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想,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磨难,却依然在世界名族之林里熠熠生辉?
我常常想,中华民族的国魂到底是什么?
看过《龙之战》之后,心绪起伏强烈,情绪激昂慷慨,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但是,又说不清道不明,究竟让我惊憾与意难平的到底是什么?
后来,我知道了,是影片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众志成城的军民一心,是剧情里中国人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百折不挠,是故事里的儿女情长、家国大义……
看完电影之后,舍友问我看了些什么,给他讲讲。
我说,我看见年近古稀的将军,为了百姓家国,抬棺上阵;我看见一个喝过洋墨水的年轻人不惧生死,深入敌军;我看见一群女子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我看见与将军同生共死兄弟的义薄云天;我还看见中国军民坚守阵地的铁血丹心,百姓黎民的奋勇当先……
当然,除此之外,我还看到清王朝岌岌可危的专制统治;我还看到朝臣阴暗自私的丑态;我看到中国法国的军事悬殊;看到临阵脱逃的士兵;看到公报私仇的官员……
《龙之战》,是我们中国人与法国人的战争,是我们龙的传人与外来侵略者的战争。
我突然间想起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国难兴国”。
有人说,中国现在之所以会如此强大,是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
有人说,我们有感谢那个侵略者,他们虽然带来了杀戮,但是他们也带来了文明。
有人说,要客观地看到这百年屈辱的正面意义。
可是,我确实极其不认同这种说法,“国难兴国”,真正兴国到底的是什么?
不是战争,不是侵略,不是西方列强带来的所谓文明。
真正让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兴旺发达的,应该是那些国难当头,依然义无反顾,心怀家国的仁人志士;真正让中华民族强大独立的,应该是那些浴血奋战,舍身为国的英雄烈士;真正让我们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应该是那些无私大公,百折不挠的义士军民。
而不是战争和侵略。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家里进了强盗,在我们家里烧杀抢掠一番之后,我们难道要在修好防盗措施之后感谢强盗们提醒了我们维修防盗措施吗?
所以,我们的中国,能用现在的光辉灿烂,我们应该感谢的,我们需要记住的,是那些舍身求法的人,是那些一心为国的人;是那些奋不顾身的人……当然,我们也要记住战争,记住侵略,记住屈辱,记住仇恨,但不是为了感谢,是忘了铭记,为了吸取教训。
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必定会干巴巴地提到一笔的镇南关大捷,本片可以说是一部非常生动的视频补充教材,加强国人对于此一战的理解和认识。
刘佩琦饰演的老将冯子材是本片最大的看点,即通过身先士卒的沙场表现体现了老头子的拳脚功夫,也透过了军事布防的环节表明了这位老将深谙兵法。
此外电影中还有大量反腐和官僚间斡旋的场面更是立体地呈现出这位老总督刚正的秉性以及政治能力。
同样值得称赞的还有电影对于镇南关战役多层次的展现,影片不仅有炮火连天刀光剑影的战场厮杀,同时用很大的篇幅说明了士气的维护以及军队内部官僚腐败监管的重要性。
同时让我格外欣赏的是紫禁城中李鸿章与慈溪太后关于前线战事的对话,更是很好地让观众意识到高层的战略研判才是一场战争走向的决定要素,是统治层的政治决断最终赋予了前线将士们流血牺牲行为或是有益或是徒劳的历史意义。
最终战争结束,冯子材解甲归田用洋人的火柴点燃烟丝,脸上流露出沧桑之后的释然表情。
场景安详而感人,但影片就此结束未免有些突兀。
作为近代史上大清为数不多的反侵略战争中取得的胜利,电影缺乏一个历史性的总结,以及对于后世走向的交代,尤其是法国方面的刻画更是不足,加之影片中后期几个场面间的切换显得相当跳跃缺乏连贯性,有明显后期导演剪辑的痕迹。
让人觉得有些草草收场的不足感。
最后吐个槽,点燃山内酒窖引发山林大火,在我看来好似一场人工诱发的火山爆发——这其中的可行性以及浓浓的国产”土味“特效让人看得不禁眉头一皱囧
由于一直有阅读悟空问答文章的习惯,经常在里面看到有人说广西人打仗是如何的勇猛,称广西兵历史上被称为“狼兵",对外战争从无败绩,清代的“镇南关大捷”就是个例子,所以特意来看了这部《龙之战》。
这场战争发生于1885年,由67岁的广西老将、钦州人冯子材指挥,战场在安南、凭祥一带的大青山。
战争的结果是法军败退,法国总理内阁倒台,却也导致了清朝和法国签订《中法新约》,安南被分割出去,成为法殖民地,也成为了今天的越南。
在我看来,龙之战这部电影不单是一部体现广西人“狼兵”的影片,同时也是一部不可多得团队管理教育片,片子体现了团队管理中出现的这几大问题:1、管理对下属是否有足够的信任?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也是对外事务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却一直排挤有能力的冯子材,以带有个人偏见的“四不能战”否定下属,这就导致有能力的人无法得到重用,如果不是彭玉麟的极力举荐,可能冯就不会有机会创造这次战争的辉煌。
2、管理对下属是否有足够的放权?
