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写不下。。
Dan是最理想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他想通过教育来影响世界,因为他做不了改变世界的大人物。
但是现实依然容不下他这样的人,最终他发现无论他做什么,世界还是那个老样子,他改变不了任何事情。
于是他选择麻痹自己,不再去感受失望、无奈的生活,可他同时也将希望拒之门外。
片中重复出现的孤独一词就是他最好的写照,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他畏惧孤独,却又不知道如何不再孤独。
于是唯一愿意接近他的小女孩成了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他试图不让她走上哥哥的老路时,他以为自己至少能让一个人的生活走上正轨,哪怕他自己的生活是一团糟。
但是当他连说I don't know的时候他却不再确定自己有没有能力去改变,甚至有没有权利去改变别人的生活。
片中出现的历史片段最开始是关于对现实的反抗,后来却都是反抗的失败,Dan的生活也一样。
虽然片中没有明确的转折点,但他确实渴望变化的发生。
当然它从未真正发生,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踏出舒适区后自己该做什么。
也许他以为自己已经离开了,但他没有。
于是在他认识到这一点时,现实击垮了他。
他想,就这样吧,也许我的生活真的就这样了,然后彻底沉沦。
但是当女孩出现在梦想的废墟上,他才意识到自己与这个世界依然存在着某种联系,这正是希望到来的时候,而影片在这时也结束了。
高司令的表演很精彩,看的时候根本感觉不到表演的痕迹。
影片在讲故事的过程上还是稍有不足,镜头的设计感也不是很强,导致观感不够好,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推荐的。
这是自己最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用温暖来修饰它表面上似乎有些牵强,因为这部电影没有描写一些积极向上的事情,也就是因为这个,反而才会从心里觉得离我们好近,看这部电影时,本来孤单的心都不觉得孤单,反之会觉得很贴心,很柔软。
而且男主角瑞恩高斯林的表演也很棒,表情和行为都很真实,剧情尽管不复杂但很饱满,每个画面都很美,那种真实的美,到处都充满着感情的气息。
所以是一部很值得珍藏的电影。
以上观点具有浓烈的个人色彩。
他们活的清醒向上,可又没有透彻到解决困境,所以痛苦,所以深陷其中。
而他们也是幸运的,互相成为彼此改变的契机,而这自然而然却又超出他们意料之外。
Half Nelson,one thing doesn't make a man,阴阳,无不如此。
---女朋友离开他是必然,他融不入社会也是必然。
因为他不改变,活的清醒,而世上有多少人是带着阴阳的视角看问题的。
他的父母过着中产的生活,这样普通人看来向往的日子,他看来确是如此的庸俗,和如此庸俗的家庭一脉相承的必然是庸俗的哥哥,哥哥始终没有出场,而他的形象,通过认为哥哥非常幽默的女朋友讲出的尴尬的mo cow笑话就已经跃然纸上。
所有的这些都是他的坚持,坚决不融入这个自己讨厌的的环境,那些是他认为的阴,他始终不曾改变,必须要坚持自己的阳,自己的作风。
而最后小女孩和他互相看过最不堪一面后,接纳了彼此,这是改变的契机,也是改变的完成。
顿悟,其实也就是接纳了自己一直排斥的内在那部分(这从他爸爸那看他鄙夷的眼神,和口口声声说着始终爱他的口吻,尽管说这句之前,全都是看不上与嘲讽他的话就能看出,他从小就未曾被父亲接纳,母亲呢,又没那么关心到点子上,所以真实的他一直压抑在心中,而这种压抑最后持续以伤害自己来发泄,持续吸毒成瘾来逃避面对),接纳了自己,这是竟然坐在整洁的沙发上,也能说出了哥哥女朋友说过的那无聊尴尬的笑话。
迈出最后这一步,真正的改变,是如此的简简单单平平常常,没有任何的轰动,却又是如此的艰难与持久。
Half Nelson,谁的人生又不是呢。
-不够字数,那就再写点。
只看了一遍,而且是看影评关于高司令的几部电影,就一下挑出这部来看。
果然适合我,因为在里面看到了自己。
这就跟两位主角是一样的,他们互相拼命的想拯救对方,想充当对方的阳,而同样的问题抛给自己,却逃避放弃,默认自己就是解决不了,拯救不了,无力改变。
自己成为那个阻碍自己的阴。
可是阴和阳真就像现在的科学所表明的那样泾渭分明截然不同么?
