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上海书评 直到5月《挪威的森林》才在法国正式公映,我第一天下午就去看。
先前杨凡导演微力推荐,阴声细气说“没他们说的那么难看”,散场后马上打电话向他道贺:“恭喜恭喜,一个人连这样的电影都觉得不难看,真是有福气。
”巴黎观众的能耐是举世知名的,什么狗屎垃圾都有虔诚捧场客,不论多受不了的烂片也由头捱到尾,但渡边君十九岁的泡妞史竟然有本事令他们坐立不安,原著粉丝为之意乱情迷的闷骚只剩下一个闷字,骚不着痒处而中途离场者众。
为免被误会是维护村上春树的死硬派,容不得偶像笔下任何一字遭陌生人非礼,必须清清喉咙严正声明:我对这坛颠倒众生的青春祭并无多大好感,亦赞成不同媒介应该有个别处理方式,文字不宜一成不变搬上银幕。
可是哪有人改编小说残酷得这样的?
放弃了追忆往事的架构已经大大失策,由机舱听到一首披头四旧歌作切入点又方便又奏效,居然手下无情一刀切;那种蜻蜓点水式的叙事手法,简直像个眼阔肚窄的贪心鬼吃自助餐,什么都往碟子里堆,什么都吃不完。
人物关系尚未搞清楚,就疯的疯死的死,直子和绿一个黛玉一个宝钗这么小学生的几何题都演算得一塌糊涂,还敢载初美坐一程从《春光乍泄》召来的午夜出租车;熟女玲子陷入小魔女迷魂阵的糗事一字不提纯属大幸,但既然没有空间容纳三条小黄瓜,何苦逼疲于奔命的男主角百忙中抽时间去医院探病入膏肓的世伯,还没头没脑提起乌拉圭?
永泽面目模糊还罢了,最不可饶恕的一宗罪,是跟尾狗一样钻进车厢拍Kizuki吸废气自杀。
千挑万选,选了远在法国的陈英雄当《挪威的森林》导演,村上春树不会没有说法,非粉丝平素少细读关于他的报道,单凭薄弱想象力实在百思莫解。
陈氏以往的作品,从未有迹象显示具备能力驾驭十五二十时的恋爱故事,那些《三轮车夫》和《青木瓜的滋味》,也不见得标致到教人产生付托终身的欲望,罔顾鸡同鸭讲的不便,委任他负起开苞职责。
况且小说又不是无人问津的月下货,必须随随便便倾销,心平气和约王家卫出来谈判合作方案,我就不信一定毫无结果。
现在尘埃落定,只能从阴谋论角度赞扬村上君的独特眼光:和这样劣质的银幕版一比,原著简直是百年不遇的杰作,观众和影评人争相吐口水由他们去吧,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文字被烂泥似的电影烘衬得金碧辉煌是正经。
村上小说之所以广受欢迎,其中一个原因是产品安插(product placement)做得非常好,书中遍布名牌足迹,既突显作者的品味,也满足了拥趸的虚荣心。
《大亨小传》、亨利·曼西尼、《胡椒沙展寂寞心灵俱乐部乐队》、Miles Davis、《魔山》,文化符号一个叠一个,粉丝乖乖按图索骥听那些歌翻那些书,有和偶像平起平坐的优越感。
电影出人意表抽去了大部分外借物料,单单保留了原意为《挪威木》的主题曲——我一想起女主角听到它,自作多情“觉得自己好像正在很深的森林里迷了路似的”,便为她感到尴尬。
其实电影也并非一无是处,配乐就很悦耳,向CAN商借的几首歌虽然原著没有,弥漫的迷幻颓废很能点染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气氛,过来人都殷然收货,可想赶不上热闹的八○后更加不会提出异议。
原创部分在Radiohead事务所聘请外援,招来的不是想当然的大哥Thom Yorke而是老二Jonny Greenwood——顺手译作“钱宁格灵伍德”,肯定流失他雀屏中选的奥妙,姓“绿林”的英国佬投胎投得不偏不倚,恰好延续村上春树对披头四那首点题歌的错误阐释。
悲情大提琴幽幽拉出来的不是村粉最渴望的爵士或蓝调,反而令人想起《倾城之恋》白公馆破阳台上四爷拉的胡琴,“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
戏里欠奉的,原声带唱片竟然“父债子偿”,这个大过主人婆的婢女虽然未能光耀门楣,在耳机扶正倒是星期天下午的良伴。
选角大致也很好,松山研一比书里的渡边有型百倍,令人不开胃的宅男味减到最低,眉梢眼角的潮气,作为原型的村上君从来缺乏,有些镜头简直像青年版的香港著名舞台设计师陈友荣先生。
当今国际曝光率最犀利的日籍女优菊地凛子,外貌属于我敬而远之的种类,可巧小说中一时湿一时干的直子也十分讨人厌,由她来演事半功倍,散步倾心吐苦的重头戏一镜直落,被导演虐待到像个便秘的老小姐,开正新晋文艺影后戏路。
最大惊喜是饰演绿姑娘的水原希子,前心贴后心的模特儿身材连最先进的3D摄影机也拍不出三维效果,然而骨子里涌动的骚,直逼《非诚勿扰》前的舒淇。
