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来到英文环境,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后,Roald Dahl的名字就常常看到。
图书馆的英文儿童文学架子上有很多他的故事书,学校的英文阅读书单上必定有他的作品,逛书店时他的名字常常闯进眼帘。
人们熟悉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就改编自他的同名儿童小说。
可惜我不喜欢《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一直提不起劲去读他的书。
但,他是个英国作家,他写儿童文学,他机智,充满黑色幽默,所以迟早有一天他会引起我的兴趣。
这一天就是今天。
今天看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Fantastic Mr. Fox)。
狐狸先生是个话痨、前天才小偷、转行专栏作家。
内心狂野,正经历轻微中年危机。
本来,在爱妻的规劝下,他已经放弃江洋大盗生涯,老老实实写专栏养儿子,但某一日忽然心动,不顾獾律师的反对,买下一处大树下的房产。
该房产的附近,有三个大农场,分别出产肉鸡、肉鹅和苹果酒。
三个老板都不是好人。
狐狸先生忍不住技痒,瞒着太太光顾了三位邻居。
于是太平日子就过不成了,三个老板纠集人手,不把狐狸先生捉拿归案誓不罢休。
不过狐狸先生可是只了不起的狐狸,到最后谁赢呢,看了片子就知道了。
这部片是二十世纪狐狸公司出品,导演Wes Anderson,我看过他的《穿越大吉岭》(The Darjeeling Limited),并不喜欢。
然而同样是话痨,从大吉岭的若干文艺青年嘴里说出来,跟从大眼长腿的狐狸先生嘴里说出来,效果完全两样。
后者很可爱。
乔治咕噜尼的自鸣得意跟角色性格配合得天衣无缝。
跟眼下流行的三维动画不同,这部片是定格动画,佐以少量木偶。
制作群故意将定格痕迹显露出来,不重流畅,略显粗糙,一旦习惯,便形成一种特殊的节奏和韵味。
丝毫不影响故事的叙述,反而感觉特别的潇洒。
色彩亮丽。
音乐明快活泼诙谐,让人忍俊不禁,跟片子的风格高度统一。
这是该导演的特色。
故事细节不详说了,因为乐趣都在那上头,那个调皮的无法无天的派头儿,那些夸张。
那么欢天喜地地挖着地道的动物。
今天前排有一个男人,在大家都安静看戏的时候,忽然发出低沉的沉醉的笑声,大家心有灵犀,也都跟着默默笑起来。
对白有很多成年人才懂的嘲讽和幽默,但是孩子也乐不可支,她看到一群可爱搞笑的动物,拼命逃脱恶人的追捕。
欠扁对白一例:Mr. Fox: [sighs] Who am I, Kylie?狐狸先生:[叹]我是谁,凯利?
Kylie: Who how? What now?凯利(它是只负鼠):谁什么?
又怎么了?
Mr. Fox: Why a fox? Why not a horse, or a beetle, or a bald eagle? I'm saying this more as, like, existentialism, you know? Who am I? And how can a fox ever be happy without, you'll forgive the expression, a chicken in its teeth?狐狸先生:我为什么是狐狸?
不是马、甲虫或秃鹰?
我多少是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说的,你知道吗?
我是谁?
而一只狐狸,如果,请原谅我的措词,如果嘴里没叼只鸡,它怎么可能快乐?
” (这不是话痨是什么?
