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从一个白色的冬天开始的。
一个是苦苦寻找住处的学生小马,一个是独自住着简陋四合院的老太太,两个人从此便有了交集。
小马刚搬进来时,老太太百般刁难,两人相互排斥、相互警惕。
后来天气逐渐变暖,一件件琐碎的小事,一次次误会的解除使两人的关系也从敌人变为朋友,甚至后来有密不可分、相依为命的感觉。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小马总要有自己的生活。
最后小马还是离开了四合院,带走了自己的行李,也带走了老太太的全部希望,不久老太太便病逝了。
故事是以一个白色的冬天结尾的。
只是仅剩一个从此以后都会深深怀念老太太的小马。
《我们俩》是一部有着鲜明中国印的作品。
正如中国的茶叶,入口虽苦,久品则厚味无穷;也像中国的水墨画,朴实无华,实则耐人寻味。
甚至连演员也那么朴实无华,尽可能的生活化,连名字也省略了。
因为太过朴实,使我在刚看到开头的时候,就幻想小马会在夏天把头发留长,努力减肥,摇身成为妙龄少女。
然后和老太太的孙子发生一段恋情,最后成为亲密的一家人,四合院从此热闹起来。
然而我错了,我想的太过复杂,把这部简简单单的温情剧想得太过浑浊了。
在整部剧中老太太给人的影响极深,先是以一副得理不让人、斤斤计较、人见人嫌的模样示人,后又一点点展现出自己亲和、孩子气、会关心人的一面。
使人对她的感情不禁从厌恶变为爱怜,甚至最后为她落泪。
老太太其实不是蛮不讲理,只是她之前艰辛的生活经历告诉她对人要有警惕之心,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知恩图报,都会带她如亲人的,正如她收养的女儿和他的外孙。
再加之老社会封建规矩的习惯,就慢慢形成了一个内向、固执、自卫的老太太。
透过老印太太的口也向大家简单交代了老太太的过去。
丈夫早逝,从此单身一人,也没有生下一男半女,后来收养了一个女儿,仅此而已。
虽然对过去没有详细的描写,但完全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抱养一个孩子该是多么艰辛的事情。
短短几句话就把老太太整个人都变得立体了。
从这一刻起在小马和观众眼中,她就不再是一个刻薄、精明、蛮不讲理惹人嫌的老太婆了。
虽然老太太知道人心难测,靠人不如靠己。
但她最终还是把小马当亲人了,管教她、心疼他、依赖她,当她是自己的亲孙女。
其实亲不亲又有何妨,明明已经是亲人了又何必计较身体里留着的是谁的血。
小马搬走时的那几句“真搬走了!
真搬空了!
就这么搬空了!
”,字字剜心。
有时我常常会想,也是这部作品又勾起了我这样的想法,如果老太太没有遇见小马,她会不会活得更久些。
老太太刚和小马相处时腿脚都非常利索,说话也十分敞亮,更不用说考虑周全的头脑了。
所以我认为如果她的生命中没有遇见小马或任何类似小马的人,继续平淡如水的生活,也许可以长命百岁,最后寿终正寝。
正是小马带来了老太太一辈子都不曾有过的生命的欣欣向荣、生活的希望和活着的色彩,也是她最后又带走了这些美好的感觉。
正常人尚且无法接受这种忽得忽失,更何况一个九旬老人。
许多事情也是如此。
倘若你本来就穷困潦倒,一辈子这样也就没什么念想平安过完便罢了。
然而一旦变得富有后,就再也无法接受原来那样的穷日子了。
爱情和亲情也是如此。
美好的事情既然来了,就永远不想失去。
话虽如此,但我丝毫没有为老太太感到一点惋惜,如果老太太没有遇见小马,她会活得更久,但终究不曾知道快乐幸福的滋味。
倘若有机会从活一遭,我想老太太还是会选择用自己的寿命来换取那短短一年的美好时光。
因为这一年的热闹、温暖和得到的关怀比她这一辈子的都多。
最终,老太太病逝,小马内心无比痛苦,四合院也变得物是人非。
可这不是一个以悲剧结尾的作品,老太太带着最美好的记忆并及时找到了最好的归宿,不用再受寂寞之苦,这是才她这一辈子想得的、应得的,是最好不过的归宿。
早发现一件事:人最怕一尘不变的生活,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你。
人都跟蚌似的,异物一旦排斥不掉,早晚变成珍珠,那就麻烦了,你的心会被活剖儿的。
珍珠再贵,蚌没一天拿它来装扮自己,外壳永远灰又土,心里却是沉甸甸的,好受难受只有自己知道,有意思吗?