原文地址: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1/6/5/613556.shtml
果不出其然,一经传播,《挪威的森林》立刻招来了各种骂名。
像“看得见的小说、看不见的电影”,“只见狗熊、不见英雄”,这固然是因为原著拥簇的苛刻眼光所导致。
另一边,归根结底来说,水土不服的陈英雄没能把握住村上精髓,没选好演员,没找对时机,更没有突破之心。
就好比观众想看到一片枝繁叶茂、茂密无边的森林,但陈英雄辛辛苦苦到最后,只是栽出了一棵树,然后跟观众说,这就是《挪威的森林》。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就是影片的最大毛病。
被小说所拘役,被形式所束缚,被太多的声音所淹没,前前后后、林林总总,也许陈英雄只有暗自在心里感叹,翻拍经典畅销读物,果然是吃力不讨好的一样活,自找罪受。
如果从陈英雄的导演轨迹来谈,《挪威的森林》的创作失败并不是意外。
这个早年得志的越南导演,耍完三板斧就原形毕露,为不知名的原因所困。
可能是焦虑,可能是危机。
反正从2000年以后,他就基本消失了。
前些年一部跨国制作的《伴雨行》,更是败得体无完肤,没有余地。
毕竟对许多导演来说,能活跃上十年是难事一桩,一生能拍出一部经典电影都是相当不易。
见好就好,实乃真理名言。
许多人认为电影的问题出在陈英雄的外来身份,其实并非如此。
毕竟对越南来说,陈英雄更像是一个国际型导演(就好像上世纪90年代的杨德昌与侯孝贤),与国内脱节,与法国等地对接,不存在沾染发展中国家气息之类。
非要理论一番,日本本土导演也许在拍摄时代剧上有先天优势,但对于六七十年代背景的生与死还有爱情故事,现在活跃的导演里头,能合格且胜任者少之又少。
再者要入村上春树的法眼,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以行定勋拍三岛的《春雪》为例,有明星,打的本土牌,所得成绩也就是马马虎虎。
对《挪威的森林》来说,如果陈英雄把它界定为限于影响日本的一个产物,那么无异于自寻死路。
可一旦扩大至国际,他所要考虑的事情就立马多处了几倍。
所谓的国际版,一是演员选角,比如菊地凛子,用意明显,成片后的缺憾也非常明显;二是国际化的创作班底,陈英雄两口子,日本演员,李屏宾摄影,强尼·格林伍德音乐,老实说要陈英雄自个读明白小说已是难事,要所有人都读懂看透,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三是电影节路线,陈英雄依然要贴上文艺标签。
可能由于这三点原因,《挪威的森林》骑虎难下,既无法放下架子,老老实实拍个票房片,更无法不管不顾,踢开原著做事,来个“枯木逢春犹再发”,陈英雄借此东山再起。
有朋友指出影片不符合日本美学体系,运动镜头太多。
他觉得《挪威的森林》应该是仿小津的固定镜头,让观众的心沉下来。
事实上,日本不只有小津,沟口健二等人的运动长镜头同样登峰造极,委婉细腻。
如果回想60年代的松竹新浪潮,那批激进导演也多是与体制对抗,政治先行。
他们的电影少有像村上春树这样,呈现个人化的爱情,沉溺在伤感的回忆当中。
就李屏宾而言,他是动静皆可,也没有服从和强迫一说。
因而《挪威的森林》问题并不是出在摄影,与之相反,如果把人物和台词归功于原著,那陈英雄所做出的贡献,大概也就是影像化呈现的过程,毕竟他其实也只能删减内容、控制节奏、指导演员和摄影罢了。
如果《挪威的森林》有为数不多的好,那摄影之好肯定排在第一。
甚至应该庆幸,影片没有拍成愚蠢的正反打。
多数时候,它宁可用长镜头来解决,以独白和画外音带过。
拿渡边和直子在草地上对话一场为例,来来回回几趟,近四分钟的运动长镜头,把直子的神经质和情绪波动完好地表现出来。
如果换成其他镜头方式来处理,恐怕效果会削弱很多。
当然,陈英雄还更进一步,他把运动长镜头做成通篇都是,成一特色。
从早期《青木瓜之味》的摄影棚拍摄到《夏天的滋味》走进山水当中,陈英雄在技巧手法上并不存在问题。
一般说来,回忆里的色彩总会褪色,日本电影里也往往追求偏淡和弱减,但《挪威的森林》依然强调了陈英雄作品里的绿,浓得化不开,完全能混淆成热带。
所以陈英雄并没有丧失自我,他很完好地保存了自我。
另外是大量的水,泳池、水泽、雨和雪,用以契合女性人物,贴近电影情绪。
影片有特别好的地方,像玲子给渡边和直子弹奏《挪威的森林》,像纯粹从技术角度的加分考量,陈英雄实在太擅长营造某些场景了,懂得用好光线和环境音。
