很难寻到解决之法了。
在另一座陌生的城市,我们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更好的生活、拥有更优越的经济条件。
都说父母更需要的是陪伴而不是物质上的那些给予。
当然我们可以把父母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照顾,可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私?
适应新环境对我们来说轻而易举,即使是略带口音的普通话也不会对语言沟通造成什么障碍,而对老一辈来说, 方言就是最大的屏障,说上流利的“潮普”都不是那么容易,就算有再好的生活条件,在异地,语言上的不适应和沟通上的不便是怎么也让人舒坦不起来的。
而且,亲戚朋友都在这里,父母内心也一定舍不得离开吧!
再说,一直传有“汕头是适合养老的城市”的说法,生活节奏和空气质量都是适合的,不少人心里也有“年轻时出去闯闯,最后还是要回来,因为根在这儿”的想法,既是这样,何苦再折腾父母呢?
我总感觉地域文化差异里很大的比重都在方言这块。
片中奕新的妈妈叮嘱他“要谈女朋友,切记别找外省的”还要看八字,看八字这个现在应该是越来越少了吧,但前面那句话大多数观者心里肯定是——“啊哈,暴熟”。
其实,生活习惯差异还是可以慢慢互相迁就的,而父母最担忧的应该是没法很好沟通。
我感觉方言所引致的问题会在几代之后慢慢消退,但现在面对老一辈,问题依旧困扰着很多人。
当奕新最后还是决定挣脱束缚去苏州时,却得知爷爷中风了,他最终选择留下,直面家庭的责任,考了当初说不会考的公务员,默默将心蕊深藏在心底。
影片最后他和那个当初在同学录里写着将来一定不会嫁给他的晓楠站在一起,也许,这也就暗示了奕新最终选择了现实,和不是最爱的却是最适合的在一起。
结局不免令人唏嘘,却难以说是好还是坏,如果说是遗憾,那这样的结局其实也是缺憾之中最好的了。
现实生活中,相似经历的人不少也是殊途同归吧!
挣脱一切束缚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固然勇气可嘉,可太理想化太诗意化了。
有时候,直面平凡更需要勇气。
选择去外地发展的人很多都经历过奕新想去苏州发展时和妈妈争执的那一幕,话都是相似的。
这种以爱之名义的桎梏就算是挣脱了,心里那只“迷惘”怪兽还是会时不时跳出来,亏欠感和内疚感还是会隐隐萦绕于心吧!
毕竟,亲情的羁绊是人此生最逃不掉的。
在影片快结束时,奕新的一段内心独白让我很感触,因为自己也说过类似的话。
“是主观能动还是客观,当初说不会……结果……又说不会……结果又……有段时间我常跟人讲得失,现在想想失的也许本来就不该拥有”。
是生活故意开的玩笑吧,你越是不要它越是将你步步引上那条路。
与其自怨自艾和感叹造化弄人,倒不如相信,在既定的路途上也会有别样的风景。
敢直面与意愿背道而驰的生活亦不失为是一种勇气。
生活过得乐与否很多时候看的都是心态。
得不到的就让它们留在想象中吧,保存最美好的印象,亦避免了付诸现实的落差感。
在现实而既定的路上好好欣赏另一番景致。
一。
关于初恋奕新和梦洁同是高中同学,就像高中里大多数恋情,单纯,美丽。
毕业后,奕新去了广州,梦洁去了杭州,两人几乎没有再见,只靠书信联系。
从老同学的口中的"价值观不同",从多年后在广州的相会,奕新才意识到,他同梦洁距离那么远,原来自己爱的并不是梦洁这个人,而是他年少时一直想象出来的爱人。
“不知道为什么,我和梦洁的默契似乎停留在了高中时代,也许横亘在我们之间的不是距离,而是不再共鸣的世界。
世俗吞噬了我的内心,而她却一直孤零零的,坚守自我的样子。
”“也许当年的我,并不懂得什么是爱。
当我意识到什么是爱的时候,她刚好出现了,我爱了我想象中的梦洁很多年,那只是我想象中的罢了。
”突然想到面对大家对韩梅梅和李雷长大后没有在一起的不满的呼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主编这样回答“为什么一定要在一起才是美好的结局呢?
即使两个中学时代有点暧昧的孩子,在毕业后天南地北读书,谋生,承担新的压力,见识新的世界。
很可能的结果是,他们一辈子也没有再见面的机会。
也许这就是生活。
”二。
关于心蕊苏州姑娘心蕊敢爱敢当,她向奕新表白,奕新以文化的差异与宗族长子的压力为理由拒绝了她,“……不是所有的女孩子都能接受的。
”“你是不是想说,只有相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女孩,才能融入你的家庭?