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就是真相么?
如果你经历过,真的体会过,自己,也只能是自己,慢慢的,独立的,一点一点的,失败尝试又失败再尝试,最终也不那么干脆的拯救了自己。
你就知道。
这根本就一点不轻松,简直太难了,不难是因为你潜的不够深,体会的不够痛。
而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明白他们是一体两面。
本就是一个东西。
而你所谓的无能为力,本就不存在。
拯救你的ta,也仅仅是你自己的化身。
寻觅ta,也就是发现你自己。
讨厌的电影如此多,SUNDANCE的功劳最大。
恩恩,这个就是最典型的。
此片拍摄源自导演之前拍的短片:一老师被一学生发现在厕所吸毒。
受欢迎后,就开始往短片里加棉絮,然后变成一长片。
基本上都是胡编乱造的。
导演自己所讲他想表达的友情,在我看来完全是暧昧的变态行为。
老师是一帅哥HIPSTER,学生是一小小小黑女孩。
此帅哥虽然吸毒,可是认为自己是个好老师。
引用了阴阳的理念,简直滑稽至极:每天躲厕所里吸毒,还能讲课,还能讲对?
我绝对不相信。
一部注定票房不高,只能在美国艺术院线放映,但是影评人喜欢的电影。
毒品、迷失、怀旧、种族偏见、幻灭虚无、身份的矛盾等元素搀杂的主题,一直在摇晃的镜头,略显晦暗的色彩,机锋暗藏的剧情,欲言又止的背景,微妙含蓄的语境,都成就了它小众的口味,量身定做一般等待着影评人的拍案叫好,呵呵,这么说并不代表我就在嘲讽这部小众的文艺电影,相反,颇为见喜。
一个在日间用历史来教会非裔社区的学生独立思考,课后带领女孩们打篮球,在学生心中能力超强,和蔼友善的白人老师丹尼尔·邓恩,对教书有着激情和创造力,热爱学生,不遵循官方教学大纲,笃信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历史的本质由相反力作用而成,他鼓励学生思考和分析历史以及自己周围世界的运作法则,使纸面枯燥历史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成了维持他的生活的维生素,在夜间他却变成了幻灭空虚,颓废迷茫,不可救药的瘾君子;一个拥有因毒品而支离破碎家庭的早熟且自我保护的非裔女学生德蕾,父亲缺席,哥哥因贩毒入狱母亲因繁重的工作无法照看她,她喜欢打篮球,戴棒球帽,骑自行车,吃棒棒糖,她因自我保护而显得冷漠而泰然,早熟而另类。
丹想帮助他,却没办法提出任何有用的建议。
一次篮球比赛后,德蕾发现了丹吸毒的秘密,这促使两个都被毒品折磨的筋疲力尽的人逐渐靠近,结下了一段超越了寻常师生关系的友谊,他们彼此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关系超越社会阶层、种族、性别、年龄差异,建立于共同危机的认同感。
两个脆弱的生命,都在寻找着依托,寻找可以相信的东西,是某种意义上的相依为命,处于特殊时空的彼此理解和帮助。
偶有暧昧朦胧,却并非“洛丽塔”,关系独特而隐藏着悬念和张力。
丹实际上弥补了德蕾缺席的“父亲”角色,激发了女孩懵懂的爱意,编导却扼杀了其的发展可能:德蕾在家对镜学成人化妆,却同时交织着丹与女同事在家做爱的镜头。
而与此对照的,德蕾超越年龄的早熟自若,和丹与年龄不符的情绪化对照,成为了后者的安抚剂。
于是“师生关系”出现一种反讽的微妙逆转,而德蕾成长所需的正面的成人引导,丹无法提供,弗兰克也是一样。
弗兰克是德蕾哥哥的贩毒搭档,自认为有责任照顾她,如给些零用钱,帮她找回失窃的自行车,自然,也让德蕾帮他卖海洛因,这种利用,其实没有善与恶的是非判断,只是生存使然。
丹和弗兰克,德蕾的两个“父亲”,清楚彼此的弱点,警惕和敌视彼此对德蕾的影响。
直接交锋,引出了种族话题。
弗兰克对丹的质问与轻蔑:“白人永远是正确的,对吗?