)Kylie: I don't know what you're talking about, but it sounds illegal.凯利: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不过听起来似乎不合法。
从资料上看,电影的故事情节似乎跟小说有所不同,但我相信它对原著的基调把握得不错。
罗尔德·达尔是个强悍而古怪精灵的家伙,显然曾是资优儿。
爹妈是挪威人,十九世纪后期移民英国。
他在英国出生。
前半生是二战空军战斗英雄,后半生才开始写书。
既写儿童文学,也写其他体裁,文笔简洁,富含黑色幽默,结尾常出人意料。
儿童文学中往往出现凶恶的成年人,据信跟他童年上寄宿学校的经历有关。
下次看到他的书,就会弄过来读一读了。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是根据罗尔德·达尔的经典童话改编的一部动画电影。
影片由导演韦斯·安德森执导,乔治克鲁尼、梅丽尔斯特里普等人配音。
电影讲述了狐狸爸爸如何和三个坏农场主斗智斗勇,找到好吃的养活一家人的故事。
影片于2009年11月13日在美国上映。
不少人说这部电影讲的是生生不息的动物天性:有了家庭不得不要承担相应的社会家庭责任,但内心仍向往着自由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
有人说透过电影看见了中产阶级的劣根性:再羡慕孤狼的原始生猛,那也只是暂时,狐狸最终还是会回归到已有的家庭,抛弃不了躺在手心的安逸。
也有人提出在动物与人类的战斗里,若影若现着反人类反社会的影子。
然而,在原著中,这些主题似乎都踪迹难寻。
罗尔德·达尔的故事创作于1970年,是一部不到5000字的短篇儿童小说。
故事的整体走向与电影基本一致,但正是那些沿着故事主干蔓延而生的枝节,奠定了韦斯安德森不仅仅于把电影献给儿童的野心与布局,最后开出了色彩纷呈的花儿。
我们来细数一下这些另辟蹊径的主要分支:1. 居住地址原著中狐狸一家本就住在大树下的洞里,而电影中,狐狸们却是从狐狸洞搬到大树里风景宜人的起居室。
地理位置的一致,保证后续故事得以朝原来的方向展开,但同时又扩展了内容,草灰蛇线地深化了狐狸的动机。
一开始狐狸爸爸想搬家的原因是:住在洞里显得好穷。
直到看到了待售大树对面的三个农场庄园,才暗示出搬家的另一层原因:渴望冒险,顺应本性召唤。
2. 家庭成员电影里,家庭成员从原来的狐狸夫妻、4个狐狸孩子变成了狐狸夫妻、1个狐狸儿子艾什、表兄克里斯托弗森和树屋管理员负鼠。
这样的设定更改是值得思索的。
如果说电影里的主要人(动)物最好都能表现出一定的性格特征,或推进情节走向或深化故事内容,那么将4个狐狸孩子变为3个不同身份但又与狐狸一家联系紧密的小伙伴,显然更容易在短时间内拉开人(动)物间的差异·,并被观众记住。
狐狸儿子渴望成为运动员却能力不足,倒是狐狸表兄跳水、棒球、瑜伽、把妹样样优秀,刚到狐狸家就赢得了身边人的认可。
这样两个小辈的对比一下就鲜明了,它俩后续无论是发生冲突或合作都会引起新的期待。
【转念一想,要是“两小只”都设定为狐狸儿子呢?
首先,同一家庭出身,性格冲突、爱好各异,这就还需要源头上的养成解释;其次,对比不会如此集中。
如果跳水时弟弟早就知道哥哥很厉害,它还会得意地跳吗;如果重击棒运动上,教练早就知道哥哥运动比较厉害,它还会给弟弟机会吗?
另外,狐狸儿子后续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从压抑天性生气只会吐痰,到受到表兄启发开发了运动天赋,这个转变如果由生活在一起很久的狐狸哥哥来推进,那就可能会使人对可信度产生一定的怀疑:为何不早跟着哥哥学呢?
】至于负鼠,则是作为狐狸爸爸的随从,贯穿了狐狸爸爸整个“中年冒险计划”的始终。
它承包着笑点、算得上忠诚、不断询问狐狸爸爸关于狼的恐惧,就像韦斯安德森导演的其他电影如《青春年少》里的小跟班(1998)、《布达佩斯大饭店》里的门童(2014)一样,被赋予了浓厚的韦氏电影气息。
3. 生活来源不同与书中狐狸一家一直以外出捕猎为生,电影里的狐狸爸爸因家庭责任约束,弃武从文,成为了一名专栏作家。
其他出场的动物也各有人类化的职业,如律师、厨娘、会计等,它们隐藏起其原始本能,加入了现代化社会的中产阶级队伍。
单从情节推进上看,职业设定的有无并不会影响到狐狸爸爸偷鸡、动物们挖洞和救表兄,所以这段应是属于主题深化范畴的。
狐狸爸爸有条件选择更好的居住环境(虽然是贷款),这说明狐狸一家应该是不受温饱问题困扰的。
但即便如此,狐狸爸爸仍要执行自己的中年计划,这计划背后显然有着更深刻的动机——就是此前反复提到的天性使然。
此外,狐狸爸爸在发动集体力量救狐狸表兄时,说过的那番群情激昂的话(插图),鼓励动物们释放自己的天性才能,也与主题遥相呼应。
4. 家庭冲突原著中是没有提到家庭冲突的,而电影中狐狸一家的冲突可分为三组:1狐狸爸爸与妈妈;2狐狸爸爸与儿子;3狐狸儿子与表兄。
1狐狸妈妈更加切实。
她希望狐狸爸爸能安分守已的做一份正式工作,承担起家庭责任。
优越的物质条件在她眼里倒不是最重要的,无论住山洞还是树屋,她都能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
而狐狸爸爸则更浪漫、有野心。
一方面他想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又按耐不住内心对自由天性的渴望。
(插图)2狐狸儿子希望能像爸爸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然而除了毛色,他在身形、运动能力上都不如保持着学校重击棒纪录的狐狸爸爸。
他的能力得不到包括爸爸在内身边人的认可,这让他气愤又不甘认输。
作为父亲的狐狸爸爸在儿子教育上,也显得过于实际而不够耐心。
3表兄虽是狐狸妈妈的亲戚,但他身形修长,运动才能方面像极了狐狸爸爸。
他能够在专业跳水运动员一样保持优美的姿势入水;秒懂之前从未接触过的重击棒游戏规则,并打出理想的成绩;甚至逃生挖洞时也比其他动物快。
这样一位受人欢迎的表兄,怎能不引起青春期熊孩子的嫉妒呢?