但是影片也有太多的不好,同样一眼可见。
像开场,原著是我在汉堡机场陷入回忆,《挪威的森林》就是一个充满回忆的故事,随时可以把我拉回到青春时代,正如随便打开书,就可以从那一段读起。
一个充满生离死别的故事,被简化成一段不明所以的绝恋,雪中相会什么的,当真让人有些扫兴。
更不用说看着快30岁的菊地凛子说自己20岁,当直子陷入崩溃时,作为观者的我,看着那张显老的脸,也跟着崩溃了。
这分明是一张现代感很强的脸孔,轮廓线条分明,出演起直子,还是难以习惯。
另外绿子被简单化、玲子被美丽化,这两者都引发了意见反弹。
关键的性与死上面,陈英雄再现了木月自杀,却省去了与直子有关的线索。
他重点描述了渡边和直子的几次,却省去了玲子和初美的一些触动。
难怪有朋友说,陈英雄索性还不如拍得再长一点。
我相当不喜欢电影的收尾,无论是渡边满脸挂霜海边大叫,还是玲子两次请求渡边,完全让人大跌眼镜。
有些东西,不要依样白描,更不要擅自主张。
一会有想法、一会没想法,就在这种左右摇摆中,陈英雄完全丧失了成型的想法,没有真正去总结原著的要点。
他太依赖独白,又没有制造出回味的感觉。
他想让年轻人跟容易接触这个故事,却纯爱得不是时候。
在我看来,《挪威的森林》就应该就是往事的组曲。
曾经有一本书,曾经有一个女孩,曾经有那么些事,可惜陈英雄处理得生硬和草率了点,流畅不足,匠气有余。
于是,将来就不会出现“曾经有一部电影”的感慨了。
这的确是一件可惜的事情,又或者从一开始,它就弄错了。
【国际先驱导报】
这么说吧,虽说原著写得也没有多和风,虽说本来这就是一本情感私人的小说,虽说你导演作为一个越南人在讲述这么一件充满私密情感的故事时免不了要感同身受地想起自己少年时期的种种……可毕竟这是挪威的森林嘛不是越南的森林嘛……像水原希子这种特别素颜或者大特写时就会让人强烈想起东南亚的长相,用来演绿子的话,恐怕只有英雄你才觉得唤起旧日情怀吧!
像我就只能想起泰国鬼片啊!
为什么要特意找这么一位有如此鲜明异国风情的日本女演员来演小鹿一样的绿子啊为什么啦!
而且不客气地说水原希子的演技实在有限好吗。
更不客气地说导演完全没有理解绿子这条线,这么重要的角色结果处理得非常差。
绿子现在看起来完全没有什么生活气息,渡边会选择她我都觉得好奇怪,她完全就是路人而已!
还有渡边你好像呆得有点稍嫌过分了唷!
永泽和初美那条线完全就应该删掉!
不要害怕删掉它啊!
打乱整个节奏搞得我以为另一部电影开场了!
玲子是怎么回事??
所有的风景看起来都又湿又绿整个太浓密了我想要点空隙!
一直各种下雨是在诉求什么啊!
……最后我还是得承认,大家都尽力了。
真的。
当你二十岁时,那些纯洁的感情其实是很厚重的,即便多少年过去,依然可以记得很清楚,恍如昨日。
王家卫在《东邪西毒》里说,当你不能够再拥有的时候,你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不要去忘记。
而回忆,赋予了那些失去的事物特殊的意义,当木月永远停留在十七岁时,直子的生活也随之停滞在那里,失去生命中最爱的人,对她来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于是她无时无刻不在回忆过去,以寻求籍慰。
而木月的影子始终挥之不去,尽管她也喜欢同渡边相处并试图走出来去接受新的生活。
可是直子爱渡边吗?
或许,但我更觉得那是一种接近于亲情的感情,因为三个人的特殊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寄托吧,对新生活的希望并没有挽救直子那深深的绝望,在她内心深处,接受渡边,对即便已经死去的木月也是一种背叛,所以在疗养院里直子对渡边说,你的存在对我来说是一种伤害。
然后她也死去了,痛失爱人的渡边在海边哭得像个孩子一样,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究竟有怎样的痛楚,那恐怕是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的,对直子深深的爱意,也像枷锁一般羁绊了渡边,于是他用四处漂泊这种方式来寻求解脱……面对成长,有人选择往前走,有人选择停留。
就像木月永远停留在了17岁,而直子则是21岁,“我”呢?
我还要继续…ps:尽管豆瓣评分不高,但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PPS:这实在不算是什么影评。
可以了,你们还想怎么样?