”丹作为白人男性的权威,虚伪和优越感顷刻瓦解。
同时,他却需要弗兰克的毒品,作为毒贩的弗兰克并非洪水猛兽,甚至显得亲切可爱,教师和毒贩,看似代表社会的“好”、“坏”两极,但实无明显的是非判断,并非非黑即白,而更多属于灰色的暧昧。
什么是“半个纳尔逊”?
“这是一个摔跤动作,一种僵持状态,但你可以逃脱,尽管需要技巧。
”导演瑞恩·弗里克解释说,“只是个关于挣扎的隐喻,比如毒瘾或社会政治、阶级斗争或其他。
这也是一首迈尔斯·戴维斯的歌,类似的主题。
”只可惜这首歌版权过于昂贵,最终没有出现在电影中。
编剧安娜·波顿更进一部解释道:“我们要拍一部很微妙和引发思考的电影,不喜欢过于直白,所以觉得这个标题符合影片的风格。
” 这种微妙的状态和对比在影片中得到了从一而终的贯彻,以至于从细微处不经意的流露出来。
丹住的公寓破旧空荡,家具如自街上拾得,书架尽是左派著作(故让产生一夜情的女同事误以为他是共产主义者而使他大为不快),厨房和沙发是偶尔招待幽会的异性。
白天在学校教书,他是孩子们的天使;晚上在酒吧混迹,他是自己的魔鬼。
目光混沌,与酒精和毒品为伍,自我矛盾,人格分裂双重生活。
所谓“为人师表”成为一种讽刺。
旧时学生的父亲在酒吧为孩子学业成功感谢他,他竟然迟钝到认不出对方是谁。
一个看起来挥霍岁月、游戏人生的中产阶级白人,实际是生活在别处的苦闷灵魂,一个有幻灭感的后理想主义者,沉重的挫败感使责任心丧失,好似贴在嘴唇处以遮掩伤口的美国国旗碎片。
丹何以至于此?
影片提供了隐晦的暗示。
在历史课上他为学生播放的新闻资料片,主题是美国六十到七十年代民权和意识斗争的关键时刻。
著名同性恋政治活动家哈维·米克被杀;智利民选总统阿连德被暗杀,中情局扶持皮诺切特军事独裁,并大量屠杀反对派与民众(值得注意的是,政变发生时间是1973年9月11日,不错,就是那个让美国心痛的同月同日);196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生,自由演说运动领导者玛丽奥·萨维奥在伯克利大学斯普劳尔大厅演讲:“当国家机器运转得如此丑陋。
让你从心里感到厌恶,身心饱受摧残,你们不能袖手旁观了,觉醒吧,你们已经被搁在了它的齿尖上,躺在了它的轮子下,粘在了它的杠杆上,扔进了它的肉体内……你们要让它停下来,给人民看看,谁能让它停下来,谁能真正拥有它,要获得自由,只有让这台机器完全停止运转……。
”丹与孩子们讨论何谓“国家机器”,而他作为公立学校系统的一部分和白人统治阶级的一分子,男性,也无法避免被学生归入他厌恶的“国家机器”体系。
而更深层的,丹对于已逝激进年代的迷恋及幻灭引发的智力疲倦,相当一部分来自家庭的影响。
发表演讲的萨维奥应与丹的父母是同龄人,同是嘻皮横行的战后“垮掉”的一代。
从影片中家庭晚餐一场戏可知,丹父母曾是60年代的激进学生,如今却被幻灭感催化衍生成了酒鬼。
母亲对丹说:“当我和你父亲年轻的时候以为我们能改变整个世界。
”丹道:“至少你们停止了一场战争(越战)。
”母亲笑答:“那还算不错。
”而丹却只能感叹:“可是一个人,什么也不是。
” 从此,改变社会的理想,变为自毁的愿望;想挽救世界,却连自己也救不了。