5. 斗争过程电影扩展了动物们与三个农场主的战斗过程:继农场主用铁锹挖洞——租挖掘机挖洞——调度全体工作人员守洞口之后,补充了“两小只”替父寻尾导致表兄被捕——农场主灌汽水进洞——狐狸爸爸决心牺牲——老鼠派送农场主决斗信——众动物合力救表兄——返程路上遇孤狼——受困地下后发现超市入口等主要情节。
这些补充情节,强化了对手智商,将正反方力量分配到相对均衡的位置,自然得提高了故事的激烈程度、加深了结局悬念。
6. 老鼠身份鼠兄从一只生活在苹果汽水酒厂房的寄生虫身份摇身一变,成为了受雇于农场主的苹果酒厂房保安。
这电影中的老鼠袭承了原著中自大、脱离动物队伍的形象设定,有过两次出场。
一次和书中类似,是狐狸爸爸在偷酒是偶遇的;第二次则属于电影的原创了。
老鼠受老板之托,给动物们送决斗信,同时不幸在和狐狸爸爸的比试中被电击中送了命。
这场戏,最主要的作用的确是通知动物们进行最后的决斗、把故事引向高潮。
除此之外,老鼠临死前所说的两个事,以勾勒细节的方式,充实了老鼠自身的形象:是他告知了表兄受困的位置;他还与狐狸爸爸进行了一段点题的对话。
(图片)7. 狼的出现这是书上所没有的:一匹纯黑的孤狼如磐石般四肢着地屹立在山坡上,身后是皑皑白雪寂静冰山,它目光所及的山下,狐狸爸爸也停下车来深情与它对望。
他先是尝试用英语、拉丁语与黑狼交流,可是它没有回应。
接着狐狸爸爸举起一只胳膊,握拳向它示意,于是让人起鸡皮疙瘩的一幕出现了:黑狼也抬起了一只前脚,握拳,有力地挥向天空。
它没有伤害他们,而是再次回望了他们一眼,终于一头扎进森林深处。
此处的配乐十分神圣。
狐狸爸爸向负鼠及观众宣告了:他恐惧的不是狼本身,而是狼背后那一望无际的原始生命力与自由;是恐惧亦是诱惑和向往。
但他已经有妻子、孩子和家庭了。
8. 最后结局原著的结局终止在狐狸爸爸领导动物们偷来了三个农场主家的食物而农场主们还守原来的地方等着狐狸现身;而电影里,通过斗争过程的扩展,最后结局落在了在地下重新安家和寻找新的食物上,他们幸运地挖出一条通往超市的通道,而狐狸妈妈则怀上了第二只宝宝。
通过原著故事与电影情节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主旨的迁移,“了不起”定义的变化——从适应生存、化险为夷变成了向往自由怀念天性。
狐狸爸爸依旧本领高强,只是从“为快要饿死的孩子偷几只鸡”变成了“作为一只狐狸,如果嘴里没叼只鸡,他怎么会感到快乐”。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我们很容易会怀疑偷鸡本身的正确性;尤其是韦斯安德森还要把原故事打包好的保护袋给撕掉,惊世骇俗地指着事物原本的样子让大家看。
一切界限都变得模糊了。
你没有办法去审判一只狐狸咬你家的鸡,正如同大自然里没有动物出钱去获得它们的食物,而我们人类也没有付钱给这里原来的主人就占领了大片家园。
韦斯安德森真的是奇才,我之前好像从来没看过相似风格的导演,音乐,画面,节奏如此和谐,整体看下来像听了一场《第二圆舞曲》的音乐会,宏大而又悲悯,华丽但又遗憾,浪漫却又现实,像大梦过后的清醒时刻,甚至还带着一种革命的味道。
之前看过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也是如此,好喜欢这个导演。
一个本来偷鸡为生的狐狸先生,为了家庭,放弃了这个风险“工作”,每天上班写稿,趋于平淡。
直到搬家,又重新开始偷鸡摸狗的营生。
然后被发现,和农场主为敌,带着家人四处逃窜。
最后却和家人一起,选择直接对抗。
动物错了吗,似乎从现有的法律来讲,并没有,狐狸盗窃私有财产,理应受到惩罚,但那三个农场主太过贪婪,影射的是什么,资本家还是政治家,抑或他们本身就是一体的。
影片最后出现了一只狼,和那些被驯化的狗相比,如此孤独却又如此高大。
还有那只老鼠,一个老鼠却被人类收买,为人类看管仓库。
我想来想去似乎都没有很好的词语去形容看这个电影感受到的精神力量,如果需要写一个,我这个被互联网短视频和舆论营销驯化的人反复咀嚼的只有野性的呼唤。