有时候人像猪,四处拱啊刨啊,想找个知己,找不到或者留不住。
等什么都不找了,认命了,过死水一样的日子。
那人就来了,赶也赶不走,收再贵的租子也赶不走。
霸占你的心,你的的时间,照他们的意思改变你的生活。
起初你抵抗,渐渐抱怨少了,渐渐忍受了,渐渐巴望着再多来一些吧。
这时你就是一颗孕育着情感的蚌了。
不知道珍珠离开蚌时,珍珠痛不痛。
《我们俩》,一小时二十四分钟孕育的一颗珍珠,很美。
我们俩。
这是我第一次和奶奶看电影。
老人都很节约。
屋里太暗,我说把灯打开。
奶奶指指电视,还有光。
朴实到好像就发生在门前街巷里的故事,安静的听不到响动的真情。
银屏里头是老奶奶和小姑娘,银屏外头也是老奶奶和小姑娘。
唯一不同我们是有着血脉联系的亲人。
在爷爷去世后,我陪奶奶看电影。
我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安慰老人的心呢?
我不知道。
那些绵长的记忆、苦难和幸福构建成的亲情,语言怎么能够定义。
现在的年轻人有时间陪朋友看电影,却挤不出空闲来陪陪身边的老人。
最后的一幕。
窦唯的音乐伴着一个烂沙发。
我不知道它的寓意是什么。
看看身边的奶奶,黑暗中有几点亮光闪烁。
是时候去陪陪我们身边的孤独的老人了……
二零零二年,冬天的某个晚上,我第一次见到马俪文,在一个顶着北大硕士头衔的不靠谱投资人的饭桌上,她被介绍为很有前途的女导演,我被她指间的烟雾呛到,而旁边长相过于逼人的制片人也让我害怕,于是泛泛地交谈,听她说在剪辑《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她的双眼红肿,很多天没有好好睡觉,这饭局是该死的人情,她没有心情应酬我,我们互相礼貌点头,用了一个半小时吃饭,然后散去。
三个月后,这部片子感动很多行内人,我在电影学院的小范围观影会上又见到她,互相都没有认出来,帮一个影视杂志作访谈,大家的焦点都在斯琴高娃身上,我觉得一身黑的她很女人的漂亮。
《我们俩》获奖的消息并没有让我关注,看之前早知道故事,看的时候只是酸楚却没有泪流。
我去过同学租住的平房,在广院的旁边,那一对爱情鸟如今已经四散,只一个没有厕所,已经让我胆颤,我自己接触的房东衣冠楚楚,用文明的手段扣押我的押金,我懒得争辩,也没有什么感情,这是公寓的可怕。
两个女人的较量隐隐的,猩猩相惜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怀念。
和老太太做了半年邻居的人说:在一起五十年,黄土也变成了金。
那女孩于是和她经过四季,恋爱成长,改变不得是习惯,割舍的还是温情,这就是人。
女孩子再有良心,也没办法去做大家希望她做的那样,跋山涉水去相顾无言已经是极限。
他们在封闭的小院是整个世界,然而小院的门是可以推开的。
如今我已经不记得马俪文的脸,她的名片上只有简单的手机,我翻出来看了看,放回去。
能看清自己的人最有力量,她发出身为女人的声音,不尖锐但是让你我都能听见。
我远远的作为观众听着,这是我的角色,而我的世界不能只有两个人,女孩变成女人,残忍的远走,这才是观者的道路,或者是我以为是这样。
周二,电影半价,花十块钱,闲人来支持国产文艺片——《我们俩》。
尽管售票处的滚动字幕不停地告诉大家这是一部东京电影节获奖作品,但还是老样子,放映厅里空荡荡的。
每次去看这种国产小成本的电影,现场都是这样,看电影的人比演员还少,幸好这次电影主要人物只有老太太和小马两个,而我们有三个人在看,真是无语---||||||||。
和大片争播放大厅、争票房,国产文艺片是没市场的,这是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普通院线不愿引进也是可以理解的,商人嘛,总是重利的。
还是希望中国早日有自己的文艺院线,或者等我有钱了,开条文艺院线出来,天天给大伙儿播这些真正能触及人性的东西。
言归正传,电影从一片风雪中开始,一个女生奋力地踩着一辆男式脚踏车,孤独地穿行在北京的老胡同里,有点像《沙罗双树》的开头,不过没有完全使用长镜头。
她的脸冻地通红,穿件军大衣,在一扇破旧的大门前停了下来,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电影内容没有特别复杂的人物关系,一个老太太和她的女学生房客,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波折,都是发生在你家隔壁的琐碎小事:房客偷了房东的电啊、房东不让房客用电话啊、房东威胁房客要把房子租给其他人啊……。
但是,永远不要忘了那句话“三个女人一台戏”,才执导了自己的第二部电影的马俪文去年凭借《我们俩》击败了陆川,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当名单宣布的时候,我看到马俪文的脸上写满了惊讶,是啊,得到金鸡奖评委的认可的确是一个奇迹,但事实上,更让导演惊讶的还是在这个三八节的档期,电影竟然在全国的163家电影院上映了,所以请相信女人的奇迹!