”心蕊不相信,以为这只是他编造出来拒绝她的理由,又说:“我知道。
她在杭州。
”“我对梦洁,不是爱。
我们只是一起长大。
”“你应该回苏州过更好的生活。
”心蕊依然不相信这种荒唐的理由,难过地离开。
可是,在荧幕前的我们,却懂得奕新说的都是真的。
就像他对舍友说的,为什么不喜欢心蕊的原因,“人家毕业后就回苏州了,过远的距离承载不了过多的责任。
”21岁的心蕊只身一个人来到了汕头,来到奕新每个星期要去上学的轮渡口,去感受他所经历的每一寸土地。
她在汕头找了一份教师的实习,被学生,被同事们侮辱,用她听不懂的潮汕话骂“外省仔”。
这时的她才约莫地明白了,那种文化差异带来的窒息的孤独。
最后的最后,就算他们在一起,就算让心蕊撞见了奕新和梦洁的同居,她仍然相信,初恋是阻碍他们在一起的最大原因。
奕新曾和母亲吵架,要到苏州去发展。
最后他要逃离时,还是迫于宗族的压力留下了。
一个家族,靠一个苗子来振兴。
所有的负担几乎都压在了长子的肩膀上。
这是祖祖辈辈维持的枷锁,也是束缚。
所以他做不到,像心蕊一样,只身地为爱人来到一个城市,也为爱人离开一个城市,干脆利落。
奕新做不到那么潇洒。
算命。
八字。
圣杯。
纸钱。
在影片中不断出现的这些字眼或物品,都无不暗喻着潮汕文化的内敛保守,迷信和排外。
三。
关于得失“以前常常和人讲得失,现在想想也许失去的本来就不该拥有。
”影片以奕新的自白结尾,最后他没有和梦洁在一起,也没有和心蕊在一起。
他也许一开始没想过考中大,却因为梦洁的一句话填了中大。
他根本没想过自己会当公务员,毕业后却留在了家乡一个小小的街道当接待员。
现实总是和我们理想的太远,影片没有跌宕的情节,却满满是现实的无奈。
因为是潮汕人,所以懂得其中的无奈。
我们为自己的文化而骄傲,也被自己所骄傲的文化所束缚。
在微博上,经常看到某某大学的树洞会发这样的文字,我爱上一个潮汕的男生,他各方面都很好,但是就是指明只找潮汕的女生做女朋友,潮汕人都这样吗,我真的没有机会了吗?
balabalabala。
屡见不鲜。
还有电影中心蕊问奕新的话中,也听出了其他人对潮汕人的最大印象也有一点,孩子生得多,重男轻女。
我们不止一次地强调,在现在的潮汕大地,尤其是在城市,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情况在过去非常普遍地存在,或者说在现在也是有局部地存在着。
我们不愿承认,但我们也无法否认,这是组成潮汕文化的一部分,是世世代代留下来的无法磨灭的无可厚非的情结。
在视频下面看到一个评论,说,身为一个正在经受着同样故事的外省姑娘来说,这部电影是在告诉我,应该放弃了。
就像我的大学舍友不可置信地问我潮汕人为什么去到哪里都要带着功夫茶具这种奇怪的习惯,我也回答不上来。
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已经接受已经血浓于水流在我们血脉里的一种文化,确确实实把我们与其他人隔开了一道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沟渠。
所以尽管这部电影有无数无数的bug,一向对评分非常苛刻我还是给了五星,因为那种强烈的感同身受的感觉实在让我一时手震。
我希望给我的大学舍友看一看,那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潮汕情怀的骄傲与无奈。
也许这一辈的我们应该学一学心蕊的果决,奋不顾身。
但是对于面对去世的父亲,艰辛的母亲,年幼的妹妹,年迈的阿公,选择在小城市留下来的奕新,并无可非议,这也不能仅仅说是大家族的桎梏,也是一份羁绊和责任。
也许有的人认为人生的价值是去大城市拼搏出天地与地位,而有的人的价值观只是安稳地陪伴着家人便足矣。
不算太成功的故事叙事,不算太成功的镜头与色调,却真正打动了我,一个曾经或者现在还在挣扎追寻电影梦的人。
五星,胜在真诚。
五星,献给剧组对梦想的坚持。