在我初三那年我爸爸捉来一只母狗,爸爸给她取名为玛格丽特.雪,快过年的时候,她突然生下了三只可爱的宝宝,原来她到我家的时候就已经怀孕了.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属虎龙蛇狗在一个月之内是不能见刚出生的小狗小猫的,但是禁不住我的苦苦哀求,妈妈准许我三天之后见了这一窝小生命.我见识到了它们的成长,胖胖,小雪和小小.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好玩的事情简直说不完,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不停的打架打架,打的它们的妈妈出面调停那种.再后来看动物世界之类的电视,也总是可以看见小动物们没事就在那里互相锤,你咬咬我,我挠挠你.直到有一天看见同学打闹的时候噗哧笑出来,妈的一群牲口.呵呵,人再怎么聪明归根到底还是动物的一种.狐狸妈妈是很爱狐狸爸爸的,狐狸爸爸总是给她出选择题,却又有自己的答案,狐狸妈妈肯定知道狐狸爸爸要选哪个,但是她总是故意说错,给爸爸一个显摆的机会,给爸爸一个话痨的机会,给爸爸一个表演的舞台,同志们,一定不要小看女同志,你永远不知道到底是人用香蕉逗猴子还是猴子抢香蕉来逗人.狐狸妈妈还要给爸爸准备美味的早餐,哄爸爸上班再哄儿子上学,听着老公蹩脚的谎言却不拆穿.对于狐狸妈妈而言,可以不要LV的包包,可以不要豪宅,可以不要跑车,狐狸妈妈只要家庭平平安安幸幸福福开开心心。
其实真的不能责怪极少数的女性同胞拜金,那只是DNA决定的为了繁衍后代的选择标准。
狐狸妈妈不是没有梦想和激情,她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只是因为她想做并且愿意做而且做了家庭主妇,她选择了相夫教子,把现实和梦想融合在那一幅幅画里宁静的风景配上闪电龙卷风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
母亲!
威武!
儿子总想获得认可,获得爸爸妈妈的认可,获得教练的认可,还有学校里面那个软妹子的认可。
儿子并不出类拔萃,但是他有一个偶像,他希望和爸爸一样的机智,强壮,敏捷,一样的优秀。
他多多少少通过特立独行来引人注目,面对优秀的表哥,他嫉妒,他不待见,但是仍然会和他分享自己心爱的玩具,在没有爸爸的时候勇敢的站出来担当,并且最终还是对表哥说了i'm sorry。
就像教练说的,你要相信自己不会变差丫,从某个角度来看,你在进步。
总有一天,直到最后,儿子总会长大,获得父亲的认可,得到面具with five star,哈哈。
BTW,儿子是射手座吧。
表哥话不多,但是表哥很优秀,表哥英俊潇洒,高大帅气,说不定还有一个叫做王祖贤的表妹暗恋着,表哥会耍空手道还会做瑜伽,表哥来学校的第一天就有软妹子盯着他不放,表哥第一场比赛就MVP了,表哥才来几天就被爸爸赏识邀请去MASTER PLAN了,但是这些都不是表哥想要的,表哥只希望有个舒适的被窝,一群关爱他的家人,恩,一个温暖的家。
老鼠先生,哦,老鼠先生。
不知道为了什么原因,老鼠先生背叛了同类,站在人类的那一边,守护着满满一仓库的苹果酒,却在死到临头品尝着那污秽的泥巴,说,like melt gold,然后把眼睛变成叉叉。
老鼠先生试图另辟蹊径,但是骨子里的老鼠精神永远不会变。
而且看起来他在人类那国也并不好过,人类怎么可能去信任一只肮脏的老鼠呢?
把老鼠当狗用,这是冷笑话吗?
其实老鼠先生心里很清楚这一点,但是回头并不是随便说说就能做到的,要不怎么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呢。
不管怎么努力,“但到头来,他不过是中国餐厅后面的垃圾桶里的又一只死老鼠罢了”。
狐狸爸爸理解老鼠哥的寂寞,所以狐狸爸爸选择了没有手下留情,死在对手手上,绝对是欧阳峰的幸福。
还有那群伙伴儿们,律师,卖房子的,修水管的,做衣服的,捕鱼的,当厨师的。。。。。。
他们有自己的名字,有自己的职业,甚至定义自己DNA的拉丁学名,说不定还有各自的EMAIL,QQ昵称,以及豆瓣帐号。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何?
