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下了有段时间,一直放在硬盘里。
下午得空看了。
看完立刻删除。
如果没有《燃情岁月》,如果没有《末代独裁》,如果没有《伊丽莎白》,如果没有。。。
或许我还能给个四星。
但是整个影片的内容相当薄弱,有位童鞋说有史诗的架子,无史诗的内容,对此我相当同意。
影片中包括的元素太多,以至于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
何为“遗留的一代”?
指混血的土著吗?
还是指战争后遗留下来的子民?
我也很难想象澳大利亚现在都是土著人的后代。
从一开始的商业竞争到后面的战争,中间穿插着一些土著人具有神秘力量的暗示,以及爱情,种族,人性等等等等。
如果导演想像《燃情岁月》那样表示一个人史诗般的一生,那么中间穿插着的神秘力量又为何?
是歌颂女人的毅力吗?
看看也不像。
爱情?
或许。
战争或者政治?
但仅仅拿四分之一的篇幅来说是否太显薄弱?
从头到尾,我感觉导演要歌颂的就是那种神秘的贴合自然的歌声。
又不想拍成部悬疑恐怖片,故给了它个牛气冲天的名字《澳大利亚》。
即便如此,又有必要劳师动众耗费巨大物资把战争都扯进来吗?
似乎现在一扯上战争就能获个什么奖似的。
但是从去年的奥斯卡来看,怎么着,导演的如意算盘还是打错了。
总之,此片除了尼克十分养眼的身材之外,无一可取之处。
实在失败!
澳大利亚,传说中充满传奇的国度。
流放地,牧场,原住民,淘金潮。
这片“通向南方的未知大陆”,孤立于南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70%的土地处于沙漠半沙漠状态,几万年时光流转,西北人烟稀少的Outback依然是牛羊奔腾的故乡,进取精神的前沿,勇士传奇的诞生地。
《红磨坊》导演巴兹·鲁赫曼七年后创作的这部《澳大利亚》是不折不扣献给这片土地的情书,爱意真切翻涌,就算缺憾颇多赢不了外人的痴心,对他所热爱的故乡,我想,也总是一次还算完满的真情告白。
故事由澳大利亚原住民与白人混血的小孩诺拉开篇讲述,三十年代的澳大利亚刚从英国殖民者手中取得独立,偏远的北大荒依然粗蛮匮乏,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原住民黑人不能进入白人酒吧,与他们公开交往也被社会良人鄙夷不齿。
混血的小诺拉被称作“混色人”,既不属于土著黑人团体,也不是白人,只能时不时藏到农场大蓄水桶里躲避警察的追踪,否则会被强行抓入传道士的儿童收容中心接受“同化教育”,与可怜的母亲骨肉分离。
英国的贵族小姐萨拉·阿什莉(妮可·基德曼)不满丈夫踯躅遥远的澳大利亚沉迷于牧场经营,孤身飞跃重洋打算说服丈夫卖掉牧场重返英伦。
带着一只又一只豪华箱子与格格不入的上流社会气质,萨拉来到澳大利亚北部港口城市达尔文,相遇与土著黑人打成一片的粗野牧牛者卓(休·杰克曼)。
卓开车带萨拉长途跋涉前往牧场,没曾想只见到萨拉新亡丈夫的尸体。
悲痛的萨拉本欲迅速卖掉牧场返回英国,可又为了保护初谋面的小诺拉与地头蛇的农场经理尼尔闹翻。
一千五百头公牛要赶去达尔文装船,情势迫在眉睫,只好苦求本不对眼的卓帮忙。
这样单身贵族女子初到异乡,从云端踏入尘土的故事并不陌生,《走出非洲》早在1985年就做出了良好榜样,而挥舞皮鞭奋力赶牛的妮可·基德曼也叫人不得不对比戏骨梅丽尔·斯特里普当年震吓雄狮的飒爽英姿。