两广总督彭玉麟是当时举荐冯子材抗法的,也是冯子材上级,对于提出的“四问”,他给与了肯定的回答,并且承诺:“你大胆的去做,出了问题,我和你同罪”,这也是让冯后来工作能顺利开展的原因之一。
3、管理着的心是否往一个方向使?
当时冯子材和苏银奎都是这场战争领导人,冯子材一心收复被法军占领的国土,苏银奎却害怕冯立下战功影响自己的仕途,屡屡暗中做手脚,阻碍冯工作的开展。
4、管理起矛盾能否以团队利益为重?
提督苏银奎的手下军粮管王进喜克扣军饷,冯子材得到证据后,明知道是苏的意思,但是他斩了王进喜,却放过苏,从而争取了2万淮军前进的机会,也使得战争胜利的可能性加大。
5、管理能否让下属严格执行相关制度?
在大青山一战中,清军一度被法军的炮火打得信心大失,斗气全无,有一部分人开始逃退到二道闸,二道闸的守军含泪把他们全杀了。
如果当时二道闸的守军不杀那帮逃兵,那么就破了规矩,就会有更多的逃兵,战争立马就溃败。
6、管理是否能以身作则不自己破坏了规矩?
冯子材的儿子冯相贤是个有才能的人,却一时心软纵容下属当了逃兵,冯子材不得已杀了自己的儿子。
如果不杀,本来在法军炮火强攻下的清军早已军心不稳,溃败已在一线之间,一个不得人心的举动都可导致整个团队的覆灭。
这场清军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这是一场成功的战争,也是一场成功的管理。
其实早先听说这部电影的时候就蛮感兴趣 特别是得知主演是刘佩琦和曹云金后 就更加想一窥究竟 毕竟刘佩琦的演技足以让所有人的拜服但是因为工作原因没来得及去电影院里看 一直等到春节期间才下载下来仔细看了一遍由于对晚清史不是非常了解 所以对影片中出现的军备道具和人物细节未做考究 所以也不做细表 仅从电影评论规则去考量这部电影其实对于电影立意这回事应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有人觉得过于主旋律不喜欢 有人觉得再现史诗 都可以 但是如何把一部主旋律的立意表现得让观众信服 这才是重中之重至少这部《龙之战》是在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镇南关大捷 而非一部幻想题材的商业大片 从这个角度来说就很值得赞赏了 毕竟现在国内大部分主旋律影视剧还还停留在手撕鬼子的幻想阶段 但从战狼2到龙之战 给人感觉如今的主旋律影视剧正在面临历史幻想到历史还原的阶段 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因此 当看到《龙之战》里尽可能的展现当年法军和清军军备之间的真实差异时 感觉是欣喜的 至少在看到前三分之二剧情时 仍然以为这会是一部被低估了的高品质电影毕竟刘佩琦作为一位演技高超的老艺术家 将冯子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不过说真的 按照刘佩琦的表演功底 如果只是表演得中规中矩那就真叫做失败了 所以当他凭借《龙之战》获得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最受传媒关注男主角奖时 是一点都不令人意外的不过让人比较意外的倒是曹云金 毕竟在这部电影里 除了刘佩琦之外 唯一让大众所熟知的就是曹云金了 作为一个没有经历过系统表演训练的新人演员 曹云金的表演着实令人印象深刻 虽然他的表演痕迹稍显明显 但我觉得 他在表演之前是吃透了这个角色的 再加上与刘佩琦的对戏 多少能让他更好的进入角色 除此之外 曹云金早年学习相声评书的经历多少对这个角色有些影响 举手投足都会有些传统戏曲的味道 对于一部偏正剧的电影来说 也不全是坏事然而 优点归优点 不代表就没有遗憾 准确来说 作为一部颇令人期待的历史题材电影 