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有关两性的非常、非常有趣的片子。
也是一个关于"常人"和"艺术家"的故事。
什么是男人?
什么是女人?
异装可以成为女人吗?
做手术可以成为女人吗?
女人和男人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如果我说月经,你会笑吗?
上帝给了男人一个一生不变的身体,从性的角度来看。
而女人只有在生命最中间那一段时间,最具生理上的女性特征。
女人的一生,都在经历变化,无论是否繁衍后代。
这种生理基础,奠定了大部分的心理基础,那就是女人会有一个从少女到少妇到母亲或者成熟女性的阶段性变化,在每一个阶段,她的生活目标都会变化,而相对来说,男人基本是没有变化的。
这就带来一个矛盾,一个变化的值怎样和另一个不变的值匹配?
相对电影,劳伦斯要一直在天上飞,弗蕾德要变得脚踏实地。
回到生理学,女人有经期是因为要孕育生命,母性更是女人心理中最强大的一环。
因为养育后代的本能,女人会期待稳定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因而更关注家庭,男人却更关注自身的成就。
因此当孩子来了的时候,弗蕾德没办法再陪着劳伦斯飞,即使她可以为他打掉第一个;即使她爱他爱到可以去给他买女人的假发。
母性持续的呼唤,让她只能远离这个对孩子来说是"危险"的人。
不能给予"光明正面"的社会形象,更不要说良好经济保证的男人,在一个母亲眼里,对孩子来说,就是危险的。
电影很聪明地没有表现劳伦斯对孩子的看法,又或许在他的词典里,根本没有"孩子"这个词。
其实在某些少数女人眼里,孩子这个词的份量也很轻,她们的名字叫"艺术家"。
对,就是那些以艺术为生命,把精神作为粮食的女人。
看看艺术家们的生平,就知道此言不虚了。
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所以会有「写作的女人是危险的」。
没有研究过异装爱好者或者是变性人,他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不知道。
但"变成"女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无论科技多么发达。
所以劳伦斯算个女人吗?
我不觉得。
因此作为一个男人和女人,或者一个"普通人"和一个艺术家,电影的结局并不让人特别难受,即使他们的爱情是那么浓郁美好。
非常非常喜欢电影的杰出布景和摄影,美轮美奂。
细节处理也很到位,情感的表现,梦幻的场景,以及节奏(天哪,根本没觉得有两个半小时那么长)都很是我的菜。
不过我还是不得不说,从心理成熟度来说,这部电影有点象个孩子。
也许,男人和艺术家都是孩子吧?
才能保有永远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我很想知道,如果这个故事主线让李安来拍,会是什么样子?
嗯,男女主角都很好。
虽然男主基本上是男人的样子,笑。
话说电影里两个异装的男人都好漂亮,另外一只那个腿的特写,啧啧。
敢说导演绝对是有着跨越性别的强大审美心理;)或者很狡猾狡猾滴保住了市场占有率?
by the way,有研究两性学的筒子吗?
劳伦斯属于典型的异装爱好者吗?
怎么感觉他象打酱油的?
或者就是为了好玩儿?
重要场景都不怎么女装也太不科学了吧?