尽管模仿的痕迹明显,巴兹·鲁赫曼还是在《澳大利亚》中加入了一定的新鲜元素。
小诺拉的祖父,澳大利亚原住民“乔治王”是整部电影的精神风骨,澳洲大地的古老灵魂。
他身途油彩,单腿直立,逆光独处高崖之上,目光穿透世事沧桑;夜晚乔治王燃起火光刺破黑幕,古老的歌谣与舞蹈韵合时代的旋律——“彩虹之上某处,是摇篮曲唱颂的国度。
彩虹之上某处,天空蔚蓝,梦想成真。
”是的,梦想的土地,这就是巴兹·鲁赫曼深情倾诉的国度。
承载梦想精神的,是小诺拉,是不羁的牧牛者,还有永不服软的异乡人萨拉。
萨拉与卓之间的典型好莱坞爱情并未给影片增色几分,却也还按部就班理所当然的推动着故事进程。
但影片由前半部的“牧牛记”过渡到后半部的“乱世佳人”,《走出非洲》陡然变作《飘》,却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巴兹·鲁赫曼给萨拉与卓的蜜月安排得太过高调,我还以为这就要好莱坞欢喜收尾了呢。
其实不管“牧牛记”也好,“乱世佳人”也罢,剪辑的啰嗦絮叨是《澳大利亚》的致命缺陷。
电影全长两小时45分钟,但给人的感觉几乎有三个多钟头,心里直偷偷念叨怎么还不结束?
萨拉与卓的爱情并不足以串连两个几乎可完全砍开的部分,“牧牛”的高潮与“乱世佳人”战火纷飞的高潮几乎同等强烈,各自独立成章,并不互为支撑,这在结构上造成了一山二虎的混乱局面,很让观众无所适从。
而比较《乱世佳人》对战前与战时两部分的处理,郝思嘉在诺拉庄园的故事全在构建她的性格特色,为后来战火中她如野草般顽强的生命力作出铺垫。
诺拉庄园部分可爱,幽默,精炼,完全没有喧宾夺主的嫌疑,以行云流水的叙事突出后面的激荡震撼。
相比之下,巴兹·鲁赫曼的《澳大利亚》在剧本上便逊色太多,剪辑更是不舍去繁存精,使故事臃肿不堪。
既然《澳大利亚》前后两个部分几乎独立成章,很难不让人暗自比较哪一部分更精准的体现了澳大利亚的独特魅力。
我个人是更欣赏“牧牛记”的,一方面是北大荒(尽管影片是在澳大利亚西部与东部城市拍摄)的辽阔气势与牛仔们驾驭马群呼啸而过的磅礴气度,休·杰克曼英俊健美,潇洒如风;远景摄影如同风光片一样憾人心魄,近景又闪着底片修饰过后一层极淡的古铜质地光芒,视效极其舒心;另一方面便是其对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的刻画。
尽管影片仅蜻蜓点水浅尝即止,远比不上那部充满了哲学色彩与飘逸气味的《姐弟荒原历险》(Walkabout),但通过小诺拉之口讲述的那些旁白依然充满了神奇的魔力,让人不得不向往这片充满了传奇、魔幻与浪漫意味的土地。
后来卓为了自由负气出走,同行的黑人兄弟也跟他说,没有爱,心里就没有故事,没有传奇,便一无所有。
我这样的外人,终究是不能够评判巴兹·鲁赫曼充满好莱坞色彩的《澳大利亚》是否真实的再现了澳大利亚人心目中挚爱的那片土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澳大利亚》描绘的是彩虹之上的梦想王国,那里星光璀璨,青鸟飞翔;那里有原住民的古老歌谣,也有种族融合的自由欢歌;那里有传奇,有奔腾,还有爱。
《电影世界》2009年一月稿
冲着两大澳大利亚明星的号召力,去看的这部电影。
我一直喜欢妮可,喜欢她容貌如花似玉,标准的金发雪肤的白美人,身材高挑苗条,穿衣得体幽雅。
至于休.杰克曼,我喜欢他在和梅琪.瑞恩的电影《穿越时空爱上你》中的公爵,甚至认为他在这里面的公爵,比柯林.菲斯在《傲慢与偏见》里的达西先生还要好看。