看到最后四分之一的时候,我感到有点冷,因为没有穿裤子。
抱着滑落一根吊带的玲子老师,漫长沉重的气喘声把猫惊醒。
这段终于释怀,无论谁谁。
音乐无法忍,好不容易看进去了有点困,多亏音乐给闹醒。
除了I love you那首比较平顺,别的简直了。
叙事在GQ男漫游记与Lohas格调篇之间交错进行,让中年人看着有点累。
绿子最出跳,玲子跟记忆中的原作里一模一样,渡边君是排球运动员吗,直子的怨气都是正方形的,缺乏圆润柔软,一枚雨中的方形怨气果冻,挺Q的。
永泽和初美刚从书报亭的GQ中国版封面走出来,还带着娇滴滴。
满屏幕都是水,四季都是夏。
若你想重温当年看小说的心情,那么要推荐我看的这个版本的中文字幕,居然是把林少华的翻译直接抄上的。
尽管如此,电影里砍掉的一些细节却是原文精华,如你所知,我就不多说了。
但是我觉得还是可以推荐的,尤其是我看的这个版本的中文字幕,结尾音乐响起时,屏幕下面打了这么一行,“谨此缅怀那些青葱岁月里翻飞的好人卡”。
村上春树固守其小说《挪威的森林》版权二十余年后,终将电影拍摄权交付越南导演陈英雄,作品却未赢得翘首以盼的影迷的赞许。
远赴威尼斯电影节的影评人赵静在评论中深入剖析了村上与陈英雄的牵手的内在原因,以及电影失败的原因所在。
【信仰、青春、爱情已逝】 在我还算年轻,记忆仍鲜明的时候,曾有几回试着想按照《挪威的森林》的结构去编写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就像岩井俊二用《挪威的森林》的架构与设置拍《情书》一样。
可是当时我却连一行都写不满,因为,《挪威的森林》在我看来,等同神作。
每个女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直子,也住着一个绿子。
我和我的女朋友们熟练地说着直子和绿子的话,谁记得多,便成为那个时代的Queen。
即将沉浸到爱里,我们经常会迟疑:到底是选择将性格中直子的一面表露出来,以显得敏感、纤细、不合群,还是将绿子的一面表露出来,好似初生牛犊,鲜活地抒发生命力。
有时候,想象的并不彻底,于是就得看,碰到是谁了,表现随缘了。
我们也会像他们那样,用写信的方法来交换彼此所想的点滴,哪怕近在咫尺,隔的不过是个走道。
但,那样的青葱岁月毕竟是逝去了,交织在那些无畏日子里的纯粹、信仰以及那些沉默如谜的呼吸,都一并逝去了,隐约记得的只是“I once had a girl/boy”。
【《越南三部曲》切合村上的重口味】 奥斯卡的“前卫女神”Tilda Swinton曾说:“一个人在黑黑的地方看着银幕,想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也在同步地上演着同样的故事。
原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也是这样想的,他们遇到的困境和生活的难题也和我们是一样。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虽然有人说,生命是最重要的,但这种际遇对我来说,比生命还要重要。
”越南,令很多人心生向往,是因为他们在黑暗中与陈英雄的“越南三部曲”交汇了。
陈英雄出生于越南,14岁移民法国,在法国成长与学习,成了电影的孩子。
自1993年开始,他在7年的时间里以三个电影完满地勾勒出他对故土的想象。
《青木瓜之味》表达出他的“内心深处对于越南这个亚热带故土的法国式记忆”,《三轮车夫》直面时代的变迁,关注“在无情的现实生活中充满矛盾与无奈感的生命”,完结篇《夏天的滋味》里,由一个家庭的秘密隐蔽地描述出“越南普通人观念由传统至现代的变化历程”,并寄情于整个越南的未来。
一如他人的评价,他拍的越南或许只存在于想象里,但却让人看到了在那块受法国影响至深的热土上,有那些人,他们在缓慢的日常里,也在等待、也会躁动、也有痛苦、也有各自的不能言说……就像豆瓣里经常拿自己的私生活来直播的那些人一样,看过去无比亲切。
但满目的法式风情,无边无际的绿色,燥热的空气,会让你知道,那是一片陌生的,你想要接近的土地。
也许,正是因为陈英雄电影里虚幻和真实的难以分割,以及从一把小清新,到穿透力极强的利器,都切合了村上春树的重口味,因此,村上说喜欢他的电影。
但,更应该看到,“生与死”的命题是《挪威的森林》里最重要的探讨,而因为村上的父亲是侵华日军,给其留下阴影,因此他的小说里“总没有父亲登场”。
《故乡三部曲》对死亡屡有提及,对社会现实越来越关注,父亲形象在其中的接连缺失,以及影像风格的唯美,才是村上固守《挪威的森林》的版权二十多年后,将它交给一个越南导演来拍摄的真正原因。
【陈英雄难逃其咎】 《挪威的森林》在威尼斯上映后,我打出来一个凑合还行的评价,我的朋友木卫二大惑不解,拉住我质问一番:“你为何宽厚《山楂树之恋》,却对《挪威的森林》如此无情。
”他不解,“虽说都是明日黄花,但村上春树明显不会看上张艺谋。
虽然,陈英雄选的演员让众人不满,但单看剧照,似乎也没到不能看的地步。
”我淡然一笑,在MSN上告诉他,“《山楂树之恋》的原著过于狗血和矫情,张艺谋虽才情不再,这次又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但他拍出来,电影仍有可取之处。
《挪威的森林》是我们的心头至爱,甚至倒背如流,拍残了,拍得不如我们的想象了,陈英雄自然难逃其咎。
”我那朋友便会意了,原来,“不是电影差,是与原著差距大”。
究其根本,《挪威的森林》根本不具备被改编成优秀作品的条件。
就像大家永远在说的一个话题,为什么今时今日,可供挑选的美食越来越多,世界口味汇聚一堂,但我们却依旧怀念儿时奶奶家那碗滚烫的混沌?