一切都还是那个喜爱的哈维尔·多兰 Xavier Dolan,怎么拍都会为其找到说辞。
这一次不再完全借用自我内心出发为支撑。
这部影片相较《幻想之爱》成熟了更多,当然在挥洒来自于情感、文字、视听多方面触觉天才的同时,对一个相对长时间的情感变化捕捉以及整体时空铺开都还显得缺乏克制。
不过他23岁这个年龄般应该有的不稳定作用及反作用于他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过程。
在雨天,奇异的光彩,路人的凝视,电影开始是也是一段路人的凝视。
喝醉了开车,这一段这个烦躁感的铺垫满牛B的,女朋友巴巴的说个不停,男主真的好有耐心,换我早崩了。
女朋友好喜欢他哦,怪可怜的导演还真是多次体现了在烦的时候听别人废话能有多烦。
心理疾病者会有自卑感的,你老说我们可以去看心理医生什么的,怪不会说话的。
这样还不如一开始就分手呢。
女朋友比他更难适应,甚至逼出精神衰弱了挺合理的,毕竟他准备了三十年,女朋友却要突然面对这一切。
但这是个需要勇气的抉择,你既然做了抉择就只能承受这些痛苦,没法子避免的。
难的不是那一刻你能否接受变化的他,而是你能否习惯未来剧变的生活,痛苦来自生活中每一个你无法习惯的细节。
“但我现在觉得你是我女儿”🥲这部电影一段一段的,每一段都很好看,美丽的,悲伤的,痛苦的,爆发的,每一段都很触动。
可能内容是有一点多了,在一部电影里塞进了极多的想法,其中大部分想法都很精彩,但还是感觉有点挤了但是我很喜欢其中的大部分桥段,观看体验超好的。
倒衣服在身上那个照应有种物是人非的感觉,就像是虽然分开了,但彼此留下的痕迹难以释怀。
一口气看完的,一点也没觉得长。
第一次看多兰的电影,被多兰的美学华丽丽的惊艳了好吗。
沉醉在其中不要不要的。
化装舞会和去黑岛的那段从天而降的彩色衣服满天都是完全就像在拍杂志大片的感觉,华丽丽的,要爱上多兰了。
特别喜欢有几个镜头是从长镜头到特写的,运用的太好了。
那个配乐简直了,让我一直处于那个情景中。
只能不断的惊叹他的才华,他这种独特的处理影片的风格,他的镜头感真的很好,好多的小细节很细腻,人物的背景墙装饰的很讲究,很突出的那种。
他镜头下的人物表达总觉得有些象征和隐喻在里面。
嘴里吐出蝴蝶印象最深了。
镜头下人物的转换很快速的那种,好多特写。
有一点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劳伦斯那么像我国的严屹宽呢?
越看越像。
女主第一眼真不咋的,不过后来也就顺眼了。
觉得中文翻译双面劳伦斯并不怎么好,不过我也不知道,永恒的?
好像也不怎么样。
正常与边缘的界限到底是什么,是天空的距离还是十年的光阴?
每天早上起来我都会想,你在哪?
穿什么衣服,在干什么?
即使相爱也不能在一起的理由到底有多少。
也什么我们不再欢笑了,小佛说。
那盏灯真的很温馨。
劳伦斯和妈妈之间的感情也是他心中的一个结吧,看他打电话的时候那个心酸劲。
看到他们从酒吧出来的时候就想为什么这是一场无法直面的爱情,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在劳伦斯的课堂上他讲了这样一句话,是否有哪种文学能伟大到让我们去原谅一个排除异己并且让不同的人受害的作家,而换个时空,我们可能就是受害者。
这句话记得很深。
那个玫瑰🌹家族挺好玩的,玫瑰宝贝。
背景:导演泽维尔多兰的电影大多以家庭、性少数群体为主要元素,主要聚焦在生活中被“污名化”的群体。
在一次采访中,他表示对社会中占优势地位的男性毫无兴趣,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抵抗,看不到反叛的可能性,他们代表了权威。
多兰的电影里很少能看到家庭美满,更多的是互相之间的纠缠,愤怒时可以说很多伤人的话,但是在一段时间后都会因为血缘连结互相理解而大声的说出“我爱你”。
“Home is where it hurts ”是《只是世界尽头》的一首配乐,而这首歌名就是他电影里所反映的家庭。
他电影中的家庭反叛了传统一夫一妻制,更像是一个联盟。
这种家庭模式反倒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得大众的,家庭关系的多样化是现代性的命题,也是个体意志的释放。
角色表象上性取向等的反叛其实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观念的反叛和随着时间发展的社会的反叛。
《双面劳伦斯》是多兰的第三部电影,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之前《我杀了我妈妈》《幻想之爱》中的自传性,更把视角聚焦在了其他少数群体的人身上。