他终于明白正义的不可能性,也寻不到归属感——不真正属于任何地方,任何族群。
他脱离现实,处于危险的虚空。
一个挫败的自由主义的语言,一段1960年代激进热情的挽歌,留下理想化的孩子迷惑在自由的废墟。
影片最后的结局并没有落如大众化的“救赎”的俗套,因为困境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全部解决,现代生活含混感太复杂而不易被表达和理解。
结尾留下的理解多于无所凭借的希望,两杯清水暗示了活着的姿态。
不随意评价人物,克制却直接,推动观众可接受的友谊界限。
当越来越多的美国电影远离生活经验,变成神与鬼的故事,独独没有人的时候,这部电影充满了日常生活的真实质感,显得清冽而冷静,值得一品再品。
尼尔森不止是文青,还是个愤青。
关键是他长得那么好看,苍白,说话又那么清醒、风趣、聪明。
还要死要活得很颓废。
我都马上要背叛布拉德·彼得了。
瑞恩.高斯林,要一直跟下去,像跟盖尔·加西亚·伯纳尔一样。
10年間一直力薦這個電影,直到我已經忘了到底講了什麼。
10年後在大屏幕上重看,意識到它太寬泛,太美國社會現實,太理想,太左,太迷亂,太個人化。
關於這電影,有很多詳盡的解讀。
我對別人說an almost perfect movie時,也許並不知道自己和別人是誰,我們身處哪裡。
甚至我對別人的理解都是一種自我想象,不想向別人推薦了。
Look, just you know one thing about me. A thing doesn't make a man.片尾發現音樂是Brocken Social Scene做的,關鍵幾場沒有說出的台詞都是音樂幫助完成的。
想起去年在芝加哥參加暴力街區社工活動,買下一個孩子的畫。
半个尼尔森2020.12.26高司令:lalaland/银翼杀手2049 开头就是一堂fast-paced的history课,历史是什么?
是change,是对立面,南北战争根源于关于人是否生而平等这件事的分歧。
看过一些表现美国课堂的电影画面,老师和学生互动,自由发言,反叛authority。
老师有用摇滚、黑人音乐讲课的(想不起电影名字了),有用欣赏美术作品启蒙女权思想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有鼓励学生用艺术画表达没有outlet的情感的(Kristen Stewart的不再沉默),有发现每个孩子独一无二identity的(地球上的星星)…历史不是parrot propaganda 不是应试记忆时间 地点 事件,而是思考和分析Frank应该是Drey的哥哥的好朋友 以前的贩毒事件曝光后没有告发 所以Frank很照顾DreyGosling扮演的历史老师兼篮球教练Dan 矛盾的综合体 在历史课上神采奕奕 不按图索骥 不按textbook教书,在训练场上说话funny,回了家却成了瘾君子 喝酒、吸毒,画着big baby的水彩half Nelson是什么意思呢?
机器控制了我们 失去了自由 他提问机器你们想到了是什么?