又扯远了,再扯回到电影上来,老太太和小马其实特别像,都是特别固执的人,两个人总是坚持自己的立场不放松,所以开始的时候,她们之间矛盾不断,房租、电话费、电费、供暖……老太太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也没有子女,收养了一个女儿,有个外孙,都只是偶尔来看望她,平时只有个看上去比她年纪还要大的保姆照顾她。
老人就这样孤孤单单地住在这个破旧的四合院里,直到小马的出现,打破了她常规的生活,一方面老人希望有人和她说话,喜欢热闹,另一方面,老人又是固执的,她不希望别人打乱了她的生活。
老太太就这样矛盾地和自己的小房客对峙着。
小马是个大学生,而且显然是学文艺的,她的身上本来就没有束缚,规则尽可打破,老太太守了一辈子的规则在她看来也是可以打破的。
同时,她也是固执的,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要做到底,就这样两个年纪差了60多岁得人,整天像两个小孩子一样吵来吵去,谁也不愿意退让一步,打破四合院往日的死寂。
渐渐地,天气热起来了,老太太和小马之间的感情也开始像天气一样升温了,老太太终于第一次走进了小马的房间。
之后还是那些琐事,小马给老太太修房顶、帮她改变屋子的陈设、给她的墙上贴美女画像、帮她拍摄关于一天的短篇……老太太甚至想撮合自己的外孙和小马(^o^老太太实在太可爱了)。
女导演的电影总是会有些精巧的细节,我看到小马的身上总是跃动着一些红色,红色的毛衣、红色的车钥匙挂件、红色的海报,还有就是她的屋子地面墙面完全都是红色的,甚至她还会穿着红色的戏服回家;而老太太的身上就只有一些沉闷的色彩,灰白的墙面、灰白的床单、灰白的沙发、灰白的衣服……小马是活跃的,她从来都是用跑的,时间对她来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老太太的行动都是缓慢的,甚至是停滞的,一天的生活就是等着吃、等着睡,时间对她来说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夏去秋来,小马和男友找到了新房子,决定不再租老太太的房子。
老太太的院子又回复了死寂,没人和她说话,她舍不得小马,这个给她添了很多麻烦的小孩,是小马在她晚年最孤单的时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色彩。
老太太很快就病倒了,说不出话,但她什么都知道,小马回来看她的时候,她拉着她的手,不愿小马离开。
外孙结婚以后,老人把房子让了出来,自己搬到了山上去住,小马去看过她一次,但很快就成了最后一次。
故事就这样简单地在小马悲伤地蹲在街边结束了。
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但是我的眼圈红红的,这就是最真实的人间感情,她不需要华丽的画面、高超的电脑特技、全明星阵容,却能够温暖你的内心,这才是电影的本真,不要让那些附加的东西模糊了我们的双眼。
还有就是,走出影院的时候,给家里的老人打个电话,他们其实很需要你!
在前些年的国产电影中,《我们俩》是一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影片。
这部电影没有迭宕起伏的情节设定,没有宏篇巨制的场面铺陈,没有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主要以一个北京四合院为场景,讲述了一个花季少女和一个年迈老人从冬到秋短暂相处的情感故事。
这是一部描述年轻人和年老的人不同内心世界的电影,是一部讲述青春与衰老的电影,是一部记录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电影!