瑕疵还是不少 以至于让这部影片不仅不能被称为优秀 甚至几乎沦为平庸抛开并不熟悉的历史细节和战争军备不谈 就影片的故事逻辑来说 是比较有问题的 就像前文中说到 影片的前三分之二算是颇为优秀的 从冯子材重新出山 到为战争的准备 影片都颇有史诗的味道 但到了这场战役决战的时候 除了看到清军被法军的全面压制外 很少看到冯子材对转败为胜的运筹帷幄 对于战争的转折点也着墨不多 给人感觉这场准备许久的战争 莫名其妙就打到了结束 结尾之草率令人惋惜这个问题出在导演本身 原本一场史诗的镇南关大捷 导演试图只有100分钟就讲清楚这本就难度颇大 不管其因是拍摄资金问题还是导演对节奏的把握问题 总之在结尾是令人失望的但之所以我会把原因推究给导演 是因为片尾的火龙片段是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 既然这是一部标榜史诗的正剧改编电影 想要出现这样的火龙并非不可以 但是怎么就点燃就百年酒窖就引发了山火了呢?
于情于理都不符合逻辑 特别是不符合电影中的逻辑 我能想到的原因也只有因为编剧功力不足写到这边不知道怎么扭转战局了 只好用一个最多算是意外的事件来改变结果 都是学编剧出身 这种手段都用过的其实如果能够对火龙扭转战局的内容再进行合理化一些 相信会为影片再多积累一些口碑 甚至像当年《赛德克巴莱》在票房上做逆转也未可知其二要说导演节奏问题的便是对时长的把握 如果细观影片 就会发现前面三分之二甚至更多几乎都是铺垫 进入决战之后虽然展现了清军的英勇作战 但还是缺少的更加细致的内容 比如老将的运筹帷幄和用兵之道 至少没有比较明确的表现出来 如果片长能够再多长30-50分钟 能够更加细致的将决战部分展开 或许会好很多 想想《赛德克巴莱》最终时长3个小时 不得已内地的删减版还长达153分钟 照样成为经典尽管《龙之战》本身有着不少的瑕疵和缺点 但唯一能够肯定的是影片的诚意 可以看出导演是想认真的拍出一部还原镇南关大捷的史诗电影 包括片尾成龙亲自献唱的片尾曲也可以说贴合了主旋律的大旗 虽然导演能力有限 但是能够较好的再现当年这一场战争 让更多人了解历史 也不算是一件坏事 哪怕单凭刘佩琦的演技和这段历史 也值得去看一下这部影片最后要提一下的是 不少观众比较惋惜影片的排片和票房 但是对我而言 这部片子的排片之所以差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毕竟影片的出品方是电影频道节目中心 而发行方一九零五(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从名字就可以判断他们的主要业务方向并不在影院发行 所以就算《龙之战》换个档期上映 估计也不太可能拿到比较高的排片 所以票房成绩不好也就成为必然了但是幸好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的电影主要收益并没有指望在院线 至少由他们主要出品的影片不会 因为他们的主要投放阵地还是在央视频道播出 《龙之战》这部电影的本质还是一部电视电影 虽然影片院线票房成绩令人失望 但好在我们时不时还会再央视频道再看到 所以倒也不会太过担心影院下档后看不到了 不过这倒是也能解释为什么《龙之战》不能拍成两个多小时的长篇史诗了 综上情况 虽说影片看不看在个人 但还是稍微推荐一下这部片子好了 还是那句话 哪怕单凭刘佩琦的演技和这段历史 也是值得去看一下这部影片的
很传奇的题材,运用却不好。
前面的内容还算可以,一直到夜袭法军,都算是比较尊重历史(《清史稿·冯子材传》中确实记载镇南关大捷之前有一次夜战"宵搏敌垒,斩虏多",当然电影里的方式简直是武侠片么)。
然后突然就跳脱了,水攻敌船,儿戏一般,冯子材作为一个职业军人,能用这种《水浒》里的桥段去打仗?