虽然柯林.菲斯的达西有那么一股子傲慢和冰冷的味道,可惜也实在有点壮实。
而休.杰克曼的身材,真是修长柔韧。
和妮可一块拍《冷山》的裘.德洛,就太矮了,年纪不大,头发还秃了。
这部电影就是一出西曼,以一个西曼爱好者来说,它是如此地符合西曼的故事铺陈、人物设定和情节推动,看完电影,就恨不得找书来看。
西曼相较内地言情小说,就是书中从头至尾充满了高涨的性吸引力。
大陆小言侧重的是情感的纠结,必定是男人女人中有一个要死,必定是男人女人有一方不爱,必定是男人女人有一方死都不说出心中的爱意,然后误会加中伤,怀疑加自负,生生要拆散一对佳人。
而西曼,除了有女配搞怪,男配使坏,基本没什么磨心的。
言情的标签有魔法时刻 遥远星空 惊悚悬疑 青梅竹马 春风一度 宫廷侯爵 豪门世家 黑帮情仇 江湖恩怨 三教九流 异国奇缘 骑士与剑 情有独钟 怅然若失 欢喜冤家 虐恋情深等等。
而“虐恋情深”这一标签,在西曼中几乎没见过。
西曼的标签是“美史情深”、“英史情浓”、“摄政时期”、“拓荒时期”,如今可以再加一个“澳史情重”。
西曼中,男女主人公一见面,必定是火花四溅的,男主的荷尔蒙多得要滴下来,女主的性感是任何衣服都是包不住的。
这一点,这部电影真是做得太好了。
妮可出场,紧身的窄裙,高跟鞋,在码头上扭着腰肢走过,一个码头的男人都在看。
船长那一只好色的咸猪手,就是在场所有男士心中的幻肢。
而休.杰克曼在夜晚的露营地上裸着上身洗澡,背对着镜头,用一桶水冲去身上的肥皂泡沫,那肌肉的动感,相信妮可这一夜在帐篷里是不得安眠的。
西曼故事的另一要点,就是必需完成一个任务。
Julie Garwood是要管理一个城堡,Susan Elizabeth Phillips是要解开一个心结,Amanda Quick是要侦察出姨爹姑妈离奇死去的原因,Linda Howard是调查一起连环杀人案。
小言则是什么都不做,谈情说爱当饭吃。
这就是我什么爱看西曼而不看小言,因为男人女人除了谈情说爱还要吃饭,除了看男人怎样腹黑女人怎样淡定,还要加点别的佐料。
比如在调情勾搭的过程中捎带手地破回案,捎带脚地绊住个坏人,捎带着知道点城堡的构造,捎带地煮一碗心灵鸡汤。
内地小言的写手都是2030岁的女孩子,而西曼的作者,多是4050岁的成熟女性。
甚至包括6,70岁的奶奶婆婆,比如芭芭拉.卡德兰,这位英国贵族老祖母,就一直写到90多岁,一生写了700多本言情小说。
有阅历和没阅历的人写出来的东西,是两样的。
如上所述,西曼故事除了男人女人妖精打架,还需要并肩完成一个任务,在这部电影中,也有必需要完成的任务:电影的前一半是赶一群牛从牧场到港口,卖给给军方做食物;后一半是让坏蛋死。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本有一寸半厚的西部赶牛小说《孤独鸽》,这本1986年的普利策小说奖的整整一本书,就是讲几个蒙大拿的牛仔,怎样把一群牛赶到一个军方基地给他们做牛排。
因此在这部电影中看到这个场景,是一点都不陌生。
在漫长的旅途中,男人和女人自然要生出些情愫来,这是个完美的设定,何况这一群体中,再没有第二个人可以选择。
老人,小孩,土著人,土著女人,年轻强壮英俊的白种男人,年轻美丽窈窕的白种女人。
除了他和她,就是原始的荒原和原始的激情。
诺大一个澳大利亚,就是为他们搭的舞台和帐篷。
包括白人的入侵和对土著的迫害,包括二战,包括传教士对土著文化的剥离的强制接受。