故事开始在冬天,女孩要租住老人的房子,因而走进了老人的生活,并与老人因琐事而不断产生磨擦。
开始的时候,老人对女孩是苛刻的,她用挑剔的目光注视着这个年轻人,两个人的交流充满了不合谐,女孩也曾因老人的不近人情而委屈、气愤和无奈。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老一少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老人对女孩变得关心、认可,甚至依赖,女孩对老人,也由疏远、抵触,渐渐变为适应、接近,她开始帮助老人洗头,为老人摄像,记录她一天的生活,设法改变老人的生活环境。
她甚至依照自己的喜好,为老人在斑驳的墻壁上贴满了明星照,尽管因为老人的不适应而最终还是被拿下来。
充满青春活力的女孩为老人单调灰暗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而老人不断加深的情感投入也在女孩的生活中増添了温情。
度过了冬天,送走了春夏,秋天来了,女孩搬到了别处,也同时带走了老人的情感寄托。。。。。。。
影片临近结尾,老人因孙子结婚而搬离了居住几十年的老屋。
女孩到老人的另外住处去看望她时,病得已经无法说话的老人,用一双苍老的手紧紧地抓住她,似乎想说出万语千言!
金雅琴饰演的片中老人,性格鲜明,形神兼备。
她同女孩的对话,流露出她作为老年人老小孩的一面,她还用眼神和肢体语言,表达出了一个年迈老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这位可敬的老艺术家在年迈的时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北京四合院生活过的令人心疼的内心孤单、渴望关心的老人形象。
宫哲饰演的外地来京求学女大学生小马,有着干净的外形和简单直接的性格特征,她具有青年人特有的青春活力和不服输的劲头,还有难能可贵的对老年人的爱心。
年轻的女导演马俪文,用女性细腻的视角去描绘生活、揭示人性、展示真情。
她的表现手法很安静,镜头却很有张力,无论是人物的特写,还是季节变换的交代,很多时候,都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生活在人海,很多人只是一面之缘,便擦肩而过,而有的人,却会在你的生活中有或长或短地停留,在你的生活留下印迹,使你投入了情感,成为对你的生命产生过影响的人!
影片中的女孩和老人彼此就是这样的人!
她们各有各的生活道路、各有各的情感需求、各有各的性格特点,但是,她们有一点是非常相同的,那就是都有重感情的一面,都在不知不觉间,把彼此当作了亲人!
生命就是从年轻到年老的过程,每个人都要步入老年,人进入老年后,身体要逐步衰老,但是老年人仍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仍有精神上的需求,仍然希望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渴望自己能够对他人产生影响和为他人所关心!
人间最贵是真情!
真情是人生的亮色,是生命的寄托!
这是曾获得国际大奖的《我们俩》这部影片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重要原因!
看完电影,耳朵里老是盘旋着老太太的声音:"小马、小马......"一开始凌厉而急促的"小马、小马....."到后来的近乎哀求的"小马、小马....."一遍一遍地在耳边缠绕不休我想,如果世间真有一个人如此地呼唤另一个人又有一个人如此地被呼唤过她们俩应该是幸福的吧
假如记忆重新燃起,过去的细节也许会被更加巨大的还原,带着主体不能抑制的情感,加上时间冲刷后的过滤,成为一种关乎个人经验的修辞尝试。
时间总是不能抹杀,它带着罪证般的纪录,或多或少受到模糊损伤,于是过去某些相关联的碎片就渐渐凑了上来,蔓延到内心的情感依靠和寄托。