然后辕门斩子、儿媳截粮、酒窖爆炸……这都哪儿对哪儿啊?!
真实的历史比这激烈得多,"子材指麾诸将使屹立,遇退后者刃之。
自开壁持矛大呼,率二子相荣、相华跃出搏战。
诸军以子材年七十,奋身陷阵,皆感奋,殊死斗。
"这才击败了法军,哪里用得着什么火龙。
编剧显然对这段历史没有认真的推敲,还总想搞得传奇点儿。
两个女角纯粹多余,无论清军还是法军,都不可能在军中养着女人,更别说让女人上阵、出使了,那可真是自打嘴巴。
曹云金就别说了,这也算是他在努力,不过看着真的很出戏。
刘佩琦一个人顶起了整部戏,修庆也不错。
别的人就算了。
法国人都是龙套,就更不用说了。
没有去电影院看,是在CCTV6看的。
刘佩琦老爷子的演技无话可说,原以为曹云金会毁掉这部剧,发现演技还算可以,反正戏份不多,中途还领了盒饭。
特效虽然不行,但是战争场面和文戏太精彩,连对手都有血有肉,也就忽略了特效,就是结尾的火龙不应该添加,整部电影还是很尊重史实的,特别是服装很良心,将中法战争的惨烈与无奈描写的很好,算是2017年很让我意外的一部电影。
比较正常的一部国产片,开头几分钟的拍摄制作下功夫了,导致后面炮战部分预算吃紧,于是五毛钱特效习惯性登场,成为顶梁柱。
观影过程最让我揪心的是曹云金,念个告示都能念出惯口报菜名的节拍。
看来说相声的比演小品的更不适合演电影,小品好歹还出了个范伟,相声基本上无望了,岳云鹏算吗?
拉倒吧。
总有人不明白,小品与电影真的是两个世界,它们对喜剧的理解与诠释可谓相差甚远。
那些“触电”的小品演员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嘴碎,鸡肋般的顺口溜,强烈的段子意识,抖机灵的本能,个人表演的包袱情结,与镜头和实景格格不入的小剧场感,过于夸张的表情与肢体幅度。
全体触电已逾十年,非但一点长进没有,今已成恶俗的代名词。
可以休矣。
三颗星鼓励一下。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龙之战》的完成 ,证实了高峰导演驾驭战争大片的才华和能力, 不论对战争场景逼真呈现还是对影像叙事的节奏把握,都在上乘。
编剧邢原平和演员刘佩琦对冯子材形象的细致刻画和丰富描写,对全篇故事设计的起承转合,为影片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曹云金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他首次“触电”,塑造了冯子材之子冯相贤,避免了他的前师傅郭德纲首演电影时表现出的舞台式夸张,而是极具生活化地处理角色,在表演面对处决的那场戏时,知道军纪难违,他环顾四周家乡山水 ,对父亲的背影高喊 :“ 我愿化作厉鬼帮您杀法夷”,然后举枪自毙。
通过面部和形体语言细致而内在地表现了对父亲的留恋,结束自我生命执行军纪以定军心。
影片的创作成功又一次说明了战争片的创作规律:如果只用宏大叙事描写战争过程,淹没人物,将难以吸引观众,只有扎扎实实地塑造好战争中的主人公,才能使影片焕发光彩,清史留名。
《龙之战》因表现历史人物和历史战争,影院估计其不符合九零后观众口味,所以排片比例不高,但实际上座率名列前茅,这足见观众对影片的认可。
最近几年,国产主旋律电影在吴京、林超贤等人的推动下迎来了一个高峰。
但是整体上,这个类型在观众心中依然不讨喜。
尤其是一些小成本制作,也许质量不是很差,就因为“主旋律”这个标签,被苛刻的划进了“烂片”的行列。
2017年上映的《龙之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龙之战》由央视电影频道出品,可谓根正苗红的主旋律影片。
主演除了曹云金,没什么有名气的演员,而曹云金的票房号召力显然撑不起一部电影,更别说他因为德云社的风波备受争议,不减分已经是万幸了。