对于一部言情小说或电影,内容已经足够多了。
那些刚好、恰恰赶到、差一秒就错过的情节,在一部浪漫爱情电影中,完全可以不当回事。
妮可在这部戏里的造型充满中国情调,她穿了有衬裙的透明短袖丝旗袍,胸口以上的肌肤在黑纱底下若隐若现,鬓角簪的是雪白的栀子花。
一般西方女性穿旗袍不太好看,肩太宽,胸太高,臀太丰满,腿太粗,但妮可苗条纤细高挑的身材,穿起旗袍来,真是像一朵解语花。
难得的是,导演知道选什么花来配她的黑底子红花透明丝旗袍。
栀子花配旗袍,多么的具有上海滩风情。
1, 正评 这世界上本没有乡愁,当你认定一个地方为故乡的时候,乡愁才应运而生。
我们常说澳大利亚人没有故乡的观念,更谈不上乡愁。
诚然,一个承认双重国籍,历史只有200多年,文化多元,种族多样,语言种类繁多的国家,从何而谈历史,从何而谈乡愁。
走在悉尼和墨尔本的街头,建筑是英式的建筑,语言是英式的语言,文化是全球文化,时尚是欧美时尚,人群是亚非殴美拉。
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你才会更加明白什么是全球一体化,你才会更加明白什么是地球村。
08年底,我和友人去澳大利亚有名的最小的洲-Tasmania游玩。
这个洲在澳洲最南部的一个小岛上,基本与世隔绝。
岛上民风淳朴,很有一番世外桃源的美好。
在这里遇到一些朋友,均是从岛外或者国外来的观光客,对我说起这个岛上居民对自己家乡的思念和留恋。
其中一个德国女孩对我说,学校里有一个Ta洲的同事,每次逢年过节,总是迫不及待的跑回小岛,仿佛在外面过着如何水深火热的生活。
女孩颇为不解,对我说:不知道这里有什么好,什么都没有。
后来在岛上,我也遇到一些当地人,看到他们骄傲的对我们炫耀着家乡的美景,看到他们眼中闪耀的光芒,我突然看到了名为故乡的东西。
我突然知道,这个国家,也有深爱着这片土地的人民。
早在库克船长在浩瀚的大海中发现这块土地之前,土著人在这片大陆上已经生活了近5万年。
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语言,他们是这块大陆唯一而真正的主人。
他们画浓墨重彩的画,里面有大片大片象征这片土地的深红或者墨黑。
他们吹奏一种能发出很悠扬声音的乐器,好象在荒茫的沙漠中彼此对话。
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直到1768年库克船长的远征船出现在遥远的海平线上。
从那一年开始,澳大利亚土著人民悲惨的历史就开始了。
个体被杀害,被蹂躏也许已经不是世界上最凄惨的事,如果与整个民族被荼毒,文化被淹灭,故土被剥夺相比。
所谓的乡愁也许仅仅是指离开故国而不能或者暂且不能返回,那么故土被剥夺;语言,文化被摧毁;自己的国家被彻底的改变成别人的国家。
这样的乡愁又有谁能够承担呢。
然而,就是这样,那个土著老爷爷King George,最后依然对Sarah说:Welcome to my country, welcome to our country。
这是怎么样一种宽容,又是如何深入骨髓的悲痛。
正是缘着这样的宽容,无数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最终覆灭。
正是缘着这样的宽容,一个国家灿如繁星的文化,历史,转瞬间烟消云散。
于是她成为了一个说到历史,说到乡愁都会被世人嘲笑的国家。
这如何不是一个国家最大的悲哀。
何处是故乡?