其实不管你是一个什么样的animal,都是爱人,亲人,朋友构成着你的生活,亲情,爱情,友情完整着你的生命,我们都有一颗狂野的心,听着野性的呼唤,想要into the wild,寻找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但是只有背上沉重的十字架,能帮助我们跨过生命的断崖。
GOD WILL BE WHO HE IS,狐狸儿子,狐狸妈妈,还有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是幸福的一家。
自从被韦斯·安德森的荒诞美学所折服,我一直再思考,这种信徒式的狂热是一种格调的向往,还是美学的认同,或是灵魂的共振,亦或是这些的混合调整而成的情绪鸡尾酒不知不觉中过饮上头,沉溺于酒精刺激下的多巴胺释放,荒诞迷离的行为失控?
然后从《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不同于《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隐晦婉转,《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简直是把对野性对自然状态的渴慕戳进你眼睛里。
当远处纵深背景中面目不清的黑狼对着狐狸爸爸挥手告别的时候,我同狐狸爸爸一样满含热泪并挥手道别,那是我们逃逸社会流浪世间的野性,是我们灵魂中最深的渴慕与无奈。
与黑狼类似的还有一只老虎,少年派的老虎。
从本质上李安和韦斯·安德森再讲同一个故事下不同的应对态度。
李安在极端的生存环境下与释放野性的和解同拯救,而韦斯·安德森则温情于与现实,驯化于社会的优雅和驰骋在林间的洒脱从中找到一条握手言和的方式。
李安的温柔在于他把残忍融化于奇幻瑰丽的梦中而韦斯·安德森则是从驯化的现实下找到野性的僭越带着叛逆的顺从,同样是对于驯化式的反抗冒险。
他们都再通过寓言式的童话告诉我们成人后社会中的无奈与裹挟。
他们的精神内核都是关于社会化驯化优雅之后的纠结于原谅。
与李安驯化野性不同,安德森希望与驯化中的野性里找到僭越,找到脱轨之后的顺从与和解。
而我这感觉于这种挣脱的释放和归顺的迎合。
生命的课题往往属于灰色地带,就像《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的动物一样,小心翼翼的两脚直立行走,学着人类的模样穿着西装打着领导,发表着言不由衷的话,这是社会的规训,你要泯然众人,成为无数面目模糊中的一个。
你可以是你,也可是随便的任意一个。
你的同一性对于现实无关轻重,不值一提。
但,自灵魂的深处,似水从沙中发出的嘶哑,风中呼啸席卷中凝聚而成的那一点欲望,那颠破不破的执念,那身不由己的召唤,会自夜幕一般笼罩在你梦境之中,怂恿着,激励着,期盼着。
于是,狐狸爸爸搬离看似安全的地洞,脱轨于写稿的白昼,奔忙于农场主夜幕下的农场中,那伴奏轻快的口哨,是被压抑的野性尖啸的欢快回应,那电流传遍全身的围栏,是欲念逃逸之后的颤栗刺激。
我喜欢里面小动物晕头转向的XXOO,像极了,被规训时的每一个人。
只有面对食物的时候才能如野兽一般的撕咬粗鲁。
而狐狸爸爸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可以归顺于现实,但对于主流,他反抗,他拒绝,他顺心而为,他愿意露出野兽的犬牙,然后再满怀热泪的同他们挥手告别。
而此时,派未能等到的回头,在狐狸爸爸的眼泪中迎来了最好的结局。
这大概也是我喜欢韦斯·安德森的原因。
轻松又从容的动画,情节非常丝滑,没有卡顿,看下来感觉流畅自然,好喜欢。
而且整个画面的色彩搭配也很舒适,包括每个人物的表情、眼神都感觉很温馨,虽然中间因为被追杀紧张了一下,但就是有信心他们一定能化险为夷,并胜利大逃亡,这个结局似乎在想象中是顺理成章的,否则怎么对得起那轻快的音乐和明丽的画风?
哈哈哈哈,虽然感觉自己有点强词夺理,但就这样,咋地?
最先注意到的是亲子关系,(职业病犯了?
)孩子委屈的眼神,总想得到父亲认可的期待,以及对表哥的嫉妒、竞争和沮丧,都明明白白的摆在面前,爸爸却视而不见,小男孩心里多么失落,我想起了童年的自己,那是一段压抑的岁月,紧接着我发现,爸爸其实也很压抑!