起初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他的朋友跟他说她的伴侣有一天突然说要去变性,”我猜想,这样的变故,尽管对于每对夫妻和个人无疑都有所不同,但不是她独有的遭遇。
但是从她的语气、情绪、对秘密的坦然,我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他们在一起的过往还没有被完全抹去,重新拿出来探讨这个问题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后写出了这个剧本。
这部片子和其他多兰的片子相比,“变性人”标签是最大的区别。
“一个爱着男人的女人爱上了一个想变成女人的男人”。
无论怎么想它都是残忍的,生理上的喜欢和精神上的喜欢二者产生冲突。
影片里有多种冲突和选择,Laurence和Fred相爱,而Laurence必须决定是坦然面对自己对于性别上的反叛还是因为爱着Fred而继续隐藏,Fred在得知Laurence的性别矛盾之后是选择因为她爱他这个人而支持,还是因为生理上的同化而放弃这段感情。
影片中两个人都做出了选择 ,Laurence选择了追求本我,Fred 选择了支持。
在Laurence 坦白的时候fred先是惊讶,然后是质疑,她质问着laurence有没有穿过自己的内衣,内衣是女性第二性征的外化物,而比起这个物品Fred更在意的是Laurence 把她当成什么,爱人还是女人还是模仿的对象,她要知道Laurence是否是爱她这个人。
在选择支持之后,Fred给Laurence买假发庆祝他找回自我,表面上看起来她很自然的面对了恋人的重大转变,事实上她还是在矛盾,和逼迫自己去适应这种改变。
她不断告诉自己她爱的是Laurence这个人,她还是患上了心理疾病,但是她坚持说这病和Laurence无关。
回到影片开头是路上行人凝视的中近景拼接,代入Laurence的第一视角,观众也开始不安。
这段关系崩塌的诱因在一开始就呈现了出来——众人的目光 他人的看法。
再结合时代背景为1989年,性少数群体同现在相比被包容的可能性更低。
两人因为爱和世俗而分合。
片中在餐馆里的重场戏,Fred 带着Laurence 吃饭,服务员先是在倒水的时候说不知道改称呼Laurence女士还是先生,在上完菜离开后又重新回来问二人“他们的感情是不是需要很多勇气,后厨的人都很好奇。
”Fred崩溃了,她用手使劲按碎了盘子,甩掉Laurence离开了。
二人的感情被世俗压倒了。
这场爱情纠葛的时间太长了。
Laurence和Fred 在一起十年,分开后相见决定私奔被现实又一次打破,又相见,最后在秋叶漫天飞舞下不约而同的逃脱。
第一次的分开是因为他人的看法,第二次是因为对家庭的责任,最后一次二人的聊天才真正使这段感情结束。
在餐馆里Laurence 跟Fred 说这段感情在他决定变性之前就已经产生裂痕,真正的原因不是性别,而是两人之间本身爱的变质。
所以在Fred 问Laurence 后不后悔变性实际上是在问后不后悔和她分开,Laurence 回答自己从不后悔并且很爱自己现在的样子。
他不后悔追求自己放弃爱情。
Fred让Laurence 脚踏实地,而Laurence 追求自由不想被现实所拘束,三观的不同才是两人感情破裂的真实原因。
我很喜欢多兰电影的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视听。
《双面劳伦斯》的视听同其他几部不同,它其中有很多超现实镜头。
两人感情破碎时从Laurence口中吐出的象征Laurence 破茧重生的蝴蝶,两人决定私奔时从天而降的“衣服雨”和结尾彻底分开后漫天枯叶之间的对照,在收到Laurence 诗集后房间里倾盆而下的大雨……超现实又是在现实中穿插的“幻想空间”,象征不同阶段两人关系,那种冲击是直接合理的。
一段在车里的戏,Fred 一句句无逻辑的对Lawrence的关心被剪接到一起。
切换速度越来越快,使人心烦,所以对应的Laurence在洗车时候的爆发显得极其合理。
他爆发的同时洗车水喷出,气氛被点燃,情感被浇灭。
一段Laurence给妈妈打电话哭着求助,两人对话的画面剪接,母亲那边有家里的噪音 父亲的催促声 噪音越来越大 电话那头还有Laurence 的怒吼。
多重声音交织然后静音切到氛围声音,母亲单纯的对白让他别回家,然后挂断了电话。
让人感到窒息。
影片结尾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Laurence 用回形针做了一只蝴蝶 并打赌Fred会不会收下它,爱情开始;对自我性别产生疑问时用回形针当美甲,卡在他的每根指尖,爱情将本真桎梏住;第一次分手时蝴蝶就已经飞走了,这段感情在影片中间就已经给出了结果。
在电影快要结束时,有几处对话令我印象深刻。
男:我后悔的是早在我变成女人之前,我们就已经搞砸了。。。。
女:请‘脚踏实地’一些好吗?