我从导演的眼中,从Nicole和Hugh的一举一动中,从小Nahla明澈的眼睛里看到了他们的故乡。
2, 歪批抒发完了华丽丽的感言,也是时候该吐吐槽了。
话说Hugh是男模出身怎么的,还是说他演Van Helsing的时候抻着了?
怎么每一个姿势都像在摆pose呢?
无论是一开始出场到后面赶着马群从Sarah家门口经过,还是和Sarah接吻,都象是反复练习了多次,走位,拿捏了一番之后才做到的。
每次他一出场就好像在走秀,我和朋友就禁不住相视一笑。
要说演员讲究流畅自然的演技,这老兄差的实在还有点远。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前后半部的过渡时间实在是太长了。
影片本来可以更加紧凑一些。
因为看过剧透的关系,知道后面有日军轰炸的情节。
于是他们开舞会的时候我在想:会不会一会跳着跳着炸弹就掉下来了。
他们在外面谈情的时候我在想:会不会一会谈着谈着炸弹就掉下来了。
结果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
真正来了,因为之前准备时间过长,已经完全无感了。
估计没看过剧透的人会以为接下来要演下一辈的故事了。
片子中段,虽然冗长,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记得Nahla曾经说过,因为Mrs. Boss,他度过了人生中第一个Christmas。
这个小细节也深入突出了澳大利亚的另一特色。
夏天的圣诞节。
最后,通过看这部电影,估计澳洲人对日本人又该有意见了。
看的我这个局外人都觉得,小日本怎么那么讨厌呀。
最后对黑人哥哥残忍的,我以为我在看南京大屠杀呢,就是日本人有点少。
我们看电影的时候,已经是下线前的倒数第二天了,整个电影院都没几个人。
散场的时候,看到的都是老爷爷老奶奶,朋友还兴奋的说:咱们赶上中老年专场了。
不知道这些老爷爷老奶奶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作何感想?
会不会有更加深入的感受?
不过说起来,这部片子在澳洲本地并不那么火热,不知道是因为大家都是移民没有那么多爱国情怀,还是现在的年轻人,真的不关心什么历史政治了。
不过奇怪的是,这片子国内期待好象还是挺高的?
莫非是想当风光片看?
不得而知了。
话说起来,到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澳洲的爆米花一定要是咸的?
忘了哪个朋友说过:能不能给我不咸的爆米花?
3, 时尚论说起来Nicole在片子里面的衣服真是太漂亮了。
深入怀疑1939年的时候,中国旗袍有没有在英国风行。
记忆最深的她的几套衣服是刚开始的几套英伦范淑女装。
甫一出场,那高佻,匀称的身姿便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
后面,她的几条长裙,都让人显得腿特别长,比例特别匀称。
后面则是几套骑装,尤其是他们练习的时候,她穿的一件绿色的上衣,真是太合体,太帅气了。
后来在去往Darwin的路上,由于行李被毁,就没有换过衣服。
然后就是几套晚装,尤以那套中国风情的晚装为最。
非常贴身的剪裁让胸部,臀部都尽显无疑。
花型的大下摆非常华贵,雍容。
这部片子也可以说是Nicole的个人时装秀了。
不曾记得她在哪部片子里有这么多种类繁多而高贵绚丽的服装。
如果有机会,截图来个Nicole时装秀,也是颇为有趣的。
虽然到这个国家不过几年,但却也是我除了祖国之外,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
看到电影里,大片大片的红土地,令人目眩的璀灿星空,湛蓝到让人流泪的天和大朵大朵的肆无忌惮的浮云的时候,我发现,我对这个国家也是有爱的。
所以会爱极了她夜晚丝丝入扣浸人心脾的和风,爱极了她或高或低的大朵白云,爱极了她蓝到发绿的碧海,爱极了她白色的柔软的沙滩。
所以看到电影里在狭长的深谷对面,那片深蓝而又挂满星星的夜空的时候,有一种置身童话故事的晃然。
何处是故乡?