另外影片的名字也是个败笔,乍一看以为是奇幻题材烂片,其实讲的是清朝末年冯子材援越抗法的故事。
如果直接用《镇南关大捷》作为片名,或许还能唤起一部分观众的历史记忆,让票房口碑更好一点。
目前这部影片在豆瓣6.5分,仅好于16%的历史片和战争片。
其实这部片子真有那么差吗?
比那些“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肯定是强不少,和国外同类型的历史片比,大海觉得也没多差。
关于“镇南关大捷”,大多数人的印象可能就是历史课本上的内容,一是“清朝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二是“战争导致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
作为清末对外战争为数不多的胜利,老将冯子材和“镇南关大捷”只在历史课本留下了寥寥几笔,但是在当时那个历史环境下,赢得这场胜利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壮举。
1885年,法军进攻越南凉山,驻守清军不战而退,清朝政府的统治地位遭到威胁。
慈禧召集众臣商讨派谁挂帅,最终启用了年近七旬的退隐老将冯子材(刘佩琦 饰)。
冯子材接手战事的时候,面临的是一个内外交困的烂摊子。
朝堂之上,主和派李鸿章称冯子材有“四不能战”,其手下的淮军贪污腐败,军官克扣粮饷。
战场之上,清军器不如人,丢盔弃甲。
法国侵略军在安南(越南)、广西一带烧杀淫掠,甚至刨掘祖坟,妄图彻底消灭当地百姓存在的痕迹。
百姓们被杀破了胆,战意尽失,冯子材麾下的“萃军”招募乡勇,却没有人胆敢与法夷一战。
面对这种局面,冯子材在朝堂上竭力周旋,一边整顿军备,采购火枪、大炮,严惩贪污腐败;一边召集萃军旧部,联络淮军、黑旗军,团结一切力量。
在战场上,冯子材力挽狂澜,打赢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并在百姓面前亲自斩杀了法军黑人上尉,破除了“法夷刀枪不入”的神话,振奋了民心。
一切准备就绪后,冯子材与法军展开决战。
影片非常可贵的一点,就是没有把侵略者当成弱智,渲染主角光环,反而在战术上展现了对手的强大。
举个例子,影片中有个情节是冯子材之子冯相贤(曹云金 饰)与壮族女子依南利用对地形的熟悉,潜入溶洞中的水池,越过法军防线进行袭击。
后来法军发现了这条暗道,就在水面上布置了一张网,当清军“蛙人”部队浮出水面,网上的铃铛就会吸引法军朝水面射击,给清军造成了不小损失。
在战场正面厮杀的时候,双方统帅也根据各自所长,采用了合理的战术。
法军统帅料到清军会袭击水上运输队,于是故意让辎重船晚一天出发,换机枪队进入清军的包围圈,打了一个反击战,让清军死伤惨重。
在陆地战场,法军利用大炮射程更远的优势,先对清军大炮阵地进行轰炸,然后再派遣部队冲锋。
冯子材则预料到清军在炮战中会处于下风,于是提前在树林里隐藏了一半大炮。
等法军以为摧毁了清军的全部火力,派步兵冲锋时,再出其不意的进行炮击,重挫了法军。
除了你来我往的战术对决,真刀真枪的战争场面,《龙之战》也展现了战场上的人性,渲染了战争的残酷。
面对法军大炮的轰炸,清军的前方部队溃不成军,一群败兵撤退到关前隘,让督军冯相贤打开城门。
冯相贤为了避免乱军冲关,选择了严守军令,对败军进行射杀。
所谓“义不守财,慈不掌兵”,大抵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清朝腐败落后,历史上的“镇南关大捷”是一场惨胜,而对这场战争结果的表述,各方史料也不尽一致。
有一种说法是“镇南关大捷”法军只死了几百人,甚至几十人,借此矮化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成果。