直到他决定遵从本性,开始“偷鸡摸狗”。
在这件事情上,狐狸爸爸真是天才,计划周详且执行度高,于是他成功的激怒了三个农场主。
突然想起《长相思》里玱玹说:”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背叛自己。
“明知自己的行为为家庭带来了很多隐患,决定金盆洗手,到现在突然想重操旧业,恢复自己的本性,这是背叛自己吗?
屈从于现实,似乎不算背叛,最多只是压抑吧?
被激怒的农场主掘地三尺想把狐狸一网打尽,狐狸却发展出众多的地下网络,成功躲避了农场主的”追杀“,这个过程中,正是用人之际,需要团体作战,小狐狸也在其中充分的体会和发扬自己的能力,妈妈的话鼓舞人心:我熟悉那种不一样的感觉,我也曾经不一样。
很难想象中国的妈妈会对孩子这样说,体会到这其中的巨大差异。
这个过程充满刺激和挑战,小狐狸迅速的成长起来,以至到最后完全释放出自己的野兽本性--灵活敏捷且”诡计多端“,哈哈哈哈,每每看到一个人的潜力被激发的场景,都会让我感动到落泪,好吧,这终于还是成为了一个完美的成长故事。
看片名,本以为这会是一部温情脉脉的动物电影,像被日本人演绎过很过编的“狐狸家族的生存故事”的母题。
结果发现是一部无厘头电影。
电影的开头立意鲜明,以歌谣的形式狠狠编排了影片中的三个大反派——农场主某某,某某和某某,他们一个胖,一个瘦,一个矮,总之长得都不像好人。
狐狸先生一出场便风度翩翩、身手不凡、脑筋聪明、乱丢果皮、玩世不恭,抻着未婚先孕的狐狸姑娘去偷东西,结果连累准妈妈一切被关进笼子里。
以我饱经沧桑的熟女之心,对于这种不靠谱的男人,完全应该能跑多远跑多远。
但可怜的狐狸姑娘已经跑不了了。
紧接这,镜头一切就是十几年过去。
狐狸先生摇身一变成了一名专栏作家,我对男性专栏作家一直没什么好感(不过连岳之流的“妇女之友”除外)——说到他们我首先会想到鲁迅同学,这个愤青、痞子、粗口连篇、“总想披肝沥胆,却不敢以正面目识人”的虚伪分子——狐狸先生没有变,他依旧无秩序、反社会、不听从律师的建议、不做安分守发的好公民,只不过他不过是从动手变成了耍嘴皮。
然而,写作没有帮助他实现他的中产阶级梦想,他买不起房子。
于是他重操旧业,去偷歌谣中传唱的三个农场主,而且不但偷,还挑衅。
影片的后四分之三,便是讲狐狸先生在偷完之后如何善后的故事。
在后面的故事中,三个可怜的农场主完全出了对个人神圣私有财产顽强而固执的捍卫。
毕竟从别人那儿偷来、抢来的东西的与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养出来、酿出来的东西的珍视程度会是完全不同的,这恐怕也是资本主义存活了几百年(究竟是几百年)还没有推翻的原因。
然而,然而,剧情所致,人心所归,最后取得胜利的是狐狸和wild animals。
他们糟蹋了农场主的全部财产,还占领了他们旗下的超级市场。
重要的是,狐狸爸爸还是实现了他不着边际的本性理想。
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流氓无产阶级的颂歌,弘扬了无产阶级的聪明才智和掘地三尺的大无畏精神,也无情地鞭挞了资产阶级吃鹅肝酱、酗酒的腐朽、高碳的生活。
其他评价,待补充,先上班去。
昨晚看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特别喜欢,于是一连看了两遍。
无论技术怎么更替,世界如何变幻,传统动画永远有自己的魅力,因为最好的,永远不是技巧,是人心。
《狐狸爸爸》就是如此,那种灵动,鲜明,优雅,生动,都让我很是喜欢。
忘记了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说《狐狸爸爸》的画法,和一般动画片不同,造型上没有把动物完全的拟人化,而总保留了一份野兽本身的凶猛,残酷,狰狞之美,而这份永不衰竭的生猛,就是故事的主题。
影片结束,狐狸爸爸看见一匹荒野之狼,那是他心目中永不消逝的野性梦想,那匹狼不懂任何一种人类语言,完全没有被驯化,他只属于莽莽的荒野。
狐狸爸爸的眼睛濡湿了,一瞬间。
在那一瞬间,我也被感动了。
我不由得想:其实,我们也是动物啊。
与其规避本性,束缚自己,不如顺应内心的自我,因为那份自我,才是我之所以是我的原因。
同样的主题的,还有《冰河世纪3》,但是我不得不说,《狐狸爸爸》要出色多了。