编:号称是一部澳洲版的《乱世佳人》,波澜壮阔得那么做作,荡气回肠得那么可笑。
简单的靠澳洲土著神秘巫术招魂歌声那一套代表本土文化标志来串联流水账般的剧情,令人感觉牵强,脸谱化的角色设置更是土得掉渣。
导:一流的投资,二流的制作,三流的导演,不入流的票房。
大片该有的都有了,你能想象到的手段都动用了,每一帧画面都在审美方面千锤百炼无懈可击,精美的视觉垃圾毁了自己。
像整容后的美女,标致但缺乏生机。
演:我们那身材修长面容姣好的票房毒药妮可基德曼(通常我们昵称为“你可记得么”)又一次印证了自己灵验的毒性。
自打拍完库布里克的《大开眼戒》之后,每一部片子我们都在费解的看她费力的表现,之前,我总是不好意思的评价她有点冒傻气的倾向,而在看完本片后我觉得我已经不用不好意思了。
镜:我们彪悍雄壮帅得一塌糊涂酷得乱七八糟的男主角,当他一袭白衫刮净了脸上的胡须展露在舞会的瞬间,我终于笑喷了。
乐:什么呀,赶个牛也配万宝路广告似的音乐,西部牛仔啊。
叹:不同类型的片子有不同的姿态,有时候姿态高了反而引起广大普通观众的反感和批评家的关注,国内外有无数大片憋足了劲想PK经典再造辉煌改写影史,可我们记住的却只是那些雷人的笑场镜头和台词而已,也许这就是昆汀只爱拍B级片的奥秘。
毕竟《泰坦尼克》还是懂得要适时煽情才创造出奇迹的。
俗话说:费力不讨好。
# # #
冲着妮可基德曼去看的电影,跳过了介绍剧透影评等等一切繁琐的过程,直接奔赴电影院豪爽地掏钱买票。
所以意外于它的冗长。
前半段,我只想说说阿什莉。
阿什莉是个可爱的女人,初来乍到满眼尘土的澳大利亚自视甚高,带着格调一致精巧的蓝色银边行李箱,装满了她散发香气的内衣,一惊一咋,看到袋鼠欢呼不已激动得眼眶里几乎能泛出泪水,妄想男人都想占她的便宜,到哪都撑着黑色的遮阳伞戴着白色花边帽。
啊哈,这样一个贵族女子,和这荒蛮之地格格不入,和粗犷的牛仔毫不匹配。
然而,自从她踏上了这片土地,就注定她不再是端坐于厅堂品茶赏花和别家小姐谈笑欢声,或者执着于胭脂水粉梳妆打扮的夫人。
阿什莉不像个娇滴滴的娘们,她挥伞张开双臂将那些弱小拦截在身后,不计后果的坚定,她骄傲地抬起下颚吩咐牵来自己的马匹,鼻尖上闪耀着光芒,即刻便投入那场风尘滚滚的旅途战争。
她又如此真实,微微吐下舌头,不自然地靠近哭泣的小孩,不自然地讲故事,不自然地唱着歌神经质地胡乱挥舞双手,噗,真是可爱。
然后她骑着马灰头土脸出现,帅气的白衬衫马裤,头发凌乱略显疲态,像个男人一样喝酒。
惹人喜爱的女人。
那场大雨来临,那只舞,那场狂欢,我以为影片就该结束了。
后半段,对于一个坐在vip厅软绵绵的沙发里昏昏欲睡的观众来说,实在是太冗长了。
即使整部影片的重头戏是在后半部分,依然长得能够将热情一股股浇灭。
总觉得,前后像是讲述了两个不同的故事,只有土著小孩勉勉强强牵连在其中,说前半段是铺垫也好,那铺垫也实在做得太过充分和详细,让后半段稍显逊色。
影片其实有很多煽情点,不过转折得有些快或者生硬(?