五星,献给所有勇敢直面平凡的人。
听说是第一部潮汕话电影 ,感觉很亲切,也很迫切想看,不知为什么,自从离开潮汕,当了几年外省仔,对潮汕的东西都越发地热爱,也许只需是“潮汕话电影”这几个字,我都会去支持一下。。
对于拍电影的胶几人,很欣赏他们的才华和热情。。
不过看完影片,感觉这影片的要表达的东西跟我是多么不一样,没有多少共鸣。
在我看来,潮汕人的观点和一些精华被拍得一无是处,那个男主角没有多少特别能代表之处啊,那个梦洁的形象也体现不出潮汕女孩的特点。
片中那个爷爷的形象塑造挺不错的,但是描述出来的潮汕父母辈的观念也不是很有代表性。
就像是影片中那台window95系统的电脑和那个“传真”公务员一样,都是很过去的东西啊,看到这些,感觉是20年前的潮汕可能会贴切一些吧。
实在没能从这些古董中找到共鸣。
很不喜欢那个宣传片里面说的传播潮汕文化。
在我看来,这个直接就是让别人来误解潮汕吧。
影片中男主角的态度,表达出来的更多是对这些传统更多的只是反感,或许你们想表达潮汕孩子的无奈和责任、对拜妈祖、潮剧、算命更多的是否定。
就你们那个“七星伴月”、“以为是弟弟吧?
”,这些都是潮汕的传统,你们不能只是用来让人嘲笑的。
偶是越来越觉得这些传统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男主这么孬种,那苏州女主这么好都受不了,以后哪里的女孩子还敢嫁潮汕啊。
请别再说你们在传播潮汕文化,它不具代表性。。
我是汕头人,中山大学毕业,父亲在我本科期间鼻咽癌过世。
有过与潮汕女孩的初恋,现任女友是湖北人。
这部片对来我说,异常沉重。
有太多的相似与似曾相识,让太多的回忆如潮水般涌入我的脑海。
我默默的把这些镜头换成灰白记录片,在自己的脑海中循环播放,只是主角变成了自己,然后情绪变得异常激动。
当广场轮渡再次破开海浪一如既往地往来在浅浅的汕头内海的时候,我也相对平静了很多。
闭上眼睛,我仿佛听到了海的呼吸。
人生会有潮起也会有潮落,苦难其实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对得起自己经历过的那些苦难。
奕新是个好孩子,选择了亲人甚至是家族。
至于我呢?
毕业以后,即将入职深圳移动。
这也许是个不错的归宿,但对于母亲,多少有些愧疚,虽然她从来对我没有任何要求。
或许有一天,我会想回家,因为自己亏欠这片土地太多太多。
通过自己看片+其他人影评+自己胡思乱想+跟编剧的深度小沟通,所以有了以下这堆不知道叫不叫故事线的东西。
首先,故事应该是从女主角心蕊的角度讲的,是个倒叙。
影片一开始苏州女子心蕊来到男主角生活的潮汕,希望通过了解这个地方来了解他的过去。
然后故事就进入男主角的高中时期了。
男主角奕新在高中有个心仪的女生叫梦洁,在他眼里梦洁就跟刘亦菲一样,是他的女神。
基本上属于大部分人可能会有的情况。
奕新偷撕梦洁的相片被主任追,被主任教训,最后通过同学(这是 大boss)和梦洁联系。
中间电影为了好看,穿插了一些有意思的龙套和剧情。
比如,我比较喜欢的“你怎么不去死”的天才同学。
接下来,要到高考了,梦洁说要考中大,不想读师范。
又是很多人的想法,不想读师范。
于是,奕新报了师范,结果梦洁去了杭州。
奕新在渡口等待梦洁不来,笔掉在公车上是否暗示了他们应该不会在一起?
、?
上了大学,一起来就一封奕新写给梦洁的书信,他俩依旧保持着联系,只是没有说破。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梦洁写给奕新2封书信的内容没有,我仔细琢磨了一下。
第一次,梦洁听说奕新要演话剧《暗恋桃花源》,她说自己并不喜欢,更喜欢《红玫瑰白玫瑰》【小范围思想分歧】第二次,梦洁说奕新寄给她的文章,她觉得太深奥,看不懂【大规模思想分歧】第三次,梦洁说自己当初不想报师范现在想考教师证,然后换了演员。
梦洁变得成熟看起来已经不太单纯。
这样的人物变化,也许是为了突出人物的变化?