男:‘脚踏实地’?
这是你说的话?
你听见自己说什么了吗?
别再说这些,这是对我俩的侮辱!
我不想‘脚踏实地’我根本不关心!!
我们飞得那么高,我不想落下来!
女:那就呆在那儿吧。。。。
通过这个对话,我发现Laurence的变性并不是他与Fred最终无法在一起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他们已不是一类人:一个想脚踏实地的生活,另一个想在高处飞,永不降落。
三观都不同了,爱情又怎能维持地下去呢?
无论双方是同性是异性还是变装皇后,爱情发生和消失的条件都是一样的。
Laurence的变性只是外表上的变化,他并没有因为变性而失去了自己完全变成一个女人,形象地说他只是整了容。
他是以女人之身男人之心活着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他还是深爱着Fred。
虽然这个结果不符合现实,但在剧本就是这样写的。
其实真正变化的是Fred。
她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渴望地飞在高空中,‘脚踏实地’地生活才是她所希望与向往的。
因此他们的分开也是理所当然的。
电影的结尾重现了两人的初次见面,那句‘C'est Laurence Anyways。
’不仅点了题,还预示着Laurence的不平凡行为。
在我看来,这是这部电影的最佳台词。
很多的影迷都不满导演使用过多的慢镜头和特写,但在我这个完全没有专业电影知识的人看来,这恰恰是他风格的呈现。
他的风格就是用慢镜头与特写以及音乐甚至特效去放大每一处内心的感受,比如:渴望,伤心,顿悟,无助等。
用感受去推动故事的发展。
如果这些感受只是通过对话与演技呈现出来,那将是苍白的,无力的,容易让人忽视的。
正是一个又一个细节的叠加,才使得这部电影长达两个半小时。
不是导演自恋不愿意删剪,而是导演确保观众不要错过每一个细节。
这种放大有时比台词更会让人回味,更难以让人忘记。
惊叹这部电影的配音与场景,二人漫步于五彩的衣雨之下,代表的是解放与自由,或是发泄吧。
等待了如此之久的相遇。
最后男主角剪短了头发,没有抹口红,他说反正都是劳伦斯,是因为心爱的她说需要一个男人的缘故吗?
为你可以牺牲的我性别吧。
我一直在意女主角的发型,从红色染成了黑色,最后剪成了短发,颜色是一种最直接的情绪表现,也许他们都真正变了。
值得注意的细节:男主最后眨的是左眼,而之前异装时是右眼。
双面的我吧。
在与女记者聊天的时候,玻璃窗外的男人一回头,原来是之前学校里的那个老师,当男主就要被开除时,还不断说着好话。
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感受吧,压抑的、被歧视的他们。
爱真的与性别有关系吗?
如果你是homo,你就要变性吗?
他们说,不是所有的同性恋,都想转变自己的性别,他们对自己的性别认识,也许只是遇上了一个与自己恰巧同性的爱人罢了。
就像剧中的那个女人说的,她是lesbian,但她不在乎她的爱人已经变成了男人,因为心的感受,她不在乎她的爱人是否有dick。
但所有人都能接受如此吗?
你的男友说他想变成女的,但他还是爱你的。
他开始异装之后,你们还做爱。
也许有时我们只是认识不清自己,我们在混淆自我,什么是爱呢?
什么是性别呢?