)调动不起情绪。
其实我知道影片的宗旨不在于我所说那些肤浅表面的东西,不过,我的感想也只停留于此,浅见而已。
下班稍早了一点我们就觉得是捡着了天大的便宜在地铁上翻来覆去的冥想之后还是决定了去看Australia两个半小时的原版影片第一次在中国的影院看到这么多老外观众也许是在三里屯的原因吧不管之前有多少评论关于模仿拼接还是毒药我们都还是被感动了乱世中的故事关于亲情和爱情加上波澜壮阔的情节和绚丽豁达的澳洲美景没有什么噱头整蛊也没有过多的激情画面就足可以勾起每个人心底的脆弱从第一个人死 慧就开始哭的抽泣了我们还是不以为然然而到了最后所有人都流泪的时候这也就真的很值得了小米说很久没有这么饱含深情的看一部电影了慧说很久没有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的看一部电影了我还是那句话挺好的感动其实能有很多种我还是那么容易被感动
相当的美国主旋律。
1、逃不脱所谓的普世价值观。
不断强调家庭这一内核,驰骋草原爱自由的牛仔休杰克曼也最终归家,说出没有什么比家更好这样的话。
土著为救男主牺牲前的遗言也是带孩子们回家。
欧美资产阶级和澳洲土著通过家庭这一内核在价值观层面价达成了统一。
但鸡贼的是,土著小男孩的土著亲生母亲死了,只剩下和女主这一白人母亲亲情深厚。
2、土著与资产阶级的虚伪联合在故事中,土著和资产阶级则联合起来,成功对抗从工人阶级出生(模糊交待是祖上在这边土地劳作),为了进入权势阶级而不择手段的反派。
最终土著下一代也与资产阶级体系和平相处,呼应了现实中澳大利亚多年后终于允许土著抚养儿童的法案,彰显资本之主义文化的包容性。
达尔文的酒吧大概是社会的浓缩了,女人不能进入,土著人不能进入,男主在以为妻子养子双双去世后在酒吧悲愤地质疑老板,让其为土著朋友进入,并同样使用玻璃杯喝酒大概是全剧种族平等教育的高潮了,但实际上,这种种族平等教育非常虚伪,因为紧接着下一场戏,这个土著人就领盒饭了,是为了救白人主角,还是为了“正义”(比如阻挡日本敌军)而光荣牺牲,实际是为了维护英美资产阶级利益。
所有土著在故事里都是炮灰,露脸多一点的土著人都死了,休杰克曼娶过的土著白月光在也是死去了的白月光。
白人依然是中心。
3、东方主义和新时代的“傅满洲”对于东方元素的使用也非常东方学,日本人是杀人机器的具象化,是资本主义最极致的负面战争这一资本主义矛盾不可调和产物的具象化。
至此,对于东方的负面形象具象化不再是傅满洲,而是将完成资本主义化的东方社会呈现为资本主义最负面的一面。
从此西方资本主义代表资本主义好的一面,东方则不再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降维打击的审丑,而是资本主义的坏的一面,不得不说很鸡贼。
性别设定上,中国男人是厨子,绝大部分时候都畏畏缩缩,甚至连勇敢的桥段都懒得安排情节展现。
东方女人则是穿旗袍的性感东方尤物,电影里妮可基德曼穿了旗袍美得不可方物,东方元素是女性美的具象化。
而东方文化是什么呢?