其实像法国这样的老牌殖民帝国,它的军队也是由法裔军人搭配当地仆从军、雇佣军组成的。
在影片《龙之战》中,法军统帅往往先派遣安南仆从军(越南人)充当炮灰,其次是北非雇佣军(非洲人),法裔军队(法国人)则躲在后面放冷枪。
按照这种无耻的打法,法裔军人的死伤当然是最少的。
“镇南关大捷”中,中法军队的战损比确实差异巨大,但是加上安南、非洲仆从军的损伤,清军的战果也十分可观。
试想仅仅死亡几十名法军的一场战斗,如何能让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呢?
类似的历史虚无主义在网上很常见,例如很多人在评价抗美援朝时,喜欢拿志愿军与美军的伤亡人数作比较,从而得出中国打平美国是“堆人头”的结论,似乎包括南韩以及十几个国家在内的“联合国军”都不算人一样。
而《龙之战》这样的影片,就给了那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一记耳光。
除了《龙之战》,2017年还有一部赵文卓主演的《荡寇风云》上映,讲的是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故事。
赵文卓之前还主演过一部《英雄郑成功》,也是一部主旋律历史片。
不过他主演的这两部影片和《龙之战》的命运一样,票房口碑都很差。
尤其是《荡寇风云》,因为是抗击倭寇,很容易被人们当成“抗日神剧”。
很多人可能根本没看过这部片,其实《荡寇风云》根本不存在“抗日神剧”的问题,反倒是夸大了倭寇的战斗力,让一个日本小藩就口出狂言,妄图征服明朝(丰臣秀吉:喵喵喵?
),甚至在影片结尾虚构了日本正规军参与作战的情节。
历史上的倭寇确实在中国东南沿海横行霸道,但是戚继光的戚家军练成后,对倭寇的战斗经常是打出零伤亡全歼敌军的战绩,因为倭寇本质上就是一群散兵游勇。
当然电影要是这么拍就没意思了,所以进行了艺术性的加工。
不过《荡寇风云》关于戚继光惧内,明朝官场腐败,汉人勾结倭寇,以及鸳鸯阵等历史细节的还原很到位,如果不是太苛刻的话,这类片子比家长里短的大河剧好看多了。
(因为太拖剧情,很多日本大河剧被吐槽是“小溪剧”)各个国家的电影工业,都会拍一些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影片,作为文化输出的一部分。
通常也会艺术性夸大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功绩,往老祖宗的脸上贴金。
无论欧美的二战片,还是日韩的古装片,都存在这个问题。
有时候国外观众自己都看不下去了,觉得编剧YY的偏离了历史,依然不妨碍这些影片在其他国家备受欢迎。
同样拿2017年上映的影片举例,欧美电影中,就有外媒质疑《敦刻尔克》把溃败拍成了胜利,《至暗时刻》过分夸大了丘吉尔的功劳,其中《至暗时刻》最初在IMDb的评分甚至低于6分,但这两部影片都获得了奥斯卡奖。
日本电影中,2017年上映了战国题材的《关原之战》和《忍之国》,豆瓣评分都在7分以上。
实际上这两部影片对历史的改编更加夸张,加入了不少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另外战争场面也一如既往的拍成了“村长械斗”,视觉效果还不如国产片,再者就是感情线占据了大量篇幅,导致影片的节奏缓慢,尿点太多。
至于韩国、印度等其他国家的同类影片,在这里不一一列举,其实只要有一定的阅片量,不难发现正规团队制作的国产电影,对历史还是保持了相对客观的态度,质量也不太差。
(那些粗制滥造的“手撕鬼子”当然除外)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曾这样讽刺好莱坞电影:“哪个国家会把角色和电影取名为‘法国队长’、‘巴西队长’?