近期有了正解,说那不过是不可靠的记忆在作祟而已。
小说版的《挪威的森林》给了多少人青春的启蒙,无数次重温它不过是在重温各人逝去的过往。
因此,观者在看电影的时候,给自己加上了一道心理防线,排斥和抗拒是一定的。
其次,虽然哪怕陈英雄无数次说起,自己非常尊重原著,但其实他并未抓到原著的精髓。
改编,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比如,用原著的故事,或者,原著的人物关系,甚至,只用原著的精神。
偏偏,陈英雄用到了故事和人物,村上的精神却不在。
他没有能够将村上春树绝美的文字、细节和意境影像化,也没有将原著里年轻人对于生与死的思考,生命真谛的追寻,通过性来探究存在的意义,以及对于自我和爱情的诚实等意念,美好且发人深省地呈现出来。
村上无数次用他细腻的笔触描摹渡边的内心,当中年的渡边似乎漫不经心却饱含深意地回忆起自己两段截然不同的爱情,两个陪伴他走过一段人生历程的女子,她们都和生与死休戚相关。
原著中,不断深化“死不是生的对等,而是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这一深意,它给人物的命运带来莫名的寓言性和悲剧色彩,但这一切,在电影里却毫无体察。
而渡边因洞察到,“死早已存在于我的体内”,任他一再努力,还是无法忘掉的过程也并不清晰。
原本,满怀期待地去看这个电影,是相信村上的判断,是去找寻自己的青葱岁月,以及随它流逝的纯粹、信仰以及那些沉默如谜的呼吸,但,除了皮毛上的年轻与拧巴之外,这些都找不见了,而那个隐约记得的直子和绿子,也面目全非了。
第一次知道《挪威的森林》还是在上高中的时候,在一个一向热爱文学的朋友强力推荐之下我大概翻看了一下。
老实说,里面大量的性爱描写着实给当时的我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冲击,更要命的是,对于心向数理化只会写八股作文的我来说,根本看不懂这本书是在写什么。
于是草草的翻了几页就放在一边,村上春树也被我归为不知所云的作家一类。
第二次接触,也是第一次真正从头到尾的把这本书看完,是三个月前,我在百无聊赖之中赶了一下时髦,买下了《1Q84》的头两本,并且在三天之内一口气读完了它们。
这时我才明白村上的文字以及他的文字所塑造的那个世界和人物那强烈的吸引力。
于是我又买下了他的另外四本著名的小说,其中就包括《挪威的森林》。
这一次看完,印象最深刻的是死亡,尤其是自杀。
虽然喜欢文字带给我的感觉,可我依旧说不清楚这种感觉是什么。
第三次,就是电影。
虽然我刚开始对菊地凛子的外形一点也不喜欢,但还是被海报上那种恬淡宁静的感觉吸引,决定把它作为我2011年的开年电影。
电影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尤其是菊地凛子,她的第一个微笑就让我觉得她就是直子。
虽然电影里有一些和小说不符(比如绿子夸自己的乳房形状好看,但电影里的演员根本没有胸部……)或者交待的不够仔细(比如我很喜欢的渡边帮忙照顾绿子病重的父亲,喂他吃黄瓜的一幕),还有过多旋转和动态的镜头让我一度看得头晕,但整体来说画面干净细腻,演员到位,音乐也给剧情增添了不少色彩。
绿子问渡边,你在哪里,渡边自语道,是啊,我这是在哪里呢。
我是在哪里呢?
我还在香港,2011年,是我在香港的第五个年头。
昨天刚送走来陪我过圣诞节的老妈,准备今晚好好看场电影,谁知道一个同事知道我一个人看电影竟说“不好意思我不该问”,好像我一个人看电影是一种凄凉的悲哀。
孤独真的是可耻的吗?
我看着街上的情侣,回想自己这一路走来,每一步,我都是清楚的。
孤独于我,似乎是一种选择和对某些东西的坚持和不舍。
这些东西,是什么?
直子说,如果人能够在18岁和19岁之间循环,不用长大,那该多好。
同样的话不也在我心里说过无数遍吗?
不想上班,不想长大,永远活在那个无忧无虑不用思考前途担心生计的学生时代,可以不用逼自己坚强独立,不用面对看人脸色勾心斗角维持表面和气还要保护自己的职场。
渡边时常回忆起木月,当得知直子的死讯之后将自己放逐在海边,泣不成声。
当身边的人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所不舍的仅仅是这个人吗?
渡边一直努力希望把直子拉出自闭的泥沼,并将之视为一种责任,他在试图拯救和挽回的不仅仅是直子,还有他们之间的回忆和他的过去,那个曾经单纯美好却再也无法寻回的青春时代。
“死去的人永远的死了,活着的人还是得好好活着”。
谁死去了?
木月把自己永远留在了18岁,直子一直放不下对木月的感情最后选择自杀,初美无法忘掉永泽开始新生活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谁还活着?