你想变成女人,可你还爱女人。
你们都是在违背自然的规律啊,也许吧,可是这样的时代,千禧年的过后,有些东西不该如此了。
不管怎样,我都是劳伦斯,我依然爱你。
之前看电影都是看别人推荐,走个过程,从来没有过别人那种电影观后感,也没产生过共鸣,唯有双面劳伦斯,看完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复,特别是电影最后,很多年前两人的相遇,最最让我难受的场景是,两人交换姓名,劳伦斯挑眉一笑,小佛羞涩一笑,这个场景,每每想起,都让我一阵难受。
他们一直都爱着彼此,只是,劳伦斯选择变成女性,而小佛想支持,但是再一而再再而三的尽力却又失败之后,她只能放弃劳伦斯,劳伦斯想要的是自由,自我的活着,而小佛则向往平淡安稳的生活,她想要的,劳伦斯注定给不了,和劳伦斯在一起,就要站在世界的对立面,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解和嘲笑,可能一辈子都活在别人的眼光之下,这和她想要的平平淡淡大相径庭,所以,就算两人相爱,却不得不分开,生活不是小说,不像小说那样就算过程坎坷,最后注定会在一起。
他们分开后,劳伦斯一直关注着小佛的生活,后来,小佛知道他的关注,便和她一起出逃,我想,在那一瞬间,小佛是想和他永远在一起的,即使她有了家庭,但是,当劳伦斯带她去见和自己情况相同的两人时,小佛在一次崩溃,她不认为这是对的,她认为这只是逃避,两人不可能一辈子远离世俗的活着,所以,两人再次争吵,再一次分离。
当两人再一次见面时,小佛问他后悔么,劳伦斯的答案令她失望,所以,两人不约而同的没说再见,同时离开,就算离开时,无数次回头,还是坚定的离开,我想,他们都明白,两人的观念不同,注定了他们这辈子都不可能在一起了,就算他们彼此深爱,却还是各自奔向了自己所向往的生活。
看了这个电影,真的是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事,不是理解,不是逃避就可以解决的,也不是相爱就可以在一起的,他们彼此明白,他们除了爱,再没有能给对方的东西了。
爱情不是唯一的,他们还是像两个相交的点,最后渐行渐远,却无能为力。
我翻山越岭去见你,却无心看风景,我就是劳伦斯,但我依然且永远的深爱着在远方的你。
很多人不理解多兰大量慢镜的运用,之前我也觉得不适应,但那天看到一篇多兰的采访,他说他观影量其实不大,所以其实不太受其他电影风格的影响,因此抄袭等说法不成立,其次他的电影没有立足于太大的基础,都是很生活的想法、感受的抒发,他说他的电影表达的是感受,他用自己觉得合理的方式表达感受,传递给观众,这样想来这些慢镜近景就都可以理解了,因为这些细腻的感觉,真正是对话、台词无法筑造的,所以他用尽一切细节,包括服装,背景,光,音乐,演员无声的表情、动作等,加上他标志性的慢镜,来给观众这种感觉。
他是想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无视别人的声音,用自己的想法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把观众带到他营造的氛围和情感中去,因此他会受到别人对技巧的诟病,而这些人反而太注重于形式,忽略了多兰真正想表达的东西,这些诟病也似乎就没什么意义了。
而很明显多兰对音乐、美术、造型艺术、空间感的品味是他天才之称的重要来源,我也相信这都是他“从心”,注重表达感受的结果。
所以,热衷于诟病多兰美学的童鞋们,我不否认你们,世界因不同而美丽,真心希望彼此认同,对于冗长、过多慢镜、剪辑细碎等等问题,多些思考和理解,你会得到收获,因为换位想一想,多兰一定也认识得到这些问题,而他这样做的原因,如果你足够了解他,或者对一个年轻和涉世未深,挫折不够又初生牛犊的导演多些包容,你会得到满意的答案。
背景:导演泽维尔多兰的电影大多以家庭、性少数群体为主要元素,主要聚焦在生活中被“污名化”的群体。
在一次采访中,他表示对社会中占优势地位的男性毫无兴趣,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抵抗,看不到反叛的可能性,他们代表了权威。
多兰的电影里很少能看到家庭美满,更多的是互相之间的纠缠,愤怒时可以说很多伤人的话,但是在一段时间后都会因为血缘连结互相理解而大声的说出“我爱你”。