答案有是监狱、白人、权威、学校 事物都是由矛盾的两个反面组成的 Drey一方面在学校工作,为这个机器服务,成了它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又不喜欢它的某些纪律,束缚人性,就像美国的禁酒令。
<半个尼尔森>是分两次看完的.第一次看到接近大半的时候,决定停下来.因为喜欢它. 在上一次看碟风潮之后,我大概有两周多的时间没有看任何的电影,前几天看了著名的<巴黎,我爱你>.好像也就这个城市能承受这样的荣耀.把里面所有的故事假设到发生在北京或者上海,觉得就可笑又做作.所以说明其实大家热衷于喜爱自己不熟悉的东西. Ryan Gosling是我喜欢的男人样子.会有不经意间的短促而意味深长的笑容,略显狡黠,所以充满诱惑.他的压抑和随时可能爆发的失常折磨了我整个的观看过程,好像伴随他摇摇摆摆的身体,我上肢的细微神经也能以相同的节奏抽搐. 如同他说, l'm still an asshole. You're not an asshole.You're just a big baby. 他说,l'm a big asshole baby. 沉默的Drey.把满头的小辫子拴在一起的13岁黑人小姑娘,脸上始终是淡定的寂寞神情,看不出的忧伤,其实是人生中的强者,带着她的rap,骑着蓝色单车,藏下支离破碎的生活.也有无法掩饰的天真情绪,总是吃一颗不同口味的棒糖,露出漂亮的笑容. 三个镜头. Dan从Drey手上接过海洛英时脸上失落到无谓的悲伤.小姑娘眼里混乱的场景和音乐,或者是Dan无法承担的现实? Drey半转过脸,右眼有一颗大的眼泪. 新刮了胡子的Dan和Drey坐在焕然一新的房间里,Dan努力说了一个笑话后两人的笑容. 不知道这样的结局是不是太天真,只是让人安心.half nelson之后大家转危为安. 好像比较喜欢这样的独立电影.也许只是因为我是一个太健康的人,排斥所有消极的因素来侵害我健康和意志的可能,也尽力热狗的和符合我审美的人一起手挽手奔向幸福的康庄大道.所以才会无比怜惜的关注那些病态的苍白的痛楚的无处宣泄的个体.又或者其实我内心恐惧的正是某些无法正视的非现实的意识,这些意识决定了这样的异常个体也许看着我们看不见的世界.
你干了些什么 一个人怎么做 我一个人 你说 我能做什么我总是把事情搞砸我总是把事情搞砸你知道吗老是出去混但是我该把事情都解决好我都解决好了最麻烦的那部分现在不过混混而过 但我能做好的你明白吗我试着把事情都做好我真的试过可是为什么都没有用 都没用呢你知道吗 很多人都能做好我的前女友要结婚了看 很多人就能把事情补好 不是吗但为什么我就不行呢这些孩子总让我关注着我…
《超脱》姊妹篇, 3.5
非常打动人的影片,男女主都太赞了! Ryan Gosling不愧是俺心头大好啊!无论颜或演技!另外发现基本上俺打五星的电影,配乐也都如电影一样赞喔!!!
无聊无聊无聊 闷闷闷
Ryan Gosling &gt; James Franco = Ryan Reynolds &gt; Jake Gyllenhaal
可能是我没看懂
大悶片
完全是题外话:为什么帅哥都有硬伤?要么俩眼离得近,要么鼻子长得歪,要么下巴有点长,要么颌骨太宽?真有五官没毛病的,脑子一般都不好使。。。当然,眼神里有东西是必须的,别的全都扯淡。。
这也是一种救赎 哇,男猪脚居然比我年轻哦
主角是《信徒》的主演,竟然没认出来,但依然那么萌那么让人心动
外国眼药水瓶子长得跟502似的 最后还是反败为胜 节奏让人很不适应 译名多谢论坛解释 可能在高司令身上看到自己 给自己second chance可还把它浪费掉了 本来可以的事依然颓废地坚信自己做不到 连家庭聚会都那么孤独 世界纷纷扰扰与我无关 直到你遇见一个turning point,change就这样开始了
由于是先看了Detachment,所以感觉这部比起前者从力度和节奏上都要稍微弱一些;而彼时刚刚展露实力的Gosling也与已是影帝的Adrien有一段距离。观影中被几处历史背景和无关紧要故事的插入给打乱,好在Dan和Drey的故事很深刻也很有趣,所以继续观看了下去。(而这也算是Gosling比较好几个的演出之一了)
congrats that there&#39;s always someone who can save ur ass.
完全不知道电影在讲什么 好像完全没有剧情一样
2.5 看了一半,没有继续的欲望
19/1/17:想起了AB的超脱
太慢太散,不知道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男主因为什么要这么浑浑噩噩像个行尸走肉,黑人小姑娘不错,学生和同事都还可以,难道其他人还算正经的生活不正常么,难道他这个德行才是最有理想最清醒的一个么。
人生中的各种无奈都是会被救赎的吗?我不知道。
看不下去⋯不吸引呀⋯
没啥感觉,我想我还是不喜欢……太平淡了太平淡了【啊发现自己真的不太喜欢小高……降星
视角独特的独立小片;用小格局诠释尖锐的社会问题,笔触沉着冷静又不失力度;高斯林的上佳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