玲子最后离开了生活了——又或者说是逃避生活7年的疗养院,重新回到人群中过正常人的生活;绿子虽然接遭受母亲和父亲的离世的打击依然开朗坚强的活着,并把爱传达给了渡边;渡边保留着关于木月和直子的所有回忆,并且努力他用他自称的乐观主义精神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成长,就是这样一个残忍而现实的过程,我们必须失去一些,放弃一些,在撕心裂肺的痛哭声中明白这些东西再也不可能找回来。
有些人无法接受这成长,舍不得让这些东西离开,于是选择和它们一起消失;而接受了成长的人,也同时接受了带着那生命中永远都抹不去的伤疤,继续前行。
人生就是这样“被人推着”向前的一条不归路。
那个我曾经一直渴望知道的个结果我已经得到了,真正让我放不下的,是曾经的自己和种种的遗憾。
然而,我也已经没有了任何留恋的借口。
站在新一年的开始,问一句你现在在哪里,还有,你想要去哪里。
我还是很期待这部影片的。
今年某期《看电影》还公布了剧照和档期。
早知道看《挪威的森林》电影版会失望,但是一定还是要看的,不过,失望却跌破了底线。
我也算不合格的村上的支持者吧,至少赞助了他的出版商不少码洋,现在又花了两个多小时看电影,所以说三道四几句还是有资格的。
顺便说一句,有一个时期谈论村上很时髦,似乎读点书的都谈谈,但是这些人后来又去谈别的更时髦的了——足以说明并没有怎么看懂这个日本人。
我这么说的意思并不是暗示自己一直中意村上,其实我对他的《1Q84》也不感冒,我只是对他精准地把握了青春期一个荷尔蒙正在发酵的用身体感受世界和爱情的19岁少男很钦佩。
《麦田守望者》、《发条橙》、《牯岭街少年杀人》、《阳光灿烂的日子》都很好,但是我个人性格趣味原因,还是比较偏爱把挣扎隐藏在内心的怪癖颇多的村上春树。
一般来说,以语言意境这些比较纤细敏感的东西打动人的文学作品是不适合被改编成电影的,这也是村上影响很大,却很少被电影导演相中的原因吧,毕竟用镜头追踪一个每天故作郁闷的孤独者是一件不讨好的事情。
陈英雄自称是一个村上迷,也可以看出来。
他对原作的基本构架没有改变,恪守了故事发展的线索,但是,这也使他钻进了村上的圈套。
我看到的不是村上,也不是那个拍过《木瓜》的陈英雄,而是试图再现村上的陈英雄——二者叠加不是立体化了,而是出现了重影。
在观影过程中,我经常会想到原著,想看到陈英雄是如何将其影像化的,但是击节之处并不多。
陈英雄没有办法,他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但是在表达青春期忧郁这件事上,他无论如何也不能超过以此为商标的村上。
影片对几个人物的处理让人无语,陈英雄的智商似乎驾驭不了如此复杂精微的关系,只有用雨声和白雪来制造气氛。
人物间发生联系的千丝万缕的东西没有了,他们因此成了失去思想的玩偶,被口令操纵。
渡边与绿子之间的关系很生硬,他们之间的很多对话被砍去了,因此一种舒服、随意的感觉也消失了;与直子的关系又很纠结,直子死后渡边的反应太激烈,这不是渡边的风格;与永泽则缺乏契合,因为永泽说他们“本质上都是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人”;与玲子则是败笔。
我想,可以用很多肢体语言、眼神交流达到这个目的,但是影片却付之阙如。
我不知道,那些不了解《挪威》的观众是否会因此觉得作品中的人物的反应都如此经不起推敲。
村上有自己的那种腔调。
我一直觉得村上作品中有一种无法自拔的孤独,他似乎一边自虐一边享受这种与众不同。
因此,他的孤独很丰富。
他在《海边的卡夫卡》开端就说,十五岁生日是最适合离家出走的时间,早了太早,晚了又有点太晚。
我记得当时就想,这样的话我是打死也说不出来的。
它透出一种骨子里的锐利和沧桑,甚至还有点玩世不恭。
《挪威》里对萤火虫的一段随意发挥叙述也透出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我一开始不知道这些东西为什么在影片中找不到,后来明白了。
村上小说中讲故事的人是37岁的渡边,这个渡边在影片中没有了,气场尽失。
另外,渡边最后在电话中对绿子说“我爱你”,是影片最不可原谅的对原著的改编。
陈英雄应该看过,《挪威的森林》在结尾渡边问自己的问题是“我在何方”!
二者间境界的不同不必分析了。
唉。
上面的很多话都很不厚道,一部电影而已。
而且,我也渐渐远离了村上。
或许村上是自己年轻的时候写过的献给今天不知在何方的某人的某首诗,现在再看,除了一堆冗余的滥情之外,就是一些在自以为是和自我否定之间的反反复复的猜测、徘徊和臆断,之所以有时怀旧,是记得它们曾经填充过一个有着淡淡厌世情结少年的失眠的漫长夜晚。
昨晚看了陈英雄《挪威的森林》,除了松山研一之外,其他的角色选得太不合适了!