我们搜寻一些片断,却被一种强烈的情绪阻挠,于是出现反复的影像反复的重叠,模糊不定的清晰闪现。
年轻的宫哲代替导演回到她的学生时代,体验了一回曾经真情的记忆,她总是穿着厚重奔走匆忙,那辆自行车的哐当作响划破了雪地里沉沉的死寂,这是作为进入回忆之中的切要之声,然后突然的影像开启,那些时光的春夏秋冬冷暖常情就逐渐展现在眼前了。
凋零老旧的四合院,延伸着霉湿的孤独和死亡的气息,除了日常的为数不多的几句基本生活用语,这里废旧得连一只鸟也不愿意叫唤。
孤独的老太吃饭睡觉晒太阳,不悲不喜只是等待,等待沉入无限空旷的寂寥和苍白。
直到生涩的宫哲一身军大衣的出现,才横生生的要插进来改变这逐渐老去的破败,预示着沉闷的老房生机再现,《我们俩》由抗拒到依赖,院落里的四季填满更替的色彩。
金雅琴老得很快,满脸褶皱肌肤松垮,眼神涣散,当初在《我爱我家》里的那个街道居委会精明能干的退休干部,神采奕奕大刀阔斧,很有点男人风格。
第一次的荧幕演出便是这个老旧执拗的房东老太,如同她自己的洪声一样固执倔强,在生命最后阶段迎来了一个冲撞般的相遇。
而宫哲当初在学校食堂门口被偶然发现时,粉红脸颊下的青涩和直接,让导演马俪文看到一个熟悉的影子,她只要演出自己就好,这段经历就有被再次生动还原的可能,于是处在生命两端的两个人在一方四角的天空下留下一段难舍难忘。
一部简单的片子,简单的人物,简单的事件,本色的演出,不需要它按视觉习惯老老实实叙事,但也不要它过于荒诞夸张,在淡淡的从容里,看到摄像机缓缓的推进和展开,菲林青灰的色彩和颗粒,镜头切换的淡入浅出,一股相似的熟悉直达内心。
恰到好处的省略和跳过,是这个片子对观者智商的拥护,这样朴素本真地抽离出我们原本的情感弱点。
片子配乐由窦唯操刀,用古琴点化画面,简洁短促的琴弦拨弄,抚出光阴轮回的悸动,花开花谢,春去冬来,带出矛盾碰撞默契,不免心生会意一声叹息。
那年的大二暑期,我忽然想起来,我找了一份家教,并在学院后面的电厂职工楼找到一处二楼的出租房,我独自搬了行李上坡下坎,在烈日下挥汗气喘。
房子一应俱全的舒服,但是所有房东都具备那样的基本素质,精明计较,又似乎有些宽容的样子。
金雅琴让人深刻的是一双眼睛,浑浊而发红的眼睛,透着些讨厌的顽固和执意。
我的房东给我留下一口黄牙,是能肯定的黄但也算整齐的牙,带着午饭后菜渣的隐隐发酵,他口若悬河,我频频后退。
这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有着他性格里该有的狡黠和吝啬,满脸笑容下有着让人近而远之的神情。
他确实帮过我一些忙,在毕业展前夕帮我找过一个给模特拍照用的灯,一只庞大而滚烫的灯,男模特需用纸折叠厚厚包住才能拿在手里的灯,那是一只烫手的浴霸灯。
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很偶然,也许就是《我们俩》那样的争吵了,排斥了,然后又牵挂了,想念了,最后留下一丝伤痛和遗憾。
这样很好,以厌恶开始,却不以厌恶结束,不要人撕心裂肺,也不用泛滥抒情,只是展现一段过往,体察到相遇的微妙,一点点的情绪起伏,足够。
当然我的房东最后在我来不及收拾行当就匆匆飞走之后,他帮我妥善了房内的一切,可是却顺手了我的所有习作,一张不剩。
这样的相遇也好,以欢喜开始,并不以欢喜结束,没有大恨大悲,徒留下一点空洞的咬牙,时不时地,让我以这样的方式来纪念一下他。
2006-3-30
《我们俩》是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制作发行的一部剧情片,由马俪文执导,宫哲、金雅琴、罗忠学等联合主演。
影片讲述了一位在四合院里生活的孤单老人,因为将房子出租给来北京上学的女孩,这一老一小之间发生了一段动人的故事,该片于2005年10月在东京电影节上展映,2006年3月3日在中国上映。
看完这部电影,我被四合院里奶奶和女孩的那份没有血缘关系但比亲人还亲的感情所感动。
来北京求学的外地女孩(宫哲),租下了一个人孤单生活的老太(金雅琴)的房子。