是宴会上的灯笼,无关痛痒,只增加情趣的装饰物。
4、“故事”的本质电影里说:“为什么讲故事最重要,因为可以让你记住永远爱你的人”。
故事的确重要,因为故事是统治阶级的价值教育,将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植入内心。
合格的国族认同主旋律爆米花电影,除却类型混搭,简直就是一场新的共同体仪式。
札记:ashley,为混血小孩用语言描述《绿野仙踪》,却混搭组团赶牛英伦女性被凝视换装小游戏想象的共同体,英国人、本地三代、华人、aboriginal。
土著的神秘主义也是混血儿,两边都不是。
涂黑去看电影《oz》,他乡与归家。
混搭风格,爆米花电影drover vs 舞会,黑人or谁竞拍会上的"收养混血儿"谈判休杰克曼与基德曼的"screwball comedy"?性与家庭的仪式,在后三分之一重新崩塌。
驯服的马 与 选择土著成人礼远行的孩子老巫医外公:你已经经历了一段旅程,现在该回家了 回到my country,our country。
mabo决议与"被偷走的一代"
太多年,看到的爱情故事都是一个套路。
虽然妮可基德曼和休杰克曼两个也陷在里头。
但至少,有袋鼠!
真的是跳比跑还快的袋鼠!
而且,有蓝天!
从来没在哪部电影里看到这么蓝的天!
并且,有不令人讨厌的小孩!
我的娘啊~我是第一次说看见了不令人讨厌的小孩!
况且,有如此神奇的歌!
真的是让我翻箱倒柜的找原声带。
还有,有个叫“宋醒”的中国人!
竟然还会弹不知道是什么琴的琴!
另外,真的是大团圆的结局啊!
重点是,两个人虽然不怎么文艺,但是那种美,还是得承认啊!
这部电影的拖沓足以毁灭一切爱情!!!
2.5星。支線太多。各方面都不盡如人意啊。= =b 看了也沒有想去旅游的沖動。
作为一种类型片,我不得不表示都很难看。但是呢,我好像这种类型的片子基本上都看过了。
澳洲辽阔壮丽的土地很震撼...真的有澳洲旅游宣传片的感觉!很喜欢!!!Nicole演的可爱女人和大帅哥还有可爱的Abriginal娃很养眼!!如果没有一些Abriginal的知识背景是无法真正体会本片的意境的....故事很好很强大~还很感动...虽然很多句子听不懂 囧
大气磅礴,略显沉闷。澳大利亚版乱世佳人?
澳洲乱事情,真TM乱,还能再恶俗一点吗?
女主衣服+jackman+澳洲元素 此外无看点
少的一颗星给大团圆结局和略显生硬的转折
2009-03-08 真是超豪华的澳大利亚旅游宣传片哇。
男一很帅!!!尼可好喜欢演怪怪的片子。。。美丽而广阔而神秘的澳大利亚。
很不喜欢
没有感受到丝毫史诗般的气息~~
桥段老套了点...完全成了为展现nicolekidman复出风采而量身打造的电影...
不过不失,但依然值得推荐。航拍下的澳洲大地真是浑身都透着一股迷人的气息,妮可演得不错,休的身材我实在接受不了,那拉相当的讨人喜欢,乔治大爷简直是个神仙!只是片长稍微有点过,前半和后半的节奏处理有点缺乏过渡,弄得有点上下集的感觉。最后那拉的离开不禁让我想起了澳大利亚旅游局的广告
不管多么精美多么煽情, a shit is still a shit
风景和拍出来的效果很给力,就是情节和感情的刻画还是蛮弱的。
爲了妮可,還有那些衣服,可惜真的太多元素了,顯得太繁瑣了
帅哥美女的作品,可惜片子一般
看颜值还是不错的……结局有点突然……
165分钟啊mate!剧情台词布景都很生硬!NK演技又是这么一惊一乍搞得我以为这是个搞笑片 女主和小奶油根本没有感情基础 里面配角设置也完全是功能性脸谱化 女主老公正好被谋杀 小孩老妈碰巧溺死 什么鬼 最后吐槽一下 休叔逆天电眼干嘛要上花里胡哨的眼影!连他俩床戏看了也无cp感..