先说直子,应该是清淡到透明,存在感渐渐变得稀薄,自己也抓不住的女孩,气质空灵如一抹魂魄。
菊地凛子的演技是一流的,但是她的气质是强烈索求型,有非常强烈的生之欲望,连崩溃都很浓烈,很具体很肉体,完全不适合。
绿子的选角更可怕。
对应直子魂魄般的空灵,绿子代表俗世的温暖快乐和真实。
她有父亲姐姐和男友还喜爱做饭和色情电影,热爱生活。
她有一种天真的跳跃感,活力充沛。
水原希子的眼神暧昧潮湿,举止矜持静止,于是,那些天真的对白变得很色情,那些胆大妄为变成找抽!
玲子的演员也发挥得不好。
玲子的特点是中性,带着男性的潇洒不羁,抽着烟,举止利索,有自己的棱角和思想的,她的歌声应该是豁达,温暖,带着岁月风霜又如同阳光一般的吧?
电影里纤细柔美的女性化歌声让我接受不能!
松山研一的形象是适合的,我还想不出除了他之外,谁更适合这个角色?
可能是导演的指导的问题,这部戏里他的表现一直就是压抑,我感觉原作里的渡边更多的是青春时刻的迷茫和散淡,就算经历了年龄无法解释的事情,也显得很豁达,对生命中的一切坦然接受,有一种潇洒。
松山研一是很帅了,我一直看得很入迷来着,但是帅哥我说你能不一直像L一样委屈的弯曲着唇线么?
顺便一说,我心目中《挪威的森林》的黄金阵容:渡边,冈田将生。
直子,苍井优演技加强版。
绿子,上野树里。
木月,洼冢洋介。
永泽,妻夫木聪。
玲子,小泉今日子。
初美呢,年轻时候的宫泽理惠很适合,如今正当龄的话,广末凉子也可以。
YY嘛,YY一下~
有朋友说,看完陈英雄《挪威的森林》,那感觉完全不像在看书,更像两小时翻完一本350页的书。
镜头不带停地处于运动状态,反复强调的浓绿色调, 逼着人物走来走去,赶着观众去找结局。
这感觉当然不好受,相信陈英雄看到满天飞、无国别差异的负面评价也很崩溃。
去年在威尼斯,他还一再表示,放映音响出问题了云云。
现在,他终于可以死心了。
陈英雄当然不信一流著作二流电影等说法,他可能偏偏不信邪,更讨得了村上春树的欢喜。
开头说的问题,也不见得陈英雄就没有考虑到,毕竟他还是对每个人物都动了手脚。
渡边没有在开头坠入青春的记忆,直子没有了直面自杀的经历,绿子没有了可爱的话语,也没有一起去看A片,永泽不爱看书,敢死队直接去死,最夸张的是玲子求着渡边做爱……可见,他不是一个偷懒的创作者,然而对原著读者来说,他绝对是一个粗暴的删改者。
我非常理解原著迷的漫天口水,更同情陈英雄的悲惨遭遇。
如何把一本书改编成一部电影,这从来就不是好差事,或者说这根本就是烂事一坨。
因为只要是读过书的,他们所有人都会首先把电影还原成书,再去对比脑海中既有的画面感,跟顽固的记忆印象冲撞。
至于纯电影本身的考量,那只能降到第二或第三位。
失策的地方还出现在演员身上,比如负面声音很多的菊地凛子。
明明在《巴别塔》里那么出色,那么国际化,经得起敲打,可在《挪威的森林》里,她的大脸盘和刚硬的脸部线条简直是一场噩梦,堪比她在2007年奥斯卡红地毯的雷人程度。
当30岁的她说自己快要20岁时,我无可避免地陷入了情绪崩溃。
《挪威的森林》可以有很多种描摹法,但是它绝对不应该是纯爱版的,更何况陈英雄还保留了如此多的性元素。
可偏偏是这么多的情欲交织,那么深刻的生与死擦肩而过,电影还是拍成了无可救药的纯爱模式,小清新扑面而来。
春天的风、夏天的草、秋天的树、冬天的雪,这么一套风光片拍法的确保证了美感,保证了观众不会从画面上去诋毁它,然而用主人公没事低头拥吻,做热恋不可开交状,这就未免有点太过了。
我尝试去理解下陈英雄的做法,他可能想吸引住年轻观众,避免电影产生所谓的老气。
可是作为上世纪60年代的青春爱情,解散了的乐队和逝去了的人们,这部电影本来就应该散发出浓烈的怀旧味道。
很显然,尽管学得几分深浅旁白,照搬书中内容,然而这位渡边一点都没有对往事产生疑惑,更没有迷失。
光看结尾处他的无声咆哮和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你就应该知道,这是一杯压榨过的葡萄汁,而不是发酵过的葡萄酒。
所以,陈英雄匠气太重,工于技巧,完全找不到原著精髓,更找不到了失去已久的自我。
要说压缩改编小说难度大,拉乌·鲁兹拍《追忆似水年华》,7卷15册也仅仅用了两个半小时片长。
虽说很难得到公众的完全认可,然而导演完好地保存了自己,原著的情调还在,意识流散发出无穷魅力。
同作为追忆往事的《挪威的森林》,一堆特点鲜明的人物,结果拍成电影后,它却没能产生一种审视回味的美感。
有说这是因为距离太远,要么是现代气太重——反正横竖不像,还是阅后即焚了吧。