女孩觉得老太处处算计她,老太看女孩也不顺眼。
一开始相互没有好感的两个人在磕磕绊绊争吵不休的主客生活,渐渐成了彼此的依靠。
老太晚年的孤独因为有女孩的陪伴冲淡了不少,只是终有一天女孩要离开,老太爷会老去。
在老太去世前,女孩子去看过老太太,老太太只能抓住女孩的手,不能说话的她眼睛里全是话。
人与人的关系就是这样奇妙,孤独的灵魂是需要真挚的情感来抚慰的,而这种情感往往又是最稀少的。
关爱身边的老人,他们想要的是陪伴……
如今再也没有多余的心力,扒开一个人的刀子嘴,看她的豆腐心了。
听说,中国的年轻人,都被租房毁掉了。
工资都拿去交了租子。
月光倒不怕,怕的是还叫我省吃俭用生个孩子。
我可能只有和房东生这一条路。
住处离地铁站、商场、影院、超市等任何一个地方都隔了好几个山头。
我的“葛优瘫”自然无师自通。
日日与房东指点江山,譬如论马桶之中的山水风光如何能顺利一泻千里,或厨房泄露的神秘气体,会否让我拥有性感的紫色嘴唇。
家里的老人们说,原来脾气温良的姑娘,怎么现在一点就炸。
可能现代年轻人的脾气秉性,都是被租房塑造的。
不管是消费主义、月光、宅、不爱生孩子,还是剑拔弩张。
我突然很怀念一部2005年的电影。
[我们俩]那个时候,租房还没有毁掉年轻人。
①钱,房租,中介费[我们俩]的故事,全程发生在小四合院里。
就好像我们上班下班,不进家门的那段时间,卖给了公司。
只有在这小院里的碎片时间,才算得上点生活。
也只有这点鸡零狗碎,值得讲述。
学生小马来看房。
她是一家一家问下来的不知道户主有没有富余房间,也不知道价格几何,就一家家撞大运。
我盆友A说,搬了八九次家,最多的一次看了十几套房,意志力一点点被摧毁。
而小马情愿跑断腿,也没找中介,干嘛要让中间商赚差价啊。
你们应该也听说那个新闻了。
几家长租房抢着和一房东签约,把8500元/月一路炒到10800元/月我理解小马,我第二次搬家,为了省中介费,明知当时的二房东不是善类,还是直接从他手里找了下一间房,顺便省了一笔搬家费——自己分了七八趟把行李背过去的。
房东老太太在背后念叨:“房租不能太低,地段好;也不能太高,穷学生。
”从一开头,这精明刻薄里,就还是藏着善心的。
但老太气势狠戾,不给还价的余地。
200,就200,行就行,不行就走。
现在听起来200多便宜啊,如今加个零,在北京也只能住到五环外了。
但2005年那个时候还用的第四套人民币呢小马咬咬唇,160吧。
老太太不松口。
小马只能给出这一沓10块,可怜巴巴。
②生活,不是租来的这话说的有点土。
但小马的生活,确实不是租来的。
她一进屋,就忙活来去,扫雪、擦玻璃。
那玻璃上都是陈年老垢,换我,早放弃了。
可我最忘不掉的,是她还钉了张海报在门上,小猪皮杰的屁股。
尾巴打卷儿,翘翘的过年还有好些天,她就挂起红灯笼,贴上福字。
老太太说,还挺能折腾,沉不住气。
现在他们说,房子是租来的,生活也是。
生活的空间越来越逼仄,放不下书柜,养只猫也要偷偷摸摸,水龙头坏了房东说凑合着用,不方便晒衣服,也只能对付着。
小马不服气。
早上起来,她要烧开水,浇冻住的水龙头。
打电话,得和房东老太太吵三五次,最终承担了电话费的大头,才能扯条电话分线进屋。
要用老太的冰箱,得给她买条鲤鱼。
北京的冬天,小马感觉要冻死了。
四合院没有暖气,老太又说,你多穿几件衣服吧,等有钱了自己买小楼。
她偷摸着买了暖气片。
老太看到这电表撒丫子跑,不敢相信可是不这么干,不要说生活是租来的,连这条命简直都是租来的。
刚来上海那会儿,去掉房租,我只剩1100块生活费,不吃晚饭,头一个月我只花了1049块,但代价是冻死。
我妈让我带来的被子,真空棉的,摸上去滑,四面钻风。
没吃晚饭,脚就更冷。
那个冬天我整宿干瞪眼,思考我究竟是不是我妈亲生的。
后来领导说,你稿写得多,给你多加500块。
我立刻淘宝了两床被子,新疆棉的,98块一床,物美价廉,老厚了(店家不谢)。
200块就能买条人命啊。
③爱,那个时候还有爱啊小马的故事,和我们不同的是,她和房东老太有了感情。