顺便一说,《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原书也很好看,作者罗尔德·达尔,还有一部人尽皆知的作品:《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常说好莱坞主流的电影是拍给荷尔蒙飙升的美国青少年的,殊不知美国大多的成年人,也远远没有告别青春期中,梦想和现实间的困惑。
梦想在现实中套牢,尊严在强权重压下丧失,昔日的“野兽凶猛“在心里依然抓挠着永远不老的高傲灵魂。
如果你披着人皮,这种冲动还能被房贷,旅游,和保时捷稳住。
但是如果你毛孔里长的是灿烂的火狐毛,嘴里生得是尖牙利齿,智商谋略强过一般美国人的话,你的狐狸尾巴总归会露出来的。
二十世纪福克斯出品的,《NB的福克斯先生》,讲的就是不能被生活重负磨平的”野兽凶猛“。
它高傲的在梦想冰原上遗世独立,不在乎风险多大,代价多高,要向世界证明你的人生并不是世界历史洪流中的一粒尘埃,你要向世界证明,你是最不能被小看,被轻视,最杰出,有才华,最NB的天才,政治家,企业家,吉他手,脱口秀主持人,专栏作家,厨师,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或者是艺术家。
NB福克斯先生非要向世界证明自己是最NB的鸡贼。
浅显的道理:你住的地方揭示了和你的梦想相关的东西——如果你住在好莱坞,你的梦想和电影相关,住在硅谷,则和信息产业相关,如果你住在东莞,或者迪拜,我建议还是换一个梦想。
NB的福克斯不顾和老婆的许诺和朋友的建议,他搬到了能够实现他伟大梦想的地方——养鸡场。
故事的巧合在这里,养鸡场的旁边还有肉类加工厂,和果酒厂。
三个厂主也凑巧是丑陋,暴食,品味低下的成年人,代表一切和梦想相反的东西。
梦想和高傲相互依存的生长着,就会危机四伏。
成年人随时会对梦想家出一记强有力的勾拳。
因为成年人在现实中的磨练,使得他们成为残忍而优秀的刽子手。
在现实对梦想的阻击战中,NB的福克斯发现,最重要的同盟军:——是自己的老婆。
老婆的角色是充当后代们物质生活的质检员。
如果下一代的福克斯们没有安全,和谐,富裕的生活环境,老婆要么会拒绝繁衍下一代,要么眼泪汪汪的谈条件。
但是世界上的老婆们往往会忽视一点:无论是对下一代,还是对自己,温室中没有“风险”的生活,是缺少人生价值,保证被轻视和遗忘的人生轨迹。
NB的福克斯当然不能用这个道理说服自己老婆,因为老婆们从来不讲道理。
老婆们讲感情。
讲真感情。
雄性的真感情只有在挫折之后才能露出来(这对广大没有物质成功的男性其实是个福音),也使得老婆幸福的发现,自己的男人愿意把他脆弱和真实的一面展现给自己。
这个从身手到口才都男人中的男人的男人,愿意承认,他的缺点是,他一定要NB才行.正因为此,在NB的福克斯要冒最大风险的时候,这个本来在“现实”阵营中,坚持安稳和物质文明的老婆,第一个伸出支持的双手。
之后发生的事情是NB不断的升级,如果你是个小孩子,观看这个电影将会成为你童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
就像我第一次看中国土产的《列那狐》一样,一个智慧,自信,不畏强权和危险的居家男人让我记忆犹新。
Wes Anderson 终于结束了只给成年人拍儿童片的历史阶段,给孩子们一个机会,可以让他们看懂成年人的困惑。
当然从艺术手段上,导演真的是换汤不换药,兄弟之间的嫉妒,争夺女友和父爱,夫妻间的爱与丈夫的谎言,还有主人公脱离现实的自以为是,都是从Bottle Rocket, Rushmore, Royal Tenembaum, Life Aquatic, Darjeeling Ltd, 中反复出现的。
如果我能预言的话,Wes Anderson的电影永远是关于一批有明显缺陷,但非常幼稚可爱的人们,重新找到相互之间的爱的故事。
如果你有孩子,应该带他们去看。
包括你心中的孩子。
对于定格动画似乎更具好感,有种时不时能让人缅怀下孩提时代动画片的感觉。
打小看的《阿凡提的故事》,到去年看的《玛丽和马克思》,再到这一部《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总能让我觉着这样儿拍出来的动画片总有某种电影动画无法替代的魅力存在。
从管理员凯利出现到故事结尾,他不止一次地问着Mr.Fox,你怕狼吗?