【玩家惠 专栏】
催睡功力十足 画面很好 选角觉得还不错 很喜欢玲子的演员
不是原著粉,所以到现在才看这部电影。画面和节奏都非常文艺范儿,可是松山和演L那个狡黠的松山差得好远,我再也不萌他了。
2011.09.26,国购凯得利,鲁圣翰。陈英雄果然是喜欢植物的人。渡边过帅了,水原希子很迷人,但是演技到菊地凛子还差一点。菊地凛子是我心中的绿子,我爱她猫一样的嘴唇和长到不像话的睫毛。以前看书的时候有些情感不太懂得,现在非常明白了。
字幕组最后一句“谨此缅怀那些青葱岁月里翻飞的好人卡”,呵,电影的内容跟这最后一句话一样,稍微有点浅了,不过配乐跟片尾的beatles都太赞了,还有我最爱的松山建一~~~
这见证了一流的小说是怎么改变成二流的电影的,不排除内地版的原因。整篇的叙事结构完全遵从原著没有一丝画面感,画面很美但是蒙太奇完全混乱,居然连流畅剪辑都没有做到。长镜头不是分外无聊就是让人十分不舒服。可以看出导演还是比较用心但没有才能有的时候也是一项罪过。跟原著比起来我就不想说了
陈英雄除了装淡啥都不会!喜欢原著的绝对失望!单纯的看电影,除了小清新的歌曲和美丽画面,这片扯淡到连剧情都铺展不开!看来陈导还是早点回越南吧,免得到处水土不服的涂毒自己那小搓粉丝的脆弱小心灵!★
我是不是找错字幕了?一口一个共产主义一口一个同志一口一个嫖娼,没看过书的人表示难以置信,我就怕看到一半突然出现说以上都是编的,下面编不下去了这种话。简单的说这部电影的气质非常好,是我喜欢的类型。原来男猪脚也演了白兔糖,很难联系上哈
是不是导演都按东南亚人的脸型选角的!!!有木有!!!扣1星!!
抛开原著,画面感、情调感总体差强人意。而过于注重情调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份厚重情怀的丧失。另: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有失偏颇,如长镜头下的ML略显生硬,情感之于内心世界的碰撞与交织没有很好的表现,直子去世的桥段太过激烈生猛,以及选角不当等。
“无论领悟到什么,下次哀伤袭来时,还是派不上用场。”毕竟太喜欢原著小说了,所以难免会觉得电影版有许多许多遗憾之处。但两次norwegian wood音乐响起来的时候,都彻头彻尾地陶醉了。
拍摄太风格化了,演员不错啊,不是书迷非要崩溃不可
那森林里的风景,愈见模糊,愈见清晰。。。。多年后,我终于明白《情书》与之的关系。一特写我就受不了菊地凛子的老脸,可是她却能传达出那种娇羞脆弱的感觉,让人心生怜惜啊~~我觉得情绪很到位,可是人物比原著单薄了许多——以及,到现在我还不懂木月干嘛自杀- -
从没想过会从松ケン嘴里说出「ぼっき、手で?上手い…」这样的词啊。。。
没有想像得那么不堪,但也好不到哪里去。村上的原著我已忘记了一半,但渡边不可以这么帅的,直子也不能这么老,玲子怎么可以没有皱纹,绿子令人赏心悦目,可惜太做作。。。这分明是寒冷地带的《青木瓜之味》、《恋恋三季》,陈英雄有点水土不服。不过133分钟,我还是看下来了
其实除了演员和天气,还能把着原著坚持下来。菊地凛子是演小清新的材料么?原书有这么潮的天气么?么么么?
作为"书迷+对菊地凛子怀有好感"的免费观众,对陈英雄改编小说拍摄的电影中将直子设为全片的黑洞,同时具体化呈现直子那些原本在书中仅仅由渡边转述的境遇和情绪这一做法,颇认同,虽然菊地凛子外形上缺乏小说中直子应有的透彻美感,但她的恸哭和微妙的语气都很有感染力,相比之下,绿子根本不会表演,而且长得
这again&again的口水让我想起了当年美国战队again&again的呕吐,松山君你果然不适合演正常人。原来当年我还看过这般蛋疼的小说,虽然现在看完电影也毫无印象,我只是单纯讨厌菊地凛子的死鱼脸和娃娃音。绿子是真天使了~森女系+vintage发型+天使微笑+可爱声音。
村上春树所特有的语言风格要被影片表达出来毕竟太难,结果就是有点儿滑稽。
一部让我在硬与软之间徘徊、所有女演员都想跟男主做的关系很屌乱的电影。
潮乎乎,大片色彩和稍微饱和的颜色有点不像日本爱情片,但本来它就是个越南人导演的.就故事本身来说应该还算好,直子很原著,小绿的戏份有点偏低了.配乐不错,但剪辑稍微懒了点,常常给人一惊一咋的感觉.一句话总结的话是一部很"湿"的电影.恩,各种你能想到的"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