要让我和我辣个房东有感情,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两人都是一样的脾气,嘴上不饶人,易燃易爆炸,遇事先吵,过后再商量。
可心是软的。
交电费吵了一轮,交电话费吵了两轮,一个是“没人伺候的老太太”,另一个是“没小伙子喜欢的姑娘”。
最后却“和自己家人都没那么亲”
小马要让老太的房间有生气,给她贴了一屋子美女海报
老太念叨着,刚来那会儿可怜兮兮,这会儿鸠占鹊巢,天天蹭她一个老太太的屋睡
小马学校作业,拍老太,理解了她孤独精明算计,脾气乖张,那都是外强中干的伪装。
最后,小马搬走了,老太就病了。
老太走了,小马在大马路上就哭了。
故事前半段的鸡毛蒜皮,和我们此刻面对的现实多像啊。
可是为什么不会再有这样的温暖结局了呢。
也许小马还是相信,自己是有未来的。
而我们被朝不保夕的感觉淹没了。
工资永远跟不上房价——租房的价。
一次意外,就能把好不容易攒起来的生活打碎。
更多的时候,连生活也攒不起来,还有人逼着结婚生孩子考公务员,好像这些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似的。
于是目标就是多挣钱,无论是租房的,还是房东。
好给易碎的生活,增添一点点保障。
好似我们也再没有[我们俩]这样的电影了,没有鸡零狗碎,只有珠光宝气。
香奈儿普拉达满天飞,像是精神鸦片,生活里穷怕了,便再影视作品里,许你幻梦一场,填补焦虑。
再没有多余的心力,扒开一个人的刀子嘴,看她的豆腐心了。
也再没有多余的心力,塑造一个温暖结局了。
恐怖的是,万般不愿,我们还是被房租左右了我们的脾气、生活,甚至未来。
-文:姜不停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很感动。有时间我想再看一次。
剪的太乱,叙事不流畅
暖暖
原本以为是很苦情的,没想到却是一个让人会心一笑然后又发人深省的作品。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亲人朋友爱人和陌生人,而只有三种人,那就是对你好的人,对你不好的人和与你没有关系的人。
他们俩
窦大神
最近开始狂看国产片,而且眼眶变的特别浅。动不动就泪出来。
一个人的好天气?
126253-4-12
周而复始,别人是过年,我是在过日子。玩寂寞呢。没有胡搞的煽情,音乐和音乐点还不错。代表四季的字幕多余而拙劣,剧终最后几个镜头打动了我。老印太太戏不错,人逗够淡定。
不喜欢金雅琴演的老太太,宫哲演的小女孩儿还不错。
对所谓的豆瓣高分实在是一再失望。这部完成度如此之低的电影打到8.7分实在是豆瓣社区的耻辱。里面细节凌乱得很,剧本设置简直是想一出是一出,完全不考虑真实性和连贯性,两个人演得其实都不好,东京电影节在我心里的分量再次下调,不是没有后代吗?孙子是养女的儿子?那不是外孙?这类的细节缺失相当的多,多到刚看没多久就知道导演的能力了。摄影简直就是学生作品,而且是大一挂科那种学生。实在是太差了,80多分钟我都嫌长的要命,哎,看了开头就要看完的偏执有时候真的很伤身。
很现实的温情
农夫与蛇的故事,胡同和城市就是这么被毁的,丑化建国后住在了北京的人及后代还有学计算机的,谁让你们都不争气呢,就说话那你你的就早该给丫轰走了,讽刺的是这样的孤寡老人会更多的出现在年轻人背离家乡的二三线城市而不是北京,金雅琴高龄出演加一星,女导演私货太多一看就是中戏的。
国产5星片
题材和想表达的思想都很棒,可惜就是情节太过脸谱化,与好莱坞亲情电影如《我是山姆》这些比起来还是太稚嫩了,缺乏太多细节,堆叠的桥段太过均衡导致节奏太过稳定。
我比较喜欢这个女孩热情的生活态度
画面和音乐,淡淡的孤独,还有我们俩
好吗?
完全没有办法理解这8.5分是如何打出来的。不能因为“耗时三年,小成本制造“就给高分,导演才华平庸,演员表演乏味可陈。有些类似题材的独立制作电影“我是房东”就好太多不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