Mr.Fox回答,我有恐狼症。
当时一直没有明白,狼在他们的对话中究竟有什么作用。
直到故事的结尾,成功逃离的Mr.Fox等人驱车在田间小道奔驰的时候,凯利喊出不要回头看,众人惊异地回头时发现,一匹骄傲的狼正在岩石上来回的徘徊,他和他们不同,他没有直立行走,他依旧四肢着地,野性而霸气,远处是高山雪原,就这样在人类生存的地方与自然交界处孤独地徘徊着。
Fox露出了略带惊恐的表情,因为他有恐狼症,可是几秒钟之后,他哭了,他说,他是多美的动物啊!
他对着狼喊话,可是狼没有回答他,他试图换一种语言和狼交谈,可是狼依旧没有回话,他略带自嘲地说,可能他不懂人类的语言吧。
于是,他抬起了手对狼挥拳致意,这时候,狼也抬起了前爪对着Fox挥拳致意,这个瞬间饱含了太多无以言表的情绪。
Mr.Fox哭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拥有狼那般的野性了,即使自己仍被定义为动物,可是有太多的包袱使他无法再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像个野生动物那般生活了,他不能再去偷鸡,偷鹅,偷鸽子,以前的生活再也回不来了,就在他的妻子对他说,我怀孕了的那瞬间,责任随即而来了。
影片的最后,Mr.Fox在人类开的超级市场里,举着人类制造的软性饮料,对大伙儿说,let’s raise our boxes, to our…survival.这个就是生活,一个关于如何生存的游戏世界。
当开始背负起责任与担当的时候,就必须抛弃一些可能对家人和亲人造成伤害的游戏法则,即使你异常钟爱这个游戏,即使你异常擅长这个游戏,即使你出生到现在一直都在玩儿着这个游戏。
改变游戏法则才是继续生存下去的唯一办法,Mr.Fox深知这一切。
我喜欢狐狸爸爸,他有他的执着和他的任性,当他决心放下一切过去的时候,他成为了真正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p.s.克鲁尼大叔的配音很赞!
动画给2星 实话我没看懂
青少年爭取父母認同的焦慮,父親中年危機,本性(natural calls)壓抑,成長(在家庭責任及「本性」間做選擇,向狼揮手告別,phobia of wolf),羅賓漢(道德瑕疵英雄) vs. 資本主義(革命!第一次挖洞用滾石樂團的Street Fighting Man!!!)。
好玩,节奏很快,细节的幽默值得关注。动物们太可爱了。像观看游戏过场动画一般酣畅淋漓,看完就想再看一遍的好动画。
天哪相见恨晚!!Wes Anderson我简直就是为你的电影而生!
给十颗星!!!!!太~\(≧▽≦)/~!!!!狐狸英雄
creep watching long leg fox
虚高的评分 片里农夫们可以说是面临狐灾了…毕竟农夫们不管性格多么不好,也不是你偷他们的理由啊!后半部分也是越来越扯…会写信 会谈判 然后还放火烧了街道,额… 如果说给儿童看的话,那从头到尾价值观就都是错的…狐狸爸爸就是个小偷 不负家庭责任 连累无辜朋友的坏人…
电影进行到最后,狐狸爸爸带着逃亡部队从山路里经过,看到那只远方的狼时,还是被那段剧情的气氛打动了一下。另外,我很喜欢狐狸爸爸的儿子,好可爱~~
机智的一家之主与农场主的较量太有看点,Wes精致风格中故事丰富而风趣。克鲁尼的声音配上狐狸爸爸的形象堪称完美。
没什么意思的动画,想要赞扬狐狸的勇敢也好,重拾家庭温馨也好,野性的呼唤也好,那就不要设计狐狸去偷盗的情节撒
酷毙的诙谐台词幽默段子此起彼伏,欢乐的同时不忘加入温情的元素。完全折服于这超凡的想象力!
这算是什么动画片 我很迷茫之 真的挺不错的玩意儿 狐狸老爸确实很经典当然 情节依然老套
一只被和谐的狐狸爸爸打破和谐找回本性的故事~PS:那只狼的出现很赞!
实在太可爱了!!音乐大爱,没想到那首petery之歌是Jarvis唱作的,真好~~看来导演的人脉够广啊!Wes确实就喜欢这种geek家庭式的故事,稀罕稀罕~~狐狸爸爸看见野狼那段实在感动,很长时间没看到这种脱俗不落窠臼的电影了~~
可以成为韦斯·安德森的代表作了~风趣幽默,摒弃了他以往的缺点。再来段对于荒野大镖客的致敬,挺完美的哈
风格非常不适应 硬着头皮看了很久
三观不正,无法接受——对,我就是这么中产阶级!
mr.fox最后看见狼哭了,我也要哭了。话说为什么人类是英音野生动物们是美音……
一般般 可能不是很喜欢这部动画片的画面风格 很喜欢猪脚去偷三位农场主那节
画面可以当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