“Home is where it hurts ”是《只是世界尽头》的一首配乐,而这首歌名就是他电影里所反映的家庭。
他电影中的家庭反叛了传统一夫一妻制,更像是一个联盟。
这种家庭模式反倒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得大众的,家庭关系的多样化是现代性的命题,也是个体意志的释放。
角色表象上性取向等的反叛其实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观念的反叛和随着时间发展的社会的反叛。
《双面劳伦斯》是多兰的第三部电影,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之前《我杀了我妈妈》《幻想之爱》中的自传性,更把视角聚焦在了其他少数群体的人身上。
起初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他的朋友跟他说她的伴侣有一天突然说要去变性,”我猜想,这样的变故,尽管对于每对夫妻和个人无疑都有所不同,但不是她独有的遭遇。
但是从她的语气、情绪、对秘密的坦然,我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他们在一起的过往还没有被完全抹去,重新拿出来探讨这个问题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后写出了这个剧本。
这部片子和其他多兰的片子相比,“变性人”标签是最大的区别。
“一个爱着男人的女人爱上了一个想变成女人的男人”。
无论怎么想它都是残忍的,生理上的喜欢和精神上的喜欢二者产生冲突。
影片里有多种冲突和选择,Laurence和Fred相爱,而Laurence必须决定是坦然面对自己对于性别上的反叛还是因为爱着Fred而继续隐藏,Fred在得知Laurence的性别矛盾之后是选择因为她爱他这个人而支持,还是因为生理上的同化而放弃这段感情。
影片中两个人都做出了选择 ,Laurence选择了追求本我,Fred 选择了支持。
在Laurence 坦白的时候fred先是惊讶,然后是质疑,她质问着laurence有没有穿过自己的内衣,内衣是女性第二性征的外化物,而比起这个物品Fred更在意的是Laurence 把她当成什么,爱人还是女人还是模仿的对象,她要知道Laurence是否是爱她这个人。
在选择支持之后,Fred给Laurence买假发庆祝他找回自我,表面上看起来她很自然的面对了恋人的重大转变,事实上她还是在矛盾,和逼迫自己去适应这种改变。
她不断告诉自己她爱的是Laurence这个人,她还是患上了心理疾病,但是她坚持说这病和Laurence无关。
回到影片开头是路上行人凝视的中近景拼接,代入Laurence的第一视角,观众也开始不安。
这段关系崩塌的诱因在一开始就呈现了出来——众人的目光 他人的看法。
再结合时代背景为1989年,性少数群体同现在相比被包容的可能性更低。
两人因为爱和世俗而分合。
片中在餐馆里的重场戏,Fred 带着Laurence 吃饭,服务员先是在倒水的时候说不知道改称呼Laurence女士还是先生,在上完菜离开后又重新回来问二人“他们的感情是不是需要很多勇气,后厨的人都很好奇。
”Fred崩溃了,她用手使劲按碎了盘子,甩掉Laurence离开了。
二人的感情被世俗压倒了。
这场爱情纠葛的时间太长了。
Laurence和Fred 在一起十年,分开后相见决定私奔被现实又一次打破,又相见,最后在秋叶漫天飞舞下不约而同的逃脱。
第一次的分开是因为他人的看法,第二次是因为对家庭的责任,最后一次二人的聊天才真正使这段感情结束。
在餐馆里Laurence 跟Fred 说这段感情在他决定变性之前就已经产生裂痕,真正的原因不是性别,而是两人之间本身爱的变质。
所以在Fred 问Laurence 后不后悔变性实际上是在问后不后悔和她分开,Laurence 回答自己从不后悔并且很爱自己现在的样子。
他不后悔追求自己放弃爱情。
Fred让Laurence 脚踏实地,而Laurence 追求自由不想被现实所拘束,三观的不同才是两人感情破裂的真实原因。
我很喜欢多兰电影的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视听。
《双面劳伦斯》的视听同其他几部不同,它其中有很多超现实镜头。