没有,因为我们会不好意思,但是美国人就这么做了。
”所以,相比外国观众的“厚脸皮”,部分国内观众对待国产主旋律还是太苛刻了。
刘佩琦演得好不用你们说好吧。
什么也不说就给一星的是什么人?
导演的私敌?
说一下为何不给五星:这本是一部严肃的历史战争电影,在屈辱的清末时期此战实在是一件难得的令人振奋的事件。
但是导演选了一个豆瓣上连头像都没有的大胸女来演女二,说实话真的很违和。
我的观影体验全程都没有代入到严肃的战争叙事中。
我因此给四星。
其他很棒。
再次强调,刘佩琦演得好不用你们反复强调!!
毫无营养的影评。
看着神烦。。
刘佩琦真是一百分
不咋样
还可以吧,希望多一点客观的角度去拍吧,许多细节太老套。结尾那段火龙好无语。
很不错的片子 一场战役 真是太不容易了……演的都挺好 就是票房可能不行
好好的历史正剧拍成个垃圾玄幻片,糟蹋粮食。
不知中国何时才能有媲美好莱坞史诗片的华语片
令人感动的影片🫡🫡,爱来自泰兰德
题材是好的,不过这剧情和某些人的演技,真的不好说……
冯子材的故事,原来临危受命,天降大任时,都免不了要牺牲自己家的孩子,不然谁跟着你一起去战斗。英雄难做~军令如山时,不斩儿子又难以服众,情理法理两难全~
先辈不易
拍的不错,就是曹云金有点出戏。。
烂片,西部电影播的烂片
刘老师一个人撑起演技
2025313电影频道,片尾曲成龙唱的
近期的国产古装战争片是有进步的,剧本往往牵扯官场暗渠,源于省成本但也利用了中国的人际学维持可看性,本片还有些儿女情长,好歹契合了战役进度(但女一最后下落非常莫名其妙)。水下摄影、武器、爆炸(包含CG)等元素表现在及格以上。67岁冯子材动作设定不合适,涂黑的假黑人凑数,最后龙火非常扯淡
制片方这么想不明白,找曹云金?~票房毒药啊!!!
可以的。爱国主义题材要建立在真实的事件之上,虽然有些过于矫情,但是总体来说很客观,刘佩琦老师可以的!
国产片一直具来的缺点。
死棒子拍的辣鸡玩意
晚清名将冯子材 七旬仍击溃法军的故事。农业国和工业国的战争,惨烈可想而知。《龙之战》的名字 显然比字面意思更有寓意,既指冯子材从龙临镇一役开始反击,也指泛指了龙的传人的精神。前半段拍得很好。尤其是冯子材在龙林镇生擒北非雇佣军之后 当众与他单挑对峙,冯子材并非好斗逞勇之人,他在想的是 就算不能完胜蛮夷 哪怕只是伤夷七分,那么民众就不会再觉得洋人并非神魁、我大清子民亦可抵御。年近七旬的冯子材负伤 但依旧克敌制胜,想起了昨晚看的《八佰》里何香凝的那句:「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最后,反转击退法军未免也太玄学,居然是引爆了壮民的数千坦藏酒之后引发了龙形山火…… 不难看出,其实是想要强行点题龙之战,但这个骚操作实在太减分了。最后一幕,中国版图从海棠叶变为雄鸡,真的看得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