反正,一句话,梦洁已经不是原来奕新心里的乖乖女梦洁了。
也注定了,奕新一定不会选择梦洁。
回到奕新刚上大学,奕新迎来了新的世界,有了新的同学,新的空间,新的视眼。
就像他自己说的,世俗改变了他。
他也迎来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女主角苏心蕊他们通过试验舞台剧男女主角相识,喜欢看“两小无猜”这种类型的电影。
【认出3部片。
《两小无猜》《怦然心动》《小情人》】其他几部不认识很自然,他们产生了互相的爱慕,也可能是对彼此都感兴趣。
接着,男主角还展现了一些理性分析能力,男人魅力神马的,女主就坚定的爱上了他。
在和女主的对话中,就是讲述是否去北京的问题上,可以看出男主很想留在外面的。
到这个阶段要说下,男主的家庭。
高中阶段可以看出,男主爸爸身体不好,估计应该是长久住院型,男主妈妈是典型的潮汕勤劳妇女,照看2个孩子照看铺子(男主家开了间杂货店,小卖部)。
当大学看似你侬我侬的时候,父亲病重,男主回家探病。
男主在陪妈妈拜神的时候遇见老同学(隔壁班班花),隔壁班班花开始述说梦洁的改变还要了奕新的电话,奕新对待别人说梦洁的坏话表现得还是挺绅士风度的,帮她圆了一下。
可以看出,男主虽然不再爱梦洁,或许忘不了过去的美好,还是蛮爱护梦洁的。
这就是“一起长大”的好处了。
然后,接下来,妈妈来了,很自然看到女同学会想到奕新的“终身大事”,就叮嘱奕新不要找外省的,要看八字什么的。
这个地方很多人笑了,当然我想大家是会心一笑,潮汕普遍存在的现象非潮汕人会吐槽潮汕人封建,这是他们不能理解的,我认为这算是潮汕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吧。
当然,其实现在也不是所有家庭都会这样,片子里只能算一部分潮汕家庭的缩影吧。
作为孝顺的潮汕男人,奕新肯定也是受到影响了,所以当心蕊问奕新说,为什么不接受她?
是不是只有同样文化地域背景的女孩儿才能融入他的家庭。
奕新没有给明确答案,但从奕新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很难启齿,或者说他在某一程度上是认同这个观点,毕竟母亲说不想找外地的,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他以后是要照顾妈妈和妹妹的,所以不能随便乱下决定。
这点我很欣赏他,至少不像一些男人看到美女就想着先谈谈玩玩再说,可以看出奕新对待心蕊或者对待情感是个负责任认真的男人。
他没有明确的答复心蕊,或者看似很回避的答复,其实是对心蕊的一种保护。
毕竟,让一个苏州的温室花朵植入他这种略显普通的潮汕家庭,他觉得心蕊会受委屈。
而,作为心蕊,她好像误会了,她以为奕新在乎的是远方的梦洁。
所以,她问奕新,一起长大很重要么,我想告诉心蕊,一起长大真的很重要,这是先入为主的,你抗争不了。
可是,你错了,你太低估自己了,你虽然没有先入为主,但你后来居上。
你让他为你动容,甚至让他为你烦恼,甚至让他不忍伤害你。
而且,他说:他对梦洁不是爱。
我想他说的是真的,没有任何欺骗。
就像他后面自己说,他喜欢的也许只是当时的懵懂的初恋,而不是梦洁具体这个人吧。
看完片子,特别是听到片尾,奕新内心的独白,他说他愿意把心蕊永远放在心底。
来回想这个场景,就特别感动。
这就是爱吧,太沉重的爱,太深情的爱。
可是为什么要有误会,也许梁静茹《勇气》那首歌唱得好,我们都需要勇气。
假如没有那么多负重,是不是能够长相厮守。
可是,没有。
奕新选择了拒绝心蕊。
然后片子回到了片头的场景。
心蕊来到了奕新的家乡,希望通过在这里生活下来,寻找答案。
小篇幅讲了心蕊在汕头生活的艰辛。
一首《血》又把时间拉回到奕新拒绝心蕊的那个时间点,就是剧场奕新离开的时间点。
奕新说自己后悔了,可以看出心蕊确实对他是重要的。