两人感情破碎时从Laurence口中吐出的象征Laurence 破茧重生的蝴蝶,两人决定私奔时从天而降的“衣服雨”和结尾彻底分开后漫天枯叶之间的对照,在收到Laurence 诗集后房间里倾盆而下的大雨……超现实又是在现实中穿插的“幻想空间”,象征不同阶段两人关系,那种冲击是直接合理的。
一段在车里的戏,Fred 一句句无逻辑的对Lawrence的关心被剪接到一起。
切换速度越来越快,使人心烦,所以对应的Laurence在洗车时候的爆发显得极其合理。
他爆发的同时洗车水喷出,气氛被点燃,情感被浇灭。
一段Laurence给妈妈打电话哭着求助,两人对话的画面剪接,母亲那边有家里的噪音 父亲的催促声 噪音越来越大 电话那头还有Laurence 的怒吼。
多重声音交织然后静音切到氛围声音,母亲单纯的对白让他别回家,然后挂断了电话。
让人感到窒息。
影片结尾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Laurence 用回形针做了一只蝴蝶 并打赌Fred会不会收下它,爱情开始;对自我性别产生疑问时用回形针当美甲,卡在他的每根指尖,爱情将本真桎梏住;第一次分手时蝴蝶就已经飞走了,这段感情在影片中间就已经给出了结果。
什么意识流,什么玩意
同性三步曲三。风格依旧只是完全可以抛弃1个小时左右的矫情造作的镜头剩下来的也没什么感到损失的,可惜了没看到导演那张小美脸。
絮絮叨叨,时间太长了,接近3小时,除了画面和音乐不明觉厉,其他的累感不爱
迟缓,冗长,迷幻,谁让导演是妖孽,加一星~
终于看了!每当看到fred那上了年纪翻黄干枯皱纹横走胶原蛋白尽失的青筋绷了一薄脸(不管有妆无妆)和头发,和脸的描述一样的发质(及头发的颜色些),我就难受。
nonono,受不了这种new wave
双面性别者从男性蜕化为女性的十年之路,从被排斥的异类至迎来新千禧年改变。粉砖,叩活藕断丝连的眷恋。她,始终爱他,却无法爱没有它的她;灵魂吻合,躯体相斥,分道扬镳,人生若只如初见。洒脱飞扬,浪漫洋溢,真实触动,高度共鸣,以酣畅淋漓的怒喝宣泄尽情绪和内心。始终如一的绚烂色彩、晃镜慢镜、诗意幻象、意识流情节、透彻情感流露、犀利吐槽和聒噪争吵,音乐融入摇滚、合成器流行、Techno、古典等呈现出新高度,多兰原来还是个古典乐迷!天马行空、梦幻唯美、独树一帜的天才多兰美学目眩耳醉神迷!漫天彩衣倾洒配搭Moderat触电般Techno掀起浑身极乐和颅内高潮!多兰的帅脸惊鸿一瞥!和《妈咪》男主竟然有客串![2016.6.27在美国驻广州领事馆看的,2023.9.16影院重看重评并组成LGBT电影节,万万没想到竟然能在家门口大银幕看偶像多兰的片!TAT]
:http://kuai.xunlei.com/d/AWUMRFGKLBJL
法国这样的题材电影太多了吧,但其实都没有拍的多么好。
Melvil Poupaud女性装扮真心丑啊!可能对于“各种不同的爱”抱有怀疑的人更多~~~虽然我不知怎样解释~~~反正我深信它存在!“喂 。。。 喂。。。那个沾上就甩也甩不掉的人”
创作起点非常棒,不过如果他的目标是泰坦尼克号的话,恐怕导演也没拍出他想要的效果吧,画面再美,从头至尾也没感受到多少感情
更多的意象元素加上原有的慢镜头使多兰个人风格化越走越远,但是节奏太太太成问题了,缺乏整合力,题材也没有太大的突破,不过厨房里争吵一场戏超赞啊
画面和音乐确实很绝。
长到有一点煎熬,并没有很喜欢,但是有很多镜头真的很美。
色调和构图都充满极致的美,且镜头捕捉到了美背后的充沛情感,每一段都充满生命力,把我拉回二十出头埋头刷各种风格电影的日子。片尾二人说着一起去吃饭,却很有默契地分道扬镳,秋风卷着落叶吹这她们精致的妆容,紧接着是十几年前他们初次相遇时年轻的面庞,虽是完全不同的美,却只有旺盛的生命才能拥有。
非得要那么多次沉重如亡的离别后再重新开始吗?
我们为爱与现实的沟壑填上无数个借口,甚至自我,甚至性别,然而它们还是被撕裂了,连带着爱失去了完整,唯一的好处是那些我们当作借口的东西最终留了下来。
绝对是云翔和李玉失散国外的兄弟。和李玉一样晕和云翔一样莫名其妙,比她两都更无聊。开场前看大厅里那么多基佬,还以为附近有gay bar关门了。
Dolan,乖~~下次剪辑还是让别人做吧,动不动就将近3个小时的片长实在有些吃不消阿~~ps依然是nc粉哦~客串的一个镜头太帅气了哦!
题材太劲爆,艺术太有深度,还不会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