接下来,爸爸居然去世了!所以,这也应该是奕新没有立即去找回心蕊的原因吧。
在家办完丧事,奕新准备回广州,在汕头街头偶遇了心蕊。
两个分开的线又交织在一起,奕新最终和心蕊确立了关系。
然后他俩回到广州生活,从心蕊在咖啡厅打电话给奕新中出现了小蛮腰猜测。
时间应该是在毕业后了。
本来准备赴心蕊约的奕新,突然发现有人敲门(梦洁来了),结果爽约了。
【第一次爽约】梦洁似乎过得很不好,这点应该和她可悲的身世有关。
高中时期,妹妹对奕新说到梦洁不是亲生,还有妈妈说到梦洁父母不爱她什么的。
从梦洁来找奕新看出,她应该属于习惯性依赖奕新的人。
但是作为女性,我想说我很不欣赏这种行为,首先,不管你是不是对方的女神,请不要干扰别人的生活。
特别是你不确定你要不要跟那个男人的时候,就不要乱给机会。
接下来,奕新因为工作忙,各种原因,爽了心蕊3次约。
心蕊当初会起疑,于是,她发现了梦洁住在奕新家里。
心蕊愤怒了,但是她的愤怒是无声的。
我想这是绝望吧,想想为了一个男人付出了太多太多,居然还是这个结果,就像她对服务生说的,为了奕新做出了很多牺牲,却比不上一个“一起长大”,平时不在,也不关心奕新的梦洁,真够痛心的,所以,她决定走得干净。
也没有像平时电影电视剧那样,大哭大闹,或者责备男人,就是一声不吭的走了。
挺欣赏她的举动的,起码作为女人来说在男人面前有尊严不难看。
然后,中间有小段奕新和梦洁的对话。
我估计应该是素材剪断的原因,可能有些人会看的觉得跳。
我估计应该是,梦洁偷听到奕新和心蕊的电话,也知道对方不再有自己了,然后瞬间对奕新没有热情了。
然后两人彻底扯完,一起回了汕头,做了了断。
回到家的奕新,开始想方设法说服母亲和爷爷,自己想去苏州发展,可见他多么想追回心蕊。
假如不是家庭的羁绊,也许他后来一定会义无反顾的追去苏州,然后陪在心蕊身边,陪她到永远,用他的行动弥补心蕊的一切。
但是现实是,他不可能走。
作为独子的他,应该被家庭深深羁绊住了。
最后,他当了一名公务员,每天过着无聊琐碎的生活。
太痛心了,当初那个清高阳光的少年,那个和心蕊一起奔跑一起看海的年轻人,就这样每天听着街坊投诉,处理各种琐碎得不能再琐碎的事情。
也许,这就是一生。
在这一刻,我多么希望谁能帮帮他,让他和心蕊再相见。
或者心蕊能够再次给他带来爱和希望。
可是,没有。
最后,他居然和一个本来无关紧要,也就是前面那个邮递员(帮他高中给梦洁传递纸条的女孩儿)在一起了。
太痛心了,生活太残忍了,总是让有情人不能相守。
最后他不再写清高的文字,不再愤青,不再活力,然后平平凡凡的生活下去,这就是故事的结局……无力了。
也许用电影最好不过: 献给勇敢直面平凡的人!
对于《鮀恋》,很久以前就开始关注了,时间太长,以至于有时会担心是否夭折。
终于庆幸,最近看了试映版,故事是由女主角的寻情开始,她到陌生的城市,寻找有关于他的一切,穿插讲述了两段感情的纠葛。
一句“你是说,只有相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女孩,才能融入你的家庭。
”道出了多少因地域偏见而分手的情侣们的心酸。
这话厉害了,这几天我一直在纠结一个听起来挺无聊的问题。
我是否要介绍给身边的外地女孩子看?
当然哥们作为潮汕男人,秉承父母和潮汕家庭传统,以找潮汕女生为首要目标。
可是,在外读书这么多年,见过不少挺好的外地女孩子,甚至有时会发自内心觉得外省女孩子也有她非常吸引人的地方。
就好比说剧里的心蕊,她坚强、甜美,重要的是她还不是一味的顺从你,偶尔有点小性子。
更要命的是,这个长相甜美思想独立的女生还为你跑到汕头生活,男同胞们懂的啦。
另外按照达尔文进化论,距离越远结合后代越优异,比如混血儿。
(纯属科学理论)ps 哥们以上言论绝对不是说潮汕女生不好,也不鼓吹找哪种女生最好,最多说明两者各有千秋。
说个题外话,咱们大潮汕的团结性和地域自豪感真心没话说,害我在这纠结,怕广大热爱家乡的同胞们误会我吃里爬外。
你说今天这是怎么了?
不就一部片,至于吗?
不得不承认它真的害我纠结了一下。
扯远了就说我自己身边的情况,现在大家出外读书多了,不小心交往到外地的,也越来越正常了。
那现实情况是怎么样呢?
还真跟剧情里面所展现的差不多,你能想到的困难心酸都有了。
我记得我一哥们找的一个外省的,他爸妈死活不给。
他们后来确实是分了,但是我哥们真是太痴情了,现在三十几还单身一人。
而且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交往过外地人的,特别是在外工作的,如果不是父母强烈撮合,他们依旧会找外地人为伴侣。
这一点有待考究。
片子里心蕊来到汕头后,感叹潮汕话让她每天都像生活在遥远的国度。
哥们原先在上海呆过几年,也过过听不懂本地方言的生活。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还真有点感动。
还真的发自内心希望这个苏州姑娘和林奕新有好结果,无奈没看到结局,等看结局!
《鮀·恋》,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潮汕电影。
“鮀”,意指鮀城,也就是汕头。
《鮀·恋》海报很早以前就想说一说这部电影了,一直没动笔,它折射出来的,是汕头的年轻人与汕头这个没落特区的现实困境,对应的主题自然就是抗争与突围,是年轻人的抗争,是汕头的突围。
影片展现的潮汕元素
影片展现的潮汕元素
影片展现的潮汕元素
影片展现的潮汕元素奕新在学业、事业、婚姻等方面都面临着来自家庭的压力。
奕新的父亲生病做手术,奕新的母亲为了送多少钱给医生而烦恼,生活的变故让她希望儿子能够读医科,毕业后从医。
在学业上,奕新对母亲的抗争取得了胜利,他没有选择读医科。
奕新与母亲奕新毕业后,母亲又希望奕新能留在汕头当个公务员。
爷爷则指望奕新能够光耀宗族门楣。
“在潮汕,宗族亲戚间互相帮衬关心,是一种温暖,可是有时候,也是一种困扰。
”这是奕新的话。
在心蕊返回苏州后,奕新想要背着家人跑到苏州,恰好这时爷爷中风,奕新最终选择了妥协,顺从了母亲的心意,留在汕头当公务员。
奕新与爷爷苏心蕊两次质问奕新:“一起长大真的那么重要吗?
”她尝试过融入,去寻找奕新生活过的每一个足迹,然而正如梦洁所说,一切早已改变。
梦洁在给奕新的信中写道:“你还记得南生百货不?
听说要拆了,这样的消息无论真假,听起来不免有些伤感。
记得小时候特别喜欢过年,一过年全家就去南生买东西。
奕新,我很难过。
假如所有的老街都消失了,我们上哪儿去找回我们的回忆呢?
”
奕新与梦洁
这座小城已经不是奕新少年时候的那一座小城。
这也是很多城市的发展困境,汕头人将“汕头”揶揄为“省尾国角”,年轻人大多出外谋求发展,汕头自身的发展则破坏了年青一代的记忆。
拿潮汕人特别信奉的“营老爷”来说,当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元素加入到其中,“老爷”也就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潮汕营老爷心蕊说:“萦绕耳边的潮汕话,让我感觉置身在遥远的异国他乡。
我多么希望他突然出现在这城市的街角,喊我的名字,让我不再感到这么无助。
”这里还有一点必须提到的是,影片为了突出心蕊融入潮汕文化的艰难,刻意突出了潮汕人对她这个外地人的排斥,这种“胶几人”的自我抹黑是极其可怕的,写再多澄清的文章也难以洗白。
心蕊 奕新与苏心蕊的矛盾更多地缘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与梦洁的隔阂则是由时间造成的。
奕新曾在信中对梦洁说:“每天忙东忙西,忙到最后,几乎忘却了忙碌的意义,唯一期待的是你的来信。
”
后来,他说:“不知道为什么,我和梦洁的默契,似乎停留在了高中时代。
也许横亘在我和梦洁之间的不是距离,而是不再共鸣的世界,世俗吞噬了我的内心,而她却好像一直孤零零地坚守自我的样子。
”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一座城市,一切都充满了变数。
帮奕新传递情书的陈晓楠在奕新的同学录中写道:“反正我是不会嫁给你的,你别瞎操心了。
”但是后来她还是让奕新“操心”了。
奕新与陈晓楠心蕊对奕新说:“忽然有一天,我发现,早已忘记了你的样子。
”也许,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